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实验总结楞次定律的教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赖桂琴[1](2020)在《智能手机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已从最开始的只具备基本通信功能提升为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智能载体。智能手机最明显的特征是内部集成了多种传感器,例如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磁传感器等,在此基础上开发的APP软件界面为开展物理实验研究带来可能。智能手机传感器APP作为辅助物理实验的工具相比于数字化信息系统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传感器具有普及率高、测量准确、携带灵活等优点。本论文研究将智能手机引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智能手机内置传感器借助“Phyphox”软件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的策略。考虑到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但是学生可在课后借助智能手机重现教师课堂实验过程,加深对实验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课外专题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明晰了选题的可行性,并总结概括了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及戴尔经验之塔为理论基础,叙述了支撑智能手机物理实验的相关教育学理念;阐述了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物理实验的可行性;介绍了Phyphox软件的组成部分及相关功能。第三部分:在前两章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概括了智能手机设计物理实验时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适用性、创新性、可重复性、直观性设计;以及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科学实践能力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实践原则。第四部分:设计实验案例,利用智能手机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结合Phyphox软件设计实验案例,具体介绍了实验背景、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反思。第五部分:列举了两个具体的教学设计,示范如何将智能手机设计的实验案例融入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提出了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第六部分:讨论了课外物理实验的意义与作用,列举了六个基于智能手机展开的课外物理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声音传感器测量环境中声音的强度、测量声速、探究吉他琴弦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探究弹球高度的变化及其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运用气压测量仪测量楼层高度及海拔高度,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七部分:结论与反思,智能手机应用在物理实验中丰富了课内外实验探究活动;同时,对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陈玫[2](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如今,核心素养是世界教育研究的热点。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针对“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案例,成为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题就是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个中心,通过教育实践、问卷调查、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对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全文分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根据新课改下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地位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现状,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内容与方法。第二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的研究进展与相关成果。第三章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概述建构主义、信息加工、教学过程最优化和STSE教育等四个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分析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教学实施的指导建议。第四章利用自制问卷对一线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通过访谈一线教师和教研专家了解在高中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五章基于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提出了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步骤,并辅以案例对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第六章设计了三个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力的合成”、“平抛运动”和“楞次定律”,并对它们进行了教学实践,分析了这三个案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第七章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如何做好教学设计提出了展望和建议。在本论文中,我们的创新工作主要包括:(1)通过教育调查,编制了教师问卷,并访谈教研专家和一线资深教师,找出了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接着,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步骤。(2)开发了“力的合成”、“平抛运动”、“楞次定律”三个效果优良的教学设计案例。(3)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物理教学内容,开发了一个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具,即楞次定律演示仪。
孙丹凤[3](2020)在《高中物理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微课作为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凭借其针对性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支持的设备广等优势而发展前景广阔。在物理教学中,倡导开发和使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创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载体的教育教学资源,以使物理课程的学习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设计开发物理微课程,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物理教学中去,从而促进物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总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并明确研究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厘清微课概念,同时对微课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微课程的研究与发展,对相应研究中不同学者提出的问题以及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进行微课设计的前期调研与分析,通过调查表对学生与教师了解微课的情况和微课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微课使用的需求和教师使用微课的现状;同时进行教师访谈,进一步了解物理微课使用现状的原因、教师微课设计与使用的需求,为接下来的微课设计与应用工作奠定基础;第四章规划高中物理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建立相应的实施框架,为微课的实际开发提供支持。第五章和第六章基于第三章的前期调研,自行设计并应用具体的微课,收集评价与反馈。第七章是对整个研究的总结,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可能的解决方式,对未来继续的研究做出展望。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通过调查发现,高二学生对物理微课的了解和使用较少,通过以建构主义和关联主义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的微课设计及其实践应用,发现微课的设计与使用有一定的积极效果,降低了学生对电磁学抽象知识的难度感受,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研究中也发现了在一线的实际教学中,微课的设计制作与普及应用还有提升的空间,今后可以对此进一步进行研究。
李洁如[4](2018)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以“电磁感应”部分教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高中物理课程内容调整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在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持续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面对新课标的调整的现状,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完善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从而更好地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本课题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以“电磁感应”部分教学为例,主要的研究思路是在研读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相关教学理论以及相关概念进行综述,梳理了科学思维方法的相关概念以及物理学中的科学思维方法,论述了科学思维能力结构以及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特征。其次,在前期理论研究指导下,以胡卫平教授和罗来辉学者制定的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表为模板,结合物理学科科学思维的具体水平划分,笔者制定了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表现指标。通过访谈等方式了解了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最后,笔者以人教版选修3-2中“电磁感应”这一章节为例,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其进行分析,同时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角度对电磁感应章节重点内容进行了教材分析,以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为例进行了教学案例的设计,以互感和自感为例进行了教学案例的分析。
罗佳[5](2019)在《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章节的演示实验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当代社会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在新一轮的课改中,高中物理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更为迫切地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而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有的放矢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演示实验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优化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目的。本论文以高中物理教材选修3-2的《电磁感应》章节为研究载体,采用文献分析、实践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基础上分析《电磁感应》章节的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节中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针对就如何在《电磁感应》一章中有效地运用演示实验教学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引言。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状、演示教学在《电磁感应》一章运用的情况以及研究该课题的意义,让更多教师认识到演示实验教学在《电磁感应》一章教学的作用。第二部分,理论部分。介绍演示实验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全面认识演示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第三部分,《电磁感应》的教学研究。在笔者了解教师对本章知识的认识以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电磁感应》中的每一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更好地把握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演示实验的设计打下基础。第四部分,《电磁感应》演示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本章从选取有效的实验器材、设计合理有效的演示实验、选取有效的演示实验的呈现方式以及确保实验过程的有效性四个角度阐述如何在《电磁感应》一章中有效展开演示实验教学。第五部分,关于《电磁感应》演示实验教学实例。从《电磁感应》一章中,选出三节作为具体设计演示实验教学的实例,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体现出演示实验教学对建立物理相关概念的价值。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以及存在的不足做一个小结,分析存在不足的原因并展望和设想今后如何继续研究。
张转转[6](2020)在《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物理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物理思维障碍。教师语言是教学中最重要且占时最多的工具,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希望尝试从教师语言运用的角度找到克服学生思维障碍策略的突破口。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和语用学进行的文献梳理与理论研究。笔者以高中生产生物理思维障碍的原因为基础,对思维障碍进行了整合与分类,具体概括为十三类思维障碍。在语用学部分笔者主要是针对教师语言、语用和语用原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文献梳理。第二部分基于以上的研究基础,笔者对应学生可能存在思维障碍,及以往调查高中生物理迷思概念的问卷和笔者实习期间批改的试题,编制了一套调查学生思维障碍的三阶测试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得到了学生存在的概率较大的五种思维障碍,分别是知识贫乏造成的思维障碍、形象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表征阶段的片面性思维障碍和思维定势造成的思维障碍,并通过每个测试题进一步对这五大类思维障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之后笔者采用访谈法,对出现以上五大思维障碍的学生和有经验的教师,针对“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这一主题进行了访谈。第三部分笔者尝试从教师语用的视角下提出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的策略,分别是巧用语言的侧重表达,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思维障碍;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克服形象思维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严格语言的逻辑性,克服抽象思维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合理利用语音要素和语言形式,克服学生片面性造成的思维障碍;利用诘问语句,克服思维定势造成的思维障碍这五方面策略,并给出教学案例,检验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希望本研究成果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希望能够为一线的同行教师所参考,也希望能够对之后从教学语言这个角度去研究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策略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
刘晓[7](2015)在《高中物理“电磁感应”部分学生学习成效诊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学的重心逐渐从重视教向重视学转变。“电磁感应”部分是高中物理选修3-2的重点内容,也是教与学的难点部分,因而,深入探究学生对电磁感应部分内容的学习成效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电磁感应部分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从重点概念、规律、相关实验及应用等方面分析了电磁感应现象;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出“电磁感应”的诊断题,对学生进行二段式诊断性测验,通过对诊断结果的统计与分析,了解学生对电磁感应部分内容的学习成效,为电磁感应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王芳[8](2020)在《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具的制作与应用》文中认为以实验作为基础的物理课堂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支撑,小到一把刻度尺,大到精准的实验仪器。为了实现《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实验器材的成本,填补部分实验仪器的空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的距离,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也为了更好地研究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自制教具的制作与使用,制作低成本高智慧的教具,展开了如下研究:(1)运用了文献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开展初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从自制教具开展实验教学的现状、相关文献研究的范畴和教具制作的困难与对策进行梳理,初步了解自制教具的研究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师普遍认为物理实验非常重要,也对“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持积极态度。学生喜欢老师自制教具,并且动手制作教具的欲望也非常强烈。但仍有一部分老师选择“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进一步访谈发现,制作经验不足、选材困难、动手能力弱、制作时间长、制作效果不稳定、学校重视度不够、经费支持不足等因素使得老师不敢轻易尝试自制教具教学。少部分老师还是会为了教学动手制作教具。研究此课题非常有意义。(2)结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逐步分析并总结出可支撑的理论研究基础。(3)自制教具制作与应用策略的总结。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电磁学部分自制教具教学,查阅相关文献,根据教具制作的经验,进一步总结出电磁学部分教具的三个制作策略(分析课标与教材,理清制作原理;遵循一定原则,精准高效取材;根据常规方法,具体高效制作)和两个应用策略(投入实际课堂,注重教学创新;坚持分享与协作,及时教学反思)。(4)自制教具制作与应用案例。基于上述初步研究的成果,我们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制作出了“电容器的电容演示仪”、“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演示仪”、“楞次定律演示仪”、“电磁阻尼演示仪”、“传感器演示仪”等系列教具,并投入实际课堂教学,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5)笔者以自制教具“电磁阻尼演示器”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了“单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通过行动研究法,在某高二年级班上进行教学实践。实践结果发现:采用自制教具“电磁阻尼演示器”开展教学,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加专注,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手脑并用的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钱慧玲[9](2020)在《基于三重表征的高中生电磁感应概念理解研究》文中指出在高考“3+3”政策的背景下,物理学科迎来了“弃考”风波,物理学习困难、得分率低是考生们弃考的重要原因。物理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不到位,为此本研究开展了对概念理解的研究工作,发现概念理解重在建立恰当的心理表征。化学教育研究表明,化学学习中由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组成的三重表征思维,有利于学生化学概念的理解。此外,物理教育研究表明,以恰当的多重表征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物理概念理解。在物理概念学习中,是否存在类似于化学学科的三重表征。厘清多重表征促进物理概念理解的机理,有效摆脱物理难学的困境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建构了物理概念的三重表征模型;其次探讨了学生“电磁感应”概念三重表征能力与其概念理解水平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物理概念三重表征模型,调查了“电磁感应”概念的学习困难和教学对策,并利用可视化的手段设计了“电磁感应”教学策略。全文分为六章,第二章至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的总体设计,界定了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梳理了相关的研究发展历程。通过对国内外概念理解、多重表征、电磁感应教学的研究现状梳理发现,多重表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问题解决和概念理解两个领域,其中多重表征在物理问题解决领域已较为成熟,而有关概念理解的多重表征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学科和数学学科。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整理了目前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多重表征形式,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建构了物理概念的三重表征模型:经验表征、物理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表征形式共同构建了完整的物理概念。本研究详细论述了物理概念三重表征的含义和关系,并认为对某个物理概念充分理解,不仅需要掌握这三种表征,还要能在这三种表征形式之间流畅转换;其次,基于Lemke的科学话语分析框架,详细阐述了“电磁感应”概念三重表征的评价框架。第三章,基于CSEM问卷和历年高考题,编制了电磁感应三重表征转换调查问卷Ⅰ,并对131名高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电磁感应”概念三重表征转换能力与其概念理解能力显着相关,相较于物理表征与符号表征间的转换,经验表征与物理表征间的转换和经验表征与符号表征间的转换在概念理解中更重要;学业水平越高的学生,概念三重表征的转换能力越强,具体表现在经验表征与物理表征间的转换和经验表征与符号表征间的转换。通过学生访谈发现:在“电磁感应”概念的三重表征中,访谈学生全都具备符号表征,而具备经验表征和物理表征的学生仅为半数;在“电磁感应”概念三重表征的表征元素中,动态表征元素(如“磁通量的变化”)和隐蔽的表征元素(如“感应电流的磁场”)容易被忽略或是错误表征。第四章,在问卷Ⅰ的基础上,增加学习困难和教学策略问题,对30名一线物理骨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电磁感应”概念学习困难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忽略隐蔽的物理量或将其表征错误,如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等;二是忽略变化的物理量或将其表征错误,如磁通量的变化;三是不能正确应用公式。被调查教师在解决这些学习困难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四种:画示意图、实验演示、强化练习和数形结合,其中画示意图、实验演示和数形结合都属于可视化的教学手段。第五章,通过文献研究,论述了多重表征与可视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整理了可视化手段促进物理概念三重表征形成的教学策略:经验表征主要以真实情境的可视化手段实现;物理表征主要以手绘图示的可视化手段实现;符号表征主要以手绘视图和信息技术两种可视化手段实现。基于上述教学策略,针对“电磁感应”中的教学困难,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案。第六章,基于前面的研究,总结了多重表征在物理概念理解中的作用及可视化手段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廖帅[10](2020)在《高中物理电磁学自制教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最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高中物理教学应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注重提升素质教育,旨在系统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物理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中必不缺少的教学方式,也是落实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践行新课标理念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具又是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要的措施和手段,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自制教具不仅可以弥补实验教学不足,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使用自制教具能够较好地满足高中物理教学需求。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针对目前国内外在中学物理自制教具教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本人通过国外的研究发现许多国家对自制教具、低成本实验较为重视,给予许多借鉴和启发;通过国内的研究发现,对自制教具笼统而宽泛的研究比较多,对物理学具体每一部分的系统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高中物理自制教具的使用现状以及电磁学部分的教学现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一些学校的实验仪器配置老化、短缺,只能满足基础的教学需要;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多数教师更偏向于使用快捷方便的多媒体来满足教学需要;并且教师在自制教具的观念认知上对自制教具的意义了解甚少。在调研的基础上,与部分一线教师进行深入访谈,通过教师访谈发现部分一线教师对于自制教具有心无力,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却因缺乏制作的方法与经验而放弃制作。本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具开发的经验、教具指导老师的理念以及与各一线教师的经验交流,提出了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自制教具开发的策略。在开发策略的基础上,本人开发了“多功能安培力演示仪”、“楞次定律演示仪”、“互感现象演示仪”和若干“趣味性电磁演示仪”等部分电磁学教具案例,从教具制作背景、结构和制作方法、使用方法以及该教具的特点等进行详细地阐述。本人在重庆某高中选取两个班级,在一个班级将自制教具实际应用于教学中,对照班级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通过实际应用一个学期后,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随堂检验、课堂表现和与学生的交流等,发现在物理教学中融入自制教具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物理学习兴趣与态度等方面有显着成效。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为一线物理教师在自制教具的开发上提供一些参考,能更好地发挥出物理自制教具的教育教学功能。
二、从实验总结楞次定律的教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实验总结楞次定律的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手机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物理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
2.1 基于智能手机设计物理实验的理论基础 |
2.1.1 戴尔经验之塔学习理论 |
2.1.2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2.3 Phyphox软件介绍 |
第3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物理实验设计策略 |
3.1 基于智能手机的物理实验设计原则 |
3.1.1 适用性 |
3.1.2 创新性 |
3.1.3 可重复性 |
3.1.4 直观性 |
3.2 基于智能手机设计物理实验的教学实践原则 |
3.2.1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3.2.2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
3.2.3 联系生活与社会实践 |
第4章 智能手机应用于物理实验中的案例设计 |
4.1 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实验案例设计 |
4.1.1 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
4.1.2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测重力加速度 |
4.1.3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 |
4.2 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实验案例设计 |
4.2.1 压力传感的原理与应用 |
4.2.2 基于压力传感器验证楞次定律 |
4.3 声音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实验案例设计 |
4.3.1 声音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
4.3.2 基于声音传感器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 |
第5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
5.1《牛顿第二定律中的瞬时性问题》教学设计 |
5.2《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
5.3 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6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课外物理实验探究活动设计 |
6.1 课外物理实验探究的作用与意义 |
6.2 课外物理实验探究举例 |
6.2.1 基于声音传感器的探究活动 |
6.2.2 基于气压测量仪的探究活动 |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改下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2 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地位 |
1.1.3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概述 |
2.2 国内外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概述 |
2.3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概述 |
第3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
3.1.2 教学设计与物理教学设计 |
3.2 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 |
3.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2 信息加工理论 |
3.2.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3.2.4 STSE教育理论 |
3.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第4章 问卷调查与访谈 |
4.1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调查 |
4.1.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4.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教师访谈 |
4.3 调查评价与思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
5.1 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
5.2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 |
5.2.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5.2.2 合理设置问题,培养科学思维 |
5.2.3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
5.2.4 善用物理学史,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
5.2.5 作业分层设计,实现有效评价 |
5.3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步骤 |
5.3.1 分析教学背景 |
5.3.2 确定四个层面教学目标 |
5.3.3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
5.3.4 选择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 |
5.3.5 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
5.3.6 教学过程设计 |
5.3.7 教学反思和修改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6.1 “力的合成”的教学设计 |
6.2 “平抛运动”的教学设计 |
6.3 “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调查 |
附录二 :教师访谈问题 |
附录三 :《平抛运动》作业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3)高中物理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一、教学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
二、微课教学的优势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四节 微课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 |
二、关联主义 |
三、人本主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微课设计的前期调研与分析 |
第一节 学生对微课的认识及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表与使用对象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及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表与使用对象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教师访谈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物理微课设计制作及应用 |
第一节 确定微课课题 |
第二节 微课的制作工具与流程 |
一、微课的制作工具 |
二、微课的制作流程 |
三、微课的评价 |
第五章 微课制作实例——以《楞次定律》为例 |
第一节 课题的确定 |
第二节 微课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学目标分析 |
三、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
第三节 微课课件与脚本的设计与制作 |
第四节 本节微课的评价 |
一、学生评价 |
二、教师评价 |
第六章 微课的制作实例二---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例 |
第一节 课题的确定 |
第二节 微课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学目标分析 |
三、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
第三节 微课课件与脚本的设计与制作 |
第四节 本节微课的评价 |
一、学生评价 |
二、教师评价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微课使用效果访谈与总结 |
一、学生访谈分析 |
二、教师访谈分析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专着 |
三、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微课使用前学生调查表 |
附录二 微课使用前教师调查表 |
附录三 使用前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微课使用后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微课使用后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六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微课设计与应用 |
附录七 《交变电流》的微课设计与应用 |
附录八 《变压器》的微课设计与应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以“电磁感应”部分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教学理论以及相关概念概述 |
2.1 课堂教学理论概述 |
2.2 核心素养概述 |
2.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
第三章 科学思维理论研究 |
3.1 科学思维的内涵 |
3.2 科学思维方法 |
3.2.1 科学思维方法构成 |
3.2.2 物理学中的科学思维方法 |
3.3 科学思维能力结构 |
3.3.1 科学思维能力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 |
3.3.2 科学思维能力结构模型 |
3.3.3 科学思维能力表现指标 |
3.4 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特征 |
3.4.1 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 |
3.4.2 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
第四章 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现状访谈调查 |
4.1 访谈问题 |
4.2 访谈记录 |
4.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
5.1 教学导入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
5.1.1 巧设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发展 |
5.1.2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引发认知冲突 |
5.1.3 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
5.2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策略 |
5.2.1 运用实验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
5.2.2 运用类比法演绎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
5.2.3 通过物理学史追根溯源发展学生思维 |
5.2.4 通过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发展思维 |
5.2.5 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
5.3 教学总结与反思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
5.3.1 引导学生总结与反思 |
5.3.2 教师自我总结与反思 |
5.4 教学应用迁移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
第六章 电磁感应部分课程标准及重点教学内容分析 |
6.1 电磁感应部分课程标准分析 |
6.2 电磁感应部分重点教学内容分析 |
6.2.1 楞次定律 |
6.2.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第七章 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分析 |
7.1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
7.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
7.3 互感和自感教学案例分析 |
第八章 总结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章节的演示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2 演示实验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演示实验的定义 |
2.2 演示实验的分类 |
2.2.1 物理演示实验目的及对思维能力要求的角度 |
2.2.2 物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角度 |
2.3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
2.3.1 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
2.3.2 提供感性认识素材,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及规律 |
2.3.3 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2.3.4 展现严谨的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
3 《电磁感应》的教学研究 |
3.1 《划时代的发现》的教学分析 |
3.1.1 教学内容分析 |
3.1.2 教学目标 |
3.1.3 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
3.1.4 教学思路 |
3.2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分析 |
3.2.1 教学内容分析 |
3.2.2 教学目标 |
3.2.3 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
3.2.4 教学思路 |
3.3 《楞次定律》的教学分析 |
3.3.1 教学内容分析 |
3.3.2 教学目标 |
3.3.3 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
3.3.4 教学思路 |
3.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分析 |
3.4.1 教学内容分析 |
3.4.2 教学目标 |
3.4.3 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
3.4.4 教学思路 |
3.5 《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的教学分析 |
3.5.1 教学内容分析 |
3.5.2 教学目标 |
3.5.3 教学重难点 |
3.5.4 教学思路 |
3.6 《互感和自感》的教学分析 |
3.6.1 教学内容分析 |
3.6.2 教学目标 |
3.6.3 教学重难点 |
3.6.4 教学思路 |
3.7 《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教学分析 |
3.7.1 教学内容分析 |
3.7.2 教学目标 |
3.7.3 教学重难点 |
3.7.4 教学思路 |
4 《电磁感应》演示实验教学的有效展开 |
4.1 选取有效的实验器材 |
4.1.1 选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器材 |
4.1.2 改进和自制实验器材 |
4.2 设计合理有效的演示实验 |
4.2.1 简便性原则 |
4.2.2 目的性原则 |
4.2.3 直观性原则 |
4.2.4 科学性原则 |
4.2.5 趣味性原则 |
4.2.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4.3 选择有效的演示实验呈现方式 |
4.3.1 实物演示的方式及其优缺点 |
4.3.2 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及其优缺点 |
4.4 确保演示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
4.4.1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
4.4.2 演示规范,语言准确 |
4.4.3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 |
5 关于《电磁感应》演示实验的教学实例 |
5.1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实例 |
5.1.1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
5.1.2 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
5.1.3 拓展延伸,巩固旧知 |
5.2 《楞次定律》的教学实例 |
5.2.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5.2.2 学生实验,初步探究 |
5.2.3 自制教具,创新实验 |
5.2.4 揭秘环节,前后呼应 |
5.2.5 逐层深入,突破难点 |
5.2.6 总结方法应用提高 |
5.3 《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教学实例 |
5.3.1 创设问题,引入新课 |
5.3.2 自制教具,讲述涡流 |
5.3.3 涡流的热效应 |
5.3.4 涡流的磁效应 |
5.3.5 涡流的机械效应——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内容、思路及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物理思维障碍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思维 |
2.1.2 物理思维 |
2.1.3 物理思维障碍 |
2.2 研究综述 |
2.3 物理思维障碍的类型 |
2.3.1 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差造成的思维障碍 |
2.3.2 缺少批判性思维品质造成的思维障碍 |
2.3.3 思维不够灵活造成的思维障碍 |
3 语用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3.1 教师语言 |
3.2 语用 |
3.3 语用研究综述 |
3.3.1 教学语言的语音特征 |
3.3.2 教学中的语用原则 |
4 高中生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调查分析 |
4.1 调查对象 |
4.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3 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 |
4.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1 高中生存在的思维障碍概率统计 |
4.4.2 形成思维障碍的具体原因分析 |
4.5 基于语言克服物理思维障碍教学情况的访谈调查 |
4.5.1 访谈对象及提纲的编制 |
4.5.2 访谈结果分析 |
5 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策略 |
5.1 巧用语言的侧重表达,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思维障碍 |
5.1.1 适当调节语言的语调和节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
5.1.2 强调板书语言的形成过程,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 |
5.1.3 增强语言描述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
5.2 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克服形象思维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 |
5.2.1 讲解生活故事,逐步建立物理图景 |
5.2.2 注重板画语言的绘制,展示物理图景 |
5.2.3 辅以多媒体语言,建立生动的物理图景 |
5.3 转化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克服抽象思维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 |
5.3.1 通过有层次的提问语,引导学生的推理分析 |
5.3.2 口语转化为板书语言,展现推理过程 |
5.3.3 物理语言转化为生活化语言,降低学生抽象思维的难度 |
5.4 合理利用语音要素和语言形式,克服学生片面性造成的思维障碍 |
5.4.1 调节关键词句的语音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深层含义 |
5.4.2 多种语言形式相结合,使学生对问题表征全面 |
5.5 利用诘问语句,克服思维定势造成的思维障碍 |
6 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教学案例 |
6.1 《楞次定律》教学案例 |
6.2 《楞次定律》教学效果 |
7 结论 |
7.1 论文总结 |
7.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7)高中物理“电磁感应”部分学生学习成效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学习成效的概念界定 |
2.2 学习理论 |
2.2.1 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 |
2.2.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
2.2.3 学习动机的归因论 |
2.3 SOLO分类理论 |
第三章 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分析 |
3.1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分析研究 |
3.1.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3.1.2 电磁感应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分析 |
3.2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相关知识内容分析研究 |
3.2.1 磁场 |
3.2.2 电磁感应 |
第四章 电磁感应部分学科因素分析研究 |
4.1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
4.2“电磁感应”重点概念、规律的分析研究 |
4.2.1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
4.2.2 楞次定律 |
4.2.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4.2.4 互感、自感、涡流 |
4.3 电磁感应相关实验的拓展研究 |
4.3.1 导线切割磁感线实验 |
4.3.2 楞次定律实验 |
4.3.3 电磁感应和电动势实验 |
4.3.4 自感实验 |
4.4 电磁感应的应用 |
第五章学习成效的诊断性设计 |
5.1 依据SOLO理论对层次水平的赋值 |
5.2 依据SOLO理论对知识点分层的分析 |
5.3 诊断性设计 |
5.3.1 诊断性问题双向细目表的设计 |
5.3.2 诊断题的设计 |
第六章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部分诊断分析 |
6.1 对诊断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6.2 总结与建议 |
结语 |
研究的不足 |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具的制作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自制教具相关文献研究的情况 |
2.2 利用“自制教具”开展实验教学的现状 |
2.3 电磁学部分自制教具开展的困难与解决对策研究 |
第三章 自制教具研究基础 |
3.1 自制教具 |
3.1.1 概念界定 |
3.1.2 自制教具的特点 |
3.1.3 自制教具的作用与意义 |
3.2 自制教具的理论依据 |
3.2.1 建构主义理论 |
3.2.2 “从做中学”理论 |
3.2.3 有意义学习理论 |
3.3 《课标》要求 |
第四章 自制教具的制作与运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目的与方法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方法 |
4.2 问卷调查 |
4.2.1 “自制教具及物理实验”问卷调查 |
4.2.2 “实验教学方法和观念认知”问卷调查 |
4.3 教师访谈 |
4.3.1 问题编制与实施 |
4.3.2 访谈结果分析 |
4.4 调查结论 |
第五章 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具的制作与应用 |
5.1 自制教具的制作与应用策略 |
5.1.1 制作策略 |
5.1.2 应用策略 |
5.2 高中物理电磁学内容体系分析 |
5.3 电磁学自制教具的制作与应用案例 |
5.3.1 电容器的电容演示仪 |
5.3.2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演示仪 |
5.3.3 楞次定律演示仪 |
5.3.4 电磁阻尼演示仪 |
5.3.5 传感器演示仪 |
第六章 “电磁阻尼演示器”教学实践 |
6.1 教学实践 |
6.2 应用效果分析 |
6.2.1 学生课堂表现 |
6.2.2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6.2.3 学生动手能力 |
6.2.4 反思与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自制教具及物理实验”调查问卷 |
附录 B “实验教学方法和观念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D 《电磁阻尼》片段教学设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三重表征的高中生电磁感应概念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概念 |
1.2.2 概念理解 |
1.2.3 多重表征 |
1.2.4 电磁感应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有关概念理解的研究 |
1.3.2 国内外有关多重表征的研究 |
1.3.3 国内外有关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总体设计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物理概念三重表征模型建构 |
2.1 研究问题 |
2.2 物理概念三重表征模型 |
2.2.1 物理概念三重表征的含义 |
2.2.2 物理概念三重表征间的关系 |
2.2.3 物理概念三重表征分析框架 |
2.3 电磁感应三重表征模型建构 |
2.3.1 电磁感应三重表征内涵 |
2.3.2 电磁感应三重表征分析框架 |
3 高中生电磁感应概念的三重表征测评研究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方法 |
3.2.1 “电磁感应”概念表征转换和概念理解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2 “电磁感应”概念三重表征访谈纲要形成 |
3.3 高中生“电磁感应”概念三重表征转换调查结果 |
3.3.1 “电磁感应”概念三重表征转换能力与概念理解的相关性分析 |
3.3.2 “电磁感应”概念三重表征转换能力与学业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3.3.3 “电磁感应”概念三重表征转换中表征元素的统计分析 |
3.4 高中生“电磁感应”概念三重表征情况 |
3.5 小结 |
4 三重表征视域下电磁感应理解困难及教学对策调查研究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过程与方法 |
4.3 电磁感应概念理解困难 |
4.3.1 电磁感应经验表征——物理表征间转换的困难 |
4.3.2 电磁感应物理表征——符号表征间转换的困难 |
4.3.3 电磁感应经验表征——符号表征间转换的困难 |
4.4 电磁感应概念理解教学对策 |
4.5 小结 |
5 基于可视化手段的电磁感应三重表征教学设计 |
5.1 研究问题 |
5.2 可视化手段促进学生概念表征能力形成的设想 |
5.2.1 可视化手段与多重表征的关系 |
5.2.2 可视化手段促进学生概念表征能力形成的教学策略 |
5.3 基于可视化手段的“电磁感应”教学策略设计 |
5.3.1 “电磁感应”的教学困难 |
5.3.2 电磁感应教学策略 |
5.4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高中物理电磁学自制教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
1.1.2 高中物理实验的困境 |
1.1.3 高中物理自制教具的开发的重要性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关于教具的理论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2 教具作用 |
2.3 教具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 |
2.3.3 杜威“从做中学”学习理论 |
2.3.4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
2.4 物理学科的实验特点 |
第3章 高中物理电磁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2.2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3.3 教师访谈 |
3.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4章 高中物理电磁学自制教具开发和应用的策略 |
4.1 自制教具的理论基础 |
4.1.1 自制教具开发的原则 |
4.1.2 自制教具开发的方法和流程 |
4.1.3 自制教具的评价 |
4.2 培养教师自制教具的开发能力 |
4.2.1 教师开发教具的积极性 |
4.2.2 教师设计教具的能力 |
4.2.3 教师制作教具的能力 |
4.3 营造学校自制教具的开发环境 |
4.3.1 教师间的帮助 |
4.3.2 教师团队的合作 |
4.3.3 学校的条件与氛围 |
第5章 高中物理电磁学自制教具开发案例 |
5.1 多功能安培力演示仪 |
5.2 楞次定律演示仪 |
5.3 互感现象演示仪 |
5.4 趣味电磁演示仪 |
5.4.1 电磁秋千 |
5.4.2 电磁驱动 |
5.4.3 电磁旋转 |
5.4.4 电磁小车 |
5.4.5 电磁互生 |
5.4.6 无线台灯 |
5.4.7 互感音响 |
第6章 教学案例的应用效果分析与反思 |
6.1 应用对象及方案 |
6.2 应用效果分析 |
6.3 应用结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四、从实验总结楞次定律的教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手机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研究[D]. 赖桂琴.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 陈玫.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 [3]高中物理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D]. 孙丹凤.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以“电磁感应”部分教学为例[D]. 李洁如. 苏州大学, 2018(01)
- [5]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章节的演示实验教学研究[D]. 罗佳.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研究[D]. 张转转.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高中物理“电磁感应”部分学生学习成效诊断分析[D]. 刘晓. 苏州大学, 2015(02)
- [8]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具的制作与应用[D]. 王芳.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9]基于三重表征的高中生电磁感应概念理解研究[D]. 钱慧玲. 西南大学, 2020(01)
- [10]高中物理电磁学自制教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廖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