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专题调查发挥管理职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益泼[1](2021)在《温州市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催生了网络商品交易,在几十年的迅速发展中,网络商品交易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交易方式,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伴随着我国网络商品交易的发展也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促进网络经济的良性发展,关键还是得从政府监管上发力来实现,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探讨并建立一套可行的政府监管体系必不可少。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的基础是政府管制理论,而监管的目的又在于服务,随着监管难度的加大,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在理论基础上,本文从国内外文献和官方资料着手,将研究监管问题的视野聚焦在温州市,并对网购群体和监管人员进行访谈调查,了解温州市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的现状,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监管问题,分析其原因,结合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提出解决温州市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问题的对策,即形成分类监管、强化执法、健全信用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引导社会共治等方法所构成的全方位监管体系,维护网络商品市场秩序,促进网络商品经济健康发展。网络商品交易监管是政府监管的重要内容,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以温州市为例,存在的问题仍很多,仅仅依靠当前的监管方式,不足以解决。只有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双管齐下,政府、企业、社会全方位参与,法律法规、监管执法、信用体系、技术手段等多重要素保障,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为温州市政府提供了改进的方向,一些经验也许经过实践能够发挥更好地作用。近年来,网络商品交易方式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特点,只有不断的改进监管体系,不断在实践中检验改革成效,才能充分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才能充分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健康发展。
朱兴友[2](2021)在《曲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我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2020年主要工作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一年。一年来,在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和中共曲靖市委的坚强?
李善靖,张玮[3](2020)在《在野之谈:太行山田野作业的经验与方法——基于山西大学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系列调查的探讨》文中指出围绕太行山展开连续大规模田野作业是山西大学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的学术传统与重要特征。在近五年的田野作业过程中,中心师生接受了考察前的技能培养与学理规范,经历了考察时的不同实践层面与现场状况,以及开展了考察后的深入研究与成果输出,从而积累起一套较为丰富的田野作业知识与经验。对其适时进行凝练和总结,具有促进学人提升、学术创新与学科拓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陶周景[4](2020)在《T县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共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以下简称“消薄”)的部署。在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期,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和思想引导等手段完善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政策,推动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和维护基层治理稳定的重要途径。T县自2017年实施“消薄”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县域内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文以T县为研究对象,对T县“消薄”扶持政策制定、执行、效果及经验等方面进行评估分析,指出T县“消薄”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法律保障体系分散、政策评估机制不健全、发展模式简单粗放、人才培育和激励保障不足。最后,本文在综合当前政策环境和T县县情的基础上,提出优化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政策的对策建议: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合理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评估主体,建立健全评估机制;立足T县实际,探索多元化经营;培育经营管理人才,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葛良胜,夏锐[5](2020)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业务体系框架》文中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从自然资源概念、内涵和属性分析入手,提出服务于综合调查业务的自然资源立体分层分类方案,确定陆域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地下空间、矿产、浅表地质层、土地、水、森林、草和湿地等8个基本类,并建立其时空和属性结构模型。以此为基础,初步构建以统一(基础)调查、专项专题调查、动态监测与数据更新、数据处理与综合集成、成果表达与应用服务为基本流程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业务体系框架,并对各阶段业务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概略讨论,以期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业务体系重构提供参考。
白杨[6](2020)在《农业转型中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根堡村的调查》文中提出呼和浩特市地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农业发展落后的省份。呼和浩特市作为省会,农业经济向来比较薄弱。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呼和浩特市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结合地区实际,积极探索、鼓励并支持农村进行农业转型。根堡村就是呼和浩特市农业转型示范村之一,它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根堡村是呼和浩特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以根堡村为例可以更好地帮助政府提供农业转型期内的公共服务。这对提升农业经济,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从新农村建设时期到乡村振兴时期,农村的主要农业公共服务供给者始终是政府。因此研究农业转型过程中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今后产业发展。本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政府+合作社+企业”三螺旋模型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利用理论来研究根堡村农业转型中公共服务供给,可以更好地阐述农业转型中公共服务相关概念和定义。同时将中外学者的研究内容做了部分梳理。并且借鉴其思路,利用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根堡村农业转型过程中公共服务供给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最后分析得到影响农业转型中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问题有:供给主体配合能力不强;社会性供给主体参与程度低;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有时失调且缺乏多样性;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人才总量不足;转型中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环境差等问题。经过实地调研和对理论、政策、制度的研究。得到产生转型中农业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来支撑;缺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投入机制;缺乏吸引人才和人才激励的机制;农民参与渠道不畅;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服务观念不强等原因。借鉴国内外农业转型期内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果,结合根堡村的产业转型中实际情况。针对相应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公共服务供给;坚持始以农民为主的公共服务决策观;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为主导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完善人才政策和健全转型中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问责机制等。根堡村的顺利转型为呼和浩特市其他转型农村起到了借鉴作用。同时证明了党和政府的政策上的成功,也预示着我们向乡村振兴更近了一步。
陈洪雨[7](2020)在《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玉林市扶新镇为例》文中指出“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20世纪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服务业高速发展,一大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涌入这些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遇。大量的中西部农村的农民抛弃了传统的在家务农生产方式进城务工。这些“农民工”长期在外打工,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这种情况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父母一般在家看护孩子的教育形态。父母不在身边,疏于管教,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成长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身心、情绪、性格发展还未稳定,可塑性强,这个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留守儿童这一概念,现有研究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尚未形成统一界定划分。本文的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农村小学上学的,父母一方或者父母双方外出打工且是农村户籍,年龄在6岁-16岁留守儿童。其次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在研究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尽量避开以往留守儿童研究特别是对广西地区留守儿童研究的一些误区和不足,对玉林市扶新镇的留守儿童和学校老师等采用调查问卷、实地访谈、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运用生态系统等理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探讨玉林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文第一部分笔者分析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得出了当前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压力大,自控能力弱,学业生活缺少有效监督,人际交往易走极端,情绪不稳等问题。第二部分就留守儿童个体心理所处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不同维度的教育环境对其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得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教育部门教育机制亟待完善;学校教育观念落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力量孱弱,轻视心理教育;社会心理健康环境缺乏整治和读书无用观念的思想侵蚀等问题。最后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府促进就业、学校发展素质教育优化心理健康资源、家长提高教育教养理念、革新就业观念、社会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成长氛围、个体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等应对策略。
卢仕豪[8](2020)在《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俄战争后,在奉天开埠影响下,奉天省城经济快速发展,这吸引了日本工商业者的到来。为了获取经济情报以服务日本对华经济扩张,同时加强对奉天日本工商业者的管理,日本于1907年在奉天设立了商业会议所。这是在华设立的第一个日本人商业会议所。论文利用中国学界较少关注的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出版物、日本政府档案史料及其他中、日文史料,对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演变过程、主要活动及发行的出版物情况进行了考察,进而揭示其在日本对华经济侵略中的作用。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成立后,历经奉天商业会议所、奉天商工会议所、奉天商工公会三个演变阶段。其主要从事对华经济调查、回应咨询与请愿等活动。日常的经济情报调查活动与商业(商工)会议所的庶务等活动资料,大多发表在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各类出版物中。因此,通过梳理出版物,可以看到:随着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不断发展,其对社会经济情况的调查不断丰富,满足当局现实经济需要的特征也日益明显。同时,奉天商业会议所还通过资料共享发挥着建构信息情报网络的作用。由其提供的调查情报与建议通过情报网传达给日本政府及其他日本国内外机构,这为日本当局处理事务提供了资料参考。总之,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在其存在的近四十年间,发挥着提供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情报、维护日本在奉天工商业者利益、推动日本采取对华政策、支持日本对华侵略、服务伪满洲国开展经济统制等作用,这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开展经济扩张、进行经济侵略提供了帮助。
华清君[9](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司文超[10](2020)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素养不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民法治素养的代表与缩影。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修养,能够为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既是培育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更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理论探讨,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本文紧紧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但不迷失在纷繁的调查分析数据中,而是加强理论思考,回到理论建设的路径上来。本文由绪论与正文五章构成。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的贫乏状况。目前,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法治知识教育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思维层次,探讨还显得十分薄弱。要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在思维意识层面发力。另外,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缺乏聚焦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更不多见。而且,法治素养培育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一个方面,这就束缚探讨不能深入。因而本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用文献、案例、调查、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努力做到研究可靠、理论深入、措施有效。第一章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这部分属于理论研究,任何调查与实践的有效开展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的目的即是厘清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章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拆分为要素、结构与属性三个部分。重点区分法治素养与近似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理清本研究中法治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中的要素进一步细化,并进而阐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德法兼修、保障全面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于理论范畴,培育特征及功能则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第二章对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及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本章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之上,以界定概念的诸种要素为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调查研究的路径与过程进行说明,以便对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有更好的把握。本章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9)》连续6年调查数据以及国内25所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专题调查数据,试图以统计学与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实貌态。接着,研究从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总体数据调查转入案例调查,选取有关省(区、市)和高校与法治素养培育密切相关的案例61个,展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案例的归纳分析,获得诸多经验启示。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的现象归纳转入问题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章还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10个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的分析寻找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着力破解的难点:德法兼修、协同联动和供求匹配。本章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解读分析。本章基于问题来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和难点瓶颈,并通过模型来可视化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影响关系。第四章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首先从“融入、引领、创新、协调、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理念进行阐释,以理念引导具体的培育措施。之后,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五个主要目标,明确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又归纳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述及的七个子体系既构成了大学生法治素培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下一步的机制建设和途径拓展奠定基础。第五章是构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本章重新回到理论思考的路径,将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思考提升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章中,笔者以三个相统一的原则为出发点,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从法律课堂教学、法治社会实践、网络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法治工作队伍以及法治教育合力等方面论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几个途径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具化。本章的目的就是在前一章培育工作框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举措更为丰富和具体。
二、开展专题调查发挥管理职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专题调查发挥管理职能(论文提纲范文)
(1)温州市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访谈调查法 |
1.4.4 比较分析法 |
1.4.5 结构框架 |
1.5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网络商品交易 |
2.1.2 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管制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 温州市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现状的调查分析 |
3.1 温州市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基本状况 |
3.1.1 从监管要素角度分析基本状况 |
3.1.2 从网购投诉角度分析基本状况 |
3.1.3 从网络市场监测角度分析基本状况 |
3.2 温州市居民网络商品交易情况调查及分析 |
3.2.1 受访者基本情况 |
3.2.2 受访者网购整体情况 |
3.2.3 受访者对网购(网络商品交易)监管方面的认知 |
3.3 温州市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人员情况调查及分析 |
3.3.1 受访者基本情况 |
3.3.2 受访者的网络商品交易监管经验情况 |
3.3.3 受访者对网络商品交易的整体认知和服务情况 |
3.4 温州市网络商品销售从业人员情况调查及分析 |
3.4.1 受访者基本情况 |
3.4.2 受访者在网络销售中接触到的问题和监管情况 |
4 温州市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温州市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4.1.1 监管对象底数不清 |
4.1.2 违法行为不易查处 |
4.1.3 网络消费维权困难 |
4.1.4 交易平台管理不规范 |
4.1.5 社会共治体系未成形 |
4.2 温州市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问题的成因 |
4.2.1 网络交易的属性复杂 |
4.2.2 监管部门的能力欠缺 |
4.2.3 法律法规的保障不足 |
4.2.4 信用体系的基础薄弱 |
5 国外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的经验借鉴 |
5.1 美国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的借鉴 |
5.2 欧盟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的借鉴 |
5.3 日本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的借鉴 |
6 完善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的对策 |
6.1 强化分类监管效能 |
6.2 强化稽查执法能力 |
6.3 强化法律法规保障 |
6.4 强化信用体系建设 |
6.5 强化社会共治作用 |
7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在野之谈:太行山田野作业的经验与方法——基于山西大学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系列调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鸠工庀材”:田野作业的前期准备 |
(一)依据研究目标选择田野作业模式和调查区域 |
(二)对选定调查区域的研究资料进行前期搜集和阅读 |
(三)设计调查表和访谈问题 |
(四)准备调查工具 |
(五)进行田野调查基本技能培训 |
(六)开展田野作业的“有身份进入”与“无身份进入” |
二、层层推进:作业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与注意事项 |
(一)团队角色分工与具体职责 |
(二)调查过程的一般流程与注意事项 |
(三)田野作业信息发布的规范和注意事项 |
(四)数据库建设的及时推进 |
三、厚积薄发:田野作业的后续及成果 |
(一)成功申报系列课题 |
(二)以田野调查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的研究成果 |
四、结语 |
(4)T县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文献分析法 |
1.4.3 统计分析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村级集体经济 |
2.1.2 集体经济薄弱村 |
2.1.3 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政策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系统论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 T县“消薄”扶持政策评估和存在问题分析 |
3.1 T县“消薄”扶持政策评估分析 |
3.1.1 扶持政策制定分析及评价 |
3.1.2 扶持政策执行分析及评价 |
3.1.3 扶持政策效果分析及评价 |
3.1.4 扶持政策的成功经验 |
3.2 T县“消薄”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法律保障体系分散 |
3.2.2 政策评估机制不健全 |
3.2.3 发展模式简单粗放 |
3.2.4 人才培育和激励保障不足 |
4 坚持和完善“消薄”扶持政策的思考 |
4.1 明确“消薄”扶持政策的主要目标 |
4.1.1 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和壮大 |
4.1.2 相关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
4.1.3 政策保障措施全面加强 |
4.1.4 带动实现乡村振兴 |
4.2 优化“消薄”扶持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4.2.1 实事求是原则 |
4.2.2 系统协同原则 |
4.2.3 可行预测原则 |
4.2.4 民主参与原则 |
4.2.5 稳调兼顾原则 |
4.3 坚持和完善“消薄”扶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
4.3.1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合理创新体制机制 |
4.3.2 优化政策评估主体,建立健全评估机制 |
4.3.3 立足T县实际,探索多元化经营 |
4.3.4 培育经营管理人才,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T 县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专题调查问卷 |
致谢 |
(5)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业务体系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资源概述 |
1.1 基本概念 |
1.2 基本属性特征 |
2 分类及时空属性结构 |
2.1 分类方案 |
2.2 时空属性结构 |
2.2.1 时间结构 |
2.2.2 空间结构 |
2.2.3 属性结构 |
3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业务体系框架 |
3.1 基本思路与流程 |
3.2 业务工作及基本要求 |
3.2.1 统一(基础)调查 |
3.2.2 专项调查 |
3.2.3 动态监测与数据更新 |
3.2.4 数据管理与综合集成 |
3.2.5 成果表达与应用服务 |
3.2.6 标准规范建设和科技创新 |
4 结论 |
(6)农业转型中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根堡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依据 |
1.3.1 理论依据 |
1.3.2 现实依据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转型中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
2.1 根堡村及其农业转型 |
2.1.1 根堡村的基本情况 |
2.1.2 根堡村的农业转型过程 |
2.1.3 根堡村转型后的新要求 |
2.2 农业转型中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
2.2.1 供给内容 |
2.2.2 供给主体 |
2.2.3 供给方式 |
2.3 农业转型中公共服务供给成效 |
2.3.1 产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
2.3.2 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
2.3.3 农民农业知识和技能得以提升 |
2.3.4 引资渠道拓宽 |
2.3.5 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并发展壮大 |
第三章 农业转型中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3.1 供给内容质量不佳 |
3.1.1 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
3.1.2 农业生产环境差 |
3.1.3 财政投入资金不足 |
3.1.4 公共服务供给产生偏差 |
3.2 公共服务主体供给效率低 |
3.2.1 社会性主体参与程度不够 |
3.2.2 供给主体间配合能力不强 |
3.2.3 公共服务人才总量不足 |
3.3 供给方式缺少科学性指导 |
3.3.1 供给方式缺乏多样性 |
3.3.2 供给方式和结构时有失调 |
3.3.3 供给规划和决策效果不佳 |
第四章 农业转型中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成因 |
4.1 公共服务意识和理念落后 |
4.1.1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服务理念不强 |
4.1.2 农民参与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
4.1.3 政府对供给效果反馈的理念不到位 |
4.2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体制不健全 |
4.2.1 缺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投入机制 |
4.2.2 供给决策机制尚不完整 |
4.2.3 缺乏吸引人才和人才激励的机制 |
4.2.4 缺乏针对性的制度和政策 |
4.3 公共服务供给环境有待优化 |
4.3.1 供给存在失灵现象 |
4.3.2 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
4.3.3 缺乏对外部环境的优化 |
第五章 优化农业转型中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
5.1 健全转型中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
5.1.1 建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
5.1.2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公共服务建设 |
5.1.3 坚持始以农民为主的公共服务决策观 |
5.1.4 建立健全人才政策体系 |
5.2 建立科学化的供给方式 |
5.2.1 坚持政府为主导 |
5.2.2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 |
5.2.3 明确多元主体供给范围 |
5.3 健全农业转型中公共服务制度基础 |
5.3.1 建设有助于农业转型的公共服务平台 |
5.3.2 构建良好的的财政体制 |
5.3.3 健全农业转型期间的监督问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关于“根堡村农业转型过程中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 B 关于“根堡村农业转型过程中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情况”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玉林市扶新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意义 |
(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五) 理论基础 |
(六)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存问题 |
(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成效欠佳 |
1.留守儿童个体学习心理健康现状欠佳 |
(1) 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学业心理压力重 |
(2) 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自控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更弱 |
2.留守儿童个体的生活心理健康现状欠佳 |
(1) 留守儿童个体生活人际交往较非留守儿童更易走极端 |
(2) 留守儿童个体心理情绪较非留守儿童更为不稳定 |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力 |
1.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人才队伍亟需加强 |
2.学校教师队伍流动性过强,缺乏稳定性 |
3.学校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
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建档立卡教育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
(三)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存在问题 |
1.隔代监护为主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在教育能力经受挑战 |
2.留守儿童家长忽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
(四) 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存在问题 |
1.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等影响 |
2.学校周边娱乐场所有待整治 |
(五) 留守儿童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缺失 |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 政府部门相关制度不健全 |
(二) 学校相关机制不完善 |
(三) 家教观念及就业观念落伍 |
(四) 家校合作管理意识淡薄 |
(五) 不良社会风气侵蚀 |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应对策略 |
(一) 政府层面 |
1.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法制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救助制度 |
2.出台相关就业惠民政策,促进留守儿童家长就近就业 |
3.整顿净化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周边娱乐场所 |
(二) 教育者层面 |
1.教育部门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管理 |
2.教育部门健全学校师资队伍 |
3.学校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
4.学校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建档立卡管理 |
5.学校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作用 |
(三) 家庭层面 |
1.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
2.家长革新就业观念 |
(四) 社会层面 |
1.引导社会媒体舆论,净化留守儿童生活环境 |
2.构建农村和谐互助的人居环境,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建设 |
(五) 留守儿童个人层面 |
1.提高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管理能力 |
2.强化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管理目标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教师问卷 |
附录二:家长问卷 |
附录三:学生问卷 |
致谢 |
(8)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成立与演变 |
(一)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成立的背景 |
(二)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演变 |
小结 |
二、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主要活动 |
(一)对华经济调查活动 |
(二)回应咨询与请愿活动 |
(三)服务日本侵华活动 |
小结 |
三、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出版物 |
(一)出版物概述 |
(二)月报类出版物主要调查内容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一) 国家治理 |
(二) 国家财经治理 |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
结语 |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发表学术论文 |
出版学术专着 |
成果获奖情况 |
主持科研项目 |
致谢 |
(10)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价值 |
一、现实需要 |
二、理论诉求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趋势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
一、法治素养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
二、法治素养概念的考察 |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特征 |
一、基础性与先导性 |
二、知识性与实践性 |
三、统一性与差异性 |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功能 |
一、维护正当权益 |
二、促进德法兼修 |
三、保障全面发展 |
四、推动法治建设 |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现状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
一、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二、调查抽样方案 |
三、问卷施测过程 |
四、调查样本分布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状况 |
一、法治知识学习状况 |
二、法治思维运用状况 |
三、法治行为表现状况 |
四、法治精神涵养状况 |
五、法治信仰树立状况 |
六、法治能力塑造状况 |
七、法治有关评价状况 |
八、法治期盼有关状况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
一、法治课堂教学 |
二、法治社会实践 |
三、法治文化涵养 |
四、法治队伍建设 |
五、治理体系建设 |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 |
一、基础课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
二、网上线下协同还不够有力 |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还未树立 |
四、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
五、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难点 |
一、培育对象上难在德法兼修 |
二、培育主体上难在协同联动 |
三、培育内容上难在供求匹配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考量 |
二、影响因素的选用与关系判断 |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 |
一、融入 |
二、引领 |
三、创新 |
四、协调 |
五、联动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
一、内容更加完善 |
二、标准更加健全 |
三、运行更加科学 |
四、保障更加有力 |
五、成效更加显着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学科教学体系 |
二、法律武装体系 |
三、日常教育体系 |
四、队伍建设体系 |
五、治理服务体系 |
六、评估督导体系 |
七、实施保障体系 |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 |
一、顶层设计机制 |
二、协同推进机制 |
三、资源共享机制 |
四、合作交流机制 |
五、监测评价机制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
一、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 |
二、强化法治社会实践教育 |
三、建强网络法治教育阵地 |
四、繁荣高校校园法治文化 |
五、完善法治工作队伍保障 |
六、形成法治教育强大合力 |
附录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四、开展专题调查发挥管理职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州市网络商品交易政府监管问题的研究[D]. 张益泼.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曲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N]. 朱兴友. 曲靖日报, 2021
- [3]在野之谈:太行山田野作业的经验与方法——基于山西大学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系列调查的探讨[J]. 李善靖,张玮. 地方文化研究, 2020(06)
- [4]T县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政策研究[D]. 陶周景.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4)
- [5]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业务体系框架[J]. 葛良胜,夏锐. 自然资源学报, 2020(09)
- [6]农业转型中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根堡村的调查[D]. 白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7]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玉林市扶新镇为例[D]. 陈洪雨.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D]. 卢仕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10]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司文超. 武汉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