一、PCR检测骨髓移植后慢粒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孙雪冬[1](2007)在《荧光定量PCR检测嵌合率及微小残留病方法的建立及与复发关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血病(Leukemia)是在造血干/祖细胞水平转化的一类克隆性恶性血液病。在恶性肿瘤中,其死亡率在男女性分居第6位和第8位,而在青壮年人群中则是威胁生命安全的首要原因,因而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重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最基本的联合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联合化疗对初治白血病的临床缓解率可以达到80%-90%,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复发仍然是白血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治疗失败的患者来说,复发的根源在于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而对于移植的患者供体细胞嵌合率也与移植后的复发有着紧密的联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而移植成功与否与供体细胞在受者体内的植入方式—嵌合状态(chimerism)的形成和发展有关。广义的讲,任何非己成分与自身成分共存的现象,都是嵌合状态,但在移植耐受中,嵌合状态是指血细胞的嵌合。研究表明allo-HSCT后受者体内细胞的存在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完全嵌合状态(complete chimerism,CC)即供者细胞完全植入,代替了受者细胞;②混合嵌合状态(mixed chimetism,MC)即供受者细胞同时存在于受者体内;③完全受者型(recipient complete RC)即供者的细胞逐渐被排斥或者消失。几种嵌合状态中,多认为以CC为好,MC与临床复发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一般认为移植后受者细胞比例逐渐增加或CC后再重新检测到受者细胞成分可能预示疾病晚期复发。因此嵌合体分析已成为一种证实植入的常规方法。目前检测嵌合状态的主要方法均是利用了DNA的多态性,包括①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s of tandem repeats,VNTR)又称小卫星(minisatellite)。②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又称微卫星(microsatellite)。这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且具有很高的准确性。③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④缺失或插入双等位基因多态性(Indels)和单链核苷酸多态性(SNPs)。Indels和SNP的多态性分析均可以用荧光定量方法进行,因此利用Indels和SNP的多态性可以把荧光定量PCR技术引入嵌合体的检测,以提高灵敏度和准确度。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伴有获得性染色异常的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的恶性变引起的一种恶性血液病。Ph染色体是慢粒的特异性染色体畸变,95%以上的本病患者存在t(9;22)(q34;q11),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编码产生P210蛋白,P210蛋白能够增强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导致粒细胞转化和过度增殖,从而导致慢粒。格列卫是一种专门针对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的特异性药物,主要功能是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已用于慢粒的临床治疗。根据上述原理,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既可以反映患者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水平,同时可反映临床治疗比如格列卫的效果。目前尚未见格列卫治疗期间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的动态观察报道。本文的实验目的包括①建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荧光定量PCR检测嵌合状态的相对定量方法,以及RQ-RT-PCR监测残留白血病的绝对定量方法。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移植后供体细胞嵌合率以及慢粒应用格列卫治疗前后的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其相关性,为临床监测白血病的复发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荧光定量PCR检测移植后嵌合体方法的建立及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近来在人类基因组中,许多具有缺失或插入多态性的双等位基因被发现。利用这种多态性作为区别不同个体的基因marker,我们建立了检测移植后嵌合率的荧光定量PCR方法。首先在基因库中选择了具有缺失或插入多态性的四条基因,SRY、Xq28、GSTM1、GSTT1。其中SRY仅在男性体内存在,Xq28、GSTM1、GSTT1的缺失率文献报道分别为(30%、47%、17%)。分别在四条基因的缺失序列上设计引物及探针,同时也为管家基因β-globin设计好引物及探针。选取临床患者外周血标本,常规方法提取DNA,-20℃保存备用。随机选择备用DNA标本,分别对SRY、Xq28、GSTM1、GSTT1及管家基因β-globin进行定性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切胶纯化、回收目的产物,连接T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LB培养基,37C°,150rpm震荡14-16小时,提取质粒测浓度后备用。质粒同时送三博公司测序。将不同基因的质粒按2倍倍比稀释后进行荧光定量检测,作出各基因的标准曲线,并得到各基因的扩增效率E。文中17例标本为供受者性别不符,用SRY基因进行检测。14例供受者性别相符标本在预试验中已验证可用Xq28、GSTM1、GSTT1三种基因对供受者进行区分。以移植前目的基因与管家基因的比值为原始参照,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的相应值与之进行比较得到数据。并与STR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该方法敏感性可达10-4-10-5,结果与STR相比基本一致,但该方法更准确、快速、敏感。移植后复发患者的嵌合率在不同时间段的检测结果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这种趋势在外周血与骨髓中是一致的,但骨髓较外周血提前,因此嵌合率的下降可预示复发。复发多发生在移植后60天左右。第二部分:荧光定量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方法的建立及该融合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与CML患者格列卫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Ph染色体是慢粒的特征性染色体畸变,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长臂的异位导致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与位于22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融合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这种融合基因共有三种融合类型,b2a2,b3a2,ela2,其中前两种类型可覆盖9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不仅可以用来辅助临床诊断,还可以用来监测患者体内的残留白血病细胞,从而预测复发。本章建立一种可以特异的对b2a2,b3a2两种类型融合基因进行检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选择K562细胞系,常规方法提取RNA逆转录为cDNA,在两种类型的融合基因的共有区域设立上下游引物和探针,进行BCR/ABL以及管家基因GADPH的定性PCR,将扩增产物在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之后将目的条带切下利用试剂盒将目的基因序列纯化回收。将BCR/ABL序列和GADPH与PGM-T载体连接形成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LB培养基,37℃,150rpm震荡14-16小时,提取质粒后测浓度,并测量出拷贝数倍比稀释为107,106,105,104,103,102,10等不同梯度待用。选择临床确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应用格列卫治疗的患者,留取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4天、21天、1个月、2个月的外周血,Ficol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RNA,逆转录为cDNA备用。选取106,105,104,103,102,的BCR/ABL和GADPH质粒进行荧光定量PCR作出标准曲线,利用管家基因作为外参照,测出不同时期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格列卫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治疗前后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有显着性(P<0.05)证明格列卫对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疗效显着。将不同时间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有显着性。(P<0.05),表明BCR/ABL的表达水平随格列卫治疗时间的进展而逐渐下降。
隋秀芳[2](2016)在《完全缓解急性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白血病(Leukemia)是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临床上将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骨髓内主要以原始细胞及早期的幼稚细胞为主,短期内细胞分化迅速,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其自然病程可几天到几个月左右。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的细胞多为较成熟的幼稚细胞,病情发展相对缓慢,部分自然病程可达数年甚则数十年。急性白血病通常会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因此积极探索一种监测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方法来指导临床合理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临床上通过以下指标来判断白血病是否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即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无发热、乏力等临床不适;血常规基本正常,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骨髓中幼稚细胞≤5%,无Auer小体,余红系和巨核系正常,髓外没有发现恶性细胞。经过诱导缓解治疗达CR后患者体内仍会残留一小部分恶性细胞,这些恶性细胞用常规显微镜是检测不到的,我们称这部分经治疗后仍患者体内仍存在的恶性细胞为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l disease,MRD)。微小残留病是急性白血病日后复发和难治的根源,降低患者体内的微小残留病也是诸多学者孜孜研究和不断渴求攻破的难题,以期为患者带来长久的无病生存。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甚则几十年,白血病疗效的提高可能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的进展,一个是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另一个就是根据微量残留病动态评价患者的预后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MRD的监测已经成为APL和CML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国内外都有正在进行的大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应用微小残留病监测进一步提高疗效,也许三五年以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也会成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对于其他疾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等,微小残留病监测在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也在研究中。近年来,白血病干细胞成为白血病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目前,MRD监测的概念和方法与白血病干细胞相结合,可以实现更加准确的疗效判断。目前,急性白血病联合化疗的完全缓解率已达到60%-70%,治疗后无病生存率已达25%-40%。但白血病的复发仍是当前白血病治疗的主要障碍。当今,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和治疗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热点,这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标志着白血病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白血病的治疗,不仅是如何提高完全缓解率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还包括如何控制微量残留白血病,最终治愈白血病。我们把MRD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在分子水平上评价白血病的缓解程度,相信会为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深层次的指导。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研究院以王建祥所长为中心的白血病治疗团队提出,建议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白血病的诱导治疗结束、早期强化结束、晚期巩固结束、维持治疗结疗阶段每3个月进行MRD的监测,可以更详细地检测MRD的情况,以期更早的发现白血病的复发和监测白血病缓解的深度。研究目的:将不同白血病进行分类汇总,通过动态监测不同类型不同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的变化情况结合患者治疗情况和预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和指导价值。研究方法:随机选择在青大医疗集团商业医院(青岛市商业职工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病人共146人,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9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97人;对49例成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完全缓解(CR)患者(男性30例,女性19例)和97例成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完全缓解患者(男性53例,女性44例),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y,FCM)检测骨髓中微小残留病,同时检测骨髓细胞形态学、遗传学的变化。平均跟踪随访22个月(3个月-42个月),得出完全缓解病人微小残留病的平均值,观察不同患者不同节点的MRD值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MRD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和指导作用。研究结果:在所统计的49例ALL患者中,测得的完全缓解时B-ALL MRD平均数为0.202%,最大检测值为7.79%,均数0.616%,T-ALL最大值1.81%,。所统计97例AML患者,MRD平均数0.997%,最大值11.65%,最小值0.006%。ALL患者复发26例,AML患者复发29例,均可见当MRD≥0.1%时复发率明显升高。结论: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值可以作为评价预后的敏感性指标用于指导临床合理的个体化的治疗;10-4是MRD检测值的一个明显的分水岭,MRD值<10-4时,骨髓是缓解的,>10-4时需密切注意未缓解或复发的风险加大。当MRD检测值≥0.1%时白血病复发可能性大。6个月内复发的情况多发生在MRD检测值≥1%;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MRD值波动范围较大,在10-5—10-2之间,将MRD作为白血病完全缓解的单一指标不够充分,需要临床医师根据缓解指标综合判断是否完全缓解。
孙琳琳[3](2018)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倍体移植后监测微小残留病干预复发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是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问题。早期干预、预防移植后复发可以提高无病生存率、总体生存率,降低移植后死亡率。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微小残留病是目前广泛可靠、切实可行的方法。目的动态监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病指标,探讨其预测早期复发的意义。方法对我院入选的53例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均为改良的BU/CY+ATG方案,应用环孢素(CsA)+吗替麦考酚酯片(MMF)+甲氨蝶呤(MTX)±巴利昔单抗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移植后1,3,6,12个月微小残留病指标变化,统计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观察微小残留病水平与移植后复发的关系。结果(1)微小残留病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0.0%和65.8%,总生存率分别为50.8%和68.9%,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2)移植后骨髓微小残留病阳性患者16例,进行干预治疗后,4例患者微小残留病转阴,至今未复发;(3)血液学复发患者11例,分别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化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和二次移植,最终血液学复发死亡,从发现微小残留病阳性到血液学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00(7-190)d,期间给予干预,可延长复发时间;(4)1例患者拒绝治疗,最终复发死亡;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水平,预防早期复发,及时给予干预治疗,可以提高移植后无病生存率、总体生存率,延长复发时间。
顾伟英[4](2005)在《WT1基因及其异构体在白血病中表达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和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不同病程阶段、不同亚型之间骨髓细胞中WT1 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预后、监测微小残留病(MRD)的关系;尤其是白血病患者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骨髓细胞中WT1 的动态表达水平在监测MRD 中意义。同时探讨不同白血病细胞株及不同亚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WT1(+17AA)/(-17AA)异构体表达,以及WT1(+17AA)/(-17AA)异构体表达的改变与NB4 细胞诱导分化的关系。探讨WT1 肽特异性CTL 对白血病细胞体外靶向免疫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实时定量RT-PCR 方法,采用LightCycler PCR 仪检测了15 例初诊CML 患者、108 例不同病程阶段AL 患者、15 例白血病患者allo-BMT 前后(111例次)和23 例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WT1 及内参GAPDH 的表达水平,以WT1N =(WT1 拷贝数/GAPDH 拷贝数)×104 计算WT1 表达水平,详细记录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检测NB4 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WT1 及WT1(+17AA)异构体动态变化,计算WT1N(+17AA)值,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B4 细胞表面抗原CDllb 的变化。采用MJ PCR 仪检测K562、SHI、Jurkat、NB4、NB4/WT1A、NB4/WT1D 等白血病细胞株及79 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WT1 基因和WT1(+17AA)异构体表达水平,以ABL 基因作为内参,计算WT1(+17AA)/WT1 比值。WT1、WT1(+17AA)异构体及ABL 基因引物及探针序列均由Primer Priemer5.0 引物设计软件。合成一段针对HLA-A*0201 的WT1 特异性9 聚肽(CMTWNQMNL),负载树突状细胞(DC)后体外诱导产生WT1 肽特异性、HLA-A*0201 限制的细胞毒T 淋巴细胞(CTL),MTT 法观察其对白血病细胞株及原代白血病细胞体外杀伤效应。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呈非正态分布,用中位数(Median)描述,采用非参数分析各组间差异(Mann-Whitey U 检验和Kruskal Wallis Test),非参数相关分析(Spearman)WT1 基因与相关变量间关系;重复实验数据采用一元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各组之间差异,以P<0.05 为显着统计学差异。以WT1 基因高表达的K562 细胞株为阳性
赵洪宁,黄志光,朱梅刚,张素娟,董敬朋[5](1995)在《PCR扩增IgH和TCRβ基因重排在检测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利用IgH和TCR_β克隆性基因重排原理,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检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和外周血共13例。结果:ALL初治的2例患儿PCR检测全部呈现阳性特异性单带。ALL完全缓解(CR)的11例患儿中阳性7例,阴性4例,其中2例骨髓移植(BMT)患儿移植前PCR阳性,移植后转为阴性。1例自体骨髓移植(auto-BMT)患儿于移植后2个月时PCR检测又重新出现阳性,但临床无复发现象。4例对照者PCR均为阴性。结果表明PCR技术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在检测微小残留(MRD)中具有广阔前景。
章印红[6](2007)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粒bcr/abl融合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bcr/abl融合基因的方法,为CML临床诊断及微小残留病(MRD)监测提供重要诊断依据。方法采用传统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K562细胞管家基因GUS及融合基因bcr/abl,以梯度稀释的扩增产物为标准品构建标准曲线,建立RQ-PCR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并评价此方法的检测限度、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定量检测19例CML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样本中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类型。结果建立的GUS和bcr/abl标准曲线相关系数达到03999以上;RQ-PCR方法最低限度可检测出约10-5μgK562总RNA中的bcr/abl融合基因,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的CT值变异系数(CV)分别为:2.59%,3.25%;在19例CML患者中18例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灵敏度为94.7%;正常对照未检测到扩增,假阳性率为0%。19例CML患者中,16例Ph染色体阳性(Ph+)者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均为阳性;3例Ph-中,2例为其它染色体异常经RQ-PCR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另1例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同为阴性。18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其融合基因表达量相对值的范围为1.20×10-4-3.90×10-1,中位数为1.58×10-2。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表达量相对值分别为(1.22±1.50)×10-2、(1.72±0.86)×10-1和(2.87±0.90)×10-1,三者的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差异有显着性(P<0.05)。18例融合基因阳性扩增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b3a2(+)为66.7%(12/18),b2a2(+)为27.8%(5/18),b3a2+b2a2(+)为5.5%(1/18)。结论1、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均为CML重要的诊断指标;2、RQ-PCR方法检测CML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阳性检出率为94.7%,高于细胞遗传学方法;3、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与临床疾病进展关系相一致,有助于反映白血病细胞负荷、评价疗效及判断疾病预后;4、可以检测出b3a2和b2a2两种类型的融合基因转录本,能够广泛用于临床CML的诊断和病人治疗过程中MRD的检测。
孙淑贞[7](2009)在《益气补肾颗粒治疗髓系微小残留白血病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Leukemia,MRL)是指急性白血病经治疗获完全缓解(包括骨髓移植后)后体内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是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也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完全缓解后处于微小残留白血病阶段,免疫功能虽较完全缓解前有所恢复,但仍较正常人低下,表明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仍有缺陷。目前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骨髓移植、维持巩固化疗、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随着白血病化疗方案的逐步完善,新型抗白血病制剂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开展,以及支持对症治疗手段的加强,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有了明显提高,大多数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显着延长,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治疗达完全缓解后复发。据我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多年诊治经验,急性白血病经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进入微小残留白血病阶段,患者邪气相对不着,而正气由于邪毒及放化疗的攻伐则更加虚衰,具有“邪去正衰”“以虚为主”“邪毒留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腰膝酸软,易汗出,或舌红,或舌体胖,有齿痕,脉细数等气阴两虚之证。因此扶正培本,重建及恢复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是治疗本病的大法。益气补肾颗粒(原名扶正抗白冲剂),系我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院内制剂,由人参、黄芪、女贞子、补骨脂、白术、茯苓、生地、麦冬等药物组成,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生地、麦冬、女贞子滋阴补肾,加入补骨脂以“阴中求阳”,共奏益气养阴之效。本方针对MRL病人“邪去正衰”“气阴两虚”的特点,以益气养阴立法,功主扶正祛邪,尤其适用于微小残留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使用、药理研究、动物实验以及预临床研究均表明,本方可扶助机体正气,提高病人免疫力,用药后CD3明显升高,紊乱的CD4、CD8明显改善,淋巴细胞转化率增高,可明显改善MRL病人的免疫功能缺陷状况,预防或延缓白血病复发,延长临床完全缓解时间及生存期,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前述理论及研究结果基础上,我们就益气补肾颗粒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长期存活及对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作进一步的分析及研究。一方面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进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对服用益气补肾颗粒组及安慰剂组的患者进行了长期跟踪随访,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统计学方法计算3年、5年持续完全缓解率及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法对两组进行比较检验;另一方面,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T、B淋巴细胞、NK细胞、Th/Tc比值、非HLA限制的细胞毒T细胞、γδT细胞、NK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多项免疫指标,分析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及应用益气补肾颗粒后的变化,以期为今后的中医药治疗微小残留白血病提供指导与帮助。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论文1.益气补肾颗粒治疗髓系微小残留白血病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益气补肾颗粒对髓系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的3年、5年持续完全缓解率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0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共48例,男性24例,女性24例;对照组共56例,男性32例,女性24例。治疗组予益气补肾颗粒,对照组予炒麦芽颗粒,均1袋/次,2次/日,温开水送服,连续服用3个月。两组病例原定化疗方案不变,并继续巩固化疗。另开放性试验16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8例。所有病例均为治疗组,均长期服用益气补肾颗粒治疗。自患者入组服用益气补肾颗粒满3个月之日起进行随访,死亡患者随访至死亡日,存活患者随访至2008年11月20日。结果:104例患者中,治疗组48例,失访9例,持续完全缓解28例,复发3例,死亡8例,对照组56例,失访9例,持续完全缓解34例,复发2例,死亡11例。其中治疗组3年、5年持续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1.5%、72.5%,对照组分别为84.4%、71.5%。治疗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4.6%、78.5%,对照组分别为84.4%、81.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持续完全缓解率及生存率均无显着差异(P=0.750,0.938均>0.05)。开放性试验截至随访日止,除1例复发后再诱导获缓解外,其余15例均仍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尚无法统计持续完全缓解率及生存率,有待于后续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论文2.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及益气补肾颗粒对其的影响目的:分析MRL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及应用益气补肾颗粒后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32例MRL患者及31例健康对照者的免疫功能指标,采取FS vs SS设门,应用EXPO32软件分析数据。结果:MRL患者淋巴细胞,T细胞,Th细胞,非HLA依赖细胞毒T细胞的绝对值均降低,B细胞,NK细胞的百分数及绝对值均降低;白细胞,Tc细胞及CD4+/CD8+无明显差异;应用益气补肾颗粒治疗后NK细胞绝对值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T细胞,非HLA依赖细胞毒T细胞的绝对值也仍低于正常对照组。Th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正常对照组,绝对值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c细胞百分数较正常对照组升高,CD4+/CD8+仍低于正常对照组。Th1,Th0,Th2,Tc1,Tc0,Tc2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Tc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c2明显降低,Th1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淋巴细胞中CD8+γδT+,γδT+CD161+细胞,CD4-CD8-细胞中γδT+CD161+细胞百分数及绝对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D4+细胞中γδT+CD161+绝对值也明显降低。治疗后淋巴细胞中γδT+CD161-百分数较治疗前降低,但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淋巴细胞中γδT+CD161+,γδT+百分数及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CD4-CD8-细胞中γδT+CD161+百分数及绝对值,γδT+绝对值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CD4+细胞中Va24+细胞百分数及绝对值,Va24+CD161-,Va24+CD161+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CD4+细胞中Va24+CD161-,Va24+CD161+,Va24+绝对值继续低于正常对照组,淋巴细胞中CD4+Va24+百分数及绝对值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淋巴细胞中CD45RA+CD45RO-,CD45RA+CD45RO+,CD4+CD45RO+,CD8+CD45RA+,CD4+细胞中CD45RA+CD45RO+,CD45RA-CD45RO+绝对值均降低。CD8+细胞中CD45RA+CD45RO+细胞百分数及绝对值也均降低,CD45RA-CD45RO+细胞百分数升高,绝对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淋巴细胞中CD45RA+CD45RO+,CD4+CD45RA+百分数较治疗前进一步降低,且二者百分数及绝对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D8+细胞中CD45RA+CD45RO-百分数较治疗前升高,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绝对值亦无明显差异。CD45RA+CD45RO+百分数和绝对值也仍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淋巴细胞中CD4+CD45RO+,CD8+CD45RA+,CD4+细胞中CD45RA+CD45RO+,CD45RA-CD45RO+绝对值仍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淋巴细胞中CD8+CD28-,CD8-CD28+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余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与治疗前及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亦均无明显差异。淋巴细胞中PF+Gr-,PF-Gr+绝对值降低,百分数无明显差异。CD8+、CD56+细胞中PF+Gr-百分数及绝对值均明显降低。CD8+细胞中PF百分数明显降低,PF-Gr+,Gr百分数及绝对值均明显升高。CD56+细胞中PF百分数及绝对值均明显降低,PF+Gr+,Gr百分数明显升高,绝对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后除淋巴细胞中PF+Gr-百分数也降低外,上述治疗前异常免疫指标升高者仍旧升高,降低者依然降低。治疗前后相比,各免疫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树突状细胞治疗前、治疗后及正常对照组相互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功能紊乱;治疗后异常的免疫功能有所恢复;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树突状细胞无明显异常。
冯琦[8](1999)在《多核酶体外净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20%,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CML的发病机理中,c-abl从第9号染色体转位到第22号染色体断裂点集簇区(break point cluste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编码的p210蛋白具有异常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在慢粒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慢粒具有上述特异性的遗传学标志, bcr-abl融合基因成为慢粒治疗的特异性靶点。 自体骨髓移植是有望治愈慢粒的方法之一,但因缺乏有效的体外骨髓净化措施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通过核酶特异性切割融合基因mRNA以阻断蛋白表达是慢粒基因治疗的可行策略之一。通过这种方法有望达到骨髓净化、治愈慢粒的目的。 因此,为了观察bcr-abl特异性三核酶对CM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 bcr-abl系列核酶载体的构建及鉴定根据bcr-abl融合基因cDNA序列,分别针对融合位点上游-29bp,-1bp及下游+15bp设计3个锤头状核酶RZ1、RZ2及RZ3,并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将其顺序定向克隆入改建的pDES载体中,构建系列核酶体外转录载体及三核酶逆转录病毒载体
吴建伟[9](2010)在《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中医证型分布的临床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白血病是我国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为2.76/10万,目前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其临床诱导缓解率达到70%~90%,但即使达到骨髓完全缓解的患者,仍有相当比例的白血病复发,如何防治白血病复发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甚或治愈的目的,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是白血病复发的主要因素,故MRD的研究是其关键。中医方面,目前针对MRD,临床上多为一家之言的经验性治疗,辨治MRD多从扶正补虚、祛除余毒或扶正解毒三大方面入手,无统一的临床流行病学调研得出的中医证型为依据,故有必要进行中医证型的统一临床流行病学调研。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统计,初步确定微小残留病的中医基本证型,为中医辨治MRD奠定基础,为下一步中医辨治MRD规范化的临床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分为文献复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两方面进行阐述。文献复习了中、西医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现状,提出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问题。临床研究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180例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血液科病房住院已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患者,根据文献调研的结果及证候参考标准,设计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中医症候采集表,填写采集表,运用SPSS13.0软件对180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患者所出现的中医症候进行频数分析,根据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证型辨证。结果180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病例中医症候的分布,单个症候出现的频率以倦怠乏力最高,占93.3%,其次是自汗,再次为盗汗、纳食欠佳、肢体困重等;舌象方面,出现频率最高为舌淡红苔白,占25.6%,其次为舌淡红苔微黄、舌淡暗苔微黄、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等;脉象方面,出现频率最高为脉弦细,占23.9%,其次为脉沉弱、脉细弱、脉弦滑等;中医临床辨证以气阴两虚为主,占29.4%,其次为气虚、气虚夹湿、阴虚夹瘀等十类证型;在虚实类方面,以虚实夹杂为主占69.4%,虚证30.6%,无单纯实证;经聚类分析后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占47.2%,其次为气虚湿蕴证、气阴两虚夹瘀、气阴两虚湿瘀互结、气血两虚夹瘀等五型。结论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属“虚劳”辨治范畴,正气亏虚,余毒未清是其病机,经过对180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病例分析,经聚类分析后中医辨证分为五型,以气阴两虚为主,其次为气虚湿蕴证、气阴两虚夹瘀、气阴两虚湿瘀互结、气血两虚夹瘀。临床应辨病辨证相结合,建议在证型上加“余毒未清”以加强对疾病本质的了解及对治疗的提示,故微小残留病中医多见气阴两虚,余毒未清等五型。初步建立MRD的中医基本证型,与当前中医界认识有相同之处。因病例来源受限,都处于南方地区,样本量小,加之中医辨证的主观性,结论可能有一定偏颇。仍需继续进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可进一步确立中医辨治MRD的基本证型。
罗军[10](2000)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46例慢粒患者作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同时对其中28例作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46例慢粒患者中,44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阳性率为95.7%;RT-PCR在慢粒患者中可检测出两种不同的bcr/abl mRNA;28例慢粒患者作细胞遗传学检查,26例Ph染色体阳性,2例Ph染色体阴性,阳性率为92.9%;2例Ph染色体阴性的慢粒患者,用RT-PCR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巢式RT-PCR灵敏度为10-6水平。结论:1.bcr/ablmRNA可作为慢粒患者特征性的分子标记。2.巢式RT-PCR可追踪检测残留病变。3.巢式RT-PCR可以为部分Ph染色体阴性的慢粒患者提供分子生物学的诊断依据。4.巢式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与细胞遗传学检查Ph染色体各有优缺点,可互相补充。5.两种不同的bcr/abl mRNA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探讨。
二、PCR检测骨髓移植后慢粒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R检测骨髓移植后慢粒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荧光定量PCR检测嵌合率及微小残留病方法的建立及与复发关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第一章 荧光定量 PCR检测移植后嵌合体方法的建立及与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章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慢粒格列卫治疗后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发表文章 |
(2)完全缓解急性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测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不同急性白血病患者所占的比例 |
2.2 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值 |
2.3 MRD的检测值大小与ALL复发的关系 |
2.4 MRD检测值的大小与ALL复发时间的关系 |
2.5 MRD检测值的大小与AML各型复发的关系 |
2.6 MRD检测值的大小与AML各型复发时间的关系 |
2.7 MRD的检测值与AML不同发病年龄、性别的关系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倍体移植后监测微小残留病干预复发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后复发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WT1基因及其异构体在白血病中表达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时定量RT-PCR检测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WT1基因表达 |
第二部分 实时定量RT-PCR检测WT1监测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微小残留病 |
第三部分 N84 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WT1(+17AA)异构体表达的研究 |
第四部分 WT1(+17AA)/(-17AA)异构体在白血病中表达 |
第五部分 WT1 肽诱导CTL 杀伤白血病细胞实验研究 |
结论 |
综述:实时定量PCR技术及其检测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的临床评价 |
缩略词表 |
发表论文 |
致谢 |
(6)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粒bcr/abl融合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文缩略词表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论文正文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五、综述 |
六、发表文章 |
七、致谢 |
(7)益气补肾颗粒治疗髓系微小残留白血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一 |
文献综述二 |
前言 |
论文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论文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 各免疫指标流式分析彩图 |
致谢 |
(8)多核酶体外净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核酶与基因治疗 |
一 核酶的类型: |
二 锤头状核酶的设计: |
三 多单位核酶和多位点核酶: |
四 核酶进入细胞的途径: |
五 核酶的应用: |
第二部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现状 |
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一) Bcr-abl融合基因: |
(二) 慢粒的异常造血功能: |
二 慢粒的治疗现状: |
(一) 慢粒的疗效标准及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 |
(二) 慢粒的治疗现状: |
实验材料 |
一 质粒与细胞系: |
二 主要试剂: |
三 主要溶液: |
实验方法 |
一 核酶的设计与合成: |
二 系列核酶载体的构建: |
(一) 系列单、双核酶及三核酶体外转录载体的构建策略: |
(二) 三核酶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三) 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三 含BCR-ABL融合位点的核酶体外切割模板载体的构建: |
四 系列核酶载体体外切割活性的比较: |
五 三核酶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K562细胞系的实验研究: |
实验结果 |
一 PGEM-3zF载体的改建: |
二 系列核酶体外转录载体的构建: |
三 核酶体外切割模板载体的构建: |
四 系列核酶体外切割活性的比较: |
五 三核酶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K562细胞的核酸杂交: |
六 流式细胞仪检测K562/RZ123细胞周期变化: |
七 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八 细胞表面形态的改变: |
九 RT-PCR鉴定三核酶对K562细胞RNA的切割作用: |
十 细胞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讨论 |
一 核酶的设计: |
二 核酶酶切位点的设计及载体的改建: |
三 系列核酶体外切割活性的比较: |
四 多核酶转染K562细胞的实验研究: |
五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小结 |
致谢 |
REFERENCES |
附录 |
(9)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中医证型分布的临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西医研究概况 |
(一) 实验研究方面 |
1.FISH的研究与应用 |
2.PCR的研究与应用 |
3.FCM的研究与应用 |
4.三种检测方法的对比 |
(二) 临床研究方面 |
1.评估早期治疗效应 |
2.进行危险度分类 |
3.更早地预测白血病复发,指导治疗 |
4.评价自身骨髓移植的净化效果,评估移植后复发风险 |
二、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中医研究概况 |
(一) 临床研究方面 |
1.病因病机分析 |
2.临床治疗方面 |
(二) 实验研究方面 |
1.扶正补虚方药 |
2.清热解毒方药 |
3.扶正解毒方药 |
三、问题与展望 |
(一) 存在的问题 |
(二) 展望 |
临床研究 |
一、诊断标准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1.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
2.完全缓解标准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1.气虚证 |
2.血虚证 |
3.阴虚证 |
4.阳虚证 |
5.湿痰证 |
6.血瘀证 |
7.火/邪热炽盛证 |
二、病例选择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纳入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
2.临床资料不全者 |
3.有严重感染、肝肾功能损害 |
4.有糖尿病、高血压病3级及其他严重内科病史患者 |
三、一般资料 |
四、研究方法 |
(一) 设计方案 |
(二) 研究地点及收集人员 |
1.地点 |
2.人员 |
(三) 资料收集方法 |
(四) 汇总资料和统计分析 |
(五) 研究过程示意图 |
五、研究结果 |
(一) 病例资料的一般分析 |
(二) 中医证型与症候分析 |
1.临床症候分析 |
2.临床辨证 |
3.证候聚类分析 |
六、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 摘要 |
1. 英文摘要 |
2. 中文摘要 |
二、 论文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三、 综述 |
四、PCR检测骨髓移植后慢粒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荧光定量PCR检测嵌合率及微小残留病方法的建立及与复发关系的相关性研究[D]. 孙雪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04)
- [2]完全缓解急性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D]. 隋秀芳. 青岛大学, 2016(12)
- [3]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倍体移植后监测微小残留病干预复发的临床分析[D]. 孙琳琳. 郑州大学, 2018(01)
- [4]WT1基因及其异构体在白血病中表达与临床应用[D]. 顾伟英. 苏州大学, 2005(05)
- [5]PCR扩增IgH和TCRβ基因重排在检测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中的应用[J]. 赵洪宁,黄志光,朱梅刚,张素娟,董敬朋.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5(02)
- [6]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粒bcr/abl融合基因的研究[D]. 章印红. 昆明医学院, 2007(06)
- [7]益气补肾颗粒治疗髓系微小残留白血病临床研究[D]. 孙淑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11)
- [8]多核酶体外净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的实验研究[D]. 冯琦. 第四军医大学, 1999(02)
- [9]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中医证型分布的临床初步研究[D]. 吴建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D]. 罗军. 广西医科大学,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