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的消毒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树春[1](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文中指出 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猪水泡病),于1965年春在我国个别地方已有发现。因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颇为相似,曾一度称之为“猪疑似口蹄疫”。经有关单位多方面的试验证明,本病与口蹄疫、猪水泡疹、水泡性口炎不同。1972年9月农林、外贸、商业、交通四部在北京召开的猪病防治座谈会上定名为猪传染性水泡病。
江文斌[2](2013)在《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央对“三农”的逐步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鹰潭市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规模得到了扩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的提高,为农民增加收入贡献了力量。本文从鹰潭市畜牧业经济、主要畜禽产品产量、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养殖方式、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七个方面概括了鹰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同时阐述了鹰潭市畜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规划。风险分析作为预防消极事态发生的一种工具,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对风险因素评估中,利用专家学者的意见,结合现代概率论及数理统计方法,对减少社会经济损失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引入风险分析的概念,为预防动物疫病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动物疫病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 of AnimalDisease)作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防范动物疫病区域性发生、发展及流行,甚至大规模爆发的预防性管理的一种工具,在区域内动物疫病日常管理过程中,起到预报警示的作用,可以为区域内畜牧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保障畜产品安全以及人们的公共卫生安全。特别是近些年,动物疫病的严重性及复杂性日益明显,病毒性疫病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难题,继发的细菌性疫病给防控工作雪上加霜,养殖场为了预防需要,抗生素滥用引发了公共卫生安全,畜牧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困境,因此,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成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工具。动物疫病风险分析包括动物疫病风险因素的确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四个环节,风险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基础,其方法有三种:动物疫病风险定性评估,动物疫病风险定量评估,动物疫病风险定性和定量评估。通过对风险因素(病原微生物稳定性,温度、光照、辐射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以往或者周边疫情,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否到位,日常消毒制度和畜产品流通监督)进行风险评估指标评价,建立了适合当地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以便能对动物疫病进行综合评定风险水平。本文选择了对七种主要或者重大动物疫病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接近以往的动物疫病流行态势,这对保障鹰潭市畜牧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纪晔[3](1979)在《过醋酸对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的消毒试验》文中提出 过醋酸又称过氧乙酸,为无色液体,带有刺激性醋酸味,溶点是0.1℃,沸点是105℃,挥发性较醋酸强些,能溶于任何比例的水或有机溶媒(乙醇、醚等)中。过醋酸是一种比较新的消毒剂,它的水溶液和蒸气都能有效地杀死微生物。该
P.Saurat,陈家庆[4](1977)在《猪水泡病》文中研究表明 猪水泡病(MVS)这个名称是指因特别的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猪的强烈的、可接种的、特异性的、接触传染病,它在临床表现上很像猪口蹄疫。 这种病在去年(1974)是个别地发生,最近认为是接触传染病,载入病史(册)。很明显,这项登载不仅在经济上或卫生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根据证明,猪水泡病和猪口蹄疫极其相似,因而成为议论的材料。 为了避免一切混淆,因而很有必要早期宣布一个正确的诊断。
钟金栋[5](2007)在《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水泡病(SVD)又名猪传染性水泡病,是由猪水泡病毒(SVD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以口和蹄部产生水泡性损伤为特征,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FMD)极为相似,不容易区别,严重阻碍我国畜牧业和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兽医局(OIE)将这疫病列为A类传染病。在国际贸易中,多数国家对SVD采取严格的检疫和控制措施已成为一种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VSV)及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因此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安全和可靠的诊断方法对于猪水泡病、水泡性口炎、口蹄疫的控制和出入境检验检疫至关重要。本研究应用基因克隆、基因表达等技术,对猪水泡病病毒外壳蛋白抗原(VP1)编码基因进行了克隆,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应用表达产物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建立了猪水泡病RT-PCR、多重RT-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病毒核酸的鉴别检测,其主要内容和结果为:1.以猪水泡病病毒核酸为模板,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849bp的VP1基因,通过T-A克隆,将VP1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8-T克隆载体质粒中,构建SVDV VP1基因重组质粒,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确定其基因的正确性。再将片断插入pBAD/Thio TOPO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筛选获得VP1基因正向插入、有正确读码框的阳性克隆,成功构建了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经L-Arabinose诱导表达,可稳定、高效地表达VP1蛋白抗原。SDS-PAGE结果表明,以终浓度为0.002%的L—阿拉伯醛糖进行诱导,5h后表达可达到高峰,表达蛋白为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7.13kDa,表达产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6%。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诱导的蛋白能与猪水泡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应用该重组抗原建立了检测猪水泡病的间接ELISA方法,以重组的猪水泡病病毒VP1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以重组VP1蛋白为抗原检测SVDV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根据基因库中的猪水泡病病毒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了与SVDV互补的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建立了RT-PCR检测方法,扩增出251bp和366bp特异性条带,本试验能稳定、高效、快速地检测出猪水泡病病毒。通过检测FMDV、VSV、BHK21细胞等,对照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证明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目的基因。对SVDV RNA进行10倍系列稀释后检测,结果SVDV RNA在10-4稀释度时仍能检测到阳性,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3.应用RT-PCR技术,建立了多重PCR同时检测鉴别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的口蹄疫病毒、猪水泡病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各基因的序列,设计了与FMDV、SVDV、VSV互补的3对特异性引物,对样品中的cDNA模板进行了多重RT-PCR扩增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同时得到与设计相符合的3条特异性条带,分别为189bp、125bp和300bp。用这3对引物对病毒样品cDNA模板进行多次扩增,均能稳定得到与设计相符合的3条特异性条带。本试验能同时特异、敏感、快速地鉴定FMDV、SVDV和VSV。4.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的SVDV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TaqMan探针,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VDV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实时荧光TaqMan RT-PCR可检测到每个反应相当于1×102copies病毒RNA;与FMDV、VSV等其它水泡性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制作的标准曲线中各浓度范围内有极好的线性关系且线性范围宽,相关系数为0.993;与常规的RT-PCR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等优点。可对样品中微量SVDV进行准确检测,是一种SVDV检测的良好方法。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表达了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应用表达产物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建立了猪水泡病RT-PCR、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该检测体系对于猪水泡病的预防和控制、出入境检验检疫以及社会公共安全显得至关重要,为我国猪水泡病的诊断和动物检疫提供了技术支撑。
黑龙江省哈尔滨兽医研究所[6](1977)在《对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的消毒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对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的消毒试验,几年来,国内各研究单位和有关部门做了许多工作,证明了氨水、苛性钠、漂白粉、过醋酸等对本病病毒均有良好的消毒效果。为了找出一种对货车体的消毒效果好、消毒时间短、方法简便易行的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我们于1974年和哈尔滨铁路兽医处及哈尔滨铁路兽医段共同协作,应用漂白粉、漂白粉合剂和过醋酸等药物对本病病毒做了消毒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和初步结果介绍如下。
崔忠道[7](1990)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前言引起猪发生水泡症状的传染病,有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疹以及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猪水泡病。这四种病以在猪的蹄及口鼻等部位引起水泡病变为其主要特征,在症状上难以区别。重要差别是感染对象范围不同:口蹄疫传染牛、羊、猪等偶蹄动物,水泡性口炎除传染牛、羊、猪外,尚传染马;猪水泡疹及猪水泡病则仅传染猪,不传染其
谢彩华[8](2020)在《塞内卡病毒qPCR、ddPCR方法的建立及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塞内卡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在遗传上与小RNA病毒科、心病毒属病毒关系相近,临床上能引起猪的鼻吻、蹄冠状带部位出现水疱样病变,偶见腹泻症状,病情急促,新生仔猪病死率高,我国现已出现多省份猪场感染SVV的病例,猪群感染SVV后表现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猪水疱病、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疹等病毒感染后症状非常相似,在临床症状上常常引起混淆。如果未能对以上几种疫病及时作出准确的鉴别诊断,将导致防控措施采取不当,养殖成本大大提高。在我国,2016年首次分离到了SVV。国内外对SV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已经开发了电子显微镜、免疫组化、RT-PCR等检测方法。数字PCR(dPCR)技术作为建立在q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的核酸绝对定量的新技术,与此前发展起来的qPCR核酸相对定量方法比较,其定量方法更加灵敏和准确度更高,而且不需要建立标准曲线可直接判断结果。核酸标准物质是验证SVV检测方法、检测试剂是否科学、可靠的关键,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因此核酸标准物质的研制可为精准化疫病防控提供技术保障。国内针对塞内卡病毒检测方法的标准物质十分匮乏,各级检测机构缺少核酸标准物质。本实验设计了塞内卡病毒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建立了灵敏性高、特异性好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而筛选了数字PCR仪及试剂,建立了塞内卡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对其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等特性均进行了验证;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塞内卡病毒数字PCR方法对分离鉴定的塞内卡病毒进行绝对定量,对其均匀性、稳定性、重复性等进行了测定,制备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联合8个有资质的实验室对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进行特性值的确定。结果如下:1、塞内卡病毒和口蹄疫病毒二重实时荧光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设计了FMDV和SVV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可鉴别FMDV和SVV的二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本方法能高效扩增目的基因;最低能检测到1.0×101拷贝/μL。建立的FMDV和SVV二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的诊断方法,可用于FMDV和SVV的快速检测及鉴别诊断。2、SVV微滴式数字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本研究在SVV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数字PCR supermix的选择、引物探针浓度的优化、反转录时间比对实验、退火温度优化、升降温速度的优化、SVV ddPCR检测方法的动态范围及灵敏度测定、ddPCR结果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换算等一系列的试验测试,成功建立了SVV ddPCR绝对定量检测方法。本方法能高效扩增塞内卡病毒目的基因,而对其他病原核酸无扩增。敏感性好,最低能检测到3个拷贝/μL。重复性计算出的变异系数为2.39%,建立的SVV数字PCR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可进行低峰值的样品进行很好的检测,而且能够对核酸进行绝对量的精确定量,可作为标准物质制备所采用的定量方法。3、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的制备、定值与应用本方法对塞内卡病毒候选物的筛选与鉴定,并采用建立的塞内卡病毒ddPCR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对塞内卡病毒浓度检测,细胞病毒培养液的预定值、均匀性初检等一系列研究,制备了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并进行了分装;对其进行物理性状检验、灭活检验、支原体检验及其他病毒检验;进行了均匀性评估分析及最小取样量确定;对其短期稳定性及长期稳定性进行了考察。SVV核酸标准物质呈无色透明液体;病毒灭活检验盲传三代后,各代次细胞均无细胞病变;qPCR未扩增出曲线,说明标准物质已经灭活;支原体检验,均为阴性;其他病毒检验除SVV有扩增片段外,其他均无扩增;组内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样品是均匀的;本核酸标准物质的最小取样量为200μl。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在4℃环境可稳定9d,在25℃环境可稳定1d。需冷链运输,运输时间不能超过9d。本标准物质在-20℃环境下可稳定6个月,可复融3次。选择8个有资质的实验室对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采用ddPCR绝对定量方法进行联合定值,从8个实验室检测的数据计算出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的均值为1.6×104 copies/μl,标准值为1.7×104 copies/μl,扩展不确定度为0.3×104 copies/μl。
刘芳[9](2012)在《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建立我国动物疫病净化的长效机制,采用实地调研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研究法、描述研究法、措施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首先从阐述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的角度,表明净化动物疫病的难度加大;从阐述动物疫病净化概念的角度,明确动物疫病净化的实质;从阐述国内外净化动物疫病的成功经验,分析和讨论完善我国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必要性和创新点。从而提出建立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可行性途径是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其次是我国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的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研究,拟结合我国目前的无疫区建设成就,借鉴美国、哥伦比亚等国家的经验,分析和讨论无疫区的建设可促进我国动物疫病净化基础的建设,从而提出我国实施区域化管理是净化动物疫病的先行步骤,可为净化动物疫病的成功提供保障。此外,本研究还通过调查研究和资料查询的方式归纳总结国内外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包括销毁和复育法(如区域化全进全出制和空栏期法)、种群封闭法(如生物安全管理法、清洁和消毒法、SPF管理技术)、检测和清除法(也称监测淘汰法)、药物治疗法、营养补充法、疫苗免疫法、直接病毒暴露法、后代隔离法。最后是根据动物疫病根除方案、区域化管理措施以及种畜禽管理措施等,总结得出垂直净化和水平净化的创新思路,指出垂直净化是重要技术手段,水平净化是行政手段。建议我国积极开展SPF化繁殖体系建设,并首选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内建设,通过SPF化垂直引种机制,从源头净化动物疫病。在区域垂直净化的基础上停止免疫,再结合水平净化的区域化管理模式,在非免疫无疫区周围进行扩展延伸,做到集中连片,最终实现由点到面的全国范围内的动物疫病净化无疫的目标。
吴晓斌[10](2017)在《江门市某猪场猪瘟、口蹄疫、蓝耳病抗体监测及分析》文中认为规模化猪场长远发展是以猪群的健康稳定为前提,疫病预防和控制的效果则直接关系到猪群的健康稳定。猪瘟(CSF)、猪蓝耳病(PRRS)及猪口蹄疫(FMD)是当前严重危害猪场的三种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猪群一旦感染发病,会出现繁殖障碍,影响猪场养殖效益。对于这些疫病防疫,我国主要为疫苗防疫。本次研究于2013年-2016年9月采取ELISA方法对江门市某规模化猪场进行猪瘟、猪蓝耳病及猪口蹄疫抗体检测,分析此猪场猪瘟、口蹄疫、蓝耳病流行病学状况,同时2016年11月对此猪场不同猪群进行抗体检测,总结猪瘟、口蹄疫、蓝耳病防控措施。结果显示:(1)此猪场2013年-2016年猪瘟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9.66%、75.03%、85.43%、90.16%,猪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81%、74.7%、88.71%、89.95%,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21%、73.78%、87.72%、91.62%。(2)哺乳仔猪猪瘟、口蹄疫、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5%、100%、90.00%,保育猪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42%、100%、83.33%,后备猪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3.33%、86.67%、76.67,妊娠母猪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8.46%、92.31%、86.54%,育肥猪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85%、90%,种公猪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100%、100%。结果表明:(1)此猪场2013年-2016年猪瘟、猪口蹄疫及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6年达到了最高峰。(2)种公猪、哺乳仔猪及妊娠母猪猪瘟、猪口蹄疫及猪蓝耳病抗体检测阳性率最高,而后备猪猪瘟、猪口蹄疫及猪蓝耳病抗体检测阳性率最低,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对后备猪加强免疫预防,提高抗体水平。(3)2013年此猪场猪瘟、猪口蹄疫及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偏低,导致发生了一起猪口蹄疫疫情,从2014年开始,此猪场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消毒灭源、科学免疫等一系列防控措施,逐年提高了疫病抗体阳性率,抽样检测三种疫病免疫抗体阳性率几乎都达到90%,免疫效果理想,实际生产也得到恢复。
二、对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的消毒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的消毒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2)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风险分析 |
1.2 国内外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1.2.1 国外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1.2.2 国内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2 鹰潭市畜牧业发展概况 |
2.1 鹰潭市 2012 年经济运行情况 |
2.2 鹰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
2.2.1 畜牧业经济 |
2.2.2 主要畜产品产量 |
2.2.3 畜产品质量安全 |
2.2.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
2.2.5 畜禽养殖方式 |
2.2.6 产业化经营水平 |
2.2.7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
2.3 鹰潭市畜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鹰潭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
2.4.1 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 |
2.4.2 鹰潭市“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发展成效 |
2.4.3 目标任务 |
2.4.4 主要工作措施 |
3 鹰潭市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内容 |
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的方法 |
3.2.1 动物疫病定性风险评估 |
3.2.2 动物疫病定量风险评估 |
3.2.3 动物疫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 |
3.3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意义评价 |
3.4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
3.4.1 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 |
3.4.2 重要性原则 |
3.4.3 可操作性原则 |
3.4.4 相对稳定原则 |
3.4.5 相对独立原则 |
3.4.6 易于评价原则 |
3.4.7 专家论证与实践验证相结合 |
3.5 风险评估指标 |
3.5.1 动物疫病风险发生的概率(Y) |
3.5.2 目标要素层(X) |
3.6 指标评判标准 |
3.7 综合指标函数表达式 |
4 鹰潭市主要动物疫病及其风险评估 |
4.1 鹰潭市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4.1.1 潜在致病因子 |
4.1.2 风险因素的确定 |
4.1.3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
4.2 口蹄疫及其风险评估 |
4.2.1 口蹄疫 |
4.2.2 口蹄疫的风险评估 |
4.3 猪瘟及其风险评估 |
4.3.1 猪瘟 |
4.3.2 猪瘟的风险评估 |
4.4 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风险分析 |
4.4.1 高致病性禽流感 |
4.4.2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风险评估 |
4.5 非洲猪瘟及其风险分析 |
4.5.1 非洲猪瘟 |
4.5.2 非洲猪瘟的风险评估 |
4.6 新城疫及其风险分析 |
4.6.1 新城疫 |
4.6.2 新城疫的风险评估 |
4.7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风险评估 |
4.7.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
4.7.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风险评估 |
4.8 猪流行性腹泻及其风险评估 |
4.8.1 猪流行性腹泻 |
4.8.2 猪流行性腹泻的风险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5)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猪水泡病研究进展 |
1.1 SVDV病原学 |
1.1.1 病毒分类与特性 |
1.1.2 基因组结构 |
1.1.3 病毒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1.1.4 SVDV的抗原结构 |
1.2 SVDV流行病学 |
1.2.1 流行与危害 |
1.2.2 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1.2.3 SVDV的传播 |
1.3 SVDV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1.3.1 动物试验 |
1.3.2 血清抗体检测方法 |
1.3.3 核酸诊断 |
1.4 SVD的控制和预防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策略 |
第二章 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2.2.2 主要试剂配制 |
2.2.3 引物设计 |
2.2.4 技术路线 |
2.2.5 病毒基因组RNA的提取 |
2.2.6 cDNA的反转录 |
2.2.7 SVDV-VP1基因的PCR扩增 |
2.2.8 PCR产物的小量胶回收 |
2.2.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10 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1 重组表达质粒在TOPO10E.coli细胞中的诱导表达 |
2.2.12 SDS-PAGE分析表达蛋白 |
2.2.13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2.14 重组蛋白的小批量生产和纯化 |
2.3 试验结果 |
2.3.1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
2.3.2 SVDV VP1基因的亚克隆及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2.3.3 SVDV核蛋白表达重组质粒的序列分析 |
2.3.4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2.3.5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3.6 重组基因表达产物的纯化 |
2.4 讨论 |
2.4.1 VP1基因的选择 |
2.4.2 基因表达系统的选择 |
2.4.3 VP1基因表达 |
2.4.4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三章 猪水泡病检测技术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病毒株、细胞和主要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试剂配制 |
3.2.4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5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2.6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2.7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3.3 结果 |
3.3.1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2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3.3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3.4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3.4 讨论 |
3.4.1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4.2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4.3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4.4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塞内卡病毒qPCR、ddPCR方法的建立及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病原学 |
1.1 SVV病毒的分类地位 |
1.2 SVV病毒的分子结构 |
1.3 SVV的发现 |
1.4 病毒理化特性 |
2 流行病学 |
2.1 传染源 |
2.2 易感动物 |
2.3 传播途径 |
2.4 地理分布 |
3 诊断 |
3.1 临床症状与病变 |
3.2 实验室诊断 |
3.2.1 血清学诊断 |
3.2.2 病原学诊断 |
3.2.3 鉴别诊断 |
4 免疫应答 |
5 溶瘤特性研究 |
6 我国塞内卡病毒感染情况 |
7 预防与控制 |
8 数字PCR |
8.1 dPCR的发展历史 |
8.2 dPCR的原理 |
8.3 dPCR的应用 |
9 标准物质 |
10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塞内卡病毒和口蹄疫病毒二重实时荧光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菌)株、临床样本 |
1.2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1.3 引物设计和合成 |
1.4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1.5 PCR扩增 |
1.6 FMD/SVV标准品的制备 |
1.7 FMD/SVV二重q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1.8 敏感性试验 |
1.9 特异性试验 |
1.10 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 |
1.11 应用试验 |
2 结果 |
2.1 FMD/SVV PCR扩增及标准品的制备 |
2.2 FMD/SVV二重q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2.3 敏感性试验 |
2.4 特异性试验 |
2.5 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 |
2.6 应用试验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SVV数字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菌)株、临床样本 |
1.2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1.3 引物设计和合成 |
1.4 核酸的提取 |
1.5 RT-ddPCR检测方法的反应条件优化 |
1.6 SVV ddPCR检测方法的动态范围及灵敏度测定 |
1.7 ddPCR结果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换算 |
1.8 特异性试验 |
1.9 重复性试验 |
1.10 临床样品验证 |
1.11 核酸提取试剂盒的选择与性能评估 |
1.12 核酸回收率计算 |
2 结果 |
2.1 数字PCR supermix的选择 |
2.2 引物探针浓度的优化 |
2.3 反转录时间比对实验 |
2.4 退火温度优化 |
2.5 升降温速度的优化 |
2.6 SVV ddPCR检测方法的动态范围及灵敏度测定 |
2.7 ddPCR结果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换算 |
2.8 特异性试验 |
2.9 重复性试验 |
2.10 临床样品验证 |
2.11 核酸提取试剂盒的选择与性能评估 |
2.12 核酸回收率评估 |
3 结论 |
第四章 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的制备、定值与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菌)株、临床样本 |
1.2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1.3 标准物质制备 |
1.3.1 研制技术路线 |
1.3.2 候选物筛选与鉴定 |
1.3.3 病毒培养及浓度测定 |
1.3.4 均匀性初检 |
1.3.5 分装 |
1.3.6 SVV特性的检验 |
1.3.7 均匀性评估 |
1.3.8 稳定性考察 |
1.3.9 标准物质的定值 |
1.3.10 不确定度的评定 |
1.3.11 SVV标准物质量值结果的表示 |
1.3.12 数字PCR仪器的比对试验 |
1.3.13 合作者 |
2 结果 |
2.1 候选物筛选与鉴定 |
2.2 病毒培养及浓度测定 |
2.3 均匀性初检 |
2.4 分装 |
2.5 SVV特性的检验 |
2.6 均匀性评估 |
2.7 稳定性考察 |
2.8 标准物质的定值 |
2.9 核酸标准物质不确定度评定 |
2.10 SVV标准物质量值结果的表示 |
2.11 数字PCR仪器的比对试验 |
3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动物疫病净化现状 |
1.2.1 动物疫病净化的概念 |
1.2.2 我国的动物疫病净化现状 |
1.2.3 国外的动物疫病净化现状 |
1.2.4 我国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与国外差别 |
1.3 我国完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必要前提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7 论文结构与内容 |
2 我国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研究 |
2.1 规模化养禽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简介 |
2.1.2 公司种鸡场疫病净化措施 |
2.1.3 种鸡场疫病净化措施总结 |
2.2 规模化养猪业和养牛业的疫病净化措施 |
2.2.1 种猪场的疫病净化措施 |
2.2.2 养牛业的疫病净化措施现状 |
2.3 我国无疫区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研究 |
2.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3.2 海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成果 |
2.3.3 广东省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措施 |
2.3.4 我国疫病净化保障体系的研究 |
2.3.5 我国无疫区建设对保障体系的促进作用 |
3 国外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研究 |
3.1 养殖业的疫病净化措施的研究 |
3.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2 禽病净化措施 |
3.1.3 猪病净化措施 |
3.1.4 牛病净化措施 |
3.2 国外无疫区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 |
3.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2.2 美国无疫区的动物疫病净化根除措施 |
3.2.3 西班牙猪伪狂犬病根除方案 |
3.2.4 荷兰猪伪狂犬病根除方案 |
3.2.5 澳大利亚牛布鲁氏菌病根除方案 |
3.2.6 德国非免疫无疫区的疫病净化措施 |
3.2.7 南非免疫无疫区的疫病净化措施 |
3.2.8 巴西口蹄疫的区域化净化措施 |
3.2.9 哥伦比亚口蹄疫的区域化净化措施 |
4 我国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可行性研究 |
4.1 研究方法和内容 |
4.2 区域化管理模式和相关概念 |
4.3 我国的区域化政策 |
4.4 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的意义 |
4.4.1 有利于制定疫病净化方案 |
4.4.2 有利于净化长效机制的形成 |
4.4.3 有利于净化基础的形成 |
4.5 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可行性研究 |
5 讨论 |
5.1 首先侧重我国动物疫病净化基础的完善 |
5.1.1 净化相关法规、规章的完善 |
5.1.2 净化长效机制的确立 |
5.1.3 我国兽医组织机构体系的完善 |
5.1.4 制定动物疫病净化工作规划 |
5.2 我国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创新性研究 |
5.2.1 垂直净化思路的研究 |
5.2.2 水平净化思路的研究 |
5.3 我国开展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思路 |
5.4 展望 |
6 结论 |
6.1 建立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步骤 |
6.2 动物疫病净化措施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江门市某猪场猪瘟、口蹄疫、蓝耳病抗体监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猪瘟 |
1.1.1 病原学特征 |
1.1.2 流行病学特征 |
1.1.3 发病机理 |
1.1.4 症状表现及病理变化 |
1.1.5 诊断标准 |
1.1.6 防治策略 |
1.2 猪蓝耳病 |
1.2.1 病原学特征 |
1.2.2 流行病学特征 |
1.2.3 发病机理 |
1.2.4 症状表现及病理变化 |
1.2.5 诊断标准及方法 |
1.2.6 防治策略 |
1.3 口蹄疫 |
1.3.1 病原学特征 |
1.3.2 流行病学特征 |
1.3.3 症状表现及病理变化 |
1.3.4 诊断及检测 |
1.3.5 防治策略 |
1.4 本文研究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待检血清样品 |
2.1.2 主要仪器 |
2.1.3 试剂 |
2.2 方法 |
2.2.1 猪瘟抗体检测 |
2.2.2 猪口蹄疫抗体检测 |
2.2.3 猪蓝耳病抗体检测 |
3 结果 |
3.1 不同年份CSF、FMD、PRRS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3.2 不同疫病阳性率统计 |
3.2.1 不同猪群猪瘟抗体阳性率对比 |
3.2.2 不同猪群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对比 |
3.2.3 不同猪群猪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对比 |
3.2.4 三种疫病抗体的检测结果对比 |
3.2.5 2013-2016 年CSF、FMD、PRRS抗体阳性率对比 |
4 讨论 |
4.1 关于猪瘟抗体的检测 |
4.2 关于猪口蹄疫抗体的检测 |
4.3 关于猪蓝耳病抗体的检测 |
4.4 关于猪瘟、口蹄疫、蓝耳病防控措施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对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的消毒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J]. 李树春.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2]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D]. 江文斌.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2)
- [3]过醋酸对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的消毒试验[J]. 纪晔. 辽宁畜牧兽医, 1979(02)
- [4]猪水泡病[J]. P.Saurat,陈家庆.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5]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D]. 钟金栋.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2)
- [6]对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的消毒试验[J]. 黑龙江省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7]猪传染性水泡病的研究[J]. 崔忠道. 北京实验动物科学, 1990(02)
- [8]塞内卡病毒qPCR、ddPCR方法的建立及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D]. 谢彩华.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9]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研究[D]. 刘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10]江门市某猪场猪瘟、口蹄疫、蓝耳病抗体监测及分析[D]. 吴晓斌.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