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53与胃癌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宝玉[1](2021)在《EZH2表达调控对胃癌生长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公共数据库、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三方面分析EZH2在胃癌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化疗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关系。2.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EZH2基因对胃癌生长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3探索EZH2介导胃癌生长和耐药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利用公共数据库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胃癌组织中EZH2基因的表达;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癌细胞株中EZH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EZH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化疗有效率和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性。2.构建慢病毒载体sh EZH2,慢病毒感染EZH2高表达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并筛选出稳转株,应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果。3.体外细胞学试验,采用CCK-8增殖试验、Transwell侵袭试验和划痕试验研究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在EZH2沉默前后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变化;通过CCK-8毒性实验对比EZH2沉默前后对紫杉醇、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的改变及EZH2小分子抑制剂GSK126与这些化疗药物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体内研究,构建EZH2沉默人胃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腹腔灌注紫杉醇,研究EZH2下调对胃癌生长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4.首先我们以胃腺癌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转录组数据集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探讨受EZH2激活调节的下游途径;接着通过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进一步探索EZH2在胃癌的相关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然后利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最后通过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EZH2下调对信号通路下游生长和耐药相关分子的影响,探索胃癌生长和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1.公共数据库结果表明,胃癌中EZH2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或相应癌症相邻的组织;MGC803、BGC823、AGS和HGC27胃癌细胞株EZH2 m RNA和蛋白均有表达,其中MGC803表达最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ZH2基因在晚期胃癌中呈现高表达,EZH2蛋白表达与病理类型及化疗疗效相关,且EZH2蛋白的表达与化疗疗效呈现负相关。EZH2高表达组中位TTP低于EZH2低表达组,具有统计学差异。2.EZH2-sh RNA慢病毒载体成功构建并转染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应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果,证明成功构建了稳定沉默EZH2的胃癌细胞株MGC803。3.体外细胞学实验: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EZH2沉默组的OD值和细胞增殖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实验表明,EZH2沉默组的转移细胞数量显着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划痕损伤实验表明,与对照组MGC803-Vector对比,MGC803-sh EZH2细胞划痕愈合率从12小时就有所下降,到36小时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CCK8毒性实验表明,EZH2沉默使MGC803细胞对紫杉醇、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提高,IC50值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转化为抑制率曲线图,可以看出EZH2基因沉默后紫杉醇、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于MGC803-sh EZH2细胞的抑制效果增强。药物协同研究发现,EZH2抑制剂GSK126和紫杉醇、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均具有协同作用;其中GSK126联合紫杉醇的CI值随着紫杉醇剂量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小剂量的紫杉醇与GSK126表现出更好的协同作用。体内裸鼠移植瘤实验发现,沉默EZH2使胃癌细胞株MGC803的裸鼠皮下成瘤能力减弱,对紫杉醇的化疗敏感性提高。4.公共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EZH2通过m TOR信号传导途径、MAPK信号传导途径、P53信号传导途径及ERBB信号传导途径介导胃癌的生物学特性。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EZH2沉默前后筛选鉴定出1735个DEGs,其中表达上调的1131个,表达下调的604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上调的DEGs主要与靶向膜蛋白翻译、细胞质翻译、核糖核酸代谢、线粒体电子传递等有关,下调的DEGs主要与生长发育的调控、信号通路的调控、磷酸化的调控、蛋白激酶C活性的调节等有关。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具有显着性意义的信号通路有19条,其中与胃癌相关的信号通路有肿瘤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Erb 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等;蛋白印迹实验证实EZH2沉默使MGC803胃癌细胞PI3K和p-Akt蛋白的表达下调,而AKT的表达总量无明显变化,说明EZH2的下调可阻断AKT的磷酸化过程,从而抑制P13K-Akt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EZH2参与调控胃癌生长和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结果显示EZH2沉默使胃癌凋亡分子P53 m RNA表达上调、Bcl-2 m RNA表达下调;胃癌耐药相关分子MDR-1、MRP-1、LRP、BCRP、GST-πm RNA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EZH2在胃癌中呈现高表达,且高表达的EZH2可能与肿瘤进展、预后不良及化疗敏感性差有关。2.成功构建了EZH2稳定沉默的人胃癌细胞株MGC803,为后来实验奠定了基础。3.体内外实验证实EZH2沉默使胃癌生长减慢、侵袭迁徙能力下降,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4.EZH2抑制剂GSK126与紫杉醇、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具有协同作用,EZH2基因有可能成为胃癌新的治疗靶点。5.EZH2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是胃癌的重要机制之一;EZH2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分子和耐药相关分子的表达介导胃癌的生长和耐药性。
许晶[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联合基因芯片的中医治疗晚期胃癌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首先,筛选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的受益人群,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处方用药规律,为晚期胃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基因芯片技术,预测核心药物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寻关键靶点与胃癌预后的关联性,为胃癌新药研发开辟新途径。方法:收集整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京市桓兴肿瘤医院的晚期胃癌患者,从中筛选出晚期胃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受益人群。受益人群定义基于前期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编号:2016-1-4171)晚期胃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受益人群,即Ⅳ期生存时间≥11.1个月的患者。病理诊断参照WHO(2019年)《消化系统肿瘤分类》胃癌定义标准,临床分期参考国际抗癌联盟(UICC)及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胃癌TNM分期(第8版,2016)标准。最终纳入135例患者,收集性别、年龄、BMI、KPS评分、具体方药等信息,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纳入处方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等,最终获得核心药物组合。根据上述结果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检索TCMSP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得到药物有效成分,并通过Pubchem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活性化合物的潜在靶点,同时联合TCMSP数据库中的有效成分靶点以获得最终药物靶点。通过GEO数据库中胃癌基因芯片获取疾病靶点,Venn在线数据库获取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得靶点PPI网络,Cytoscape3.8.1软件构建相关的可视化网络,并利用其MCODE和BisoGenent插件筛选出核心靶点。使用R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Oncomine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探究关键靶点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在纳入的135例患者中,男性81例,占比60%,女性54例,占比40%,男女之比为3:2;最大年龄为85岁,最小年龄为26岁,平均年龄为59.33岁,中位年龄为59岁,超过85%患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上;最小BMI为12.33kg/m2,最大BMI为33.23kg/m2,BMI平均值为21.13kg/m2,超过50%患者的BMI在正常范围内;135名患者中KPS评分在70分及以上者共有127人,累计占94.07%。药物统计结果显示,135首处方涉及251味中药,药物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芪、党参、半夏、陈皮、茯苓、鸡内金、白术、甘草、神曲、麦芽等;四气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温、平、寒、凉、热,其中温、平、寒占比94.38%;五味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甘、苦、辛、酸、咸,其中甘、苦、辛占比90.41%;归经中脾经(22.47%)占比最高,其次为肺(16.86%)、胃(15.78%)、肝(13.68%)、肾(10.46%)等;药物功效以补虚类为主,辅以理气类、清热类、消食类等;对药物组合进行分析,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为黄芪与半夏、黄芪与党参、党参与半夏、党参与陈皮等;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将135首处方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含有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为主处方有72首,第二类以含有黄芪、党参、陈皮、半夏、白术为主处方有33首,第三类以含有黄芪、鸡内金、甘草、麦芽、鸡血藤为主处方有30首。结合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为135首处方的核心药物组合。本研究共发现“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有效活性成分77个,其中黄芪为23个、党参为20个、陈皮为6个、半夏为12个、茯苓为14个、党参半夏共同成分1个、黄芪茯苓共同成分1个,其中,黄芪中的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山萘酚(kaempferol)和熊竹素(Jaranol),党参中的木犀草素(luteolin),半夏中的黄芩素(baicalein),陈皮中的橙皮素((Rac)-Hesperetin)和柚皮素(naringenin),茯苓中的16 α-羟基脱氢甲基丙烯酸(16alpha-Hydroxydehydrotrametenolic acid)等成分为治疗胃癌的主要有效成分。以GEO数据库中GSE63089和GSE118916数据集的胃癌样本组织为研究对象,共得到520个胃癌的差异基因,其中涉及366个上调基因和154个下调基因。通过Venn数据库得到药物和胃癌的共同靶点58个,其中NTRK1、TP53、MCM2、CUL3、CDK2、FN1、ESR1、ITGA4、UBC、NPM1、CUL1 等为关键靶点。58 个共同靶点涉及的GO功能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代谢、DNA信号转导、调控有丝分裂过程、金属内肽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染色体结构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与细胞周期、细胞衰老、p53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有关。在Oncomine数据库数中,共有10项研究,涉及928个样本(胃癌和正常组织分别为500例和428例),研究发现NTRK1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项研究,涉及291个样本(胃癌和正常组织分别为205例和86例),研究发现TP53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项研究,涉及1274个样本(胃癌和正常组织分别为694例和580例),研究发现MCM2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发现NTRK1、TP53、MCM2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期(OS)和首次进展时间(FP)均低于低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胃癌的中医药处方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化痰为主,辅以清热燥湿,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等,核心处方为“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体现了晚期胃癌“脾胃虚弱”的重要病机。“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通过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木犀草素、黄芩素、橙皮素、柚皮素等活性成分调控NTRK1、TP53、MCM2、CUL3、CDK2等关键靶点以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周期、炎症反应等过程,调控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发挥抗胃癌作用,其中NTRK1、TP53、MCM2在胃癌组织中均高表达,三者表达水平越高,胃癌患者生存期越短,反之,三者表达水平越低,患者生存期越长。
张曼玲[3](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郭耀华[4](2021)在《TP53,HER2基因突变和蛋白过表达与胃癌发病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抑癌基因TP53和原癌基因HER2在胃癌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既往的相关报告较多,但关于TP53,HER2基因突变与其蛋白异常表达是否一致,以及基因突变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胃癌及癌旁对照组织中TP53基因exon 5、7、8和HER2基因exon 13、22-24、25-26进行基因测序,同时进行p53、HER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分析这两个基因突变和蛋白过表达与胃癌发病及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胃癌的发生发展,为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 DNA)检测早期诊断和监测胃癌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胃癌病例资料,经病人和家属情同意后,术后留取组织标本,提取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将TP53基因exon 5、7、8及HER2基因exon 13、22-24、25-26进行扩增和凝胶电泳,切胶回收DNA后进行Sanger法测序。利用NCBI中BLAST工具,比对测序结果和数据库,利用DNAMAN version6软件分析基因突变。同时利用单克隆抗体进行p53和HER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通过SPSS 24.0软件对相应基因突变,蛋白过表达状态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解析其相关性。结果:1.关于TP531)胃癌中TP53基因的总突变例数为29例,其中错义突变比率为69%(20/29),同义突变比率为10.3%(3/29),移码突变比率为20.7%(6/29)。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P53基因的总突变率分别为39.2%(29/74)和8.1%(6/74),胃癌组织TP53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其中exon 5的突变率分别为21.6%(16/74)和2.7%(2/74);exon 7的突变率分别为14.9%(11/74)和2.7%(2/74);exon8的突变率分别为16.2%(12/74)和2.7%(2/74)(P=0.001;P=0.005;P=0.009)。TP53基因突变与胃癌病理分期、Lauren分型、分化程度、大小、神经脉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均未发现显着关联2)胃癌中p53蛋白过表达率为51.4%,p53蛋白阴性表达率为48.6%。p53蛋白过表达与胃癌病理分期、Lauren分型、分化程度、大小、神经脉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均未发现显着关联3)p53蛋白过表达组中exon7突变率为23.7%(9/38),较p53阴性表达组显着增高(5.6%,2/36)(P=0.035)。同时在exon7突变组中p53蛋白过表达率为81.8%(9/11),显着高于exon7非突变组(46.0%,29/63)(P=0.035)2.关于HER21)胃癌中HER2基因的总突变例数为14例,其中错义突变比率为50.0%(7/14),同义突变比率为35.7%(5/14),移码突变比率为14.3%(2/14)。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ER2基因的总突变率分别为18.9%(14/74)和2.7%(2/74),胃癌组织中HER2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3)。其中exon25-26的突变率分别为14.9%(11/74)和1.4%(1/74),胃癌组织中突变率显着增高(P=0.003);exon22-24的突变率分别为8.1%(6/74)和1.4%(1/7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77);而exon13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均未检测出突变。HER2基因exon22-24、25-26突变与胃癌病理分期、Lauren分型、分化程度、大小、神经脉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显着相关(P>0.05)2)胃癌中HER2蛋白过表达率为29.7%,阴性表达率为70.3%。在肠型胃癌中HER2蛋白过表达率为55.0%(11/20),显着高于混合型28.1%(9/32)和弥漫型胃癌9.1%(2/22)(P=0.035)。3)HER2蛋白过表达与HER2基因外显子22-24、25-26突变之间未发现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TP53和HER2基因突变与胃癌发病相关;TP53和HER2基因主要外显子突变与胃癌病理分期、Lauren分型、分化程度、大小、神经脉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2.HER2蛋白过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相关;而p53蛋白过表达与胃癌病理分期、Lauren分型、分化程度、大小、神经脉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3.胃癌组织中TP53基因exon7突变检测可反映p53蛋白过表达情况;T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过表达有一致性趋势,而HER2基因突变与HER2蛋白过表达间未发现显着关联。
王玲[5](2021)在《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癌对人类生命和经济造成严重负担。化学治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胃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及不耐受副作用等原因,导致其预后不佳。开发新的化疗药物成为胃癌研究的热点。双硫仑作为一种临床用戒酒药,在癌症中表现出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双硫仑与铜联合可以增强其抗肿瘤能力。因此,为了给胃癌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药物,我们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同时探讨其效应机制。方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以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毒性和增殖活力作用;使用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效应;使用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凋亡染色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凋亡作用;采用透射电镜、免疫印迹、瞬时转染和慢病毒稳定转染等多种方法从结构、分子和蛋白水平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自噬作用;使用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P21、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使用Seahorse XF24分析仪检测细胞中氧耗率和细胞外酸化率,研究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节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在体内研究中,以雄性Balb/C裸鼠为动物模型,使用MKN-45细胞建立胃癌的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研究肿瘤体积大小,对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记录裸鼠的体重,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在体内的毒副作用;通过Tunel凋亡染色及免疫组化(Beclin1、LC3、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研究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体内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双硫仑联合铜抑制MKN-45细胞和BGC-823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活力和侵袭迁移能力,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性;双硫仑联合铜也可以在体内抑制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为48.24%)和增殖(Ki67的表达降低),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体外,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凋亡,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BCL2和BAX蛋白;在体内,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凋亡,Tunel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增加。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在体外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自噬和自噬流,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自噬体,在蛋白水平上调Beclin 1和LC3的表达;通过瞬时转染GFP-LC3和稳定转染m RFP-GFP-LC3分别构建表达GFP-LC3和m RFP-GFP-LC3的胃癌细胞,双硫仑联合铜可以上调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中GFP-LC3和m RFP-GFP-LC3的表达。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增加活性氧、抑制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在蛋白水平上调P53、P21和γ-H2AX的表达,下调β-catenin、Cyclin D1、C-myc、Fzd7的表达。结论:双硫仑联合铜具有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迁移及侵袭的能力,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通过调控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且在体内无明显毒性作用。双硫仑有潜力成为治疗胃癌的抗肿瘤药物。
李慧芝[6](2021)在《贲门腺癌术后患者临床病理VEGF及P53表达与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即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AGEJ),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隐匿且解剖部位特殊,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之一,可以促进细胞生长、侵袭、转移及增加通透性。P53是重要的抑癌因子之一,具有诱导DNA损伤修复、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血管生成、导致细胞凋亡等作用,可抑制细胞的恶性转化,当P53发生突变时失去抑癌作用,可导致受损的细胞失去调控,最终引起组织癌变。相关研究显示VEGF与P53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在肺癌、胃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中均有研究,但其在贲门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少有报道。目的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贲门腺癌患者术后预后关系;探讨VEGF、P53与贲门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从而找到与贲门腺癌术后预后可能相关的因素,为预测贲门腺癌患者生存期及选择新的治疗方案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奠定基础。方法收集濮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贲门腺癌患者471例,经查阅病历,将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最终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入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14个特征性临床病理因素(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肿瘤最长直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有癌栓、是否侵犯神经、切缘状况、术后辅助化疗、吸烟史、家族史)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贲门腺癌患者术后预后有关的因素,随后将这些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到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寻找最终入组患者术后肿瘤组织石蜡样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与P53的表达。VEGF以细胞浆部位呈棕黄色为阳性,细胞内无着色或阳性细胞<25%为阴性,阳性细胞≥25%为阳性;P53以细胞核部位呈棕黄色为阳性,细胞内无着色或阳性细胞<5%为阴性,阳性细胞≥5%为阳性。采用χ2检验分析二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二者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并用Spearman关联性分析法,分析VEGF阳性表达与P53阳性表达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及随访结果:近10年的病例中共收集471例患者,经查阅病历,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患者358例,随后进行电话随访,最终随访资料完整的255例患者入组。其中男218例,女37例,年龄40岁~85岁,平均年龄65±8岁;高分化18例,中分化91例,低分化146例;生存小于1年者36例,1年及以上者213例,3年及以上者121例,5年及以上者62例。255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9.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4.0个月,总体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5.0%、62.7%和44.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大、分化程度低、浸润程度深、淋巴结转移分期晚、有癌栓、切缘状况不净、无术后辅助化疗的贲门腺癌患者术后预后差(P值均<0.05),年龄与贲门腺癌患者预后无关。3.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浸润程度(P=0.000,OR=2.304,95%CI=1.531~3.466)、淋巴结转移情况(N2:P=0.015,OR=2.019,95%CI=1.149~3.549;N3:P=0.000,OR=3.779,95%CI=2.257~6.327)、术后辅助化疗(P=0.000,OR=2.289,95%CI=1.534~3.414)为贲门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VEGF表达结果:(1)255例贲门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者185例(72.5%)。(2)VEGF的高表达与肿瘤最长直径、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有无癌栓、有无周围神经浸润、切缘状况、术后辅助治疗、吸烟史、家族史均不相关。(3)VEGF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5.P53表达结果:(1)255例贲门腺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者160例(62.7%)。(2)P53的高表达与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最长直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有无癌栓、有无周围神经浸润、切缘状况、术后辅助治疗、吸烟史、家族史均不相关(P>0.05)。(3)P53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6.贲门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P53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144,P<0.05)。7.将255例患者分为以下4组(VEGF+P53+组、VEGF—P53—组、VEGF+P53—组、VEGF—P53+组),生存分析显示,4组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P53—组较其他3组生存时间显着升高,VEGF+P53+组较VEGF+P53—组及VEGF—P53+组生存率更低。结论1.贲门腺癌组织最长直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无癌栓、切缘状况、有无术后辅助化疗与术后患者预后有关,其中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辅助化疗是其独立预后因子。2.术后辅助化疗可显着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3.年龄大小不影响贲门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4.VEGF的高表达与肿瘤最长直径、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VEGF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5.P53的高表达与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最长直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53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6.VEGF表达与P53表达呈明显正相关,联合检测对判断预后有意义。
聂思茹[7](2021)在《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表型特征以及具核梭杆菌与胃癌风险/预后/增殖/代谢表型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微生物群作为胃肠道黏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造成DNA损伤,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还能促进肿瘤的发生。近年来,梭杆菌属作为消化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食管癌中,梭杆菌属DNA水平与肿瘤浸润组织深度相关,在结肠癌中也可分离出梭杆菌的存在。一项对于台湾人群胃癌患者的研究中表明,梭杆菌属、梭菌属和乳杆菌属在胃癌患者胃黏膜分布丰富,梭菌属和梭杆菌属在胃癌样本中高度富集,且二者组合用于诊断胃癌有100%的敏感性和70%的特异性。具核梭杆菌作为梭杆菌是一个标志性的菌种,也参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具核梭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专性厌氧菌,在食管癌和结直肠癌中,通过对具核梭杆菌DNA进行PCR扩增,均可检测到它的存在。在结直肠癌中,具核梭杆菌被认为是癌症发生的致病微生物,与细胞增殖、T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microRNA、CpG岛甲基化表型、微卫星不稳定性等密切相关。目前,在胃癌与具核梭杆菌的研究中,仅有小样本实验提出胃癌组织中有梭杆菌属和具核梭杆菌的存在,其感染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尚未明确。本课题组前期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对胃癌及其远端正常的癌旁组织菌群分布及特征进行分析,梭杆菌属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胃癌组织中梭杆菌属分布高于癌旁组织。近几年,梭杆菌属及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多数研究集中探讨组织微生物学分布、多样性差异的变化,对梭杆菌属与胃癌表型的关系尚未明确,对具核梭杆菌对胃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尚处未知。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的表型特征,阐明具核梭杆菌与胃癌风险、预后、增殖及代谢表型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表型特征分析1、病例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接受胃大部切除术的61例胃癌患者,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病历资料收集胃癌患者年龄、性别的基本信息及临床病理参数信息,包括TNM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Lauren分型、癌周淋巴细胞浸润、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情况、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免疫组化相关指标(p53、CEA、C-erb B、Ki67)的表达情况。手术后每半年对研究对象以电话形式进行随访,总体生存期及死亡日期随访截止至2019年11月13日。收集到的用于病理诊断的病灶部位的新鲜胃黏膜组织在术后立即冷冻并储存在-80℃冰箱中备用。2、16s rRNA测序相关微生物分析胃癌组织16s rRNA测序数据利用Qiime2平台降噪得到s OTU数据并与Greengene 18.3数据库进行比对。α多样性指标(Richness、Chao1、ACE、Shannon、Simpson、Phylogenetic diversity whole tree indices)利用R语言vegan包,β多样性指标(weighted Uni Frac,unweighted Uni Frac,Jaccard distance,Bray‐Curtis dissimilarity)利用q2‐diversity并通过置换多元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差异菌门、菌属筛选采用LEf Se方法并进行线性判别分析。菌属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差异菌群的功能分析利用PICRUSt2软件进行预测并采用LEf Se计算组间差异。3、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序相关代谢物分析组织代谢物按常规标准进行提取后通过Vanvosh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HPLC-MS/MS)系统与Orbitrap Q Exactive TM HF质谱仪结合Hypesil Gold色谱柱上机进行测序。下机数据进行搜库并与mzCloud、mzVault和Mass List数据库匹配获取代谢物定性和相对定量结果。代谢物注释使用HMDB数据库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差异代谢物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代谢功能分析通过KEGG数据基于Metabo Analyst 5.0网站进行。4、胃癌微生物-代谢物相关性及共存分析微生物与代谢物的整体相关性分析采用M2IA线上分析流程的PA和O2PLS分析手段,差异微生物与代谢物的相关性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共存关系采用Qiime2平台的mmvec神经元网络算法分析。第二部分: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风险、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联研究1、病例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接受胃大部切除术的53例胃癌患者,庄河胃癌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2004年受检的浅表性胃炎78例、萎缩性胃炎59例。样本保存方式、知情同意、病历资料收集及随访方式同论文第一部分。2、利用TIANamp Micro DNA Kit微量样品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质量不超过10mg组织的基因组DNA,利用本课题组前期常规DNA提取方法提取质量超过10mg组织的基因组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黏膜组织基因组DNA中具核梭杆菌的丰度,相对丰度按照相对定量2-ΔCt方法进行计算。3、胃癌及其远端正常组织具核梭杆菌丰度差异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具核梭杆菌感染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分析按照病理参数分组后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利用X-tile软件分析胃癌预后相关的具核梭杆菌DNA高低丰度分界值并基于高低丰度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第三部分:具核梭杆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1、细胞系和菌种的选择:GES-1永生化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购自杭州美森细胞科技有限公司。AGS胃癌细胞系及HGC27胃癌细胞系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资源中心。三种细胞均具有STR鉴定证书。具核梭杆菌菌株(ATCC25586)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教研室馈赠。2、利用共培养细胞裂解液革兰氏染色、琼脂平板法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具核梭杆菌对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的黏附、侵入能力。3、利用CCK-8实验检测具核梭杆菌感染后细胞活性、细胞增殖行为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学检测具核梭杆菌感染后早期、晚期凋亡细胞比例。4、利用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利用Mon Script TMRTIII All-in-One Mix with ds DNase反转录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具核梭杆菌感染后细胞GSS、GPX4mRNA表达量变化。5、提取实验和对照组细胞蛋白,利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检测蛋白浓度并定量后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具核梭杆菌感染后GSS、GPX4蛋白表达量的变化。6、按照微量还原型谷胱甘肽测定试剂盒操作流程,使用酶标仪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7、按照细胞内活性氧测定试剂盒操作流程,使用荧光酶标仪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研究结果:第一部分: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表型特征分析1、胃癌组织梭杆菌属感染状态利用Qiime2 16s Deblur降噪手段分析16s rRNA测序数据获得微生物s OTU绝对丰度,以梭杆菌属绝对丰度分为阳性及阴性两组,发现近半数胃癌组织有梭杆菌属感染。2、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差异胃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关联分析后,老年胃癌患者更易发生梭杆菌属感染(P=0.041)。梭杆菌属感染与癌周淋巴细胞浸润相关(P=0.040),但与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Laure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TNM分期等一般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在肿瘤标记物表达方面,梭杆菌属感染状态与突变型p53的阳性表达相关(P=0.016),但与CEA、Ki67、C-er B-2表达无关(P>0.05)。3、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预后的差异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中,梭杆菌属阳性与阴性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无显着差异(P=0.899)。COX单因素分析将P<0.1的指标(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纳入多因素分析后,在各临床病理参数指标分组中梭杆菌属感染均不能作为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4、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组织微生物群分布差异梭杆菌属阳性胃癌组织菌群的α多样性(Richness,Chao1指数,ACE指数,faith-PD_whole_tree)高于阴性组织(P<0.05)。在微生物群分布上,β多样性三种指标在组间存在差异(P<0.05)。利用LEf Se筛选组间差异菌属并构建菌属相关网络,发现梭杆菌属阳性组织中菌属相关性较多。5、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组织代谢物富集差异、微生物相关代谢通路差异及微生物-代谢物相关性、共存分析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序对胃癌组织中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U检验结果发现11种代谢物在组间存在富集差异(P<0.05)。利用PICRUST2预测微生物相关代谢通路后,赖氨酸、肽聚糖和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3种代谢通路在组间存在差异(P<0.05)。利用PA及O2PLS发现微生物及代谢物间存在整体相关性。通过微生物-代谢物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mmvec共存分析发现三种代谢物(还原型谷胱甘肽、尿酸、焦磷酸盐)与梭杆菌属共存且呈负相关。第二部分: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风险、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联研究1、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分析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组织中具核梭杆菌丰度,同一个体胃癌及其远端正常组织配对秩和检验结果提示具核梭杆菌在胃癌组织中丰度显着高于其远端正常组织(P<0.001)。对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分别与胃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现:与浅表性胃炎相比,具核梭杆菌高丰度发生胃癌的风险是低丰度的5.189倍(P<0.01);与萎缩性胃炎相比,具核梭杆菌高丰度发生胃癌的风险是低丰度的11.250倍(P<0.01)。2、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分析在所有临床病理参数中仅有肿瘤大小与具核梭杆菌丰度相关:肿瘤直径大于6cm的胃癌患者具核梭杆菌含量较高(P<0.05),其余参数均无明显相关(P>0.05),但丰度趋势在年龄、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和p53表达方面与论文第一部分结果具有一致性。3、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预后的关联分析利用X-tile软件分析得到判定患者预后信息的最佳临界值并据此将胃癌组织分为具核梭杆菌高丰度与低丰度两组。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具核梭杆菌高丰度患者总生存期具有较短趋势(P=0.148),利用COX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具核梭杆菌高丰度胃癌有不良预后的趋势:高丰度胃癌死亡风险是低丰度的1.893倍(P>0.05)。4、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代谢物的关联分析在胃癌具核梭杆菌高丰度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可见降低趋势(P>0.05),将具核梭杆菌DNA表达的2-ΔCt值与还原型谷胱甘肽代谢物含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二者为负相关(r=-0.277,P>0.05)。第三部分:具核梭杆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1、具核梭杆菌对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的黏附与侵入在共培养细胞裂解液中可检测到具核梭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裂解液进行琼脂平板铺板后可观察到具核梭杆菌菌落生长,免疫荧光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镜下观察到具核梭杆菌能够黏附在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表面并侵入到细胞内。与侵入黏附相关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中,具核梭杆菌感染有促进GES-1细胞E-cadherin mRNA表达,抑制AGS及HGC27胃癌细胞E-cadherin mRNA表达的趋势。2、具核梭杆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活性CCK-8实验发现在MOI=1时,具核梭杆菌增加AGS细胞活性(P<0.05),少量抑制HGC27细胞活性(P<0.05),有增加GES-1细胞活性的趋势。在MOI=10时,具核梭杆菌能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活性(P<0.05)。流式细胞学检测发现MOI=10时具核梭杆菌使正常细胞/总细胞比例降低,使早期、晚期凋亡细胞/总细胞比例增高(P<0.05)。3、具核梭杆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内GSH及ROS含量在MOI=10时,具核梭杆菌抑制胃癌细胞GSH生成,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GSH生成(P<0.05)。在MOI=1时,GSH含量在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内ROS检测发现:随着具核梭杆菌含量增高,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内ROS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AGS细胞在MOI=1时呈最高态,HGC27细胞和GES-1细胞在MOI=1与10时均呈现为ROS的降低。4、具核梭杆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GSH合成酶(GSS)的表达在MOI=1时,具核梭杆菌对三种细胞GSS mRNA表达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HGC27细胞GSS的蛋白表达起促进作用(P<0.05)并有促进AGS和GES-1细胞GSS蛋白表达的趋势。在MOI=10时,具核梭杆菌抑制AGS细胞GSS mRNA的表达(P<0.05),对GES-1和HGC27细胞GSS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促进GES-1细胞GSS mRNA和蛋白表达的趋势及抑制HGC27细胞GSS mRNA和蛋白表达的趋势。5、具核梭杆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GSH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在MOI=1时,具核梭杆菌抑制AGS细胞GPX4 mRNA表达(P<0.05)并有抑制其蛋白表达的趋势,对GES-1细胞GPX4 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促进作用(P<0.05),对HGC27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在MOI=10时,具核梭杆菌抑制AGS细胞GPX4 mRNA表达(P<0.05)并在蛋白表达水平呈与mRNA水平相同趋势,对HGC27细胞和GES-1细胞GPX4蛋白表达有促进作用(P<0.05)并在mRNA表达水平呈与蛋白水平相同趋势。研究结论:1、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表型特征存在差异,胃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与癌周淋巴细胞浸润、突变型p53的阳性表达、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布及3种代谢物的富集相关。2、具核梭杆菌在胃癌组织高度富集,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并有致不良预后的趋势。3、具核梭杆菌具有黏附并侵入胃黏膜上皮及胃癌细胞的能力,可通过调控GSH合成酶及GSH过氧化物酶4表达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GSH和ROS的生成抵抗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并促进胃癌细胞增殖。
吕蓓蓓[8](2020)在《胃癌中SPIN1的异常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数据显示其死亡率位居第三位。由于症状隐匿,难以早期发现,胃癌患者就诊时多为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20%,对国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胃癌的异质性较高,组织学形态多样,胃癌的系统性治疗近年来无显着性进展,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尽管术后化疗是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适当延长总生存期,但存在多种不良反应,部分患者难以耐受,且治疗过程中容易耐药。随着胃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逐渐崭露头角,但是除了曲妥珠单抗的应用使少部分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获益外,其他靶向药物的临床疗效不尽人意。因此,寻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敏感和特异的基因改变,并深入探索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对胃癌的临床诊治以及提供抗癌药物的研究新靶点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符合当前我国胃癌个体化治疗的迫切需求。SPIN1(又名Spindlin1),是SPIN/SSTY基因家族的主要成员,最先在小鼠中发现作为从卵母细胞向胚胎过渡时期的主要母体转录物,在配子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SPIN1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卵巢癌、肺癌、乳腺癌及脂肪肉瘤中高表达,SPIN1基因过表达可促使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本课题组前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发现SPIN1在乳腺癌耐药及转移性组织中表达上调,通过正向调控PI3K/Akt通路、药物代谢酶进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化疗耐药性及迁移浸润,抑制细胞凋亡。以上结果均提示SPIN1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癌基因,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但是目前关于SPIN1与胃癌的关系未见相关研究,此外SPIN1在肿瘤中高表达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在临床样本水平阐明了 SPIN1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在转录水平上探索胃癌中SPIN1高表达的上游调控机制。通过体内外功能实验明确SPIN1对胃癌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阐明了 SPIN1促进胃癌迁移、浸润及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明确SPIN1在胃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SPIN1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2)为了探索胃癌中SPIN1高表达的上游调控机制,构建SPIN1上游启动子区的截短质粒并进行双荧光素酶实验,明确SPIN1的核心启动子区。使用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可能与SPIN1核心启动子区结合的转录因子,并进一步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RT-qPCR、Western blot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验证转录因子对SPIN1的调控作用。(3)体外细胞学实验通过Transwell实验、MTS、EDU细胞增殖实验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过表达及干扰SPIN1后对胃癌细胞迁移、浸润及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过表达及干扰SPIN1后对胃癌细胞凋亡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影响。(4)使用全基因表达芯片、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等结合文献报道阐明SPIN1调节的靶基因并分析其参与的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SPIN1对靶基因的直接调控作用。免疫组化检测靶基因在胃癌及非肿瘤性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及与SPIN1的相关性。(5)体内验证SPIN1对胃癌细胞浸润及增殖能力的影响,并初步判定其作为胃癌治疗靶点的可行性。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瘤体组织中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相关性。新鲜的瘤体组织提取RNA及蛋白验证体外鉴定的SPIN1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研究结果:(1)SPIN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TCGA数据分析显示,SPIN1在人类胃癌样本中的表达较非肿瘤性胃粘膜组织中明显升高。Kaplan-Meier Plotter网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PIN1高表达的患者较低表达者有较差的总生存期和首次进展生存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IN1在非肿瘤性胃粘膜组织、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高表达的比例逐渐增高。另外,SPIN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提示SPIN1可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显示SPIN1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PIN1高表达与较差的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相关。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PIN1表达、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与胃癌患者的OS显着相关,而只有远处转移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PIN1表达可以较好地区分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有无远处转移。(2)转录因子E2F1结合在SPIN1的启动子区并激活SPIN1转录通过UCSC网站找到人SPIN1的启动子序列,下载SPIN1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000bp序列。构建SPIN1上游启动子区的系列截短片段质粒,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SPIN1上游-374~-75 bp区域是其核心启动子区。我们进一步利用JASPER和PROMO网站对该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区域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在SPIN1核心启动子区域有SP1、E2F1、YY1等多个转录因子的潜在结合位点。结合转录因子功能,我们选择SP1、E2F1、YY1和CEBPβ进行后续验证。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RT-qPCR及Western blot实验表明E2F1可以激活SPIN1转录,并通过ChIP实验验证了 E2F1可以与SPIN1启动子区域直接结合。(3)SPIN1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浸润和增殖课题组前期已构建了 SPIN1的过表达质粒,并设计合成了 3条SPIN1小干扰序列。通过RT-qPCR验证了过表达及干扰效率。T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SPIN1可显着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能力,而干扰SPIN1则可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能力。MTS、EdU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过表达SPIN1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显着增加,而干扰SPIN1后其增殖能力明显减弱。(4)SPIN1促进胃癌细胞周期进展,对胃癌细胞凋亡没有影响由于SPIN1可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接下来我们确定SPIN1过表达或敲除是否会影响胃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或凋亡能力。流式细胞学实验结果显示,SPIN1过表达能促进细胞周期G1期向S期过渡,而抑制SPIN1表达则会引起S期细胞数量减少。结果表明,SPIN1在G1/S期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研究了 SPIN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Annexin V-FITC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及干扰SPIN1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细胞凋亡比例无明显差异。这些结果表明,SPIN1介导的胃癌细胞增殖能力提高是由于其对细胞周期的调控而实现的。(5)SPIN1通过调控EMT促进胃癌细胞迁移、浸润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过表达/沉默SPIN1后胃癌细胞中EMT相关蛋白 Vimentin、Zeb1、Zo-1、β-catenin、Snai1、Slug 及 Claudin-1 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SPIN1后Slug表达上调,Claudin-1表达下调;干扰SPIN1后Slug相应的表达下调而Claudin-1表达上调,其余蛋白未见明显变化。结果提示SPIN1可能通过调控Slug及Claudin-1参与EMT进程。(6)SPIN1通过激活MDM2-p21-E2F1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基因表达芯片结合文献报道,选择MAP2、MDM2、MAPKBP1和GPNMB等4个癌症相关基因作为SPIN1的候选下游调控靶基因进行研究。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当SPIN1过表达时,MDM2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增加,而MAP2、MAPKBP1和GPNMB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MDM2是细胞周期调控的重要媒介,细胞学实验也表明SPIN1可以促进胃癌的细胞周期进展,我们推测SPIN1通过MDM2介导的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的细胞周期进展。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DM2、p21、p27以及相关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表达。结果发现,干扰SPIN1降低了MDM2、CDK4、CyclinD1和E2F1的mRNA及蛋白水平,p21表达升高。而当SPIN1过表达时,MDM2、CDK4、CyclinD1、P-RB和E2F1的蛋白表达增加,而p21蛋白表达减少,mRNA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SPIN1可以正向调控MDM2-P21-E2F1信号通路。如前所述,E2F1作为转录因子可以直接激活SPIN1的转录,由此形成了正反馈环路,使SPIN1处于持续激活的状态,促进胃癌的进展。为了进一步研究SPIN1和MDM2的相关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和非肿瘤性胃粘膜组织中MDM2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DM2在非肿瘤性胃粘膜组织中呈阴性,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MDM2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DM2的高表达与较差的OS和DFS相关。Spearman’s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DM2与SPIN1呈正相关。为了验证我们的结果,我们进一步基于TCGA数据分析MDM2的表达及预后价值,结果显示MDM2在人类胃癌样本中的表达与非肿瘤性胃粘膜组织相比明显升高。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进行的生存分析显示,MDM2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率较低,与我们的结果一致。这些数据进一步证明,SPIN1通过MDM2介导胃癌细胞增殖。(7)SPIN1通过与H3K4me3结合直接调控MDM2的表达为了进一步阐明SPIN1调控MDM2表达的分子机制,使用UCSC基因组浏览器预测MDM2的上游存在H3K4me1、H3K4me3和H3K27AC的富集峰。文献报道SPIN1是一种组蛋白代码读取器,可以识别H3K4me3。因此,我们推测SPIN1通过识别H3K4me3促进MDM2的转录激活。随后,我们利用抗H3K4me3抗体进行CHIP-qPCR检测。结果显示MDM2启动子区存在H3K4me3。最后我们利用抗SPIN1抗体进行Co-IP实验,验证了胃癌细胞中内源性SPIN1与H3K4me3之间的直接结合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PIN1通过与MDM2启动子的H3K4me3结合,促进了 MDM2的转录激活。由于MDM2是已知的p53的重要靶基因,为了进一步确定SPIN1对MDM2的调控是否依赖于p53,我们进行了拯救实验。结果显示当p53被敲除时,SPIN1的过表达仍然会增加MKN45和BGC823(野生型TP53)细胞中MDM2的表达。同样,当野生型p53过度表达时,SPIN1敲除仍会降低SGC7901(突变型TP53)细胞中MDM2的表达,结果表明SPIN1对MDM2的调控作用是不依赖于p53的。(8)SPIN1可作为抑制体内胃癌生长的治疗靶点为了初步探究SPIN1是否可以作为胃癌治疗的靶点,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裸鼠皮下成瘤后,根据瘤体大小和体重匹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慢病毒包装的LV-ShRNA-SPIN1及对照LV-NC分别注入瘤体内,多点多次注射,每7天1次。经过30天的持续观察,我们发现LV-ShRNA-SPIN1组与LV-NC组相比,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此外,LV-ShRNA-SPIN1组中的肿瘤结节是非侵袭性的,而NC组的肿瘤却部分出现了边缘和周围纤维间质或肌肉组织的浸润。Ki-67的免疫组化显示,LV-shRNA-SPIN1组的胃癌细胞的阳性率低于LV-NC组。综上所述,这些发现初步表明SPIN1可作为胃癌治疗的靶点。为了进一步研究SPIN1体内促进胃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提取新鲜瘤体的RNA和蛋白通过RT-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MDM2-P21-E2F1信号轴,与体外细胞学的实验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首次阐明了 SPIN1作为癌基因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SPIN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E2F1可以直接结合到SPIN1的启动子区并激活SPIN1转录,SPIN1通过与MDM2启动子区域的H3K4me3结合,促进MDM2转录,并进一步正向调控MDM2-p21-E2F1信号通路,因此形成了正反馈环路,使SPIN1处于持续激活状态,促进胃癌进展。SPIN1可作为胃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张颖一[9](2020)在《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因起病隐匿,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但临床尚缺乏该病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现有的大量研究显示非编码RNA(ncRNA)在人类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lncRNA和circRNA与m RNA通过形成复杂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 RNA)调控网络参与疾病进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胃癌中仍然缺乏对lncRNA、m RNA和circRNA的系统鉴定,并且它们在胃癌中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尚未揭示。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揭露其转录物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试图为后续胃癌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circRNA由于序列及结构不同于其他ncRNA,从而表现出特有的生物学活性,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circ FOXO3是circRNA家族核心成员,已有文献报道显示circ FOXO3通过发挥原癌基因的作用参与了前列腺和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而其在胃癌中的功能未见报道。本课题拟探究circ FOXO3对于胃癌细胞增殖、周期、转移、侵袭和成瘤的影响以及是否参与胃癌的免疫应答和代谢进程,分析下游靶基因与预后的关系,探索胃癌全新的生物靶标。方法:本课题选用微阵列分析筛选了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在11个配对胃癌样本中用q RT-PCR验证了随机选择的6个上调基因的表达,并用STRING系统构建了差异表达的m RNA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lncRNA介导的顺式调节网络以及circRNA介导的ce RNA网络。另外,使用公共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评估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判断其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之后采用CCK-8、流式细胞仪、transwell等实验方法检测circFOXO3敲低之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的变化,并观察其对动物体内成瘤的影响。最后,使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敲低circ FOXO3之后的胃癌细胞中m RNA的表达变化差异,在STRING系统分别构建敲低circ FOXO3后上下调的基因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GEPIA数据库探究20个circ FOXO3下游核心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使用公共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评估circ FOXO3核心下游基因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结果:本课题发现922个m RNA、2112个lncRNA和2896个circRNA在胃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并观察到lncRNA lnc-GLI3-4:1、LMF1、OLFM4、HKDCC1、hsa_circ_0058819、hsa_circ_0058830在胃癌中的表达相较癌旁组织显着升高。生信分析显示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s参与调控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醛固酮调节钠的重吸收;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柠檬酸盐循环(TCA循环);BMP绑定;醛脱氢酶(NAD)活性;胺结合;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静脉血管发育。本课题总共鉴定出230个lncRNA-m RNA调节对,KEGG信号通路预测结果显示这些lncRNA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包括:粘附连接、醛固酮调节钠的重吸收、轴突指导、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ARF蛋白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谷氨酸受体结合及L-α-氨基酸跨膜转运。所构建circRNA介导的ce RNA网络共包括34个上调的circRNA,33个下调的circRNA,170个上调的m RNA,153个下调的m RNA和42个mi RN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与调节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糖酵解/糖异生和ARF蛋白信号转导显着相关。通过对已知数据库的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胃癌患者m RNA中高表达的GPER、COL8A1、GLT25D1、EPOR、ENG、SLC5A5、OMP、NDE1和REM1与较短的总生存时间显着相关;lncRNA中则是高表达的NR_073084、ENST00000565689、LOXL1-AS1、NR_110232、ENST00000472494(HOTTIP)和ENST00000469148(PTPRG-AS1)与较短的总生存时间显着相关,其均具有评估预后的价值。本课题发现circ FOXO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敲低其能够显着抑制AGS以及N87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并显着抑制动物体内瘤体的增长,故其可能在胃癌中发挥着原癌基因的效应。利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敲低circ FOXO3前后胃癌细胞中m RNA的表达变化,总共得到5104个差异基因。其中2378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敲低后显着上调,272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敲低后显着下调。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circ FOXO3敲低后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防御反应、固有免疫应答、免疫反应、病毒防御反应、免疫效应过程中。circ FOXO3敲低后下调表达基因广泛参与到代谢、翻译、有机物生物合成、生物合成、细胞周期等生物进程。本课题所构建的敲低circ FOXO3后上下调基因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揭露了三个上调表达/三个下调表达的核心PPI网络,其内20个circ FOXO3下游核心基因中,CDK1、MYC、BRCA1、MCM3、RFC4、MX1、ISG15、OAS1、STAT1、DDX58、IFI35、RSAD2、B2M、DDX60、IFI27在胃癌中显着高表达。有趣的是,高表达的BRCA1、IFI35、MCM3、DDX60与胃癌患者较长的总体生存时间呈现明显相关性,而高表达的MX1、ISG15、DDX58、IFI27、RPS28、RPS20则与较短总生存显着相关。结论:本课题对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进行了综合分析,首次构建了复杂的调控网络以揭示这些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某些核心m RNA和lncRNA的失调与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为深入理解胃癌进展的机制以及探索胃癌的潜在治疗和预后靶标提供了有用的信息。通过对调控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环状RNA circ FOXO3的进一步研究,证明了其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而敲低circ FOXO3则能够显着降低胃癌细胞的增殖、周期、转移、侵袭进程和体内成瘤能力,且得知其可能参与肿瘤的免疫应答和代谢进程相关的信号通路调控,并发现数个circ FOXO3核心下游基因在胃癌中显着高表达且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显着关联。首次,我们阐明了circ FOXO3在胃癌中的原癌效应,为寻找胃癌全新的生物靶标提供了思路。
孙珂[10](2020)在《Stat3-IL-17信号通路对胃炎-胃上皮内瘤变-胃癌-预后病程演变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测Stat3/IL-17信号通路分子在胃炎、胃上皮内瘤变及胃癌组织中的动态活化及表达并分析这种动态变化对随访患者疾病病程以及生存预后的影响;联合检测p-Stat3、IL-17、p53及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开发一种可以定量分析预后危险因子并能在临床上实用的新方法。方法:(1)收集2007年11月—2017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首次胃镜活检人群70,534例,随机筛选出109例处于不同进展阶段的胃部疾病患者组织;从多次随访行胃镜活检13,962人中,筛选出71例在同一患者具有多个连续的疾病进展过程(胃炎—胃上皮内瘤变—胃癌)及随访信息的胃癌患者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IHC)及特异性抗体检测p-Stat3、IL-17、p53及Ki-67在胃炎、胃上皮内瘤变、胃癌中的动态表达差异。(2)采用Excel录入建数据库,用软件包(SPSS22.0版)中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包括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单因素ROC曲线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3)对69例行根治性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进行每年随访(截止2018年10月),预后生存分析使用了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logistic联合多变量ROC曲线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包括TNM分期、上述免疫组化分子的组织水平,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胃炎、上皮内瘤变及胃癌组织中p-Stat3、IL-17、p53及Ki-67的表达具有差异性(P<0.001),上述分子的过表达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疾病分类、p-Stat3、IL-17、p53及Ki-67任意两两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高活化的p-Stat3和过表达的IL-17、p53及Ki-67都是胃癌的危险因素(p<0.01)。(2)69例胃癌术后随访患者预后分析表明:1)术前指标(年龄、BMI、细胞分化、p-Stat3、IL-17、p53和Ki-67)和术后指标(T、N、M、TNM分期)均与胃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有关。2)p-Stat3、IL-17、p53、Ki-67的组织水平高低对胃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有预测能力。其中IL-17的预测能力(线下面积AUC=0.731)最强,仅略低于传统TNM分期。3)本研究创新性使用“指标联合”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预后,发现IL-17+Ki-67+p53三分子联合在所有三指标联合中具有最强的预测能力(AUC=0.869[95%CI,0.787,0.950]),而且优于传统TNM分期的预测能力(AUC=0.829,[95%CI,0.726,0.929],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IL-17+Ki-67+p53组合能大大增加“预测高死亡风险组”及“预测低死亡风险组”患者之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低风险组89.7%VS高风险组30.0%,差值分辨率高达59.7%)。结论:(1)p-Stat3、IL-17、p53、Ki-67组织动态水平的高低在胃炎-胃上皮内瘤变-胃癌的自然病程演变中具有差异性,即,病程越严重,组织水平越高。(2)组织中高活化的p-Stat3和高表达的IL-17、p53、Ki-67是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3)AUC是一种预测生存预后的量化指标,可以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交叉优劣的比较。(4)IL-17+p53+Ki-67指标联合能最大化评估胃癌患者术后的死亡风险,其预测能力比传统TNM分期更好。由于IL-17、p53及Ki-67可以在术前进行检测,本研究的结果为胃癌患者提前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以及术后最佳随访周期的确定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
二、p53与胃癌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53与胃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EZH2表达调控对胃癌生长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EZH2 基因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的表达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病毒介导沉默EZH2 基因稳转细胞株的构建和鉴定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EZH2 基因沉默对胃癌生长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份EZH2 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生长及耐药性的相关机制探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EZH2基因与胃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数据挖掘联合基因芯片的中医治疗晚期胃癌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1 胃癌的中医溯源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药论治 |
2 西医治疗晚期胃癌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 |
2.2 晚期胃癌的治疗手段 |
3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数据挖掘与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药的应用 |
1 数据挖掘的概念 |
2 数据挖据在中医药的应用 |
2.1 用于中医证候分析 |
2.2 用于中药处方规律分析 |
2.3 用于方剂配伍规律分析 |
2.4 用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
2.5 用于中医药其他领域 |
3 生物信息学的概念 |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 |
3.2 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药的应用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研究内容一 135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处方用药规律挖掘 |
1 研究内容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受益人群定义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分析软件 |
2.3 规范处方药名 |
2.4 数据录入和核对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基本信息统计 |
3.2 药物频次统计 |
3.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
3.4 药物功效统计 |
3.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3.6 药物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基本信息分析 |
4.2 药物频次分析 |
4.3 药物功效分析 |
4.4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4.5 药物组方规律和关联分析 |
4.6 核心药物分析 |
4.7 不足与展望 |
研究内容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基因芯片分析核心药物组合治疗胃癌作用机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筛选药物活性成分和靶点 |
2.2 筛选胃癌作用靶点 |
2.3 构建PPI网络 |
2.4 GO和KEGG富集分析 |
2.5 关键靶点与胃癌预后的关联性 |
3 结果 |
3.1 “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有效活性成分和靶点 |
3.2 胃癌作用靶点 |
3.3 胃癌差异基因的PPI网络图 |
3.4 “药物-疾病“共同靶点PPI网络图 |
3.5 共同靶点PPI网络拓扑分析 |
3.6 “有效成分-共同靶点”可视化网络图的构建 |
3.7 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
3.8 关键靶点与胃癌预后的关联性 |
4 讨论 |
4.1 “黄芪-党参-陈皮-半夏-茯苓”有效活性成分分析 |
4.2 关键靶点分析 |
4.3 通路富集分析 |
4.4 关键靶点与胃癌预后的关联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结论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4)TP53,HER2基因突变和蛋白过表达与胃癌发病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TP53、HER2 基因和胃癌发病的研究进展 |
2.1 前言 |
2.2 TP53 基因及其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
2.2.1 TP53 基因的结构特点 |
2.2.2 TP53 基因的功能机制 |
2.2.3 TP53 基因与胃癌 |
2.3 HER2 基因及其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
2.3.1 HER2 基因的结构特点 |
2.3.2 HER2 基因的功能机制 |
2.3.3 HER2 基因与胃癌 |
2.4 TP53 和HER2 在胃癌诊断及治疗中的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胃癌组织标本收集 |
3.1.4 胃癌分期标准 |
3.1.5 主要试剂及耗材 |
3.1.6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DNA提取 |
3.2.2 PCR扩增 |
3.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3.2.4 凝胶回收 |
3.2.5 DNA测序 |
3.2.6 基因突变分析 |
3.2.7 免疫组化染色 |
3.2.8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胃癌病例基本情况 |
4.2 各外显子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4.3 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
4.4 TP53 和HER2 基因及各外显子突变检出率 |
4.5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4.6 胃癌组织TP53 和HER2 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
4.7 胃癌组织p53 和HER2 蛋白过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
4.8 胃癌组织 TP53 和 HER2 基因突变与蛋白过表达的相关性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胃癌的研究进展 |
1.1.1 胃癌的治疗现状 |
1.1.2 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作用 |
1.2 双硫仑的研究进展 |
1.2.1 双硫仑的抗肿瘤作用 |
1.2.2 双硫仑联合铜的抗肿瘤作用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二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外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实验药物 |
2.1.3 质粒 |
2.1.4 实验试剂 |
2.1.5 实验仪器 |
2.1.6 实验相关抗体 |
2.1.7 相关液体的配置及保存方式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CCK-8细胞增殖(活力)检测 |
2.2.3 细胞克隆形成检测 |
2.2.4 细胞划痕实验 |
2.2.5 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 |
2.2.6 细胞凋亡检测 |
2.2.7 细胞自噬检测 |
2.2.8 活性氧的检测 |
2.2.9 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自噬、DNA损伤修复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 |
2.2.10 糖酵解和线粒体呼吸的检测 |
2.2.11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 |
2.3.2 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
2.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划痕愈合能力的作用 |
2.3.4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中的侵袭效应 |
2.3.5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凋亡效应的调控 |
2.3.6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
2.3.7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的影响 |
2.3.8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
2.3.9 双硫仑联合铜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
2.4 实验小结 |
第三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内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相关仪器 |
3.1.4 实验相关抗体 |
3.2 实验方法 |
3.2.1 胃癌皮下移植瘤的建立及药物干预 |
3.2.2 苏木精-伊红染色 |
3.2.3 Tunel染色 |
3.2.4 免疫组化染色 |
3.2.5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效应 |
3.3.2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凋亡和自噬效应 |
3.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中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
3.4 实验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 缩略词简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贲门腺癌术后患者临床病理VEGF及P53表达与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贲门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二 贲门腺癌中VEGF、P53 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三 综合讨论 |
四 结论 |
附表、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术后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表型特征以及具核梭杆菌与胃癌风险/预后/增殖/代谢表型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表型特征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16s rRNA测序、数据处理及梭杆菌属测定 |
2.3.2 富集差异菌属及菌群多样性分析 |
2.3.3 富集差异菌群的功能分析 |
2.3.4 胃癌组织中代谢物的提取 |
2.3.5 LC/MS非靶向代谢测序及代谢物的定性定量 |
2.3.6 代谢物注释、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2.3.7 微生物-代谢物的整体关联性分析 |
2.3.8 差异微生物-代谢物相关性及共存分析 |
2.3.9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与梭杆菌属感染状态 |
3.2 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差异 |
3.3 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预后的差异 |
3.4 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组织微生物群分布差异 |
3.5 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组织代谢物整体分布 |
3.6 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组织代谢物富集的差异 |
3.7 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组织的微生物相关代谢通路 |
3.8 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组织微生物与代谢物的相关性及共存关系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风险、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联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2 胃癌组织中具核梭杆菌检测 |
2.3.3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 |
3.2 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分析 |
3.3 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分析 |
3.4 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预后的关联分析 |
3.5 具核梭杆菌感染与胃癌代谢物的关联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具核梭杆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细胞系的选择 |
2.1.2 具核梭杆菌菌株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具核梭杆菌培养 |
2.3.3 具核梭杆菌检测 |
2.3.4 具核梭杆菌与细胞共培养 |
2.3.5 具核梭杆菌对细胞的黏附、侵入作用 |
2.3.6 CCK-8 实验检测细胞活性 |
2.3.7 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凋亡 |
2.3.8 细胞总RNA的提取 |
2.3.9 cDNA合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
2.3.10 细胞总蛋白提取与蛋白定量 |
2.3.11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
2.3.12 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的检测 |
2.3.13 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检测 |
3 结果 |
3.1 具核梭杆菌对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的黏附与侵入 |
3.2 具核梭杆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的细胞活性 |
3.3 具核梭杆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内GSH及 ROS含量 |
3.4 具核梭杆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GSH合成酶表达 |
3.5 具核梭杆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GSH过氧化物酶4 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具核梭杆菌与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胃癌中SPIN1的异常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外文论文 |
外文论文一 |
外文论文二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circRNA调控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
一、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ircFOXO3在胃癌增殖和转移进程中的功能 |
一、材料和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10)Stat3-IL-17信号通路对胃炎-胃上皮内瘤变-胃癌-预后病程演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Stat3/IL-17 信号分子在胃炎-胃上皮内瘤变-胃癌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病例资料收集 |
1.2 应用试剂与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胃部疾病组织石蜡切片制备 |
2.2 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方法 |
2.3 IHC染色结果的判定 |
2.4 实验室质控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p-Stat3、IL-17、p53和Ki-67 在胃癌进展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
1.1 胃炎-胃上皮内瘤变-胃癌组织中p-Stat3、IL-17、p53和Ki-67的IHC染色 |
1.2 p-Stat3 在胃部不同疾病组织中的活化 |
1.3 IL-17 在胃部不同疾病组织中的表达 |
1.4 p53 在胃部不同疾病组织中的表达 |
1.5 Ki-67 在胃部不同疾病组织中的表达 |
1.6 不同胃部疾病组织中p-Stat3、IL-17、p53和Ki-67 的表达 |
2.胃部疾病患者组织中各个指标的相关性 |
3.ROC曲线评估各指标预测胃癌的能力 |
4.高活化的 p-Stat3 及高表达的 IL-17,p53,Ki-67 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
第三章 讨论 |
1.Stat3、IL-17 在不同胃部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2.Stat3/IL-17 信号通路分子与不同胃部组织的相关性及意义 |
3.Stat3,IL-17,p53及Ki-67 在不同胃部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4.问题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Stat3/IL-17 信号通路分子对胃癌患者术后生存预后的影响:一种多因子联合预测胃癌术后生存预后的优势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病例组织样本收集 |
1.2 临床病例收集 |
1.3 随访 |
2.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胃癌组织中p-Stat3、IL-17、p53和Ki-67 的表达与胃癌病理资料的关系 |
1.1 p-Stat3 与病理资料的关系 |
1.2 IL-17 与病理资料的关系 |
1.3 p53 表达与病理资料的关系 |
1.4 Ki-67 表达与病理资料的关系 |
2.胃癌术前、术后各指标与生存预后的关系 |
2.1 术后指标与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 |
2.2 术前指标与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 |
3.胃癌患者术前、术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胃癌患者不同指标的生存预测能力 |
5.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
6.术前、术后多指标联合预测胃癌术后生存期的效能 |
6.1 术前多指标联合预测胃癌术后生存期的效能 |
6.2 多种生存预测指标的组合优于单个预测指标 |
第三章 讨论 |
1.p-Stat3、IL-17、p53和Ki-67 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
2.单一因子对胃癌患者生存的预测能力比较 |
3.多因子联合对胃癌患者生存的预测能力优势 |
4.本研究临床应用前景及不足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p53与胃癌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EZH2表达调控对胃癌生长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D]. 杨宝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数据挖掘联合基因芯片的中医治疗晚期胃癌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D]. 许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TP53,HER2基因突变和蛋白过表达与胃癌发病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 郭耀华. 吉林大学, 2021(01)
- [5]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D]. 王玲. 兰州大学, 2021(09)
- [6]贲门腺癌术后患者临床病理VEGF及P53表达与预后相关性研究[D]. 李慧芝.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不同梭杆菌属感染状态胃癌表型特征以及具核梭杆菌与胃癌风险/预后/增殖/代谢表型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D]. 聂思茹.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胃癌中SPIN1的异常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 吕蓓蓓. 山东大学, 2020(04)
- [9]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D]. 张颖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10]Stat3-IL-17信号通路对胃炎-胃上皮内瘤变-胃癌-预后病程演变的影响[D]. 孙珂. 石河子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