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拱桥核心弯矩影响线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1](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王希瑞[2](2020)在《既有中小跨径桥梁时变可靠性分析和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公路桥梁建设事业迅速发展,为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工作效率、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据交通运输部权威统计数据,截止2019年年底,我国公路桥梁总量已超过87万座,中小跨径桥梁的比例约为87%。在中小跨径桥梁中,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RC)梁桥是最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有研究表明,钢筋锈蚀是导致RC梁桥安全性不足和耐久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桥梁上部结构,钢筋锈蚀会引起构件的抗力逐渐退化,继而导致桥梁荷载横向分布产生变异,对构件的性能以及桥梁整体性能均产生严重的影响。可靠度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桥梁性能评估中,可以很好地对桥梁结构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因此,开展考虑钢筋锈蚀导致横向分布变异的桥梁时变可靠性评估以及考虑横向联系损伤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桥梁结构寿命预测提供合理依据。在既有桥梁结构检测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具有模糊性的检测信息。如果能够将桥梁的模糊检测信息应用到桥梁结构的可靠性评估中,那么可达到对桥梁使用状态更新或修正的效果。装配式RC梁桥属于多梁式结构,其上部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及失效规律具有一定的共性。然而,由于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的多样性、失效准则选取的模糊性,即使针对同一座桥梁,不同的研究人员也会给出不同的评估结果。因此,开展多梁式结构的装配式RC梁桥的通用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依托吉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基于动态可靠度的季冻区高速公路桥梁安全性评价及维修加固策略研究”,开展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钢筋锈蚀影响荷载横向分布的简支T梁桥时变可靠性评估方法展开研究。基于Fick第二扩散定律提出考虑混凝土强度检测数据的钢筋锈蚀模型。考虑到钢筋锈蚀后钢筋截面面积、粘结性能退化等因素对桥梁刚度的影响,提出了刚度修正系数,并建立了钢筋锈蚀影响的修正荷载横向分布理论。采用无先验信息贝叶斯理论,利用桥梁检测数据对桥梁性能参数的概率模型进行更新,提高了结构性能参数不确定性的估计精度。根据最不利布载原则确定车辆的横向加载位置和既有汽车荷载分布模型计算荷载效应,构建了考虑钢筋锈蚀引起荷载横向分布变化作用下的桥梁承载能力可靠度计算方法,通过与未采用上述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桥梁时变可靠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2、针对广泛应用在中小跨径桥梁中的铰接板桥,考虑到铰缝损伤是这类桥梁十分常见的病害,并且铰缝损伤会对多梁式桥梁结构的整体性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AHP)和修正铰接板法提出了铰缝损伤状态下铰接板桥的构件可靠性和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采用修正铰接板法分析铰缝损伤对铰接板桥各板的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并利用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各板在铰缝损伤状态下的可靠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基于改进AHP对铰接板桥的体系可靠性进行评估。3、针对中小跨径桥梁中广泛应用的多梁式简支梁桥,如空心板梁桥、T梁桥和小箱梁桥,深入研究了这类桥梁的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对于这类桥梁的构件失效与体系失效的关系模型即失效准则,已有研究仅采用单一失效准则对体系可靠性进行评估,并且失效准则没有一个具体的选择标准。为了能够减小因失效准则的选取而造成体系可靠性评估的误差,提出多梁式简支桥梁的通用体系可靠性评估框架,该方法结合了Copula函数和层次分析熵权法(AHP-EW)考虑了多种失效准则。基于Copula函数建立了三种不同失效准则的桥梁体系失效概率计算公式。建立了《失效准则适合程度的专家调查问卷》,采用AHP-EW决策法确定的不同失效准则的权重,通过权重法得到考虑多种失效准则的体系失效概率。4、在检测过程中,现有的无损检测和外观检测技术对横向联系损伤的检测结果往往存在模糊性。针对铰接板桥,提出考虑铰缝损伤模糊检测信息的构件可靠性评估方法。基于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来表征铰缝损伤程度检测信息的不确定性,并将隶属度函数当量随机化,实现了模糊信息向随机变量的转换。结合拉丁超立方采样法、修正铰接板法及响应面法建立了考虑铰缝损伤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从而实现了考虑铰缝模糊检测信息的构件可靠性评估。提出构件失效信度指标以表征构件失效对体系失效的不同贡献,基于Copula函数建立了考虑构件失效信度的体系失效概率计算方法。
左小晗[3](2020)在《多主梁公路桥多车荷载动态识别方法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交通调查、超限治理和计重收费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得桥梁动态称重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车轴检测采用路面式的桥梁动态称重系统,由于其安装与使用时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基于桥梁动力响应进行车轴识别的方法得到了大力发展,即非路面式的桥梁动态称重系统。而目前非路面式的桥梁动态称重系统仅对单车过桥情况进行研究,其工程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本文主要针对多主梁公路桥非路面式桥梁动态称重系统多车过桥问题进行研究,以桥梁动应变响应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局部效应和整体效应,利用局部效应进行车轴信息检测,基于整体效应识别过桥车辆的轴重和总重。采用理论、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多车辆通过桥梁时轴重和总重以及车轴信息检测问题。旨在寻找有效和实用的多车辆荷载识别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基于汽车-桥梁耦合振动的理论,分别建立了桥梁和车辆分析模型,有助于模拟多车辆过桥的情况,推导出相应的汽车-桥梁耦合振动方程。将桥面不平度与桥梁运动状态作为车辆系统的激励源,通过这样处理,在进行多车辆行驶过桥响应分析时,每个车辆按照各自的激励运行,而不影响其他车辆激励源的输入。基于激励源采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计算出多车辆所有车轮各时间点的接触力,再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计算出桥梁动力响应,采用自编程序与商用有限元软件结合的方法进行多车车桥耦合振动分析,该方法适合于复杂桥梁的振动分析。2.基于影响线拟合进行多主梁公路桥多车非路面式的桥梁动态称重识别算法研究,以桥梁应变影响线和车轴信息检测为基础,考虑车轮荷载的横向分布和桥梁的二维受力情况,将Moses算法从一维问题拓展至二维。通过数值模拟算例,与未考虑车轮荷载的横向分布的识别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采取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3.通过实桥现场试验,探讨了多车荷载识别算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利用标定车辆实测应变响应获取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基于本文所提出的荷载识别算法验证了影响线计算以及荷载识别的准确性。此外,对于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很小的主梁,本文通过引入修正系数对车辆荷载识别公式进行修正,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去除。4.基于盲源信号分离(BSS)理论,提出了非路面式多车辆桥梁动态称重系统轴重识别方法,即通过分离多车混合信号得到对应单车的应变信号。利用结构在弹性阶段受力的叠加原理,建立了非路面式桥梁动态称重系统混合信号模型,介绍了混合信号数据预处理的方法以及多车信号的分离步骤。通过制作桥梁实验模型,运用盲源分离算法对多车混合应变信号进行分离,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采用盲源分离方法可以将多车过桥问题转化成单车问题,为解决非路面式多车辆荷载动态称重系统荷载识别提供一种新的思路。5.介绍了非路面式多车辆荷载动态称重系统测试精度评定的方法以及精度等级评定的标准,从B-WIM的适用性、温度效应、传感器测试以及车辆行驶速度等几个方面因素对动态称重系统测试精度进行分析,以提高该系统的测试精度以及长期稳定性。
罗梓豪[4](2020)在《斜拉-连续协作体系结构特性及其合理成桥状态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桥梁的设计建设需因地制宜,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建设要求,四种传统基本桥型(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常常难以做到直接满足,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局限性。为满足桥梁结构多样化的建设需求,将多个基本桥型组合形成新的协作体系成为一种直接有效的解决方式。斜拉-连续协作体系由斜拉桥和连续梁桥组合而成,不仅能够提高桥梁跨越能力,优化结构整体性,美化结构型式,还丰富了桥梁结构类型,是一种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新型组合桥梁结构。本文以广州市某拟建桥梁为背景,对斜拉-连续协作体系的结构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智能优化算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斜拉结构合理成桥状态索力优化方法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简要阐述了全文所依托的背景工程和研究对象,总结斜拉-连续协作体系桥梁与常规单体系桥梁的异同点,对斜拉-连续协作体系进行简易分析,定性理解结构特点。(2)建立拟建桥梁的有限元计算模型,探讨联合截面和双单元模型建模的异同点,提出采用梁截面温度定义联合截面整体升降温的模拟方法,为有限元温度模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根据该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结合斜拉-连续协作体系和常规斜拉桥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该体系的静动力力学行为,探讨两种结构体系的优缺点。(3)采用有限元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拟建桥梁工程进行参数分析。综合考虑梁塔抗弯刚度比和斜拉索轴向刚度的影响,对无索区长度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分析,并给出了无索区长度较为合理的取值范围;分别选取梁塔抗弯刚度比、塔跨比、辅助体刚度以及斜拉索轴向刚度,对斜拉-连续协作体系进行参数分析,获得各参数对桥梁结构的影响规律。采用影响系数的概念,得到各参数对结构的影响程度,为该拟建桥梁工程和类似桥梁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4)以斜拉-连续协作体系桥塔和主梁弯曲能之和最小为目标,建立二次规划数学模型,利用智能优化算法(粒子群算法、人工鱼群算法、全局版人工鱼群算法、优化的全局版人工鱼群算法)来确定斜拉-连续协作体系的合理成桥状态。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全局版人工鱼群算法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新算法收敛速度和计算精度均有所提升,并以此作为索力优化的计算核心,对斜拉-连续协作体系进行索力优化计算;探讨各算法在索力优化问题中的性能表现,研究表明:相较于其他优化算法,优化后的全局版人工鱼群算法,其稳定性、可靠性、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均得到有效提升。在此基础上,对各智能优化算法和无约束最小弯曲能法所确定的成桥状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智能优化算法所求得的成桥状态差异较小,智能优化算法和无约束最小弯曲能方法所求的成桥受力状态相近,但智能算法优化所得的成桥状态主梁线形更为平顺。同时,以优化后的全局版人工鱼群算法作为计算核心,开展了约束条件改变对结构成桥状态影响的分析。采用智能优化算法优化结构合理成桥状态,可以避免人为调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为合理施工状态提供可靠的理论目标,为拟建桥梁工程和类似桥梁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种简便、可靠、高效的优化方法。本文从背景工程结构整体出发,进行了上述研究分析,研究方法与所得结论主要为拟建桥梁工程的设计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为类似桥型的研究发展贡献力量。
卢康[5](2020)在《基于荷载试验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现代桥梁结构不仅追求安全性,在造型设计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系杆拱桥由于其跨径比较大且造型优美,越来越多地被接受,而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但是近年来,我国车流量的增加以及超载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许多老旧桥梁事故频繁发生,因此对在役老旧桥梁进行荷载检测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荷载试验可以对在役老旧桥梁结构的使用性能及安全性进行全面的检测,从而充分反映桥梁的工作性能与安全承载能力,所以对老旧桥梁进行荷载试验的分析对桥梁的后续使用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针对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进行荷载试验分析,以桥梁的变形状况、动力特性及索力检测为中心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以涡河三桥为研究背景,对系杆拱桥的发展现状及荷载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阐述;然后对动静载试验和索力检测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通过有限元计算模型与现场实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判出桥梁的真实工作状态。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采用MIDAS/Civil对涡河三桥的主桥建立精细化模型,依据桥梁相关的设计规范对模型施加自重及车道的荷载组合,运行分析获得其控制截面及加载工况,验算桥梁在动静载荷载下的安全状况,并获取静动载荷载下的桥梁的弯矩内力图与挠度变形图。(2)在静载试验中,在桥梁结构的L/2及L/4截面处进行中载与偏载的加载试验,采集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应变及挠度变化曲线,将采集到的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充分了解桥梁结构的实际运营状况。(3)在动载试验中,根据桥梁的动力特性试验与动力响应测试,记录桥梁跑车、刹车及环境激振状态下桥梁主要控制截面的微应变时程曲线,通过对微应变时程曲线与前六阶振型的分析,对桥梁的抵抗冲击能力进行评定。(4)测试吊杆的索力,观察在中载和偏载作用下桥梁L/2截面处吊杆的索力值变化,并对采集到的频谱图进行频率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桥梁吊杆理论值与实测值,判断吊杆以及桥梁结构整体的使用安全性。图[86]表[25]参[70]
潘栋[6](2020)在《超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过程中的智能主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超大跨钢管混凝土(CFST)拱桥均采用缆索吊装斜拉扣挂悬拼法施工,其施工工序明确,但各工序控制要点却不相同。本文以平南三桥(主跨575m)为工程背景,采用基于GNSS位移自动监测系统和智能液压控制系统的智能主动控制技术,对拱肋悬拼施工过程中塔架偏位和灌注管内混凝土过程高精度控制在实际施工应用上的问题展开研究。(1)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智能主动控制的原理与方法、控制状态与区间以及结构体系和框架。结合施工实际阐明了智能主动控制需要考虑的相关参数,基于抛物线理论,推导了考虑边跨作用的双吊点缆索吊装系统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桥分析了缆索吊机的使用时的变化规律。提出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下缆风初张力拟定方法,使索尽可能发挥其抗拉强度,使塔架结构刚度最大化,达到节省施工设备投入的目的。(2)针对主动调载的索力计算方法与设备拟定方案。通过运用影响矩阵法,并结合有限元分析,提出了基于施工阶段影响矩阵法对拱肋悬拼过程中塔架的智能主动调载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在初张力的基础上增加700k N/束的主动调载力,能将塔顶偏位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根据计算结果拟定了智能主动调载设备与方案,实测结果表明,采用该计算方法下拟定的设备方案能有效地将高200m的平南三桥斜拉扣挂系统塔架的偏位控制在25mm以内。(3)基于灌注过程的主动调载技术,从灌注过程中的结构位移、应力和灌注完成后各管的应力状态的角度出发,提出“位移最优、应力最佳”的最优灌注顺序选择思路,采用“穷举法”,进行了24个灌注方案的分析与比对,得出“先内后外,最后灌注下弦”的最优灌注顺序。根据调载前后效果分析,总结了灌注过程主动调载效果与设备方案投入情况。(4)借鉴劲性骨架拱桥的多工作面浇筑方法,结合施工阶段影响线,较完整地提出了真空辅助钢管混凝土拱桥分仓多级灌注的方法与原理。并初步探讨了真空辅助分仓多级灌注法的适用条件及其与另外两种灌注方法在稳定性和结构性能上的区别。
丁曦[7](2020)在《异型钢桁架桥成桥荷载试验与极限承载力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某钢桁架桥为工程背景,开展了钢桁架桥荷载试验,检算了桥梁承载能力;利用静动载试验结果结合Kriging模型修正理论对原始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修正;最后利用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桥梁结构的极限承载力。论文旨在将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及桥梁静动载试验相结合,对桥梁结构进行安全性及承载能力评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包括:1.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对桥梁结构进行完整的静力和模态分析,根据计算结果,设计其静动载试验方案,包括确定测点布置、荷载工况及加载形式。通过静动载试验,获得桥梁结构在不同荷载工况下的静力荷载数据与动力特性数据;将现场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和相关规范值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桥梁的各项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2.利用桥梁结构环境激励试验数据,建立其结构参数关于结构响应之间的Kriging代理模型。利用Kriging代理模型修正原有限元模型,随后利用静载试验数据,对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精度检算。结果表明,利用Kriging代理模型和静动载试验数据,对原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更接近实际结构。3.通过线弹性屈曲分析得到失稳系数,结合非线性理论求解得到计入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及几何-材料双重非线性效应的结构稳定安全系数,将四种稳定安全系数进行对比分析。随后研究了结构的材料强度与截面尺寸对桥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王琪[8](2020)在《联合多尺度模型与车流精细模拟的钢桥面板疲劳可靠度评估》文中提出自从上个世纪以来,钢箱梁和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已经成为桥梁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结构形式,后者更是因其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得到广泛应用。钢桥面板在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疲劳问题,其众多的构造细节和焊缝连接导致桥面板在承受轮载过程中出现应力集中和反复循环,是导致裂缝开展和结构失效的主要原因。在钢桥面板疲劳的研究中,有限元模拟是目前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相比实桥测试和模型试验,该方法在降低研究成本的同时可以对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的内容进行模拟分析,是对试验方法的重要补充,但模型精度和计算效率也是有限元模拟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某大跨斜拉桥为例,基于WIM系统采集的车辆荷载信息,通过引入相关随机变量的抽样方法,对交通流荷载的关键参数进行相关性抽样,进而生成随机车流样本,对主梁钢桥面板疲劳细节进行加载分析,计算各细节处的疲劳可靠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点约束方法建立了斜拉桥空间多尺度模型,分别采用杆系单元、壳单元和实体单元建立了整桥、梁段和疲劳细节模型;以动、静力荷载试验为依据,采用零阶优化算法对单梁模型进行修正,并对多尺度模型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修正后的多尺度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结构整体和局部的受力特性,采用多点约束法连接不同类型单元可以满足计算精度需求;当网格尺寸在1/4板厚以下时,计算得到的焊缝细节热点应力误差较小,逐渐趋于收敛;2、基于WIM系统采集的交通流数据,对某高速公路交通流荷载参数进行统计分析,重点统计了代表车型及其比例、日交通量和轴重参数;建立相关随机变量的分层抽样方法,对随机车流关键参数进行抽样,生成随机车流样本。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CMCSCL抽样方法在随机变量相关性的考虑和样本代表性上的优势;3、基于S-N曲线法建立了疲劳极限状态方程,通过影响线加载对分层抽样得到的各车型样本进行加载分析,得到不同细节处的应力历程和疲劳荷载谱,采用Kriging代理模型对各车型在不同轴载下的疲劳荷载谱进行预测;编制可靠度分析程序,计算各疲劳细节在随机车流下的疲劳可靠度,并对交通量、车型比例和交通量增长等3种车流参数进行分析,分析各个参数对疲劳可靠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钢桥面板部分疲劳细节存在较大的开裂风险,疲劳寿命低于设计使用年限,在桥梁运营过程中应加以注意;4、计算大件运输荷载下斜拉桥钢桥面板的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分别对大件运输荷载下跨中段钢箱梁的局部应力分布和关键细节应力历程进行计算分析,并计算大件车通过对关键细节造成的疲劳损伤。计算结果表明,大件车通过时钢箱梁的整体应力水平不高,部分细节处存在应力集中,但车辆通过造成的疲劳损伤较小,基本不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熊晨[9](2020)在《基于组合加固的T梁桥力学特性分析》文中提出桥梁工程在交通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跨越各种障碍的结构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建国初期修建了大量旧桥,并在随后的第一、二两个五年计划中修建了铁路干线、公路网线、渡口和许多重要桥梁。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车辆荷载,车辆行驶速度和车流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以前依据旧规范设计的桥梁带来很大的挑战,除少数重要桥梁外,大量的桥梁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处在缺少管理养护的状态,旧桥梁的维修加固成为了近几年的热门研究话题。本文以一座旧跨铁立交桥桥为工程背景,采用体外预应力和粘贴钢板组合进行加固,并对加固前后的桥梁进行承载力验算。使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加固前后的有限元模型,基于结构动力学和抗震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加固前后桥梁在动荷载下的响应分析和三种不同方向的地震荷载下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承载力的粘钢—体外预应力组合加固优于单独使用单一加固方式加固桥梁结构。对比桥梁组合加固前后的前五阶模态的频率和周期,说明使用体外预应力加固T梁桥后对原结构的截面尺寸影响很小,而使用组合加固后,桥梁的固有频率增大,组合加固使桥梁的整体刚度变大。分析不同速度下移动荷载对加固前后桥梁边梁的跨中截面竖向位移与应力响应,得到粘钢—体外预应力组合加固对于桥梁在移动荷载下的竖向位移和正应力有明显控制效果,钢板的厚度和强度对组合加固体系的动力响应有影响,组合加固体系的动力响应随钢板的的厚度增加而减小,随着钢板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对组合加固桥梁结构抗震分析结果表明,在顺桥向地震波作用下,组合加固后桥梁跨中的竖向位移响应峰值较加固前降低40%,横向位移响应峰值较加固前降低43%;在横桥向地震波作用下,组合加固后桥梁跨中的竖向位移响应峰值较加固前降低14%;在竖桥向地震波荷载作用下,组合加固后桥梁跨中截面的竖向位移响应较加固前降低30%,横向位移响应峰值较加固前降低58%,应力响应峰值较加固前降低21%。粘钢—体外预应力组合加固对桥梁的抗震性能都有所提高,经组合加固后相比相比单纯使用两种加固方式对地震的响应低,对桥梁的抗震能力提高更大,能弥补两种加固方式的缺点。
王锦涛[10](2020)在《超长连续公路桩板式路基结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桩板式路基结构开始逐步应用于我国公路建设领域,但是国内外对桩板式路基的理论研究较少,且暂无相关设计规范,给桩板式路基的大规模应用带来了很大困难。桩板式路基是一种新型路基结构形式,主要由桩基、梁板、桩板接头等部分组成。相比传统路基,具有工后沉降小、整体刚度大等优点。由于该结构体系及其关键构造的创新,例如桩板连接构造、接缝连接构造,使得桩板式路基结构的力学性能既不同于常规桥梁也不同于普通路基。因此,需要对该类新结构体系及其关键构造的力学性能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其安全性和耐久性,从而实现其大规模推广应用。本文以安徽省G5011芜合高速公路林头至陇西立交段改扩建工程的桩板式路基作为依托工程和研究对象,首先建立桩板式路基结构体系的整体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建立桩板连接构造以及接缝连接构造的精细化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最后根据路基整体模型和关键构造的精细化模型,深入研究桩板式路基的力学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桩板式路基的结构特点,建立了桩板式路基结构体系的整体有限元模型,明确了基本组合与短期效应组合下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对该类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桩板式路基结构能够很好地满足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然后,通过分析桩板式路基的结构动力特性可知,该类结构整体刚度较大,特别是纵向和竖向刚度,但板梁的横向刚度相对较小,结构整体抗扭能力低于抗弯能力。(2)建立了桩板连接构造的精细化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利用压弯柱理论分析了桩板连接构造中法兰盘、螺栓、加筋环以及螺栓头的受力情况可知,各桩采用的法兰盘与螺栓的尺寸参数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性能要求。而且,通过设置加筋环和螺栓头可以有效改善桩板连接构造的受力性能,其中加筋环作用更多体现在钢套筒抗拔方面,而螺栓头可以加强钢套筒内灌浆料的锚固能力。(3)通过下牛腿截面受力性能验算,明确了牛腿截面能够满足受力性能要求。同时,建立了联与联之间新型竖向限位伸缩缝与牛腿共同作用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可知,新型竖向限位伸缩缝与牛腿之间的协同工作虽然对牛腿的竖向应力的改善程度有限,但能有效限制联端的竖向位移,且伸缩缝应力水平不大,但牛腿中的钢筋拉力较大。而且,通过在下牛腿增设横梁与钢筋能够有效减小下牛腿混凝土横向应力,进一步确保了牛腿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二、拱桥核心弯矩影响线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拱桥核心弯矩影响线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
2桥梁结构设计 |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
2.1.1汽车作用 |
2.1.2温度作用 |
2.1.3浪流作用 |
2.1.4分析方法 |
2.1.5展望 |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
2.2.7展望 |
2.3高性能材料 |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2.3.5展望 |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
3桥梁建造新技术 |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
3.1.3施工新技术 |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
4桥梁运维 |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
4.1.1监测技术 |
4.1.2模态识别 |
4.1.3模型修正 |
4.1.4损伤识别 |
4.1.5状态评估 |
4.1.6展望 |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2.1智能检测技术 |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
4.2.3展望 |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
4.3.4.1车辆冲击系数 |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
4.3.5研究展望 |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
4.4.5组合加固法 |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
4.4.7其他加固方法 |
4.4.8发展展望 |
5桥梁防灾减灾 |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
5.2.1桥梁风环境 |
5.2.2静风稳定性 |
5.2.3桥梁颤振 |
5.2.4桥梁驰振 |
5.2.5桥梁抖振 |
5.2.6主梁涡振 |
5.2.7拉索风致振动 |
5.2.8展望 |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
5.3.1材料高温性能 |
5.3.2仿真与测试 |
5.3.3截面升温 |
5.3.4结构响应 |
5.3.5工程应用 |
5.3.6展望 |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4研究展望 |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
5.5.1桥梁冲刷 |
5.5.2桥梁水毁 |
5.5.2.1失效模式 |
5.5.2.2分析方法 |
5.5.3监测与识别 |
5.5.4结论与展望 |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
策划与实施 |
(2)既有中小跨径桥梁时变可靠性分析和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结构抗力退化及时变可靠性评估 |
1.2.2 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 |
1.2.3 基于不确定信息的桥梁状态评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钢筋锈蚀情况下考虑荷载横向分布变异的简支T梁桥时变可靠性评估 |
2.1 引言 |
2.2 钢筋锈蚀模型 |
2.2.1 钢筋初始锈蚀时间 |
2.2.2 钢筋锈蚀程度 |
2.2.3 考虑钢筋锈蚀的有效抗弯刚度 |
2.3 荷载效应计算模型 |
2.3.1 考虑钢筋锈蚀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
2.3.2 车道荷载计算模型 |
2.4 贝叶斯理论 |
2.4.1 贝叶斯基本理论 |
2.4.2 无先验信息贝叶斯理论 |
2.5 算例分析 |
2.5.1 桥梁概况 |
2.5.2 桥梁荷载试验及材质检测 |
2.5.3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桥梁性能参数概率分布更新 |
2.5.4 钢筋锈蚀影响荷载横向分布变异的桥梁可靠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AHP考虑铰缝损伤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铰缝损伤状态下铰接板桥可靠性评估 |
3.2.1 铰接板法 |
3.2.2 修正铰接板法 |
3.2.3 考虑铰缝损伤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
3.2.4 考虑铰缝损伤的构件可靠性评估 |
3.3 基于改进AHP考虑铰缝损伤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改进层次分析法 |
3.3.3 考虑铰缝损伤的体系可靠性评估 |
3.4 算例分析 |
3.4.1 铰缝完好状态下的桥梁体系可靠性 |
3.4.2 铰缝损伤状态下的桥梁体系可靠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Copula函数和AHP-EW考虑不同失效准则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Copula函数 |
4.2.1 Copula基本理论 |
4.2.2 备选Copula函数 |
4.2.3 Copula函数选择标准 |
4.2.4 Copula函数建模 |
4.3 基于多元Copula函数单一失效准则下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 |
4.3.1 体系失效准则?:任意一个构件失效 |
4.3.2 体系失效准则П:任意两个相邻构件同时失效 |
4.3.3 体系失效准则Ш:任意三个相邻构件同时失效 |
4.4 .考虑多种失效准则的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 |
4.4.1 层次分析熵权法(AHP-EW) |
4.4.2 考虑多个失效准则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 |
4.5 算例分析 |
4.5.1 桥梁描述 |
4.5.2 单一失效准则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 |
4.5.3 考虑多失效准则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铰缝损伤模糊检测信息及构件失效信度的桥梁可靠性评估 |
5.1 引言 |
5.2 考虑铰缝损伤程度模糊检测信息的构件可靠性评估方法 |
5.2.1 模糊数学理论基础 |
5.2.2 基于模糊理论的铰缝损伤程度模糊检测信息处理方法研究 |
5.2.3 考虑铰缝损伤程度模糊检测信息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
5.2.4 考虑铰缝损伤程度模糊检测信息的可靠性评估 |
5.3 考虑构件失效信度的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
5.3.1 构件失效信度指标 |
5.3.2 考虑构件失效信度的体系可靠度性评估 |
5.4 算例分析 |
5.4.1 考虑铰缝损伤模糊检测信息的构件可靠性评估 |
5.4.2 体系可靠性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多主梁公路桥多车荷载动态识别方法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桥梁动态称重研究发展动态 |
1.2.1 桥梁动态称重的发展历程 |
1.2.2 桥梁动态称重的工程应用 |
1.3 桥梁动态称重存在的不足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车桥耦合系统振动响应计算 |
2.1 引言 |
2.2 车桥系统基本模型的建立 |
2.2.1 桥梁模型简介 |
2.2.2 车辆模型简介 |
2.2.3 车桥系统振动模型的建立 |
2.3 路面不平整度 |
2.4 车桥耦合系统动力方程求解方法 |
2.5 桥梁动应变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影响线多主梁桥动态称重理论 |
3.1 引言 |
3.2 基于影响线多主梁桥移动荷载识别理论 |
3.2.1 考虑车轮载荷横向分布的桥梁应变影响线 |
3.2.2 车辆荷载识别 |
3.2.3 车辆信息识别 |
3.3 多车移动荷载数值仿真分析 |
3.3.1 模型参数及工况简介 |
3.3.2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实桥车辆荷载动态识别的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况 |
4.2.1 试验桥梁概况 |
4.2.2 车辆和试验测点布置 |
4.2.3 试验工况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考虑横向车轮荷载分布影响线计算 |
4.3.2 车轴信息识别 |
4.3.3 车重识别 |
4.3.4 基于部分主梁的荷载识别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盲源分离多车信号的分离与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盲源分离原理简介 |
5.3 基于盲源分离多车信号分析 |
5.3.1 基本思路 |
5.3.2 实测数据预处理方法 |
5.3.3 算法简介 |
5.3.4 多车混合模型的建立 |
5.3.5 试验验证 |
5.4 实桥多车信号分离 |
5.5 未分离主梁信号的识别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桥梁动态称重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6.1 引言 |
6.2 B-WIM精度评定标准 |
6.2.1 B-WIM精度等级划分 |
6.2.2 B-WIM精度测试方法 |
6.3 B-WIM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6.3.1 B-WIM适用性的影响 |
6.3.2 温度效应的影响 |
6.3.3 传感器的影响 |
6.3.4 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斜拉-连续协作体系结构特性及其合理成桥状态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协作体系概述 |
1.1.1 协作体系的概念 |
1.1.2 协作体系的荷载分配 |
1.1.3 协作体系桥梁的发展与实践 |
1.2 斜拉-连续协作体系概述 |
1.2.1 国外斜拉-连续协作体系发展与实践 |
1.2.2 国内斜拉-连续协作体系发展与实践 |
1.3 合理成桥状态优化方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斜拉-连续协作体系 |
2.1 概述 |
2.2 项目概况 |
2.3 桥梁设计方案简述 |
2.3.1 桥塔 |
2.3.2 斜拉索 |
2.3.3 主梁 |
2.4 斜拉-连续协作体系简易分析 |
2.4.1 弹性地基梁法 |
2.4.2 能量变分法求解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斜拉-连续协作体系力学行为分析 |
3.1 概述 |
3.2 有限元模型 |
3.2.1 联合截面理论基础 |
3.2.2 有限元模型温度模拟 |
3.2.3 有限元模型一致性分析 |
3.3 结构静、动力分析 |
3.3.1 静力分析 |
3.3.2 动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斜拉-连续协作体系结构参数分析 |
4.1 概述 |
4.2 参数分析方法 |
4.2.1 参数分析概述 |
4.2.2 参数分析内容 |
4.3 无索区长度参数分析 |
4.3.1 基本结构及无索区长度的改变对特征值的影响 |
4.3.2 无索区长度的改变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4.3.3 无索区长度的改变对位移的影响 |
4.3.4 无索区长度的改变对支承反力的影响 |
4.3.5 无索区长度的改变对索力的影响 |
4.4 其他结构参数分析 |
4.4.1 梁塔抗弯刚度比的改变对结构的影响 |
4.4.2 塔跨比的改变对结构的影响 |
4.4.3 辅助体刚度的改变对结构的影响 |
4.4.4 斜拉索轴向刚度(截面面积)的改变对结构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优化算法确定斜拉-连续协作体系的合理成桥状态 |
5.1 概述 |
5.2 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原则 |
5.3 索力优化模型 |
5.3.1 优化目标的选取 |
5.3.2 约束条件选取 |
5.4 智能优化算法 |
5.4.1 粒子群算法 |
5.4.2 人工鱼群算法 |
5.4.3 全局版人工鱼群算法及优化 |
5.4.4 优化的全局版人工鱼群算法有效性分析 |
5.5 智能优化算法在协作体系合理成桥状态中的应用 |
5.5.1 影响矩阵计算 |
5.5.2 优化目标函数和算法参数设定 |
5.5.3 结果分析 |
5.6 约束条件的改变对协作体系成桥状态的影响分析 |
5.6.1 支承反力约束条件的改变对成桥状态的影响 |
5.6.2 塔顶位移约束条件的改变对成桥状态的影响 |
5.6.3 索力约束条件的改变对成桥状态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基于荷载试验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发展 |
1.2.1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发展 |
1.2.2 系杆拱桥的发展 |
1.2.3 系杆拱桥的工程案例 |
1.3 桥梁检测与荷载试验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桥梁检测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外桥梁荷载试验的发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程检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平面杆件结构有限单元法的介绍 |
2.1.1 结构离散化 |
2.1.2 单元分析 |
2.1.3 整体分析 |
2.2 有限元软件的简述 |
2.3 梁格法建模的不足 |
2.4 理论研究模型的创建 |
2.4.1 分析模型与荷载条件 |
2.4.2 输入构件材料与截面 |
2.4.3 建立拱肋与吊杆 |
2.4.4 输入结构的边界条件 |
2.4.5 静力荷载车辆与移动荷载的设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梁荷载试验的有关理论 |
3.1 引言 |
3.1.1 桥梁荷载试验方案的编撰 |
3.1.2 荷载试验的依据 |
3.1.3 荷载试验期间工作安排 |
3.2 静载试验的内容 |
3.2.1 控制截面及工况的确定 |
3.2.2 试验测点的布设 |
3.2.3 静力荷载试验效率 |
3.2.4 静力试验数据分析 |
3.3 动载试验的内容 |
3.3.1 动载试验的内容 |
3.3.2 动力荷载试验效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涡河三桥桥梁检测 |
4.1 桥梁工程概况 |
4.2 静力荷载试验 |
4.2.1 试验荷载位置的选择 |
4.2.2 静力荷载试验 |
4.2.3 试验效率分析 |
4.2.4 理论挠度分析 |
4.2.5 试验结果分析 |
4.3 动力荷载试验 |
4.3.1 荷载检测内容 |
4.3.2 荷载试验测点布置 |
4.3.3 荷载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吊杆索力检测 |
5.1 索力检测的背景 |
5.2 索力测试理论方法及发展 |
5.2.1 吊杆索力测试方法 |
5.2.2 振动频率法的发展 |
5.2.3 吊杆索力测试原理 |
5.3 试验加载工况 |
5.4 测点布置 |
5.5 索力综合分析 |
5.5.1 吊杆频谱图分析 |
5.5.2 吊杆索力值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超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过程中的智能主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钢管混凝土拱桥发展概况 |
1.2.1 钢管混凝土拱桥发展概况 |
1.2.2 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施工方法 |
1.2.3 钢管混凝土拱桥灌注方法 |
1.4 本文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大跨CFST拱桥施工智能主动控制方法 |
2.1 引言 |
2.2 智能主动控制原理与方法 |
2.2.1 被动控制原理 |
2.2.2 主动控制原理 |
2.2.3 控制状态与控制区间 |
2.2.4 控制系统体系与框架 |
2.3 智能主动调载参数拟定 |
2.3.1 缆风初张力拟定方法 |
2.3.2 缆索吊装法计算理论 |
2.4 索长计算与千斤顶拟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超大跨CFST拱桥塔架智能主动调载计算与实测 |
3.1 引言 |
3.2 塔架参数计算 |
3.2.1 缆索吊装系统 |
3.2.2 斜拉扣挂荷载 |
3.2.3 风荷载 |
3.2.4 缆风初张力 |
3.3 塔架智能主动调载计算方法 |
3.4 平南三桥调载设备拟定与实测数据 |
3.4.1 有限元数值模拟 |
3.4.2 施工阶段划分 |
3.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4.4 平南三桥调载设备布置 |
3.4.5 实测数据 |
3.5 小结 |
第四章 超大跨CFST拱桥拱肋灌注分析 |
4.1 引言 |
4.2 钢管混凝土模拟方法 |
4.2.1 统一理论 |
4.2.2 换算截面法 |
4.2.3 钢混合一法 |
4.2.4 双单元法 |
4.3 灌注影响因素分析与拱肋结构状态变化规律 |
4.3.1 调载索的选定 |
4.3.2 索的弹性模量 |
4.3.3 时间依存性材料系数 |
4.4 基于智能主动调载的灌注顺序拟定 |
4.4.1 灌注方案比选评价方法和指标 |
4.4.2 计算模型与结果分析 |
4.5 智能主动调载效果与分析 |
4.5.1 位移调载效果 |
4.5.2 应力调载效果 |
4.5.3 灌注过程稳定系数变化 |
4.5.4 设备方案 |
4.6 小结 |
第五章 超大跨CFST拱桥分仓多级灌注方法 |
5.1 引言 |
5.2 真空辅助分仓多级灌注法原理 |
5.2.1 影响线分析理论 |
5.2.2 算例 |
5.3 分仓灌注及其效果与分析 |
5.3.1 方案布置 |
5.3.2 效果与分析 |
5.4 分仓灌注法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 |
5.4.1 线弹性有限元分析 |
5.4.2 非线性稳定问题近似求解 |
5.4.3 算例分析 |
5.5 分级计算方法与适用条件 |
5.5.1 影响管内混凝土分级施工因素 |
5.5.2 不同产能条件下的灌注分级数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7)异型钢桁架桥成桥荷载试验与极限承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钢桁架桥概述 |
1.3 桥梁极限承载力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与静动力分析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方法及原理 |
2.2.1 有限元方法 |
2.2.2 桁架桥的简化计算方法 |
2.3 工程概况 |
2.3.1 总体 |
2.3.2 主桁架 |
2.3.3 主桥桥面系及桥门架 |
2.4 计算模型 |
2.4.1 主要计算参数 |
2.4.2 计算模型 |
2.5 静力计算结果 |
2.5.1 支座反力计算 |
2.5.2 主桁架及主梁内力计算结果 |
2.5.3 主桁架及主梁应力计算结果 |
2.5.4 主桁架及主梁变形计算结果 |
2.6 动力计算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荷载试验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荷载试验的内容 |
3.2.1 静载试验 |
3.2.2 动载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荷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观测结果及分析 |
4.2.1 静载试验结果 |
4.2.2 动载试验结果 |
4.3 桥梁结构承载能力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
5.1 引言 |
5.2 Kriging模型修正理论 |
5.2.1 Kriging模型 |
5.2.2 Kriging模型参数确定 |
5.3 Kriging模型建立 |
5.3.1 回归函数 |
5.3.2 相关函数 |
5.4 有限元模型修正与精度检验 |
5.4.1 Kriging代理模型建立的试验设计 |
5.4.2 Kriging代理模型的建立 |
5.4.3 有限元模型参数修正 |
5.4.4 Kriging代理模型精度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钢桁架桥极限承载力分析 |
6.1 引言 |
6.2 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 |
6.2.1 结构稳定理论概述 |
6.2.2 线弹性屈曲分析理论 |
6.2.3 非线性分析理论 |
6.3 极限承载力分析 |
6.3.1 线弹性屈曲分析 |
6.3.2 考虑非线性效应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
6.4 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6.4.1 材料强度等级的影响 |
6.4.2 截面尺寸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联合多尺度模型与车流精细模拟的钢桥面板疲劳可靠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钢桥面板疲劳可靠度研究现状 |
1.2.2 结构多尺度模拟研究现状 |
1.2.3 随机车流模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钢桥面板疲劳可靠度分析方法 |
2.1 概述 |
2.2 钢桥面板典型疲劳位置的选取 |
2.3 基于S-N曲线的钢结构疲劳分析方法 |
2.3.1 S-N曲线与线性疲劳累积损伤准则 |
2.3.2 应力幅提取方法 |
2.3.3 钢结构疲劳分析方法 |
2.4 疲劳可靠度分析方法 |
2.4.1 功能函数 |
2.4.2 疲劳极限状态方程 |
2.4.3 Monte Carlo法 |
2.5 基于Kriging的响应面法 |
2.6 钢桥面板疲劳可靠度分析流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斜拉桥结构多尺度模型建立与验证 |
3.1 概述 |
3.2 基于多点约束法的结构多尺度模拟 |
3.2.1 基于位移协调的多点约束方程 |
3.2.2 算例分析 |
3.3 斜拉桥多尺度模型建立与验证 |
3.3.1 单梁模型 |
3.3.2 联合静动力的单梁模型修正 |
3.3.3 基于多点约束的多尺度模型建立与验证 |
3.4 热点应力法的网格无关性检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参数相关性的随机车流模拟 |
4.1 概述 |
4.2 随机车流荷载参数 |
4.2.1 车型分类 |
4.2.2 车道交通量 |
4.2.3 轴距与轴重 |
4.3 基于CMCS-CL法的相关变量模拟 |
4.3.1 相关样本与相关指标 |
4.3.2 核密度估计 |
4.3.3 抽样方法 |
4.3.4 算例分析 |
4.4 随机车流程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随机车流下的斜拉桥钢桥面板疲劳可靠度评估 |
5.1 概述 |
5.2 随机参数的分布特征 |
5.2.1 临界损伤Dc |
5.2.2 疲劳强度系数 |
5.3 疲劳应力谱分析 |
5.3.1 疲劳细节应力影响线 |
5.3.2 应力历程分析 |
5.3.3 疲劳应力谱模拟 |
5.4 交通量参数分析 |
5.4.1 日交通量对疲劳可靠度的影响 |
5.4.2 车型比例对疲劳可靠度的影响 |
5.4.3 交通量线性增长对疲劳可靠度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件运输荷载下斜拉桥钢桥面板应力分析及疲劳损伤评估 |
6.1 概述 |
6.2 大件运输荷载特性信息 |
6.3 大件运输及恒载下钢箱梁局部应力分析 |
6.4 大件运输荷载下钢桥面板关键细节疲劳损伤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组合加固的T梁桥力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桥梁加固国外发展概况 |
1.1.2 桥梁加固国内发展概况 |
1.2 桥梁加固主要方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桥梁加固有限元理论 |
2.1 前言 |
2.2 有限元的应用 |
2.3 有限元动力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粘贴钢板与体外预应力加固T梁桥的组合应用 |
3.1 前言 |
3.2 桥梁组合加固技术 |
3.2.1 组合加固结构体系 |
3.2.2 组合加固结构主要材料 |
3.2.3 加固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3.3 加固实例和有限元分析模型 |
3.3.1 工程概况 |
3.3.2 截面内力计算 |
3.3.3 绘制荷载弯矩横向分布影响线 |
3.3.4 计算横向分布系数 |
3.3.5 内力计算 |
3.3.6 截面验算 |
3.3.7 加固梁承载力验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组合加固T梁桥的动力特征分析 |
4.1 自振分析 |
4.2 组合加固前后桥梁的动响应分析 |
4.2.1 加固前边梁动荷载响应 |
4.2.2 组合加固后边梁动荷载响应 |
4.3 组合加固体系的动力特征参数影响 |
4.3.1 钢板厚度对组合加固体系的动力响应影响 |
4.3.2 钢板型号对组合加固体系的动力响应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合加固T梁桥的抗震分析 |
5.1 地震波的选取 |
5.2 组合加固桥梁的抗震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超长连续公路桩板式路基结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概况与研究背景 |
1.1.1 工程概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桩板式路基结构特点与发展现状 |
1.2.1 桩板式路基结构特点 |
1.2.2 桩板式结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3 桩板连接构造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4 接缝连接构造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桩板式路基结构体系力学性能研究 |
2.1 桩板式路基构造形式 |
2.1.1 桩板式路基原型设计 |
2.1.2 桩板式结构体系研究 |
2.2 桩板式路基的多尺度建模与受力性能研究 |
2.2.1 桩板式路基多尺度有限元模型 |
2.2.2 荷载参数与加载方式 |
2.2.3 各组合工况加载下结构的受力性能研究 |
2.3 桩板式路基动力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桩板连接构造形式与力学性能研究 |
3.1 桩板连接构造设计思路概述 |
3.1.1 桩板连接构造概述 |
3.1.2 最终方案构造形式与研究内容 |
3.2 法兰盘与螺栓承载力研究 |
3.2.1 法兰盘与螺栓的尺寸参数与荷载参数 |
3.2.2 压弯柱螺栓计算理论 |
3.2.3 法兰盘与螺栓承载力验算 |
3.3 桩板连接构造力学性能研究 |
3.3.1 精细化非线性模型与分析内容 |
3.3.2 钢套筒-灌浆料粘结性能研究 |
3.3.3 螺栓头-灌浆料粘结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接缝连接构造形式与力学性能研究 |
4.1 接缝连接构造设计思路概述 |
4.1.1 接缝连接构造形式与研究内容 |
4.1.2 牛腿截面受力性能验算 |
4.2 接缝连接构造整体受力性能研究 |
4.2.1 局部精细化非线性模型与分析内容 |
4.2.2 不考虑伸缩缝作用时牛腿的受力影响研究 |
4.2.3 不同模拟情况下接缝连接构造的受力性能影响研究 |
4.3 新型伸缩缝关键部件受力性能研究 |
4.3.1 关键部件与分析内容 |
4.3.2 局部精细化非线性模型与荷载施加 |
4.3.3 不同荷载施加对伸缩缝关键部件的受力性能影响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拱桥核心弯矩影响线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2]既有中小跨径桥梁时变可靠性分析和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王希瑞. 吉林大学, 2020(01)
- [3]多主梁公路桥多车荷载动态识别方法与试验研究[D]. 左小晗.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4]斜拉-连续协作体系结构特性及其合理成桥状态优化方法研究[D]. 罗梓豪. 湖南大学, 2020(07)
- [5]基于荷载试验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结构性能研究[D]. 卢康.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6]超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过程中的智能主动控制研究[D]. 潘栋. 广西大学, 2020
- [7]异型钢桁架桥成桥荷载试验与极限承载力分析[D]. 丁曦.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联合多尺度模型与车流精细模拟的钢桥面板疲劳可靠度评估[D]. 王琪. 长安大学, 2020(06)
- [9]基于组合加固的T梁桥力学特性分析[D]. 熊晨.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10]超长连续公路桩板式路基结构力学性能研究[D]. 王锦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