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金钱腐蚀的“灵魂”

被金钱腐蚀的“灵魂”

一、被金钱锈蚀的“灵魂”(论文文献综述)

张卓[1](2010)在《跨文化交流与当代留学生文学研究》文中指出三十年代的老留学生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对中国的近代化来说,留学生可以比作报春鸟,比作普罗米修斯。”作为最早感知西方文明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是睁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觉,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伴随着作为重要社会力量的留学生的出现,记述留学生和留学活动的留学生文学也随之兴起。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文学能在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以后极大地开阔眼界,迅速地建立起全新意义上的现代文学体系,积极地融入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并成为这个格局中同步发展的组成部分,具有海外体验背景的作家群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留学生文学是构成中国新文学之河的一条重要支流。”但是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后,中国关闭了国门,留学生文学也进入了断流期。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恢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关闭了近30年的国门再一次向世界打开,80年代初又敞开了自费留学的大门,神州大地开启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出国浪潮,这条曾经断流的留学生文学支流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横卷中国文坛。留学生们是灵魂放逐者,是孜孜不倦的寻梦人,他们体味着物质生存挑战下打工者的辛酸和奋斗成功者的欣喜,经历了精神家园的迷失与找寻,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冲击下反思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大舞台。留学生文学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产物,一直和时代发展同步,展示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的留学初期,有大量作品叙写留学生们在异乡的艰难的奋斗经历和他们的种种遭遇和尴尬的生存状态,以及在两种社会文化冲撞下的一种进退维谷的边缘人的复杂心态。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和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等作品一时洛阳纸贵,宣扬留学生在新大陆的奋斗直至成功的传奇故事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热点。经历了充满物质上的炫耀,成为海外致富楷模的90年代初期的辉煌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阅历的丰富和跨文化体验的加深,留学生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一代留学人共同的内心焦虑和情感失落以及社会文化的根本冲突,异域谋生的复杂心绪、同胞之间的倾轧与隔膜、主流社会的文化偏见、新移民在西方主流文化的强大压力下割裂自身传统文化脐带时的痛苦立场以及如何保存华人的文化根性,成为了这一时期留学生作家关注的焦点,涌现出了诸如《血液的行为》、《曾在天涯》、《细节》等峰峦作品。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十年。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有了很大的改变,留学成为了当代留学生自觉的生活道路选择,他们眼界更加开阔,心胸更加包容,一改以前的留学生文学中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叙述,自我奋斗的展示,而尝试从整个人类和人性化的角度探讨异质文化中的差异、冲突和融合,表现出了更加开放和成熟的创作心态。新时期的留学生文学对于物质给予了极大程度的关注。经历了“文革”洗礼的留学生,拥有着难以言说的过去和苦涩的回忆。他们虽然来到了异国他乡,试图用距离改变命运,忘记过去,但是“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斥着对中国命运的回忆,充斥着贫乏与困窘的记忆,他们和同时期的中国本土作家一样在痛苦地思索和探讨着中国悲剧的根源。两手空空踏上新大陆的留学生们,无不面临着物质上的窘境和生存上的困境,所以他们的作品一直对个人物质生存境遇予以极大的关注,大量描写了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拼搏时所遭遇的种种苦难,无论是富裕梦的破灭,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失败者,还是成功致富,沉溺于物质享受之中的成功者,都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对金钱的强烈渴求的物质化倾向。留学生文学顺应了90年代消费主义大旗下的物质追求大潮,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少君的《奋斗与平等》等作品,渲染了一个个致富者的传奇故事满足了国人对海外淘金的种种憧憬与向往,一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国内的留学生文学热潮。身处东西两种文化交界的留学生文学记录了留学生们对精神家园的迷失与找寻,展现着时代变革中跨文化语境下中国人的精神轨迹。从“夹缝中求生存”的痛苦的边缘人,到“试图在两种文化中找寻平衡点”的积极的国际人,再到“体验着游走在两种文化中的快乐,由被动的生存移民到主动的生命移植”的清醒的世界公民,留学生文学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崭新气息。留学生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必然面临精神上的失落和找寻的难题。査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是描写“边缘人”心态的代表作品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留学生到学留人身份的转化所带来的视角的变换,对异国文化的了解的深入和对母国文化的反思的加强,都使得留学生写作的视野更加开阔起来。他们的作品超越了国界、民族甚至文化的差异,上升到普遍的人性的层面,在找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跨越了边缘人的狭隘,走向了国际人的新生。世纪之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席卷之下,随着中国这个东方巨人的重新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留学生们经济状况的逐渐好转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对于所在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了解的逐渐深入,留学生摆脱了最初的边缘人的精神壁垒和束缚,跨越了国际人,而成为了具有广阔的胸襟和开阔的文化视野的世界公民。留学生乘风破浪,远走高飞,广览异域风情,搏击时代雄风,是当之无愧的国人眼中的一代天骄。然而背井离乡,远离祖国的他们经历了国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困惑和痛苦,常常心怀没有归属的无家可归感和离开了文化根基的精神漂泊感。带着深深中国烙印的他们醒悟到“归根到底,文化是‘泡’出来的。在这个缓慢自然的过程中,你所有的毛孔都得浸在水里。文化不仅有奶血之分,而且许多东西根本学不来”。因而,书写中西方在道德伦理、婚姻爱情、经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也成为了留学生文学的一大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世界一改以往的闭锁而变成了全方位的开放系统,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人类的共识,整个世界宛如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的人成为了“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一家人”。留学生文学也从以往的致力于反映文化身份给个人在国外的经历和选择造成的巨大障碍,转变为深入到人的性格和心理中去表现人的命运,体现出文化混杂与融合的新趋势。建立全球文化全球价值是一个漫长的历程,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并得以实现,留学生文学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窗口,一定会以其独特的角度对此做出独特的贡献!

王蕊[2](2019)在《波德莱尔速度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波德莱尔作为从古典时期向现代过渡的伟大诗人,用审美现代性将瞬间与永恒这两个看似背道而驰的概念巧妙地融合起来。他创造的“瞬间体验”审美范式为原本平面的空间书写增添了新的维度,这既是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诠释,又实现了现代人在面对速度带来的精神困境时的审美超越。波德莱尔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忧郁与颓废,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性都市体验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但却几乎未有以“速度”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进入“速度时代”之后,工业飞速发展、科技无所不能、人被机器奴役、城市中各种不可预料之变……速度在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操纵,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波德莱尔的速度体验,不仅为研究这位伟大的现代派诗人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当代人如何更和谐的与速度相处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思想中,蕴含着对速度的多重体验,这种体验与19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欧的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技术基础,它为欧洲带来了现代性的曙光,但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使现代社会充满矛盾,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人文价值观念也随着人的异化发生改变。在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的现代性语境下,波德莱尔发现了速度带来的瞬间感、震惊感和社会无节制流动造成的消散感,在哀叹速度带来的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的同时,波德莱尔还发现了勇敢对抗速度的时代英雄,并将这些感受以速写的方式凝练在他的作品中,描绘出一幅充满时代特色的现代生活的画卷。其中,瞬间体验来自于碎片化的现代性都市体验,震惊体验源于现代社会全速前进带来的传统经验的失效,消散体验主要是速度操纵下现代人灵与肉的变态与异化的产物,而速写体验则是波德莱尔勾连起瞬间与永恒、记录现代社会所有速度体验的最行之有效的尝试。波德莱尔的速度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19世纪法国社会新陈代谢和现代化迅速推进的真实写照,还揭示了现代社会的速度困境并提出了以审美现代性对抗资本现代性的解决方案,这对反思对当下“速度社会”的未来大有裨益。在速度景观林立的今天,人们在享受速度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其苦,对瞬间的过度关注、对震惊的沉迷,以及现代社会的无限流动带来的断裂感和漂泊感,都把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搅打得分崩离析。当追求快速与新奇成为人类生活的主宰,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也随之而来。如何在速度的夹缝中寻得救赎之路,值得每一个现代人的深度思考。

高兴[3](2005)在《精神病因分析与道德病情报告——鲁迅与契诃夫小说创作主旨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与契诃夫都在其小说创作中展示了本民族的病态人生形式,鲁迅侧重于揭示历史文化的弊端给国民造成的精神缺陷与心理创伤,契诃夫侧重展现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道德信仰及行为的迷失。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与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项耀瑶[4](2012)在《论王鲁彦对鲁迅小说人物叙事的承传》文中研究说明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对乡土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鲁彦作为浙东乡土作家群的代表作家,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立足于浙东这块热土,从人物形象上承传了鲁迅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既写出了在外来资本冲击下浙东农村的生活现状,也描绘了在此环境下人物意识形态的变化,大大拓宽了乡土文学的表现范畴。

周晚峰[5](1996)在《“危机”之后的危机——从中国画现状说起》文中认为 曾几何时,一些有识之士惊呼中国画至明清已经发展完善到了一个顶点,中国画穷途末路之说,一时间几乎使中国画坛哀鸿遍野、“危机”四伏。有人表示忧虑,有人主张改良,“美术革命”之风浩浩荡荡,各种观念风起云涌,各种流派纷至沓来,确实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热闹了一阵子。但在“危机”说和“美术革命”之后中国画又面临什么现状呢:骚动不安、良莠不分、画家不纯、批评不力、“卖蛋”的磨肩接踵,“养鸡”的寥若晨星,真正要命的危机正在眼下。 一 确切地说,从六届全国美展到八届全国美展历时十年,十年间,多少“平地”已高楼崛起,而中国画艺术却似乎一直在理论上兜圈子、在形式上做文章。一会儿传统、一会儿现代、一会儿高唱主题、一会儿张扬个性。引经据典、高谈阔论的文章一大堆,除了少数令人尊敬的手笔外,大都套用一些前人的观点再加上些生僻词藻、哲学概念、绕口语言,或吟诗,或抒情,用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的文字堆砌成一座似乎高深莫测的大架子,一无自家思想、二无学术

周晓峰[6](1996)在《从中国画现状说起》文中研究表明 中国画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主要脉胳之一,伴随着人类文明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几经沉浮,几经沧桑,虽已伤痕累累,却因它续接了一代代自甘寂寞者辛苦探索的心路历程,溶入了一代代自强不息者毕生的心血而在世界画坛放射着熠熠灵光。

赵恺,何火任[7](1982)在《镍币》文中研究说明

杨柳[8](2017)在《新时期筑牢党员干部反腐思想防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上出现的问题总能够在思想上找到根源,贪腐衍生的源头就在于反腐思想防线的松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的思想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反腐思想防线松弛,就难以抵御错误思想的侵袭以及外在诱惑的干扰。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专门开辟了“以案警示”栏目,中央电视台制作了《永远在路上》的专题教育片,对部分落马党员干部进行了案情介绍。我们认为分析这些人的心路历程,总结他们人生走偏的思想根源,对于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思想防线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构筑反腐思想防线既是反腐教育的目标,也是反腐治理的方向。文章接着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反腐防线建设重要性的观点和主张。其次,文章分析了新时期部分党员干部反腐思想防线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选取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以案警示”栏目中的100位落马党员干部,他们中既有属于肆意弄权的“老虎”,也有属于侵犯百姓利益的“苍蝇”。通过“以案警示”中的文字材料和中央电视台“永远在路上”节目的视频资料,我们认为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反腐思想防线上主要存在着权力观错误、欲望多样化以及意志力不坚定等问题,致使思想不设防、漏洞百出。再次,文章分析了部分党员干部反腐思想防线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落后思想观念的惯性依然存在;二是拉拢腐蚀的力量依然强大,三是组织帮助的力度依然不够。最后,文章探索了新时期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的对策建议。结合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们所分析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筑牢新时期部分党员干部反腐思想防线需要实现“三个结合”,即榜样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职能监管和群众监管相结合以及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相结合。总的来讲,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选取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反腐思想防线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研究。这种思路难免出现不够周延之处,只能留待今后的研究来解决。

赵恺,何火任[9](1982)在《镍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琨[10](2010)在《洪湖,破碎的水玉——浅析哨兵的长诗《水立方》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文中提出

二、被金钱锈蚀的“灵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被金钱锈蚀的“灵魂”(论文提纲范文)

(1)跨文化交流与当代留学生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世界奏鸣曲——新留学大潮与留学生文学的再兴起
    第一节 从睁眼看世界到发现新大陆——留学活动的衍变
        一、睁眼看世界——留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二、发现新大陆——轰轰烈烈的新留学大潮
    第二节 从域外盗火到异国丛林中的搏击——时代记录下的留学生文学
        一、域外盗火——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启蒙
        二、异国丛林中的搏击——留学生文学的再兴起
    第三节 留学生文学的界定和研究现状
        一、留学生文学的界定
        二、留学生文学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留学生.新移民.游子:身份的转换与创作主题的嬗变
    第一节 留学生的困惑茫然——80 年代的留学生文学
    第二节 新移民的精神漂泊——90 年代的留学生文学
    第三节 游子的自我放逐——世纪之交的留学生文学
第三章 逃离.搏击.炫耀:物质困境的摆脱与自我理想的实现
    第一节 贫乏与困窘——中国命运的逃避与沉重的中国情结
        一、贫乏与困窘——中国命运的逃避
        二、乡愁与乡怨——浓郁的中国情结
    第二节 异国艰辛生存的亲历与倾诉
    第三节 功成名就的展示与“淘金者”的启示
第四章 边缘人.国际人.世界公民:跨越国境的精神家园的迷失与找寻
    第一节 边缘人的体验——夹缝中的人生与精神家园的迷失
    第二节 国际人的新生——精神家园的找寻与获得
    第三节 世界公民的新视野——新精神家园的构建与重生
第五章 差异.冲突.融合——跨文化语境下的艰难文化选择
    第一节 差异与冲突——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一、经济、政治层面的文化冲突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观念层面的文化冲突
        三、婚姻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冲突
    第二节 混杂与融合——全球化浪潮下的跨文化交流新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2)波德莱尔速度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价值
    0.2 研究综述
    0.3 研究思路
第1章 波德莱尔速度体验的语境
    1.1 技术语境
        1.1.1 机械化的工业社会
        1.1.2 精确计时技术下的现代生活
    1.2 文化语境
        1.2.1 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1.2.2 人文价值观念的转变
第2章 波德莱尔速度体验的内涵
    2.1 瞬间体验
    2.2 速写体验
    2.3 震惊体验
    2.4 消散体验
第3章 波德莱尔速度体验的当代反思
    3.1 速度景观下的人类生活
    3.2 速度引发人类生存危机
    3.3 当代速度体验的美学救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论王鲁彦对鲁迅小说人物叙事的承传(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Q式人物
二、妇女形象
三、看客群体

(5)“危机”之后的危机——从中国画现状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8)新时期筑牢党员干部反腐思想防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概念释义
        1.3.1 防线
        1.3.2 思想防线
        1.3.3 筑牢思想防线
        1.3.4 反腐倡廉建设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1.5.1 主要内容
        1.5.2 主要创新
第2章 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1 从反腐倡廉建设的体系谈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
        2.1.1 筑牢思想防线是反腐教育的目标
        2.1.2 筑牢思想防线是预防腐败的基石
        2.1.3 筑牢思想防线是腐败治理的方向
    2.2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谈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
        2.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防止党员干部蜕化变质的理论
        2.2.2 列宁关于党员干部反腐思想教育的理论
    2.3 从我国历届领导人谈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的意义
        2.3.1 改革开放前我国领导人反腐思想防线建设的经验
        2.3.2 改革开放后我国领导人反腐思想防线建设的经验
第3章 新时期部分党员干部反腐思想防线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权力观错误,思想不设防
        3.1.1 权力理想错位
        3.1.2 权力心态失衡
        3.1.3 权力运用骄纵
    3.2 欲望多样化,防此不防彼
        3.2.1 没有边界的收益
        3.2.2 没有原则的交往
        3.2.3 没有理性的嗜好
    3.3 意志不坚定,想防防不住
        3.3.1 道德观念防线疲软
        3.3.2 纪律观念防线松弛
        3.3.3 法律观念防线无力
第4章 新时期部分党员干部反腐思想防线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落后思想观念的惯性依然存在
        4.1.1 部分党员干部“等级观念”较为严重
        4.1.2 部分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
        4.1.3 部分党员干部“宗法观念”较为严重
    4.2 拉拢腐蚀的力量依然强大
        4.2.1 境外敌对势力的拉拢腐蚀
        4.2.2 境内市场主体的拉拢腐蚀
    4.3 组织帮扶的力度依然不够
        4.3.1 部分基层党组织作用弱化
        4.3.2 部分基层党组织功能虚化
        4.3.3 部分基层党组织建设形式化
第5章 新时期筑牢党员干部反腐思想防线的对策建议
    5.1 坚持榜样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
        5.1.1 坚持榜样教育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5.1.2 坚持警示教育筑牢反腐思想防线
    5.2 坚持职能监管和群众监管相结合
        5.2.1 职能监管形成合力机制,构筑反腐思想堤坝
        5.2.2 群众监管实现全面覆盖,补缺反腐思想防线漏洞
    5.3 坚持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相结合
        5.3.1 加强制度建设是筑牢反腐思想防线的基石
        5.3.2 加强组织建设是筑牢反腐思想防线的保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四、被金钱锈蚀的“灵魂”(论文参考文献)

  • [1]跨文化交流与当代留学生文学研究[D]. 张卓. 吉林大学, 2010(05)
  • [2]波德莱尔速度体验研究[D]. 王蕊. 湘潭大学, 2019(02)
  • [3]精神病因分析与道德病情报告——鲁迅与契诃夫小说创作主旨比较[J]. 高兴.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 [4]论王鲁彦对鲁迅小说人物叙事的承传[J]. 项耀瑶.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 [5]“危机”之后的危机——从中国画现状说起[J]. 周晚峰. 美术观察, 1996(11)
  • [6]从中国画现状说起[J]. 周晓峰. 西北美术, 1996(02)
  • [7]镍币[J]. 赵恺,何火任. 诗探索, 1982(03)
  • [8]新时期筑牢党员干部反腐思想防线研究[D]. 杨柳. 重庆工商大学, 2017(03)
  • [9]镍币[J]. 赵恺,何火任. 诗探索, 1982(03)
  • [10]洪湖,破碎的水玉——浅析哨兵的长诗《水立方》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J]. 曹琨. 当代文坛, 2010(01)

标签:;  ;  ;  ;  ;  

被金钱腐蚀的“灵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