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瑟氏泰勒虫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升[1](2018)在《抗NcP40单抗制备及牛新孢子虫感染ELISA和胶体金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新孢子虫病(Neosporiasis)是由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引起的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感染率为10%-40%,最高达82%。犬及犬科动物是新孢子虫的终末宿主,中间宿主范围广泛,包括牛、羊、鹿、马、犬、兔等家畜及海洋哺乳动物。其中对牛的危害最为严重,感染后引起新生犊牛运动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怀孕母牛出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但是检测方法报道有限,尤其是检测循环抗原的相关报道。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便捷、灵敏、特异、快速的检测方法对牛新孢子虫病的诊断及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新孢子虫表面抗原P40作为免疫抗原,制备了单克隆抗体,对其进行了亚细胞定位,随后建立了检测循环抗原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利用纯化的新孢子虫Nc P40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Dot-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以期为牛新孢子虫病的诊断提供更加快速简便的方法。抗Nc P4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Nc P40蛋白亚细胞定位:本研究成功表达并纯化了新孢子虫Nc P40蛋白,经验证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良好;利用纯化的Nc P40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筛选得到6株阳性单克隆细胞株(编号分别为NCLIV-004380-1、2、9、13、25、36)。对6株阳性单克隆细胞株进行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结果显示重链类型分别为IG1类型、IG1类型、IG2a类型、IG1类型、IG2b类型、IG1类型,选取两株(NCLIV-004380-1和NCLIV-004380-25)进行单克隆抗体纯化,经过纯化后可获得较单一的重链抗体和轻链抗体,NCLIV-004380-1号腹水抗体效价为1×105,NCLIV004380-25号腹水抗体效价可达4×105;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Nc P40蛋白进行虫体定位,发现该基因蛋白表达于新孢子虫虫体表面。牛新孢子虫感染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建立了牛新孢子虫感染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新孢子虫NCLIV004380-1单克隆抗体最佳包被量为0.125μg/孔,最佳血清稀释度为1:200;最佳封闭剂为5%的脱脂奶粉;HRP标记的NCLIV004380-25单克隆抗体最佳浓度为1:3000;最佳底物反应时间为20min;敏感性可达到1:12800;与牛微小隐孢子虫阳性血清和牛泰勒虫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好;批内、批间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6%;应用所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了吉林省120份牛血清样品,检出4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3%;与市售的牛新孢子虫检测试剂盒进行了比较,市售试剂盒检出4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3%,结果一致。牛新孢子虫感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以Nc P40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牛新孢子虫感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最佳优化条件如下:最佳包被抗原量为0.5μg/孔,最佳血清稀释度为1:100,最佳封闭剂为1%的明胶,酶标抗体的最佳稀释度为1:5000,所建立的方法敏感性可达到1:800,且与牛瑟氏泰勒虫无交叉反应,批内、批间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10%,表明所建立的方法重复性良好,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120份牛血清样品,检出26份阳性样本,阳性率为21.7%。牛新孢子虫感染Dot-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利用Nc P40重组蛋白建立牛新孢子虫感染Dot-ELISA检测方法。确定了待检样品的最佳稀释比例为1:200,酶标二抗的最佳稀释比例为1:8000,最佳抗原包被量为0.5μg/孔,建立的Dot-ELISA方法最佳敏感度可达到1:1600,且与牛瑟氏泰勒虫阳性参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应用所建立的Dot-ELISA方法检测120份牛血清样品,检出23份阳性样本,阳性率为19.17%。牛新孢子虫感染胶体金免疫试纸条的研制:以Nc P40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牛新孢子虫感染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通过一系列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胶体金溶液最佳酸碱度为加入3μL的K2CO3(2mol/L)时的p H值,SPA的最佳标记量为6μg,检测线(T)包被浓度为1mg/m L,质控线(C)最佳包被浓度为0.5mg/m L,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牛新孢子虫阳性参照血清敏感性可达到1:320,且与牛瑟氏泰勒虫无交叉反应。将试纸条组装封闭干燥后分别存放于4℃、室温(20℃)、37℃条件下,分别在1d、7d、30d、60d观察试纸条颜色的变化,结果表明试纸条在4℃保存的效果较好,可达到60d。利用所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检测临床120份牛血清样品,其中21份为阳性,阳性率为17.5%。
董琦,张春军,于龙政[2](2018)在《牛东方泰勒虫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流行病特征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牛东方泰勒虫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东方泰勒虫寄生于牛体内的一种血液原虫;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是一种革兰阴性菌,专性细胞内寄生,主要侵染宿主的髓系细胞和非髓系细胞,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论文总结近年来对牛东方泰勒虫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分子流行病的研究,如致病特征和诊断方法的研究成果,并对文献进行分析,关于牛东方泰勒虫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分子流行病的研究,还有很多领域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由于前期研究提示不同地域来源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遗传进化背景,可能具有不同的致病特征和诊断方法,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各地牛东方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流行病特征和适宜的诊断方法的进展。
王雪[3](2016)在《新孢子虫病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三种动物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宿主范围非常广泛,终末宿主是犬,牛、羊、犬、马、猪、兔等家畜及一些野生动物和小型动物可作为中间宿主,新孢子虫病是由犬新孢子虫寄生在犬、牛、羊等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该病对牛、羊的危害尤为严重,是造成世界性牛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畜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只能对患病家畜采取淘汰等处理方法来防治新孢子虫病,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系列灵敏、快速、准确的新孢子虫检测方法,并对多种动物进行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为新孢子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根据新孢子虫NcSRS2序列,设计合成一对PCR引物,建立新孢子虫PCR检测方法。通过对PCR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的优化,确定其最佳反应条件。然后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检测,构建重组质粒pMD18-T-NcSRS2,将重组质粒进行10倍的梯度稀释,以稀释后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可以扩增出103copies/μL,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对新孢子虫、弓形虫、牛瑟氏泰勒虫、牛环形泰勒虫、牛双芽巴贝斯虫、牛伊氏锥虫等阳性核酸进行扩增,只能扩增出新孢子虫,其他阳性核酸均未扩出,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根据新孢子虫NcSRS2序列,设计合成一对荧光PCR引物及一条探针,以重组质粒为模板,建立荧光PCR检测方法,然后对荧光PCR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然后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进行检测,以稀释后的质粒为模板,进行荧光PCR扩增,可以扩增到102copies/μL,并且只能扩增出新孢子虫的阳性基因,其它阳性基因均未扩出,证明其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重组质粒108copies/μL106copies/μL进行三次扩增,其扩增时间及扩增量相似,可以证明其具有很好的重复性。根据Nc5基因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建立新孢子虫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对LAMP扩增体系、反应温度进行优化,及敏感性重复性及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LAMP的反应温度为63℃,其敏感度可以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是102copies/μL,并且只能扩增出新孢子虫的基因,证明LAMP检测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重组质粒106copies/μL104copies/μL进行3次重复性扩增,每次扩增的时间基本一样,均能扩增出阳性曲线,说明LAMP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应用建立的新孢子虫PCR检测方法对200份兔脑组织进行检测,其中有14份扩增出NcSRS2基因片段,其阳性率为7%。将新分离的14株新孢子虫基因与已经发表的13株新孢子虫的SRS2基因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所有的基因之间的亲缘性都比较近,与最早分离的NC1株的SRS2基因同源性为99%,而JL Rabbit(1/3/6/7/8/10/12/14)SRS2与strain Nc-Liv SRS2的同源性为100%。其他的基因与Nc-Liv SRS2株的基因相比,有个别的碱基发生突变,其中JL Rabbit 2/5/9/13的碱基突变影响了氨基酸翻译,其他的基因也有碱基突变,但是不影响翻译成氨基酸。采用新孢子虫VMRD竞争性ELISA检测试剂盒对吉林、山西、山东、河南、新疆、内蒙、青海共1630份牛血清,578份羊血清、200份兔血清进行检测,其中吉林的牛感染新孢子虫阳性率为18.09%,山东15.39%,山西35.94%,河南15.57%,内蒙6.87%,新疆8.75%,青海10.92%;其中羊感染新孢子虫的阳性率分别为吉林为20.71%,山西23.81%,新疆16.31%,青海7.98%;家兔的阳性率为24.5%。
孟凡奇[4](2015)在《延边地区蜱种类鉴定及其牛瑟氏泰勒虫检测》文中提出蜱是一类专性吸血的有害节肢动物,寄生在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脊、椎动物的体表。蜱类媒介生物在刺叮宿主,吸食血液的同时释放生物毒素,能导致宿主疼痛、麻痹、引起皮炎、贫血、消瘦、产奶下降等临床症状,对人畜造成很大危害。此外蜱是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疫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能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Q热、出血热、巴贝斯虫、泰勒氏虫等。牛瑟氏泰勒虫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蜱传性原虫病,由泰勒科、泰勒属的瑟氏泰勒虫寄生于红细胞或淋巴细胞内,I临床症状以高热、消瘦、贫血、出血和体表淋巴结肿大为主,牛感染瑟氏泰勒虫后常常会成为病原携带者。自然环境中的蜱是牛瑟氏泰勒虫的传播媒介。为了解吉林省延边地区蜱的种类及其携带牛瑟氏泰勒虫的情况,本研究采用布旗法在延吉市、龙井市、珲春市,3个市6个调查位点的自然生境内采集了280只蜱,采集游离蜱类的样本保存70%乙醇中,显微镜下依据经典蜱类形态学种属鉴定蜱的种类。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采集到蜱隶属2属2种,其中长角血蜱占94.6%、全沟硬蜱占5.4%。说明延边地区自然生境内主要以长角血蜱和全沟硬蜱为主,长角血蜱是优势蜱。牛瑟氏泰勒虫主要表面蛋白基因(MPSP)是一种保守性蛋白基因,该基因在良性泰勒虫属中已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和系统发育学研究的标志性蛋白基因。为确定延边地区蜱携带牛瑟氏泰勒虫的情况,以牛瑟氏泰勒虫MPSP基因为靶基因,采用PCR方法结合DNA测序,对吉林省延边地区不同种类蜱DNA进行了牛瑟氏泰勒虫的检测。结果,在长角血蜱中检测了牛瑟氏泰勒虫,而全沟硬蜱中没有检测到牛瑟氏泰勒虫,说明长角血蜱是传播牛瑟氏泰勒虫的媒介蜱。
王轶男[5](2014)在《牛瑟氏泰勒虫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指出牛瑟氏泰勒虫(Theileria sergenti)是经过蜱传播的泰勒科(Theileriidae)、泰勒属(Theileria)的血液原虫。临床上感染瑟氏泰勒虫的牛会出现慢性贫血和高热、黄疸,甚至死亡。当前,牛瑟氏泰勒虫病在全世界的各个地区分布较为广泛。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日趋密集和养牛产业的不断扩大,各国之间牛类产品的交易量剧增,不同大洲或地区的国家相继报道了牛瑟氏泰勒虫病。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对牛瑟氏泰勒虫病的监控和防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 PCR反应体系中加荧光集团,通过受体发色团偶极-偶极的作用使能量由供体转移至受体,受体发射的荧光信号强度与DNA的产量成正比,因此通过检测荧光信号强度从而去测定产物的量,进而推出靶序列的初始量。该技术自1996年产生以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中的SYBR Green PCR方法可结合双链DNA结合而发出荧光,而TaqManPCR方法是利用探针使荧光基团与淬灭基团分离而发出出荧光。本试验根据牛瑟氏泰勒虫P33基因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首先对标准品进行了制备和鉴定。把鉴定正确的标准品进行稀释后测定浓度。然后用稀释后的标准品建立SYBR Green PCR和TaqMan PCR方法。分别对两种方法进行引物浓度优化、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等不同方面的研究。SYBR Green PCR方法中,引物最适浓度为0.4μmol/L;检测的线性范围为2.26×108拷贝/μL-2.26×100拷贝/μL;通过熔解曲线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组内变异系数、组间变异系数、稳定性系数的CV值都小于5%,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而TaqMan PCR方法中,引物最适浓度为0.4μmol/L,探针浓度0.3μmol/L;检测的线性范围为2.26×108拷贝/μL-2.26×100拷贝/μL;通过熔解曲线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组内变异系数、组间变异系数、稳定性系数的CV值都小于5%,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较好。用本试验建立的TsP1-SYBR Green PCR和TsP1-TaqMan PCR与常规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三种方法均有较好的特异性,而两种荧光定量PCR方法显示出较高的灵敏度,比常规PCR方法灵敏度提高了10000倍。对采自珲春市和松原市79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常规PCR方法检出率为36.71%、TsP1-SYBR Green PCR检出率为46.84%、TsP1-TaqMan PCR检出率为46.84%。TsP1-SYBR Green PCR和TsP1-TaqMan PCR符合率为100%。本试验建立牛瑟氏泰勒虫病的SYBR Green PCR方法和TaqMan PCR方法。该方法不但克服了其它诊断方法灵敏度低、易交叉污染、特异性差、假阳性率高、检测时间长等缺点,能更快速且敏感、高通量且准确定量的检测该病。本试验旨在为诊断牛瑟氏泰勒虫病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方法,从而为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药物的治疗效果提供实时的监测和评价服务。从而满足了牛瑟氏泰勒虫病的监控和防治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金超[6](2011)在《牛瑟氏泰勒虫P23-33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学初步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牛瑟氏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瑟氏泰勒虫(Theileria sergenti)寄生于牛体内引起的以高热、贫血、出血、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血液原虫病。近年来,牛瑟氏泰勒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区域逐渐扩大,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已给养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威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牛瑟氏泰勒虫P23、P33表面蛋白基因均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在抗牛瑟氏泰勒虫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为更好的利用P23和P33表面蛋白,本研究以pMD18-T-P23-P33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牛瑟氏泰勒虫P23-33融合基因,克隆、酶切P23-33融合基因后,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CR259。将构建的重组穿梭质粒pCR259-P23-33转化至含腺病毒骨架质粒Transpose-Ad294的E.coli HighQ-1TM感受态细胞中,经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pAd-P23-33。PCR、酶切鉴定正确后转染HEK-293细胞,包装重组腺病毒,RT-PCR和IPMA(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检测基因表达情况。测定病毒滴度后,免疫BALB/c小鼠,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IL-4、IFN-y水平,评价重组腺病毒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成功构建含1135bp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pAd-P23-33,经RT-PCR和IPMA检测融合基因在BHK293细胞中获得表达,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为6.3×107IU/ml。重组腺病毒pAd-P23-33免疫BALB/c小鼠后,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IL-4、IFN-y水平均显着高于重组质粒pVAX-P23-P33免疫组和PBS对照组(P<0.01)。本试验为牛瑟氏泰勒虫病重组腺病毒疫苗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中光[7](2010)在《牛瑟氏泰勒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的相关研究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瑟氏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瑟氏泰勒虫(T. sergenti)寄生于牛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引起的以高热、贫血、出血、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血液原虫病。该病危害极为严重,可使病牛出现严重贫血、黄染和消瘦,母牛产后少奶或无奶,出生的小牛瘦弱、存活率低等症状,已给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高度保守的表面蛋白P33基因序列的一部分作为靶序列,通过PrimerExplorer3.0软件设计LAMP引物。对试验中温度、镁离子浓度、内外引物浓度比和反应时间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牛瑟氏泰勒虫P33基因的LAMP检测方法,并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外引物浓度不变时,在镁离子浓度为8mM和l0mM,内引物浓度为1.2μM-1.6uM时效果最好;以63℃作为参数,外引物终浓度0.2μM,经限制性内切酶ScaⅠ消化后出现114bp和129bp 2条主带;时间梯度结果显示,最佳反应时间为45min或60min。对梯度稀释模板的检测表明,T.S P33-LAMP最低检测量为0.23fg/μl,而普通PCR法只能检测到23fg/μ1;以弓形虫、新孢子虫、卵形巴贝斯虫为模板未扩增出条带,说明该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通过对4个地区84份牛血液样本的临床应用表明,4个地区均为牛瑟氏泰勒虫感染地区,阳性率最高达85.71%,不同性别间感染率差异显着(P<0.05),不同地区间差异极显着(P<0.01)。本试验建立的牛瑟氏泰勒虫LAMP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完全适用于牛瑟氏泰勒虫病的诊断,为牛瑟氏泰勒虫LAMP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周顺友[8](2010)在《以p23重组蛋白为抗原的牛瑟氏泰勒虫病Dot-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提出牛瑟氏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瑟氏泰勒虫(Theileria sergenti)寄生于牛体内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近些年,瑟氏泰勒虫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给相关国家的畜牧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国内外兽医界的广泛关注。本试验的目的是以p23融合蛋白为抗原,建立检测牛瑟氏泰勒虫抗体的Dot-ELISA方法,从而为牛瑟氏泰勒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提供一种更为简便,且特异、敏感的诊断方法。本试验对Dot-ELISA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适工作条件。结果表明,试验流程中最适抗原包被浓度在62.5μg/mL-15.625μg/mL之间,最适血清稀释度为1:100,最适酶标羊抗牛IgG的稀释度为1:2000;经阻断试验、交叉反应试验和重复性试验,表明建立的Dot-ELISA方法是特异的,且重复性好;对78份珲春市采集的牛血清分别进行Dot-ELISA和常规ELISA检测,结果表明Dot-ELISA阳性检出率为17.9%,常规ELISA阳性检出率为19.2%,阳性符合率为93.3%,阴性符合率为95.6%,总符合率为98.7%。本试验在国内首次应用中国株T.sergenti-p23融合蛋白为抗原,成功建立了牛瑟氏泰勒虫Dot-ELISA方法,所建立的Dot-ELISA除了具有ELISA的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之外,还具有快速、简便、适合现场操作等优点,为牛瑟氏泰勒虫病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检测手段。
沈岩[9](2010)在《牛瑟氏泰勒虫18S rRNA基因的克隆及PCR诊断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牛瑟氏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瑟氏泰勒虫(Theileria sergenti)寄生于牛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而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近些年,瑟氏泰勒虫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给相关国家的畜牧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国内外兽医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诊断方法,以便进行牛瑟氏泰勒虫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本试验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牛瑟氏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扩增两条特异性基因片断,再去除重复区,经过拼接得到牛瑟氏泰勒虫18S rRNA基因全序列,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再以牛瑟氏泰勒虫18SrRNA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PCR诊断方法,并进行应用试验。结果表明,PCR扩增出长为1 173 bp和1 440 bp两条特异性基因片断,去除重.复区拼接得到全长为1 744 bp的牛瑟氏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牛瑟氏泰勒虫(Theileria sergenti)与水牛泰勒虫(Theileria buffeli)同源性最高,为99%,与突变泰勒虫同源性最低,为95%。建立的PCR诊断方法不与新孢子虫、弓形虫、羊泰勒虫发生交叉反应,最高敏感度DNA为5.3 fg/μL。对50份样本DNA进行检测,本方法阳性检出率(64.0%)高于金春梅方法阳性检出率(58%)。本研究为我国瑟氏泰勒虫分子分类学、遗传学以及诊断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牛瑟氏泰勒虫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特异、快速、灵敏、简便、高效的诊断方法,以便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李娟[10](2009)在《牛瑟氏泰勒虫pVAX1-P33-P23的构建及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文中认为牛瑟氏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瑟氏泰勒虫(Theileria sergenti)寄生于牛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而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近些年,瑟氏泰勒虫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给相关国家的畜牧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国内外兽医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经贸活动的频繁和养牛业的规模化,该病的流行区逐渐扩大,特别是该病对外地引进牛、纯种牛和改良杂种牛的危害大,已成为严重影响养牛业的疾病之一。据报道T.sergenti梨浆虫表面蛋白P23表达于瑟氏泰勒虫裂殖子膜表面,P33主要表面蛋白基因序列中的C末端有疏水的膜固着点,N末端有信号肽序列,并且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根据GenBank牛瑟氏泰勒虫P33和P23表面蛋白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利用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了牛瑟氏泰勒虫基因组DNA,克隆出了大小为849bp的P33部分基因片段和669 bp的P23部分基因片段,一同连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上,两个片段之间用Linker序列连接,经过酶切和PCR鉴定,结果成功地构建了含有目的基因片段的核酸疫苗重组表达质粒pVAX1-P33-P23。通过Hela细胞转染和G418筛选方法,SDS-PAGE鉴定结果为表达出约55 kDa的P33-P23融合蛋白。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该融合蛋白可被牛瑟氏泰勒虫阳性血清识别,并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为下一步核酸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牛瑟氏泰勒虫超微结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瑟氏泰勒虫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抗NcP40单抗制备及牛新孢子虫感染ELISA和胶体金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新孢子虫病原学研究进展 |
1 新孢子虫分类地位 |
2 新孢子虫形态学 |
2.1 速殖子 |
2.2 组织包囊 |
2.3 卵囊 |
3 犬新孢子虫生活史 |
第2章 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 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
2 新孢子虫宿主范围 |
2.1 哺乳动物 |
2.2 后兽亚纲类哺乳动物 |
第3章 新孢子虫病诊断与防治研究进展 |
1 新孢子虫病诊断 |
1.1 病原学检查 |
1.2 病理学检查 |
1.3 血清学诊断 |
1.4 分子生物学方法 |
2 新孢子虫的预防和治疗 |
2.1 预防 |
2.2 治疗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抗NcP4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NcP40蛋白亚细胞定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NcP40的原核表达 |
2.2 小鼠免疫结果测定 |
2.3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筛选 |
2.4 犬新孢子虫重组蛋白检测阳性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株 |
2.5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2.6 小鼠腹水纯化 |
2.7 小鼠腹水抗体效价的检测 |
2.8 NcP40蛋白亚细胞定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2章 牛新孢子虫感染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试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抗体及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2.2 最佳封闭剂的选择 |
2.3 HRP标记的新孢子虫抗体工作浓度确定 |
2.4 底物反应时间的确定 |
2.5 双抗夹心ELISA阴性和阳性判断标准确定 |
2.6 敏感性试验 |
2.7 特异性试验 |
2.8 重复性试验 |
2.9 样品检测 |
3 试验结果 |
3.1 抗体及血清稀释度 |
3.2 最佳封闭剂 |
3.3 HRP标记的新孢子虫抗体工作浓度确定 |
3.4 底物反应时间的确定 |
3.5 临界值的判断 |
3.6 敏感性试验 |
3.7 特异性试验 |
3.8 重复性试验 |
3.9 样品检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3章 牛新孢子虫感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试验材料 |
1.1 材料及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抗原及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2.2 HRP标记的鼠抗牛IgG工作浓度确定 |
2.3 最佳封闭剂的选择 |
2.4 底物反应时间的确定 |
2.5 间接ELISA阴性和阳性判断标准确定 |
2.6 敏感性试验 |
2.7 特异性试验 |
2.8 重复性试验 |
2.9 样品检测 |
3 试验结果 |
3.1 抗原及血清稀释度 |
3.2 最佳封闭剂 |
3.3 HRP标记的鼠抗牛IgG工作浓度确定 |
3.4 底物反应时间的确定 |
3.5 临界值的判断 |
3.6 敏感性试验 |
3.7 特异性试验 |
3.8 重复性试验 |
3.9 样品检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4章 牛新孢子虫感染Dot-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试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Dot-ELISA操作步骤 |
2.2 血清最佳稀释倍数的确定 |
2.3 HRP标记的鼠抗牛IgG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2.4 包被抗原工作浓度的确定 |
2.5 敏感性试验 |
2.6 特异性试验 |
2.7 重复性试验 |
2.8 样品检测 |
3 试验结果 |
3.1 血清最佳稀释倍数的确定 |
3.2 HRP标记的鼠抗牛IgG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3.3 包被抗原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3.4 敏感性试验 |
3.5 特异性试验 |
3.6 重复性试验 |
3.7 样品检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5章 牛新孢子虫感染胶体金免疫试纸条的研制 |
1 试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胶体金的烧制 |
2.2 胶体金颗粒的鉴定 |
2.3 胶体金最佳pH的确定 |
2.4 SPA标记量的确定 |
2.5 金标SPA的制备 |
2.6 样品垫的处理 |
2.7 试纸条的组装 |
2.8 试纸条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2.9 试纸条性能试验 |
2.10 临床样品检测 |
3 试验结果 |
3.1 胶体金溶液的烧制 |
3.2 透射电镜鉴定 |
3.3 胶体金最佳pH的确定 |
3.4 最佳抗体标记量的确定 |
3.5 硝酸纤维素(NC)膜的选择 |
3.6 检测线(T)包被浓度的确定 |
3.7 质控线(C)包被浓度的确定 |
3.8 特异性试验 |
3.9 敏感性试验 |
3.10 重复性试验 |
3.11 保存期试验 |
3.12 临床样品检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2)牛东方泰勒虫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流行病特征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牛东方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形态学特征 |
2 牛东方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发育和繁殖特征 |
3 牛东方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诊断方法 |
3.1 牛东方泰勒虫的诊断方法 |
3.1.1 血液涂片染色镜检 |
3.1.2 淋巴结穿刺涂片镜检 |
3.1.3 聚合酶链式PCR |
3.2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诊断方法 |
4 结论 |
(3)新孢子虫病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三种动物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新孢子虫研究进展 |
1 新孢子虫的形态 |
2 新孢子虫的感染机制 |
3 新孢子虫的传播方式 |
4 新孢子虫的宿主 |
5 新孢子虫的种类及虫株 |
6 新孢子虫病的临床症状 |
7 流行情况 |
7.1 国内流行情况调查 |
7.2 国外流行情况 |
8 新孢子虫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8.1 病原学检测 |
8.2 血清学诊断 |
8.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9 新孢子虫疫苗研究进展 |
第一章 新孢子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新孢子虫培养 |
2.2 新孢子虫DNA提取的结果 |
2.3 重组质粒PCR鉴定 |
2.4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2.5 重组质粒测序鉴定 |
2.6 PCR反应条件优化 |
2.7 PCR敏感性检测 |
2.8 PCR特异性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新孢子虫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荧光PCR退火温度优化 |
2.2 荧光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2.3 荧光PCR敏感性检测 |
2.4 荧光PCR特异性检测 |
2.5 荧光PCR稳定性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新孢子虫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2.2 重组质粒测序鉴定 |
2.3 LAMP反应温度优化 |
2.4 LAMP方法特异性检测 |
2.5 LAMP方法敏感性检测 |
2.6 LAMP方法重复性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动物新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3 新孢子虫ELISA检测 |
2 结果 |
2.1 吉林地区新孢子虫分离株NcSRS2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 |
2.2 NcSRS2基因遗产进化分析 |
2.3 新孢子虫cELISA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延边地区蜱种类鉴定及其牛瑟氏泰勒虫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蜱的概述 |
1.2 我国蜱类分布 |
1.3 硬蜱的危害 |
1.4 蜱类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
1.5 瑟氏泰勒虫的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延边地区蜱种类的形态学鉴定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延边地区蜱携带牛瑟氏泰勒虫的调查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牛瑟氏泰勒虫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1 牛瑟氏泰勒虫形态学与生活史 |
2 牛瑟氏泰勒虫流行病学的概述 |
3 牛瑟氏泰勒虫的功能基因 |
4 牛瑟氏泰勒虫病诊断方法 |
4.1 病原学诊断 |
4.2 免疫学诊断 |
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5 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的概述 |
5.1 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
5.2 荧光定量PCR的反应方法 |
5.3 荧光定量PCR的定量方法 |
5.4 荧光定量PCR在预防兽医学领域的应用 |
6 本试验目的与意义 |
试验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血液样本 |
1.2 菌种和载体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6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标准品的制备和鉴定 |
2.2 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2.3 荧光定量PCR敏感性试验 |
2.4 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 |
2.5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制作 |
2.6 荧光定量PCR重复性试验 |
2.7 临床样本的检测 |
试验结果 |
3.1 重组质粒pMD18T-TsP1的制备和鉴定 |
3.2 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3.3 TsP1-SYBR Green PCR检测结果 |
3.4 TsP1-TaqMan PCR检测结果 |
3.5 三种检测方法之间的比较 |
3.6 临床样本检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牛瑟氏泰勒虫P23-33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学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病原学研究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主要表面蛋白基因的研究 |
4 腺病毒研究 |
5 转染技术的研究 |
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试验研究 |
1 材料 |
1.1 试验样本 |
1.2 试验菌株与细胞系 |
1.3 试验动物 |
1.4 载体与主要试剂 |
1.5 试验所需溶液 |
1.6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 质粒DNA的提取 |
2.3 目的片段的扩增 |
2.4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6 融合基因与pMD 18-T Simple克隆载体的连接 |
2.7 重组连接后质粒DNA的转化 |
2.8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2.9 重组质粒pMD18-T-P23-33的鉴定 |
2.10 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 |
2.11 pCR259-P23-33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的鉴定 |
2.12 P23-33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表达质粒的构建 |
2.13 pAD-P23-33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2.14 重组腺病毒质粒pAd-P23-33的大量制备 |
2.15 重组腺病毒质粒pAd-P23-33的线性化 |
2.16 HEK-293细胞的复苏、培养 |
2.17 重组腺病毒质粒pAd-P23-33转染HEK-293细胞 |
2.18 表达产物的RT-PCR鉴定 |
2.19 重组腺病毒的IPMA鉴定 |
2.20 病毒滴度测定 |
2.21 动物免疫前准备 |
2.22 动物免疫及血清分离 |
2.23 间接ELISA检测体液免疫水平 |
2.24 细胞因子水平测定 |
结果 |
1 PCR扩增结果 |
2 克隆质粒的PCR及酶切鉴定 |
3 重组质粒PMD18-T-P23-33的序列测定 |
4 穿梭质粒的PCR及酶切鉴定 |
5 PAD-P23-33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6 腺病毒质粒PACⅠ线性化 |
7 细胞培养与接种病毒后比较图 |
8 重组腺病毒的RT-PCR鉴定 |
9 重组腺病毒的IPMA鉴定 |
10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
11 小鼠血清中ELISA抗体检测结果 |
12 免疫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4及IFN-Γ检测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牛瑟氏泰勒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的相关研究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牛瑟氏泰勒虫病概况 |
2 牛瑟氏泰勒虫病原学 |
2.1 病原形态 |
2.2 病原种类 |
3 牛瑟氏泰勒虫病流行病学 |
4 牛瑟氏泰勒虫病临床症状 |
5 牛瑟氏泰勒虫病病理变化 |
6 牛瑟氏泰勒虫病诊断技术 |
6.1 病原体检查 |
6.2 血清学诊断 |
6.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7 牛瑟氏泰勒虫病防治 |
7.1 蜱的防治 |
7.2 虫体的防治 |
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试验研究 |
1 材料 |
1.1 血样来源 |
1.2 特异性试验虫株来源 |
1.3 试剂及载体 |
1.4 主要仪器 |
1.5 主要试剂的配置 |
2 方法 |
2.1 LAMP和普通PCR引物 |
2.2 牛瑟氏泰勒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 目的基因的LAMP和普通PCR扩增 |
2.4 LAMP与PCR产物的鉴定 |
2.5 LAMP扩增产物的酶切鉴定 |
2.6 反应中镁离子浓度的筛选 |
2.7 反应温度的优化 |
2.8 反应时间的筛选 |
2.9 内外引物浓度比的筛选 |
2.10 特异性试验 |
2.11 敏感性试验 |
2.12 重复性试验 |
2.13 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应用 |
结果 |
1 LAMP与普通PCR扩增产物的检测结果 |
2 LAMP扩增产物的酶切鉴定 |
3 镁离子浓度的筛选试验 |
4 LAMP扩增温度的筛选试验 |
5 反应时间的筛选试验 |
6 内外引物浓度比的筛选试验 |
7 特异性反应 |
8 敏感性试验结果 |
9 重复性试验 |
10 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应用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以p23重组蛋白为抗原的牛瑟氏泰勒虫病Dot-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病原体 |
2 主要表面蛋白 |
3 临床症状 |
4 病理变化 |
5 流行病学 |
6 诊断方法 |
6.1 病原学诊断 |
6.2 免疫学诊断 |
6.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7 防治措施 |
7.1 蜱的防治 |
7.2 虫体的防治 |
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1.1 T.sergenti-p23重组蛋白 |
1.2 Dot-ELISA所用材料 |
2 方法 |
2.1 Dot-ELISA操作程序 |
2.2 Dot-ELISA与ELISA的比较 |
结果 |
1 Dot-ELISA程序的优化 |
1.1 最适抗原浓度的确定 |
1.2 最适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1.3 酶标二抗最适工作浓度的确定 |
1.4 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 |
1.5 最适反应时间的确定 |
1.6 最适洗涤次数的确定 |
1.7 最适封闭时间的选择 |
1.8 最佳底物作用时间的选择 |
2 Dot-ELISA不同载体的比较 |
3 Dot-ELISA的特异性试验 |
3.1 交叉反应试验 |
3.2 阻断试验 |
4 重复试验 |
5 敏感性试验 |
6 Dot-ELISA与ELISA检测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牛瑟氏泰勒虫18S rRNA基因的克隆及PCR诊断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牛瑟氏泰勒虫病概况 |
2 牛瑟氏泰勒虫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3 18S RRNA基因的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阳性血液来源 |
1.2 菌种 |
1.3 主要试剂 |
1.4 特异性试验材料 |
1.5 主要仪器 |
1.6 试验用溶液及其配制 |
2 方法 |
2.1 血液采集 |
2.2 血液涂片检查 |
2.3 不同血液抗凝剂抗凝效果的比较 |
2.4 牛瑟氏泰勒虫DNA的提取及样品质量的比较 |
2.5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2.6 PCR扩增 |
2.7 PCR产物的鉴定 |
2.8 PCR产物的纯化与克隆 |
2.9 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
2.10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2.11 应用试验 |
结果 |
1 不同血液抗凝剂抗凝效果的比较 |
2 提取的DNA样品质量的比较结果 |
2.1 DNA样品的紫外吸收值 |
2.2 DNA样品琼脂糖凝胶电泳 |
3 PCR扩增结果 |
4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
4.1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4.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5 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
5.1 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 |
5.2 核苷酸序列分析 |
6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6.1目的基因的PCR扩增、测序及序列比较 |
6.2 退火温度的筛选 |
6.3 特异性试验 |
6.4 敏感性试验 |
7 应用试验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牛瑟氏泰勒虫pVAX1-P33-P23的构建及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瑟氏泰勒虫病概况 |
2 牛瑟氏泰勒虫病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
3 病原学方面的研究 |
4 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5 寄生虫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 |
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试验研究 |
1 材料 |
1.1 血液来源: |
1.2 菌种和载体: |
1.3 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全血中DNA基因组的提取 |
2.3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
2.4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5 pMD18-T-P33和pMD18-T-P23重组质粒的构建 |
2.6 pVAX1-P33-P23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构建 |
2.7 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检测 |
结果 |
1.P33和P23基因的PCR扩增 |
2.pMD18-T-P33和pMD18-T-P23重组质粒的鉴定和核苷酸序列的测定 |
3.pVAX1-P33-P23融合基因重组质粒的鉴定 |
4.SDS-PAGE分析 |
5.Western blotting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牛瑟氏泰勒虫超微结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抗NcP40单抗制备及牛新孢子虫感染ELISA和胶体金检测方法的建立[D]. 杨升. 吉林大学, 2018(12)
- [2]牛东方泰勒虫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流行病特征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 董琦,张春军,于龙政.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8(01)
- [3]新孢子虫病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三种动物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D]. 王雪.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3)
- [4]延边地区蜱种类鉴定及其牛瑟氏泰勒虫检测[D]. 孟凡奇. 延边大学, 2015(12)
- [5]牛瑟氏泰勒虫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王轶男. 延边大学, 2014(01)
- [6]牛瑟氏泰勒虫P23-33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学初步评价[D]. 金超. 延边大学, 2011(05)
- [7]牛瑟氏泰勒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的相关研究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王中光. 延边大学, 2010(10)
- [8]以p23重组蛋白为抗原的牛瑟氏泰勒虫病Dot-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 周顺友. 延边大学, 2010(03)
- [9]牛瑟氏泰勒虫18S rRNA基因的克隆及PCR诊断方法的建立[D]. 沈岩. 延边大学, 2010(01)
- [10]牛瑟氏泰勒虫pVAX1-P33-P23的构建及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D]. 李娟. 延边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