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混改性聚乙烯滚塑专用树脂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于瑶瑶[1](2020)在《聚乙烯塑料的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聚乙烯是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合成树脂。本文首先综述了不同聚乙烯的改性研究进展,然后对LLDPE和HDPE两种不同聚乙烯树脂的改性及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采用LLDPE树脂与各种不同添加剂进行高速混合、双螺杆挤出造粒、单螺杆挤出吹塑工艺制备了不同的改性聚乙烯薄膜。首先采用无机成核剂A、山梨糖醇类有机成核剂B和C以及复配成核剂,分别对两种不同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的LLDPE树脂进行改性,分别研究了不同成核剂对LLDPE树脂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薄膜光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结晶性能的影响,分别通过XRD和SEM对薄膜的结晶性和薄膜、成核剂的形貌进行分析,然后对PPA润滑剂对LLDPE 7042薄膜动摩擦系数、力学性能的影响和不同光稳定剂及复配稳定剂对LLDPE 7042薄膜24h紫外老化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玻璃纤维或不同偶联剂处理的玻璃纤维与HDPE进行双螺杆共混、挤出造粒、注射成型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成核剂对LLDPE 1875的改性研究表明:随着无机成核剂A含量的增加,树脂的晶粒逐渐减小,薄膜的结晶度逐渐升高;当无机成核剂A的添加量为2000ppm时,树脂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最高,达到2.7g/10min,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150%;薄膜雾度最低,达到13.5%,较空白样品下降了 38.8%;透光率最高,达到93.7%,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1.8%;拉伸强度达到30.6MPa,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9.3%。成核剂对LLDPE 7042的改性结果表明:无机成核剂A的添加量为1000ppm,树脂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达到最高,达到5.7g/10min,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53.9%;薄膜雾度达到最低值13%,较空白样品降低了 23.5%,透光率提高了 2.4%;拉伸强度达到28MPa,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19.1%;SEM表明,无机成核剂A在树脂中分散越均匀,薄膜性能越好。PPA润滑剂对LLDPE 7042薄膜改性结果表明:随着PPA含量的增加,薄膜的动摩擦系数逐渐下降,3M公司的PPA-2添加量为300ppm,薄膜动摩擦系数最小,达到0.19,较空白样品降低了 30.4%;拉伸强度升高至21.8MPa,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14.3%。不同光稳定剂及复配改性LLDPE 7042薄膜的结果表明:150ppm 770与300ppm UV-531复配使用,薄膜经48h加速老化后的力学性能较最高,老化速度最慢。玻璃纤维对HDPE树脂进行增强改性的研究表明:随着玻璃纤维添加量的增加,HD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逐渐升高,当3mm长玻璃纤维的添加量为50%,玻璃纤维/HDPE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117.6%;表面改性剂KH-550的添加量为玻璃纤维质量的1%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未添加表面改性剂样品提高了14.4%,冲击强度提高了 2.2%。
杨光威[2](2019)在《LLDPE/HDPE共混物交联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文中指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与高密度聚乙烯相容性良好,且两种聚乙烯及其共混物均可以用氧化物进行交联。混合配比直接影响了聚乙烯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而对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共混物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还不完善,系统有效的研究这一改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不同混合比的LLDPE/HDPE与mLLDPE/HDPE,对其流变学行为、交联过程及交联后共混物的结晶动力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共混物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了共混比对共混物分子量分布和支化度影响。FTIR测试表明,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支化度N为9.5CH3/1000C,GPC测得的数均分子量(Mn)为15629,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Mw/Mn)比值为5.16。随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含量的增加,聚乙烯共混物的N增大,Mn增大,Mw/Mn减小。与共混比相同的LLDPE/HDPE共混物相比,mLLDPE/HDPE共混物的中分子量部分比重大,分子量分布更窄。利用旋转流变仪、毛细管流变仪研究共混配比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并用Carreau模型和Cross模型对流变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添加低密度聚乙烯会使共混物的零切黏度(η0)增大,在配比相同的条件下,mLLDPE/HDPE共混物的η 0 比LLDPE/HDPE共混物的η0小。将拟合所得的零切黏度通过Arrhenius方程计算共混物的黏流活化能(Ea)。Ea表征温度变化对黏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Ea随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与配比相同LLDPE/HDPE共混物相比,mLLDPE/HDPE共混物的Ea较大。(2)利用旋转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量聚乙烯的交联过程,并通过反应动力学分析了交联过程。结果表明,聚乙烯共混物的交联反应为一级反应,聚乙烯共混比并不影响反应级数。随着LLDPE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半交联时间变长,交联的反应活化能增加;mLLDPE/HDPE也有相似的规律。与配比相同LLDPE/HDPE共混物相比,mLLDPE/HDPE共混物的反应活化能较大。共混物反应活化能的增加是由聚乙烯分子链段运动能力下降和支化度升高引起的。凝胶测试表明,随着低密度聚乙烯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交联密度增加。当低密度聚乙烯添加量大于43%左右时,mLLDPE对交联网格密度的影响更显着。(3)采用DSC对交联聚乙烯的结晶性能进行研究。通过Avrami方程和莫志深法分析了结晶过程。结果表明,提高低密度聚乙烯的含量,交联共混物的端表面折叠自由能增加、半结晶时间增大、结晶度降低。通过偏光电镜、小角激光散射和X射线衍射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提高低密度聚乙烯含量,交联聚乙烯的球晶粒径减小,结晶不均匀性增加。与共混比相同交联LLDPE/HDPE相比,交联mLLDPE/HDPE的结晶能力较弱,球晶粒径较小,结晶均匀性较差,结晶度较低。(4)通过DMA测试了交联共混物0.5h内蠕变柔量的变化,并验证时间-应力等效和时间-温度等效原理预测交联聚长期性能的可行性。蠕变测试表明,交联聚乙烯的抗蠕变性能随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含量的增加而下降。60℃条件下的测试结果表明,交联mLLDPE/HDPE共混体系的短期抗蠕变性更好。静态力学结果表明,交联聚乙烯的屈服强度和拉伸模量则随着低密度聚乙烯含量的提高而降低,且随着共混物的结晶度的降低线性降低。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随着低密度聚乙烯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这一规律是结晶度降低和交联密度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共混比相同的交联LLDPE/HDPE相比,交联mLLDPE/HDPE的屈服强度和拉伸模量较低。摆锤缺口冲击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含量的增加,交联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增大。当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含量由Owt%提高至43wt%时,交联LLDPE/HDPE和交联mLDPE/HDPE的常温冲击强度由42kJ/m2分别提高到66kJ/m2和71kJ/m2。当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含量由Owt%提高至85wt%,交联LLDPE/HDPE和交联mLDPE/HDPE的低温冲击强度(-30℃)由 9kJ/m2分别提高到 94 kJ/m2 和 107 kJ/m2。
陈学连[3](2015)在《功能型滚塑用聚乙烯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围绕国内滚塑用耐温高抗冲聚乙烯、钢衬涂覆用聚乙烯、轻量化发泡聚乙烯以及其他专用功能型滚塑用聚乙烯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各类功能型滚塑用聚乙烯材料的特点和性能,并对滚塑行业聚乙烯材料的发展提出展望。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hemical Co.,Ltd.;[4](2015)在《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收集了2013年7月2014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芳醚酮、聚芳砜、含氟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谭捷[5](2013)在《滚塑专用树脂MLPE-8060的工业化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线型全密度聚乙烯装置上开发和生产了滚塑专用树脂MLPE-8060,并对工业化产品进行了性能测试及加工应用。MLPE-8060在冷凝态模式操作下实现稳定生产以及熔体流动速率、密度等指标的精确控制。结果表明:MLPE-8060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进口专用树脂水平,具有较高的拉伸断裂应力及冲击强度;其加工成型性、耐侯性等都能满足厂家要求,作为改性基础树脂也能满足使用要求。
宁军,刘朝艳,殷荣忠,朱永茂,潘晓天,刘勇,刘小峯,刘晓晨,邹林,王同捷,李丽娟,张骥红,李芳[6](2012)在《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指出收集了2010年7月~2011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匡小平,于战果,廖荣民[7](2011)在《旋转模塑技术在箱式后勤装备研制上的应用》文中认为通过对比分析与计算,发现滚塑箱具有成本、质量、性能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满足箱式后勤装备的战术技术指标和野战条件下设备的包装防护、集装承载和携行运输的需要,提出了将旋转模塑技术广泛应用于箱式后勤装备的研制。研究了适宜箱式后勤装备制造所用原材料——共混改性聚乙烯,并介绍了旋转模塑技术及其制造工艺。
钟晓萍,许江菱,殷荣忠,朱永茂,潘晓天,刘勇,张骥红,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8](2011)在《2009~2010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提出收集了2009年7月~2010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9~2010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张华,舒玉光,刘娟,刘运波[9](2009)在《汽车挡泥板滚塑成型材料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汽车挡泥板滚塑成型原料进行了研究,为得到高抗冲击性能的树脂原料,利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对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进行共混改性,通过热氧老化法确定两原料的最佳共混配比,然后考察了共混树脂原料的加工热稳定性,树脂粉末的形状和大小对成型工艺的影响,以及加热温度对制件的抗冲击强度的影响,并比较了共混料与滚塑专用料的冲击强度,最后对研制的共混料进行了生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共混料可以满足汽车挡泥板滚塑成型要求。
陈枫[10](2009)在《聚乙烯滚塑专用料的现状及发展》文中认为介绍了国内外滚塑成型工艺特点、滚塑专用料的性能特点以及聚乙烯滚塑专用料的研究开发进展,并分析了聚乙烯滚塑专用料市场的现状及需求,针对中国滚塑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专用料的开发建议。
二、共混改性聚乙烯滚塑专用树脂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混改性聚乙烯滚塑专用树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聚乙烯塑料的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乙烯概述 |
1.1.1 聚乙烯的分类 |
1.1.2 聚乙烯的结构 |
1.1.3 聚乙烯的性能及应用 |
1.2 聚乙烯的改性方法 |
1.2.1 共混改性 |
1.2.2 增强改性 |
1.2.3 共聚改性 |
1.2.4 接枝改性 |
1.2.5 交联改性 |
1.2.6 氯化及氯磺化改性 |
1.2.7 增韧改性 |
1.2.8 抗紫外老化改性 |
1.3 聚乙烯树脂的改性研究进展 |
1.3.1 抗紫外老化性能 |
1.3.2 光学性能 |
1.3.3 开口性能 |
1.3.4 增强 |
1.4 课题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和仪器设备 |
2.1.1 原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材料制备 |
2.2.1 LLDPE薄膜 |
2.2.2 HDPE复合材料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扫描电镜 |
2.3.2 拉伸性能 |
2.3.3 动摩擦性能 |
2.3.4 X射线衍射 |
2.3.5 差示扫描量热 |
2.3.6 光学性能 |
2.3.7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
2.3.8 紫外老化 |
2.3.9 冲击性能 |
第三章 成核剂对LLDPE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
3.1 开口剂对LLDPE 7042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
3.1.1 光学性能 |
3.1.2 开口性能 |
3.2 成核剂对LLDPE 1875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
3.2.1 熔体质量流动性能 |
3.2.2 结晶性能 |
3.2.3 光学性能 |
3.2.4 力学性能 |
3.2.5 有机与无机复配成核剂对LLDPE 1875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
3.3 成核剂对LLDPE 7042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
3.3.1 成核剂的种类及含量对LLDPE 7042薄膜雾度的影响 |
3.3.2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
3.3.3 光学性能 |
3.3.4 力学性能 |
3.3.5 动摩擦系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LDPE薄膜的润滑性和紫外稳定性改性的研究 |
4.1 PPA对LLDPE 7042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
4.1.1 力学性能 |
4.1.2 动摩擦系数 |
4.2 光稳定剂对LLDPE 7042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
4.2.1 光稳定剂的种类对老化LLDPE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2 复配光稳定剂对老化LLDPE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玻璃纤维增强HDPE复合材料的研究 |
5.1 玻璃纤维的长度对H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
5.2 玻璃纤维含量对H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
5.3 玻璃纤维表面处理剂的种类对H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
5.3.1 硅烷偶联剂KH-550 |
5.3.2 硅烷偶联剂KH-570 |
5.3.3 接枝共聚物MAPE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LLDPE/HDPE共混物交联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乙烯的交联过程 |
1.1.1 交联过程的表征 |
1.1.2 分子结构对交联的影响 |
1.1.3 分子结构对聚乙烯黏流特性的影响 |
1.2 交联聚乙烯的结晶 |
1.2.1 高分子结晶理论 |
1.2.2 高分子结晶结构模型 |
1.2.3 分子结构对结晶的影响 |
1.2.4 结晶的动态热力学分析 |
1.2.5 交联对结晶的影响 |
1.3 结晶与交联对交联聚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
1.3.1 结晶对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的影响 |
1.3.2 结晶对断裂长度和冲击强度的影响 |
1.4 交联聚乙烯蠕变性能的等效加速 |
1.4.1 时间—温度等效原理 |
1.4.2 时间—应力等效原理 |
1.4.3 聚乙烯结晶形态与分子结构对蠕变性能的影响 |
1.5 交联聚乙烯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
1.5.1 交联聚乙烯的弹性体共混改性 |
1.5.2 交联聚乙烯的纳米粒子填充改性 |
1.6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1.7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案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方案 |
1.8 小结 |
第二章 分子结构对聚乙烯共混物流动性的影响 |
2.1 试验部分 |
2.1.1 试验原料 |
2.1.2 试验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聚乙烯共混物的支化度 |
2.2.2 聚乙烯共混物的分子量分布 |
2.2.3 共混物的流变特性 |
2.3 小结 |
第三章 分子结构对聚乙烯交联的影响 |
3.1 试验部分 |
3.1.1 试验原料 |
3.1.2 试验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聚乙烯共混物的等温交联反应动力学 |
3.2.2 聚乙烯共混物的非等温交联反应动力学 |
3.2.3 分子结构对聚乙烯共混物的交联特性与交联网格密度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分子结构对交联聚乙烯共混物结晶的影响 |
4.1 试验部分 |
4.1.1 试验原料 |
4.1.2 试验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交联聚乙烯共混物的等温结晶 |
4.2.2 交联聚乙烯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 |
4.2.3 交联聚乙烯共混物的结晶结构与形态 |
4.3 小结 |
第五章 交联聚乙烯共混物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 试验部分 |
5.1.1 试验原料 |
5.1.2 试验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交联聚乙烯共混物的相态转变点 |
5.2.2 交联mLLDPE/HDPE的蠕变柔量主曲线 |
5.2.3 交联LLDPE/HDPE的蠕变柔量主曲线 |
5.2.4 交联聚乙烯共混物的静态力学性能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4)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 1 聚乙烯 |
2. 2 聚丙烯 ( PP) |
2. 3 聚氯乙烯 ( PVC) |
2. 4 聚苯乙烯 ( PS) 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3 工程塑料 |
3. 1 尼龙 ( PA) |
3. 2 聚碳酸酯 ( PC) |
3. 3 聚甲醛 ( POM) |
3. 4 热塑性聚酯树脂 |
3. 4. 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PET) |
3. 4. 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 PBT) |
3. 4. 3 其他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 1 聚苯硫醚 ( PPS) |
4. 2 聚芳醚酮 ( PAEK) |
4. 3 聚芳砜 ( PASF) |
4. 4 含氟聚合物 |
5 热固性树脂 |
5. 1 酚醛树脂 |
5. 1. 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
5. 1. 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
5. 1. 3 酚醛树脂合成和机理探索以及应用研究 |
5. 2 聚氨酯 ( PU) |
5. 2. 1 原料 |
5. 2. 2 泡沫塑料 |
5. 2. 3 弹性体 |
5. 2. 4 橡胶 |
5. 2. 5 涂料 |
5. 2. 6 胶黏剂和密封剂 |
5. 2. 7 树脂及助剂 |
5. 2. 8 设备 |
5. 2. 9 其他 |
5. 3 不饱和聚酯 |
5. 3. 1 市场动态 |
5. 3. 2 研究及应用进展 |
5. 3. 2. 1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 1) 纳米复合材料 |
( 2) 生物复合材料 |
( 3) 玻璃钢复合材料 |
5. 3. 2. 2 不饱和聚酯树脂力学性能的改进 |
5. 4 环氧树脂 |
(5)滚塑专用树脂MLPE-8060的工业化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滚塑专用树脂现状及质量指标确定 |
2滚塑专用树脂MLPE-8060的工业化生产 |
2.1 生产装置 |
2.2 工艺控制 |
2.3 生产注意事项 |
3 滚塑专用树脂MLPE-8060的性能 |
4 滚塑专用树脂MLPE-8060的应用 |
4.1 水马路障 |
4.2 大型储罐 |
4.3 LLDPE改性 |
5 结论 |
(6)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1 聚乙烯 (PE) |
2.2 聚丙烯 (PP) |
2.3 聚氯乙烯 (PVC) |
2.4 聚苯乙烯 (PS) |
2.5 苯乙烯类共聚物 |
3 工程塑料 |
3.1 尼龙 (PA) |
3.2 聚碳酸脂 (PC) |
3.3 聚甲醛 (POM) |
3.4 热塑性聚酯 (PET和PBT)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1 聚苯硫醚 (PPS) |
4.2 液晶聚合物 (LCP) |
4.3 聚芳醚酮 (PAEK) |
4.4 聚芳砜 |
5 热固性树脂 |
5.1 酚醛树脂 (PF) |
5.2 不饱和聚酯 |
5.2.1 市场动态 |
5.2.2 研发进展 |
5.2.2. 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改性研究 |
5.2.2. 2 力学性能改进 |
5.2.2. 3 新型UPR复合材料 |
5.2.3 UPR复合材料的应用 |
5.2.4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老化机理 |
5.2.5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 |
5.2.6 生物复合材料 |
5.3 环氧树脂 (EP) |
5.3.1 原料[151-152] |
5.3.1. 1 双酚A |
5.3.1. 2 环氧氯丙烷 |
5.3.2 产能建设和企业经营动态 |
5.3.2. 1 产能建设[153-157] |
1) 环氧树脂 |
2) 固化剂 |
3) 应用领域 |
5.3.2. 2 企业经营动态[158-160] |
5.3.3 日本环氧树脂工业[161-162] |
5.3.3. 1 原料 |
5.3.3. 2 环氧树脂产量和用途分布 |
5.3.4 新产品[163-167] |
5.3.4. 1 环氧氧树脂和固化剂 |
5.3.4. 2 助剂 |
5.3.5 应用领域发展 |
5.3.5. 1 胶黏剂[168-183] |
5.3.5. 2 涂料[184-188] |
5.3.5. 3 电子材料[189] |
5.3.5. 4 复合材料[190] |
5.3.6 结语 |
5.4 聚氨酯 (PU) |
5.4.1 原料 |
5.4.2 涂料 |
5.4.3 胶黏剂 |
5.4.4 泡沫 |
5.4.5 分散体 |
5.4.6 助剂 |
5.4.7 弹性体 |
5.4.8 其他 |
(7)旋转模塑技术在箱式后勤装备研制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各种材质箱体的对比分析 |
1.1 基础指标、战技指标和经济性指标对比分析 |
1.1.1 实木箱 |
1.1.2 人造板箱 |
1.1.3 瓦楞纸板箱 |
1.1.4 滚塑箱 |
1.1.5 金属箱 |
1.2 金属材料与滚塑箱体性能和参数对比 |
1.3 分析结论 |
2 滚塑原材料与箱式后勤装备滚塑专用料 |
2.1 滚塑原材料 |
2.2 共混改性 |
2.3 箱式后勤装备滚塑专用料 |
3 旋转模塑技术及工艺 |
3.1 旋转模塑技术 |
3.2 旋转模塑设备与模具 |
3.2.1 旋转模塑设备 |
3.2.2 旋转模塑模具 |
3.3 旋转模塑工艺过程 |
4 结语 |
(9)汽车挡泥板滚塑成型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案: |
1.1 原料选取 |
1.2 试验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结论 |
(10)聚乙烯滚塑专用料的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滚塑成型工艺特点与应用 |
1.1 滚塑成型工艺特点 |
1.2 滚塑成型工艺应用 |
2 聚乙烯滚塑专用料的性能特点 |
(1) 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 |
(2) 树脂密度: |
(3) 树脂的热稳定性: |
3 国内外滚塑成型工业发展概况 |
3.1 国外滚塑成型工业发展概况 |
3.2 国内滚塑成型工业发展概况 |
4 国内外聚乙烯滚塑专用料的研究开发进展 |
4.1 国外聚乙烯滚塑专用料的研究开发进展 |
4.2 国内聚乙烯滚塑专用料的研究开发进展 |
5 聚乙烯滚塑专用料的市场现状及需求 |
6 对中国滚塑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的思考 |
6.1 国内滚塑业存在的问题 |
6.2 国内滚塑业发展趋势 |
6.3 建议 |
四、共混改性聚乙烯滚塑专用树脂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乙烯塑料的改性及应用研究[D]. 于瑶瑶.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2]LLDPE/HDPE共混物交联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D]. 杨光威.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3]功能型滚塑用聚乙烯材料的研究进展[J]. 陈学连. 中国塑料, 2015(12)
- [4]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hemical Co.,Ltd.;. 塑料工业, 2015(03)
- [5]滚塑专用树脂MLPE-8060的工业化开发及应用[J]. 谭捷. 塑料科技, 2013(05)
- [6]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宁军,刘朝艳,殷荣忠,朱永茂,潘晓天,刘勇,刘小峯,刘晓晨,邹林,王同捷,李丽娟,张骥红,李芳. 塑料工业, 2012(03)
- [7]旋转模塑技术在箱式后勤装备研制上的应用[J]. 匡小平,于战果,廖荣民. 包装工程, 2011(23)
- [8]2009~2010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钟晓萍,许江菱,殷荣忠,朱永茂,潘晓天,刘勇,张骥红,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 塑料工业, 2011(03)
- [9]汽车挡泥板滚塑成型材料试验研究[J]. 张华,舒玉光,刘娟,刘运波. 工程与试验, 2009(01)
- [10]聚乙烯滚塑专用料的现状及发展[J]. 陈枫.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