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服装流行风潮(论文文献综述)
刘可[1](2021)在《现代女性审美视角下旗袍的创新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姝漪[2](2021)在《基于现代女性无性别风格的服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谢崇桥,吕静琳[3](2021)在《“潮流”与“过时”的嬗变——基于时尚杂志封面设计元素变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比分析过去百年代表性中文时尚杂志封面中的设计元素,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不难发现时尚杂志的多种视觉设计元素存在快速变迁、持续求新的特征。时尚杂志封面正是通过借助流行设计元素,以紧扣时代审美观的设计样貌而与时代文化潮流保持高度契合。这些与时代文化潮流一致的设计元素具有双面性:在流行期受大众追捧而被认为是"新"面貌,潮流过后随即被当成"过时"和"旧"。"潮流"和"过时"在此形成难以置信的紧密关联,"流行设计元素"成了让设计作品"变旧"的重要原因。潮流视觉元素受社会文化、科技变迁等多种因素影响,设计师要对潮流的发展方向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和预判能力并将其转化成视觉形象,才能引领潮流。
李佳珉[4](2021)在《漫画中的社会思潮研究 ——以1919-1937年上海所刊漫画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
左丽娟[5](2021)在《消费社会中的男色审美研究 ——以“小鲜肉”现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着眼于21世纪的中国,我们的消费行为和审美意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社会百花齐放变得更加兼容并蓄。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至上的社会语境下,越来越多的东西被物化为商品,男性在历史潮流的更迭中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消费和审美对象,在媒介技术和大众文化的推动下,男色审美开辟出了新的经济获益模式,以男性为客体制造的商品被正大光明的陈列在了市场最显眼的地方。男性商品背后隐藏着对肉体、财富、爱情的幻想,直接助推了男色审美的狂欢,欣赏、消费男性的身体越来越受到欢迎和追捧。对男色的审美冲破了以男性为主导的传统审美樊篱,这与消费机制的发展进步、女性主义的崛起、大众媒体技术的更新、日常生活审美化密不可分。“小鲜肉”作为当下最典型的男性形象,频频出现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承载着年轻、阳光、帅气的符号价值,身上独特的中性美展现出别样的光彩。在资本财富迅速积累的消费社会中,用商品堆砌成的围墙密不透风,我们在披着美学外衣的商品围城中插翅难逃。论文共分为个三部分,绪论主要对课题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概括,第一章主要介绍男色产生和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关注社会层面、文化层面、技术层面、生活层面等方面的影响,以求较为充分、全面的分析;第二章用三个小节阐述了消费社会中的男色审美现象,第一小节回顾了中西方历史上的男色现象,梳理了男性形象的变迁,再结合当下流行的审丑文化、耽美文化进行探讨。第二小节从身体消费的维度出发,分析了男性的身体不仅仅被消费和审美,还受到了规训和凝视。第三小节具体分析了女性对男色的消费,女性运动推动了女性性别意识的增强,但是女性当下的审美并没有完全摆脱男性的约束。第三章,以男性审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小鲜肉”为例,提炼总结出“小鲜肉”收获消费市场青睐的原因和其背后隐藏的审美风格,以及男色经济如火如荼的表现。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在消费主义的大环境下,对男色的审美和消费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代社会的潮流和价值趋向,消费文化的蓬勃发展催生出了新的审美趣味,同时大众的喜好也影响着社会审美范式的产生,对男色审美的消费带来了积极和负面的双重影响。
陈宏霖[6](2020)在《消费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新都市电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中国已迈入全面的消费时代。受消费文化影响,都市电影的创作动机和意图发生转变,受众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都市电影的叙事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各种与消费文化相关联的现象直接呈现在都市电影里,使都市电影成为传播消费文化的载体。近年出现的“新都市电影”现象显现出了鲜明的消费文化特征。在“新都市电影”里,都市空间的建构倚赖于经济的繁荣与消费文化的兴盛,摩天大楼、丰盛的商品和各式消费场所造就了都市空间的各式景观,构成了一个物化的世界。都市空间成了一个消费文化空间,具有符号化、时尚化的特征,给予受众一种视觉满足与刺激。它的实质是给受众营造一个视觉消费幻境,激发底层民众或都市以外的普通群体对繁华都市的欲望想象。消费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新都市电影”对性别的呈现。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存在着迷失和突围两个层面,而部分男性角色则处在女性视野之下,满足女性观众的审美需要;在身体呈现方面,不管是女性身体,还是男性身体,均存在一定的被“凝视”现象;在性别气质方面则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新都市电影”的一些价值观念也与消费文化产生联系。部分影片和人物透露着强烈的物质崇拜观,他们推崇物质利益至上,在生活上变得享乐化、情感上变得功利化,对青少年观众群体存在误导的消极影响。部分影片传达着强烈的怀旧观念,主要表现为青春和梦想两种主题,试图建构都市中产阶层的集体记忆,但同时也存在迎合消费者的功利意识。本文运用消费文化及相关理论,研究都市消费文化如何影响和构建“新都市电影”,以期挖掘电影文本形象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
何苇[7](2020)在《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在休闲女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土家织锦是一项属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来自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文化。土家织锦是作为土家族人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对象和生活资料而存在的,是最能体现土家族民间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上面显现的各色各样的传统纹样。土家族人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喜爱和感情,会将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物转化为纹样放入土家织锦中,这体现了土家族人对于生活环境、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其中的文化价值是值得去慢慢研究的。通过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实地考察调研,以及与土家织锦传承人们进行学习与交流中了解到土家织锦的发展与现状,收集和查找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图像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首先以土家织锦以及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分析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调查和研究,从历史渊源、工艺、题材特点、图案构成、装饰色彩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土家织锦中的传统纹样进行分析。其次,重点探索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在休闲女装中的设计应用手法,结合国内外设计师对于织锦纹样元素作为案例进行总结,深入分析如何将土家织锦传统纹样运用在休闲女装中。以现代的审美将土家织锦传统纹样融入休闲女装进行应用研究,为休闲女装提供新的设计方法并从中做出总结。最后,结合分析成果进行成衣设计实践,具体通过休闲女装的款式进行展示。两者融汇贯通,一方面满足现代人的个性风格审美,另一方面让土家织锦焕发出更迷人的风采。
肖亮亮[8](2019)在《20世纪以来女装中性化风格发展及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服装风格的演变和发展就是人类生活史的侧影。女装中性风格打破人们对待性别服装美感刻板印象,凭借简约、洒脱、随意特质深受人们喜爱并成为了引领大众消费的一种独特风潮。20世纪以来,女装作为一个时代下的特殊产物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发生着丰富多彩的变化。伴随时尚产业的兴起与文化产业的碰撞,中性女装的出现由开始的非主流变成与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相契合并得到不断发展。了解中性风格女装的发展起因和影响因素,并思考如何在设计上融入创新,使得中性化女装更适应消费市场需求,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中性化女装不强调性别差异,打破性别二次元,打造一种无性别主义穿衣理念,势必会引领一种独特服装流行趋向。论文在查阅大量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了未来发展趋势,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奠定了现实基础和提供了理论依据。全文从社会学、设计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阐述了20世纪以来中性化女装流行的原因,分析归纳女装中性化风格影响因素、探索设计思维和其流行的社会意义,在女装中性化设计特征上进行详细的剖析,结合其创作要素及经典案例分析,让女装中性风格的设计应用与流行趋势进行完美的结合。最后,论文通过对20世纪以来中性风格女装特征分析及设计应用研究,对女装中性风格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分析探讨,有助于设计师开拓新视野和掌握中性女装设计方法,也有利于对我国中性女装的市场需求做出深入思考。
龙玉潭[9](2019)在《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考析》文中提出我国古代封建伦理主张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人们的着装上直接表现为服饰制度严格的区分了男女着装的界限,模糊这种界限的现象便可称为男女混装。这种服饰上的异常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常有出现,而在明代中后期,却由于经济的发展、政府赋税改革、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同性文化的流行等原因,使其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于在部分地区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得到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本论文以明中晚期为主体研究背景,通过参考遗存于世的文学作品与文物资料,对不同服饰品的进行分类分析,剖析男女混装现象的整体规律,深入发掘其产生的动机与蕴藏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与民俗学、美学等学科相结合,探寻其中的价值。通过简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研究中的缺失与不足之处,指出“服妖”分支中“男女混装现象的研究特点;运用文献检索法,溯源其产生的肇端,梳理其在历朝历代的出现情况和发展脉络,简述了男女混装现象的溯源与发展,考察其与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联系,总结其发展的整体规律。并将男女混装现象上分为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两类进行概述。从具体的服饰品类以及服装的色彩、款式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进行细分化的分类考察,从侧面佐证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从不同身份人群的着装需求出发,结合男女混装现象发生的相关例证,指出男女混装现象产生的动机主要有身份动机、政治动机以及其他动机;从明中晚期社会的变迁探析男女混装现象,指出其具体的影响因素为时代风俗的变迁与性别界限的弱化。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的产生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身份动机、政治动机等,主要受到时代背景下社会风俗与性别意识的影响,在各类服饰品与服饰的色彩、款式中多有体现。
黄薇[10](2019)在《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文中研究指明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处在中西文明冲突与交汇点上的上海,社会生活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偏离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但迄今尚无专门着眼于西方基督宗教传播对上海社会风尚的影响。实际上,直到上个世纪中叶,上海一直是西方在华传教运动的中心。天主教和新教在上海的传教与社会事业,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占有较大的份额和突出的地位。因此,作为城市宗教与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疑受到了包括基督宗教文明在内的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此前数量众多的以上海近代化为题的研究着作中,多将“西方”视作一个整体,很少注意到他们因不同的身份、国籍、行业、宗教信仰等,而产生的差别。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劝说”和“规训”两个维度,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下在华基督教会与传教士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关注点的变迁,及其对上海社会风尚造成的影响。“劝说”是指通过运用各种策略,使被劝说者愿意采用劝说者提出的意见或行为趋向。“规训”则是一种“权力—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在文化上的规训,即通过文化风气的熏陶,风俗习惯的养成,乃至意识形态的灌输,从而将其纳入到与规训者相同的文化语境中,减少“西方人”在殖民化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摩擦。本文依据传教士出版的各种回忆录、书信集,中外教会机构的档案,教会出版机构出版的大量书籍、期刊等中西文献,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全文共分六章,楔子部分阐述了鸦片战争前,西方世界各种游记、笔记里的中国形象,以及传教士初来中国时在生活上的各种摩擦与碰撞;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勾勒了基督宗教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历史,简要描绘了基督教的传教情况,及其在中西思想交流、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慈善等方面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基督教东来后,与上海本土文化相遇时的摩擦。教会如何旗帜鲜明地反对诸如缠足、溺婴、一夫多妻等陋俗;第三章讨论了基督教倡导的城市生活理念,诸如合理饮食、积极运动、俭朴衣着、注意公共卫生等;第四章聚焦于基督宗教对于神职人员、中国教牧的日常规训,以餐饮、衣着、居家环境等要求为例,反映出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互动;第五章讨论了基督宗教在上海这个城市环境下,如何对教徒进行道德约束以及灵性的培养,以及如何实施适度的惩戒。本文最后认为基督教是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侵略而的,但基督教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其中包含人类社会某些基本的价值观,为上海城市的现代化提供了部分道德基础,因而能引起上海本土文化的共鸣。基督宗教在上海的福音事业,对城市现代化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这些观念主要的言说者和传播者,传教士们无法摆脱时代及其自身身份的局限性,这就决定这些观念影响的有限性。尤其是20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的兴起,使得基督教会与传教士渐渐处于社会的边缘角色,虽然留下雪泥鸿爪却并不能给上海城市社会风尚的变化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二、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服装流行风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服装流行风潮(论文提纲范文)
(3)“潮流”与“过时”的嬗变——基于时尚杂志封面设计元素变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背景与方法 |
二、封面人物形象映现的潮流和过时 |
(一)服饰 |
1. 快速变换的旗袍样式——对“保守”的反叛 |
2. 运动服替代旧式旗袍——新式生活方式的倡导 |
3. 粗布棉衣胜过绣花旗袍——战后新生的视觉形象 |
4. 从“质朴”合体到“浓艳”露肩——香港电影引领的潮流 |
5.“都市风潮”此起彼伏——潮流的多样选择 |
(二)面部妆容 |
(三)人物形象的呈现视角 |
三、封面文字设计与时尚潮流的呼应 |
(一)标题字 |
(二)其他字体 |
四、封面版式中的时尚审美与落后 |
(一)从装饰纹样到几何形态——西学东渐 |
(二)相似布局的不同内涵——来自苏联的影响 |
(三)从夺目到让位——科技影响下的潮流变化 |
五、结语 |
(5)消费社会中的男色审美研究 ——以“小鲜肉”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男色”审美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社会层面:我们身处的消费社会 |
第二节 技术层面:媒介技术的发展 |
第三节 文化层面:大众文化成为主流 |
第四节 生活层面:日常生活审美化 |
第二章 消费社会中“可饮的男人” |
第一节 “男色”的审美消费 |
一 “男色”审美的历史遗风 |
二 男性形象的审美变迁 |
三 “男色”中的审丑消费 |
四 “男色”中的特殊审美趣味——耽美 |
第二节 对男性的身体消费 |
一 作为消费对象的身体 |
二 作为审美对象的身体 |
三 被规训与凝视的男性身体 |
第三节 消费与女性审美 |
一 被凝视的女性 |
二 觉醒的女性主义意识 |
三 变形的父权消费 |
第三章 “男色”审美典型个案——以“小鲜肉”现象分析 |
第一节 “小鲜肉”的审美风格 |
一 “小鲜肉”的含义 |
二 阳刚与阴柔的传统审美标准 |
三 中性美的崛起 |
第二节 符号化的“小鲜肉” |
一 “小鲜肉”的符号消费 |
二 物的夸耀与身份认同 |
三 给大众提供性的快感 |
第三节 审美与消费博弈中的“小鲜肉” |
一 粉丝审美中的情感经济 |
二 粉丝的非理性消费 |
三 “男色”审美的过度娱乐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消费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新都市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消费文化与“新都市电影”的产生 |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中国当代都市 |
第二节 消费文化影响下的“新都市电影”崛起 |
第二章 消费文化与“新都市电影”中的都市空间 |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景观式的都市空间 |
第二节 消费文化与都市空间的特征 |
第三节 消费文化与都市空间的现实与想象 |
第三章 消费文化与“新都市电影”中的性别映像 |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都市女性的迷失与突围 |
第二节 消费文化与女性视野中的都市男性形象 |
第三节 消费文化与身体、性别气质的呈现 |
第四章 消费文化与“新都市电影”的价值观念 |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新都市电影”中的物质崇拜观 |
第二节 消费文化与“新都市电影”中的怀旧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7)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在休闲女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实用性和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土家织锦概况 |
2.1 土家织锦的历史溯源 |
2.2 土家织锦在现代的发展 |
2.3 土家织锦工艺特色 |
2.3.1 工艺传承文化 |
2.3.2 土家织锦的织造材料 |
2.3.3 土家织锦的传统工艺手法 |
2.3.4 土家织锦在现代工艺发展中的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3 土家织锦传统纹样的艺术特征 |
3.1 土家织锦传统纹样选材特征 |
3.1.1 源于实际生活 |
3.1.2 图腾崇拜 |
3.1.3 外来文化的交融 |
3.2 土家织锦传统纹样造型艺术 |
3.2.1 造型手法 |
3.2.2 纹样造型分类 |
3.3 土家织锦中传统纹样的布局 |
3.3.1 整体构图形式 |
3.3.2 分布方式 |
3.4 土家织锦传统纹样的色彩运用 |
3.4.1 色彩特征 |
3.4.2 常见色彩搭配 |
3.5 本章小结 |
4 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在休闲女装中的设计方法探讨 |
4.1 传统织锦纹样元素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分析 |
4.1.1 休闲女装的概述 |
4.1.2 传统织锦纹样元素在休闲女装中的案例分析 |
4.2 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在休闲女装中的设计思路 |
4.2.1 纹样内涵与服装理念的融合 |
4.2.2 符合审美需求 |
4.2.3 将传统织锦纹样时尚化 |
4.3 土家织锦传统纹样造型在休闲女装中的应用方法 |
4.3.1 单独图案造型的应用 |
4.3.2 连续图案造型的应用 |
4.3.3 综合图案造型的应用 |
4.4 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在休闲女装中的色彩表现 |
4.4.1 延续传统色彩表现 |
4.4.2 现代色彩表现 |
4.5 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在休闲女装中的工艺表现 |
4.5.1 织锦工艺表现 |
4.5.2 其他民间工艺 |
4.5.3 现代工艺 |
4.6 本章小结 |
5 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在休闲女装中的设计实践 |
5.1 设计实践思路 |
5.2 设计概念提案 |
5.2.1 主题与灵感来源 |
5.2.2 色彩搭配提案 |
5.2.3 款式选择 |
5.3 纹样创新设计 |
5.3.1 纹样的选择和提取 |
5.3.2 纹样的设计 |
5.4 效果图展示与款式说明 |
5.4.1 效果图展示 |
5.4.2 款式说明 |
5.5 成衣工艺流程及成果展示 |
5.5.1 面料的选择 |
5.5.2 制作流程 |
5.5.3 成果展示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20世纪以来女装中性化风格发展及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意义与方法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2.3 研究方法 |
1.3 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 |
1.3.1 应用价值 |
1.3.2 文章创新点 |
第2章 20世纪以来女装中性化风格发展进程 |
2.1 20世纪初期女装中性化发展状况 |
2.2 20世纪中后期女装中性化的发展 |
2.3 20世纪末至今女装中性化的发展 |
2.4 小结 |
第3章 女装中性化风格的影响因素 |
3.1 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
3.2 设计师的推动力 |
3.3 大众媒体的互动传播 |
3.4 粉红经济的带动 |
3.5 产业的快速发展 |
3.6 小结 |
第4章 女装中性化风格特征分析 |
4.1 女装中性化材料特征分类 |
4.2 女装中性化色彩运用归纳 |
4.3 女装中性化图案设计表现 |
4.4 女装中性化轮廓造型形式 |
4.5 女装中性化配饰附件元素 |
4.6 小结 |
第5章 女装中性化风格的设计应用 |
5.1 设计师的中性服装设计作品 |
5.1.1 解放女性身体重新定义女装设计——Coco Chanel |
5.1.2 设计硬朗有力度凸显女性力量——Pierre Cardin |
5.1.3 打破两性服装差异强调功能性——Yves Saint Laurent |
5.1.4 融合东西方概念对女装重新诠释——Rei Kawakubo |
5.1.5 追求品质赋予女性优雅自信气质——Giorgio Armani |
5.2 中性化服装品牌的典型代表 |
5.2.1 无性别区分性实用设计——Toogood |
5.2.2 跨越固定思维创新设计——Andersson Bell |
5.2.3 去性别化概念优雅设计——Rad Hourani |
5.2.4 中性主义理念时尚设计——Bosie |
5.2.5 打破性别界限前卫设计——Ader Error |
5.3 小结 |
第6章 女装中性化风格的前景探讨 |
6.1 中性化女装未来发展空间 |
6.1.1 定位目标市场,分析消费群体特征 |
6.1.2 了解女装中性趋势,挖掘市场需求 |
6.2 中性化女装未来发展方向 |
6.2.1 技术关系多样化,体现时代特征 |
6.2.2 设计多元化,加强创新性 |
6.2.3 坚持以人为本,融入民族特色 |
6.3 中性化女装未来发展策略 |
6.3.1 渗入品牌文化,打造品牌差异化 |
6.3.2 转型升级商业模式,促进产业与时俱进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课题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1 课题研究方法 |
1.5.2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的概念梳理 |
2.1 我国男女混装现象的溯源及发展 |
2.1.1 我国男女混装现象的起源 |
2.1.2 我国男女混装现象的发展 |
2.2 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的界定 |
2.3 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的分类 |
2.3.1 明中晚期女着男装现象 |
2.3.2 明中晚期男着女装现象 |
第三章 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的分类分析 |
3.1 明中晚期服饰品中的女着男装现象 |
3.1.1 头饰巾帽中的女着男装现象 |
3.1.2 鞋履配饰中的女着男装现象 |
3.1.3 妆容中的女着男装现象 |
3.2 明中晚期服饰品中的男着女装现象 |
3.2.1 发髻头饰中的男着女装现象 |
3.2.2 明中晚期男着女装的鞋履配饰 |
3.2.3 妆容中的男着女装现象 |
3.3 明中晚期服饰色彩中的男女混装现象 |
3.3.1 服饰色彩的整体变化 |
3.3.2 服饰色彩中的男着女装现象 |
3.4 明中晚期服饰款式中的男女混装现象 |
3.4.1 服饰长度中的男女混装现象 |
3.4.2 服饰款式中的男女混装现象 |
第四章 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的动机分析 |
4.1 身份动机 |
4.1.1 戏剧表演的需要 |
4.1.2 娼妓身份的需要 |
4.2 政治动机 |
4.2.1 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 |
4.2.2 对于个性自由的向往 |
4.3 其他动机 |
4.3.1 休闲活动的需要 |
4.3.2 隐瞒身份和性别的需要 |
第五章 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的影响因素 |
5.1 时代风俗的变迁 |
5.1.1 资本主义特征的初现 |
5.1.2 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 |
5.1.3 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 |
5.2 性别界限的弱化 |
5.2.1 同性文化的流行 |
5.2.2 女性意识的觉醒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附录2:长广溪酒店制服设计 |
附录3:江苏红柳集团2019S/S春夏季家纺花型设计 |
附录4: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服装设计比赛 |
(10)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动机及研究回顾 |
(一) 选题意义 |
(二) 部分概念界定 |
(三) 研究回顾 |
二、史料运用 |
(一) 在沪出版的教会期刊概述 |
(二) 其他史料 |
楔子: 到中国去! |
(一) 想象中的异邦 |
(二) 艰难的开始 |
第一章 近代基督宗教在上海的传播和发展 |
一、成功与失败: 基督教在沪的早期活动 |
二、挑战和回应: 条约体制下基督教在上海的传播 |
(一) 开埠初期上海城市发展与移民潮 |
(二) 鸦片战争后上海天主教发展 |
(三) 基督新教在上海的发展 |
三、调整与适应: 蓬勃发展的福音事业 |
四、吸纳与融合: 城市生活中的西方元素 |
第二章 劝说: 基督教反对什么? |
一、传教士与在华西人的反缠足运动 |
二、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禁烟运动 |
三、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性生活的认识和批判 |
四、传教士对中国一夫多妻制的再诠释 |
第三章 劝说: 基督教赞成什么? |
一、性别与任务: 怎样做一个好妻子 |
二、健康与卫生: 怎样居住在大城市? |
(一) 教会与城市公共卫生 |
(二) 个人生活与卫生理念 |
三、滋养与修饰:怎样做一个近代都市人? |
(一) 西食东渐 |
(二) “假辫子”和“剪辫子” |
四、观剧与体育:怎样做一个时髦的青年 |
(一) 走,我们看戏去 |
(二) 运动也快乐 |
第四章 规训:宗教戒律中的行为养成 |
一、餐食有礼、进退有度 |
二、都会时尚与着装规训 |
(一) 教会的基本着装理念 |
(二) 服饰变革风潮下的教会着装取向 |
(三) 时尚潮流中的基督教会的规训 |
(四) 女传教士的时尚天性与自我规训 |
三、居住环境的布置 |
第五章 :规训:灵性追求和道德约束 |
一、基督徒的日常生活 |
二、基督徒的娱乐休养 |
三、基督教会的规训与惩戒 |
结论: 基督宗教在上海:殖民沧桑中的“文化掮客” |
附录一: 汉语基督教文献库中日常生活类文献书目 |
附录二: 近代江南地区出版饮食类书籍 |
附录三: 近代教会在沪文化机构选录 |
附录四: 本文主要图表目录 |
附录五: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 |
致谢 |
四、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服装流行风潮(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女性审美视角下旗袍的创新设计与研究[D]. 刘可. 江南大学, 2021
- [2]基于现代女性无性别风格的服装设计研究[D]. 陈姝漪. 天津美术学院, 2021
- [3]“潮流”与“过时”的嬗变——基于时尚杂志封面设计元素变迁的研究[J]. 谢崇桥,吕静琳.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1(02)
- [4]漫画中的社会思潮研究 ——以1919-1937年上海所刊漫画为中心的考察[D]. 李佳珉. 上海大学, 2021
- [5]消费社会中的男色审美研究 ——以“小鲜肉”现象为例[D]. 左丽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6]消费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新都市电影”研究[D]. 陈宏霖.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在休闲女装中的应用[D]. 何苇.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8]20世纪以来女装中性化风格发展及设计应用研究[D]. 肖亮亮. 长春工业大学, 2019(12)
- [9]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考析[D]. 龙玉潭. 江南大学, 2019(12)
- [10]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D]. 黄薇. 上海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