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蓬莱蓝宝石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廖香俊,吴丹[1](1996)在《海南蓬莱蓝宝石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东部及东南沿海广泛发育和分布着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新生代玄武岩。近年来在海南蓬莱、福建明溪、安徽、福建、吉林、河北、内蒙等地的玄武岩及其第四纪砂矿层中发现了蓝宝石矿床或矿点,其中海南蓝宝石矿发现较早,蓝宝石储量较大,并伴生有宝石级的红宝石和红锆石,是我国较为重要的蓝宝石矿床,该矿床具有开发价值的蓝宝石主要赋存于第四纪残坡积和洪冲积层中。本文主要论述蓬莱蓝宝石矿中蓝宝石、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
申柯娅,王昶[2](2000)在《中国宝石学研究十年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宝石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宝石资源与宝石矿物、宝石鉴定、人工合成宝石和宝石优化处理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从宝石资源与宝石矿物研究、现代宝石学研究重点和未来宝石学研究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宝石学10年发展的概况。
周浩浩[3](2016)在《桦甸红蓝宝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与红宝石成色机理及改善研究》文中认为如今国际上对于优质红、蓝宝石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增加,而优质宝石级的红、蓝宝石产量却愈发稀少。近期在吉林桦甸地区又发现一处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和一定蕴藏量的砂矿型刚玉矿床,可喜的是有一些大颗粒的红蓝宝石产出。目前,国内外仅有对其产地特征的探讨,尚未有对其矿物学、宝石学特征的研究以及对于宝石改善、质量评价方面给出的建议。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宝石分析测试手段,对桦甸红蓝宝石样品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等矿物宝石学特征进行研究,并进一步研究分析该地区红宝石品类的成色机理和影响透明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改善试验,为红宝石的优化改善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偏光显微镜下和扫描电镜下的观察,及电子探针实验、X射线能谱分析实验测试结果分析:桦甸红宝石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包裹体,如钙铝黄长石、白云母、钛铁矿、含银硫化物等;且红宝石样品中裂理、裂隙发育,其中充填有后生的褐色的“树枝状”、“厥叶状”的暗色杂质。裂理、裂隙及杂质包裹体的存在是影响桦甸红宝石的透明度的主要因素。结合EPMA、LA-ICP-MS、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及EDS实验的测试结果分析桦甸红宝石的成色机理:样品中的Cr元素的平均含量约0.31%,Cr3+的d-d轨道跃迁产生400nm附近的弱吸收带和550nm附近的吸收带,吸收大部分蓝紫光;同时产生693nm处的发射光谱,使红宝石产生红色荧光,这是桦甸红宝石样品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除Cr3+外,还存在一定量的Fe、Ti杂质元素,平均含量分别约0.68%(Fe2O3)和0.02%(TiO2),铁元素以Fe2+和Fe3+形式存在,钛元素主要以Ti4+形式存在,铁、钛离子间易形成Fe2+-Ti4+离子对,它们之间的电荷转移会产生560nm左右宽阔的吸收带,使桦甸红宝石往往呈现紫红色。另外,Fe3+除了自身跃迁致色之外,还会产生O2-→Fe3+的电荷转移吸收,使桦甸红宝石呈黄褐色、褐色色调。红宝石改善实验应均衡考虑实验温度、升降温速率、恒温时间、不同助熔剂的选择,气氛条件、充填材料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以达到最佳效果。
廖香俊,吴丹[4](1996)在《海南蓬莱蓝宝石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铁铮[5](1996)在《我国东部蓝宝石的宝石学特征》文中认为我国东部蓝宝石为岩浆型原生矿床及与之有关的残坡积、冲积砂矿.对各矿区蓝宝石的宝石学研究表明,蓝宝石普遍特征是颜色较暗、透明度差,色彩鲜艳程度低,严重地影响了宝石的质量和经济价值.
谢艳[6](2017)在《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珠宝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珠宝消费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铂金、黄金消费国,也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玉石消费市场和钻石市场。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情况直接影响世界奢侈品品牌企业全球布局和国际贵金属市场走向及价格趋势。通过文献和市场调研发现,我国珠宝产业研究尚浅,往往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尤其对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鲜有人提及。选择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研究,可以为保障我国珠宝产业向着更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为我国珠宝产业投资者进行初级投资评价,以及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论文梳理了珠宝产业竞争力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总结了我国宝玉石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状况,论述了我国发展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新的发展模式和趋势,通过统计学与数据分析法剖析了我国珠宝产业规模、国际贸易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给出了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珠宝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概率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找出区域或国家间竞争力强弱或优劣的评价体系,从而提出了一套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接着,通过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分别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从资源、产业等角度提出了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结果显示:(1)珠宝产业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概念,是本国(或本地区)珠宝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珠宝首饰产品,提供各种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占取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它是一种现实竞争力,持续发展的能力。(2)我国珠宝产业整体规模大,企业数量多,门店覆盖面广;近三年珠宝首饰进口额呈激增态势,而出口总额呈快速衰减现象。我国主要进口国家不稳定,仅南非蝉联第一或第二位,瑞士于2016年首次跃居我国进口国第一位;我国珠宝首饰主要出口地为香港和美国。(3)中国和印度的综合得分分别59.554、50.477,我国的整体情况好于印度,更具有竞争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珠宝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分别为75.843、70.703、65.537,珠三角综合情况最优、长三角次之,环渤海相对较差。
刘学良[7](2011)在《云南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善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红宝石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品种之一,目前市场上优质红宝石极其稀缺,且价格一路走高。云南元江红宝石矿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目前国内最好的红宝石矿,储量大,基本上处于未开采状态,国内外有关它的报道和研究较少。通过对云南红宝石矿床的实地考察并结合地质资料分析,得出了云南红宝石的矿床特征,并探讨和分析了云南红宝石矿的特点及矿床成因;本文运用EPMA、XRF、SEM等现代测试技术对各种类型的云南红宝石的物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从化学成分、晶体结构、晶体形态及微形貌、粒度、颜色、透明度、密度、裂理、发光性等方面得出了云南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采用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激发光谱等光谱分析技术对云南红宝石进行测试和分析,并与其它产地的红宝石及合成红宝石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晶体场和量子学理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云南红宝石的致色元素和致色机理,分析了杂质元素的位置与赋存状态、聚片双晶、裂隙及孔洞等因素与红宝石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元江红宝石颜色丰富,粒度大小不一,裂理发育,存在大量包裹体,透明度低。主要致色离子为Cr、Fe、Ti等,其中Cr2O3的平均含量为0.45%(含量范围为0.03-2.22%),颜色的深浅跟Cr3+的含量直接相关,而Fe、Ti等杂质离子影响云南红宝石颜色的色调,使云南红宝石偏粉红至紫色调。云南红宝石中以375、414、640cm-1拉曼位移为典型特征;红外光谱除了与Al-O振动相关的吸收峰以外,还显示出硬水铝石的吸收峰;吸收光谱中表现出Cr3+、Fe3+等杂质离子引起的吸收,吸收位置为407、550nm和378nm处;激发光谱项处于248、415和580nm处,分别与A2→4T1(P)的跃迁、4A2→4T1(F)的跃迁和4A2→4T2(F)的跃迁相对应,荧光光谱也与杂质元素有关。有针对性的拟定优化改善方案,通过选用合适的助剂、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温度制度,针对云南红宝石的颜色或质地进行热处理,在氧化气氛中采用Al(OH)3或Al(OH)3和CaCO3为助剂在1480℃下恒温24小时的热处理条件下,Fe、Ti等杂质元素的析出或发生价态变化,使云南红宝石的颜色和透明度得到很好的改善。使用Bi203和Al(OH)3助剂和充填剂,在1480℃、开放条件下对红宝石进行裂隙充填实验能有效改善红宝石的品质,并能达到有效充填开放裂隙和孔洞的目的,从而提高云南红宝石的观赏性和市场价值。
刘艺苗,陈涛[8](2015)在《黑龙江穆棱红、蓝宝石的宝石学特征》文中认为测试样品为黑龙江省穆棱地区碱性玄武岩产出的红、蓝宝石。利用常规的宝石学方法测试,获得穆棱红、蓝宝石的宝石学特征。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种类丰富的包裹体,激光拉曼对包裹体成分测试可知,样品内含有大量富含CO2的气液包裹体和被破坏的针状包裹体。结合紫外-可见光谱以及LA-ICP-MS测试结果,分析得到穆棱红、蓝宝石的颜色成因:红宝石由Cr、Fe、Ti共同致色,黄色蓝宝石由Fe致色,蓝色蓝宝石主要由Fe、Ti共同致色。红外光谱显示样品中只有深色蓝宝石在3 309,3 233cm-1处存在明显谱峰,证明深蓝色蓝宝石内有还原性羟基存在。依据实验所得数据及前人研究,推测深蓝色蓝宝石为碱性玄武岩相关的幔源蓝宝石,其它品种(红宝石、黄色蓝宝石)则在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后期的区域变质作用。
乔蕾[9](2019)在《老挝会赛蓝宝石的成因分析》文中指出蓝宝石产于富铝贫硅的高温高压环境中,岩浆型蓝宝石更是大多赋存在碱性玄武岩中,在研究地球深部过程方面有着很高的价值。全球范围内岩浆型蓝宝石集中分布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位于这个分布带上的东南亚地区是优质宝石级刚玉产地。老挝会赛的蓝宝石矿床开采时间短,相比于临区的研究资料匮乏,因此对会赛蓝宝石的包裹体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并建立合理的成因模型是很有必要的,这也可以为之后的宝石级刚玉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会赛蓝宝石产出于砂矿中,边缘有在宿主玄武岩中部分熔融产生的高铁暗色反应边。内部有明显的具有穿插关系的两期结晶,I期结晶生长环带被破坏后沿刚玉的结晶方向发生II期结晶。除反应边外,全铁含量0.4-0.9%、较其他岩浆型蓝宝石低,显示为颜色较明亮。钛含量0.09-0.4%,在II期结晶中要明显高于I期,且该期次有大量同生针状钛铁矿包裹体出现。硅含量0.01-0.2%低于比其他产地蓝宝石(0.3%),且碱金属含量为0.03-0.4%,说明会赛蓝宝石结晶于基性岩浆中。碱金属、全铁、铬、硅的含量在I期和II期结晶中均没有明显的不同。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方面,4He的值变化范围在(5.6-165.3)×10-77 cc STP/g,3He/4He的比值在6.3 to 8.5 Ra,40Ar/36Ar在488-1900,38Ar/36Ar在0.152-0.197,4He/40Ar*在6.9-16.4,晶体边和核的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显示两个结晶期次物质来源均为地幔源区并有少量地壳物质的参与。II期结晶的部分有以低温锐钛矿形式存在的二氧化钛、大量二氧化碳两相包裹体和在碱性岩浆水中可以低温结晶的赤铁矿,说明会赛蓝宝石II期结晶的母熔体可能为碱性玄武岩衍生出来的碳酸盐熔体。与蓝宝石一同产出的锆石巨晶的U-Pb SIMS年龄为0.5-4.3Ma,(U-Th)/He年龄为0.9-4.2Ma,这些年龄来自于该区域不同的玄武岩喷发期次。根据前人数据中的锆石包裹体(1.2-1.3Ma)和附近玄武岩(1-2Ma)年龄,限定会赛蓝宝石的结晶年龄为0.5-1.3Ma。老挝会赛蓝宝石结晶于上地幔和下地壳的接触位置,基性裂谷玄武岩浆上涌部分交代地壳并降温结晶出I期蓝宝石,玄武岩浆继续上涌分馏产生新的岩浆发生II期结晶,更多的碱性玄武岩浆快速上涌,将蓝宝石带至地表。
丘志力[10](2009)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有关锆石巨晶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成因及其与大陆岩石圈壳—幔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锆石是目前最重要的矿物地球化学探针之一,关于锆石的研究已经成为新的一门学问-锆石学。中国东部华南、华北和东北等不同构造单元新生代玄武岩和地幔包体中发现一套特殊的锆石巨晶组合,对这种巨晶成因及其与深部壳-幔作用过程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东部发生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及其机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运用红外及激光拉曼探针技术,电子探针分析(EPMA),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LA-ICPMS)和配有激光器的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对中国东部多个产地锆石巨晶的结构、包裹体、主微量元素、U-Pb年龄以及Hf同位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前人对中国东部玄武岩、地幔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锆石巨晶的成因及其与岩石圈减薄过程的关系,取得了如下的认识:1、中国东部和锆石巨晶有关岩石类型主要为碱性玄武岩,具有贫硅、富碱和高Fe/Mn比值、低Nb/Ta比值的特征,南(东南沿海)北(华北和东北)区域的特征基本一致;赋存巨晶的碱性玄武岩包含多种类型地幔岩包体橄榄石Mg/Mg+Fe平均88.63,易熔组分FeO、TiO2、Al2O3、CaO和K2O+Na2O相对富集,经历过显性地幔交代作用;相关的锆石巨晶最常见柱面{110}单形,结晶度高,变生程度低,具有高的ZrO2/HfO2比值,阴极发光多数具有震荡环带,红外及显微红外光谱在3500~3700 cm-1之间含有明显的吸收带,显示结构水的存在。2、研究的四个产地锆石巨晶存在共同的锆石-磁铁矿-CO2矿物及流体-熔体包裹体组合。除此之外,巨晶还含有黑云母,斜锆石、磷灰石、镁铁矿、方解石、正长石、赤铁矿等矿物包裹体,以及富含稀土元素La、Ce的矿物包裹体(怀疑为独居石,绿帘石):含有富含SiO2(>60%)和碱性组分以及富Al、Zn、Zr和Ca的硅酸质熔体包裹体和大量不混熔的流体-熔体相包裹体,显示出锆石巨晶形成于富含SiO2、Fe、Zr、碱性组分、水和CO2的流体-熔体环境,巨晶的平均结晶温度范围为657-692℃之间(Ti地质温度计)。巨晶包裹体特征和中国东部地幔岩包体中发现的富硅、碱地幔交代流体具有相似性显示出两者存在明显的成因联系。3、LA-ICPMS分析显示,锆石巨晶的稀土总量大部分数据集中在15~300ppm范围,巨晶具重稀土(HREE)明显富集,Ce正异常明显,没有或只有微弱的Eu负异常,不同产地锆石巨晶稀土配分模式呈现一致的从左向右倾斜的变形“N”字模式和一致的微量元素组成模式的特征;锆石巨晶从中心到边缘环带不同位置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有变化,但不显示一致的由高到低或者相反的变化规律,暗示中国东部玄武岩的锆石巨晶并非形成于简单的岩浆降温体系。但Th/U比值多数大于0.4,主体显示出岩浆锆石的特点。锆石巨晶Ta明显富集,具有很低的Nb/Ta比值,显示出锆石巨晶可能结晶于强烈演化的、具有低Nb/Ta和Nb/U比值的岩浆源区(壳源物质加入)或者结晶过程中源区Nb、Ta发生过明显的分异,显示巨晶成因可以用再循环地壳残余含金红石榴辉岩和地幔流体或熔体的交代作用进行解释。4、海南蓬莱锆石巨晶的U-Pb同位素平均加权年龄为4.37±0.24Ma,福建明溪锆石巨晶两组平均加权年龄分别为1.27±0.36Ma和3.75±0.63Ma;黑龙江穆棱锆石巨晶平均加权年龄为8.82±0.27Ma;山东的数据质量较差,有限锆石巨晶的三组年龄为5.00±0.66 Ma,15.98±0.58Ma,20.56±0.80Ma;上述数据显示中国东部锆石巨晶的U-Pb同位素年龄与其寄主玄武岩的喷发时代具有一致性。5、MC-ICPMS分析获得锆石巨晶的176Hf/177Hf变化在0.282883±14~0.283151±7,相应的εHf为3.9±0.5~13.4±0.3,落在亏损地幔范围内,其中海南锆石巨晶的176HF/177Hf比值最小,并有较大的变化范围,而黑龙江锆石巨晶的176Hf/177Hf比值为0.283105~0.283151,变化范围较窄,但其176Lu/177Hf的变化范围最大,εHf为+11.8~+13.4,是4个产地锆石巨晶中的最高值。Hf同位素计算显示,我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交代作用可能发生在中新生代。综合上述工作,本文认为中国东部新生代新近纪及第四纪玄武岩有关的锆石巨晶是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包括流体或熔体)与岩石圈再循环残余物质交代反应的产物;结合前人发现的中国东部中生代期间南北区域所发现存在加厚地壳的证据和现今的岩石圈厚度明显低于古生代,岩石圈主体组成具有“新生”性质的成果,东南沿海和华北及东北部新生代玄武岩刚玉/锆石巨晶的成矿反映了整个中国东部在中新生代均发生过岩石圈的减薄,刚玉/锆石巨晶是经过部分熔融后含金红石榴辉岩下地壳残余在岩石圈拆沉过程中与软流圈流体-熔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海南蓬莱蓝宝石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蓬莱蓝宝石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宝石学研究十年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宝石资源与宝石矿物研究 |
1.1 金刚石资源与矿床研究 |
1.2 红宝石和蓝宝石 |
1.3 祖母绿 |
1.4 翡 翠 |
1.5 其它宝石 |
1.6 珍 珠 |
2 现代宝石学的研究重点 |
2.1 宝石鉴定 |
2.2 人工合成宝石技术与工艺 |
2.3 宝石的优化处理技术 |
3 中国宝石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
(3)桦甸红蓝宝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与红宝石成色机理及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第二章 矿床特征及成因研究 |
2.1 区域概况 |
2.2 矿床特征 |
2.2.1 地质构造特征 |
2.2.2 刚玉砂矿类型 |
2.2.3 矿层的赋存状态 |
2.3 岩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
2.3.1 矿区岩石类型 |
2.3.2 沉积物矿物种类及特征 |
2.4 矿床成因探讨 |
2.4.1 刚玉砂矿成因类型 |
2.4.2 原生矿探讨 |
2.4.3 次生矿形成分析 |
2.5 产出特征及找矿方向 |
2.6 小结 |
第三章 宝石学特征研究 |
3.1 实验样品 |
3.2 宝石学特征 |
3.2.1 形态及粒径大小 |
3.2.2 颜色及多色性 |
3.2.3 透明度及影响因素 |
3.2.4 包裹体特征 |
3.2.5 相对密度 |
3.2.6 摩氏硬度 |
3.2.7 紫外荧光 |
3.3 小结 |
第四章 矿物组成与结构特征研究 |
4.1 显微薄片观察 |
4.1.1 偏光显微镜下矿物组成 |
4.1.2 讨论 |
4.2 扫描电镜下观察 |
4.2.1 实验方法和测试条件 |
4.2.2 显微结构分析 |
4.2.3 讨论 |
4.3 小结 |
第五章 化学成分与谱学特征分析 |
5.1 电子探针(EPMA)分析 |
5.1.1 样品制备及测试条件 |
5.1.2 电子探针结果分析 |
5.2 红外光谱分析 |
5.2.1 样品制备及测试条件 |
5.2.2 实验数据分析 |
5.3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
5.3.1 样品制备及测试条件 |
5.3.2 实验数据分析 |
5.4 LA-ICP-MS分析 |
5.4.1 样品制备及测试条件 |
5.4.2 实验数据分析 |
5.5 X射线能谱(EDS)分析 |
5.5.1 样品制备及测试条件 |
5.5.2 实验数据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桦甸红宝石成色机理研究 |
6.1 宝石颜色成因概述 |
6.2 桦甸红宝石的成色机理探讨 |
6.3 小结 |
第七章 桦甸红宝石的透明度影响因素分析 |
7.1 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影响 |
7.1.1 杂质化学元素的影响 |
7.1.2 间隙杂质元素 |
7.1.3 包裹体的类型及对透明度的影响 |
7.2 裂理与聚片双晶的影响 |
7.3 应力裂隙的影响 |
7.4 小结 |
第八章 桦甸红宝石的改善工艺研究 |
8.1 宝石改善工艺技术的现状 |
8.2 实验方案与流程 |
8.2.1 实验原理 |
8.2.2 实验方案 |
8.2.3 实验流程 |
8.2.4 实验材料与设备 |
8.3 实验工艺过程及结果分析 |
8.3.1 化学试剂的选择分析 |
8.3.2 几组试验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
8.4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珠宝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1 珠宝产业研究现状 |
1.2.2 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工作量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珠宝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
2.1.1 产业及珠宝产业概念 |
2.1.2 竞争力及产业竞争力 |
2.1.3 珠宝产业竞争力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3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珠宝玉石资源及产业发展状况 |
3.1 国内外珠宝玉石资源概况 |
3.1.1 国外珠宝玉石资源 |
3.1.2 国内珠宝玉石资源 |
3.2 我国珠宝玉石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情况 |
3.3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状况 |
3.3.1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政策及环境 |
3.3.2 我国珠宝产业规模分析 |
3.3.3 我国珠宝进出口贸易分析 |
3.3.4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模式和趋势 |
3.3.5 我国珠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小结 |
第四章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4.1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 |
4.1.1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4.1.2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的目的 |
4.1.3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3 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
4.4 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4.5 小结 |
第五章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
5.1 珠宝产业竞争力的层次分析 |
5.2 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对比研究 |
5.2.1 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背景介绍 |
5.2.2 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的模糊综合评价 |
5.3 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对比研究 |
5.3.1 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指标要素分析 |
5.3.2 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
6.1 从资源方面来看,要重视珠宝玉石的储备和勘查 |
6.2 从产业角度来看,更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三方携手 |
6.2.1 强化政策制度规范与扶持 |
6.2.2 加强行业创新能力 |
6.2.3 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根本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表 |
(7)云南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云南红宝石矿床特征及成因研究 |
2.1 概述 |
2.2 云南红宝石矿床的地质构造特征 |
2.3 矿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 |
2.4 岩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
2.4.1 红宝石矿区岩石类型 |
2.4.2 大理岩中的矿物种类及特征 |
2.4.3 含红宝石矿大理岩的特征研究 |
2.5 云南红宝石矿床的成因类型探讨 |
2.6 云南红宝石产出特征及预测分析 |
2.7 小结 |
第三章 云南红宝石的物化性质研究 |
3.1 实验样品和仪器设备 |
3.2 常规的宝石学特征研究 |
3.2.1 化学成分测试与分析 |
3.2.2 晶体形态及微形貌研究 |
3.2.3 晶体大小统计与分析 |
3.2.4 包裹体类型 |
3.2.5 颜色种类及分布 |
3.2.6 透明度及影响因素 |
3.2.7 其它宝石学特征研究 |
3.3 云南红宝石的谱学测试与分析 |
3.3.1 拉曼光谱测试与分析 |
3.3.2 红外光谱测试与分析 |
3.3.3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试与分析 |
3.3.4 激发和发射光谱测试与分析 |
3.4 云南红宝石的质量评价探讨 |
3.5 小结 |
第四章 云南红宝石呈色机理研究 |
4.1 宝石颜色成因概述 |
4.1.1 d-d电子跃迁 |
4.1.2 电荷转移跃迁 |
4.1.3 色心致色 |
4.1.4 能带理论 |
4.1.5 物理光学致色 |
4.2 云南红宝石的呈色机理探讨 |
4.2.1 Cr3+离子的致色机理 |
4.2.2 Fe离子的致色机理 |
4.2.3 Ti离子的致色机理 |
4.2.4 Fe、Ti离子的电荷转移致色 |
4.3 小结 |
第五章 云南红宝石的质地影响因素分析 |
5.1 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影响 |
5.1.1 类质同象替代的杂质元素 |
5.1.2 间隙杂质元素 |
5.1.3 包裹体的类型及对质地的影响程度 |
5.2 裂理与聚片双晶的影响 |
5.3 裂隙和孔洞的成因及其对质地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云南红宝石的改善工艺研究 |
6.1 改善工艺技术的历史与现状 |
6.1.1 热处理技术的历史 |
6.1.2 改善工艺技术的现状 |
6.2 实验方案与流程 |
6.2.1 实验原理 |
6.2.2 实验方案 |
6.2.3 实验流程 |
6.2.4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3 实验工艺过程及结果分析 |
6.3.1 辅助剂硼砂的选择与热性能分析 |
6.3.2 不同处理温度和恒温时间实验及结果分析 |
6.3.3 不同助剂的热处理实验及结果分析 |
6.3.4 不同气氛下热处理实验及结果分析 |
6.3.5 充填实验及结果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8)黑龙江穆棱红、蓝宝石的宝石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与测试方法 |
2 测试分析 |
2.1 常规宝石学参数 |
2.2 包裹体特征 |
2.3 化学成分特征 |
2.4 谱学特征 |
2.4.1 紫外-可见光谱 |
2.4.2 红外吸收光谱 |
3 讨论 |
3.1 穆棱红、蓝宝石中CO2包裹体的形成 |
3.2 穆棱红、蓝宝石的颜色讨论 |
3.3 穆棱红、蓝宝石的产出成因 |
4 结论 |
(9)老挝会赛蓝宝石的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手段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概况 |
2.2 大地构造和岩浆活动 |
2.3 原生矿宿主玄武岩 |
2.4 次生矿床特征 |
第三章 宝石学特征及环带 |
3.1 基本宝石学参数 |
3.2 镜下观察 |
3.3 电子探针分析 |
3.3.1 基本原理与测试方法 |
3.3.2 样品数据及分析 |
3.3.2.1 碱金属离子 |
3.3.2.2 Fe和 Ti的作用 |
3.3.2.3 Si的作用 |
小结 |
第四章 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及包裹体研究 |
4.1 稀有气体同位素分析 |
4.1.1 概况 |
4.1.2 测试原理与方法 |
4.1.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 拉曼光谱分析 |
4.2.1 实验原理及方法 |
4.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 矿物包裹体的能谱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年龄角度的成因探讨 |
5.1 锆石的年龄 |
5.1.1 锆石巨晶的(U-Th)/He年龄 |
5.1.2 锆石巨晶的SIMS U-Pb年龄 |
5.1.3 会赛地区锆石巨晶及包裹体锆石的年龄分析 |
5.2 蓝宝石年龄及结晶期次 |
第六章 成因模型 |
6.1 结晶位置 |
6.2 物质来源 |
6.3 运移过程 |
6.4 成因模型建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10)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有关锆石巨晶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成因及其与大陆岩石圈壳—幔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壳-幔作用研究现状 |
2 选题依据 |
3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及样品测试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锆石巨晶成矿作用 |
1.1 华南块体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1.2 华北大陆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1.3 东北地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1.4 火山、岩浆活动及锆石巨晶成矿作用 |
1.4.1 东南沿海火山、岩浆活动及锆石巨晶成作用特征 |
1.4.2 华北陆块新生代的火山、岩浆活动及锆石巨晶成矿作用特征 |
1.4.3 东北地区新生代的火山、岩浆活动及锆石巨晶成矿作用特征 |
第二章 和锆石巨晶有关新生代玄武岩及地幔岩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 |
2.1 岩石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
2.1.1 岩石矿物学特征 |
2.1.2 主微量元素特征 |
2.1.3 含巨晶玄武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
2.2 和锆石巨晶有关新生代地幔岩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 |
2.2.1 地幔岩包体及其矿物的主量元素 |
2.2.2 地幔岩包体的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小结 |
第三章 锆石巨晶矿物学及主量元素特征 |
3.1 中国东部锆石巨晶的结晶学特征 |
3.1.1 锆石巨晶的基本特征 |
3.1.2 锆石巨晶晶体形态特征 |
3.1.3 锆石巨晶的晶胞参数 |
3.2 锆石巨晶电子探针成分 |
3.3 锆石巨晶的阴极发光 |
3.4 锆石巨晶的拉曼及红外光谱 |
3.4.1 拉曼光谱特征 |
3.4.2 锆石巨晶的变生程度 |
3.4.3 锆石巨晶的红外及显微红外光谱特征 |
小结 |
第四章 锆石/刚玉巨晶矿物包裹体研究 |
4.1 锆石巨晶中的包裹体 |
4.1.1 矿物包裹体 |
4.1.2 流体-熔融包裹体 |
4.2 刚玉巨晶中的包裹体 |
4.2.1 矿物包裹体 |
4.2.2 流体-熔体包裹体 |
4.3 锆石及刚玉巨晶包裹体的成因意义 |
小结 |
第五章 锆石巨晶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 |
5.1 锆石巨晶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 |
5.1.1 样品分析方法 |
5.1.2 稀土元素 |
5.1.3 微量元素 |
5.1.4 单颗锆石不同生长环带原位微量及稀土元素 |
5.2 锆石巨晶U-Pb年龄及结晶温度 |
5.2.1 锆石巨晶的U-Pb年龄 |
5.2.2 锆石巨晶的结晶温度计算 |
5.3 锆石巨晶的Hf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1 样品分析方法 |
5.3.2 测试结果及简要讨论 |
小结 |
第六章 锆石巨晶的成因与中国东部新生代壳-幔作用过程 |
6.1 锆石巨晶成因与新生代玄武岩 |
6.2 锆石巨晶形成的源区特征与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 |
论文主要结论 |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图版 |
个人简历及博士学习期间取得成果 |
四、海南蓬莱蓝宝石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蓬莱蓝宝石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J]. 廖香俊,吴丹. 矿床地质, 1996(S1)
- [2]中国宝石学研究十年新进展[J]. 申柯娅,王昶. 矿物学报, 2000(04)
- [3]桦甸红蓝宝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与红宝石成色机理及改善研究[D]. 周浩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4]海南蓬莱蓝宝石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J]. 廖香俊,吴丹. 矿床地质, 1996(S2)
- [5]我国东部蓝宝石的宝石学特征[J]. 石铁铮. 沈阳黄金学院学报, 1996(01)
- [6]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D]. 谢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7]云南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善工艺研究[D]. 刘学良. 华东理工大学, 2011(12)
- [8]黑龙江穆棱红、蓝宝石的宝石学特征[J]. 刘艺苗,陈涛.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15(04)
- [9]老挝会赛蓝宝石的成因分析[D]. 乔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有关锆石巨晶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成因及其与大陆岩石圈壳—幔作用研究[D]. 丘志力. 浙江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