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周琬謦[1](2017)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教育部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启动,此后,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纷纷启动,从而掀开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上而下系统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师发展的主题。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掌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还没有现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供使用。因此,以我国当前体量最大的也是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应用型大学为例,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成果可以丰富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评价的理论研究,为教师组织及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此外,还可以为同行开展教学能力评价研究或实践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遵循“逻辑思辨-实证研究-逻辑思辨”的基本思路,系统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研制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评量表,为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八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其一,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能力结构“二因素”说、胜任力冰山模型与素质洋葱模型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普遍性要求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可从“能力构成维度”、“工作领域维度”和“教学活动维度”对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能力构成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三大构成要件;从工作领域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两大能力类群;从教学活动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六大能力子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为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可视化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二,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成分析,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和人员素质测评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和试验法,根据“理论构建-实证检验-二次实证检验-信度检验”的思路,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TAE-60量表、TAE-52量表),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CTAE-24量表),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PTAE-22量表),并根据教学能力测评的实际需要给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结果的两种计算方式:“供教师自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和“供集体测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评量表的研制,为应用型大学教师组织或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手段。其三,使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量表)对随机抽样的应用型大学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现状测评,通过对测评数据的系统分析,既验证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掌握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本数据和特点。实证数据表明: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课堂教学能力优于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处于良好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能力因子”、“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差异。其四,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的完善与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个性特质、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的全面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系统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追求学术卓越的内在要求,也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测评结果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能力评价的对策建议:避免“唯学历论”和“唯职称论”;尽量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在没条件情况下可首选同行评价方式;要实现教学能力评价数据的即时统计、分析与反馈,应开展交互式的“互联网+教学能力评价”。此外,结合对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实困境的分析,从国家、院校和教师三大层面提出促进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科学对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重点补齐教学能力的短板。

吴屹[2](2011)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以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改革为例》文中认为本文针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在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的源起、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的内在规律出发,剖析问题的成因;结合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理念与策略进行思考和探索。全文分为三大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多维度探讨了实验教学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追溯梳理了艺术设计学科与实验教学从分离到融合的历史流变,揭示艺术设计教育“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一”的两大规律。在此基础上,从历史、现实的角度深度剖析了实验教学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充分肯定实验教学改革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推动力,并从艺术设计教育对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意义角度,提出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契合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二部分从实验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构建、实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资源利用、实验教学管理手段、实验室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方面充分揭示了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美术学院案例,提出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目标、改革思路;并就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理念思考与策略研究。第三部分重点围绕实现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几大维度进行探讨,对于如何建构契合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出基本思路:(一)在更新实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艺术设计实验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基于课程目标的课程内容、教学项目、教学教材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创新;(二)从构建开放、多元的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技术系统与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两个方面,夯实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优化实验教学条件;(三)通过理顺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完善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更新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管理技术与手段,从而获得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保障——完善实验教学管理。

景亚萍[3](2016)在《地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与培养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与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http://www.moe.gov.cn),2014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6593671人,招生数量7213987人。其中,财经类高校毕业生为627185人,所占总体比例为9.51%;招生数量为708136人,所占总体比例为9.82%。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历史就业人数及招生规模将达到一个新高点。大学生扩招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如何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广泛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自从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根据中国首家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的专业公司麦克思对本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及就业情况的调查来看,自2011届本科毕业生以来逐届呈下降趋势,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仅为53%,呈现应届毕业生找不到满意专业岗位,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麦克思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调查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能力情况显示,大学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达不到工作的实际要求,大学生综合能力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综合能力亟待提升。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将有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本文以财经类高校为例,选取12所地方财经类高校,对其在校本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探索性和创新性地研究,有着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另外,本文所涉及到的大学生综合能力研究,都是指财经类院校本科大学生综合能力研究。本文进行的主要研究如下:(1)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多因素理论,从多层面和多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综合能力指标体系要素,结合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相关定义以及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发展的需求,从教师、学生、社会视角考察研究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并征询相关来自高校、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单位方面的专家意见,根据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构建了具有22个二级能力指标的本科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2)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研究在建立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方法确定能力指标(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权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特征聚类方法建立集成评价方法,来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测。(3)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本文基于能力培养视角,设计实验教学软件,强调采用实验教学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以财经类高校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软件为例,研究了其设计理念、功能模块以及实验流程、功能界面的实现、系统的实施过程,设计了基于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软件。利用Probit模型,对基于实验教学软件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本文深入研究了采用虚拟实验方法对大学生综合能力中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的问题,并构建了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虚拟实验对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效果。(4)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对策研究针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中的各个综合能力指标,提出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从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及社会评价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将高校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与社会评价体系相联系,从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构建了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打造了以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贵州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系统仿真综合实验课程。该课程于2011年在贵州财经大学开始实施,现参加本课程学生人数已达17000余人,在贵州省高校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力。(2)本文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采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提出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集成评价方法。(3)本文提出了采用实验教学系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设计了实验教学系统,并于2012年在贵州财经大学首次实施,同用友新道科技公司进行联合开发进一步整合实验教学系统。此成果在贵州省大学城进行了较好的推广应用,受到同行高校、政府机构、企业等单位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评价了基于实验教学系统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绩效。(4)针对网络调查问卷容易存在缺失数据的问题,本文将最大期望值算法(EM)与朴素贝叶斯算法(NB)进行结合,提出EM-NB算法,运用EM-NB算法处理网络调查的缺失数据。

宋雪龄[4](2019)在《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愈加凸显,社会对文科人才的素养和能力也呈现高企盼和高标准。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下,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作为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人才战略和培养机制的突破与创新,正渐趋成为培育创新型文科人才的基地、孵化跨学科教学科研的摇篮和践行社会服务的平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助推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然而,纵观整体发展状况仍存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不受重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路径不清晰、功能定位单一等困境亟待解决和突破。基于此,本文选取首批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方法为工具开展研究。首先,在明晰概念和梳理理论基础上,分析新时期促成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驱动机制。再次,探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中心建设路径选择。而后,凝练实践的主要特征、分析成效与问题,深化建设的认知。最后,结合我国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际困境和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的驱动机制为环境挑战、外部保障、发展潜能以及内部激发四个维度的作用结果,即时代发展对文科教育提出新要求、国家政策及资金提供建设的外部保障、学校前期发展奠定了建设的各种资源以及中心为实现育人使命而积极行动。(2)中心通过更新实验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模式、拓展实践创新人才成长新渠道以及建立实验教学管理新机制等四个路径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探索和实践。(3)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呈现着内涵式创新发展的特征,集中表现为教育理念注重价值取向的统筹耦合、教改路径重视开放式与综合化、培育路径关注协同化与人文性和保障路径注重集成化与效益性。(4)从以创新观念为先导,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以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跨学科融合,深化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内涵;注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发展,实现中心多功能性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保障发展的合力等四个方面得出启示和对策,至此为其他院校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借鉴和可行性路径。

袁燕华[5](2013)在《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趋频繁,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已经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进行教学的,语言环境的缺失使得课堂教学成为英语学习者接受语言输入和技能培养的首要来源。因此,承担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无疑成为影响我国英语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如何构建开放、有效的教师教育体系、实现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作为教师教育中重要一环的在职教育也日益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首要课题。本研究针对我国目前英语教师在职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交流与互动缺失、教师的认知与反思关注不足、培训工作缺乏后续跟进等弊端,以英语教师校本教育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发展教师反思能力为目标的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并以这一模式在一项初中英语教师校本教育实验项目中的具体运用为个案,探讨其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模式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中运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为英语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拓宽教师教育的研究思路,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英语教师在职教育途径。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包含哪些互动形式?各种互动形式对于提高英语教师的反思能力有何作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2.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是否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教师的反思能力?3.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包括自我反思、师生互动、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四种互动形式,其中自我反思是核心,是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师生互动为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提供反馈,同伴互助构建载体,专业引领创设支架,四者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成英语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研究又将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运用于一项为期三年的初中英语教师校本教育实验项目中,以探讨这一模式在实践中运用的具体途径及其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者根据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分三个阶段(平台创设阶段、支架创设阶段和组织创设阶段)对模式进行了具体实施。从实验教师的教学日志和工作总结、实验班学生的周记、研究者与实验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访谈可以看出,三年的校本教师教育使得教师在教学探究与专业学习两方面的反思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研究者将这些成绩归于多元合力教育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求与情感的关注和支持性的外部环境四个主要因素。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模式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修正并对其在具体实施中遇到的四大主要问题—专业引领和教师自主之间的度、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教育体制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矛盾和模式的普适性与推广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此基础上从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师生互动和自我反思四种互动形式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尽管本研究只将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在一次特定的校本教师教育中进行了运用,研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相信它将会为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后续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提供经验与启示,从而更好地完善与充实这一模式,改善我国英语教师在职教育现状,提升我国各阶段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我国英语教育的整体水平。

马文婧[6](2019)在《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越发提倡教育全球化,各国在教育领域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美国的教育一直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其课程改革的也处于发展的前沿,它的改革对于世界物理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美国的教育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本论文研究了中美两国教材的实验部分,分析两国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实验的要求,对两国教材的实验数量分类统计,对其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挖掘两国教材在实验部分的特色和优点,汲取二者长处,设计符合中国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为物理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式。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论文的第一、二两章主要为论文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对中美两国课程标准的对比,通过分析两国课程标准的科学探究实验部分,两国都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和处理数据、评估数据、交流合作的能力。论文第三章主要依据实验的栏目、类型、教学方式和使用仪器进行分类统计数量,对两国教材的实验数量及类别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美国实验更注重探究性和生活化,中国实验更注重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论文第四章主要基于实验的内容——目录、插图、结构和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美国教材更具有规范性,注重细节,具有开放性。论文第五章是选取具体实验案例的分析对比,美国教材对实验过程叙述详细,层层递进,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但中美国情和教学内容都有差异,所以提前对学生进行了对美国教学模式的适应性测试,通过实践发现美国教材的实验内容有助于中国学生的实验水平的提升,所以在论文第六章,设计符合中国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验案例,并在高中进行实践,通过实验测试,使用改进后的实验案例进行教学的班级学生实验能力测试高于未使用的班级,所以基本认为改进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水平。论文的最后根据所做研究进行总结及反思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展望。

董博清[7](2013)在《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思维是创新时代对人才的呼唤,学会思维是创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为思维而教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以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为目的,注重人的思维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教育就其自身而言,原本就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国外学者提出的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思考方法,它是由主题节点连线文字图像和色彩等多种形式构成的结构网络图,可以从多维度来储存组织表征和优化信息思维导图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结构,以视觉形象化的图示展现认知结构外化大脑图谱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展了大量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研究,并在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认知发展等方面成效显着相比而言,国内对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很少,也缺乏思维导图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全面而深入的系统研究为此,本文进行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证研究,审视和定位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对理解教学功能教学目标教学形态教学活动进而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开展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系统研究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蕴含丰富的知识方法态度和精神论文综合科学教育脑科学认知心理学思维科学等相关研究成果,以中学物理课程学习为基础,以思维导图的潜藏教育价值为契机,以实现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目的,开展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证研究论文共分为八章,涵盖四个主要研究问题:思维导图的本体研究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理论研究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实验研究和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策略研究其中,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理论研究包括三部分: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价值追求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设计和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方案设计思维导图的本体研究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和相关书籍的研读,回答了思维导图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包含思维导图研究的理论基础思维导图的内涵本质和功能,具体内容为:脑科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和知识可视化理论对思维导图研究发展的影响;思维导图的含义和特点思维导图的结构和类型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思维导图的可视化评价;思维导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思维导图的认知心理学本质和思维导图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实质;思维导图的描述功能表征功能设计功能和评价功能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理论研究部分,以思维导图的本体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全面认识之后,挖掘思维导图优化和完善教学和评价的功能,回答了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是什么样?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理念和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光现象教学内容,设计了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对物理教学和物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论证性过程性和生成性认识,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智慧者和思维潜能开发者作用的探讨;提出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分析基于思维导图的光现象教学流程,并设计了各节内容的教学方案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实验研究部分,以教学方案设计为依据,开展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实验班和控制班相比较的教育实验试卷测试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分析和讨论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影响,并考察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对不同程度和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效果,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新教学的态度和看法结果显示,相比于普通教学,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对于班级中等部分学生的影响效果最明显,他们的成绩提高也最显着;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实验教学同时提高了男生和女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并不存在性别上的显着差异;教师和学生很喜欢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并希望以后继续开展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实施策略研究部分,以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理论分析与实践开展为导向和启发,从教师教学理念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教学活动的灵活实施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实践中进行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优化策略具体内容有: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再定位,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思维培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完善教师职能,切实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构建系统化的物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点线面体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思维状态,适时为学生提供思维内容,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灵活选择构图时机,有效促进学生思考;最后,创建问题解决式教学评价和回环反馈的教学评价,寻求发展性评价

赵卫红[8](2016)在《工程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表明世界各国正在极力应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毋庸置疑科技工程人才必将成为时代的主体。但是世界各国工程人才数量急剧减少,工程教育质量迅速下滑的现象却日趋明显。工程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各工程行业以及工程领域内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精细化工行业作为化工行业中新的主力军、化工行业产值新的增值点,如何保持持续飞速发展?其决定性因素在于精细化工工程人才,研究高校精细化工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是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核心,影响着精细化工工程人才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工程认证背景下,如何对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成为该专业教育的当务之急。采用调查法、访谈法,选取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通过工程认证的高校以及江南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此专业尚未进行工程认证的高校进行调查,分析两类高校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对比实验教学现状,找出未进行工程认证的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现状与工程认证标准、工程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学生自主性解放不够,处于被动状态;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缺乏专业特色;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中知识传授和工程能力训练比重失衡;没有建立量化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体系。以工程认证标准为依据,探讨了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目标:制定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学目标、完善并落实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能力的培养转变、制定多样化考核评价机制;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产出、评估体系多样化、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等。最后以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为落脚点,通过对西北民族大学化工专业的定位与设计、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实验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等具体案例以探讨新的教学模式。

王忠政[9](2015)在《信息技术与地方财政类院校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与学习方式,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引发和推动着教学思想、教学体制、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对高校本科教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言,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笔者长期从事高校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直希望推动信息技术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并使之成为教学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对促进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据此,本人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及教学实践中发现,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的偏差,存在认识与使用上的偏差。这就导致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仍停滞在浅层次推进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与广度,甚至有些应用还流于形式,更缺乏对财经类学科特点的理论构建和深入细致的课堂教学应用实效研究。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未能与财经类本科教学达到真正的融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潜在教学价值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丰富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提供信息技术在财经类本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形式,笔者进行了专门研究与实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变革与转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使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革,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这种变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更多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性人才。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与转型,由原有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许多地方型本科院校需要对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二、问题与原因。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在延伸教学时空、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正在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教学变革中一个最为活跃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仍存在着师生不想用、不会用、形式上用和不实用等现象。笔者通过分析,认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过程,能给教学带来一些变化与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教学功能、特性与规律,但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础,也需要正确的看待和理解,并在使用中要合目的、合规律;进入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来源较为多元与复杂,升级更新变化快,有时又表现出不稳定性,影响师生使用的热情;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自身也具有二重性和一定的局限性。三、应对对策。针对信息技术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信息技术能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中取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直至达到深度融合,本文以财经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点、现状与问题,按照“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新理念”的系统性思维,提出四点对策:一是树立开放式办学、主体参与式教学、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理念;二是科学应用,实施有效教学;三是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四是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动力机制。四、实践与创新。在上述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个案,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按照“价值引导、需求为先、教育为本、技术为用”的思路,从日常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了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信息技术与财经类本科教学达到深度融合的一些途径,实现了教学实践的创新。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变革的时代需要变革的教育,变革的教育需要地方性高校的转型。转型后的地方性高校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变革教育首先需要变革教学,变革教学需要采用变革社会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之相适应。变革教学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之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和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本文不是从信息技术对教学影响的单一方面开展研究,而是将信息技术放在整个教学系统的大环境下,揭示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考察信息技术潜在教学价值与实际教学价值之间关系;探索信息技术与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达到深度融合的各种可能;形成了可借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些理论与实践,对进一步指导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财经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韩志玲[10](2020)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关于“教育过程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的要求,提升高中生的实验技能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学生对生物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和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改进传统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以新的思路设计、编制相应教学案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参考关于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国内外通过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及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指导,并通过前期问卷调查统计了解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现状及对于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情况等,选取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内容,设计、编制了“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等教学案例。选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作为实践对象,并进行了科学探究素养问卷调查(前测)。前测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探究性实验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且目前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水平一般。教学实践中其高一1班为实验班,对其实施了4例案例设计教学,高一3班为对照班,对其实施传统的实验教学。实践完成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素养调查问卷(后测)和学生期末成绩等多维度的对比分析,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平均水平显着提升,其中收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与反思与评价这两个维度在实践前后差异极显着,在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方案、得出实验结论这五个维度在实践前后差异显着;学生期末成绩分析显示:实验班学生学业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其中科学探究试题的平均得分差异尤为明显。研究表明本研究设计、编制的关于高中探究性实验教学四个教学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有效、可行,为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正向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和学业成绩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新思路。

二、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能力的理论
        二、关于教学能力及其结构的研究
        三、关于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应用型大学
        二、教学能力
        三、教学能力结构
        四、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第二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能力结构理论
        二、教学能力结构理论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
        四、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构建的方法
        一、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三节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雏形
        一、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能力构成维度”
        二、从教学活动的场域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工作领域维度”
        三、从教学活动的方式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教学活动维度”
        四、教学能力构成的内涵分析
第三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四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指标主体权重的确定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五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测评量表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测评题项的建构
        二、测评题项的确定
        三、测评量表的确定
        四、测评结果的计算
        五、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六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七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八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工具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现状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
        三、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四、同类主体对不同教学能力的测评结果分析
        五、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六、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教龄差异
        七、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称差异
        八、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学位差异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2)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以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范畴、研究路径
    1.4 本课题的难点及创新点
2 实验教学与艺术设计教育
    2.1 实验教学的定义
    2.2 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的源起
    2.3 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内涵
        2.3.1 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2.3.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一
        2.3.3 手与眼的统一: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视野与技能
        2.3.4 手与脑的统一: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造力与执行力
    2.4 实验教学改革是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2.4.1 实验教学给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2.4.2 必然融合的历史角度:符合中国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规律
        2.4.3 必然融合的现实角度:符合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学科特征
3 实验教学与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
    3.1 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关系
        3.1.1 艺术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新
        3.1.2 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角色
    3.2 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契合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2.1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3.2.2 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3.2.3 创新技能与创新实践的培养
4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4.1 实验教学发展落后于艺术设计学科发展
        4.1.1 “实验室”与“实验教学”概念的模糊
        4.1.2 实验教学观念缺少创新
        4.1.3 实验室建设随意性强,缺少规划与依据
        4.1.4 实验课程体系不健全,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不足
        4.1.5 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困难十分普遍
        4.1.6 实验资源利用率不平衡,资源共享不足
        4.1.7 管理权限的分离和管理手段的滞后
        4.1.8 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2 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目标
    4.3 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4.4 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
        4.4.1 基于传统文化创造观指引下的构建理念
        4.4.2 手工艺与现代制造技术并行策略
        4.4.3 基于全面开放式实验教学目标指引下的构建理念
        4.4.4 从重“观摩”转向重“体验”的构建理念
        4.4.5 公共基础平台下的跨专业实验教学资源共享
        4.4.6 多梯度、多元化、集约开放式的师资构建策略
        4.4.7 “绿色实验室”的构建策略
        4.4.8 数字化介入实验教学管理策略
5 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5.1 优化艺术设计实验课程体系
        5.1.1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与方法
        5.1.2 实现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5.1.3 三个层面的实验课程结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
        5.1.4 实验课程的三种类型:独立式、嵌入式、开放式
        5.1.5 推进课外实验教学探索
        5.1.6 促进实验教学精品课程建设
    5.2 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创新
        5.2.1 基于课程目标的课程内容创新
        5.2.2 艺术设计实验教学项目创新
        5.2.3 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教材创新
    5.3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5.4 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创新
6 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优化实验教学条件
    6.1 构建开放适用的实验设备与技术系统
        6.1.1 规划先行的建设原则
        6.1.2 共享优先的建设原则
        6.1.3 “以生为本”的建设原则
    6.2 构筑多元化的实验技术系统
        6.2.1 以传统手工艺为技术核心的实验室建设
        6.2.2 以机械制造工艺为核心的实验室建设
        6.2.3 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实验室建设
    6.3 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队伍师资问题
7 实验教学改革的保障——完善实验教学管理
    7.1 理顺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7.1.1 中心建制的二级管理模式
        7.1.2 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及资源利用情况
    7.2 完善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7.2.1 公共基础平台支撑下的跨专业实验资源共享
        7.2.2 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前提和条件
        7.2.3 公共共享基础实验平台的运行管理
        7.2.4 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几个关键问题
        7.2.5 深入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管理资源信息化
    7.3 更新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管理技术与手段
        7.3.1 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3.2 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管理的网络化
        7.3.3 数字化管理的自助实验室
        7.3.4 “网上实验室”的构建条件
        7.3.5 “网上实验室”的关键技术和运行管理
    7.4 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的评估问题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地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与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研究的几点说明
第二章 大学生综合能力相关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概念及内涵研究
    2.3 指标体系研究
        2.3.1 国家层面的本科教学评价研究
        2.3.2 专家学者对指标体系的研究
    2.4 评价研究
    2.5 培养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综合能力结构体系研究
    3.1 引言
    3.2 体系研究过程
        3.2.1 设计原则
        3.2.2 要素分析模式
        3.2.3 指标要素分析
    3.3 结构体系构建
        3.3.1 问卷量表的设计与实施
        3.3.2 调查问卷数据缺失处理
        3.3.3 问卷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集成评价方法的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研究
    4.1 引言
    4.2 集成评价方法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权重确定
        4.2.2 评价数据来源
        4.2.3 集成评价方法应用
    4.3 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4.3.1 加权主成分分析
        4.3.2 集成评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实验教学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5.1 引言
    5.2 培养模式研究
        5.2.1 存在的问题
        5.2.2 系统设计分析
        5.2.3 系统实施
        5.2.4 绩效评价
    5.3 创业实验教学实证分析
        5.3.1 创业能力
        5.3.2 创业实验理论依据
        5.3.3 创业能力培养的效果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6.1 引言
    6.2 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培养对策
    6.3 专业能力培养对策
    6.4 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对
    6.5 采用实验教学培养综合能力对策
        6.5.1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式
        6.5.2 搭建整体虚拟化的实验教学系统平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调查地`方财经类高校情况表
    附录2:调查企业一览表
    附录3:地方财经类高校大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调查问卷
    附录4: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重视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5:教师对大学生素质能力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6:实验教学软件使用效果的调查问卷
    附录7:创业能力培养效果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 发表的论文
    2 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
    3 获奖
    4 教材

(4)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文科综合
        (二)文科综合实验教学
        (三)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二、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特征与意义
        (一)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特征
        (二)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意义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协同创新理论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的驱动机制
    一、背景概述
        (一)基本情况
        (二)发展历程
    二、驱动机制
        (一)环境挑战:社会对文科教育凸显高要求
        (二)外部保障:国家的战略导向及经费支持
        (三)发展潜能:学校前期发展沉淀建设基础
        (四)内在激发:中心实现育人使命积极行动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价值路径:更新实验教育教学理念
        (一)中心定位思路
        (二)实验教学理念
        (三)教学管理理念
    二、教改路径:创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模式
        (一)实验课程体系
        (二)实验教学内容
        (三)实验教学方法
        (四)实验教学评价
    三、培育路径:拓展实践创新人才成长新渠道
        (一)以学科为依托,促进学研融合
        (二)以社团为支点,连结第二课堂
        (三)面向社会情境,联动校外实践
    四、保障路径:建立文科实验教学管理新机制
        (一)改革机构制度,虚实结合提高管理效率
        (二)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实验教学师资建设
        (三)搭建管理平台,软硬件打造以支撑教学
        (四)构建内部管理质量监控模型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评析
    一、主要特征
        (一)教育理念注重价值取向的统筹耦合
        (二)教学模式构建重视开放式与综合化
        (三)培育途径拓展关注协同化与人文性
        (四)保障资源建设注重集成化与效益性
    二、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经费压力较大
        (二)物理空间缺乏聚积统合
        (三)外部标准游离特色发展
    三、实施成效
        (一)文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二)文科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增强
        (三)文科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提升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启示
    一、以创新观念为先导,合理规划建设发展
        (一)以创新观念为先导
        (二)进行科学规划建设
    二、以教学改革为突破,积极推动学科融合
        (一)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实验教学规律
        (二)推动跨学科课程开发,深化文科综合建设内涵
    三、耦合三位一体,实现多功能性质
        (一)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发展
        (二)实现中心的多功能性质,积极扩大示范辐射
    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保障发展合力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Summary in English
表格目录
图示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我国英语师资现状
        1. 大学英语师资现状
        2. 中小学英语师资现状
        (二) 我国英语教师在职教育现状
        (三) 教改实验契机
        1. 教改实验简介
        2. 教改实验中的教师教育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结语
第二章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
    引言
    第一节 外语教师教育:概念、范式与模式
        (一) 外语教师教育的概念界定
        (二) 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范式
        1. 过程—结果范式
        2. 认知范式
        3. 社会文化范式
        (三) 外语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
        1. 匠才模式
        2. 应用科学模式
        3. 反思模式
        4. 加强式反思模式
    第二节 外语教师教育的核心支柱:反思能力培养
        (一) 反思
        (二) 反思性教学
        (三) 反思能力
        (四) 反思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师教育
    第三节 外语教师校本教育
        (一) 校本教师教育定义
        (二) 校本教师教育的意义
        (三) 外语教师校本教育途径
        (四) 外语教师校本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结语
第三章 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架构
    引言
    第一节 模式简介
    第二节 模式理据
        (一) 二语习得理据
        输入输出假设
        (二) 哲学理据
        1. 内因外因理论
        2. 交往行动理论
        (三) 社会学理据
        1. 群际接触理论
        2. 符号互动理论
        (四) 教育学理据
        1. 成人学习理论
        2. 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
        3. “做中学”教育理论
        (五) 心理学理据
        1. 建构主义理论
        2. 中介作用理论
    第三节 模式内容
        (一) 互动与多元互动概念
        (二) 多元互动形式
        1. 自我反思
        2. 师生互动
        3. 同伴互助
        4. 专业引领
        (三) 多元互动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模式特点
        (一) 自主建构
        (二) 持续输入
        (三) 合作发展
        (四) 个性参与
        (五) 情境教育
        (六) 注重合力
    第五节 多元互动与反思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
    结语
第四章 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个案研究
    引言
    第一节 校本教师教育工作简介
        (一) 实验学校简介
        (二) 实验教师简介
    第二节 校本教师教育实践
        (一) 校本教师教育三阶段:重点与定位
        1. 平台创设阶段(2009年4月-2009年6月)
        2. 支架创设阶段(2009年7月-2011年1月)
        3. 组织创设阶段(2011年2月-2012年6月)
        (二) 校本教师教育途径中的互动形式调整
        1. 集中讲座
        2. 日志反馈
        3. 教学研讨
        4. 专业学习
        5. 行动研究
    第三节 校本教师教育结果
        (一) 数据收集
        (二) 数据分析
        1. 教学探究
        2. 教师学习
    第四节 分析成绩
        (一) 多元合力教育途径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 需求与情感的关注
        (四) 支持性的外部环境
    第五节 反思不足
        (一) 客观因素
        1. 实验现实条件
        2. 教师职业特点
        3. 应试教育制度
        4. 传统观念影响
        (二) 主观因素
        1. 教师因素
        2. 教育者因素
    结语
第五章 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反思总结
    引言
    第一节 模式的修正
    第二节 模式实施中的问题
        (一) 专业引领和教师自主之间的度
        (二) 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
        (三) 教育体制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 模式的普适性与推广性问题
    第三节 模式实施建议
        (一) 专业引领方面
        (二) 同伴互助方面
        (三) 师生互动方面
        (四) 自我反思方面
    结语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 方法与理论启示
        (二) 实践启示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实验教师教学日志节选
附录 2. 实验班学生周记节选
附录 3. 实验教师访谈纲要(2012年6月)
附录 4. 实验教师访谈记录文本(2012年6月)
附录 5. 实验学校管理者访谈纲要(2011年12月)
附录 6. 实验学校管理者访谈记录文本(2011年12月)

(6)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2.3 中美两国课程标准分析
第三章 中美物理教材实验数量对比分析
    3.1 中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
    3.2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
    3.3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分析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对比分析
    4.1 目录对比
    4.2 实验插图对比
    4.3 实验结构对比
    4.4 实验评价方式对比
    4.5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案例对比及对中国学生适应性分析
    5.1 中美教材“变压器线圈两端电压与匝数关系”实验对比
    5.2 美国实验模式对中国学生的适用性研究实践案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对比研究的教学改进案例及效果分析
    6.1 实践对象的选取
    6.2 实验教学案例设计
    6.3 教学案例实践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个人简介

(7)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 文献综述
        (一)思维导图研究的核心领域
        (二)对思维导图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三)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的研究
    三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思维导图的理论探讨
    一 思维导图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脑科学理论
        (二)多元智力理论
        (三)知识可视化理论
    二 思维导图的内涵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与特点
        (二)思维导图的结构与分类
        (三)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
        (四)思维导图可视化评价
    三 思维导图的本质
        (一)思维导图的神经生物学本质
        (二)思维导图的认知心理学本质
        (三)思维导图的建构主义心理学本质
    四 思维导图的功能
        (一)描述功能
        (二)表征功能
        (三)设计功能
        (四)评价功能
第三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价值追求
    一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功能再认识
        (一)优化教师的教
        (二)增强学生的学
        (三)促进发展的评
    二 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理念
        (一)物理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二)物理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物理教师是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者
第四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的
        (一)在意义构建中发展学生思维
        (二)实现学生立体化的思维培养
    二 教学原则
        (一)思维发展原则
        (二)知识结构化原则
        (三)知识问题化原则
        (四)启发创造原则
        (五)系统性原则
        (六)差异性原则
        (七)渐进性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形态:活化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特征:调控性和生成性
    四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特征:思维与问题的交融
        (二)教学过程的组成:学习共同体是核心
        (三)教学过程的实质:思维的对话与创生
    五 教学策略
        (一)科学设计认知活动,促进左右脑思维协同
        (二)呈现多维知识图景,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
        (三)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实践思维
        (四)创建课堂思维环境,支持大脑自然思维态
第五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实验方案
    一 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设计依据
        (一)与思维导图相宜的物理教学内容选择
        (二)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时机选择
    二 基于思维导图的光现象教学分析
        (一)光现象教学内容分析
        (二)光现象的教学价值分析
        (三)光现象的教学设计思路
    三 基于思维导图的光现象教学方案设计
        (一)光现象一章的教学流程
        (二)各节内容的教学方案
第六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实验
    一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被试
        (三)实验设计
        (四)研究变量
        (五)研究假设
    二 研究实施过程
        (一)协商教学
        (二)实施教学
        (三)进行测试
        (四)评定测试
    三 工具编制
        (一)测试题目的编制
        (二)学生问卷的编制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
    四 研究结果分析
        (一)测试成绩结果分析
        (二)思维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三)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四)访谈结果分析
        (五)总结和讨论
第七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实施策略
    一 更新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
        (一)转变教师观念,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再定位,强化学生的思维培养
    二 转变物理教师和学生角色
        (一)突出学习主体,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性
        (二)完善教师职能,切实发挥教师促进作用
    三 灵活实施物理教学活动
        (一)构建系统物理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二)关注学生思维状态,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三)适时选择构图时机,有效促进学生思考
    四 创建发展性物理教学评价
        (一)寻求问题解决式教学评价
        (二)创建回环反馈的教学评价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反思
        (一)对思维导图教学功能的反思
        (二)对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教学的反思
    三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工程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2.2 国内外精细化工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工程认证背景下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研究
    2.1 工程认证概述
    2.2 工程认证标准解读
        2.2.1 国外工程认证标准
        2.2.2 国内工程认证标准
    2.3 工程认证的核心理念
        2.3.1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
        2.3.2 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导向(Outcome-based)
        2.3.3 教育质量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2.4 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现状
        2.4.1 国外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现状
        2.4.2 国内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现状
第三章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对比和问题分析
    3.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通过工程认证的高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3.2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比分析
        3.2.1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概述
        3.2.2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开设情况
        3.2.3 两类高校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环节对比分析
    3.3 未进行工程认证高校精细化工专业实验与工程认证的差距
        3.3.1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3.3.2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工程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设计
    4.1 工程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理论基础
        4.1.1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
        4.1.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4.1.3 终身教育观念
        4.1.4 “能力导向”理念
        4.1.5 “评价导向”机制
    4.2 工程认证教育理念下新的教学方法
        4.2.1 工程认证背景下教学方法简介
        4.2.2 教学方法选择依据
    4.3 工程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4.3.1 制定具有特色的实验教学目标
        4.3.2 完善并落实实验课堂教学
        4.3.3 设计明目清楚的课程学习产出
        4.3.4 制定多样性的量化评价机制
    4.4 工程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原则
        4.4.1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4.4.2 学习产出的明确性原则
        4.4.3 内外评估体系的统协性
        4.4.4 工程教育质量的持续性改进
第五章 工程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模式
    5.1 OBE教育模式概述
        5.1.1 OBE教育模式发展历程
        5.1.2 OBE教育模式理念
        5.1.3 OBE教育模式实施过程
        5.1.4 OBE教育模式持续改进
        5.1.5 国内实施OBE工程教育模式的成功案例简介—以汕头大学为例
    5.2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进行OBE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5.3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OBE教学模式改革框架
第六章 工程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OBE教育模式设计—以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为例
    6.1 工程认证背景下西北民族大学化工专业的定位与设计
        6.1.1 西北民族大学化工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计
        6.1.2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达标要求设计
    6.2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内容设置
    6.3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6.3.1 实验预习环节的改革——借鉴适时教学法的模式
        6.3.2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改革
        6.3.3 实践环节的调整
    6.4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
        6.4.1 实验预习环节的评价模块
        6.4.2 教与学过程中的实验评价模块
        6.4.3 期末实验考核
        6.4.4 自主实验项目评价
        6.4.5 实践环节评价
    6.5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信息技术与地方财政类院校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一) 信息技术
        (二)财经类本科教学
        (三) 深度融合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 信息化教与学环境的研究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理论的研究
        (三) 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研究
        (四) 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研究
        (五)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 在理论方面
        (二)在实践方面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引发高等教育转型问题
        (二) 信息技术在财经类本科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其应用的因素
        (三) 信息技术与财经类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四) 信息技术与财经类本科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实践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三) 个案研究法
        (四) 实证研究法
        (五) 调查研究法
第一章 信息时代呼唤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变革与转型
    第一节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呈现的新特征
        一、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高等教育的转型
        一、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
        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引发高等教育的转型
    第三节 地方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一、我国高等院校的分类
        二、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基本特征
        三、地方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四、信息社会对未来财经类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信息技术在地方财经类本科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产生可能变化与影响
        一、教学时空的变化
        二、教学方式的变化
        三、教学主体的变化
        四、教学形式的变化
        五、教学内容的变化
    第二节 信息技术在财经类本科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想用
        二、不会用
        三、形式上用
        四、不实用
    第三节 信息技术在财经类本科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信息技术自身特性
        二、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前提条件
        三、信息技术进入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信息技术的二重性与局限性
        五、政策的导向性与保障性
        六、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技术在财经类本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对策
    第一节 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
        一、开放式办学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
        三、体验式学习
    第二节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开发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 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
        一、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的范围
        三、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实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二、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不同价值取向
        三、实施有效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技术推动下地方财经类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一节 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日常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导结合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二、中外高校教师远程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信息技术推动下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虚拟仿真技术在经管专业综合实习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法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三节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变革
        一、信息化考试的优势
        二、国内外在线考试系统的现状
        三、信息化考试系统的设计思想与设计原则
        四、信息化考试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五、信息化教学考试的应用价值
    第四节 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二、我国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遇到的问题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本章小结
结论及反思
    一、变革的时代需要变革的教育,变革的教育需要地方高校的转型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变革教育首先需要改变教学
    三、信息技术变革教学必须做到深度融合,而这种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课堂教学的主力是教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深度融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教育实验法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探究性实验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
        三、科学探究
        四、科学探究素养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三章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对高中生生物探究性实验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研究过程
        三、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高中生科学探究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研究过程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策略分析
    第一节 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依据课标建议选取实验内容
        二、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内容
        三、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
    第二节 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撰写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三节 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一、问题性原则
        二、探究性原则
        三、创新性与实践性原则
    第四节 探究性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
        二、探究学习策略
        三、PBL教学策略
第五章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编制
        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三、《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四、《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第二节 实践对象
    第三节 实践路线
    第四节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应用与分析
        一、期末成绩的分析
        二、期末试卷中科学探究试题分析
        三、科学探究素养问卷的总体性分析
        四、科学探究素养问卷的描述性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关于高中生科学探究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 B 《关于高中生科学探究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 C 《关于高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 D 期末试卷中的科学探究试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周琬謦. 厦门大学, 2017(01)
  • [2]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以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改革为例[D]. 吴屹. 中国美术学院, 2011(03)
  • [3]地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与培养体系研究[D]. 景亚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4]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D]. 宋雪龄.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5]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 袁燕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6]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比较研究[D]. 马文婧. 宁夏大学, 2019(02)
  • [7]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证研究[D]. 董博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8]工程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D]. 赵卫红. 西北民族大学, 2016(03)
  • [9]信息技术与地方财政类院校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D]. 王忠政.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8)
  • [10]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案例研究[D]. 韩志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