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方创设情境 优化阅读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百艳[1](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陈月鸣[2](2019)在《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低段教科书选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言语智慧、丰富审美体验、接受文化濡染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反观现实,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与语文教育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有鉴于此,笔者开展了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编制及教学研究,以期满足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和谐发展的需求,丰富儿童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世界,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实施策略,努力构建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实践体系。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阐述了本文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及意义,并就研究方法、核心概念和研究范畴作了概述。正文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编制理念、选编面貌和加工情况三个方面静态展现教科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编制概况;第二章运用调查分析法,通过动态的教学实践研究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对教学现状的理解和感受,全面聚焦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及困境。第三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实施的建议。通过对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编制及教学的研究,结合理性思考,提出了优化教学的策略:首先,应多元解读文本,提升教师素养;其次,应立足儿童本位,强化文体意识;最后,提出了开展儿童文学作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模型。通过本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教科书儿童文学作品的编写理论、启发编写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实践,回应教学转型、提出改革建议,既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可以通过教学的实施全面提升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
张瀛[3](2019)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以长春市SF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本文将对“如何在小学第一学段实施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与内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下面简称《新课标》),早已规定。《新课标》中明确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听、说、说”。同时还提到了学生生理、心理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口语交际教学历史悠久。曹茂才认为,口语交际教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部分;近、现代政府开始颁布章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要求;80年代教材的,开始有了口语交际教学的一席之地。陈琼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受地域、学生差异和教师自身的影响;随着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将教学策略融入口语交际教学中,为口语交际教学服务。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起步较晚。在《知网》上能够查到最早以“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为主题的硕士论文,是在2003年发表的。十多年后,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仍在继续。宋超、林秀乔认为,要把学生带到这种情境中,给予相应的沟通策略指导,做好小组培训,组织课外活动。余杰认为,我们应该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交际方法。方晓梅认为,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确立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日常观察;提高教学评价。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有不同的看法。除了“情境”策略被众多研究者认可以外,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究竟还有哪几个?应用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会产生哪些效果?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使用与教学效果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不明晰。导致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效果受到影响,一线教师对于教学策略的使用更加模糊。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视界融合理论、会话策略理论为理论研究基础,运用查找文献、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以SF小学的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改进实施的研究。重点对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改进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口语交际教学效果和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形成以下结论:(一)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对教学效果达成有积极影响。口语交际“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学生口语交际技巧的掌握;口语交际“联想拓展”教学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应对能力;口语交际“双向互动”教学策略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互动频次增加;口语交际“媒介融合”教学策略的实施助于实现口语交际课的功能性。(二)口语交际教学效果达成存在的问题受三重因素影响。学生因素:其一,学生口语表达起点的影响;其二,学生个性差异的影响;其三,学生专注力的影响;其四,学生倾听品质的影响。教师因素:其一,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掌握不足;其二,关于教学策略设计不足;其三,关于教学策略研究不足;其四,教师对教学策略使用情况的课堂诊断、教学反思不足;其五,教师自身发展规划不足。学校因素:其一,学校关于教学策略的校本培训不够;其二,学校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政策支持不够;其三,学校对入职教师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岗前培训缺失。(三)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亟待重视。使用在口语交际教学课程上的时间不够;口语交际教学不被重视;口语交际教学使用的资料有待开发。基于以上结论,建议:(一)提高教师认识,关注教学策略的使用效果。(二)进行观摩教学,重视教学策略的课堂诊断。(三)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教学策略研究。
李向勤[4](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张琳[5](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惠静海[6](2020)在《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思维发展与提升”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议论文及其时评写作,学生可以获得逻辑知识,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这使得议论文写作和时评写作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于议论文写作恪守正确的价值立场、高尚的思想情趣、论点论据论证的套路化倾向,时评写作因评论对象源自生活材料、学生评论可以通过谈天说地、议论风生、纵横捭阖展示个性而日益受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重视。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意义,并就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正文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概念、研究基础、操作流程与特点,为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章运用访谈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明确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现状,对成因进行分析,为高中时评写作教学实施提供必要的资料。第三章运用课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高中时评写作教学实施策略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实施建议,促使其走向新境界。通过对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研究,结合理性思考,提出优化教学的策略:首先,应多方准备,创设时评教学环境;其次,应组织活动,落实时评教学内容;最后,应优化评价,持续改进时评教学。通过本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高中时评写作的教学理论、启发教学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实践,回应教学转型,提出改革建议,既可以促使教师更新写作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又可以通过教学的实施全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童欢[7](2019)在《高中小说情境教学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秋,我国普通高中新版课程标准开始全面执行。较之旧版课标,新版课标有几点鲜明的变化: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学习任务群;优化语文课程结构。在众多任务群中,小说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小说有特定的体裁特点,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教学效果。高中小说情境教学关键是“情”和“境”的结合。鉴于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水平有限,文学素养有待提升,与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以二者为基础,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创设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情感体验。在小说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情境教学法,优化教学流程,立足教学重难点。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普通高中师生为研究对象,为深入了解高中语文小说课堂上情境教学的实施情况,调查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两种方式展开调查,分析当下小说课堂上情境教学现状和成因。结合自身课堂教学案例,搜集真实的教学场景,融入语文知识情境,激发灵感,得出结论,分析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全文分为三章:引言部分,提出新版课标下选题的意义,介绍情境教学的相关内容,分析国内外情境教学的研究现状,概说本次研究目的和意义,简述本次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对高中小说情境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进一步分析主客观成因;第二章、第三章是研究的主体部分,结合当下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情境教学的双向维度应用策略;第四章列举了三则中外小说教学案例,具体阐述了小说情境教学的实际运用。此外附录部分分别罗列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着重把情境教学理论的核心价值体现出来,让小说情境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方向明确,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借鉴,从而促进老师们在小说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小说情境教学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阅读鉴赏和审美认知能力,最终达到凝练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
周书雅[8](2019)在《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构建研究与实践 ——基于场域理论视角》文中指出中小学班主任作为中小学班级的核心管理者,不止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力量,还担负着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引导者角色。(1)因此,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是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研修共同体是促进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式,研修共同体构建构建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本文以场域理论为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对目前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构建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借助参与导师的“中小学班主任德育执行力提升团队研修实践”科研课题的研究,把场域理论运用到了该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的建设中,对该研修共同体场域的模式构建和运行机制构建进行分析,全文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文献综述,同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主要是剖析当下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场域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这一系列问题的源头,从中找到解决或完善的突破口,对研修共同体场域构建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得以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去探索,使得研修共同体场域的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第三部分是通过对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运行系统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柳江区“名班主任工程”为例,以场域理论为基础,从场域的视角分析该工程中研修共同体“四习一体”的运行模式、运行机制、实施办法与策略,帮助读者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研修共同体场域的构建。第四部分是基于项目的探索,给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提供可行、有效的场域构建策略:建设“情境场”、“对话场”、“文化场”、“支持场”,从而增强其科学性、有效性、推广价值。在其联结中再生成新的实践知识:以研修为纽带,唤醒潜伏中小学教师内心深处的专业发展的初心,提供一个他们之间的知识、经验和资源的聚合与协商的平台。第五部分是对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场域构建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反思,从而能够更好地完善研修共同体体系、提高参考推广价值。
李梦萍[9](2021)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当前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缺乏互动、互动效率不高等问题,结合新课标和新教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有效互动的理论认识,分析了当前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成因,构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互动的具体策略,以提升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互动质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将文章分四章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进行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意义、关键词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和方法这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特征及其指导下的具体教学模式出发,结合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互动特点,细化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小学高段阅读教学后的互动特征与目标。第三章,旨在对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互动现状进行调查,并展开成因分析。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围绕教师的理论认知、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分析与总结,其主要原因有: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对互动本质认识不清、缺乏主动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意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脱离学生实际等。第四章,旨在提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互动策略。首先,结合建构主义三种教学模式,运用三种学习方式下的互动策略;其次,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细化互动建构的具体策略;最后,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保障策略。
高婉晶[10](2019)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诸子散文教学是初中阶段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它在提升初中生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地创新,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新时期培育学生的需要。因此,笔者以诸子散文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诸子散文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研究目的进行论文写作。绪论分别阐述了该论题的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从初中教材中诸子散文选文内容出发,对选文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得出诸子散文教学的意义。同时阐释了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论述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二章对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概括出了诸子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三章是笔者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探讨诸子散文教学的可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诸子散文在语言风格、文章思想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文言文的特质,帮助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根据语文学科特性及核心素养顶层设计阐发的重要理论,对语文课程目标的制订、课堂教学的施行具有指导意义。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借鉴核心素养理论来审视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是有必要的。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展开初中诸子散文教学,可以为诸子散文教学策略提供新的可能性和突破口。
二、多方创设情境 优化阅读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方创设情境 优化阅读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
四、文献评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标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伦理 |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发展背景 |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
第二节 发展阶段 |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
第三节 研究空间 |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
结语 |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文献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 |
六、研究范畴 |
第一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编制概况 |
第一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编制理念 |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兼顾儿童阅读兴趣 |
二、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结合儿童认知特点 |
三、品味语言文学美感,丰盈儿童生命世界 |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选编面貌 |
一、选文数量:占比巨大 |
二、选文体裁:丰富多样 |
三、选文母题:多元立体 |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加工情况 |
一、儿童文学的阅读学习 |
二、儿童文学的识字学习 |
三、儿童文学的口语交际学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现状探究 |
第一节 教师层面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师素养 |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师认知 |
三、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认知 |
第二节 学生层面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面貌 |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学生兴趣 |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感受 |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现状总结 |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策略探究 |
第一节 多元解读文本,提升教师素养 |
一、文本解读应该凸显儿童文学的特质 |
二、文本解读应该考虑编者的编辑意图 |
三、文本解读应该挥洒教师的灵动特点 |
第二节 立足儿童本位,强化文体意识 |
一、文体引路,抓住文本核心价值 |
二、设置情境,激活儿童主体思维 |
三、激发想象,把握儿童思维特点 |
四、读演结合,彰显儿童游戏精神 |
第三节 丰厚作品价值,开展综合学习 |
一、策划、实施环节:兴趣牵引、“三方一体” |
二、交流、活动环节:引导交流、开展游戏 |
三、评价、总结环节: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教师问卷调查设计 |
附录二:学生访谈问卷提纲 |
后记 |
(3)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以长春市SF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 视界融合理论 |
2.3 会话策略理论 |
第三章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实施现状 |
3.1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实施背景 |
3.2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改进实施状况及效果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口语交际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2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4)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价值 |
1.3.2 理论价值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
2.1.2 英语演讲 |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
2.4.4 项目学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4.1 总体思路 |
3.4.2 .实施步骤 |
3.4.3 研究过程 |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4.1.1 问题的确立 |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4.2.1 制定行动计划 |
4.2.2 实施行动研究 |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1 研究过程总结 |
4.3.2 行动研究结果 |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5.1.1 问题的确立 |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5.2.1 制定行动计划 |
5.2.2 实施行动研究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5.3.1 研究过程总结 |
5.3.2 行动研究结果 |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6.1.1 问题的确立 |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6.2.1 制定行动计划 |
6.2.2 实施行动研究 |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6.3.1 研究过程总结 |
6.3.2 行动研究结果 |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7.1.1 测试数据 |
7.1.2 问卷调查 |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
7.1.5 访谈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7.3 研究结论 |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
7.6 研究展望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
第一节 顶层设计 |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
第二节 课程实施 |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
第三节 培养成效 |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
第一节 顶层设计 |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
第二节 培养成效 |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
第一节 顶层设计 |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
第二节 培养成效 |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概述 |
第一节 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含义 |
一、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概念 |
二、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相关概念比较 |
第二节 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研究基础 |
一、交际语境写作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过程写作理论 |
第三节 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操作流程与特点 |
一、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操作流程 |
二、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归因 |
第一节 教师访谈:“有心无力愁煞人” |
一、教学意义:“挺有价值” |
二、教学过程:“重拿轻放” |
三、教学反思:“难以出彩” |
第二节 学生调查:“没有意思” |
一、教学意义:“有点重要” |
二、教学过程:“收获不大” |
三、教学期待:“不够满意” |
第三节 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现状归因 |
一、教学环境:理想与现实脱轨 |
二、教学活动:老旧与新颖并存 |
三、教学内容:提供与需求不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多方准备,创设时评教学环境 |
一、搜集教学资料 |
二、搭建读者平台 |
三、开展言语活动 |
第二节 组织活动,落实时评教学内容 |
一、创设情境 |
二、以辩促写 |
三、撰写提纲 |
第三节 优化评价,持续改进时评教学 |
一、评价方式多样 |
二、评价主体多元 |
三、评价反思双向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致谢 |
(7)高中小说情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内容 |
(一) 情境教学的概念内涵 |
(二) 小说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三) 小说情境教学的实施特征 |
三、研究现状 |
(一) 国外情境教学 |
(二) 国内情境教学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高中小说情境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小说的选文 |
一、必修部分 |
二、选修部分 |
第二节 高中小说情境教学的调查 |
一、对教师现状的调查 |
二、对学生现状的调查 |
第三节 高中小说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一、对教师教学的分析 |
二、对学生学习的分析 |
三、客观环境的制约 |
第二章 优化教学流程 |
第一节 通过多样化情境导入,调动情感经验 |
一、披文入情,动情入境 |
二、诗文渲染,相得益彰 |
三、抒情音乐,奠定基调 |
四、故事引入,触类旁通 |
五、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
六、演示实验,匠心独运 |
第二节 把握情节的线索与冲突,增进审美体验 |
一、把握线索,通观情节的整体走向 |
二、着眼矛盾,感知情节的一波三折 |
第三节 关注作者及背景,强化文化认知 |
一、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
二、关注小说的创作背景 |
三、着眼人物的生活环境 |
第三章 立足教学重点与难点 |
第一节 置身语言情境,多角度分析形象 |
一、因声求气,诵读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
二、咬文嚼字,分析词句解读人物性格 |
三、明察秋毫,鉴赏技巧把握人物个性 |
第二节 立足文化情境,多元化解读主题 |
一、从心理视角挖掘人物的本体性认知 |
二、从历史文化视角追溯社会与时代诉求 |
三、从个体视角考察作者的创作意图 |
四、从群体视角生成读者的个性化解读 |
第三节 还原生活情境,多方向凝练核心素养 |
一、换位思考,形成感悟 |
二、他山之石,增强认识 |
三、文为心声,提升素养 |
第四章 高中小说情境教学的三个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文化情境的还原——泰戈尔《素芭》 |
一、教学设计 |
二、案例分析 |
第二节 生活情境的融入——志贺直哉《清兵卫与葫芦》 |
一、教学设计 |
二、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综合性情境的创设——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
一、教学设计 |
二、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构建研究与实践 ——基于场域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呼唤研修共同体建设 |
2.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建设亟待科学理论指导 |
3.个人跟随导师的项目实践为研究打下基础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班主任研修共同体 |
2.场域理论 |
(四)文献综述与研究启示 |
1.文献研究综述 |
2.文献研究启示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技术路线 |
3.研究方法 |
一、场域理论: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构建新视角 |
(一)场域理论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
1.场域理论概念 |
2.场域与资本——权力 |
3.场域与惯习 |
4.场域理论的应用 |
(二)研修共同体场域形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模型 |
1.研修共同体场域形成的基本要素 |
2.研修共同体场域形成的基本模型 |
(三)场域理论对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场域构建的启示 |
1.创设情境场 |
2.提供对话场 |
3.营造文化场 |
4.打造支持场 |
二、现状审视:基于场域理论的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研修过程缺乏系统构建 |
2.学员缺乏实质性的研修合作学习 |
3.学员实践性知识形成遭遇障碍 |
4.学员缺乏自主学习热情 |
(二)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
1.习惯养成:缺失符合良好研修学习惯习养成的系统 |
2.协商对话:缺乏时空连续的深度互动对话平台 |
3.资源支持:缺乏支持性的研修资源与有效整合 |
4.情景氛围:缺乏自主参与的学习氛围与情景 |
三、实践探索:场域理论在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构建中的运用——以柳江区为例 |
(一)柳江区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场域理念文化构建 |
1.宗旨与理念 |
2.标识与口号 |
(二)柳江区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场域模式构建 |
1.柳江区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场域运行系统 |
2.柳江区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场域运行模式 |
(三)柳江区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场域运行机制 |
1.文化场域:激发自我潜能和身份认同 |
2.情景场域:打造多方力量支持的全面保障 |
3.对话场域:实现立体动态反馈的深度对话 |
4.知识场域:创设多元与多维研修课程 |
四、方法策略:基于场域理论的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构建策略选择 |
(一)构建自主参与的“情境场” |
1.接纳:先在情境 |
2.开发:创设情境 |
3.调控:生成情境 |
(二)构建多维互动的对话场 |
1.共同体之间对话 |
2.坊内对话 |
3.合作研究式对话 |
(三)构建充满凝聚力的文化场 |
1.显性文化彰显特色 |
2.隐性文化促进内驱 |
(四)构建多方力量支持场 |
1.政府:行政保障支持 |
2.高校:专家引导支持 |
3.学校:实践基地支持 |
4.学员:相互榜样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有利于提高小学高段学生有效参与阅读活动的能力 |
1.1.2 有利于提高小学高段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活力 |
1.1.3 有利于小学高段教师提升阅读课中的互动机智 |
1.1.4 有利于丰富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互动策略的研究成果 |
1.2 关键词界定 |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2.2 互动策略 |
1.2.3 阅读教学互动策略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互动”的研究 |
1.3.3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小学阅读教学互动策略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明确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互动策略的理论认知 |
1.4.2 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现状与成因 |
1.4.3 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访谈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个案研究法 |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使用互动策略的理论认知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
2.1.1 学习内容观 |
2.1.2 学生主体观 |
2.1.3 教师角色观 |
2.2 建构学习的主要特征 |
2.2.1 注重情境 |
2.2.2 强调协作 |
2.2.3 重视会话 |
2.2.4 突显意义建构 |
2.3 促进建构学习的主要方式 |
2.3.1 抛锚式教学 |
2.3.2 支架式教学 |
2.3.3 随机进入教学 |
2.3.4 三种教学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
2.4 建构主义学习与“互动”的关系 |
2.4.1 互动是建构的基础 |
2.4.2 建构是互动的任务 |
2.4.3 建构与互动相辅相成 |
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互动特征与目标 |
2.5.1 互动特征 |
2.5.2 互动目标 |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互动现状及成因 |
3.1 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3.2 现状描述 |
3.2.1 教师情况 |
3.2.2 学生情况 |
3.3 成因分析 |
3.3.1 教师方面 |
3.3.2 学生方面 |
3.3.3 学校方面 |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 |
4.1 运用三种教学方式 |
4.1.1 运用抛锚式教学方式 |
4.1.2 运用支架式教学方式 |
4.1.3 运用随机进入教学方式 |
4.2 细化互动建构的具体策略 |
4.2.1 互动建构的设计策略 |
4.2.2 互动建构的过程推进策略 |
4.3 保障策略 |
4.3.1 提升教师基于互动建构的文本解读能力 |
4.3.2 提升教师促进建构学习与互动阅读有效整合的设计能力 |
4.3.3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 |
4.3.4 提供必备的资源保障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诸子散文教学与核心素养概述 |
第一节 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核心素养概述 |
一、核心素养 |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的可行性 |
一、符合初中学段学情 |
二、适应初中生心理与思维特性 |
三、诸子散文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相适应 |
第四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的必要性 |
一、应对浮躁社会风气的需要 |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
三、提高诸子散文教学效果的需要 |
第二章 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现状与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教师教学情况 |
二、学生学习情况 |
第二节 初中诸子散文教学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文本内容解读不深刻 |
二、论证方法讲解不深入 |
三、教学流程僵化 |
四、缺少系统整合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策略 |
第一节 熟读精思,体悟思想 |
一、细读文本,勇于质疑 |
二、发展个性,塑造人格 |
第二节 重视论辩技巧,培养思维 |
一、精讲论证,严密逻辑 |
二、巧借论证,指导写作 |
第三节 设置亮点,激活课堂 |
一、创设人文教学情境 |
二、开展诸子文化探究活动 |
第四节 系统整合,专题复习 |
一、归纳整理,使知识化整为零 |
二、比较启发,感悟儒、道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关于“初中生诸子散文作品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多方创设情境 优化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2]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D]. 陈月鸣. 苏州大学, 2019(04)
- [3]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以长春市SF小学为例[D]. 张瀛. 延边大学, 2019(01)
- [4]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研究[D]. 惠静海. 苏州大学, 2020(03)
- [7]高中小说情境教学研究[D]. 童欢.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构建研究与实践 ——基于场域理论视角[D]. 周书雅.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9]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 李梦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诸子散文教学研究[D]. 高婉晶. 河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