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风湿病防治工作的重大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1](2014)在《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与相关卫生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以来,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学者和民众日益关心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担也日益加重,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于我们能否减轻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负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国内外学者对老龄化问题尤其是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利用所呈现的问题以及政府应对这些问题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同时,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发现,与城市老龄化相比,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不但更加严重,并且农村老年人口还面临更差的健康结果和健康获得条件。由此可见,关于农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情况进行研究是一个更具紧迫性的话题。本文将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医疗服务需求和利用进行实证分析,从健康视角讨论了农村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将有关农村老年人健康方面的政策需求整合到老年人卫生政策的框架之中,进而从福利制度供给、健康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等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农村老年人健康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属于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政策研究范畴,目的在于分析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总结农村老年人口健康与患病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现有的针对农村老人的卫生政策在满足其健康服务需求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卫生政策的构想。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几个部分的结构和布局:第一部分是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的回顾与梳理,通过对已有关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以及卫生政策相关研究的回顾,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现有实证研究(包括全国范围内的普查或抽样调查以及针对部分地区的抽样调查)对中国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判断;二是已有实证研究当中关于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特征、影响因素特征的判断;三是对针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的相关政策内容的回顾和总结。第二部分是对实证数据的分析和判断,通过对来自北京大学CHARLS数据的分析,通过实证数据对当前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做出基本判断。在实证数据分析部分主要发现以下问题:一是目前中国农村老年人的总体健康水平不高,自评健康状况显示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和“不好”的比例较大;综合自理能力较差,ADL和IADL障碍率较高;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健康水平的群体内和地区性等社会性差异水平显着,主要表现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地区等因素上。二是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比农村一般人群更高,且医疗服务利用也比往年有所提高;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利用医疗服务的重要原因;农村老年人的直接医疗费用支出大大高于一般人群的平均水平;农村老年人对就诊机构的选择显示其对门诊就诊服务的利用更倾向于基层医疗机构。三是通过四部模型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国农村老年人门诊就诊概率及费用支出、住院概率及费用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医疗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已有政策领域的总结与借鉴,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老年人卫生政策的梳理和总结。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对我国在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卫生政策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介绍,并总结中国老年人卫生政策的一些基本特征。二是对专门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相关卫生政策的梳理和总结,并着重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所面临的特殊问题与挑战。三是按照对西方福利资本主义国家三种模式的划分,对瑞典、美国、德国以及日本四个国家的老年人卫生政策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对这些国家的老年人卫生政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四是从理念、政策、组织方式三个方面归纳了西方老年人卫生政策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第四部分是在已有政策总结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进行系统性重构。主要提出以下政策设想和具体方略:一是以“健康老龄化”作为中国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发展的指导理念,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二是以普惠、保基本与可持续兼顾的老年人卫生政策体系为发展目标,通过政策促进今后一个阶段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基本工作;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健康服务供给主体,通过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健康支持体系以及其他配套体系的完善来实现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实施的基本路径。
丁明辉[2](2016)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及慢性病管理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关节疼痛、肿胀、功能受限为主要表现,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畸性,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研究其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现状及探索慢性病管理干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分别对类风湿关节炎生存质量的概念、现状、影响因素及中医学认识及慢性病管理的现状、中医学认识及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等进行详细论述。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第一节RA患者生存质量调查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RA患者生存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进行初步评价,并与健康对照组相对照,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SF-36、SAS、SDS量表对RA组及健康成人组各40例患者进行生存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的调查,分析取得的结果,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组患者在SF-36量表8个维度的各自评分及PCS、MCS总评分均较低,而在SAS、SDS量表评分方面则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医疗费用类型、居住地区等对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结论:RA生存质量水平低于一般健康人群,涉及生存质量所包含的生理、心理等多个方面,且RA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与患者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医疗费用类型、居住地区等相关。第二节慢性病管理对RA患者疾病控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目的:通过对RA患者实施包括情志疏导、饮食调摄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慢性病管理措施干预,观察其对RA患者疾病控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初步探讨慢性病管理对RA患者疾病控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RA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在口服常规药物的基础上给予慢病管理措施,对照组仅口服常规药物,不给予规律的慢性病管理措施,疗程12周。观察干预前后两组RA患者VAS评分、DAS28、ESR, CRP.关节滑膜平均厚度等疾病控制指标及HAQ、SAS、SDS量表评分等生存质量评价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经慢性病管理干预后VAS评分、DAS28、CRP、关节滑膜平均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ESR差异不明显;治疗组干预后SAS、SD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HAQ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慢性病管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并能改善因为疾病所造成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彭兴[3](1999)在《做好风湿病防治工作的重大意义》文中指出引言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风湿病系当今最常见及最多发的疾病之一,其对人群的危害至为严重。资料显示,风湿病患者多为脑、体力劳动处于最佳状态的中、青年,如美国于1989~1991年间的调查表明,高达15%的居民患有关节炎;在加拿大,则达16岁以上人...
郭小榕[4](2019)在《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况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老龄化是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医疗水平快速提高,卫生系统逐渐完善的产物,在这些现象的努力下,人们的预期寿命逐渐提高,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的人群,发展中国家60岁及以上的人群比例在逐年升高。同时这些现象还使得人们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慢性传染性疾病成为了主要疾病类型,而非以往的传染性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根据2016年发布的《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的健康状况调查病例中77.2%的病例为慢性病,放眼全球,在2012年约5600万的总死亡人数中,约68%比例的人口死于慢性病,由此可见,慢性病己成为全球的主要死因。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慢性病是一类病因复杂,迁延不愈的疾病,所以就会出现“疾病堆积”现象,而这一现象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加慢性病防治与管理的难度。世界卫生组织于2008年给出了慢性病共病的定义,即“一个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病”,则为共病(Multimorbidity)。各种关于慢性病共病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大多数的研究的研究对象多为发达国家人群。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大不一样,所以针对于发展中国家人群慢性病共病的研究就迫在眉睫。慢性病的防控多从控制危险因素着手,那么对于慢性病共病来说,同样找出人群易于共患慢性病的因素才能更有效的从根源上控制。因为慢性病共病是多种慢性病共存,此时生物化学指标就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从生活行为方式、童年逆境和负性事件的角度对慢性病共病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更多新的思路。身体活动缺乏是全球公认的慢性病危险因素之一,身体活动对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都有显着效益,但这种效益在机体内通过何种生物机制产生,就是研究人员一直争论不下的了。直到2012年,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上发现了一种新的肌肉因子,鸢尾素(Irisin)。这是经过锻炼的肌肉,分泌的一种可以使白色脂肪转变为棕色脂肪,调节血糖、血脂的多肽片段。但是人体是否存在这种肌肉因子,在人体中它是否又会起到相同的作用,就是研究人员需要解决的难题了。因此,基于上述理由,我们选取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中国老年慢性病及慢性病共病的研究,并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老年研究队列,研究了老年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及肥胖患者的血清Irisin水平。从流行病学和生物分子层面对我国的慢性病及慢性病共病的防控提供更多的线索和思路。研究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及慢性病共病流行病学状况,探究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共患模式,分析慢性病及慢性病共病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索我国老年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评估血清Irisin水平在老年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及肥胖中的作用,最终以期为中国的慢性病和慢性病共病防治措施的制定、实行提供线索和证据。研究方法1.选取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获取其基本信息与慢性病情况,共纳入研究对象9710人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中国老年人的慢性病及慢性病共病的患病率进行描述,并比较其在城乡、性别间的差异;先采用Web图观察慢性病之间的潜在关联,再使用关联规则中的Aporiori算法探讨慢性病共病的共患模式,当所得关联规则的支持度(Support,S)、置信度(Confidence,C)和提升度(Lift,L)大于设置的最小支持度3%,最小置信度50%,提升度>1时为有效关联规则;采用年龄调整的Charlson共病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ACC)评测慢性病共病对于老年人的危害;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慢性病和筛选出来的慢性病共病共患模式的患病率进行空间统计分析,使用Moran’s I系数来反映各其在整个空间范围或局部空间区域的空间聚集程度,从而得到慢性病和慢性病共病的空间分布特征。2.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中的“健康与功能状况”和“生化指标”章节获取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童年健康、睡眠时间、社交活动、体力活动、身高、体重、膝高情况,以及人口学特征中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情况。共纳入研究对象7423人,其中体力活动这一变量的研究对象为4489人。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描述各指标变量在慢性病共病老人和非慢性病共病老人的情况;使用卡方检验方法比较各指标变量在慢性病共病老人和非慢性病共病老人之间是否有差异;最后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出对于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3.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老年研究队列中,使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老年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及肥胖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队列中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利用队列成立时获取的生物样本,检测其血清Irisin水平。利用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各生化指标是否有差异,秩和检验比较组间血清Irisin水平是否有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探索各生化指标与血清Irisin水平的关联性;使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探讨血清Irisin水平与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及肥胖发生风险的关系;最后利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探索血清Irisin水平对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及肥胖的诊断价值。研究结果1.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的为关节炎或风湿病(38.64%),其次为高血压病(33.3 1%)。慢性病共病的患病率为49.46%。其中最常见的慢性病共病模式为[哮喘/慢性肺部疾患](S-6.17%,C=63.77%,L=5.14)、[关节炎或风湿病、哮喘/慢性肺部疾患](S=.12%,C=64.03%,L=5.17)、[血脂异常、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慢性肺部疾患](S=3.96%,C=51.56%,L=2.69)。年龄调整的Charlson共病指数结果显示,老年人同时患有越多的慢性病,其十年生存率越低(P<0.001)。2.对14种慢性病做全局空间自相关,高血压病(I=0.214,Z=2.113,P=0.029)、血脂异常(I=0.263,Z=2.441,P=0.010)、糖尿病(I=0.216,Z=2.185,P=0.024)、心脏病(I=0.426,Z=4.173,P-0.001)、与情绪相关疾病(I=0.243,Z=2.436,P=0.013)这5类疾病的患病率在全国具有显着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部分区域存在聚集性分布,而不是随机性分布。其余9类疾病的患病率在全国呈随机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除胃部疾病和哮喘疾病外,其余12类疾病在局部区域存在聚集性。3.慢性病共病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血脂异常、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慢性肺部疾患】(I=0.202,2=2.127,P=0.032)、[糖尿病/高血压】(7=0.528,Z=4.755,P=0.001)这两种慢性病共病模式的患病率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空间正相关分布,其余三种慢性病共病模式的患病率在全国呈随机分布(P>0.050)。慢性病共病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哮喘/慢性肺部疾患]共病患病率在局部呈空间随机分布;[关节炎或风湿病、哮喘/慢性肺部疾患]这一共病模式的患病率,在山西省及其周围存在“高高聚集”,在河南省和辽宁省、北京市及其周围存在“低高”聚集;[高血压、血脂异常、关节炎或风湿病/心脏病]共病患病率在黑龙江省、北京市及其周围为“高高聚集”,河北省及其周围为“低高聚集”,湖南省、广东省及其周围“低低聚集”。[高血压/关节炎]共病患病率在黑龙江省、贵州省及其周围为“高高聚集”。[糖尿病/高血压]共病患病率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及其周围存在“高高聚集”。4.高龄(OR=1.022(1.014,1.030))、高身体质量指数(OR=1.077(1.058,1.095))、大腰围(OR=1.005(1.001,1.010))、女性((OR=1.266(1.108,1.445))、参加社交活动(OR=1.200(1.089,1.323))可能是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危险因素。而在乡村居住(OR=0.808(0.717,0.909))、更长的睡眠时间(OR=0.907(0.888,0.928))、身体活动水平高(OR=0.895(0.828,0.968))、自评健康好(OR=0.246(0.216,0.281))、更高的膝高(OR=0.985(0.974,0.997))可能是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保护因素。5.血清Irisin水平在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及肥胖老年人中显着降低(P<0.001),并且与身体质量指数(P<0.001)、收缩压(P=0.00 1)舒张压(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0.006)、胆固醇(P=0.010)、甘油三酯(P<0.001)、空腹血糖(P<0.001)呈负相关。经过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血清Irisin水平对糖尿病(0.976(P<0.001))、高血压(0.779(p<0.001))、超重及肥胖(0.957(P<0.001))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研究结论1.中国老年人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为关节炎或风湿病,高血压随之其后。且慢性病共病的患病率约50%,对老年人生存率危害严重,情况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及慢性病共病的患病率在中国全区域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在局部地区上存在“高高”、“低低”、“低高”或“高低”聚集。2.参加社交活动可能会影响老年人适应平静的晚年生活,成为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危险因素。同时童年逆境,例如童年营养缺乏,身体状况不好都会对老年身体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更好童年营养状况和童年健康对老年的健康状况有积极的影响。而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可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所以自评健康状况好对于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是一项保护因素。3.血清Irisin水平对血糖、血脂、血压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曹春辉,吴斌[5](2020)在《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风湿病中的运用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风湿病病因病机较复杂,病位深浅不一,病情转归多变,强调提前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综合治疗,将治未病思想用于风湿病防治意义重大,临床取得了肯定效果。笔者查阅文献,并结合现代医学,探讨治未病思想在风湿病中的运用;并抛砖引玉,列举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治未病概况,以求治未病思想能更好地用于风湿病的防治,进而提高风湿病诊治水平。
崔云馨[6](2016)在《阎小萍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在风湿病诊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治未病"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学术思想,是指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治则,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追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阎小萍教授辨治风湿病学术渊源,整理与研究阎小萍老师辨治风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重点梳理、提炼阎师基于"治未病"学术思想辨治风湿病的方案,总结、传承和发扬阎师风湿病学术经验,挖掘出风湿病诊治体系,为研究和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奠定临床和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采用经典古籍和文献整理的方法,进行治未病思想的中医研究进展。这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一为古代医家对治未病的认识;二为现代医家对治未病的内涵研究和临床应用;三为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含义与临床应用。然后再总结、梳理、提炼阎老师在理论及经验总结方面基于"治未病"学术思想的辨治风湿病的临床经验。结果阎师在风湿病诊治中,非常重视中医经典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强调"治未病"思想。研究结果以下五个方面:1.未病先防——预防以及早用补肾壮骨;阎师在风湿病诊治过程中,早用补肾壮骨之品,防治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筋缩肉倦等顽固性的症状。2.已病防变——有病早治,防治加重;阎师强调有病早治,延缓疾病的进程。在治疗大偻患者阎师非常重视发病之初积极进行相关体征检查,早期用药防治。3.愈后防复——补肾壮骨,调和营卫;阎师在治骨痹缓解期注重补肾壮骨、调和营卫,减少疾病反复。4.防治处方用药之弊——脾肾同调,重视调脾,寒热并用,以及其他。脾肾同调,使补而不滞。因风湿病病程日久,中西药易损伤脾胃,阎师在诊治中,重视健脾和胃。寒热并用,阎师在疾病尚未化热时常用性平之品;当已出现从阳化热之时,常用性凉之品。阎小萍教授注重祛风佐以活血化瘀之品;散寒佐以温补肾阳;祛湿佐以健脾益气,体现了"治未病"原则。5.关注"欲病"之窗阎师在辨治尪痹时,主张莫待"痹已成尪"方治之,而是注重把握"痹欲成尪""痹欲成偻"的治疗时间窗,及早给予补肾壮骨,防治其"骨损、筋挛、肉削"。结论风湿病具有晚期顽固性或不可逆性的关节畸形、迁沿难愈、发现不及时以及治疗不及时的特点。阎师善于运用"治未病"思想于诊治之中,在治疗尪痹之欲尪、大偻之欲偻,以及骨痹、燥痹的患者可在根本上杜绝或延缓风湿病的发生和发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1.提出"欲尪"的理念"欲尪"是指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病程较短,患者出现手指僵硬、肿胀或积液等症状。阎师"欲尪"诊治注重早用补肾壮骨、养肝柔筋、体育运动、外治、健康教育等。2.提出"欲偻"的理念"欲偻"是指间断性腰痛、腰僵刚发,腰椎活动度下降尚不明显之证;胸廓活动度稍微低于正常人;单侧骶髂关节炎症状者。阎师诊治"欲偻"常注重早用补肾强督、活血通络、体育运动、健康教育等。3.治骨痹,以防治为主,早治为先阎师认为骨痹迁延不愈,复感三邪,寒风气盛内舍肝肾,筋骨同病,渐变成为顽痹。故阎师强调,在骨痹缓解期先要抓住补肾祛寒,防治复发,给予患者补肾壮骨、养肝荣筋之品。4.注重调和营卫,顾护人体之藩篱阎师认为,调和营卫法分为三个含义,一为直接调和营卫;二为健脾和胃以调和营卫;三为温补肾阳,调和营卫。5.关注水液代谢之平衡燥痹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非独阴虚,阳亦不足;燥痹血燥,瘀血内生;注重甘寒清润,养阴以润燥;重视阴阳双补,阳中求阴;强调祛风、寒、湿之邪以通络;顾护中焦脾胃。6.注重脏腑辨证脏腑功能异常是风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五脏各有所主,五脏功能失调,血脉失畅,营卫行涩,则风湿之邪乘虚入侵,发为风湿病,故阎师在诊治风湿病中重视脏腑辨证。7."五连环"的综合治疗方法阎师长期诊治风湿性疾病,在大偻诊治中逐渐提炼出一整套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五连环"、综合强化序贯治疗法。意义1.传承中医经验,掌握疾病的病机趋向,提高疗效。2.诊治疾病,防治不可逆性转变,减轻患者的痛苦。3.重视三因治宜,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4.提倡知常达变,以治未病为主的治疗原则。
徐长琼[7](2016)在《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随着国家对中医特色疗法发展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蜂针疗法在中医特色传统疗法中展现出的独特的疗效与魅力,已成为当今中医界研究热点,对它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研究比较单一,多注重于临床对于疾病的总结,对它的整个发展趋势把握的不够,比较零散,并没有对它的发展规律做出总结。二、研究目的:1.系统收集整理现代蜂针文献,对蜂针疗法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文献的种类、蜂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等进行计量学统计并进行系统分析,探讨蜂针疗法的发展与应用规律,并对如何更好的发展蜂针疗法进行初步的探讨。2.总结蜂针名家的特色及蜂针特点,完善蜂针疗法的研究,进一步、更加详细的探索蜂针疗法应用规律。3.在导师李万瑶发表蜂针文献、着作及临床跟诊学习的基础上对其蜂针经验进行总结,总结其蜂针针法,并对蜂针针法的操作进行插图绘制,图文并茂的展现其针法特色,最后以医案的形式说明李万瑶的蜂针特色及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三、研究方法: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法,以及临床跟诊学习为主。1.文献研究法:分析蜂针文献年度发表状况、杂志分布、作者分布、文献类型等以了解蜂针发展状况。分析蜂针治疗病种及方法,以了解蜂针临床应用规律。2.归纳法:在上一轮蜂针文献统计的基础上,从发表文献最多、有着作及在蜂针界有较大影响力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筛选蜂疗名家,对他们的蜂针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其创新之处及特色蜂疗技术。3.对比研究法:对各医家蜂针特点的分析,从治疗疾病、人群、针法、不良反应等方向比较分析,从而更加突出各医家蜂针特色。4.临床跟诊学习:跟诊导师李万瑶教授学习,以得出其蜂疗特色及蜂针针法,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蜂针针法。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计量学统计,主要从蜂针疗法整体发展状况来论述,包括蜂针疗法现代文献的年度分布、杂志分布、高产作者、文献类型、高效病种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各医家蜂针的学术思想与蜂针特点,主要包括各医家生平、对蜂针理论的阐发、蜂针针法的研究、蜂针不良反应的研究、蜂针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现代各医家对蜂针疗法的创新点;第三部分,为李万瑶教授的蜂疗特色及学术观点,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探讨,一是跟诊学习收集病例、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有益谈话及其发表文献、出版书籍等方式对李万瑶蜂针学术思想及特色进行探讨;二是总结其蜂针针法并通过自绘插图的形式表现李万瑶教授蜂针针法的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三是例举部分案例以说明其蜂疗思想及蜂针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五、研究结果(一)蜂针的现代文献研究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蜂针的文献量持续增长,有二个高峰期,1995年及2006年,近几年呈平稳发展状态。2.从蜂针文献发表杂志上来看,以《蜜蜂杂志》及《中国蜂业》位居榜首。3.发表蜂针文献的高产作者,李万瑶教授,其发表文献位居第一。4.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来看,以临床治疗病例类文献居多,共882篇;基础理论研究类次之,共228篇;其次是实验研究类次之,共175篇,以研究蜂毒药理及其动物实验为主;蜂针穴位、蜂针针法、蜂针的不良反应文献研究较少,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蜂针不良反应年度分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起步较晚,1986年才有蜂针过敏反应的文献出现。6.从临床治疗病例类文献中,对临床研究文献类型进行分析,个案报道在03-06年段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自身前后对比研究文献在96-98年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此后呈持续发展状态;分组对照研究文献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说明蜂针疗法文献正在走向规范化。7.通过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所得到的882篇临床相关文献,可知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很广泛,为了进一步详细探究蜂针疗法临床治疗疾病病种,对临床882篇文献进一步筛选及分析。共获得16个系统的蜂针疗法临床研究文献827篇。从数据统计与文献分析结果可知,蜂针涉及病种广泛,其中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数量最多,为332篇,文献量占5篇以上的有类风湿关节炎为103篇、强直性脊柱炎34篇、膝骨性关节炎24篇、腰椎间盘突出23篇、肩周炎18篇、痹证15篇、痛风13篇、颈椎病11篇、风湿性关节炎7篇、腱鞘炎6篇、风湿病5篇、骨质增生5篇、腰腿痛5篇;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121篇,文献量占5篇以上的有面神经麻痹12篇、坐骨神经痛12篇、偏瘫8篇、面瘫8篇、面神经炎6篇、三叉神经痛5篇、多发性硬化症5篇;肿瘤62篇,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肺癌9篇、肝癌8篇、恶性肿瘤6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58篇,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乳腺增生7篇、前列腺炎6篇、慢性盆腔炎6篇、卵巢囊肿5篇;呼吸系统病症54篇,5篇以上的有哮喘10篇、支气管哮喘9篇、感冒7篇、过敏性鼻炎7篇;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47篇,其中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痤疮6篇、银屑病6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39篇,其中5篇以上为乙型肝炎9篇、带状疱疹7篇;消化系统病症33篇,其中5篇以上为肝硬化占8篇;循环系统病证为28篇,占5篇以上为痔疮9篇;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22篇,其中5篇以上的为糖尿病13篇;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占15篇,以损伤为主;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为6篇;眼和附器病症,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病症为4篇;耳和乳突病症和血液和造血器官病症最少仅1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占比为40.15%,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为14.63%,肿瘤为7.50%,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7.01%,呼吸系统病症为6.53%,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为5.68%,其他系统病症均未超过5%。8.本研究共16个系统271种蜂针治疗病症,其中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数量最多,为53种,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数量为44种,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29种,肿瘤为27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为24种,消化系统病症为18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17种,呼吸系统病症为16种,循环系统病证为13种,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为12种,其它系统病症均未超过10种。9.蜂针及蜂毒结合他法治疗病例的文献研究中,以结合蜂产品治疗疾病文献量最多,共182篇文献中有提及,其次为中药139篇提及,第三为针刺疗法,共75篇文献提及,最少的是手术与化疗,仅2篇;从结合种类来看,结合1种的226篇,结合2种的68篇,结合3种27篇,结合4种及以上为15篇(二)蜂针医家特色研究1.在文献研究及其发表着作的基础上总结了陈伟、房柱、陈恕仁、王孟林、成永明、韩巧菊蜂针医家的蜂疗特色。2.对导师李万瑶教授蜂针特色进行了总结。对152例病人进行观察,病种为类风湿关节炎45例、面神经炎20例、强直性脊柱炎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风湿性关节炎12例、肩周炎12例、骨性关节炎10例、癌症8例、扭伤8例、腱鞘囊肿7例。治疗方法中,单纯蜂针60例、蜂针+针刺+拔罐43例、蜂针+口服蜂产品22例、蜂针+穴位注射9例、蜂针+刺血拔罐+蜂产品7例、蜂针+拔罐(含刺血拔罐)6例、蜂针+皮肤针4例、蜂针+皮肤针+耳穴1例。穴位使用为类风湿关节炎以阿是穴、大骨空、小骨空、八风、八邪、阳池、阳溪、膝眼、解溪、悬钟、太溪、昆仑、环跳、粱丘、委中、足三里、曲池、风池、大椎、四缝、阳陵泉、肾俞、肝俞、身柱、丰隆为主,其中阿是穴、大骨空、小骨空使用频率最高;面神经炎以翳风、牵正、地仓、颊车、阳白、风池、四白、合谷为主,其中翳风使用频率最高;强直性脊柱炎以夹脊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腰阳关、昆仑、委中、阳陵泉、大椎、大柱为主,其中夹脊穴使用频率最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以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悬钟、昆仑、秩边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风湿性关节炎以阿是穴、血海、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太溪、三阴交、丰隆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肩周炎以阿是穴、曲池、肩鹃、肩贞、肩骼、肩前、臂孺、合谷、手三里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膝骨性关节炎以阿是穴、膝眼、血海、梁丘、膝阳关、足三里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癌症以背俞穴、阿是穴、肺俞、膻中、中府、云门、气海、血海、命门、关元、足三里为主,其中背俞穴使用频率最高;扭伤以阿是穴、肾俞、解溪、悬钟、丘墟、阳溪、大陵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腱鞘囊肿以囊肿顶端、囊肿周围、外关、阳溪、养老为主,其中囊肿顶端使用频率最高。在蜂针针法上,总结出十种蜂针针法,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其操作方法,最后以病案形式体现类风湿关节炎、面神经炎等疾病的蜂针诊治特色及不同蜂针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六、研究结论1.蜂针现代文献二个高峰期可能受1981年《蜜蜂杂志》创刊的影响以及蜂疗医院、蜂疗诊所、蜂针学术会、研讨会、蜂针学习班的陆续开办,到2006年文献发表的数量达到高峰125篇,另外可能与2007年出台的“蜂蜇疗法纳入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的针刺类”这一政策有关;杂志分布以《蜜蜂杂志》与《中国蜂业》位居榜首,可能与大部分蜂疗者为民间养蜂人或蜂业工作者有关,或者是蜂针医家为建立起与养蜂人之间的联系而投此类刊物;追踪研究李万瑶这些高产作者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有助于把握蜂针疗法的发展动态,其高产作者如李万瑶教授为蜂针疗法从民间走向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类型进行分析,可知蜂针疗法的发展中的不足,从统计结果上来看,蜂针文献偏重于临床研究,其临床文献数量尚可,但其质量有待提高,多数为个案报道;蜂针针法及不良反应研究缺乏,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蜂针研究方向侧重点与国外不同,国内侧重点在于蜂针经络理论,国外重在对蜂毒药理研究;蜂针治疗高效病种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及神经系统病症,蜂针治疗病种正广泛、扩大化:此外,蜂针常与其它疗法配合疗法,这大大提高了蜂针疗法的疗效,也扩大的蜂针治疗疾病范围。2.陈伟蜂针特点:做好养蜂等蜂刺疗法前的基本功;擅于观察总结蜂刺治疗高效病种;独特的蜂剌取穴;自创蜂刺疗法的“作用点”;重视不良反应的预防。房柱蜂针特点:首次提出蜂针疗法的概念,重视蜂针理论研究;重视经络皮部理论在蜂针中的应用;将经络全息论与蜂针疗法相结合;善于总结了蜂针针法;重视蜂产品的研究;蜂针不良反应的预防。陈恕仁蜂针特点:治疗高效病种为不孕不育如男性阳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而不孕不育为其特色;蜂针针法有活蜂直剌法、散刺法等;蜂针取穴的方法多样,根据患者辩证分型取穴,以及配合子午流注计算盘等,另外,对蜂产品研究颇深,常配合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王孟林研制多种蜂产品制剂配合蜂针治疗疾病;研发了多种蜂产品制剂;蜂疗医治骨关节病;应用双元三面疗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成永明蜂针特点:创立无痛蜂疗法;重视蜂疗的推广应用;配合它法治疗,充分发挥蜂疗优势;善于发掘蜂针特效穴;善治儿科疾病,重视不良反应,善于归纳总结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克服之,是其特色。韩巧菊创造“中医蜂疗四联法”,将蜂疗与其它疗法联合治疗疾病疗效显着。3.从临床跟诊学习中,将李万瑶教授的蜂针思想、蜂针特色及蜂针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其蜂针特色包括:①重视经络理论,皮部理论;②重视辩证论治、辩证取穴,善于挖掘蜂疗特效穴;③善于研究蜂针针法,创立了10种蜂针针法:蜂针直刺法、蜂针散刺法(拔针散刺法、蜂体散刺法)、蜂针点刺法(挤毒囊点刺法、多位点刺法)、减毒蜂刺法(速刺速拔针法、移针蜂刺法、拔刺减毒法)、蜂针丛集刺法(散点刺丛集刺法、直刺丛集刺法)、蜜蜂自动刺法、晕蜂速刺法、护蜂针刺法、挂蜂针刺法、垫物蜂针法;④善治痛证:⑤蜂针针法及蜂针用量因人而异;⑥擅用蜂针针法配合其它疗法治疗;⑦蜂针治未病思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蜂蜜、王浆等蜂产品有补中益气之效,李教授常用王浆蜜配合王浆蜜保健治疗:⑧高度重视蜂针不良反应的预防;⑨注重患者感受;⑩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于玮莹[8](2020)在《社区居民的功能和残疾状况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全国多省社区居民的功能和残疾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社区居民健康状态(躯体、精神疾病)和医疗服务情况等对功能和残疾状况的影响,为探讨残疾预防策略和选择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降低各类残疾的发生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和心理负担。方法: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8年开展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精神障碍队列研究》项目子课题1《精神障碍社区队列的建立》,来自北京市、天津市、吉林省、湖南省、陕西省、宁夏市、山东省、浙江省共8个省(市、自治区),16个市(区、县),参与2013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并于2018年在上述地点开展的实地调查中完成面对面访谈问卷,共采集有效样本914例。利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使用配套CIDI诊断程序进行有关精神障碍的诊断,导入SPSS24.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使用Krusk-Wallis H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有意义的结果纳入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完成的有效样本共914例,其中男性392人(42.9%),女性522人(57.1%);年龄构成为小于45岁125人(13.6%),45-59岁346人(37.9%),60-74岁348人(38.1%),大于等于75岁95人(10.4%);汉族900人(98.5%),有671人曾至少患一种慢性病,占73.4%。其中有慢性颈/腰背疼痛的406人(44.7%),关节炎/风湿病271人(29.6%),经常或严重头痛159人(17.4%),其它慢性疼痛134人(14.7%),高血压279人(30.5),曾患心脏病147人(16.1%),糖尿病/高血糖95人(10.4%),事故、受伤或者中毒104人(11.4%),有睡眠障碍245人(26.8%);有79人至少患一种精神疾病,占8.6%。67人患抑郁症(7.3%),心境恶劣13人(1.4%),双相障碍5人(0.5%),有58人曾经产生过自杀的想法(6.3%)。曾就诊556人(60.8%),曾住院333人(36.4%),曾接心理咨询或治疗的9人(1.0%),得到过处方或药物22人(2.4%),195人(21.3)有经常去就诊的固定医生,381人(41.7%),有固定的医院/诊所;有65人(7.1%)无基本的医疗保险,剩余849人中,154人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2人有城镇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63人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公费医疗的90人(9.8%),参加了其他私人健康保险计划的120人(13.1%)。2.纳入的914名社区居民中,功能与残疾状况无损伤的631人(69.0%),轻度损伤191人(20.9%),中度及以上损伤92人(10.1%)。结果显示年龄、民族、部分慢性病(有慢性颈/腰背疼痛、关节炎/风湿病、经常或严重头痛、其它慢性疼痛、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糖、胃/肠溃疡、中风、其他慢性疾病和哮喘)、事故受伤中毒、睡眠障碍、精神疾病(抑郁、心境恶劣、双相障碍)、自杀意念、就诊、住院、心理咨询/治疗、处方药、固定医生、基本医疗保险、私人健康保险在残疾和功能状态的分布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在45-64岁的功能与残疾损伤的OR是小于45岁的1.239倍(0.228/0.184),年龄在65-74岁的功能与残疾损伤的OR是小于45岁的2.179倍(0.401/0.184),年龄大于等于75岁的功能残疾损伤的OR是小于45岁的5.435倍(1/0.184),提示年龄大是功能与残疾损伤的危险因素;有慢性颈/腰背疼痛(OR=1.517,95%CI:1.02-2.252)、关节炎/风湿病(OR=1.853,95%CI:1.285-2.670)、经常或严重头痛(OR=1.958,95%CI:1.267-3.025),其他慢性疼痛(OR=2.083,95%CI:1.353-3.209)、糖尿病(OR=1.881,95%CI:1.155-3.062)、中风(OR=3.016,95%CI:1.540-5.912)、哮喘(OR=2.912,95%CI:1.257-6.753)、事故/受伤/中毒(OR=1.795,95%CI:1.097-2.939)、有睡眠问题(OR=1.948,95%CI:1.322-2.872)、抑郁症(OR=2.351,95%CI:1.318-4.191)、有自杀意念(OR=2.134,95%CI:1.142-3.987),可能是社区居民功能和残疾状况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曾就诊(OR=1.839,95%CI:1.223-2.765)、曾住院(OR=1.891,95%CI:1.302-2.743),可能是残疾与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P<0.05)。而在社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有城镇职工保险(OR=0.366,95%CI:0.169-0.793)可能是残疾的保护因素。结论:1.本次调查的社区居民有残疾及功能损伤的283人,占31%。2.慢性腰背痛/慢性颈痛、关节炎/风湿病、经常或严重的头痛、其他的慢性疼痛、糖尿病、中风、哮喘、事故/受伤/中毒、抑郁症、自杀意念及睡眠障碍均是可能导致残疾及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3.曾就诊与曾住院,是残疾与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可能是残疾与功能损伤的保护因素。
林洁华[9](2017)在《舒筋强脊功能操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以及前瞻性临床研究,比较舒筋强脊功能操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AS的临床疗效,探讨舒筋强脊功能操对AS患者躯体功能、生活质量及疾病活动评分的影响,为舒筋强脊功能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回顾性研究回顾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纳入于广东省中医院AS慢病管理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了94例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收集其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药物治疗方案、锻炼情况、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L)、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总体疼痛(VAS)、总体评价(PGA)、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等数据进行整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归纳总结。根据锻炼情况分为锻炼组及非锻炼组。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功能指数、总体疼痛、总体评价及病情活动度的差异。初步探讨舒筋强脊功能操对AS患者疾病活动度、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2.前瞻性临床研究将来自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门诊或住院部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选择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60例试验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不改变其药物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舒筋强脊功能操,对照组采用维持药物治疗。疗程12周,采用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测量指数(BASMI)各测量值(包括耳壁距、踝间距、颈椎旋转度、腰椎侧弯、改良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AS生活质量问卷(ASQoL),患者总体评价(PGA)、总体疼痛(VAS)、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BASDAI)、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基于CRP计算的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评分(ASDAS-CRP),评价舒筋强脊功能操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对AS患者功能状态、生活质量、疾病活动评分的影响。结果:1.回顾性研究治疗前两组疗效指标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锻炼组在BASDAI、BASFI、PGA、VAS、ASQoL方面优于非锻炼组(P<0.05)。且排除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病程、用药情况方面对结果的影响(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锻炼对BASDAI12W、PGA12W、VAS12W、ASQoL12W具有显着的主效应(P<0.05)。提示舒筋强脊功能操锻炼是改善患者BASDAI、PGA、VAS、ASQoL的主要因素。2.前瞻性临床研究试验组:治疗后,BASFI、ASQoL、耳壁距、踝间距、颈椎旋转度、腰椎侧弯、胸廓活动度、VAS、PGA、BASDAI、ASDAS-CRP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改良Schober试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BASDAI、VAS、ASDAS-CRP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FI、ASQoL、PGA、颈椎旋转度、改良Schober试验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壁距、踝间距、腰椎侧弯、胸廓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PGA、BASDAI、ASQoL、BASFI、耳壁距、改良Schober试验、踝间距、腰椎侧弯、胸廓活动度、ASDAS-CRP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颈椎旋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差值比较:试验组PGA、BASDAI、ASQoL、BASFI、耳壁距、踝间距、颈椎旋转度、腰椎侧弯、胸廓活动度、ASDAS-CRP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改良Schober试验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指标的改变状况:组间比较:治疗前比较,两组的ESR、CRP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亦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两组的实验室指标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SR异常病例治疗前后比较: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ESR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ESR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ESR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ESR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异常病例治疗前后比较: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CRP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CRP比较,试验组CRP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后CRP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RP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维持治疗基础上,联合舒筋强脊功能操可增强临床疗效,可以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胸廓活动度;缓解症状,降低疾病活动评分;保护和恢复患者已受损的各种功能活动,提高其躯体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舒筋强脊功能操方法规范、简便,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张磊[10](2016)在《10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变形与体质相关性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明,病情易反复,常导致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造成关节畸形,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预防和延缓骨关节的破坏是类风湿关节炎防治中的重要环节。从正常关节到出现骨质破坏的关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影响关节变形的因素有很多,如时间跨度,治疗是否规范,个体差异等。有的患者骨关节破坏出现的时间早,有的可能终身都不出现关节变形。为了验证不同因素跟关节变形是否存在相关性,尤其是体质类型对关节变形的影响,本研究纳入许多病情相关因素以及体质类型进行分析对比,用统计的方法判断这些因素与关节变形或病情进展是否存在确切关联,为进一步从预防的角度深入研究RA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指导在临床防治中,从不同阶段尽早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以期降低关节变形的风险,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5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门诊及病房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从中筛选出符合课题纳入标准的患者,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并作九分法的体质判定,最终得到106份合格的问卷。用Excel 2013将问卷信息整理成数据库并导入IBM 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信息的挖掘,利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对数据的整体特点进行频数、比例及相关性的比较,另通过设定不同的分组,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分组下,其他因素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探究相关性。研究结果经过对106份问卷信息的数据处理,在病患群体特点、关节变形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体质类型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以及部分影响病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四方面,提炼出如下信息(具体详见数据统计结果):1.整体方面,RA患者在性别、刚发病时的年龄、肥胖程度、工作性质、中医证型、是否间断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体质类型方面有一定的偏向,阳虚质最多见,其次是气郁质和气虚质,但多为兼夹体质。2.关节是否变形在刚发病时年龄、肥胖程度、发病前睡眠质量、病程范围、是否间断治疗、病情发展趋势、疾病活动度、关节功能分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在体质类型判定方面的差异不显着,但相对于偏颇体质来说,是否为平和质的RA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在关节变形与关节不变形方面存在着差异。3.在体质类型与其它因素相关性的比较中,阳虚质在肥胖程度、阴虚质在关节功能分级、气虚质在病情发展趋势、湿热质在性别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有统计学上的意义。4.疾病活动度、肥胖程度、病程、是否间断治疗、刚发病时年龄、关节功能分级等病情相关因素相互间存在关联,并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RA患者病情的发展受多种有内在联系的因素的影响,合理规范的治疗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不仅仅是治疗手段,患者本身对病情的重视程度及治疗的依从性对预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关节是否变形与某些病情相关因素存在明显关联,可以通过排查致使患者关节变形的高危因素,早期干预,规范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预防关节变形和改善预后。3.不同体质对病情发展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依据体质九分法的判定标准,体质类型的确定主要参考近一年的主观感觉,而当患者病情反复发作,预后不良时,主观的痛苦会影响体质的判定。4.RA病情的进展受到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确定诊疗方案时应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做好风湿病防治工作的重大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风湿病防治工作的重大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与相关卫生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健康概念及其测量 |
二、健康的影响因素 |
三、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及影响因素 |
四、卫生政策概念梳理 |
第二节 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的实证与政策研究 |
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二、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研究 |
三、老年人健康促进的卫生政策研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与医疗服务需要 |
第一节 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 |
一、样本人群的社会和人口学特征 |
二、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的测量 |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四周患病情况 |
一、农村老年人四周患病率 |
二、农村老年人四周患病率年龄别差异 |
三、农村老年人四周患病率收入别差异 |
第三节 农村老年人综合生活自理能力测量 |
一、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测量指标 |
二、农村老年人综合自理能力测量 |
第四节 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对健康的影响 |
一、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分布情况 |
二、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
第五节 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医疗服务需要基本特征 |
第四章 农村老年人口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基本状况 |
第一节 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 |
一、医疗服务需求的概念与特征 |
二、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
一、门诊医疗服务利用概况 |
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
三、门诊、住院费用支出情况 |
第三节 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的基本特征 |
第五章 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一、模型选取 |
二、变量选择及定义 |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就诊和住院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影响农村老年人和患者门诊就诊概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
二、影响农村老年患者门诊就诊费用的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及其结果 |
三、影响农村老年人住院概率主要因素分析 |
四、影响农村老年人住院费用的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及其结果 |
第三节 农村老年人医疗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农村老年人门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农村老年人住院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老年人卫生政策:国内回顾与国际借鉴 |
第一节 中国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
一、中国老年人健康促进政策的类型与特征 |
二、中国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中国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的挑战与问题 |
第二节 国外老年人卫生政策回顾与总结 |
一、美国的老年卫生政策 |
二、瑞典的老年卫生政策 |
三、德国的老年卫生政策 |
四、日本的老年卫生政策 |
五、西方发达国家老年卫生政策的经验总结 |
第三节 国外老年人卫生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
一、充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卫生政策的发展理念 |
二、针对具体国情制定具体的卫生政策 |
三、建立多元化的老年人卫生政策供给机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卫生政策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国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的理念、目标与路径 |
一、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面临的基本形势 |
二、“健康老龄化”: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的基本理念 |
三、发展目标:普惠、保基本与可持续兼顾的老年人卫生政策体系 |
四、构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供给主体: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实施的基本路径 |
第二节 公共卫生政策 |
一、大力实施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 |
二、进一步强化农村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 |
三、应强化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的康复治疗 |
第三节 卫生服务政策 |
一、全面实施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
二、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
三、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服务体系 |
四、以公立医院为契机进一步办好县级公立医院 |
第四节 医疗保障政策 |
一、通过大病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二、发展长期护理保障 |
三、做好医疗救助工作 |
第五节 其他健康促进政策 |
一、通过收入再分配体系,夯实老年人健康的经济基础 |
二、充分重视农村老年人的心理支持工作 |
三、发展更加和谐的家庭代际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及慢性病管理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 |
1 生存质量的概念 |
2 RA患者QoL现状 |
3 影响RAQoL的因素分析 |
4 RAQoL测定量表 |
5 中医学对QoL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
1 国外慢性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
2 我国慢性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
3 中医对慢性病管理的认识 |
4 慢性病管理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运用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RA患者生存质量研究概述 |
2 慢性病管理在RA中的运用概述 |
3 前期基础及设想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RA患者生存质量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对象 |
4 分组与处理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第二节 慢性病管理对RA患者疾病控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对象 |
4 分组与处理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况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模式及空间特征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数据来源 |
1.1.2 慢性病共病 |
1.1.3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各类慢性病及慢性病共病患病率 |
1.2.2 Web图 |
1.2.3 慢性病间关联规则 |
1.2.4 慢性病共病对老年人的危害 |
1.2.5 慢性病及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空间自相关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数据来源 |
2.1.2 变量赋值 |
2.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2.2 共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2.3 慢性病共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2.2.4 身体活动水平对慢性病共病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及肥胖患者的血清Irisin水平研究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对象的资料收集 |
3.1.3 样本的采集以及血清Irisin水平的测量 |
3.1.4 统计分析 |
3.1.5 质量控制 |
3.2 结果 |
3.2.1 研究对象的人体测量学特征和生化指标 |
3.2.2 血清Irisin水平与人体测量指标及各生化指标相关性 |
3.2.3 血清Irisin水平与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及肥胖发生风险的关系 |
3.2.4 ROC工作曲线 |
3.3 讨论 |
3.4 小结 |
总结 |
创新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风湿病中的运用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治未病与风湿病 |
1.1 未病先防 |
1.2 既病防变 |
1.3 瘥后防复 |
2 治未病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 |
2.1 未病先防 |
2.2 已病防变 |
2.3 瘥后防复 |
3 治未病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应用 |
3.1 未病先防 |
3.2 已病防变 |
3.3 瘥后防复 |
4 问题与展望 |
(6)阎小萍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在风湿病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治未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治未病"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治未病"的认识 |
1.1.1《黄帝内经》 |
1.1.2 张仲景 |
1.1.3 华佗 |
1.1.4 孙思邈 |
1.1.5 朱丹溪 |
1.1.6 张景岳 |
1.1.7 叶天士 |
1.2 近代医家对"治未病"的认识 |
1.2.1 对"治未病"内涵的研究 |
1.2.2 "治未病"理论指导临床应用的研究 |
2 "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含义及运用 |
2.1 治未病思想的四层含义 |
2.1.1 未病先防 |
2.1.2 既病防变 |
2.1.3 愈后防复 |
2.1.4 防治药毒以及其他未病 |
2.2 "治未病"思想的运用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
1 阎小萍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初探 |
1.1 阎小萍教授对"治未病"的认识 |
1.1.1 未病先防 |
1.1.2 己病防变 |
1.1.3 愈后防复 |
1.1.4 防治药毒以及其他未病 |
1.2 风湿病的定义 |
1.3 关注窗口期的早治疗,以防其终期之变 |
2 阎小萍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在临证中的应用 |
2.1 提出欲尪的理念 |
2.1.1 未病先防 |
2.1.2 既病防变 |
2.1.3 防治药毒以及其他未病 |
2.1.4 体育医疗和生活调护 |
2.2 提出欲偻的理念 |
2.3 治骨痹,以防治为主,早治为先 |
2.4 调和营卫 |
2.4.1 桂枝汤的调和营卫 |
2.4.2 顾护脾胃以调和营卫 |
2.4.3 温阳补肾,调和营卫 |
2.5 关注水代谢之平衡——燥痹 |
2.5.1 燥痹以阴虚为本 |
2.5.2 燥痹以燥热为标 |
2.5.3 燥痹非独阴虚,阳亦不足 |
2.5.4 燥痹津亏血少,瘀血内生 |
2.5.5 注重甘寒清润,养阴以润燥 |
2.5.6 重视阴阳双补,阳中求阴 |
2.5.7 强调祛风、寒、湿之邪以通络 |
2.5.8 关注活血化瘀 |
2.5.9 顾护中焦脾胃 |
2.6 谨调骨筋肉脉皮等所主之脏,重视脏腑辩证 |
2.6.1 肺主气,朝百脉,司皮毛 |
2.6.2 心主血脉 |
2.6.3 脾司运化,主肌肉 |
2.6.4 肝藏血,主筋 |
2.6.5 肾主骨,生髓 |
2.7 "五连环"综合治疗法 |
2.7.1 第一环健康教育 |
2.7.2 第二环体育医疗 |
2.7.3 第三环、第四环中医为主、中西合璧 |
2.7.4 第五环内外兼治 |
3 典型病案 |
3.1 欲偻病案 |
3.2 欲尪病案 |
3.3 燥痹病案 |
4 结语 |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蜂针疗法的起源及萌芽 |
一、蜂毒注射液与活蜂蛰刺 |
二、蜂针与毫针刺 |
三、蜂针与浅刺 |
四、蜂针与艾灸法、拔罐 |
第二节 蜂针疗法的发展概况 |
一、蜂疗人物及其发展 |
二、蜂针疗法学会的发展 |
三、蜂针疗法的呈现多方位发展 |
第三节 蜂针疗法的研究概况 |
一、蜂针实验研究概况 |
二、蜂针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
第二章 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计量学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一、文献的检索策略 |
二、蜂针疗法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蜂针疗法现代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 |
二、蜂针疗法现代文献期刊分布 |
三、作者分布 |
四、蜂针医家主要发表杂志分布 |
五、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 |
六、蜂针疗法不良反应文献年度分布 |
第三节 蜂针疗法临床文献研究状况分析 |
一、各年段临床治疗研究文献类型分析 |
二、蜂针临床运用研究文献病种分析 |
三、蜂针及蜂毒单独和结合他法治疗病种分析 |
四、蜂针及蜂毒结合其它疗法的种类分析 |
五、蜂针疗法配合其它疗法的种类数量 |
第四节 讨论 |
一、蜂针文献量年度变化 |
二、蜂针文献发表杂志分布 |
三、发表蜂针文献的高产作者分析 |
四、蜂针单独治疗病例类研究 |
五、蜂针疗法结合他法治疗病例类研究 |
六、蜂针疗法的基础研究 |
七、蜂针疗法实验研究 |
八、蜂针不良反应的文献研究 |
九、蜂针疗法的穴位研究 |
十、蜂针疗法的针法研究 |
十一、蜂针经验与体会 |
十二、蜂针临床文献分析 |
第三章 现代各医家蜂针疗法的特色研究 |
第一节 纳入标准与研究方法 |
一、蜂针疗法医家纳入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蜂针主要医家特色研究 |
一、陈伟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
二、房柱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
三、陈恕仁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
四、王孟林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
五、成永明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
六、韩巧菊蜂针疗法特色 |
七、其它蜂针医家蜂针特色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李万瑶教授蜂疗特色研究 |
一、临床病例观察研究 |
二、李万瑶教授蜂针针法研究 |
三、李万瑶教授蜂针疗法临床案例举隅 |
四、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8)社区居民的功能和残疾状况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功能与残疾的概述 |
1.2 残疾的诊断标准 |
1.3 残疾的疾病负担与流行情况 |
1.3.1 全球残疾流行情况 |
1.3.2 我国残疾流行情况 |
1.4 残疾的危险因素 |
1.4.1 躯体疾病 |
1.4.2 精神疾病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工具和内容 |
2.3 调查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3.1.2 研究对象的躯体健康情况 |
3.1.3 研究对象的精神健康情况 |
3.1.4 研究对象的医疗服务及保险情况 |
3.2 研究对象的功能和残疾状况分布特征 |
3.2.1 研究对象的功能和残疾情况 |
3.2.2 社区居民不同一般人口学特征的功能和残疾分布 |
3.2.3 社区居民不同躯体健康状况的功能和残疾分布 |
3.2.4 社区居民不同精神疾病的功能和残疾状况分布 |
3.2.5 社区居民不同医疗服务和保险情况的功能和残疾状况分布 |
3.3 研究对象的功能和残疾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社区居民的残疾与功能现状 |
4.2 各因素对残疾与功能损伤的影响 |
4.3 对策及建议 |
4.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内科研成果 |
致谢 |
(9)舒筋强脊功能操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 |
三、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现状 |
四、强直性脊柱炎运动疗法 |
五、强直性脊柱炎其他疗法 |
第二节 功能锻炼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运用 |
一、概述 |
二、中医学对功能锻炼的认识与运用 |
三、功能锻炼在AS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
四、小结 |
第三节 舒筋强脊功能操 |
一、概述 |
二、舒筋强脊功能操具体锻炼方案 |
三、舒筋强脊功能操的特点 |
第四节 “治未病”、“慢病管理”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运用 |
一、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渊源 |
二、“治未病”思想在强直性脊柱炎防治中的运用 |
三、“慢病管理”理念在强直性脊柱炎防治中的运用 |
四、小结 |
第二章 回顾性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分组 |
六、治疗方法 |
七、资料的统计处理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两组疗效指标差异分析 |
三、两组疗效指标在基本情况上的差异分析 |
四、影响AS疗效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中医“治未病”与功能锻炼 |
二、AS“慢病管理”与功能锻炼 |
三、舒筋强脊功能操的疗效评价 |
第三章 前瞻性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例的退出、脱落与处理 |
六、研究方法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病例中断与脱落情况 |
二、一般资料 |
三、疗效性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一、舒筋强脊功能操的作用机理分析 |
二、舒筋强脊功能操的临床疗效分析 |
三、结合“慢病管理”理念,舒筋强脊功能操推广的可行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10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变形与体质相关性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体质论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 |
1. 体质辨识的分类方法 |
2. 体质如何指导RA防治 |
3. 体质九分法临床应用的局限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关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RA骨质破坏的机制 |
2. 早期发现RA |
3. 早期治疗RA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特点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设计 |
2.2 调查问卷中主要观察指标的判定标准 |
2.3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数据基本信息 |
3.2 关节是否变形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 |
3.3 不同体质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 |
3.4 部分病情相关因素间的相关性 |
3.5 数据统计结果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体质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医9种体质的基本分类与特征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做好风湿病防治工作的重大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与相关卫生政策研究[D]. 张丽. 南京大学, 2014(05)
- [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及慢性病管理效果分析[D]. 丁明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做好风湿病防治工作的重大意义[J]. 彭兴. 新医学, 1999(01)
- [4]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况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D]. 郭小榕. 厦门大学, 2019(09)
- [5]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风湿病中的运用与思考[J]. 曹春辉,吴斌. 基层医学论坛, 2020(04)
- [6]阎小萍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在风湿病诊治中的应用[D]. 崔云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7)
- [7]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D]. 徐长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8]社区居民的功能和残疾状况影响因素分析[D]. 于玮莹. 吉林大学, 2020(08)
- [9]舒筋强脊功能操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林洁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6)
- [10]10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变形与体质相关性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D]. 张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