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水稻钵盘育苗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英[1](2021)在《松原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松原市水稻生产发展现状及核心技术,概述了其发展对策,包括引进新品种、建立科技示范田、推进集约现代化生产技术、组建基层农技队伍、实施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引才引智等方面内容,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王玉鲁[2](2020)在《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水稻生产状况与对策分析 ——以嘎什根乡为例》文中指出镇赉县嘎什根乡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以上,是嫩江之畔重要的粮食产地,具有病虫害发生的种类相对较少等生产优质稻米的重要优势,但存在产量与品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水稻种植中品种选择、育苗、施肥、用药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筛选出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加以验证,以期为提高当地水稻种植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前嘎什根乡水稻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种植规模小,98%以上的农户种植面积在10公顷以下;二是种植技术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单方面追求高产量,不重视科学种田,致土壤质量下降,水稻病虫害发生率提高;三是中低产田面积大(31.7%),水稻单产低,但改良进度慢。2.采用钵盘一体化育苗基质进行育苗,较常规育苗方式可减少20%的投入,提高分蘖总量10%以上;在钵盘一体化基质育苗的基础上应用“三推两早”水稻种植技术,有效提前育苗和插秧的时间15d左右,并提高水稻产量5%以上。3.增施生物菌肥和有机肥及中微量元素,可有效保持和提高地力,并提高水稻产量6.5%以上。同时,使用预防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降低因病虫害造成的减产20%以上。
万鹏举[3](2020)在《茄果类蔬菜生物质育苗钵成型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对绿色、健康饮食的需求也在逐渐在增加,目前茄果类蔬菜的种植普遍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在育苗过程中塑料育苗容器由于其价格低廉、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得到众多农户的认可,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和危害。生物质育苗容器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塑料育苗容器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大多数生物质育苗容器以秸秆为原料,并添加各种黏结剂以提高其成型率和成型质量。因此本研究查阅、分析相关文献和资料,对比不同成型设备、成型工艺的适用条件,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设计茄果类蔬菜生物质育苗钵,并以发酵动物粪便和水稻秸秆为成型原料,在生物质育苗钵成型原料的配比、成型装置设计与优化及成型工艺参数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生物质育苗钵成型原料选择与压缩特性分析研究中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对几种常见农业废弃物的组分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不同种类农业废弃物中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含量,确定制备茄果类蔬菜生物质育苗钵成型原料组合方案,在此基础上选择成型块抗破坏强度和轴向伸长率作为成型质量评价指标,分析各影响因素在原料成型过程中对成型质量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各因素对成型质量的影响范围,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原料成型质量影响的大致范围:成型压力80k N~160k N、成型温度100℃~180℃,物料含水率10%~18%、秸秆质量分数4%~12%。为茄果类蔬菜生物质育苗钵成型装置设计及成型工艺参数试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生物质育苗钵成型技术分析与成型装置设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成型方式和成型工艺的适用条件,结合成型原料压缩性能试验及研究需求,确定制备生物质育苗容器采用活塞冲压成型方式和热压成型工艺;以现有塑料育苗容器的尺寸、规格等参数为设计依据,对茄果类蔬菜生物质育苗钵进行设计,为保证幼苗根系在生长时有充足的空间,避免出现窝根、盘根现象,确定育苗钵形状呈圆台形;以生物质育苗钵结构尺寸为依据,结合活塞冲压成型方式及热压成型工艺,以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为平台,设计可以进行加热和冷却的育苗钵成型装置,对成型装置进行热分析,分析成型装置加热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情况,对加热装置中的不合理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保证成型装置内部温度场相对均匀,提高试验的准确性。(3)生物质育苗钵成型工艺参数研究以成型原料压缩单因素试验结果为基础,选取成型压力、成型温度、物料含水率及秸秆质量分数为试验因素,以生物质育苗钵抗破坏强度和轴向伸长率为试验评价指标,采用四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案进行多因素试验研究,分析单一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质育苗钵抗破坏强度和轴向伸长率的影响,分别建立各因素与生物质育苗钵抗破坏强度和轴向伸长率的回归模型,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制备茄果类蔬菜生物质育苗钵的成型工艺参数组合,即成型压力126.1k N,成型温度141.1℃,物料含水率12%,秸秆质量分数6%,在该条件下生物质育苗钵成型质量最优。
夏增玉[4](2020)在《水稻钵盘育苗机插秧技术要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呈现全新的发展趋势,水稻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本上已实现机械化生产,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水稻钵盘育秧机械移栽技术逐渐成熟,该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如省时省力、投入较小、效率较高等,具有增产的功能,可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基于此,文章深入探索了水稻钵盘育苗机插秧技术要点,旨在为实现增产增效提供参考。
吕志军[5](2020)在《基于Hermite插值齿轮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草莓是世界上栽培最多且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均较高的小浆果,具有易繁殖、生长周期短、管理方便等优点。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草莓生产国,但我国草莓生产仍停留在手工作业上,其中裸苗移栽是草莓生产作业中占用劳动力较多的一项工序,劳动强度大、移栽效率低、成活率和产量得不到保障。依据农艺专家提出的“草莓钵苗移栽”种植模式,不仅能培育壮苗、提高移栽后秧苗成活率和产量,还有利于实现草莓机械化移栽、提高移栽作业效率。目前国内外对于露地或大棚草莓钵苗移栽装备的研究报道较少或仍处于研发状态,市场上仅有少数的半自动旱田作物钵苗移栽机经改良后可用于草莓钵苗移栽,需由人工完成取苗喂苗动作,栽植机构完成栽植,机械化程度不高、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在国内推广应用较为困难。综上,为促进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效、轻简化、成本低的全自动草莓钵苗移栽装备研制,根据草莓移栽农艺要求,本文通过机构创新和优化设计,提出一种基于Hermite插值齿轮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采用回转式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机构与凸轮多连杆机构组合的一体式纯机械移栽机构,以解决欧美和日本移栽机存在多套机构或装置配合作业时取栽分离的衔接失误、结构复杂等问题,实现一套机构依次完成取苗、输送、挖穴与栽植4个关键移栽工序。论文围绕该移栽机构开展了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草莓钵苗移栽农艺要求及物理特性测定草莓钵苗机械化移栽研究是综合土壤基质、草莓秧苗、机械结构等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加科学的设计草莓钵苗移栽机构,基于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思想,对草莓钵苗移栽基本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进行试验和测定研究。以育苗钵盘规格、钵土基质配比和钵土含水率为试验因素,利用WDZ-200抗拉强度试验机、YZC拉压力传感器和多通道拉压测量仪等精密仪器对钵苗取出方式(夹取茎秆和夹取钵土)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采用夹取钵土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取苗成功率且对茎秆和根系损伤较小。上述基础试验将为后续草莓或其他旱田作物钵苗移栽机构优化设计奠定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2)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理论建模与机理分析为解决国外现有移栽机存在多套机构或装置配合作业时取栽分离的衔接失误、结构复杂等问题,结合草莓钵苗移栽农艺要求及物理特性试验得出采用夹取钵土方式取苗的结论,提出一种基于Hermite插值齿轮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该机构将回转式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机构与凸轮多连杆机构相组合,用一套纯机械机构依次完成取苗、输送、挖穴与栽植4个移栽工序,其中回转式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机构完成取苗、输送与栽植所需的复杂“鹰嘴形”轨迹和姿态,凸轮多连杆机构完成挖穴所需的复杂“心形”轨迹和姿态,实现节曲线调节范围更大的精准配合,并分别对取苗栽植机构和挖穴机构进行数学模型建立和运动学分析。将Hermite插值法运用到非圆齿轮的节曲线构造中,并基于Visual Basic 6.0编程语言平台开发Hermite插值非圆齿轮齿廓成型设计软件,解决非圆齿轮高精度齿廓成型难点。(3)草莓钵苗移栽机构优化目标制定与目标函数建立基于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的数学模型建立和运动学分析,详述移栽机构轨迹优化存在的多目标、多参数、强耦合性,分析基于Hermite插值齿轮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设计要求,将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的优化目标分为5大类,共制定21个优化目标,利用数学和机构学间的学科交叉,分析移栽机构参数与优化目标的数学关系,并建立相应目标函数,为移栽机构优化软件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4)草莓钵苗移栽机构优化设计软件开发及参数分析根据草莓钵苗移栽机构运动学理论模型分析及建立的优化目标函数,基于Visual Basic6.0编程语言平台开发针对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的计算机动态显示辅助分析优化设计软件,同时对所开发的优化设计软件功能进行详述,此优化设计软件可对机构的结构尺寸、位置和运动状态进行实时运动模拟。采用人机交互辅助分析,通过移栽机构参数的正负步进调节,观察动画显示区轨迹、优化目标进度条、重要数据与软件原始数据和图形界面的变化情况,得出移栽机构参数调节对轨迹和优化目标的影响规律,最终优化出一组满足优化目标和结构设计要求的移栽机构参数,为多目标、多参数、强耦合性优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研究基础。(5)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结构设计与仿真根据草莓钵苗移栽机构优化设计软件所获得的移栽机构参数,完成所有零部件的结构设计,结合NX 10.0软件完成所有零部件的三维模型建立,并进行虚拟装配与干涉检查。同时将三维模型与ADAMS进行联合仿真,分别完成虚拟样机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仿真试验,并将虚拟样机仿真所得的取苗轨迹、挖穴轨迹以及秧针尖点和挖穴铲尖点对应的相对运动速度曲线、绝对运动速度曲线与优化软件所得的理论轨迹和理论速度曲线相对比,其分析结果与理论轨迹和理论速度曲线相一致,初步验证移栽机构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与准确性,将为物理样机的加工、装配及台架试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6)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物理样机研制通过将高性能、工业级、快速成型的3D打印技术与移栽机构三维数字模型文件相结合的手段,以SLA固体激光快速成型设备和光敏树脂材料为基础,完成移栽机构物理样机核心零部件的快速成型,降低了复杂零件模具开发的费用和风险,缩短了研发周期,并进行移栽机构物理样机的实物装配,对栽植臂部件和凸轮轴的设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针对易断裂、强度要求高的零件将采用金属制造加工。(7)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物理样机性能试验以草莓钵苗物理特性测定试验得出的适宜草莓钵苗移栽的钵盘规格、钵土基质配比、钵土含水率较优值为基础,在兼光型植物工厂实验室完成草莓钵苗的育苗工作,以所育秧苗为移栽试验材料,将装配后的物理样机安装在自主搭建的移栽机构性能测定试验台上。基于高速摄影技术对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的轨迹与姿态进行验证,分析得出理论轨迹、虚拟仿真轨迹和台架试验轨迹基本一致,验证了机构设计的正确性。最后进行了移栽机构的性能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为:取苗成功率为92%,栽植成功率为85%,平均栽植株距为172.9mm,且所挖穴口深度、长度和宽度效果良好,试验表明所设计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满足草莓钵苗移栽要求,具有可行性与实用性。
薛向磊[6](2020)在《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关键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花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的30%—50%来自于最佳栽培技术,其中棉花钵苗移栽技术是有效的增产方式之一,其优点包括:(1)与直播相比省种50%以上,减少种植投入的同时提升单产10%-20%;(2)节省土地资源,便于实现水肥管控自动化以减少棉苗病虫害的产生;(3)便于选育壮苗以提升棉花品级,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钵苗移栽机械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田,但旱田钵苗移栽技术发展缓慢,全自动移栽的推广远远落后于水田机型;国外针对全自动旱田钵苗移栽机型的研发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一系列显着成果:欧美等国采用机电液控制多套装置串联完成取苗、输送、开穴和栽植等动作,整机结构复杂且较难维护;日本研制了顶出式钵苗移栽机,但需要配置特制硬质秧盘。上述机型均因为综合成本过高,未能在我国推广。国内对于钵苗移栽机械的研究起步较晚,市场上多为半自动机型,限制了我国钵苗移栽农艺大面积推广,国内亟需展开针对高效轻简化全自动钵苗移栽机的研制。送苗装置与取苗栽植机构作为全自动移栽机的两大核心部件,前者将钵苗精准有序的送至取苗位置供取苗栽植机构连续取苗,取苗栽植机构经过取苗、输送、开穴、栽植等动作完成钵苗移栽,二者的配合效果直接影响移栽机作业性能,是实现全自动钵苗移栽的关键一环。为此,针对送苗装置与取苗栽植机构展开设计研究是解决我国旱田钵苗移栽机械化难题的关键步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以棉花钵苗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专利号:201811064900.7),用一套回转机构驱动取苗机构与鸭嘴栽植器,完成取苗、送苗、接苗和植苗等动作。此外,为实现送苗过程全自动,本文配合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设计了一种棘轮连杆式钵苗移栽机纵向送苗机构,运用“机构分析-运动学建模-编程优化-试验分析”的设计方法对纵向送苗机构展开优化,并结合课题组提出的变速移箱方案完成送苗装置的设计。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农艺要求利用植物工厂培育棉花钵苗,对适龄棉苗特性进行研究,分别选取20d-40d的棉花壮苗进行夹断试验,结果表明:苗龄35d的棉苗茎秆最小抗拉力为44.550N,最大拔苗力为7.213N,结合前人研究结论,证明棉花钵苗可用于夹苗移栽。(2)基于回转式移栽机构运动机理与鸭嘴栽植器的栽植要求,提出“8”字形取苗、送苗与“γ”形接苗、植苗的移栽轨迹,由取苗非圆轮系控制取苗机构,栽植非圆轮系控制鸭嘴栽植器二者共用同一齿轮箱各自形成设计要求的轨迹与姿态,完成钵苗移栽所需的取苗、输送、开穴和栽植等动作需要。(3)建立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数学解析模型,得出取苗尖点和鸭嘴栽植器尖点作业过程的运动学模型,为开展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构的优化设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4)根据移栽机构运动学理论模型与棉苗移栽作业要求,提出了16个优化目标并将其数字化,开发了“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优化设计软件”。将上述目标要求嵌入该软件,通过人机交互优化,操作人员可实时观察动态优化结果,反馈最终调节参数,大幅度降低优化难度,可以快速而精准地求解出移栽机构的轨迹和姿态。此外,所述所有目标值均为可调,使用者可根据具体设计要求修改,以适用于不同作物的移栽要求。该软件已获得软件着作登记(登记号:2018SR983784)。(5)通过软件优化得出一组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的结构参数,以此分析栽植器绝对运动轨迹与绝对转角:入土与出土过程栽植器保持近似与垄面线垂直,满足移栽直立度要求;建立移栽机构三维模型并进行虚拟仿真检验其绝对轨迹。(6)根据棘轮连杆式纵向送苗机构工作原理与农艺要求,建立运动学模型并将设计要求数值化,开发“纵向送苗机构优化设计软件”(登记号:2018SR473452)得出机构参数值及棘轮结构参数范围;运用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方法,以棘轮驱动面高度x1、棘轮定位面高度x2、取苗机构转速x3为试验因素,以送苗成功率y为评价指标。采用高速摄像技术标记送苗转角,以此判定送苗成功率,实施参数优化试验,根据纵向送苗机构优化结果,进行纵向送苗验证试验:当x1=2.3mm,x2=3.5mm,x3=100r/min时,送苗成功率为99.17%,验证了送苗成功率回归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满足设计要求。(7)完成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物理样机装配,运用高速摄影验证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轨迹和姿态,建立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构台架试验系统,该系统装配送苗装置与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由电机驱动并配备可移动条形土槽。培育棉花钵苗,运用高速摄影标记投苗与接苗过程棉苗运动轨迹,验证了投苗与接苗动作的准确性;进行取苗与栽植试验,结果表明:取苗成功率为94.32%,栽植合格率96.67%,栽植优良率为63.48%。
葛彦杰[7](2020)在《三臂回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水稻钵苗移栽是一种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的种植技术。但是,国外的移栽机构价格昂贵且结构复杂,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国内的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存在工作效率低,移栽的水稻钵苗直立度不好,影响钵苗后期生长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一种三臂回转式的水稻钵苗移栽机构,通过在同一套移栽机构上设置三个相同的移栽臂有效提高了水稻钵苗的移栽效率,利用水稻钵苗移栽的局部绝对运动轨迹反求局部相对运动轨迹的方法解决移栽臂植苗后的带苗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论述了现有的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的水稻钵苗移栽机构优势和劣势。通过对水稻钵苗移栽过程的研究来确定移栽机构的取苗角和推苗角等重要参数的范围,通过理论计算与经验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移栽机构的尺寸范围。2)利用MATLAB平台开发“三臂回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通过给定局部绝对运动轨迹反求出了局部相对运动轨迹,参照反求出的移栽机构相对运动轨迹给定理想状态下移栽机构的相对运动轨迹的型值点,利用三次B样条曲线拟合相对运动轨迹,求出了与之对应的开链二杆机构的传动比。选取传动比曲线上能反应传动比特征的型值点,通过调整型值点的位置得到了一组能通过非圆齿轮实现的符合要求的移栽相对运动轨迹和非圆齿轮节曲线。3)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移栽机构进行三维建模并导入到ADAMS软件中进行虚拟样机仿真,移栽机构的虚拟仿真轨迹与理论设计轨迹一致。4)研制三臂回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实物样机,进行取苗试验,测试移栽机构工作轨迹。测试轨迹与理论轨迹基本一致,当移栽机构转速为70r/min时,取苗效率可达210株/分钟,成功率94%以上,验证了本文设计的正确性。
王杰[8](2019)在《步行式水稻钵苗膜上开孔移栽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水稻是全世界范围内种植最为广泛的谷物之一,在我国有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优质有机稻米的需求正迅猛增长。水稻覆膜栽植技术是一项绿色环保的栽培技术,该技术能有效提升覆膜地表的热能利用率,具有节水保墒,促进土壤肥力改良,抑制杂草滋生等优点。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具有移栽过程中不伤根、无缓苗期、提前57天分蘖等优点。水稻覆膜栽植技术能有效破解有机大米生产难题,而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则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将这两者的优势相结合,可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有机大米产量。当前,国内对于水稻覆膜种植机械的研究集中于覆膜插秧一体机,对于采用水稻钵苗移栽技术的水稻膜上种植机械的研究仍处于空白,考虑到我国步行式插秧机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保有量,本文为了将水稻钵苗移栽农艺与覆膜栽植技术相结合,研制了一种能实现同步破膜和钵苗移栽功能的步行式水稻钵苗膜上开孔移栽机构,为水稻膜上种植机械的研究开辟了一种新思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完成了机构的创新设计,提出了一种能实现环扣形栽植轨迹和橄榄形破膜轨迹的移栽机构设计方案。将帕斯卡非圆齿轮与椭圆齿轮进行平行布置,实现了两套不等速传动机构独立工作、相互配合的破膜与栽植于一体的移栽作业目的。(2)具体论述了移栽机构的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基于其内部构件的数学和机构学关系建立了相对应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关键部件的运动规律,为优化软件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3)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基于Visual Basic 6.0可视化编程语言,开发了步行式水稻钵苗膜上开孔移栽机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通过参数优化,得到了一组能够满足移栽要求的较优结构参数。(4)根据软件优化出的结构参数,利用Auto CAD对移栽机构的整体结构进行了二维设计,在NX 8.0三维设计软件中完成了虚拟样机各零件的建模和整体装配,应用ADAMS 2010软件进行了移栽机构的运动学仿真,通过对比分析理论轨迹和虚拟仿真轨迹,验证了机构设计的正确性。(5)借助快速成形制造技术,完成了物理样机的试制工作。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移栽机构样机进行了高速摄影轨迹验证试验,通过对比分析理论轨迹、虚拟样机仿真轨迹和物理样机高速摄影轨迹,进一步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通过取苗试验、膜上栽植试验以及破膜试验,证明了膜上移栽机构设计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顾海生,陈东梅[9](2018)在《云南师宗县彩云镇水稻钵盘育秧技术优点与推广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钵盘旱育抛摆秧技术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要科技措施,具有省种、省工、出苗快、返青快等优点。该文结合师宗县水稻钵盘旱育抛摆秧推广实际,分析了水稻钵盘旱育抛摆秧的推广前景与增产机理,对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金也[10](2019)在《水稻钵苗移栽装置的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每年种植面积超过4.5亿亩。钵苗移栽技术利用塑料钵盘培育钵苗,栽植后根部的土壤保留完整,分蘖早,钵苗种植在地表,温度较高,生长较快,可以有效增加水稻产量。因此,研究水稻钵苗移栽机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实现机器换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现阶段水稻移栽机的研究,并通过田间移栽试验,发现回转式移栽机构工作状态良好,但是移栽机秧箱部分的送秧情况却不尽人意。田间环境较为恶劣,移栽机下田后容易出现移栽机构与秧箱相对位置改变、纵向送秧失败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链式输送钵盘的送秧装置;采用非圆齿轮传动与双螺旋轴传动实现横向非匀速往复移动,兼顾取苗成功率和移栽效率;设计了具有精准定位功能的纵向送秧装置,高速运行时仍然可以准确换行,完成移栽装置的结构设计,并进行了移栽装置的有限元分析、动力学分析和试验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分析水稻钵苗送秧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确定秧箱及送秧装置的机构方案,利用Solidworks设计了六行水稻钵苗移栽装置的三维模型。2)对六行水稻钵苗移栽装置进行ANSYS有限元模态分析,分析移栽装置的固有频率与模态振型,对比移栽装置受到的激励力频率,研究移栽装置运行时的共振情况。3)对六行水稻钵苗移栽装置进行ADAMS动力学分析,分析移栽机构运动过程中安装机架的受力情况,将移栽装置机架简化为杆梁结构,研究机架的变形情况并分析其对移栽机构运行轨迹的影响。开展了纵向送秧机构的动力学仿真分析,分析了各零件的回复力大小,设计复位扭簧的结构参数;分析秧箱主副支撑处的受力情况和横向送秧的运动情况,移栽机构运行转速为120r/min时,秧箱横向送秧速度最慢约为38mm/s,最快约为149mm/s,满足设计时兼顾效率与取苗成功率的需求。4)设计并研制水稻钵苗移栽试验台的物理样机,利用夹钵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开展水稻钵苗取苗试验,对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当移栽机构转速为50r/min时,平均取苗成功率为94.36%;成功率随着取苗速度的增加而降低,当转速为80r/min时,取苗成功率为88.25%。通过分析试验结果,验证了试验台可以较好的满足设计要求。
二、浅谈水稻钵盘育苗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水稻钵盘育苗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松原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
2 核心技术 |
2.1 推广稻草覆盖置床,做到春冻秋防 |
2.2 推广中晚熟优质米水稻品种 |
2.3 建设大中型育苗棚,推广钵盘栽培 |
2.4 播前种子处理 |
2.5 配制营养土,合理管理育秧田 |
2.6 科学管理本田 |
3 发展对策 |
3.1 引进新品种 |
3.2 科技创新,建立科技示范田 |
3.3 推进全程集约现代化生产 |
3.4 组建基层农技队伍 |
3.5 实施精准产业扶贫政策 |
3.6 政府引才引智,振兴经济 |
(2)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水稻生产状况与对策分析 ——以嘎什根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线路 |
第二章 水稻生产研究情况 |
2.1 盐碱地水稻生产历史 |
2.2 水稻育种技术研究 |
2.3 水稻育苗技术研究 |
2.4 水稻施肥技术研究 |
2.5 水稻病虫害防治 |
第三章 嘎什根乡水稻生产现状 |
3.1 水稻品种的更新 |
3.2 育苗技术的发展 |
3.3 施肥技术的发展 |
3.4 农药的不断更新 |
第四章 嘎什根乡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水稻品种繁杂,产业化程度低 |
4.2 科技应用能力不足,思想观念转变慢 |
4.2.1 育苗技术发展缓慢 |
4.2.2 施用肥料不均衡导致土壤板结化 |
4.2.3 农药施用以应对为主 |
4.3 水稻种植基础设施不健全 |
第五章 嘎什根乡水稻生产发展建议 |
5.1 转变农户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化经营 |
5.2 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育苗方法 |
5.3 运用水稻田间平衡施肥技术 |
5.4 提高农药施用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
5.4.1 水稻除草药物的施用 |
5.4.2 水稻病害的防治 |
5.4.3 水稻虫害的防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茄果类蔬菜生物质育苗钵成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育苗容器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生物质育苗容器成型材料及工艺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生物质成型设备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生物质育苗钵成型原料压缩性能分析 |
2.1 成型原料筛选及性能分析 |
2.1.1 成型原料确定原则 |
2.1.2 成型原料筛选 |
2.1.3 成型原料组分性能分析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2.3 物料含水率调节 |
2.3 成型原料压缩性能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
2.3.1 成型原料压缩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2.3.2 成型原料压缩性能评价指标 |
2.4 试验方案 |
2.5 成型原料压缩性能单因素试验与分析 |
2.5.1 成型压力对成型质量的影响 |
2.5.2 成型温度对成型质量的影响 |
2.5.3 物料含水率对成型质量的影响 |
2.5.4 秸秆质量分数对成型质量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生物质育苗钵成型装置设计及优化 |
3.1 生物质育苗钵成型技术分析 |
3.1.1 成型方式分析 |
3.1.2 成型工艺分析 |
3.2 生物质育苗钵结构设计 |
3.2.1 育苗钵钵孔容积及形状设计 |
3.2.2 育苗钵外形尺寸 |
3.2.3 育苗钵物理参数 |
3.3 生物质育苗钵成型装置设计 |
3.4 生物质育苗钵成型装置热分析 |
3.4.1 热分析基础 |
3.4.2 成型装置材料属性 |
3.4.3 成型装置热分析 |
3.4.4 成型装置改进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茄果类蔬菜生物质育苗钵成型工艺参数试验研究 |
4.1 试验设计及方案 |
4.2 试验结果 |
4.3 试验结果回归分析 |
4.3.1 抗破坏强度回归模型建立及显着性分析 |
4.3.2 轴向伸长率回归模型建立及显着性分析 |
4.4 试验结果优化分析 |
4.4.1 抗破坏强度响应面分析及优化 |
4.4.2 轴向伸长率响应面分析及优化 |
4.4.3 响应面综合优化分析 |
4.5 试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水稻钵盘育苗机插秧技术要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钵盘育苗机插秧技术流程 |
2 水稻钵盘育苗机插秧技术要点 |
2.1 做好品种的选择与处理 |
2.2 开展高质量的育苗工作 |
2.3 选择优质的大田进行移栽 |
2.4 大田后续管理 |
3 结束语 |
(5)基于Hermite插值齿轮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草莓钵苗移栽装备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草莓钵苗移栽发展趋势与设计难点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草莓钵苗移栽农艺要求与物理特性测定 |
2.1 草莓钵苗移栽农艺要求 |
2.2 草莓钵苗基本物理特性测定 |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2 草莓钵苗基本参数测定 |
2.2.3 钵土含水率测定试验 |
2.2.4 钵土基质落体损失率测定试验 |
2.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草莓钵苗力学特性 |
2.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3.2 取苗力测定试验 |
2.3.3 茎杆拉断力测定试验 |
2.3.4 茎杆剪切力测定试验 |
2.3.5 秧针扎入力测定试验 |
2.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Hermite插值齿轮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设计分析 |
3.1 草莓钵苗移栽机构设计要求与工作原理 |
3.1.1 钵苗移栽轨迹与姿态分析 |
3.1.2 草莓钵苗移栽轨迹与姿态基本设计要求 |
3.1.3 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
3.1.4 草莓钵苗移栽机构作业周期分析 |
3.2 基于Hermite插值法的非圆齿轮设计 |
3.2.1 非圆齿轮节曲线设计 |
3.2.2 非圆齿轮齿廓成型设计 |
3.3 基于Hermite插值齿轮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运动学分析 |
3.3.1 取苗栽植机构运动学分析 |
3.3.2 挖穴机构运动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Hermite插值齿轮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优化目标制定与目标函数建立 |
4.1 草莓钵苗移栽机构参数与优化目标关系分析 |
4.2 草莓钵苗移栽机构优化目标制定与目标函数建立 |
4.2.1 取苗阶段优化目标与目标函数建立 |
4.2.2 输送阶段优化目标与目标函数建立 |
4.2.3 挖穴阶段优化目标与目标函数建立 |
4.2.4 栽植阶段优化目标与目标函数建立 |
4.2.5 其他优化目标及目标函数建立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Hermite插值齿轮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优化设计软件开发 |
5.1 计算机辅助分析优化设计软件开发 |
5.2 移栽机构参数对轨迹和优化目标的影响分析 |
5.2.1 太阳轮参数对轨迹和优化目标的影响分析 |
5.2.2 中间轮B参数对移栽轨迹和优化目标的影响分析 |
5.2.3 凸轮廓线参数对移栽轨迹和优化目标的影响分析 |
5.2.4 行星轮系与秧箱结构参数对移栽轨迹和优化目标的影响分析 |
5.2.5 挖穴机构参数对移栽轨迹和优化目标的影响分析 |
5.2.6 其他重要参数对移栽轨迹和优化目标的影响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Hermite插值齿轮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结构设计与仿真 |
6.1 草莓钵苗移栽机构二维整体结构设计 |
6.2 草莓钵苗移栽机构关键结构设计 |
6.2.1 非圆齿轮副设计 |
6.2.2 栽植臂部件设计 |
6.2.3 推秧凸轮与推秧拨叉设计 |
6.2.4 挖穴机构关键部件设计 |
6.3 草莓钵苗移栽机构三维建模与仿真 |
6.3.1 移栽机构零部件三维建模 |
6.3.2 移栽机构装配体建立与干涉检验 |
6.3.3 虚拟样机仿真与关键参数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Hermite插值齿轮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物理样机研制与性能试验 |
7.1 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物理样机加工与装配 |
7.1.1 移栽机构关键零部件快速成型制造 |
7.1.2 移栽机构物理样机装配 |
7.2 草莓钵苗移栽机构物理样机台架性能试验 |
7.2.1 草莓钵盘育苗 |
7.2.2 物理样机台架试验基本要求 |
7.2.3 高速摄像验证移栽轨迹与姿态 |
7.2.4 物理样机各移栽关键位置验证 |
7.2.5 物理样机台架性能试验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关键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半自动移栽机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全自动移栽机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发展现状 |
1.3 问题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棉花钵苗育苗方法及物理特性研究 |
2.1 棉花钵苗育苗技术 |
2.2 棉花钵苗的几何特性 |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2 试验结果 |
2.3 棉花钵苗取苗力试验 |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棉花钵苗拉断力试验 |
2.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4.2 试验原理和方法 |
2.4.3 试验结果 |
2.5 棉花钵苗耐压性说明 |
2.6 本章小结 |
3 移栽机构的机理分析 |
3.1 移栽机构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3.1.1 夹苗方案的选定与取苗机构的工作原理 |
3.1.2 植苗方案的选定与栽植机构的工作原理 |
3.1.3 移栽机构的工作原理 |
3.2 移栽机构的设计要求与轨迹说明 |
3.3 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移栽机构的优化设计 |
4.1 优化算法介绍 |
4.2 移栽机构的目标数字化说明 |
4.3 移栽机构优化软件开发 |
4.3.1 优化设计软件的功能介绍 |
4.3.2 优化结果 |
4.4 优化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送苗装置的优化设计 |
5.1 送苗装置的工作流程 |
5.2 横向送苗机构的特点与工作原理 |
5.3 纵向送苗机构的优化设计 |
5.3.1 设计要求与工作原理 |
5.3.2 纵向送苗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5.3.3 纵向送苗机构软件优化 |
5.3.4 棘轮的优化设计 |
5.4 纵向送苗机构的试验 |
5.4.1 试验因素 |
5.4.2 评价指标与试验方法 |
5.4.3 试验结果分析 |
5.4.4 性能验证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6 试验研究 |
6.1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关键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
6.2 移栽机构虚拟装配 |
6.3 虚拟样机的仿真试验 |
6.3.1 相对运动仿真 |
6.3.2 绝对运动仿真 |
6.3.3 仿真试验误差分析 |
6.4 移栽机构轨迹姿态验证 |
6.5 整机台架试验 |
6.5.1 投苗与接苗过程验证 |
6.5.2 取苗与栽植试验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三臂回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优化目标 |
1.5 本文的重点、难点 |
1.5.1 本文的重点 |
1.5.2 本文的难点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臂回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方案分析与运动学建模 |
2.1 水稻钵苗移栽机构方案分析 |
2.2 移栽机构的运动学建模与分析 |
2.2.1 移栽机构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2.2.2 移栽机构运动学建模参数符号说明 |
2.2.3 移栽机构运动学模型建立 |
2.3 移栽机构的主要参数分析 |
2.3.1 移栽轨迹分析 |
2.3.2 相对运动轨迹关键点分析 |
2.3.3 移栽机构两杆长筛选标准的确定 |
2.3.4 移栽机构两杆长的确定 |
2.3.5 移栽机构参数选择的合理性说明 |
2.4 移栽机构的轨迹优化模型 |
2.4.1 轨迹拟合 |
2.4.2 传动比反求 |
2.4.3 传动比重新拟合 |
2.4.4 传动比分配 |
2.4.5 求齿轮节曲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臂回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移栽轨迹优化 |
3.1 移栽机构反求设计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 |
3.1.1 辅助分析软件开发思路 |
3.1.2 移栽机构反求设计辅助分析软件的界面及功能介绍 |
3.1.3 辅助分析软件操作流程 |
3.2 传动比曲线对轨迹的影响 |
3.3 移栽轨迹的的优化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臂回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虚拟样机仿真 |
4.1 非圆齿轮的三维建模 |
4.2 凸轮的设计 |
4.3 其他零件的三维建模 |
4.4 移栽机构的建模与装配 |
4.5 移栽机构虚拟仿真与分析 |
4.5.1 移栽机构虚拟仿真 |
4.5.2 移栽机构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臂回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样机试验 |
5.1 移栽机构的样机加工与装配 |
5.2 实物样机试验准备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空转试验分析 |
5.3.2 取苗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步行式水稻钵苗膜上开孔移栽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2 移栽机构的机理分析及数学建模 |
2.1 非圆齿轮传动性能分析 |
2.1.1 外旋轮线蜗线的成型原理 |
2.1.2 Pascal蜗线齿轮副的啮合性能与传动比分析 |
2.2 移栽机构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3 移栽机构的轨迹和姿态要求 |
2.4 移栽机构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3 移栽机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 |
3.1 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总体开发思路 |
3.2 优化目标的确定 |
3.3 优化软件的开发 |
3.3.1 优化软件系统简述 |
3.3.2 优化软件功能介绍 |
3.4 机构参数对目标值和轨迹与姿态的影响 |
3.4.1 齿轮参数对轨迹与姿态的影响 |
3.4.2 结构参数对轨迹与姿态的影响 |
3.5 移栽机构优化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步行式水稻钵苗膜上开孔移栽机构的结构设计 |
4.1 移栽机构的二维整体结构 |
4.2 移栽机构各部分结构设计 |
4.2.1 行星轮系齿轮副的设计 |
4.2.2 移栽臂的结构设计 |
4.2.3 破膜装置的结构设计 |
4.3 移栽机构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4.3.1 主要零件三维模型的建立 |
4.3.2 移栽机构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及干涉检查 |
4.4 本章小结 |
5 移栽机构的虚拟仿真与试验研究 |
5.1 移栽机构虚拟仿真 |
5.1.1 虚拟样机的导入与预处理 |
5.1.2 添加约束关系与载荷 |
5.1.3 相对运动仿真分析 |
5.1.4 绝对运动仿真分析 |
5.2 物理样机制造与轨迹验证 |
5.2.1 样机的快速成形制造 |
5.2.2 移栽机构轨迹验证 |
5.3 移栽机构的试验研究 |
5.3.1 闭锁式水稻育秧 |
5.3.2 移栽机构取苗试验与栽植试验 |
5.3.3 移栽机构破膜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云南师宗县彩云镇水稻钵盘育秧技术优点与推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稻钵盘旱育抛摆秧技术的优点及推广前景 |
1、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 |
2、可以明显减少劳动力 |
3、可以解决大春季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
4、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
二、水稻钵盘旱育抛摆秧技术的增产机理 |
1、旱育 |
2、早抛 |
3、抛摆 |
4、密度 |
三、当前水稻钵盘旱育抛摆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思想观念更新问题 |
2、技术措施落实问题 |
3、推广步伐稳健 |
4、推广队伍建设 |
(10)水稻钵苗移栽装置的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水稻钵苗送秧装置的研究现状 |
1.2.1 横向送秧机构研究现状 |
1.2.2 纵向送秧机构研究现状 |
1.2.3 移栽装置有限元与动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稻钵苗送秧装置的设计 |
2.1 水稻钵苗送秧装置简介 |
2.2 秧箱设计 |
2.3 纵向送秧机构设计 |
2.4 横向送秧机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六行水稻钵苗移栽装置虚拟样机的设计 |
3.1 移栽装置简介 |
3.2 移栽装置传动方案设计 |
3.3 纵向送秧机构设计 |
3.4 横向送秧机构设计 |
3.5 减速箱设计 |
3.6 传动箱设计 |
3.7 六行秧箱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六行水稻钵苗移栽装置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4.1.1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材料设置 |
4.1.2 模型网格划分 |
4.1.3 施加约束 |
4.1.4 定义连接项 |
4.2 有限元分析结果后处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六行水稻钵苗移栽装置动力学分析 |
5.1 夹钵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5.1.1 夹钵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工作原理 |
5.1.2 移栽机构动力学模型设置 |
5.1.3 移栽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 |
5.2 纵向送秧机构仿真分析 |
5.3 六行水稻钵苗移栽装置动力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稻钵苗移栽装置样机试验 |
6.1 水稻钵苗移栽试验台设计 |
6.1.1 试验台简介 |
6.1.2 试验台传动方案设计 |
6.1.3 机架设计 |
6.1.4 移栽机构支架设计 |
6.1.5 两行秧箱设计 |
6.2 水稻钵苗移栽试验台的加工装配 |
6.3 水稻钵苗移栽试验台的调试 |
6.3.1 试验台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
6.3.2 试验台调试改进 |
6.4 水稻钵苗试验台精度测试 |
6.4.1 纵向送秧精度测试 |
6.4.2 取苗横向偏移测试 |
6.5 水稻钵苗取苗试验 |
6.5.1 第一组试验 |
6.5.2 第二组试验 |
6.5.3 试验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浅谈水稻钵盘育苗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松原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李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21(05)
- [2]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水稻生产状况与对策分析 ——以嘎什根乡为例[D]. 王玉鲁. 吉林大学, 2020(03)
- [3]茄果类蔬菜生物质育苗钵成型试验研究[D]. 万鹏举.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3)
- [4]水稻钵盘育苗机插秧技术要点分析[J]. 夏增玉. 南方农机, 2020(20)
- [5]基于Hermite插值齿轮的草莓钵苗移栽机构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D]. 吕志军.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6]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关键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D]. 薛向磊.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7]三臂回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与试验[D]. 葛彦杰.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8]步行式水稻钵苗膜上开孔移栽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D]. 王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0)
- [9]云南师宗县彩云镇水稻钵盘育秧技术优点与推广前景[J]. 顾海生,陈东梅. 农业工程技术, 2018(35)
- [10]水稻钵苗移栽装置的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D]. 金也.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