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RFL-CSRm纵向随机冷却-槽滤波器冷却仿真研究

HIRFL-CSRm纵向随机冷却-槽滤波器冷却仿真研究

一、HIRFL-CSRm纵向随机冷却-槽形滤波冷却模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21)在《HIAF SRing减速磁合金加载腔高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是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承建的“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建设项目之一。其中的高精度环形谱仪(Spectrometer Ring,SRing)作为HIAF的核心组成之一,是获得高品质放射性次级束并用于核物理实验的重要设备。为了能够在SRing的内靶模式中获得高电荷态、低能量和高品质的重离子束,需要能够产生峰值电压为50KV、工作频率为1.0~0.5MHz的减速高频系统。因此,本篇论文将针对该高频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论文利用束流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对HIAF SRing减速过程中的束流纵向运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合了物理实验要求与高频谐振腔体的工作特点,采用了变谐波减速的方式,将能量为800Me V/u的重离子U92+减速至中间能量120Me V/u时进行散束,再通过二次谐波对重离子束流进行进一步减速,将重离子能量降低至30Me V/u,并求解出高频系统在减速过程中同步电压、频率和相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减速高频系统将采用磁合金(Magnetic Alloy,MA)加载的四分之一波长同轴谐振腔体,其具有高电压梯度、低Q值、宽频带、快响应和无需调谐的特点。我们对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零八一电子集团力源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磁合金样品环进行了性能测试,并通过有针对性的优化其生产工艺,将磁合金环的μQf值提高了12%,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其性能指标满足HIAF SRing减速高频系统的技术要求。高频系统将使用两套相同的减速磁合金腔体产生50k V射频峰值电压,每台腔体需加载16片尺寸为660mm*290mm*25mm国产磁合金环,每台腔体计算的峰值功率为160.4k W。由于该腔体是国内电压梯度最高的风冷磁合金腔体,因此需要对其开展较为详细的冷却分析。以流体传热学作为基础,建立磁合金环流体传热模型,计算磁合金环冷却后的表面温度;再利用流体仿真软件对磁合金腔体进行冷却分析,优化腔体的结构;将优化后计算得到的参数模型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符合度高,误差小于3℃。最后论文提出了减速磁合金高频系统的功率源以及低电平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计算了输出200k W功率的电子管的工作状态。最终实现了射频电压为50k V、工作频率为1.0~0.5MHz的减速高频系统的设计。

吴波[2](2018)在《高精度环形谱仪的物理设计》文中提出作为“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项目(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简称HIAF)将建设一台束流指标先进、以核物理和原子物理为主、兼顾多学科用途的重离子科学综合研究装置,为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基础研究、原子物理、重离子束应用研究提供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验平台,使我国核物理基础研究在原子核层次上的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高精度环形谱仪(Spectrometer Ring,简称SRing)是HIAF项目中最重要的实验终端,是获取高品质放射性次级束,并将束流用于原子物理及核物理实验研究的关键设备。为满足多种物理实验需求,SRing设计有三种运行模式:等时性模式,正常模式与内靶模式。在等时性模式下,SRing运行在特殊的光学设置下,可以精确测量寿命低至几十微秒的原子核的质量。在正常模式下,使用随机冷却与电子冷却系统制备高品质的放射性次级束,用于高精度肖特基质量测量。在内靶模式下,使用电子冷却系统制备高品质的高电荷态重离子束,用于高精度的原子物理及核物理实验研究。论文从SRing承担的各种物理实验的需求出发,提出加速器设计指标,细化各模式运行方案,完成各模式的物理设计工作。三个运行模式有不同的设计侧重点:等时性模式的设计重点在于提高储存环的质量分辨能力;正常模式的设计重点在于快速冷却放射性次级粒子;内靶模式的设计重点在于保证重离子束与电子、气体分子、激光的对撞亮度,同时重离子束能够在该模式下进行减速。基于各模式的运行方案和设计指标,完成SRing的物理设计包括线性光学设计、注入设计、引出设计、色品校正、动力学孔径跟踪与等时性高阶项校正等。SRing的物理设计需要同时兼顾各运行模式,并尽可能地保证装置的紧凑性来减少造价。论文结合现阶段SRing二极磁铁、四极磁铁及六极磁铁的设计模型,使用OPERA-3D程序分析各磁铁的磁场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磁铁的边缘场效应及磁铁的高阶场分量对线性光学、动力学孔径及质量分辨能力的影响。在MADX程序中,利用四极磁铁切片的方法分析边缘场效应对线性光学的影响。根据动力学孔径的跟踪结果,提出SRing磁铁的高阶场分量指标及磁铁准直误差要求。在考虑了二极磁铁、四极磁铁的边缘场效应及二极磁铁中高阶场误差的影响后,使用GICOSY程序对等时性模式的线性光学及等时性高阶项校正进行重新匹配计算,消除边缘场效应及高阶磁场误差对等时性质量分辨能力的影响。利用MOCADI程序进行粒子跟踪,对GICOSY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并筛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SRing的物理设计立足于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现有装置CSRe的研制和运行经验,借鉴了当前国际上实验储存环的设计思路,充分考虑SRing当前所承担的物理实验需求及潜在的物理实验目标,以保证物理设计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黄忠魁[3](2017)在《基于重离子冷却储存环CSRm开展的类锂、类铍氩离子双电子复合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配备电子冷却系统的重离子冷却储存环提供了相空间冷却的高品质束流和极低温度的电子束,极大提高了双电子复合(DR)实验的能量分辨和复合离子信号的信噪比,为研究高电荷态离子精密谱学提供了绝佳的实验平台。本文基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CSRm上的DR实验装置,利用储存环合并束技术成功开展了类锂和类铍的氩离子的DR实验研究,主要结果包括:第一部分,在CSRm上开展了类锂的36Ar15+离子的DR刻度实验,成功测量了电子-离子质心系能量范围为0-35 eV的DR速率系数谱,覆盖了类锂的36Ar15+离子的2s电子所有?n=0的DR谱线系(1s22p1/2nl与1s22p3/2nl),通过解谱,给出了电子离子共线段电子束的温度分布(纵向温度kT|=0.8 meV,横向温度kT^=40 meV)。根据实验测量得到的DR谱中可分辨的共振峰位置,利用外推法得到了36Ar15+离子2s1/2→2p1/2和2s1/2→2p3/2的激发能分别为31.95±0.05 eV和35.00±0.08 eV。使用基于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的FAC程序对实验能量范围内的反应过程进行了计算,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此外基于CSRm先后开展的36,40Ar15+离子的DR实验结果对储存环DR实验方法测量同位素移动进行了探索研究,对于CSRm上未能观察到36,40Ar15+同位素移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基于类锂的36Ar15+的DR刻度实验,开展了类铍的40Ar14+离子的DR实验研究。成功观测到了40Ar14+的DR(2s2→2s2p)过程的?n=0的四个谱线系2s2p 1P1、2s2p 3PJ(J=0,1,2)以及三电子复合TR(2s2→2p2)过程?n=0的各个线系1S0、1D2、3P2、3P1、3P0。利用AUTOSTRUCTURE程序对40Ar14+的共振复合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总体符合较好。CSRm上开展的类锂、类铍氩离子的DR实验研究,为在CSRe以及我国未来大科学装置HIAF(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上的DR精密谱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卫青[4](2014)在《强关联离子体系双激发态的精细谱学研究》文中提出双电子复合(Dielectronic Recombination, DR)过程在许多天体和实验室等离子体中,作为主导的电子离子复合过程,在决定非局域热平衡等离子体能级布局和电离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R过程的精确描述对于解释宇宙射线源光谱、诊断等离子体状态等重要课题起着关键性作用。配备有电子冷却器的重离子冷却储存环为DR实验提供了优良的离子束和极低温的电子束,达到了极高的能量分辨,为DR精细谱学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本论文基于兰州重离子储存环开展了强关联离子体系DR实验研究:第一章主要回顾了DR实验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当下的研究状况、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DR实验的主要方法和装置;第二章简单介绍了储存环中束流横向动力学行为,给出了束流基本性质的描述,并阐述了影响束流寿命的基本动力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储存环中束流寿命计算经验公式以及一些离子寿命的计算例子;第三章介绍了DR实验中使用的束流测量和诊断装置的原理,并且详细描述了探测DR复合离子的YAP和MCP探测器的设计原理、结构以及测试结果;第四章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电子冷却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理论。为了深入了解电子冷却过程,作者利用Monto Carlo积分方法具体计算了112Sn35+和58Ni19+离子的电子冷却力随离子纵向速度的变化关系,并利用此结果修正了DR实验中电子离子碰撞的相对能量。在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我们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CSRm进行了多电子强关联体系的精细结构谱学研究,测量了类磷的112Sn35+和类氟的58Ni19+离子的复合速率系数,给出了相应的离子结构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对多电子、强关联离子体系,理论计算很难重现DR实验速率系数谱。而且,辐射复合(Radiative Recombination, RR)的经验公式和类氢的里德堡公式也不再适用。因此,实验上获得精确的RR和DR速率系数数据对于研究天体和聚变等离子体光谱、诊断等离子体状态和理解强关联离子体系的行为等显得尤为重要!最后,总结了本论文的所有工作,并且给出了DR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武军霞,夏佳文,杨建成,周雪梅,刘伟,周俊,冒立军,刘勇[5](2006)在《CSRm随机冷却初步设计》文中指出根据实际情况对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主环随机冷却做了初步设计和优化,用冷却方程对主环随机冷却做了详细的数值模拟计算.研究表明,随机冷却对主环束流冷却速度很快,冷却效果很好.通过对电子冷却和随机冷却的比较,提出主环的束流冷却采用电子冷却和随机冷却相结合的办法,这样可以加快冷却速度,得到更高流强、更好品质的束流.

武军霞,夏佳文,杨建成,刘伟,殷学军,刘勇[6](2004)在《HIRFL-CSRm Betatron振荡随机冷却》文中指出对拟在HIRFL CSRm上建造的横向自由振荡随机冷却进行了数值优化计算和设计 ,得到了最佳带宽、冷却时间、频谱上束流谱密度分布函数随时间的变化 ,以及在冷却过程中束流横向位移的分布等值 ,并且对功率限定情况作了讨论 ,从而为冷却系统的设计、优化、建造和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武军霞,夏佳文,杨建成,刘伟,殷学军,刘勇[7](2004)在《HIRFL-CSRm纵向随机冷却——Palmer冷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拟在HIRFL CSRm上建造的纵向Palmer冷却进行了数值优化计算 ,得出了最佳带宽、最佳增益及最短冷却时间 ,并运用Fokker Planck方程进行了模拟 ,得到了动量散度分布函数在冷却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 ,从而为纵向冷却系统的具体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武军霞,夏佳文,杨建成,刘伟,殷学军,刘勇[8](2004)在《HIRFL-CSRm纵向随机冷却-槽形滤波冷却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通过Fokker Planck方程,对拟在HIRFL CSRm上建造的纵向槽形滤波器(notchfilter)的冷却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冷却原理及冷却时间的表达式,并对影响冷却时间和冷却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模拟和讨论,模拟结果表明,噪信比越小,冷却时间越短,冷却效果越好;带宽越宽冷却越快。该研究为具体纵向冷却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二、HIRFL-CSRm纵向随机冷却-槽形滤波冷却模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IRFL-CSRm纵向随机冷却-槽形滤波冷却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HIAF SRing减速磁合金加载腔高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HIAF-SRing减速磁合金高频系统
        1.2.1 论文题目来源
        1.2.2 国际同类型设备
        1.2.3 论文主要内容
        1.2.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HIAF SRing内靶模式减速过程纵向束流动力学
    2.1 同步加速器原理
        2.1.1 束流运动过程磁刚度的描述
        2.1.2 同步加速过程中磁场的变化
        2.1.3 同步加速过程中高频频率的变化
        2.1.4 加(减)速过程中的高频电压的变化
        2.1.5 束流俘获电压
    2.2 SRing内靶模式减速方案
        2.2.1 SRing束流参数
        2.2.2 SRing变谐波减速方案
第3章 减速磁合金腔体设计
    3.1 高频谐振腔体理论
        3.1.1 RLC谐振回路
        3.1.2 传输线理论
        3.1.3 同轴谐振腔
    3.2 磁合金加载腔体理论设计
        3.2.1 磁合金环性能指标
        3.2.2 磁合金环性能测试
        3.2.3 磁合金环性能参数优化
        3.2.4 减速磁合金腔体设计
        3.2.5 国产磁合金环热态测试
    3.3 减速磁合金腔体工艺结构设计
第4章 减速磁合金腔体冷却分析
    4.1 流体传热学基础
        4.1.1 稳态热传导
        4.1.2 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
    4.2 磁合金环冷却分析
        4.2.1 磁合金环冷却方案设计
        4.2.2 磁合金环热分布
        4.2.3 磁合金环理论传热模型
    4.3 减速磁合金腔体冷却仿真及优化
第5章 功率源和低电平控制系统方案
    5.1 功率源系统设计方案
        5.1.1 高频功率源指标要求
        5.1.2 功率源设计方案
        5.1.3 功率源的参数选择与计算
    5.2 低电平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5.2.1 技术指标要求
        5.2.2 低电平控制系统方案
        5.2.3 上位机监控系统
第6章 减速波形小型模型腔测试
    6.1 小型磁合金模型腔系统
    6.2 减速波形测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高精度环形谱仪的物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国际上实验储存环发展现状
        1.2.1 ESR装置
        1.2.2 CSRe装置
        1.2.3 Rare-RIRing装置
        1.2.4 CR及NESR装置
        1.2.5 小结
    1.3 论文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环形加速器物理基础及储存环常见元件
    2.1 环形加速器物理基础
        2.1.1 坐标系
        2.1.2 磁刚度
        2.1.3 横向运动
        2.1.4 Twiss参数与Betatron振荡
        2.1.5 工作点
        2.1.6 共振图
        2.1.7 发射度和接收度
        2.1.8 色散函数
        2.1.9 束流包络
        2.1.10 色品
        2.1.11 滑相因子及临界能量
        2.1.12 离子在储存环中的回旋周期
    2.2 储存环常见元器件
        2.2.1 电子冷却装置
        2.2.2 随机冷却
        2.2.3 飞行时间探测器
        2.2.4 肖特基探测器
第3章 SRing运行模式
    3.1 等时性模式
        3.1.1 模式介绍
        3.1.2 设计指标及要求
    3.2 正常模式
        3.2.1 模式介绍
        3.2.2 设计指标及要求
    3.3 内靶模式
        3.3.1 模式介绍
        3.3.2 设计指标及要求
    3.4 第三章小结
第4章 SRing的动力学设计
    4.1 装置布局
    4.2 线性光学设计
        4.2.1 等时性模式光学
        4.2.2 正常模式光学
        4.2.3 内靶模式光学
        4.2.4 接收度的设置及磁铁孔径
    4.3 边缘场效应对线性光学的影响
        4.3.1 磁铁边缘场分析
        4.3.2 边缘场效应的影响
        4.3.3 边缘场效应的处理
    4.4 注入设计
        4.4.1 单圈注入的原理
        4.4.2 注入方案的比选
        4.4.3 注入设计
    4.5 引出设计
    4.6 色品校正
    4.7 动力学孔径
        4.7.1 色品校正六极场的影响
        4.7.2 高阶场误差的影响
        4.7.3 磁铁准直误差的影响
第5章 等时性高阶项校正
    5.1 高阶项校正的必要性
    5.2 发射度及动量分散的影响
    5.3 磁铁高阶场误差的影响
    5.4 磁铁边缘场效应的影响
        5.4.1 边缘场分析
        5.4.2 MAD-X与GICOSY计算结果
        5.4.3 边缘场效应的影响
    5.5 高阶项校正的原理
    5.6 数值计算及粒子跟踪
        5.6.1 ISO-1.43模式
        5.6.2 ISO-1.67模式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重离子冷却储存环CSRm开展的类锂、类铍氩离子双电子复合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电子-离子复合物理图像
    1.3 DR实验方法和研究现状
        1.3.1 传统交叉束与合并束方法
        1.3.2 电子束离子阱方法
        1.3.3 重离子储存环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CSRm上的DR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HIRFL装置总体概述
    2.2 CSRm上的DR实验装置
        2.2.1 电子冷却与电子能量快速调节系统
        2.2.2 复合离子探测器
        2.2.3 数据获取系统
        2.2.4 束流诊断系统
    2.3 CSRm上开展DR实验的方法
        2.3.1 DR实验开展流程
        2.3.2 实验具体操作时序
        2.3.3 辐射防护安全
    2.4 小结
第三章 类锂~(36)Ar~(15+)离子的DR实验研究
    3.1 实验简介
    3.2 电子-离子相对能量及其计算过程
        3.2.1 空间电荷势修正
        3.2.2 冷却力效应
    3.3 复合速率系数及其计算方法
        3.3.1 复合反应速率系数的定义
        3.3.2 储存环DR实验复合速率系数
        3.3.3 实验数据的单点测量修正
        3.3.4 实验数据的归一化与本底处理
    3.4 FAC理论方法计算DR反应截面
        3.4.1 哈密顿量与波函数
        3.4.2 辐射跃迁几率
        3.4.3 自电离速率
        3.4.4 DR过程计算公式
    3.5 场致电离效应
    3.6 理论截面与实验数据的对比
    3.7 DR方法测量~(36,40)Ar~(15+)离子的同位素移动的探索研究
    3.8 小结
第四章 类铍 ~(40)Ar~(14+)离子的DR实验研究
    4.1 类Be离子的研究动机
    4.2 实验内容与结果展示
    4.3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对比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HIRFL-CSRe上的DR谱学实验研究
        5.2.1 CSRe上的DR实验装置和方法
        5.2.2 CSRe上DR实验的研究内容
    5.3 未来大科学装置HIAF上的DR精密谱学实验研究
        5.3.1 HIAF装置总体概述
        5.3.2 HIAF-SRing上的DR实验装置与方法
        5.3.3 HIAF-SRing上DR精密谱学研究内容
    5.4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其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强关联离子体系双激发态的精细谱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子离子复合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电子离子复合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2.1 电子束离子阱
        1.2.2 交叉束
        1.2.3 合并束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横向束流动力学
    2.1 弱流横向动力学
        2.1.1 Frenet-Serret坐标系中的哈密顿量
        2.1.2 Frenet-Serret坐标系中的磁场
        2.1.3 粒子在偶极磁铁和四极磁铁中的运动
        2.1.4 束流相空间椭圆和发射度
        2.1.5 束流温度
    2.2 储存环中束流的寿命
        2.2.1 Coulomb散射
        2.2.2 离子与剩余气体的电荷交换
        2.2.3 辐射电子复合
        2.2.4 内靶相互作用
第三章 束流测量和诊断
    3.1 流强测量
        3.1.1 无源和有源式BTF
        3.1.2 直流束流BTF
        3.1.3 BTF的低流强测量极限
    3.2 束流横向运动测量
        3.2.1 束流位置监测器
        3.2.2 单丝扫描器
    3.3 束流纵向动量测量
    3.4 高能离子探测器
        3.4.1 闪烁晶体离子探测器
        3.4.2 二次电子发射MCP离子探测器
第四章 电子冷却
    4.1 电子冷却基本原理
        4.1.1 电子冷却过程定性描述
        4.1.2 非磁化电子束电子冷却力计算
        4.1.3 磁化电子束电子冷却力计算
        4.1.4 电子冷却力的Monto Carlo模拟计算
    4.2 电子冷却时间
    4.3 电子束流基本性质研究
        4.3.1 CSRm EC-35电子冷却器
        4.3.2 电子束空间电荷效应
        4.3.3 电子束相空间压缩
第五章 类磷~(112)Sn~(35+)离子的双电子复合实验
    5.1 双电子复合基本过程
    5.2 实验装置和测量
        5.2.1 HIRFL-CSRm储存环
        5.2.2 实验测量方法
        5.2.3 利用DCCT测量束流强度和寿命
        5.2.4 利用Schottky频谱获得束流动量分散
        5.2.5 仪器控制和数据获取
    5.3 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
        5.3.1 电子-离子相对动能的确定
        5.3.2 相对速率系数计算和去本底归一化
        5.3.3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5.4 实验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类氟~(58)Ni~(19+)离子双电子复合实验结果
    6.1 实验测量
    6.2 实验结果讨论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HIRFL-CSRm Betatron振荡随机冷却(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随机冷却建立的机制
3 冷却方程
4 数值计算和设计
    4.1 CSRm横向随机冷却设计
    4.2 频谱上谱密度函数和横向位移分布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5 最大增益的限制
6 总结

(8)HIRFL-CSRm纵向随机冷却-槽形滤波冷却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槽形滤波器
2 Fokker-Plank方程
3 CSRm冷却系统
4 模拟结果及分析

四、HIRFL-CSRm纵向随机冷却-槽形滤波冷却模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HIAF SRing减速磁合金加载腔高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王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高精度环形谱仪的物理设计[D]. 吴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8(01)
  • [3]基于重离子冷却储存环CSRm开展的类锂、类铍氩离子双电子复合实验研究[D]. 黄忠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7(09)
  • [4]强关联离子体系双激发态的精细谱学研究[D]. 徐卫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5]CSRm随机冷却初步设计[J]. 武军霞,夏佳文,杨建成,周雪梅,刘伟,周俊,冒立军,刘勇.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6(08)
  • [6]HIRFL-CSRm Betatron振荡随机冷却[J]. 武军霞,夏佳文,杨建成,刘伟,殷学军,刘勇.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4(07)
  • [7]HIRFL-CSRm纵向随机冷却——Palmer冷却研究[J]. 武军霞,夏佳文,杨建成,刘伟,殷学军,刘勇.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4(04)
  • [8]HIRFL-CSRm纵向随机冷却-槽形滤波冷却模拟研究[J]. 武军霞,夏佳文,杨建成,刘伟,殷学军,刘勇.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4(01)

标签:;  

HIRFL-CSRm纵向随机冷却-槽滤波器冷却仿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