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SP:一种教学设计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红[1](2014)在《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机构,我国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教学应如何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任务,成为我国语言教学界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也将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一步步推向深入。在探索语言教学如何与大学生主修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的过程中,我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视线投向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一种典型的内容与语言整合型的语言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国内所有对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所能发挥作用的研究中,仍是将之放在通用英语教学的大前提下的探讨。本研究则跳出了通用英语的框框,将整个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完全放在专门用途英语方法下来建构。因此本研究的假设得以形成,即:针对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是一个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的大学ESP课程系统。本假设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大学公共英语和ESP教学方法结合更具科学性。因此本研究从对专门用途英语性质的研究入手,对ESP这种语言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放在中国情境下进行了解读。研究认为ESP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方法体系,可以为英语语言课程建构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中课程的设计面对的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以就业或进行学术深造为目的成人或即将成人的学习者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学习需求,通过促进学习者用语言完成目标领域中实际任务的语言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原有语言能力基础上,高效率地获取语言与学科领域知识。这样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论正是我国目前大学公共英语改革过程中,所需要的革新性的课程开发指导理论。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ESP与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确实有许多契合之处。但是我国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否有必要ESP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对当前情境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合理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在对全国7所重点高校现有英语课程的设置通过网络进行调查后,提出中国语言教学目标应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目标情境中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通过对各校开设的ESP课程进行考察并将之与国外高校的ESP课程进行比较与反思后,明确目前中国高校ESP课程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ESP课程,没能与通用英语相辅相成,大学英语课程仍是以通用英语为重心,体现不出与中学英语教育的本质区别,对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起不到根本的作用。所以研究对目标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语言能力进行了分解,并将之与ESP方法下的课程所要培养的能力一一对应起来,最后从课程目标性质的角度,明确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应该定位为“大学ESP”课程。至此本研究假设的成立已找到了依据。可是“大学ESP课程”还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具体模式如何?研究通过探讨国内高校中的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内容与语言关系的处理上,明确双语课程不属于语言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属于ESP性质的课程,是大学ESP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研究提出了中国情境下的大学ESP课程应是真正彻底的ESP课程,它是面向中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二阶段式学科内容与语言整合型的课程,属于英语语言课程体系;第一阶段的课程是以共核语言和宽基础专业知识为主,按大类专业设置分两个学期修习完成的大学ESP基础课程;第二阶段的课程则是“专门性”更高的高阶大学ESP课程,学生在完成大学ESP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再修习两个学期的高阶ESP课程。在建立起具体的课程模式后,本研究选择多所一本类高校大三、大四的学生、从高校新近毕业,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职业场人士以及各一本类高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共400人作为调查对象,对该课程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论证。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80%以上在校学生认为大学ESP课程模式比现有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模式更为科学,更符合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他们更愿意选择大学ESP课程。而高达95.2%的职场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师中也有81.8%被调查者认为这一模式更符合大学生的语言需求,大多数认为自已通过一定的培训,可以胜任ESP教师工作。但有部分教师对其可行性还是持保留态度,主要顾虑是师资和课程设置方面可能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也承认在课程模式的实现过程,必然会遇到问题,但是如果一种课程模式大部分人都认为科学,我们就应该努力推广,排除困难。模式确立之后,本研究进而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该模式下的大学ESP课程的具体构建。研究提出并论证了语言教学结构观、功能观、迁移理论及活动论为中国情境下的大学ESP课程的建构在理论上提供最为直接的宏观指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如何为大学ESP课程的建构提供学习理论的支撑。再从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上,提出大学ESP课程‖模式下的ESP课程的开发方法、课堂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类标准、课程评估以及测试,为大学ESP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思路。从理论上来看,本研究突破国内其它研究者对我国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构想,大胆地提出了“大学ESP课程”这一概念,认为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就是一个大学ESP课程体系,在对国内大学普遍存在的ESP类课程进行分析与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情境下,具体的ESP课程模式,并对该课程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论证,为我国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从实践上,本研究对于大学ESP课程的开发、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类标准、课程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为大学ESP课程的实施在实践上提供了具体的做法。
谷志忠[2](2010)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申办和主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也也日益频繁和密切。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也让国内的合资、外资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并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市场对那些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呈逐级攀升的态势。国内高校的ESP教育就是为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目前我国高校的ESP教学研究现状并不乐观,甚至是有些令人担忧。ESP研究方法相对有些单一,视野也不够开阔,没能从根本上摆脱ESP本体研究的局限和束缚。即便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如火如荼的21世纪,基于或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ESP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ESP跨学科研究则几乎是一片空白,明显滞后于国外相关的ESP研究。鉴于国内目前ESP的教学研究现状,本文拟跳出早期ESP本体研究的窠臼,另辟蹊径,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将ESP教学、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并通过《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和《涉外文秘》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分析和教学实践,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利用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来帮助ESP老师有效改进并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近50年的ESP教学研究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并全面梳理了我国高校目前ESP的教学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国内ESP的属性、课程定位以及ESP和EGP的联系等问题。笔者发现,许多高校对ESP的认识较为模糊,对ESP的教学科研也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ESP教学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为了更清楚地阐述ESP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笔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展开讨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论证。从宏观方面来说,进行ESP教学改革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即1)顺应国家制定宏观语言战略、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2)ESP教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 3)ESP教学改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ESP教学改革,除了有宏观方面的三个原因之外,还有ESP教学过程当中几个具体的微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ESP指导思想有误,重视基础英语教学,轻视ESP教学;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时相对不足;3)ESP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手段单一;4)ESP教材使用混乱,质量不高;5)ESP师资力量薄弱,梯队建设亟待加强;6)ESP教学组织松散、管理混乱。在剖析ESP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之后,笔者接着讨论了目前ESP教学改革的可行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ESP教学各界对教学改革认识统一、信息技术的保障。然后,笔者尝试提出了明确ESP课程定位、加快ESP教材开发、强化ESP师资培训和建立ESP网上资源库等四点应对策略。在明确ESP教学改革方向之后,笔者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结合《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和《涉外文秘》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着重讨论了ESP的需求分析(具体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ESP教学设计模式(具体包括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ESP教学设计的原则(具体包括真实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三大原则)。最后笔者以《涉外文秘》课程为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详细探讨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师生观),ESP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主要包括ESP学习环境设计、ESP学习资源设计和ESP协作学习)以及《涉外文秘》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主要包括《涉外文秘》课程教学设计的准备、实施和反思),并得出结论认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涉外文秘》教学设计——抛锚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提高他们解决现实世界当中问题的实际能力,能更好地让他们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在研究过程当中,笔者发现进行ESP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并非易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学设计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ESP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学习资源设计环节,需要ESP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量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信息进行搜索、筛选、编辑和加工。可以说,ESP教师的有限的信息素养是制约教学设计的运用和推广的一个瓶颈,如何为ESP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ESP教学设计今后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ESP课程的教学设计对教室的教学硬件设施要求较高。ESP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目标情境,至少要求需要使用一个多媒体教室。但很多高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对ESP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或因为资金短缺,甚至连多媒体教室都无法保证。毫无疑问,改善ESP教室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并保障它们的良好运行也是ESP教学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最后, ESP课程的班级规模太大,学生人数太多,无法保证ESP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效实施,ESP课程所倡导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只能成为一句漂亮的口号。如何解决班级规模过大和师资严重匮乏的矛盾,也是ESP教学设计研究者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总的说来,笔者结合《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和《涉外文秘》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对ESP跨学科研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希望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它ESP课程的教学实践者和科研人员带来一点启示或借鉴。但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跨学科研究的更多关注和重视,促进国内高校ESP课程健康、有序地发展和建设,以便培养出更多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挑战。
代晋[3](2016)在《基于需求分析的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教育部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要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很多学者开始注重在高校大学生英语教学融入ESP课程。本文正是以南京邮电大学工科类专业为例,对工科类专业专门用途英语中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对国内外ESP研究进行综述时,本研究提出国内ESP研究的四个阶段:缓慢增长阶段、较快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飞速增长阶段。本研究总结出国内外ESP研究的三大问题及趋势。本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对该校工科类专业师生进行了ESP需求调查分析。学生问卷的设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五个维度;教师问卷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四个维度。本研究共回收该校工科类六大专业下的600份有效学生问卷及60份有效教师问卷。在对问卷结果统计时,本研究首先对问卷各个维度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接着对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在对工科类专业ESP的课程进行研究时,本研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基本要素及组织形式进行了设计。本研究将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均有相应的概念图和文字说明。本研究还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对相关课时进行了安排,最后本研究对工科类专业ESP课程开发制定出了流程图并进行了课程可行性访谈调查。在对工科类专业ESP的教学进行研究时,本研究首先对ESP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模型进行了理论回顾。接着,本研究探究出工科类专业ESP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抛锚式教学模式为基底。对工科类专业ESP教学设计中,本研究制定出了分别适用于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的两种工科类专业ESP教学设计模型。另外,本研究以《通信工程ESP》为例,专门对工科类专业ESP教学大纲进行设计,最后对工科类专业ESP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总之,本研究旨在对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和课程及教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我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和教师需求调查分析的结果,对实用的工科类专业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陈珊[4](2012)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 ——基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在中国举办及成功申办,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体育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正在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随着体育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于既懂体育又懂外语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了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但英语专业的建设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尤其是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尤为突出,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案例法针对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体育与英语的关系、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目前现状,并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从在校学生、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四个层面调查和分析了对体育英语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测试与评估、师资培养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期望本研究成果对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专业发展、建设和完善,提高体育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首先借助专门用途英语(ESP)Jordan以及Hutchinson&Waters的分类理论对“体育英语”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英语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英语两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体育英语”的实用范畴,并根据分析绘出了体育英语分类图,明确了体育英语的定义。2)通过对587名来自七个体育院校的学生和10名体育院校的英语专业负责人进行的问卷调查对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目前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3)通过语言交际能力理论对ESP(体育英语)能力进行了界定,并通过需求分析进一步对ESP(体育英语)能力的各个能力的具体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为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4)本研究借助课程论、ESP课程理论、需求理论主要针对上海体育学院,分别在2003年和2011年从在校学生、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科方面对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5)基于需求调查,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培养目标和要求的指导下,对上海体育学院进行了案例分析,分析了目前学院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了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6)本研究借助课程论、ESP课程理论和定位理论,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的原则指导下,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2004版和2007版教学大纲中的课程设置问题的讨论,对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课程改革和设置提出了建议。7)本研究最后对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中的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队伍以及测试与评估提出了建议。并根据Bachman的理论,以及需求调查结果和ESP(体育英语)能力的要求,提出了体育英语测试模式,为体育英语测试提供依据。通过透视的研究,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体育英语即:凡是一切在体育活动或相关体育事务中用于沟通的英语变体。2)目前体育院校的问题主要是: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双师型”人才严重缺乏,课程设置单一,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缺乏专业特色课程,体育与英语的融合只是简单地“体育+英语”。3)ESP(体育英语)能力界定为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语用、语篇和策略四个方面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态度、跨文化知识以及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操作能力三个方面。专业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个人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三个方面。4)结合能力需求,国家政策,以及体育行业分类将上海体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人文知识和一定的体育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为体育服务的国际化、通用型高级英语专门人才。5)课程设置方面,目前上海体育学院2007年版教学大纲中的问题是:课程内容方面缺乏跨文化能力方面的课程,尤其是体育跨文化方面的课程;体育英语课程的安排缺乏科学性、连续性以及相关性。在组织形式上,体育类课程设置安排是螺旋式,由下至上,不符合学科特点。因此,遵循目标性、需求性、科学性、连续性和层级性的课程设置原则,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是:根据ESP(体育英语)能力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板块: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专业知识课、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各类型课程比例大约为65%:25%:5%:5%。基础阶段(1‐2年级)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语言运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意识和良好的学风,同时学习和了解体育文化。在高年级阶段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教学重点放在体育英语语言技能和体育专业知识的提高和掌握。在这两个阶段课程设置要注意相关性、连续性、和层级性。自始至终注意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具有创新能力的培养。6)本研究提出体育英语的测试模式可以参照Bachman(1997)的交际语言能力的模式,并结合体育英语的特点设计出了测试模式。这个模式主要包含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语言使用环境、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五组成部分。本研究在文献阅读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对体育与英语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根据ESP分类理论对体育英语进行了界定,并对体育英语的内涵、体育英语学习者分类作了一定的分析,为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体育与英语的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课程论、ESP课程设置理论的指导下,在对学习者、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科的需求需求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上海体育学院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改进意见。意见体现了各个层面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需求。在目前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课程设置理念不明确,体育与英语融合不够的情况下,本研究虽不能彻底改变这一问题,但在一定的意义上,本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以及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李胜利[5](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认为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朱兰[6](2015)在《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ESP课程设计研究 ——以《护理英语》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专门用途英语(ESP)以学习者的特殊需求为基点,其鲜明特色之一就是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鉴于此,本文以需求分析为理论基础,以《护理英语》课程为例,探索高职ESP课程设计的途径、方法和模式,希望以此推动高职ESP课程教学改革。我国ESP课程首先在高校兴起,研究的领域覆盖ESP本体、ESP存在理据、ESP课程、ESP教学、ESP评价等,而高职领域的ESP研究相对滞后。面对国际合作的强烈需要,高职ESP课程百花齐放,但由于其特殊性,难以凭借普适的课程标准来统一各地区琳琅满目的ESP课程需求,因此,各个地区和院校对ESP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相互间可借鉴的资源甚少。为了探究高职ESP课程如何体现自身的特殊需求,如何进行有效的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本文首先对国内外ESP研究作了简要回顾,梳理了ESP的内涵、特点、研究阶段和分类,从而梳理出高职ESP课程的特点、研究重点和理论支撑。此外,本论文对需求分析理论和课程设计理论进行了综述,为论文中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选择奠定了基础。随后,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护理英语》课程的目标情境需求、学习需求和教学需求进行调查。笔者发现,不同的医疗机构使用护理英语的情境有所差别,目标情境对学生的护理英语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各种要求,但一致的是学生必须具备基础的护理英语交际水平;学习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护理英语,学习兴趣高但学习的主动性普遍不高,她们希望能够接触真实的护理英语情境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教学需求分析表明师资和教学场地无法完全满足目标情境和学习需求,希望通过模拟情境教学和培训师资的方式来接近需求。基于需求分析的结果与讨论,笔者对《护理英语》课程进行设计。设计采用任务大纲的模式,根据需求分析得出的目标情境选择任务、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材设计采用对比分析现有《护理英语》教材,并与需求分析结果相匹配,进而整合与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护理英语》教材,然后进行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形成了《护理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课堂教学观察和评价问卷表明,基于需求分析的《护理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进行ESP课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主要遇到以下困难:首先,为ESP课程设计而服务的需求分析工作量十分庞大,需要得到行业部门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高职ESP课程无法有效调查需求的原因。其次,ESP课程设计对研究者提出较高的理论和科研素养要求,要求设计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和科研素质,将需求分析作为ESP课程设计的一项常态工作,使课程设计能够形成螺旋上升的模式,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总之,本研究为本校的ESP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希望能够引起教育部门及同行对高职ESP课程的关注,开创高职ESP课程的新时代。
湛军[7](2014)在《适应21世纪新形势要求的财经类院校大学英语改革——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绕新形势对国内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新任务,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吸收国外二语习得理论以及先进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特别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以及莫翰的内容教学法(CBI),同时按照专门用途英语(ESP)理论,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基于ESBP框架的CBI,并以财经类高校金融本科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在ESBP框架概念、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途径、质量监控以及相关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阐明了ESBP框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方案、实施路径、环境因素以及对策建议,为改革财经类高校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王守宏,刘金玲,付文平[8](2015)在《“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慕课"浪潮给大学英语ESP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该文基于CBI理论和ESP理论的研究,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当前大学英语ESP教学面临的窘境,提出了借助以网络"慕课"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即"MOOC课程+CBI+ESP"(MCE);通过实践教学实验、问卷调查、访谈等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及其结果分析,初步论证了此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提高、学习策略的使用、综合英语水平的提升。
周文萱[9](2013)在《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研究 ——基于体裁视角的教材编写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推动中国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需要大量熟悉国际商贸业务法规,又精通语言技能并善于跨文化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写作作为商务沟通的手段之一在国际贸易领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写作技能是有效沟通的润滑剂。基于国内目前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情况,本论文主要致力于研究一套在外语教学环境下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体系,即“基于体裁视角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在建构主义理论、特殊目的用途英语理论等的基础上,结合体裁理论将语言和语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习者基于体裁的写作能力,这包括学习者在写作中的语言能力与非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本研究中将其称为体裁能力。本论文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1.现有国内外商务英语写作教材主要有哪些?这些教材的编写角度、内容以及选材都是什么?2.现有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如何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进?3.如何将体裁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编写?对设计出的编写体系如何改进和完善?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本论文进行了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和探讨,产生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具体描述如下1.基于体裁理论的写作教材是将写作中的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整合为体裁能力,将该能力的培养作为写作教材的核心内容。写作学习的过程是帮助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并掌握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将会遇到的种种体裁,能够满足未来的工作的商务场合中的实际需求。2.在教材编写和设计中把对商务语境的认知与商务英语写作相结合。本研究中的教材设计方案不同与以往写作教材之处在于,在教材的编写章节中加入了对商务语境和主要商务活动的知识内容的设计,使学习者在写作之前先了解写作的环境、沟通的对象等知识。在具体写作的学习中包括对体裁,交际目、语言特点、结构特点以及写作技巧的认识。在明确了教材的编写过程,笔者针对不同的情况给出了相关的示例,并对这些示例进行了说明,这些示例是体现教材“体裁”这一内涵的实际体现。从体裁的角度来认识商务英语写作,其教与学的核心内容发生了变化。体裁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强调写作的意义是实现有效沟通而不是通过文字完成自我表达。写作课堂不再是语言练习的课堂,将写作的意义转变为有效沟通,这种观念的转变使教学要素发生了变化,体裁理论成为写作教学中的核心,围绕该理论的教学模式和发展,教学要素也发生了变化。3.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不再以单一的模式设计教材内容,编写人员能够充分运用当今工作场合中的资源。在教材编写的中不仅探讨了写作教学理论对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的指导,还了解了在实际商务场合中的写作任务,编写人员可以运用体裁理论将商务语境中的真实素材转编写成教材内容,使编写更灵活,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本论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引言。论文第二章首先从写作教材的使用情境、教材编写方法、体裁理论和商务英语有关理论入手进行了回顾和论述,区分了外语教学与二语教学的差异,探讨了当今的教材编写方法,论述不同学派对体裁理论的理解以及体裁理论所包涵的概念。同时,论文对商务英语的本质和商务英语的学科属性以及写作教材的编写理论进行了研究。第三章为对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商务英语写作教材使用情况和商务英语写作的实际调查,论文对现有的国内外商务英语写作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了解了现有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内容、编写角度、方法、主要体裁和选材,并对一些从事商务英语的工作人员和学习者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他们对现有的一些教材的看法、目前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现状、编写现状、使用情况并指出了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使用中的不足。基于前面的调查结果,论文第四章提出了对存在问题的改进思路和途径,研究了体裁理论在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中的运用,通过体裁理论的应用,实现当前教材编写的改进途径。在第五章,本论文结合体裁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给出了具体的编写和设计方案及相关的范例,包括对教材整体结构的方案、教材中每章节内容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任务的设计、评分标准和学生自评方案的设计。其编写目的是让学习者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在实际工作场合中遇到写作任务时的应对能力,以更好地让他们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在对教材编写和设计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基于体裁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样章,并将这些样章在写作课堂中进行试讲,在试讲的前后分别作了写作测试、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并将写作测试成绩与非样章授课班级进行对比,通过这些调查寻找该教材编写方案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完善。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写作的过程是通过文字的输出来实现社会关系,写作教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仅仅依靠一套理论来编写教材是不足的,教材的编写和研究还应该包括中国语境下的商务英语需求分析、专用商务语料库的设计与应用、基于现代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立体化教材开发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总的来说,本研究结合了教材编写理论、教学理论、体裁理论和商务英语有关的理论对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编写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希望本文能给其他的从事商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实践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但更为重要的是,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的讨论,能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对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和课程建设有序、健康的发展,以培养出更多既有商务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贸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周萍[10](2013)在《ESP理论在高职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对兼有专业技术和英语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引起了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高度重视。然而,在高职院校中,专业英语课程在教材选择、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即是对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程教育进行的研究,侧重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为目的,从ESP理论出发,分析专门用途英语的相关理论,根据需求分析,开展在校学生问卷调查,同时对毕业生学生,任课教师和用人单位进行访谈,通过对调查、访谈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现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随后,尝试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以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分别采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验证在ESP理论指导下,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教学模式相比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成绩有明显提高,从而探讨如何改进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最后,笔者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改进提出建议;为同类院校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希望能够更好的推动并完善专业英语的听说教学。
二、ESP:一种教学设计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SP:一种教学设计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概念解释 |
1.5 论文结构 |
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ESP 起源与发展 |
2.2 国外 ESP 研究 |
2.3 国内 ESP 研究 |
第3章 ESP 本体研究 |
3.1 ESP 界定 |
3.2 ESP 特征 |
3.3 ESP 分类 |
3.4 ESP 发展的重要阶段 |
3.5 对 ESP 中“专门性”的剖析 |
3.6 基于中国情境的 ESP 概念评述 |
小结 |
第4章 我国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定位 |
4.1 我国当前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性质 |
4.2 国内大学 ESP 课程概况研究 |
4.3 欧洲大学的 ESP 课程情况调查 |
4.4 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目标定位 |
小结 |
第5章 中国情境下的大学 ESP 课程模式 |
5.1 内容与语言的关系 |
5.2 差异之对比分析 |
5.3 中国情境下大学 ESP 课程具体模式 |
第6章 大学 ESP 课程建构 |
6.1 大学 ESP 课程建构理论 |
6.2 大学 ESP 课程建构方法技术 |
6.3 大学 ESP 课程评估体系研究 |
6.4 大学 ESP 教师队伍建设 |
第7章 研究结论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我国大学 ESP 课程建设中要思考的问题 |
7.3 大学 ESP 课程分类标准建议 |
7.4 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书目 |
附录一 南昌大学专业英语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大学 ESP 课程模式科学性与可行性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三 大学 ESP 课程模式科学性与可行性职场人士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大学 ESP 课程模式科学性与可行性大学英语教师调查问卷 |
(2)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ESP 概述 |
2.1 ESP 探源 |
2.1.1.E SP 的起源 |
2.1.2.E SP 的定义 |
2.1.3.E SP 的分类 |
2.2 ESP 的发展 |
2.2.1 语域分析阶段 |
2.2.2 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 |
2.2.3 目标情境分析阶段 |
2.2.4 技巧与策略分析阶段 |
2.2.5 以学习为中心阶段 |
第3章 国内ESP 教学困惑 |
3.1 ESP 教学研究现状 |
3.1.1 国外ESP 教学研究 |
3.1.2 国内ESP 教学研究 |
3.2 国内ESP 教学困惑 |
3.2.1.E SP 的属性 |
3.2.2.E SP 的定位 |
3.2.3.E SP 与EGP 的联系 |
第4章 国内ESP 教学改革 |
4.1 国内ESP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4.1.1 宏观因素 |
4.1.2 微观因素 |
4.2 ESP 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
4.2.1 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
4.2.2.E SP 教学各界对教学改革认识统一 |
4.2.3 信息技术的保障 |
4.3 ESP 教学改革 |
4.3.1 明确ESP 的课程定位 |
4.3.2 加快ESP 教材的开发编写 |
4.3.3 强化ESP 师资培训 |
4.3.4 建立ESP 网上资源库 |
第5章 ESP 教学设计研究 |
5.1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5.1.1 系统科学与教学设计 |
5.1.2 心理科学与教学设计 |
5.1.3 传播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
5.2 教学设计模型 |
5.2.1.ADDIE 模型 |
5.2.2.1 D1 模型 |
5.2.3.1 D2 模型 |
5.3 ESP 教学设计 |
5.3.1.E SP 需求分析 |
5.3.2.E SP 教学设计模式 |
5.4 ESP 教学设计原则 |
5.4.1 真实性原则 |
5.4.2 主体性原则 |
5.4.3 开放性原则 |
第6章 建构主义ESP 教学设计案例 |
6.1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
6.1.1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
6.1.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6.1.3 建构主义的师生观 |
6.2 ESP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
6.2.1.E SP 学习环境设计 |
6.2.2 学习资源设计 |
6.2.3 协作学习 |
6.3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案例——《涉外文秘》教学设计 |
6.3.1 《涉外文秘》教学设计准备 |
6.3.2 《涉外文秘》教学设计实施 |
6.3.3 《涉外文秘》教学设计反思 |
第7章 结论 |
7.1 本研究总结 |
7.2 尚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3)基于需求分析的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研究缘起与目的 |
1.2 研究的方法 |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ESP的概念及特征 |
2.2 国外ESP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2.2.1 量的分析——国外ESP相关文献 |
2.2.2 质的分析——国外ESP相关文献 |
2.3 国内ESP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2.3.1 量的分析——国内ESP相关文献 |
2.3.2 质的分析——国内ESP相关文献 |
2.4 国内外ESP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南京邮电大学工科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对ESP课程的需求调查分析 |
3.1 问卷设计及发放 |
3.1.1 调查问卷设计维度 |
3.1.2 问卷正式发放与回收 |
3.2 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1 问卷各维度信度与效度分析 |
3.2.2 学生问卷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
3.2.3 教师问卷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
3.3 其他大学的ESP需求调查分析及调查问题分析 |
第四章 工科类专业ESP的课程设计 |
4.1 ESP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
4.1.1 ESP课程设计的参数 |
4.1.2 ESP课程设计框架 |
4.2 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基本要素及组织形式 |
4.3 基于需求分析的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 |
4.3.1 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图 |
4.3.2 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
4.4 工科类专业ESP课程开发流程图 |
4.5 工科类专业ESP课程可行性访谈调查 |
第五章 工科类专业ESP的教学模式 |
5.1 ESP教学相关研究 |
5.1.1 ESP教学模式 |
5.1.2 教学设计模型 |
5.2 基于需求分析的工科类专业ESP教学模式 |
5.3 工科类专业ESP教学设计模型 |
5.3.1 传统课堂中的工科类专业ESP教学设计模型 |
5.3.2 基于网络的工科类专业ESP教学设计方案 |
5.3.3 工科类专业ESP教学大纲设计—以《通信工程ESP》为例 |
5.4 工科类专业ESP教学方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6.2 对提高工科类专业ESP课程学习效果的建议 |
6.2.1 注重学习的迁移 |
6.2.2 元认知策略的应用 |
6.2.3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
6.3 研究的意义、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工科类专业ESP学生需求问卷 |
附录2 工科类专业ESP教师需求问卷 |
附录3 学生—工科类专业ESP课程可行性访谈 |
附录4 教师—工科类专业ESP课程可行性访谈 |
附录5 用人单位—工科类专业ESP课程可行性访谈 |
附录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4)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 ——基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体育院校开设英语专业的背景 |
二、 体育院校开设英语专业的意义 |
三、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困惑 |
四、 研究思路、意义和方法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意义 |
4.3 研究方法 |
五、 结构与内容 |
第一章 体育英语定义及研究现状 |
一、 “体育英语”定义 |
1.1 运用 ESP 理论定义“体育英语”范畴 |
1.2 体育英语分类及定义 |
二、 体育英语的内涵分析 |
三、 体育英语学习者分类 |
四、 体育英语研究现状 |
4.1 国外体育英语研究 |
4.2 国内体育英语研究 |
五、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建设现状及问题 |
一、 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1.2 教材建设 |
1.3 课程设置 |
1.4 师资队伍 |
1.5 教学方法和手段 |
二、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目前现状 |
2.1 问卷的设计 |
2.2 问卷调查对象 |
2.3 现状分析 |
三、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
四、 对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建设现状的反思 |
五、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 |
一、 课程的定义以及课程设计理论 |
1.1 课程定义 |
1.2 课程设计的定义 |
1.3 课程设计取向 |
1.4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
1.5 课程设计模式 |
1.6 课程组织 |
二、 需求分析理论 |
2.1 需求分析的定义 |
2.2 需求分析的来源 |
2.3 需求分析的方法 |
2.4 需求分析的模式 |
三、 ESP 能力理论 |
3.1 能力定义 |
3.2 ESP 能力分析 |
四、 定位理论 |
4.1 定位理论定义 |
4.2 定位理论内容 |
4.3 定位理论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
五、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需求分析 |
一、 需求分析研究 |
1.1 需求分析研究问题 |
1.2 需求分析研究对象 |
1.3 需求分析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结果分析 |
2.1 2003 年调查问卷分析 |
2.2 2011 年调查问卷分析 |
三、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的专业定位 |
一、 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理论 |
二、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现状 |
2.1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
2.2 培养规格分析 |
三、 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
3.1 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构成 |
3.2 确定体育人才范围 |
3.3 国际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
3.4 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
3.5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分析 |
3.6 培养目标综合分析 |
四、 上海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培养目标问题分析 |
五、 上海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确定 |
六、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课程设置 |
一、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
1.1 课时学分 |
1.2 课程组织结构 |
1.3 课程内容 |
1.4 课程设置问题总结 |
二、 上海体育学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
2.1 课时学分 |
2.2 课程结构 |
2.3 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 |
三、 课程设置建议 |
3.1 课程设置的原则 |
3.2 课程内容分析 |
3.3 专业知识与能力构成 |
3.4 课程设置 |
四、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教学与评估 |
一、 教材建设 |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 |
2.1 目前体育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和分析 |
2.2 体育英语教学原则 |
2.3 体育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
三、 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测试与评估 |
3.1 社会评估 |
3.2 课堂教学评估 |
四、 师资队伍建设 |
4.1 师资现状 |
4.2 师资队伍的要求 |
4.3 体育英语师资队伍培养 |
五、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一、 本研究的内容总结 |
二、 本研究创新之处和局限性 |
三、 对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前景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 必修课程的设置及安排 |
附表二 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安排 |
附表三 实践教学环节 |
附表四 统 计 |
附表五 上海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学生问卷调查 |
附表六 上海体育学院英语专业教师问卷调查 |
附表七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状况调查 |
附表八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前景调查 |
附表九 体育英语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前景调查 |
附表十 毕业生对于能力的看法访谈问卷 |
(5)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ESP课程设计研究 ——以《护理英语》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框架 |
第一章 ESP研究综述 |
一、ESP的内涵 |
(一) ESP的定义 |
(二) ESP的特点 |
(三) ESP的分类 |
二、国内外ESP研究 |
(一) 国外ESP研究的阶段和历史 |
(二) 国内ESP研究 |
三、ESP课程设计研究 |
(一) 课程设计的概念 |
(二) ESP课程设计理论 |
四、ESP需求分析研究 |
第二章 高职ESP课程需求分析——以《护理英语》为例 |
一、ESP需求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二、高职《护理英语》课程需求分析 |
(一) 高职《护理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目标 |
(二) 高职《护理英语》课程需求调查工具 |
(三) 高职《护理英语》课程需求调查步骤及内容 |
(四) 高职《护理英语》需求调查实施 |
(五) 高职《护理英语》需求调查结果 |
(六) 《护理英语》需求调查讨论 |
第三章 高职ESP课程设计——以《护理英语》为例 |
一、ESP课程设计模式 |
(一) 以学习为中心的ESP课程设计 |
(二) 高职《护理英语》课程设计 |
二、高职《护理英语》课程标准设计 |
(一) 《护理英语》课程性质 |
(二) 高职《护理英语》课程目标 |
(三) 高职《护理英语》课程内容 |
(四) 高职《护理英语》课程实施建议 |
(五) 高职《护理英语》课程评价 |
三、高职《护理英语》课程教材设计 |
(一) 现有《护理英语》课程教材对比分析 |
(二) 高职《护理英语》课程教材评价 |
四、高职《护理英语》课程课堂教学实践 |
(一) 《护理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
(二) 高职《护理英语》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五、高职《护理英语》课程评估设计 |
(一) 高职《护理英语》课程学习评价 |
(二) 高职《护理英语》课程教学评价 |
第四章 结论 |
一、本研究结论 |
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附录Ⅵ |
致谢 |
(7)适应21世纪新形势要求的财经类院校大学英语改革——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
2.1外语教育要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
2.2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
2.3大学英语要通过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水平 |
3.二语习得理论综述 |
3.1普遍语法论与监控理论 |
3.2内容教学法 |
4.ESP理论综述 |
4.1 EFLT范畴内的EGP与ESP |
5.ESBP框架概念与ESBP教学目标 |
5.1 “Business”与“Business English” |
5.2 ESP与ESBP框架概念 |
5.3高等院校金融学本科知识体系 |
5.4 ESBP教学目标与能力标准 |
6.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与实施方案 |
6.1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整体设计 |
6.2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
6.3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
7.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的环境因素及对策建议 |
8.有关ESBP大学英语改革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
9.结语 |
(8)“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慕课”的兴起 |
二、“慕课”的发展与大学英语ESP教学 |
(一) 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及我国ESP教学面临的困境 |
(二) “慕课”使我国大学英语ESP教学面临挑战与机遇 |
三、“慕课”背景下依托式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的特点 |
四、实证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 |
(五)实验课程内容与教学组织过程 |
(六)实验结果及讨论 |
1.学习动机得到提高 |
2.学习策略得到提高 |
3.学生总体英语水平显着提高 |
五、结束语 |
(9)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研究 ——基于体裁视角的教材编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设计理论基础 |
2.1 写作教材编写情境和方法 |
2.1.1 EFL情境下的教学目的、大纲和教材的使用 |
2.1.2 写作教材设计方法 |
2.2 体裁理论 |
2.2.1 体裁的概念 |
2.2.2 话语共同体 |
2.2.3 体裁分析理论 |
2.2.4 体裁分类研究 |
2.2.5 体裁教学法 |
2.3 商务英语有关理论问题 |
2.3.1 商务英语及商务英语专业 |
2.3.2 商务语境与商务话语共同体 |
2.3.3 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理论 |
2.3.4 商务英语体裁写作的内涵与特征 |
小结 |
第三章 商务英语写作教材与商务英语写作现状调查分析 |
3.1 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回顾 |
3.2 商务英语写作教材调查 |
3.2.1 国外主要商务英语写作教材情况 |
3.2.2 国内主要商务英语写作教材情况 |
3.2.3 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特点 |
3.2.4 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
3.3 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
3.3.1 问卷调查 |
3.3.2 访谈调查 |
3.3.3 调查结果分析 |
3.4 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情况调查 |
3.4.1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4.2 调查结果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体裁理论在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
4.1 现有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改进思路 |
4.1.1 基于需求分析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 |
4.1.2 建立专用语料库 |
4.1.3 立体化教材编写 |
4.1.4 将体裁理论应用于教材的设计和编写 |
4.2 体裁理论下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设计 |
4.2.1 基于体裁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过程 |
4.2.2 基于体裁理论的CALL写作教学设计 |
4.3 基于体裁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设计 |
4.3.1 以体裁概念为核心的编写模式 |
4.3.2 体裁分析在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
4.4 基于体裁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内容设计 |
4.4.1 基于学习者的商务英语写作体裁能力 |
4.4.2 语言方面内容 |
4.4.3 非语言方面内容 |
4.4.4 商务写作教材中的体裁种类 |
小结 |
第五章 教材编写设计及使用情况调查 |
5.1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 |
5.1.1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
5.1.2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5.1.3 样章编写之前的访谈调查 |
5.2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设计前期准备 |
5.2.1 规划教材的组成部分及内容 |
5.2.2 教材素材 |
5.2.3 教材内容编写 |
5.2.4 教师在编写中的作用 |
5.3 教材中具体的内容设计 |
5.3.1 整体教材结构设计 |
5.3.2 理论章节内容和任务设计 |
5.3.3 基础体裁的章节内容和任务设计 |
5.3.4 应用体裁章节内容和任务的设计 |
5.3.5 教材中的写作评价标准设计框架 |
5.3.6 教材中的学习者自我评价设计 |
5.4 基于体裁商务英语写作教材样章使用情况调查 |
5.4.1 商务英语写作教材调查目的 |
5.4.2 商务英语写作教材样章评价调查 |
5.4.3 学生写作结果比较调查 |
5.4.4 样章授课课堂观察 |
5.5 教材编写设计方案的改进 |
5.5.1 教材调查结果说明 |
5.5.2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设计方案改进 |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研究的总结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6.3 不足之处和尚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THE STUDY ON TEACHING MATERIALSFOR BUSINESS WRITING:TEXTBOOK DESIGN BASED ON GENRE THEORY |
(10)ESP理论在高职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3、文献综述 |
4、研究方法 |
5、研究内容 |
6、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一章 天津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1.1 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
1.2 专业英语教师访谈记录 |
1.3 毕业学生访谈记录 |
1.4 用人单位访谈记录 |
1.5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
第二章 ESP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策略 |
2.1 ESP与EGP的区别 |
2.2 ESP课程的设计 |
2.3 教学方法 |
2.4 听说能力培养策略 |
第三章 ESP理论指导下高职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教学实践 |
3.1 教学实验设计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与分析 |
3.4 教学设计案例 |
结论 |
1、本研究总结 |
2、本研究的创新点 |
3、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
4、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ESP:一种教学设计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D]. 张雪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9)
- [2]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谷志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5)
- [3]基于需求分析的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D]. 代晋.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4]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 ——基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研究[D]. 陈珊.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5]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6]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ESP课程设计研究 ——以《护理英语》课程为例[D]. 朱兰.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7]适应21世纪新形势要求的财经类院校大学英语改革——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 湛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14(03)
- [8]“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 王守宏,刘金玲,付文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15(04)
- [9]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研究 ——基于体裁视角的教材编写设计[D]. 周文萱.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10]ESP理论在高职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周萍. 宁夏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