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

鸭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

一、鸭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度林,范泉水,齐桂凤,乔贵林,陆明昌,沈居仁,龙沛然,曾子安[1](1996)在《鸭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指明鸭冠状病毒的分离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我们将回归发病鸭的肠粪及肠内容物处理后,经羊膜腔、尿囊腔接种12~14日龄鸭胚,37℃培养48小时后取羊水和尿囊液继代,将第5代的鸭胚羊水、尿囊液混合(称DCV5)并对其进行系统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在鸭胚;其TCID50为5.0,电镜负染观察多呈不规整的圆形,直径80~120nm。有囊腹,病毒粒子外周有花瓣样突起。核酸型为RNA型,对乙醚敏感、56℃15分钟即可使其失去感染性,在pH3条件下室温3小时仍保持一定活力,该毒接种幼鸭可引起幼鸭腹泻症状,接种幼鸡和火鸡不引起任何症状。

周锦萍,孙泉云,刘佩红,陈备娟,杨文,沈悦,鞠龚讷,卢军,薛霞[2](2005)在《上海地区近几年鸭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血清学调查》文中认为于2003年从上海市5个区17个养鸭场(户)的鸭群中采集276份血清样品,采用进口ELISA试剂盒对冠状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城疫病毒、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受检鸭群存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原来只感染鸡的疫病逐步向鸭群延伸。

李康然[3](2000)在《水禽疾病的一些新问题》文中认为

张月香[4](2016)在《一起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的诊断》文中指出猪血凝性脑脊髓炎(Porcine hemagglutinating encephalomyelitis,PHE)是由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orcine hemagglutinating encephalomyelitis virus,PHE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PHEV主要侵染猪的中枢神经系统,其引发仔猪的死亡率达20%100%,而成年猪则很少发病。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流行特点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等,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呕吐、衰竭为主要特征的呕吐消耗型(Vomiting and wasting disease,VWD),另一种是以出现神经症状为主的脑脊髓炎型。前者多呈急性暴发,是最初被发现的PHE疾病类型。血清学调查发现,该病在中国、加拿大、英国、北爱尔兰、日本及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1986年,我国首次报道PHEV感染的发生,之后多个省份均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近年来,东北地区频繁暴发该病,血清学调查发现吉林省和辽宁省猪群中存在较高PHEV阳性感染率。最近几年,猪血凝性脑脊髓炎多次在规模化的种猪场出现,给当地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15年8月初,吉林省长春市北四环玉泉养殖场饲养的母猪陆续开始产仔,母猪未见流产或产弱胎、死胎现象。新生仔猪十分活泼,未见异常。但多数仔猪在10日龄左右开始发病(个别仔猪于2日龄发病),出现抽搐、后肢麻痹、不能站立等特点,部分表现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有的断奶仔猪也出现类似症状。截止到8月中旬,先后由10头母猪生产的128头仔猪全部死亡(死亡率100%)。为了进一步对疾病做出诊断,本研究分别从病理学和病原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病理学诊断对送检病死猪进行大体病理剖检,内脏组织器官未见有明显的病变,但可见脑组织淤血、水肿,胃肠内充满大量内容物。采集病猪的脾脏、肾脏、脑、脊髓等多个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并进行H.E.染色,镜检可见,肝脏发生轻度的颗粒变性,肝小叶间门管区静脉严重淤血;脾脏脾小体淋巴细胞结构疏松,少量淋巴细胞胞核浓缩,动脉周围淋巴鞘显着增厚;脊髓灰质胶质细胞围绕在神经元周围形成明显的“卫星现象”;脑组织可见有典型的噬神经现象,呈现非化脓性脑炎的病理变化;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2病原学诊断利用针对PHEV的特异性引物对剖检病猪的各组织器官进行RT-PCR扩增,扩增出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为了排除能引起相似临床症状的病原感染的可能,本研究分别利用针对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HE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丁型冠状病毒(PDCo V)、猪轮状病毒(Po 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等病毒的特异性引物进行类症鉴别诊断。结果显示,仅有针对PHEV引物的RT-PCR扩增结果为阳性,其他病毒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细菌学检测结果也为阴性,排除了细菌混合感染的可能性。之后,对PHEV阳性病料组织进行研磨处理,研磨上清液经感作处理后接种正常PK-15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接种细胞在盲传6代后出现变圆、融合、聚堆等明显的CPE。电镜负染观察可见,病毒粒子具有冠状病毒典型的“帽子”结构。随后将分离的病毒接种到18-20日龄的Balb/c小鼠体内,并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发现试验组小鼠接毒后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一周后死亡,死亡小鼠的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出现“噬神经”现象,死亡小鼠的脑和脾脏RT-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综合上述结果,从病原学角度证实该起病例为PHEV感染所致。之后,在分离获得PHEV毒株的基础上,对其M、N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克隆及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遗传进化树分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与本实验室在2014年分离获得的吉林PHEV-JT06病毒株和加拿大在2002年所分离的PHEV-Canada病毒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该研究不仅为针对PHEV的临床快速诊断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而且将为针对PHEV疫苗的研制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为进一步制定针对PHEV的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庄青叶,陈继明,王楷宬[5](2015)在《禽源冠状病毒感染情况概述》文中研究表明以国内外对冠状病毒在禽类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基因分析等研究报道为基础,从病毒分类学角度,对各"种"冠状病毒在禽类中的感染情况和引起的相关疾病进行简要概述。全球在禽类中发现的冠状病毒种类较多,至少涉及丙型和丁型冠状病毒属。其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几乎在全球所有养鸡国家中存在,并呈地方性流行;火鸡冠状病毒、鸭冠状病毒、鹅冠状病毒、鸽冠状病毒也在禽类中被发现,部分病毒已在禽群中流行;其他丁型冠状病毒属病毒仅在少数野鸟中被发现。

韩文芳[6](2014)在《鸭冠状病毒性肠炎的症状及诊治》文中认为对鸭冠状病毒性肠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诊断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常灵竹[7](2009)在《猪血凝性脑脊髓炎诊断方法及其免疫病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建立猪血凝性脑脊髓炎诊断方法;研究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magglu- tinating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HEV)感染后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研究HEV S蛋白、M蛋白和N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结果:以HEV基因组保守性区域设计探针和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HEV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以HEV血凝素-酯酶蛋白(Hemagglutinin-esterase protein, HE)基因序列作为候选基因,通过原核系统表达HE蛋白,利用纯化的HE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猪血凝性脑脊髓炎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建立了小鼠急性感染HEV的动物模型,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和免疫组化对各组织内的病毒分布和病毒含量进行了检测;测定猪血凝性脑脊髓炎抗体、抗体亚类、脾细胞增殖反应、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以研究HEV感染后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结果表明,不同感染时间内在各组织脏器中病毒含量不同,且其动态变化的规律也不相同;HEV感染后能够引起小鼠的免疫抑制,不能建立有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保护机制。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了HEV M蛋白和N蛋白,以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检测抗HEV的特异性抗体、脾细胞增殖反应和ConA刺激后脾细胞上清中INFγ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S1蛋白能够诱导HEV抗体水平明显升高;M蛋白和N蛋白能够诱导脾细胞增殖反应增强,诱导INFγ浓度升高。

陆慧君[8](2008)在《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受体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magglutinating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HEV)能引起仔猪呕吐、衰竭或明显的神经症状。1~3周龄的仔猪感染HEV后,死亡率通常高达20~100%。大量的血清学调查表明,HE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对养猪业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对从吉林省5个地区采集的1117份猪血清进行猪血凝性脑脊髓炎HI抗体调查,结果发现其总体阳性率为52.4%,提示吉林省的猪群中普遍存在HEV感染。从长春地区九台市某猪场发病仔猪脑内分离获得1株病毒,经系统鉴定为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JT06;进而对该毒株的5个结构蛋白全长cDNA进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EV-JT06与HEV-67N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HEV-JT06可能是从北美种系HEV-67N进化而来的。通过对HEV-JT06与GenBank中发表HEV的5个结构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发现HEV-JT06株5个结构蛋白序列发生多个氨基酸的独自变异,可能是HEV-67N传入我国后,在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以HEV-JT06为基础,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成功实现了HEV S1重组蛋白的分泌性表达,以重组HEV S1蛋白代替全病毒进行VOPBA,获得一条与HEV S1蛋白特异结合的90kDa蛋白条带,推测该蛋白可能是在PK-15细胞膜表面的HEV受体。为了对HEV受体进行全面鉴定,本研究利用T7噬菌体展示系统构建了PK-15细胞的T7噬菌体展示文库,文库容量、重组率和文库滴度均达到理想要求。并用纯化的HEV进行文库筛选,最终获得一个与HEV结合的蛋白PKCP1,该蛋白编码121个氨基酸,与野猪mRNA同源性较高,该蛋白可能是HEV在PK-15细胞上受体蛋白的功能区。对PKCP1蛋白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是亲水性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和良好的抗原性,其生物学活性有可能在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接受多种信号的调控。该项研究对PK-15细胞上HEV受体的筛选为由受体介导的细胞感染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陈汉阳[9](2007)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HeLa细胞的研究及其天然受体的鉴定》文中提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引起鸡的呼吸系统疾病、肾炎并伴随产蛋量和蛋品质的下降。IBV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大部分冠状病毒具有宿主特异性和组织嗜性,只能侵染天然宿主和一些亲缘关系极其相近的宿主。以前的研究认为IBV只能感染鸡,但近两年相继在其他一些鸡形目的动物体内分离到IBV样病毒,如孔雀、几内亚鸡和鹧鸪等,这些分离的毒株在基因结构上与IBV很相似,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甚至达到99%以上;而在非鸡形目动物如鸭、鸽子和灰雀等的体内分离到的病毒,通过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虽然它们在氨基酸同源性上与IBV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依然属于第3群冠状病毒的范畴。IBV这种从感染单一宿主延伸到更多的其他动物的现象,让人联想到2002年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它的病原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SARS-CoV),而在多种动物体内分离到的SARS-CoV样冠状病毒说明SARS-CoV极有可能最初起源于动物。因此,研究动物冠状病毒与SARS-CoV的关系及冠状病毒跨越物种屏障的机制很有必要。基于此,本研究以IBV为模式病毒,将其跨种感染人源细胞HeLa,探讨动物冠状病毒跨种感染的机制,同时对IBV跨种感染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因子进行了研究,另外也鉴定了IBV的天然受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IBV毒株跨种感染HeLa细胞的研究7个不同的IBV毒株,包括M41、H52、H120、Gray、Holte、Connecticut和M52-19(Beaudette52-19),分别接种单层和刚刚消化的HeLa细胞。结果显示这些毒株均不能在单层的HeLa细胞上增殖;而M41、H52、H120和Gray可以在刚刚新鲜消化的HeLa细胞上增殖,并会导致HeLa细胞发生明显的病变,剩余的3个毒株Holte、Connecticut和M52-19却不能。通过观察是否产生细胞病变及中和实验、S1基因的RT-PCR扩增、血凝及血凝抑制、病毒N蛋白的Westem blotting检测等方面来证实感染的真实性。2、S1基因的变异在IBV跨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M41毒株在新鲜消化的HeLa细胞上持续传26代,RT-PCR扩增第1代、第5代和第21代病毒的S1基因,结果显示第1代跟第5代S1基因的序列完全一致,而第21代与第1代相比也仅仅只有一个碱基(A728G)的改变,导致一个氨基酸的变异。然而这唯一的一个点突变对IBV的跨种感染似乎没有决定性的作用。3、病毒血凝价的改变与跨种感染的关系据报道IBV经胰酶或磷酸脂酶C处理后可以凝集0.5%的新鲜制备的鸡红细胞。本研究发现在上述7个IBV的毒株中,M41、H52、H120和Gray经磷酸脂酶处理后可以凝集鸡红细胞,而另外3个毒株Holte、Connecticut和M52-29则不能凝集;另一方面,M41在HeLa细胞上持续传代会导致M41的血凝价逐渐下降;但这些传代的细胞毒(低或无血凝性)接种鸡胚后,尿囊液中的病毒会重新获得较高的血凝价。可见具有血凝性的IBV毒株更易于适应异源细胞。4、唾液酸糖蛋白(脂)在IBV跨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某些冠状病毒可以利用细胞表面的唾液酸糖蛋白(脂)作为进入细胞的受体,而神经氨酸酶(NA)可以降解细胞表面的唾液酸糖蛋白(脂),这样就会降低病毒感染的几率。根据这一原理,将IBV感染经NA处理和未处理的HeLa细胞,对比发现IBV在NA处理过的HeLa细胞的感染滴度明显降低,说明唾液酸糖蛋白(脂)在IBV感染HeLa细胞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5、氨基肽酶N、胰酶和EDAT对IBV跨种感染的作用氨基肽酶(APN)是很多冠状病毒的受体,通过封闭细胞表面APN的受体功能可以达到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目的。用鼠抗人氨基肽酶(hAPN)的单克隆抗体(WM15)封闭HeLa细胞表面的氨基肽酶的活性,结果发现这种封闭并没有阻断IBV感染HeLa细胞,这说明hAPN不是IBV感染HeLa细胞的途径。以前的研究证实胰酶可以提高某些病毒的滴度。先确定胰酶的安全浓度,然后在IBV接种后将此安全浓度胰酶添加到的细胞培养液里,结果显示添加了胰酶的IBV的感染力与单独使用IBV是一样的;另外,IBV对经EDTA消化HeLa细胞与经胰酶消化的HeLa细胞的感染滴度是相同的。这说明胰酶、EDTA不是IBV跨种感染所必需的。6、鉴定IBV的天然受体研究证实IBV的一个毒株(Ark99)可以利用猫的氨基肽酶(fAPN)作为细胞受体。本研究通过克隆鸡的APN(gAPN),探讨gAPN作为IBV天然受体的可能性。RT-PCR扩增到全长的gAPN基因,分别在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中进行表达。将原核表达的gAPN蛋白进行的ELISA及Westem blotting试验证实原核表达的gAPN蛋白在体外可以与IBV结合,而且这种结合可以被针对gAPN的抗体阻断。将gAPN转染IBV的非敏感细胞(PK-15、HeLa),构建真核表达体系。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半定量RT-PCR等试验证实IBV可以在这些转染后细胞上增殖。首次证明gAPN是IBV的天然受体之一。

陈桂英[10](2013)在《鸭坦布苏病毒病诊断方法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坦布苏病毒病(DTMUVD)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TMUV)引起的以鸭产蛋骤然大幅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该病自2010年4月份暴发以来,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论文就鸭坦布苏病毒病临床诊断方法、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方法以及RT-PCR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鸭坦布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提供参考。

二、鸭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鸭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3)水禽疾病的一些新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鹅的副粘病毒感染
    1.1 流行情况
    1.2 临床症状
    1.3 大体病变
    1.4 病毒特性
        1.4.1 病毒分离[10]
        1.4.2 鸡胚半数致死量 (ELD50) [10]
        1.4.3 血凝 (HA) 试验[10]
        1.4.4 血凝抑制 (HI) 试验[10]
        1.4.5 病毒的形态与特征[10]
        1.4.6 中和试验
        1.4.7 人工感染试验[10]
    1.5 防制
2 鹅病毒性肠炎
    2.1 流行情况
    2.2 病毒特性[16、17、18]
    2.3 临床症状[16]
    2.4 大体病变
    2.5 防制
3 与流感病毒有关的情况
4 鸭冠状病毒性肠炎
    4.1 流行情况
    4.2 临床症状
    4.3 大体病变
    4.4 病原特性
    4.5 诊断
    4.6 防制
5 鸭腺病毒感染
6 鸭气单胞菌病
    6.1 症状与大体病变
    6.2 治疗
7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8 小结

(4)一起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病原学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症状
    1.4 病理变化
    1.5 致病机理
    1.6 诊断
    1.7 防制
第2章 一起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的诊断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的病原分离鉴定及M、N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5)禽源冠状病毒感染情况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2火鸡冠状病毒
3鸭冠状病毒
4其他禽种冠状病毒
    4.1鸽冠状病毒
    4.2鹅冠状病毒
    4.3野鸟冠状病毒
5结语

(6)鸭冠状病毒性肠炎的症状及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
4 病理变化
5 诊断方法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6.2 免疫预防
    6.3 治疗

(7)猪血凝性脑脊髓炎诊断方法及其免疫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冠状病毒及其结构
        1.1 冠状病毒发现史略
        1.2 冠状病毒的分类
        1.3 冠状病毒的结构、功能
    第2章 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及免疫原性研究
        2.1 冠状病毒受体
        2.2 不同动物种属间的病原及其致病机制
        2.3 冠状病毒的免疫原性
        2.4 冠状病毒免疫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荧光定量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抗体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规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小鼠感染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后的免疫应答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S 蛋白、M 蛋白、N 蛋白的免疫原性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导师简历
摘要
英文摘要

(8)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受体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冠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 冠状病毒的分类
        2 冠状病毒的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3 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
        4 结束语
    第二章 受体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
        1 经典方法
        2 现代方法
        3 多种病毒受体研究方法的联合使用
        4 结束语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吉林省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的血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 JT06 结构基因的克隆、测序与进化地位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S1 蛋白的真核表达及其受体的初步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猪肾传代细胞系PK-15细胞T7噬菌体cDNA展示文库的构建及HEV受体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9)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HeLa细胞的研究及其天然受体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冠状病毒
        1.1.1 冠状病毒的发现及命名
        1.1.2 冠状病毒的分类
        1.1.3 冠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1.2.1 IBV的流行病学
        1.2.2 IB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2.3 IB的诊断和防治
        1.2.4 IBV的理化性质
        1.2.5 IBV引起的天然免疫反应
        1.2.6 IBV的分子生物研究概括
    1.3 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1.3.1 病毒进入细胞的形式
        1.3.2 病毒受体的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毒株、细胞与菌株
        3.1.2 载体与质粒
        3.1.3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3.1.4 培养基与抗生素及其配制
        3.1.5 主要缓冲液与相关试剂及其配制
        3.1.6 实验动物
    3.2 试验方法
        3.2.1 IBV病毒的增殖和纯化
        3.2.2 IBV EID_(50)的滴定
        3.2.3 IBV在HeLa细胞上的增殖、传代
        3.2.4 高免兔血清的制备
        3.2.5 样品总RNA的提取
        3.2.6 IBV的RT-PCR检测
        3.2.7 RT-PCR/PCR产物或酶切产物的电泳检测
        3.2.8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回收与纯化
        3.2.9 外源DNA片段与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
        3.2.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3.2.11 连接产物的转化
        3.2.12 质粒的制备与鉴定
        3.2.13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3.2.14 线性质粒DNA末端去磷酸化
        3.2.15 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
        3.2.16 神经氨酸酶处理IBV及HeLa细胞
        3.2.17 胰酶、EDAT处理HeLa细胞
        3.2.18 人氨基肽酶N(hAPN)阻断实验
        3.2.19 鸡APN全长基因的克隆
        3.2.20 重组细菌的诱导表达
        3.2.21 重组蛋白的纯化
        3.2.22 质粒转染(脂质体介导转染法)
        3.2.23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
        3.2.24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活性
        3.2.25 ELISA试验检测体外表达的gAPN的受体功能
        3.2.26 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TCID_(50))的测定
        3.2.27 微量中和试验(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3.2.28 流式细胞术
        3.2.29 半定量RT-PCR
        3.2.30 试验中所使用的寡核苷酸引物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IBV毒株适应人源HeLa细胞的研究
        4.1.1 不同IBV毒株在鸡胚上的增殖及其滴度的计算
        4.1.2 兔抗IBV血清的制备
        4.1.3 抗血清的特异性的检测
        4.1.4 不同IBV毒株在HeLa细胞上的增殖
        4.1.5 影响IBV感染HeLa细胞的因素的研究
    4.2 IBV受体的鉴定
        4.2.1 克隆全长的gAPN序列
        4.2.2 gAPN系统进化及其蛋白特性的信息生物学分析
        4.2.3 gAPN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4.2.4 兔抗gAPNp血清的制备
        4.2.5 gAPN原核表达产物(gAPNp)活性的检测
        4.2.6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2.7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gAPN蛋白的受体功能
        4.2.8 细胞流式分选术检测gAPN蛋白的受体功能
        4.2.9 半定量RT-PCR检测gAPN蛋白的受体功能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冠状病毒的分类
        5.1.2 冠状病毒的跨种感染
        5.1.3 S蛋白是决定冠状病毒的种属特异性的主要因素
        5.1.4 细胞表面的受体是影响冠状病毒感染的因素之一
        5.1.5 IBV血凝性与IBV跨种感染的关系
        5.1.6 其他因素对于IBV跨种感染的影响
        5.1.7 IBV天然受体的鉴定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Curriculum Vitae

(10)鸭坦布苏病毒病诊断方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诊断
    1.1 临床症状
    1.2 病理变化
    1.3 流行病学
2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3 RT-PCR方法
4 套式RT-PCR方法
5 荧光定量RT-PCR方法
6 RT-LAMP方法
7 核酸探针
8 血清学检测方法
9 结语

四、鸭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鸭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J]. 王度林,范泉水,齐桂凤,乔贵林,陆明昌,沈居仁,龙沛然,曾子安.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6(01)
  • [2]上海地区近几年鸭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血清学调查[J]. 周锦萍,孙泉云,刘佩红,陈备娟,杨文,沈悦,鞠龚讷,卢军,薛霞. 中国家禽, 2005(03)
  • [3]水禽疾病的一些新问题[J]. 李康然. 广西畜牧兽医, 2000(02)
  • [4]一起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的诊断[D]. 张月香. 吉林大学, 2016(09)
  • [5]禽源冠状病毒感染情况概述[J]. 庄青叶,陈继明,王楷宬. 中国动物检疫, 2015(08)
  • [6]鸭冠状病毒性肠炎的症状及诊治[J]. 韩文芳.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4(Z1)
  • [7]猪血凝性脑脊髓炎诊断方法及其免疫病理学研究[D]. 常灵竹. 吉林大学, 2009(08)
  • [8]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受体的筛选[D]. 陆慧君. 吉林大学, 2008(11)
  • [9]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HeLa细胞的研究及其天然受体的鉴定[D]. 陈汉阳.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10]鸭坦布苏病毒病诊断方法概述[J]. 陈桂英. 动物医学进展, 2013(08)

标签:;  ;  ;  ;  

鸭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