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地区秦昆纬向构造带的区域构造特征

东昆仑地区秦昆纬向构造带的区域构造特征

一、秦昆纬向构造带在东昆仑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朱松年[1](1986)在《中国西部阿祁昆地区的构造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纬向构造带产生的特定纬度带,是其构造“发生床”,在这些带上产生的构造形体(包括阶段性的全部建造和改造)是其构造“成生体”。纬向构造带有长期活动、多阶段发展的特点,其不同阶段促成不同的构造成生体。阿祁昆地区弯转多姿的构造带是秦昆系的古老成生体迁移扭变的结果,扭变的主因是青藏地块的右旋转动。

张长华,胡高纯[2](1985)在《秦昆纬向构造带在东昆仑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东昆仑地区的东西构造带是横跨我国中部地区秦昆纬向构造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这一发展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形态复杂的东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及其主要构造的基本特征,地质学者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正确地认识东昆仑地区东西构造带的形成特征、演化规律,展布范围,这对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将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张长华,胡高纯[3](1983)在《秦昆纬向构造带在东昆仑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东昆仑地区的东西构造带是横跨我国中部地区秦昆纬向构造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这一发展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形态复杂的东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及其主要构造的基本特征,地质学者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正确地认识东昆仑地区东西构造带的形成特征、演化规律,展布范围,这对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将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胡海涛,许贵森[4](1982)在《青南—藏北高原的构造体系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前言青南—藏北高原,由格尔木至那曲800余公里地段内,约有560公里穿越多年冻土区。该区地势高亢,平均海拔在4400米以上;气候干寒,年平均气候-2—-7℃;年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在近代冰缘气候的影响下,区内广泛发育多年冻土,其北界位

胡海涛,许贵森[5](1982)在《青南—藏北高原的构造体系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青南—藏北高原,由格尔木至那曲800余公里地段内,约有560公里穿越多年冻土区。该区地势高亢,平均海拔在4400米以上;气候干寒,年平均气候-2—-7℃;年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在近代冰缘气候的影响下,区内广泛发育多年冻土,其北界位

刘增乾,余希静,徐宪,潘桂棠[6](1980)在《青藏高原地质基本特征》文中认为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介于东经75°—105°,北纬27°30′—40°之间,面积约240万平方公里。北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为界;东跨秦岭,分界不明显;东南以龙门山、贡嘎山至大雪山一线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为界;西南止于国境边界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是全球海拔最高,隆起时代最新,地壳厚度最大的高原。高原地势总的趋势西高东低,在藏北及川青边境尚保留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的原始剥蚀面,高原周围河流切割比差最大在5000米以上。这里地层发育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剧烈,是研究地质构造较好地区之一。

胡海涛,易明初[7](1979)在《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那曲)的区域稳定性》文中指出区域稳定性是指工程建设地区,在内、外动力(以内力为主)的综合作用下,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以及这种稳定程度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区域稳定性涉及内容甚广包括: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区域物理地质作用及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区域活动性等。区域稳定性的研究以区域构造体系为基础,从地质历史的发展和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过程,探讨现今地壳的活动性,从而达到在构造活动地区选择相对稳定地带或地块,作为工程建设基地的目的。

吴向农,邓平太,苟金[8](1982)在《青海省构造体系纲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省构造体系反映了青藏高原北部陆壳的形变特点。在长期构造应力作用下,青海构造体系逐渐形成了南北三分的应变格局:秦岭—昆仑东西复杂构造带横亘省区中部;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头部独踞南侧半壁;昆仑以北则发育着一系列不同型式的扭动构造(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河西系多字型构造、阿尔金山入字

薛建球,甘斌,李百祥,王志林[9](2013)在《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处在秦岭—昆仑造山带"秦昆岔口",是新生代断陷盆地。盆缘活动断裂、岩浆岩发育,水热活动强烈、温泉密集,超过60℃的温泉6处,最高可达93.5℃,超过当地沸点(92℃)为沸泉。盆地内地温场高,据地热钻井揭露见花岗岩的三个孔,QR1孔深969 m,孔底温度为70℃,DR1孔深1 455 m,孔底温度87℃,R2孔深1 709.56 m,孔底温度可达97℃,地温梯度高达6~7℃/100 m,是正常地温梯度2倍,地热增温随深度增大而升高,推测3 000 m温度可达150~200℃,重力低异常推断基底凹陷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震反射波勘探推断基底界面深度不一致,并有磁异常对应,又经钻探证实。由此认为重、磁异常为花岗岩引起。花岗岩为燕山期,进入花岗岩钻孔深部有热无水,故认为盆地可能存在干热岩。

刘增乾,余希静,徐宪,潘桂棠[10](1980)在《青藏高原地质基本特征》文中认为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介于东经75°—105°,北纬27°30′—40°之间,面积约240 万平方公里。北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为界;东跨秦岭,分界不明显;东南以龙门山、贡嘎山至大雪山一线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为界;西南止于国境边界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是全球海拔最高,隆起时代最新,地壳厚度最大的高原。高原地势总的趋势西高东低,在藏北及川青边境尚保留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的原始剥蚀面,高原周围河流切割比差最大在5000米以上。这里地层发育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剧烈,是研究地质构造较好地区之一。

二、秦昆纬向构造带在东昆仑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昆纬向构造带在东昆仑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9)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2 盆山地热显示
    2.1 隆起山地断裂对流型温泉成带密集分布
    2.2 沉积盆地地热井温度高、地温梯度大
3 地球物理信息推断基底构造和性质
    3.1 重力反映的盆地构造
    3.2 航磁反映的基底性质
    3.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推断地层结构
    3.4 重磁电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标志
4 结语

四、秦昆纬向构造带在东昆仑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西部阿祁昆地区的构造演化[J]. 朱松年.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86(03)
  • [2]秦昆纬向构造带在东昆仑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J]. 张长华,胡高纯.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2)
  • [3]秦昆纬向构造带在东昆仑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A]. 张长华,胡高纯.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7)——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二), 1983
  • [4]青南—藏北高原的构造体系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J]. 胡海涛,许贵森.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2(02)
  • [5]青南—藏北高原的构造体系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A]. 胡海涛,许贵森.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5), 1982
  • [6]青藏高原地质基本特征[J]. 刘增乾,余希静,徐宪,潘桂棠.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0(00)
  • [7]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那曲)的区域稳定性[A]. 胡海涛,易明初. 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1979
  • [8]青海省构造体系纲要[J]. 吴向农,邓平太,苟金.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2(03)
  • [9]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J]. 薛建球,甘斌,李百祥,王志林. 物探与化探, 2013(01)
  • [10]青藏高原地质基本特征[A]. 刘增乾,余希静,徐宪,潘桂棠.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 1980

标签:;  ;  

东昆仑地区秦昆纬向构造带的区域构造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