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四腰动脉的解剖学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展昭均[1](2020)在《数字化技术辅助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瓣在下颌骨复合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瓣(DCIAPF)在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对7例肿瘤术后下颌骨半侧以内缺损的患者,术前利用CTA及彩色多普勒行旋髂深动脉血管评估,应用数字化软件及3D打印技术模拟血管化骼骨瓣切取,设计制作截骨导板和就位导板,并模拟重建修复后效果;手术均在全麻下分双组同时进行,一组医生负责受区血管制备及病灶切除,恶性肿瘤患者同期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另一组医生行DCIAPF的制备、断蒂及供区伤口美容缝合,按术前设计先初步就位组织瓣于术后缺损区,在显微镜下吻合嵌合瓣的血管与受区血管,检查回流通畅,对齐骨断端,用已预成形钛板与下颌骨行坚强内固定,固定牢固后用软组织充填颌骨表面或相应缺损区。关闭口内外及颈部创面。术后门诊随访3-6个月,行下颌曲面断层片及锥形束CT检查,评价患者面部外形、颌骨高度、咬合功能和供区并发症情况。结果:成釉细胞瘤2例,牙龈癌5例。切取髂骨长度为6-13cm,携带皮瓣面积为3cmxlcm-6cmx5cmo6例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以及髂骨瓣均成活,1例更改手术方案,采取非血管化髂骨瓣联合旋髂浅穿支皮瓣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术后供、受区切口一期愈合;患者面部外形、下颌骨高度及咬合功能的恢复均满意,供区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瓣血供丰富,骨量充足,有足够骨高度,终末皮穿支较恒定,可提供足够的皮岛且摆放灵活;结合数字化技术可实现下颌骨缺损的精准修复和创面的立体修复,为二期甚至同期行种植牙修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且供区并发症少,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
马志坚[2](2019)在《侧方撞击骨盆血管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侧方撞击下骨盆变形的运动学变化,了解骨盆峰值变形和终末变形之间的关系。研究侧方撞击下骨盆变形和应变、应力分布的特点,探寻血管损伤发生的机制。材料与方法将3具带有盆周软组织的尸体骨盆标本进行CT扫描后取端坐位置于水平撞击台上。质量22.1kg的撞击头自左向右分别以5.2 m/s,4.0 m/s和4.8 m/s的速度撞击骨盆。使用高速运动捕捉系统记录骨盆各标志点的运动数据,观察撞击过程中骨盆发生的变形。撞击完成后对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和CT扫描,把撞击前、后的CT结果和解剖发现相互比对。基于骨盆CT数据构建骨盆有限元模型。根据现场试验的设定条件和观测记录定义边界条件和载荷,进行骨盆侧方撞击试验的有限元仿真试验。提交运算后观察撞击过程中骨盆的变形和应变、应力的分布传导情况。基于解剖观测和CT影像测量的结果构建髂内动脉有限元模型,采用流固耦合技术对处在血流冲刷状态下的髂内动脉进行模拟,了解血流状态,观察髂内动脉血管壁的变形和应变、应力的分布传导情况。结果现场试验观察到,整个撞击过程可以分为压缩和回弹两个过程。压缩过程又可以分为前期撞击头接触骨盆的加速损伤阶段和后期骨盆接触挡板后的减速损伤阶段。骨盆主要的变形和骨折都发生在减速损伤阶段。撞击中骨盆的峰值压缩可以达到撞击后影像表现的2倍以上。撞击后解剖发现,骨盆发生了B2.2型骨折,髂内动脉及分支有挫伤痕迹。骨盆侧方撞击仿真试验揭示,减速损伤较加速损伤会造成更大范围和更严重的结构破坏。同一撞击过程中,骨盆和血管的损伤主要发生在减速阶段。骨盆的几何空间构型是决定应力、应变分布的基础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骨折的高发区域。侧方撞击中,骶髂关节、弓状线起始部、骶骨翼斜坡、坐骨大切迹、髂骨翼外板、耻骨上支和耻骨下支是骨骼应力、应变集中的部位。盆底软组织-骨骼界面存在的巨大的剪切力和应变,比骨盆其余部位的应变高1-3个数量级,可能是造成髂内动脉及分支在骨盆骨折时受损的重要原因髂内动脉有限元分析提示,髂内动脉自身空间构型和血流的作用共同导致了髂内动脉较髂外动脉承受更大的应力和应变,管腔内血液流速和压强更高,湍流更强,更容易产生血管壁内膜损伤和组织变性。臀上动脉起始点至其绕过坐骨大切迹一段、骶外侧动脉起始段和髂腰动脉起始段是3个最容易发生损伤的区域。结论1.骨性骨盆的应变、应力分布,盆底软组织与骨骼间的剪切、拉伸运动,臀上动脉的空间构型和血流作用,共同导致了臀上动脉在侧方撞击骨盆时更加容易破裂出血。2.在盆周软组织的强大回弹力作用下,伤后骨盆影像资料表现出来的骨折移位远小于骨折发生时的移位,可以不到峰值移位的一半。3.临床医生在接诊骨盆骨折的患者时,不能简单地根据影像资料上骨折的移位程度来判断伤情严重程度和预测可能的出血量;在探查止血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只冲着骨折线去寻找血管破口。劳动保护和汽车安全领域的管理者与研究者们,在骨盆骨折的被动防护方面应更加关注减速损伤的防护。
周振宇[3](2018)在《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股神经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除继发于创伤或者某些自身疾病外,有相当一部分为医源性损伤。股神经损伤会导致同侧屈髋、伸膝障碍以及大腿内侧的感觉麻木,行走时步态不稳易跌倒,从椅子上站起、爬楼梯困难,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应予以及时修复。而在各种损伤类型中,股神经长段缺损无疑是修复难度最大的。临床上的股神经长段缺损相对少见,病因多为医源性,比如腹膜后的神经鞘瘤切除术中常误切股神经。特殊的致伤原因使得股神经长段缺损具有以下特点:1、股神经缺损比较长,通常为IV度缺损;2、股神经比较粗,需要多股腓肠神经移植,很难行带血管的神经移植;3、缺损局部多经历创伤或手术史,瘢痕黏连重,血液循环差。因此,长段的股神经缺损临床治疗非常困难,是创伤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目前临床报道的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治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多股自体腓肠神经电缆式移植,一种是闭孔神经作为供体进行的神经转位。关于自体神经移植,顾玉东认为在大于10cm的长段周围神经干缺损者、神经移植床为瘢痕组织或无血供组织以及伴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神经缺损的情况应考虑用带血运的游离神经移植。但因为股神经与腓肠神经巨大的直径差异,通常需要三至四段腓肠神经移植于缺损处方能满足动力需求。即便用两根静脉动脉化的腓肠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动力也不足够。如果用多股腓肠神经移植修复,则移植神经仅靠组织液提供营养,建立自身血液循环的时间较长,会造成部分移植神经中心发生坏死,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寻求更好的显微修复方式,为移植神经提供稳定的血供,使得移植神经尽早建立自身的血液循环,以促进神经更好的再生,获得良好的功能愈后。在神经移植间隔距离太大或者神经近断端无法利用的情况下,神经转位成为修复缺损的良好选择。但相较于上肢较多的神经转位术式,下肢神经损伤的神经转位应用的还很少。因为闭孔神经具有与股神经来源相同、解剖位置相近、包含运动纤维等优点,股神经损伤修复的转位神经研究主要集中于闭孔神经。而多项解剖学研究也都证实了闭孔神经转位修复股神经的可行性。与腓肠神经移植相比,闭孔神经移位修复股神经轴突再生只需要通过一个吻合口,轴突再生距离也更短,理论上可以得到更佳的恢复效果。但利用闭孔神经主干转位修复会损失内收的功能,利用前支转位又不能提供足够的轴突数量。所以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寻求最佳的神经转位方法,让有限的转位神经得以充分利用,获得最佳的修复效果。第一部分神经移植床对股神经长段缺损修复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不同组织床上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股神经长段缺损时移植神经的血运建立和神经再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为临床自体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长段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成年大鼠股神经长段缺损实验动物模型,选择不同组织床进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A组(肌肉组织床),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于血运丰富的肌肉组织中,由肌肉组织为移植神经提供营养支持;B组(空白组织床),不人为构建组织床,移植神经置于修复位置不做处理,依靠组织液为移植神经提供营养;C组(瘢痕组织床)将移植神经置于硅胶管中,模拟瘢痕组织,由组织液为移植神经提供营养支持。于术后的不同时间点(1周、2周、4周、12周)分别取材,对移植神经和股四头肌行组织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观察移植神经血运建立、神经再生及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对三组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肌肉组织床组移植神经血液循环建立的时间较其他两组明显缩短,而大鼠的BBB运动功能评分、运动单位电位波幅、肌重恢复率、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以及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都要高于空白组织床组和瘢痕组织床组。两相比较,空白组织床组的各项指标又要优于瘢痕组织床组。结论:肌肉组织床可以为移植神经提供良好的血供和稳定的生长环境,大大缩短了移植神经建立血液循环的时间,较早进入轴突生长与髓鞘形成期,从而获得良好的神经再生效果。在进行长段神经移植时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进行修复,这既是神经移植方法的创新,也是理论的创新。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股神经长段缺损的修复,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第二部分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临床研究目的:在临床治疗两例股神经长段缺损的病例中,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入肌肉,观察分析患者预后,为临床上自体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长段缺损提供指导。方法:为两位股神经长段缺损患者施行腓肠神经移植手术,术中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入肌肉,术后观察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对患者进行肌电图、超声及磁共振检查,综合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患者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满意,伸膝肌力恢复至M4+,步态接近正常。结论:在腓肠神经移植治疗股神经长段缺损的过程中,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入肌肉组织,可以促进移植神经再生,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在股神经及其他周围神经长段缺损的治疗中推广应用。第三部分股神经各肌支神经转位修复方案的研究目的:评估股神经各肌支的重要性,分析不同肌支组合的修复效果,为临床上神经转位至股神经各肌支治疗股神经长段缺损提供优选方案。方法:动物实验研究分为两步。第一步,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仅保留一支股神经肌支,通过观察大鼠的膝关节功能变化来分析各肌支的重要性。第二步,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直肌支,另一组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外侧肌支,通过观察大鼠的膝关节功能变化对两种组合方式进行评估。结合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和临床病例以及文献资料来分析评估各种肌支修复组合。结果:股四头肌各肌支重要性依次为股内侧肌支、股外侧肌支、股直肌支和股中间肌支。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直肌支的功能要低于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外侧肌支,结论:动力足够的话可以选择修复三个肌支,其中的最佳组合是股外侧肌支+股直肌支+股内侧肌支;如果只能修复两个肌支,最佳修复方案是股内侧肌支+股外侧肌支,其次是股内侧肌支+股直肌支;如果只能修复一个肌支,则选择股内侧肌支。
朱婷婷[4](2018)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讨论骶尾部褥疮的各种修复方法,利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并观察其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通过采用超声多普勒对20名成人志愿者进行双侧臀上动脉穿支血管进行研究,探测臀上动脉穿支血管血流及分布状况,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臀上动脉穿支的具体范围,根据超声探测结果对我科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共收住的12例Ⅲ~Ⅳ度骶尾部褥疮患者使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讨论利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效果。结果:用超声多普勒测定双侧臀上动脉穿支,连结髂后上嵴与股骨大转子,测量结果显示该最大穿支点均落在以髂后上嵴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上1/3交界点为圆心,半径为3cm的圆内,其中15%位于圆心,外下象限占35%,内下象限占30%,外上象限和内上象限各占10%。9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完全成活,无任何并发症,创面均I期愈合。术后皮瓣外形满意,有弹性,无水泡、肿胀、青紫等皮瓣血运障碍发生。2例皮瓣远端尖部发生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抗感染等支持处理后II期愈合。1例患者在术后2天出现皮瓣静脉淤血,皮瓣肿胀,伤口裂开,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愈合,最后经部分清创皮瓣及应用对侧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随访1~5年,皮瓣覆盖部位无窦道、瘘管等相关并发症,质地与周围组织相同,未见创面复发的病例,患者皮瓣修复部位有不同程度的感觉恢复。结论:臀上动脉穿支数量多,位置较恒定、血供良好,利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创面,不仅设计灵活,组织量丰富,而且保留了臀大肌功能,不影响髋关节活动的稳定性,能达到功能与外形的兼顾,是目前治疗骶尾部褥疮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顾荣,王海文,江新民,梅雄军,钟达强[5](2017)在《髂腹股沟联体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上肢较大面积皮肤缺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浅支与第四腰动脉前支皮穿支或与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联体的髂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前臂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至2015年8月,对6例上肢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采用旋髂浅动脉浅支与第四腰动脉前支皮穿支或与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联体的髂腹股沟皮瓣移植进行修复,皮瓣近端以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血供,远端以第四腰动脉前支皮穿支或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为血供,皮瓣最大为35.0 cm×15.0 cm,最小为25.0 cm×9.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6例进行回院随访,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功能及供区情况。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厚薄适中,外形良好,质地柔软,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有排汗功能。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结论游离旋髂浅动脉浅支与第四腰动脉前支或与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联体的髂腹股沟穿支皮瓣可以扩大皮瓣的切取范围,为皮瓣提供良好血供,皮瓣具质地较簿、供区可直接缝合等优点,是修复上肢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顾荣,王海文,江新民,梅雄军,钟达强[6](2017)在《髂腹股沟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应用移植髂腹股沟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或骨缺损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采用髂腹股沟穿支皮瓣进行移植修复,其中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8例;采用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采用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8例;采用旋髂深动脉嵌合髂骨穿支皮瓣修复3例;采用髂腹股沟联体穿支皮瓣修复6例。皮瓣最小面积5.0 cm×6.0 cm,最大面积35.0 cm×15.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移植皮瓣全部成活,2例发生皮瓣皮下血肿压迫出现动脉供血障碍,拆除部分缝线后血运恢复,1例发生静脉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恢复血运。2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个月,平均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较平坦,两点分辨觉10.020.0 mm。受区移植髂骨均生长良好,骨折完全愈合。供区见2例瘢痕稍增生,余均呈线状瘢痕愈合良好。结论移植髂腹股沟穿支皮瓣具有供区隐蔽,可直接缝合,不损伤主干动脉等传统优点,且具有可灵活修复骨缺损,可切取大面积联体(嵌合)穿支皮瓣及可修薄等特点,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刘云[7](2016)在《80排160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的形态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析80排160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的形态学和临床应用状况。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期间到我院体检健康的20名正常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均接受注射造影剂后,使用80排160层螺旋CT三维重建扫描所有研究者盆腔,采集图像后,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和遮盖溶积重建技术对盆腔动脉、静脉进行重建,鉴别各血管分支和显影血管。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经三维重建图像后显示出3-4级血管,显影平均时间在30s时,动脉系统可清晰显示出,显影时间在90s-130s范围内时两者可共同显示出,静脉系统显影在130s时最清晰,显影时间在230s时增强组织强化,静脉边缘不够清晰,但相对独立。结论解剖手段之一则为多层螺旋CT,将此方式应用到正常人盆腔血管形态学研究中,并在软件支持下,分离动脉、静脉更加具有准确性和清晰性,在诊断临床盆腔血管疾病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吴攀峰,唐举玉,李康华,梁捷予,俞芳,周征兵[8](2014)在《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四肢骨和软组织缺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旋髂深血管的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走行及穿支分布特点,术前采用超声多普勒穿支定位,设计切取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嵌合穿支皮瓣,髂骨瓣与穿支皮瓣仅以穿支血管相连,髂骨瓣重建骨缺损,穿支皮瓣覆盖皮肤缺损创面。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采用此方法治疗四肢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车祸伤7例,重物砸伤2例,机器绞伤2例,摔伤1例;4例为急诊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后,Ⅱ期行嵌合瓣修复,8例为外院转入的开放感染创面,2例为慢性窦道流脓创面。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大肠埃希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混合感染1例,无菌生长2例。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髂骨瓣与受区骨均在810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四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吻合旋髂深血管的嵌合穿支皮瓣移植只需吻合一组母体血管,皮瓣与骨瓣仅以穿支血管相连,操作方便、血供可靠,可实现创面立体修复,是一种修复四肢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赵玮,王伟中,陈莹,段克修,易敏,蒋玲林[9](2014)在《骶骨肿瘤27例供血动脉的血管造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骶骨肿瘤DSA下供血动脉情况。方法 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27例骶骨肿瘤患者被纳入该观察,所有患者均行腹主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骶正中动脉、腰动脉造影,记录供血动脉的起源及分支。结果 27例骶骨肿瘤供血动脉:骶正中动脉20例(20支),骶外侧动脉22例(36支),髂腰动脉18例(27支),腰动脉10例(15支)支,臀下动脉3例(3支)、臀上动脉2例(2支)。结论本组所见骶骨肿瘤血供主要来自骶正中动脉、骶外侧动脉、髂腰动脉、腰动脉,臀下、臀上动脉供血少见,少见供血动脉需引起注意。
李世德,李剑,韦玮[10](2010)在《低位腹主动脉外阻断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腹主动脉下段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关系进行观察,为低位腹主动脉外阻断提供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对27具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解剖出腹主动脉下段的主要分支(肠系膜下动脉、第三、四腰动脉、骶正中动脉),测量分支间的距离及其与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肠系膜下动脉到主动脉分叉最低点距离为2.73~5.57cm,平均4.27±0.8cm。肠系膜下动脉到第三腰动脉的距离为-0.69~1.33cm,平均0.46±0.52cm。第三、四腰动脉间的距离为1.27~3.45cm,平均2.18±0.48cm。第四腰动脉到骶正中动脉的距离为0~2.42cm,平均1.09±0.62cm。骶正中动脉到腹主动脉分叉最低点的距离为0.02~1.50cm,平均0.53±0.37cm。第三、四腰动脉间的距离与第四腰横动脉至骶正中动脉的距离比较,经配对设计两样本均数t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1);二者中点距离腹主动脉分叉处2.71±0.62cm。结论:左下腹膜外入路至腹主动脉距离近,为最佳途径;第三、四腰动脉间的距离最宽,二者之中点距腹主动脉分叉处距离合适,是外阻断的最佳部位。
二、第四腰动脉的解剖学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腰动脉的解剖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技术辅助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瓣在下颌骨复合缺损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典型病例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主要英文缩写及中文翻译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2)侧方撞击骨盆血管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尸体骨盆侧方撞击试验 |
1.1 前言 |
1.2 材料 |
1.3 方法 |
1.3.1 骨盆侧方撞击运动捕捉 |
1.3.2 骨盆撞击后解剖观察 |
1.4 结果 |
1.4.1 骨盆碰撞前后CT扫描图像 |
1.4.2 运动捕捉数据分析 |
1.4.3 骨盆撞击后的解剖观察和测量 |
1.5 讨论 |
1.5.1 骨盆骨折的分型和诊断 |
1.5.2 骨盆撞击试验装置和研究对象 |
1.5.3 侧方撞击下骨盆峰值压缩与终末压缩的关系 |
1.5.4 侧方撞击下骨盆的变形方向 |
1.5.5 软组织对骨盆稳定性的作用 |
1.5.6 骨盆血管的解剖和管径测量 |
1.5.7 骨盆骨折盆腔血管损伤的规律 |
1.6 结论 |
第二部分 骨盆侧方撞击仿真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3 方法 |
2.3.1 建立骨盆CAD模型 |
2.3.2 建立骨盆网格模型 |
2.3.3 设置接触关系 |
2.3.4 模型材料赋值 |
2.3.5 骨盆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2.3.6 骨盆侧方撞击有限元仿真实验 |
2.4 结果 |
2.4.1 骨盆CAD模型结果 |
2.4.2 骨盆网格模型结果 |
2.4.3 骨盆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结果 |
2.4.4 骨盆侧方撞击有限元分析结果 |
2.5 讨论 |
2.5.1 骨盆有限元分析 |
2.5.2 骨盆CAD模型的构建 |
2.5.3 单元类型的选择 |
2.5.4 边界条件和载荷 |
2.5.5 模型的简化 |
2.5.6 断裂过程的描述 |
2.5.7 加速损伤和减速损伤的特点 |
2.6 结论 |
第三部分 髂内动脉有限元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3 方法 |
3.3.1 获取髂内血管主要分支的空间、几何特征 |
3.3.2 构建血流CFD模型和血管Shell模型 |
3.3.3 对血流和血管模型进行材料赋值 |
3.3.4 建立blood和 vessel的映射 |
3.3.5 划分网格 |
3.3.6 对血管模型进行验证 |
3.3.7 对血流模型进行验证 |
3.3.8 血管-血流流固耦合分析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5.1 血管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
3.5.2 血管有限元分析 |
3.5.3 血管建模 |
3.5.4 显示求解和隐式求解 |
3.5.5 流固耦合 |
3.5.6 髂内动脉的力学响应 |
3.6 结论 |
第四部分 总结 |
参考文献 |
课题综述 |
骨盆稳定结构的生物力学和影像学评价 |
有限元分析在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
基因沉默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神经移植床对股神经长段缺损修复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临床研究 |
前言 |
病例资料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股神经各肌支神经转位修复方案的研究 |
前言 |
动物实验研究 |
病例资料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股神经损伤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
致谢 |
(4)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英文术语缩略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6)髂腹股沟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手术方法 |
1.3术后处理 |
2结果 |
典型病例 |
3讨论 |
3.1 髂腹股沟穿支皮瓣的血供特点与皮瓣选择 |
3.2 髂腹股沟穿支皮瓣的优、缺点 |
3.3 注意事项 |
(7)80排160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的形态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指标判定 |
2 结果 |
2.1 多层螺旋CT对盆腔动脉各主要分支三维图像的显示能力 |
2.2 重建三维对盆腔静脉和各属支的显示状况 |
2.3 盆腔静动脉长度和显示程度的差异 |
3 讨论 |
(9)骶骨肿瘤27例供血动脉的血管造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低位腹主动脉外阻断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测量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低位腹主动脉外阻断入路的选择问题 |
3.2 低位腹主动脉外阻断位点的选择 |
3.3 低位腹主动脉外阻断的注意事项 |
四、第四腰动脉的解剖学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技术辅助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瓣在下颌骨复合缺损中的临床应用[D]. 展昭均.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2]侧方撞击骨盆血管损伤机制的研究[D]. 马志坚.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3]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研究[D]. 周振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 [4]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临床应用[D]. 朱婷婷. 蚌埠医学院, 2018(02)
- [5]髂腹股沟联体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上肢较大面积皮肤缺损[J]. 顾荣,王海文,江新民,梅雄军,钟达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7(05)
- [6]髂腹股沟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J]. 顾荣,王海文,江新民,梅雄军,钟达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7(02)
- [7]80排160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的形态学研究及临床应用[J]. 刘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09)
- [8]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四肢骨和软组织缺损[J]. 吴攀峰,唐举玉,李康华,梁捷予,俞芳,周征兵.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06)
- [9]骶骨肿瘤27例供血动脉的血管造影研究[J]. 赵玮,王伟中,陈莹,段克修,易敏,蒋玲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08)
- [10]低位腹主动脉外阻断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J]. 李世德,李剑,韦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