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种子治疗蛲虫病50例

牵牛花种子治疗蛲虫病50例

一、牵牛子治疗蛲虫病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婉萍[1](2021)在《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统计现执行版的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并做描述统计,分析我国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利用统计学方法理论筛选出地方标准中的重点差异项,针对重点差异项进行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找到规范制定重点差异项标准的方法,为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提出参考依据及建议。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及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线上线下书店、出版社、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渠道,收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各地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纸质标准或电子影印版材料,查询国内外关于质量标准、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历代本草古籍和中医方书典籍等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追本溯源地梳理中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临床应用项目的历史应用脉络,客观科学的判断中药本身的准确内涵。2.运用描述统计对中药饮片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相关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分布状态、总体差异、标准特征等情况,通过图、表等形式描述中药饮片标准的基本情况。利用“赋值法”将文字内容拆分归类并量化为数值,再计算离散系数,进行差异分析来比较中药饮片在不同地方标准中的各个标准项目的差异情况,找到重点差异项。3.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的结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双维度的来比较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有次序性的判断在众多标准内容项中更具明显差异的内容。结果1.截止到2020年1月,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品种3500余种,各地区的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修订的时间、原则、方法等各有不同,没有统一要求;各个地方标准之间的收载情况相比较,重复率在40%以上,中药饮片标准处于“管理多级,地标多杂,重复收载,标准各异”的现实情况。2.通过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重复收载率较高的三个品种芜荑、银耳、甜瓜蒂的各个体例项目的离散系数进行差异性分析,确定[归经]、[性味]是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存在的重点差异项。3.对医学标准项[归经]、[性味]的规范制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中药药性理论、方剂学、以及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脏腑经络中医理论的综合论证,以确定中药的[主治]为关键,再对[功能]、[性味]进行推导,最后确定[归经],即确定规范制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技术路径。结论1.“性味归经”属于中药饮片医学标准项的主要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内容,是对中药功效、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中药最为重要的学术特征和核心性能。性味归经差异大,就意味着各地方对中药饮片的本质存在较大争议。2.确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规范方法步骤为:(1)通过历代主流本草、代表方剂,确定“主治”,经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应主要参考《中华本草》和《普济方》,将本草内容与方剂应用结果相结合进行考究,确定[主治]。(2)运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中医理论结合已确定的[主治],进行高度概括并提炼出中药[功能]项。(3)通过中药已确定的功能主治与中药药性理论之间的“效—性”关系,推导出中药的[性味]项。(4)根据已确定的[主治]和脏腑经络理论,进行“实践+理论”的综合归纳,确定中药的[归经]项。

郑文洁[2](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着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着:《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着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着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着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张洁[3](2018)在《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食物问题,所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由于化学农药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故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使用植物杀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研究和使用植物杀虫最早的国家。利用植物资源防治害虫又是农业生产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途径。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就有用莽草、嘉草等植物防治害虫的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在前人的撰写的书籍中存在着诸多有关杀虫植物的记载,现在只是发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植物源杀虫剂产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急需突破。为了发现具有较高的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本论文通过对先秦至清末现存的且所能查阅到的本草类、中医药、杂记类、农业类等书籍中记载的具有驱杀害虫功效的植物,在领域内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经考证后得出118科385种植物的驱杀害虫的活性,并记录了这些植物在当时的活性部位及应用方法,而后重点研究考察了这些植物在现代被应用于针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情况,其中包含了其活性部位、加工工艺、应用办法、复配方式。最后总结出一些现代民间仍在使用却未被或者很少被研究的的杀虫植物,筛选出的具有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可供领域内研究分析。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按其特点,将植物源杀虫剂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先秦时代)。人类在此段时期经历了由石器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向铁器牛耕的传统农业转变,开始运用天然植物驱逐和消灭害虫,但都是作用于人体及卫生害虫的,并没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记载。(2)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萌芽期(秦汉至魏晋)。此段时期出现了本草类、药学类以及农业类书籍,并且第一次详细记载了驱逐和消灭害虫的植物和应用方法。(3)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隋唐宋元)。自唐开始,因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植物源杀虫药物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和用途。此时期关于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的记载迅速增多,这些植物不仅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更多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卫生害虫防治中,其中不少杀虫植物及使用方法一直沿用至今。(4)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与转型期(明清)。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不论在种类及应用方法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随着清朝末年化学类杀虫剂的传入,“新农药”、“新农具”、“新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了变革。化学类杀虫剂的使用逐渐超越植物源杀虫药物,开启了它的繁盛时代。(5)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期(民国至近代)。此时期我国走向了新农业的道路,化学类杀虫剂开始代替传统的植物源杀虫剂,并且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书籍中记录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并按其发展规律进行断代分期,并总结出我国植物源杀虫剂每个时期的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特点,旨在对日后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贺翠翠[4](2013)在《中药苦地丁、牵牛子的荧光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中药苦地丁及其有效成分紫堇灵、中药牵牛子及其活性成分咖啡酸、中药麻黄及其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的荧光光谱,考察了各种实验条件对荧光光谱的影响,建立了测定苦地丁药材中紫堇灵和牵牛子药材中咖啡酸含量的分析方法。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1、研究了紫堇灵的荧光性质,考察了酸度、溶剂、离子强度和表面活性剂对荧光光谱的影响。在三维荧光图谱中,紫堇灵呈现3个荧光峰,激发波长λex分别位于205、240和285nm,发射波长λem均为325nm。以L-色氨酸为参比,测得紫堇灵中性水溶液在最大激发波长285nm处的荧光量子产率为0.16。在测量波长λex/λem=285/325nm,测得紫堇灵10%甲醇水溶液的摩尔荧光系数为1.15×108L mol-1。考察了苦地丁药材及其易混品的三维荧光图谱的差异,可用于药材的鉴别。建立了苦地丁药材中紫堇灵的薄层吸光扫描法和薄层荧光扫描法,测定结果分别为0.244%和0.250%。实验表明薄层荧光扫描法有较高的灵敏度。2、研究了中药牵牛子及其活性成分咖啡酸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荧光光谱。由于共存组分的干扰,牵牛子中的咖啡酸难以用荧光分析法直接测定。研究了薄层扫描法测定牵牛子中咖啡酸的可行途径,发现咖啡酸在硅胶薄层板上的荧光不稳定,因此,建立了牵牛子药材中咖啡酸含量测定的薄层吸光扫描法,通过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测得牵牛子中咖啡酸含量分别为0.0206%和0.0200%。3、研究了盐酸麻黄碱的荧光性质,在测量波长λex/λem=210/281nm,测得盐酸麻黄碱10%甲醇水溶液的摩尔荧光系数为4.6×104L mol-1。测量了麻黄药材的三维荧光图谱,其中盐酸麻黄碱的荧光峰不明显。

陈慧芝[5](2012)在《雷丸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对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菌核化学成分、抗氧化和体外抑菌活性方面进行了研究。化学成分方面,对粉碎的雷丸进行回流提取,通过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对雷丸石油醚层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共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并运用13C-NMR核磁共振光谱、1H-NMR核磁共振光谱、经电子轰击质谱(MS)等手段进行了鉴定,分别为苯甲酸丁酯、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麦角甾-7,22-二稀-3p-醇、麦角甾-5,7,22-三稀-3β-醇、麦角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其中苯甲酸丁酯、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麦角甾-7,22-二稀-3p-醇、麦角甾-5,7,22-三稀-3p-醇为首次从雷丸菌核中分离得到。对雷丸石油醚提取物进行GC-MS分析。抗氧化活性方面,通过建立体外二苯基苦味酰基苯肼自由基(·DPPH)和羟自由基(·OH)发生体系,研究了雷丸提取物的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通过DPPH法,邻二氮菲-Fe2+氧化法对雷丸菌核提取物清除自由基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浓度达到2mg/mL时,乙酸乙酯提取物清除自由基的活性最强,对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97.15%和98.69%;其次是甲醇提取物,当浓度达到2m/mL时,对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96.15%和77.83%;再次是氯仿提取物,当浓度达到2m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7.61%和62.86%;石油醚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最低,当浓度为2m/mL时,对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20.07%和21.24%。体外抑菌活性方面,雷丸菌核经回流提取得到的各提取物,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由试验数据统计可知在抑制大肠杆菌ATCC8099生长方面,雷丸菌核不同提取物有着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好,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可达到94.68%;其次为氯仿提取物,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为76.78%;再次为丙酮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分别为61.72%和46.09%;再次为甲醇提取物,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仅为19.54%;水提取物对大肠杆菌ATCC8099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此外,当化合物2浓度为2×10-2mg/mL时,抑制率为16.36%,当化合物3和化合物4浓度为2×10-2mg/mL和1×10-2mg/mL时,对大肠杆菌ATCC8099没有有抑制作用。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生长方面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好,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可达到61.59%;其次为丙酮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分别可达到52.27%和48.61%;石油醚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抑菌作用较弱,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分别可达到14.03%和20.38%;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没有抑制作用。此外,当化合物2浓度为2×10-2m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有抑制作用,为23.29%。当化合物3和化合物4浓度为2×10-2mg/mL和1×10-2m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没有有抑制作用。在抑制枯草芽孢杆菌ACCC11060生长方面,石油醚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好,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可达到56.09%;其次为氯仿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分别可达到30.98%,20.54%;丙酮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有较弱的抑菌作用,当浓度为50mg/mL时,抑菌率分别仅为9.55%和8.07%;水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ACCC11060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此外,当化合物2浓度为2×10-1mg/mL时,对枯草芽孢杆菌ACCC11060有抑制作用,为15.09%。当化合物3和化合物4浓度为2×10-2mg/mL和1×10-2mg/mL时,对枯草芽孢杆菌ACCC11060没有有抑制作用。在抑制白色念珠菌JLC31680生长方面,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好,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可达到57.51%;其次为氯仿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分别可达到52.46%和30.55%;丙酮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抑菌作用较弱,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分别可达到28.27%和15%;水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JLC31680没有抑制作用。此外,当化合物2化合物3和化合物4在浓度为2×10-2mg/mL和1×10-2mg/mL时,对白色念珠菌JLC31680没有抑菌作用。在抑制白色念珠菌JLC31681生长方面,乙酸乙酯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的抑菌活性接近,当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分别可达到21.39%和18.30%;而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JLC31681无抑制作用。此外,当化合物2、化合物3和化合物4在浓度为2×10-2mg/mL和1×10-2mg/mL时,对白色念珠菌JLC31681没有抑菌作用。

程申[6](2012)在《蛲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定蛲虫病中医诊疗指南。方法:1.文献研究古代文献:以“蛲虫、虫”为关键词,运用人工、计算机和网络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和《中医儿科学古代文献资料数据库》进行系统查询,筛检与蛲虫病相关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药物等文献进行研究。现代文献:依据循证医学原则,以“蛲虫、虫”为主题词或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1998-2009)、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与蛲虫病相关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药物、治疗标准以及科研课题总结报告等文献作为评价对象进行研究。2.专家问卷调查基于文献研究及专家的筛选,运用Delphi法制定、发放、回收三轮专家问卷,总结蛲虫病的证治方药,制定出蛲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结果:1.搜集到的相关古籍文献共42册,其中蛲虫病的证型分为虚实两类,与现代文献统计结果研究比较,其证治基本符合。2.对回收的专家问卷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制定蛲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的初稿。结论:1.运用古今文献研究及专家调查问卷,总结蛲虫病的诊疗规律,制定蛲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的初稿。2.进一步探讨Delphi法在rf]医药规范化、标准化的制定过程中的实用性及可行性,为中医诊疗方案的深入研究及中医临床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陈慧芝,包海鹰[7](2012)在《菌物药雷丸的本草学考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雷丸的分类、产地、名称、炮制方法、药用剂型、功效主治和方剂等做了较详细的本草学考证。

田莉[8](2011)在《中药中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及其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神经氨酸酶(NA)在流感病毒的感染、复制和传播中都起到了关键酶的作用,因此,以流感病毒的NA为药物靶点筛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是研究和开发抗流感病毒药物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者对中药抗流感效果和机制进行了研究报道。然而,还没有任何报道从中药抑制NA角度来研究中药抗流感作用。本论文以甲型流感病毒NA为靶点,利用经典的NA活性检测实验(FL-MU-NANA method),从439种中药中筛选到了对NA抑制效果较好的5种中药,蛇莓、路路通、紫草、苦楝皮和夏枯草。首先对这些中药水提物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对MDCK细胞的致病变效应和抑制病毒在MDCK细胞中复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这5种中药均能减少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PE),并能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的复制。在体内试验中,我们首先建立了甲型流感病毒FM1小鼠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小鼠的生存期、流感症状、体重改变、肺指数变化、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肺组织病毒载量变化等。基于以上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我们成功的选取FM1感染的小鼠模型作为研究中药水提物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体内动物模型。我们随机选取苦楝皮进行体内抗流感病毒实验,通过观察流感小鼠病死率、平均生存天数及小鼠病毒性肺炎的改变评估其抗流感病毒效果,研究苦楝皮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苦楝皮能明显改善小鼠的流感症状,显着抑制感染病毒小鼠的体重的减轻,延长流感小鼠的存活期和减少流感小鼠的病死率。进一步我们观察了流感小鼠肺组织的病变,发现苦楝皮能减少流感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损伤,显着降低流感小鼠的肺指数,抑制流感病毒在小鼠肺组织中的复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抑制NA活性角度解释了中药抗流感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为中药治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实验依据。

赵卫星[9](2008)在《植物源杀线虫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植物根结线虫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原线虫分布广、寄主多,为害严重,已成为制约保护地农业生产的瓶颈。迄今为止,根结线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药剂为主。随着人们对化学药剂危害性的认识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一些有效的杀线虫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寻求更多新的、对环境友好的替代品已成为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植物可以看作是自然化学品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宝库。植物产生各种各样的防卫化合物,用于保护自身免受害虫的取食为害和病原菌的侵染。植物化合物是一种选择性好、低毒、可生物降解的天然产品,从植物中筛选、分离杀虫活性成分,符合人类发展“环境和谐-相容”现代农药的迫切要求。目前,植物在植物寄生线虫防治中应用进展缓慢,亟待挖掘和应用高效杀线虫植物以提高其对线虫的防效。基于此,本文主要开展了对以下研究内容。(1)采用形态观察及鉴别寄主法,对河南省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的保护地蔬菜产区主要作物(番茄、茄子)的根结线虫病原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南方根结线虫是河南保护地蔬菜田的绝对优势种,病样检出率高达100%。这一研究确定了河南省保护地蔬菜产区主要根结线虫优势种类,为根结线虫的有效防治奠定理论基础。(2)就18种不受(少受)根结线虫为害的栽培种或野生种作物及具有杀虫活性的药用植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筛选与验证,筛选出B.B.的生物活性较高,其对J2杀虫活性高于除大豆荚壳外的其它植物,对线虫虫卵孵化的抑制率在处理时间内均大于50%;进一步通过液-液分配萃取、柱层析分离和薄层层析检测对B.B.的生物活性成份进行追踪,得到三种杀线虫生物活性成分,通过核磁共振、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对杀线虫生物活性成分的结构进行检测,鉴定出全部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A、B、C。其处理72h对线虫J2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9.67%、52.63%和41.87%;处理9d对虫卵的孵化抑制分别为73.43%、59.23%、52.86%。从杀虫植物中分离和纯化活性化合物并进一步鉴定其化学结构,可为人工合成天然植物产品类似物的杀虫农药提供理论依据。(3)从线虫的生理代谢水平及与代谢有关的酶系两方面,就三种杀线虫生物活性植物源成分对线虫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活性成分可能阻碍了虫体的新陈代谢,并抑制线虫GST和CAT活性,导使线虫体内氧化和抗氧化作用失衡,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线虫死亡。另外,三种活性成分可能影响线虫虫体角质层的形成,导致虫体内含物外渗,也是导致线虫死亡一个原因。综合考虑几种植物活性成分对线虫的毒性效果,活性成分A的毒性高于其它两种。从毒理方面证明了B.B.对线虫的毒杀作用及杀虫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为B.B.植物活性成分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4)试验中设计和验证了一套改进提取装置,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B.B.中总生物碱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装置适应于B.B.生物碱的提取,提取量为8.47 mg·g-1,显着高于供试的其它两种提取方法,溶剂的回收率可达87.67%;B.B.总生物碱的提取条件定为:提取温度为57.8℃,提取时间为13.2h,乙醇浓度为75.2%,此条件下B.B.总生物碱的提取产量为9.63 mg·g-1,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表明响应面的优化结果与实际值相吻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从而为B.B.生物活性物质在农业、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开发提供理论参数。(5)采用直接利用的方式,以B.B.根皮粉和根提取物为原料,将其加工成可湿性粉剂和乳油,并对其进行了理化的测试、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B.B.乳油的最佳配方为:浸膏(20%)+溶剂a(50%)+溶剂b(10%)+溶剂c(5%)+乳化剂d (10%)+乳化剂e (5%),其对线虫和虫卵的LC50分别为2 118.43 mg/L、2 090.18 mg/L;B.B.可湿性粉剂的最佳配方为:根粉(77.5%)+表面活性剂a(2%)+表面活性剂b(2.5%)+表面活性剂c(2%)+表面活性剂d(4%)+载体e(12%)。其对线虫和虫卵的LC50分别为2 113.43 mg/L、1 799.98 mg/L。盆栽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B.B.可湿性粉剂和乳油稀释400倍以下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都在60%以上,且能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相同的稀释倍数下,B.B.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略高于乳油。这一研究为B.B.这一植物源杀虫剂商品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洪娣,李根有,颜福彬,林雪峰,李俊[10](2006)在《温岭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已有资料基础上,经调查发现,浙江省温岭市具药用价值的植物共有179科967种,其中蕨类植物29科69种,裸子植物7科12种,被子植物143科886种。温岭药用植物具有资源丰富、特色资源种类较多等特点,按药物作用特点和主要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等21类。提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温岭药用植物资源的几点建议。表2参24

二、牵牛子治疗蛲虫病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牵牛子治疗蛲虫病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
        1.4.1 中药饮片
        1.4.2 药品标准
        1.4.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1.4.4 国家药品标准
        1.4.5 地方药品标准
2 相关理论及法律法规
    2.1 相关理论
        2.1.1 中药学理论
        2.1.2 中医学理论
        2.1.3 中药炮制理论
        2.1.4 药品监管科学理论
        2.1.5 统计学理论
    2.2 相关法律法规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 年主席令 13 届第 31 号)
        2.2.2 《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订的技术指导原则》(国药监 2018 年第 16 号)
        2.2.3 《国家药监局关于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备案程序及要求的通知》(国药监药注[2020]2 号)
        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9]15号)
        2.2.5 《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管理办法》(1987 年原卫生部)
    2.3 本草学概述
        2.3.1 本草、本草学、本草考证的内涵
        2.3.2 本草学的研究内容
3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现状研究
    3.1 国家中药饮片标准概述
        3.1.1 《中国药典》的历史沿革
        3.1.2 《中国药典》(2020 版)中药饮片标准的收载及内容情况
        3.1.3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的标准内容及收载情况
    3.2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
        3.2.1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颁布时间及修订情况
        3.2.2 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执行情况
        3.2.3 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收载情况
    3.3 小结
4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差异化分析
    4.1 地方标准体例情况
        4.1.1 地方标准之间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4.1.2 地方标准与《中国药典》(2020 版)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4.2 以三种中药饮片标准为例的差异化分析
        4.2.1 离散度分析法
        4.2.2 定性资料量化方法与赋分规则
        4.2.3 芜荑的差异化分析
        4.2.4 银耳的差异化分析
        4.2.5 甜瓜蒂的差异化分析
        4.2.6 分析结果
    4.3 小结
5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的规范制定方法研究
    5.1 医学标准项确定的方法研究
        5.1.1 确定[主治]项与[功能]项
        5.1.2 依据中医药理论确定[性味与归经]项
    5.2 以“芜荑”为例,确定医学标准项
        5.2.1 芜荑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项的比较
        5.2.2 芜荑“主治”的确定
        5.2.3 芜荑“功能”的确定
        5.2.4 芜荑“性味”的确定
        5.2.5 芜荑“归经”的确定
        5.2.6 芜荑的医学标准项的制定结果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现状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方法
    2.2 献方收集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2.3 献方整理
        2.3.1 献方纳入标准
        2.3.2 献方排除标准
        2.3.3 数据校订校勘
第三章 献方体例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第四章 献方统计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4.1.1 《上编》统计
        4.1.2 《下编》统计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4.2.1 内科
        4.2.2 外科
        4.2.3 妇产科
        4.2.4 儿科
        4.2.5 骨伤科
        4.2.6 皮肤科
        4.2.7 五官科
    4.3 九本着述献方人统计
        4.3.1 献方人特点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关济民
        何中和
        赵思兢
        邬碧泉
        赵裕才
        邓鹤芝
        李庭芬
        赵芳伯
        覃振安
        陶葆荪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5.1.4 为什么要献方
        5.1.5 存在问题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1 医药业的发展与利用杀虫植物的开始
        2.1.1 巫医祭祀文化的盛行
        2.1.2 医药业与利用药用植物的开始
    2.2 先秦时代植物源杀虫药物应用的孕育期
        2.2.1 天命主宰思想下的农业文化
        2.2.2 先秦时期的农业害虫
        2.2.3 利用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3 小结与讨论..刀耕火种文明中农业害虫的防治
第三章 本草学的出现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3.1 中医药学的奠定与缓慢发展
        3.1.1 《神农本草经》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1.2 其他药物书籍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2 农书的出现与害虫的防治方法
        3.2.1 虫灾与利用杀虫植物的新起点
        3.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虫灾
        3.2.3 农业害虫防治的突破——祭祀到捕杀
    3.3 小结与讨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农业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利用
第四章 农业经济高度繁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
    4.1 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与医药学的大发展
        4.1.1 官修本草书籍的盛行
        4.1.2 本草类书籍中的杀虫植物
    4.2 农书的鼎盛期与其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2.1 隋唐宋元时期的虫灾及防治
        4.2.2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书及其农业思想
        4.2.3 隋唐宋元时期农书中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应用
        4.2.4 隋唐宋元时期园艺及杂记类书籍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3 小结与讨论-农业文化的繁盛与杀虫植物应用
        4.3.1 农书的兴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4.3.2 经济中心南移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类型的转变
第五章 古代医学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及转型期
    5.1 封建社会医药学与本草学的鼎盛期
        5.1.1 本草类书籍的兴盛与杀虫植物多元化
        5.1.2 西方医学传入对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影响
    5.2 农书与农业虫害的防治
        5.2.1 明清时期的虫灾
        5.2.2 各类农书的兴盛
        5.2.3 治蝗专着的兴盛与蝗虫防治方法的多样化
    5.3 小结与讨论-西方新农业技术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影响
        5.3.1 害虫防治方法多样性
        5.3.2 中西方农业技术的融合
第六章 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
    6.1 化学类杀虫剂的兴盛
    6.2 《中国土农药志》的意义及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2.1 对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及应用分析
        7.2.2 对杀虫植物的筛选结果
    7.3 创新点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药苦地丁、牵牛子的荧光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苦地丁活性成分紫堇灵的荧光性质研究
    1.1 实验部分
    1.2 结果与讨论
    1.3 小结
2 苦地丁的荧光性质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2.1 苦地丁溶液的荧光光谱
    2.2 溶液荧光法鉴别苦地丁及其伪品
    2.3 薄层扫描法测定苦地丁中紫堇灵的含量
    2.4 小结
3 牵牛子的荧光性质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3.1 牵牛子的荧光性质
    3.2 薄层扫描法测定牵牛子中咖啡酸的含量
    3.3 小结
4 麻黄碱与麻黄药材的荧光光谱研究
    4.1 麻黄碱的荧光光谱研究
    4.2 麻黄的三维荧光图谱
    4.3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雷丸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雷丸的本草学考证
    1.1 分类地位
    1.2 名称及产地考证
    1.3 功效主治、方剂考证
    1.4 性味考证
    1.5 炮制方法及药用剂型考证
    1.6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雷丸化学成分研究
    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2.5 展望
第三章 雷丸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雷丸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
    4.2 清除羟自由基的测定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雷丸的化学成分研究
    5.2 雷丸提取物及化学成分体外抑菌活性
    5.3 雷丸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6)蛲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学文献研究
        1.1 目标文献
        1.2 文献筛选
        1.3 检索结果分析
    2 现代中医学文献研究
        2.1 目标文献
        2.2 文献筛选
        2.3 检索结果分析
    3 文献研究总结
第二章 问卷调查研究
    1 成立专家组
    2 制定调查问卷
        2.1 第一轮专家问卷形成方法
        2.2 第二轮专家问卷形成方法
    3 问卷的数据处理
        3.1 专家积极系数
        3.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3.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 第一轮问卷调查分析
        4.1 问卷的发送、回收情况
        4.2 问卷分析
    5 第二轮问卷调查分析
        5.1 问卷的发送、回收情况
        5.2 问卷分析
    6 专家论证
第三章 讨论
    1 关于文献研究
        1.1 对文献研究的认识
        1.2 文献的质量控制
        1.3 文献研究的意义
    2 关于Delphi法
        2.1 Delphi法的基本特征
        2.2 Delphi法的步骤
        2.3 Delphi法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3 文献研究与循证医学
参考文献
    1 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2 现代中医文献研究
附录
    附录一 专家信息表
    附录二 第一轮调查问卷
    附录三 第二轮调查问卷
    附录四 蛲虫病中医诊疗指南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 完成课题
    2 发表论文
致谢

(7)菌物药雷丸的本草学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学地位
2 性味考证
3 炮制方法及药用剂型考证
    3.1 采收炮制方法考证
    3.2 药用剂型考证
4 名称及产地考证
    4.1 名称考证
    4.2 产地及生长环境考证
5 功效主治、方剂考证
    5.1 驱虫及其应用考证
        5.1.1 治疗绦虫病及钩虫病
        5.1.2 治疗蛲虫病
        5.1.3 治疗丝虫病
        5.1.4 治疗囊虫病
        5.1.5 治疗阴道滴虫病、肠道滴虫病
        5.1.6 治疗蛔虫病
        5.1.7 治疗牲畜冲积腹痛
        5.1.8 雷丸在现代农业及畜牧业中的应用
    5.2 小儿疳积
    5.3 小儿惊啼、风痫
    5.4 风疹瘾疹
    5.5 痔疮
    5.6 心痛
    5.7 瘿瘤
    5.8 瘫痪顽风, 骨节疼痛
    5.9 现代药理学研究
        5.9.1 凝血和降糖作用
        5.9.2 抗炎和增强免疫作用
        5.9.3 抗肿瘤作用
6 小结与讨论

(8)中药中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及其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流感与流感病毒
        1.1 流感的历史
        1.2 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
        1.3 流感病毒流行病学研究
        1.4 流感病毒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1.4.1 流感病毒的结构
        1.4.2 流感病毒编码蛋白的功能
        1.5 流感病毒的复制及其变异机制
        1.6 流感的预防和治疗
        1.6.1 疫苗
        1.6.2 M2 通道抑制剂
        1.6.3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1.6.4 血凝素为靶点的抗流感药物
        1.6.5 反义寡核苷酸
        1.6.6 RNA 干扰
    2 神经氨酸酶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2.1 神经氨酸酶的结构
        2.2 神经氨酸酶的生物学功能
    3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3.1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分类
        3.1.1 唾液酸类似物
        3.1.2 苯甲酸类抑制剂
        3.1.3 环己烯类抑制剂
        3.1.4 五元环类抑制剂
        3.1.5 多价键抑制剂
        3.1.6 天然产物类及其他类抑制剂
        3.2 神经氨酸酶抑制的小结和展望
    4 中医与流感
        4.1 传统中医对流感的认识
        4.2 中药抗流感的研究进展
        4.2.1 抗流感病毒单味药研究
        4.2.2 抗流感病毒复方或中成药研究
    5 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和耗材
        1.3 溶液配制
        1.4 中药水提物
        1.5 细胞株和病毒
        1.6 鸡胚
        1.7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流感病毒的传代制备
        2.1.1 流感病毒的鸡胚扩增
        2.1.2 检测流感病毒的血凝单位
        2.1.3 FM1 流感病毒的体内扩增
        2.2 神经氨酸酶活性检测实验
        2.3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体外筛选
        2.4 检测流感病毒在MDCK 细胞上TCID_(50)
        2.5 药物的细胞毒性试验
        2.6 药物对病毒在MDCK 细胞内的生长抑制实验
        2.7 检测流感病毒在小鼠的LD_(50)
        2.8 流感病毒小鼠模型的建立
        2.9 制备小鼠的肺组织悬液
        2.10 小鼠肺组织病理检测及病理评分
        2.11 苦楝皮对小鼠流感模型的影响
        2.11.1 小鼠流感病毒模型建立及小鼠分组和给药
        2.11.2 体重,生存期和存活率指标
        2.11.3 小鼠肺组织病理检测
        2.11.4 小鼠肺指数检测
        2.11.5 小鼠肺组织悬液中病毒载量检测
        2.12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 甲型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H1N1) NYMC X-179A)的扩增和毒力测定
    2 中药文库中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
    3 五种中药体外抗流感病毒效果评价
        3.1 甲型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H1N1) NYMC X-179A)在MDCK 细胞上TCID_(50)的测定
        3.2 五种中药对MDCK 细胞的毒性作用
        3.3 五种中药在MDCK 细胞上对甲型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 (H1N1) NYMC X-179A)的抑制作用
        3.4 五种中药对流感病毒感染MDCK 细胞中病毒载量的影响
    4 苦楝皮体内抗流感病毒效果评价
        4.1 甲型流感病毒FM1 的扩增与毒力测定
        4.2 甲型流感病毒FM1 感染BABL/c 小鼠LD_(50) 测定
        4.3 甲型流感病毒FM1 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4.3.1 FM1 病毒感染小鼠的临床症状
        4.3.2 FM1 病毒感染小鼠的体重变化
        4.3.3 FM1 病毒感染小鼠的生存期变化
        4.3.4 FM1 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的变化
        4.3.5 FM1 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
        4.3.6 FM1 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
        4.4 苦楝皮对甲型流感病毒FM1 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
        4.4.1 苦楝皮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生存状态和体重变化的影响
        4.4.2 苦楝皮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存活率,生存期及其肺指数的影响
        4.4.3 苦楝皮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4.4.4 苦楝皮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中病毒载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1 中药中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
    2 五种中药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3 苦楝皮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体内实验研究
    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植物源杀线虫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根结线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
        1.1.1 根结线虫的发生规律
        1.1.2 根结线虫的为害特点
        1.1.3 植物根结线虫的防治
    1.2 杀线植物及其在线虫防治中的应用
        1.2.1 杀线植物种类
        1.2.2 杀线植物活性成分
        1.2.2.1 生物碱类
        1.2.2.2 萜烯类
        1.2.2.3 番荔枝内酯类
        1.2.3 杀线植物的应用
        1.2.3.1 国外应用概况
        1.2.3.2 国内应用概况
    1.3 杀线虫植物研究方法
        1.3.1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1.3.1.1 植物水溶性提取物的制备
        1.3.1.2 植物酯溶性提取物的制备
        1.3.2 植物提取物杀线虫活性测定
        1.3.2.1 体外活性试验
        1.3.2.2 体内活性试验
    1.4 植物杀(抑)线虫的作用方式及生理机理
        1.4.1 植物杀(抑)线虫的作用方式
        1.4.1.1 毒杀作用
        1.4.1.2 拒食和忌避作用
        1.4.1.3 干扰正常的生长发育作用
        1.4.1.4 光活化毒杀作用
        1.4.2 植物杀(抑)线虫的生理机理
        1.4.2.1 对线虫体内不同酶系的作用
        1.4.2.2 对线虫体内代谢反应的作用
    1.5 植物源杀线剂农药的开发及应用
        1.5.1 植物源农药的概念
        1.5.2 植物源杀虫(线)剂的开发利用
        1.5.2.1 直接开发利用
        1.5.2.2 间接开发利用
        1.5.3 植物源杀虫剂的制剂化研究
    1.6 展望
    1.7 研究课题的确立与总体研究思路
        1.7.1 研究的意义
        1.7.2 研究的总体思路
        1.7.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南省保护地根结线虫优势种类的鉴别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根结线虫的采集
        2.1.2 线虫种群保存
        2.1.3 线虫的分离与纯化培养
        2.1.4 种类鉴定
        2.1.4.1 形态观察
        2.1.4.2 鉴别寄主试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观察结果
        2.2.1.1 会阴花纹
        2.2.1.2 其它形态
        2.2.2 鉴别寄主试验结果
        2.2.3 对寄主的为害症状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植物源杀线虫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植物材料
        3.1.1.2 供试线虫的扩大培养
        3.1.1.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1.2 方法
        3.1.2.1 初筛植物粗提物的提取
        3.1.2.2 植物提物液杀线虫生物活性的测定
        3.1.2.3 植物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
        3.1.2.4 植物活性成分的进一步分离
        3.1.2.5 化合物活性成分的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材料提取物杀线虫生物活性的筛选
        3.2.1.1 室内毒杀活性的测定结果
        3.2.1.2 室内虫卵孵化抑制率的测定结果
        3.2.2 杀线虫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及测定结果
        3.2.2.1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J2 毒杀活性的测定结果
        3.2.2.2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虫卵孵化抑制率的测定结果
        3.2.3 杀线虫活性成分的柱层析分离及测定结果
        3.2.3.1 活性成分的柱层析分离结果
        3.2.3.2 不同组分对J2 毒杀活性的测定结果
        3.2.3.3 不同组分虫卵孵化抑制率的测定结果
        3.2.4 杀线虫活性成分的TLC 分离及测定结果
        3.2.4.1 不同活性成分对J2 毒杀活性的测定结果
        3.2.4.2 不同活性成分对虫卵孵化抑制率的测定结果
        3.2.5 化合物活性成分结构的检测结果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四章 植物活性成分杀线机理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中毒症状的观察
        4.1.2.2 供试线虫的处理方法
        4.1.2.3 虫体蛋白含量的测定
        4.1.2.4 虫体总糖含量的测定
        4.1.2.5 虫体谷胱甘肽还硫酶(GST)活性测定
        4.1.2.6 虫体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4.1.2.7 虫体酯同工酶含量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中毒症状
        4.2.2 对蛋白质(pro)含量的影响
        4.2.3 对总糖含量的影响
        4.2.4 对谷胱甘肽还硫酶(GST)活性的影响
        4.2.5 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4.2.6 对酯同工酶(EST)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第五章 B.B.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设备
        5.1.2 方法
        5.1.2.1 改良提取装置的设计
        5.1.2.2 总生物碱的提取
        5.1.2.3 总生物碱提取量的测定
        5.1.2.4 不同提取溶剂的影响
        5.1.2.5 提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5.1.2.6 提取条件的响应面试验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提取方法对总生物碱的提取效果
        5.2.2 不同溶剂对总生物碱提取效果的影响
        5.2.3 单因素试验
        5.2.3.1 温度对总生物碱提取效果的影响
        5.2.3.2 提取时间对总生物碱提取效果的影响
        5.2.3.3 乙醇浓度对生物碱提取效果的影响
        5.2.3.4 液料比对生物碱提取效果的影响
        5.2.4 响应面分析试验结果
        5.2.5 B.B.总生物碱提取效果响应面优化
        5.2.6 响应面分析结果的验证试验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结论
        5.3.2 讨论
第六章 植物源杀线虫剂的研制与应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1.1 供试样品
        6.1.1.2 供试药剂
        6.1.2 试验方法
        6.1.2.1 B.B.乳油的研制方法
        6.1.2.2 B.B.可湿性粉剂的研制方法
        6.1.2.3 B.B.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对根结线虫室内毒力测定
        6.1.2.4 B.B.乳油和可湿性粉剂的应用
    6.2 结果与分析
        6.2.1 B.B.乳油的研制
        6.2.1.1 B.B.乳油溶剂的选择结果
        6.2.1.2 B.B.乳化剂的选择结果
        6.2.1.3 B.B.浸膏含量的确定结果
        6.2.1.4 乳油配方确定
        6.2.1.5 乳油质量的检测结果
        6.2.2 B.B.可湿性粉剂的研制方法
        6.2.2.1 B.B.可湿性粉剂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6.2.2.2 载体的筛选
        6.2.2.3 可湿性粉剂根粉含量的确定
        6.2.2.4 可湿性粉剂质量检测结果
        6.2.3 B.B.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6.2.4 B.B.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应用
        6.2.4.1 盆栽试验
        6.2.4.2 田间药效试验
    6.3 结论与讨论
        6.3.1 结论
        6.3.2 讨论
        6.3.2.1 B.B.制剂合适剂型的选择
        6.3.2.2 有效成分含量的确定
        6.3.2.3 B.B.复方制剂的配制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四、牵牛子治疗蛲虫病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D]. 孙婉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D]. 张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4]中药苦地丁、牵牛子的荧光分析方法研究[D]. 贺翠翠. 河北师范大学, 2013(S1)
  • [5]雷丸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D]. 陈慧芝.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
  • [6]蛲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研究[D]. 程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7]菌物药雷丸的本草学考证[J]. 陈慧芝,包海鹰. 菌物研究, 2012(01)
  • [8]中药中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及其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D]. 田莉. 吉林大学, 2011(05)
  • [9]植物源杀线虫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 赵卫星.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5)
  • [10]温岭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J]. 高洪娣,李根有,颜福彬,林雪峰,李俊.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05)

标签:;  ;  ;  ;  ;  

牵牛花种子治疗蛲虫病5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