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和蜜蜂(创造智慧寓言)

苍蝇和蜜蜂(创造智慧寓言)

一、苍蝇和蜜蜂(创造智慧寓言)(论文文献综述)

周玉蒙[1](2018)在《《克雷洛夫寓言》中动物象征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寓言常用借喻、拟人和夸张等创作手法,力求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阐释富有教育训导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寓言故事作为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多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通常是一篇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以简洁有趣的故事呈现,常隐含作者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创作者往往以人或动植物为主角,赋予其人的性格和情感,进而借用虚拟假设的故事情节说明某个人生道理或给予世人以教训。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作用于语言。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寓言则是“一种典型的蕴含深意的民族语言”,其内容隐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克雷洛夫寓言作为俄罗斯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俄罗斯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俄罗斯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克雷洛夫的动物寓言取材自俄罗斯民族的生产生活之中,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流传下来,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体现着俄罗斯民族的智慧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文本的研究,研究者主要针对《克雷洛夫寓言》中以动物为主角和动物在寓言中虽然不是主角,但是作为一个意象代表了某一类人或借动物的某些行为比喻某种社会现象,从而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这一类寓言故事展开分析和讨论,使用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和实例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俄罗斯克雷洛夫寓言故事中典型动物的象征意义。首先对克雷洛夫寓言中的动物寓言按动物种类进行统计分类;再从中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文化象征意义的分析与探究;最后对其象征意义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背后所折射的民族文化内涵从物质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归因分析。通过以上的总结分析,可发现:首先,受俄罗斯气候寒冷、森林密布的自然环境、偏好甜食及肉蛋奶类食物的饮食习惯以及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俄罗斯民族将马看做最主要的农作工具和交通工具,形成了对蜜蜂、鸡和狗等动物喜爱和重视的情感态度,进而赋予了马任劳任怨、蜜蜂踏实勤劳、狗忠实可靠、等积极象征意义;其次,沙皇时期俄罗斯战争为主的苦难民族历史、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以及农奴制经济制度的长期存在,使得俄罗斯民众备受折磨和压迫,也造就了克雷洛夫寓言中狼、狐狸、狮子等“掌权者”的凶狠、狡诈和仗势欺人以及羊、鸡、夜莺等“弱势群体”软弱无力的丰富象征意义;最后,受俄罗斯古代多神教和传统基督教相结合的东正教的宗教信仰、俄罗斯民族对熊的图腾崇拜以及有关熊等动物的神话传说,使得熊在其心理认知里是代表勇气、力量的“祖先”、“英雄”和“主人”,而蜜蜂、马、狗等动物则是“辛勤劳作者”和“忠义典范”的形象,这些象征意义也侧面反映出了俄罗斯民族勇敢、纯朴、勤劳和忠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

袁耀辉[2](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指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寇淑文[3](2020)在《佩列文《昆虫的生活》的诗学研究》文中认为当我们谈及俄罗斯后现代文学,就不得不提到维克多·佩列文。出生于1962年的佩列文是当代俄罗斯文坛的领军人物,其作品浓厚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使他不仅在俄罗斯国内备受关注,在西方国家也有较高知名度。佩列文初登文坛便斩获“小布克”奖,可见他在文学领域的傲人天赋。如今佩列文已步入文坛三十余年,对佩列文及其创作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有关佩列文的研究已成体系,并具有一定规模。但众所周知,真正使佩列文名声大噪的作品是于1996年和1999年推出的两部轰动文坛的长篇小说《夏伯阳与虚空》和《百事一代》,而有关佩列文的研究也多聚焦于这两部作品,佩列文早期的一部独特的小说《昆虫的生活》似乎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昆虫的生活》是佩列文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迄今为止其创作历程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小说。《昆虫的生活》是一部后苏联社会大众生活面貌的写真集,有人说它是一部充满科幻奇想的小说,也有人说它是黑色喜剧版的《变形记》。《昆虫的生活》的文学传统甚至可以追溯至俄国十九世纪以怪诞讽刺写作手法闻名于世的果戈理。作者犹如一名社会行为的心理观察者,打破以往自然界中蜕变的常规,直接以躯体的转型来控诉环境的残酷、无奈和荒谬。中外学界有关《昆虫的生活》这本小说的研究还有许多并未触及的角落,该小说也没有得到持续地关注,本文力图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补益。本文将以《昆虫的生活》这本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学术界前辈的权威成果,并运用相关文学理论解读小说的深层意蕴。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三个章节,每章主要论述的内容如下。第一章从《昆虫的生活》的寓言式书写出发,探索后苏联时代核心价值观的消弥。本章将通过对《昆虫的生活》的寓言式书写的探索来寻找小说中作家向我们所传达出来的时代信息。第二章、从互文性理论出发对小说进行解读。《昆虫的生活》在佩列文的创作中可以说是互文性非常明显的一部小说,许多专家学者也多方面多层次地对该作品的互文性做过深入解读,本文拟在此基础上,根据笔者的理解对《昆虫的生活》的互文性特征进行仔细梳理,并尝试挖掘前人所未触及的角落。第三章从文本创作的微观层面着手,探索小说中的空间形式。本章将以文论家弗兰克的小说空间形式理论为依托,着力探讨《昆虫的生活》的空间形式。笔者将从两个层面:创作主体层面及读者接受层面来阐释该小说的独特创作技巧与美学思想。

董伟(VIRGILIO PEREIRA ENIVELTON)[4](2020)在《汉语和巴西葡语动物成语对比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汉语与巴西葡萄牙语中有关动物方面的成语,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语言中的动物成语出现的频率及其在各自文化背景中的含义,进而分析其含义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是对动物成语相关理论概念的引入。第二章描述两种语言中成语的定义、起源及特征。第三章先对中巴各自动物成语中出现的动物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分别得出在汉语以及巴西葡萄牙语出现频率最高的动物,并从文化与宗教、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传统、习俗以及历史等方面分析其中的差异因素。之后,从社会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及人们对动物的情感等方面入手来对汉语以及巴葡动物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与说明。最后笔者结合此前对汉语及巴葡动物成语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汉语动物成语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建议,希望能够对动物成语的教学有所帮助。

赵辉华[5](2009)在《拉封丹的寓言世界》文中认为让·德·拉封丹,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寓言诗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被法国评论家丹纳称为“法国的荷马”。拉封丹寓言大多取材于伊索寓言、费德鲁斯寓言和古印度寓言,同时吸收中世纪法国民间文学素材,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时代气息进行改编和创作,使寓言诗成为法国十七世纪社会风貌的“百幕喜剧”,成为妇孺皆知的名篇。拉封丹寓言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和讽喻,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在批判虚荣、贪婪和强权的同时,也是对自由、智慧、正义和道德的理想追求,从而展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寓意象征世界。拉封丹寓言形象生动、结构严谨、对话幽默风趣,体现出戏剧化的风格,融议论、抒情于一体,大大突破了古代寓言的范畴。拉封丹寓言中蕴含了丰富的诗学底蕴,模仿和虚构,审美与功用,寓教于乐,这些美学思想进一步扩大了拉封丹寓言的内涵。拉封丹寓言对后来的莱辛寓言、克雷洛夫寓言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莱辛批判拉封丹寓言的写作风格,而克雷洛夫则继承和发扬了拉封丹寓言的风格,这从拉封丹寓言、莱辛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的文本中的“互文性”得到体现。拉封丹寓言承前启后,成为世界寓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陈实[6](2017)在《伪满洲国童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伪满洲国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期间,殖民者将童话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和文化侵略的一种工具,指派或倡导作家创作一种将“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等殖民宣传植入其中的童话,意在教育和影响青少年。同时,一些爱好童话创作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以“附逆”“迎合”“解殖”等姿态,发表了数量不可忽视的童话作品,并在伪满洲国后期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本论文主要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从探究伪满洲国童话的源流开始,对伪满洲国的童话概念进行梳理,以这一时期公开出版的童话作品为线索,分析殖民者如何利用童话进行“未来国民”的塑造,分析伪满洲国童话写作的两种分流与多重向度,以此呈现殖民地童话创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以“一刊”“一报”“一人(作家)”的案例形式,对伪满洲国的童话创作进行从平台到作家的全面分析。这三个案例将以实证的方式具体对应第一章中提出的“两种分流及多重向度”:第二章以《满洲学童》作为案例,代表着殖民者的“植入与控制”。对《满洲学童》杂志及其所刊部分童话的考述,将重现伪满洲国“植入式童话”这一创作现象,揭露殖民者对儿童刊物的把控与设置,探讨他们利用童话来虚构乐土的实质。同时,以该杂志上“抗击英美”的童话为例,更深层次分析“献纳文体”的时代寓意,探究童话作家真心与无意的迎合,以此重现殖民地童话创作的纠结与挣扎;第三章以《泰东日报》作为案例,展示两种分流之中较为复杂的“中间层”,这里包含了“把控”“游离”“解殖”等多种形式的童话创作,且“把控”下有“附逆”“合作”“迎合”,“游离”中有“自觉与不自觉”“自我与时局”,“解殖”时有“消解与挣扎”。这些童话创作分流中的多重向度,正是隐藏于《泰东日报》这类报刊的文艺栏目之中。同时本章将着重分析《泰东日报》文艺副刊所掀起的“童话热潮”,并以此追溯伪满洲国时期“关东州”特殊童话土壤与作家源流的形成过程;第四章以伪满洲国时期着名童话作家杨慈灯为案例,将他作为童话作者中“游离与解殖”的代表。该章对杨慈灯的生平进行考证,梳理他在公开媒体上发表的作品,分析其军旅作品与童话作品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论述其童话创作中的两个向度。以此展现游离于殖民者“官方意识”之外的童话作家的生存与创作情况;第五章是对伪满洲国“满系”“日系”“蒙系”“俄系”“鲜系”作家多语系、多族群童话创作情况的考察,尽可能地呈现童话创作的交汇处与多样性,以期从伪满洲国各语系及族群童话写作的幻想、植入与附和之中,探究殖民者倡导的“植入式童话”与作家主观意识形态之间“同与异”的撕扯与张力。结语部分则探讨日本殖民者如何全面立体地渲染“新大陆”“新满洲”,如何将“苦海”虚构为“乐土”,并重点分析童话作为“解殖文学”的重要价值。对伪满洲国童话的研究,将再现这一时空的童话写作现象,弥补这一时期童话史料的缺失,衔接童话研究的断层,为中国文学史提供多样性的参考,与其他殖民地文学研究互为烛照、补充与参考,暴露日本殖民者培养“未来国民”的文化殖民计划,从儿童文学参与文化殖民的角度提出新思考,同时也将为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学、外国文学、翻译文学等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潘唯[7](2020)在《东北伪满洲国时期幻想文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后殖民理论在全球的兴起,以及《逆写帝国》的出版,“逆写”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殖民地文学的研究中,它旨在说明殖民地文学存在由边缘向中心进发,进而取消甚至取代中心的能动性。这一适用于英语文学的理论在东亚殖民主义的背景下能否成立成为了根本性的疑问。以东北伪满洲国时期为例,以往对东北伪满洲国时期各类文学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理论缺乏在东亚成立的基础。那么如果离开现实,当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文学在与现实相悖的想象的文本世界中生存时,能否实现“逆写”,成为本文探究的问题。论文分为五部分,绪论、主体三章和结语。绪论部分,解释“幻想文学”的含义,梳理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内容构架。主体部分由三章组成,以文类对现实的脱逸程度为经,以文类内部“逆写”的可能和遭遇的难题为纬,从多角度去验证“逆写”能否在幻想文学中成立。第一章以山林秘话为研究对象,运用风景理论,探究作品在“国中秘境”的幻想空间营造出的人的主体失落,以及它遭遇的被官方宰制的“无人化”策略,在这里,山林秘话“无人化”的“逆写”方式实际被利用成为殖民链条的一环,被用于培养所谓的国民意识。针对这一利用,山林秘话通过放弃与官方处于同一视角的方式做出的有限斗争,但这种消极的退守面临的危险是作家本人迷失其中,成为风景的一部分。第二章以史材小说为研究对象,展现伪满洲国作家在历史时间中安放的现代灵魂。作者避开与殖民意识形态有关的“大历史”,转而关注被统一的历史叙述所遗忘的颗粒的人,并把一种基于现实和现代的力量注入文本,形成文本内外的共振。但史材小说在创作实践中面临的来自外部现实、创作要求、文本内部的难以逾越的障碍。作者只能在“言与不言”的尺度间游走,并被难以化解的忧郁吞噬。本章以爵青和古丁的史材小说创作为例,具体分析作家在时间之外无处排解的现实忧郁。第三章以童话为研究对象,以伪满洲国童话的受众差异为切入点,发现儿童作为童话的受众,其本身被殖民秩序规制的事实,论述他们在以《满洲学童》为代表的官方话语中被规训为殖民统治的工具,而又在以杨慈灯为代表的另一部分童话中成为作品隐藏含义无法传导的对象。因而在这一错位间,童话在任何层面都无法达成它们最初的目的。结语部分,以两个相对独立于伪满洲国的特殊文本,分析东北伪满洲国时期幻想文学“逆写”必然失败的命运,揭示伪满洲国超越时空扩张的外延,及其背后根植的殖民地文学固有的“厌世”与“残忍”。

陆春祥[8](2020)在《传奇背后的传奇(随笔)》文中研究指明壹骑士段成式(803—863),字柯古,山东邹平人,晚唐着名笔记作家,嗜读书,以闲放自适,尤深于佛书,着有三十卷《酉阳杂俎》传世。1.平淮碑1080年正月十八午后,粗大的雪花漫天飞舞,蔡州(今河南汝南)城的北门,来了两人两骑。年长者显着有些疲态,年轻者看着陌生的地方,却有些新鲜。两人入得城来,匆匆找了家旅店住下。

游少雪[9](2019)在《“魔法师”的道具——论李浩小说中的动物意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早年的诗歌创作开始,动物意象便作为李浩创作意图的载体之一,广泛地存在于文本之中,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李浩小说中的动物意象受到中西文学的共同影响,又融入李浩自身对现实世界和人的存在的思考,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动物意象是魔法师李浩施展魔法的道具,帮助李浩塑造人物形象,寄寓了李浩对人性的思考,体现了李浩叙事的自觉。

阮鸿璜[10](2020)在《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佛教典籍的中文译者之中,康僧会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身兼西域、中土、南亚三种文化背景。康僧会是三国时人,赤乌十年(247)“杖锡东游”,在建业传播佛教三十三年,一生中以着作、译经等弘法度生,有江南佛教第一人的美称,其翻译作品《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至今流传。《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属于《佛本生》寓言故事集,这两本经书的故事除少数佛传以外,大部分都是讲述佛陀前生修行的故事,其中属于《佛本生》的故事大多数都是从印度民间故事中借鉴并改编的。印度作为世界寓言故事之乡,各宗教常利用民间故事来达到各自的宗教目的,佛教也不列外。通过汉译佛典的传入,佛教化的印度民间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些故事从佛典来到民间,为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变成本土化的民间故事,但通过考证可发现其根源在印度。这些故事不仅流传在中国民间,在其他国家及民族中都有流传,有些故事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故事类型和母题。本文将康僧会所译的《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东亚文化圈诸国,包括中国、越南、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民间故事进行比较,采用比较故事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故事的演变过程和传播的路线,通过其在东亚文化圈内的流传状分析其亲缘关系及本土化后的改变。这些故事起源于民间,经过宗教改编成为宗教故事,之后又回归民间,随着佛教经典的传播对东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最终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东亚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二、苍蝇和蜜蜂(创造智慧寓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苍蝇和蜜蜂(创造智慧寓言)(论文提纲范文)

(1)《克雷洛夫寓言》中动物象征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
    1.6 概念界定
        (1)寓言
        (2)象征意义
2 《克雷洛夫寓言》中所涉及的动物类别
3 《克雷洛夫寓言》中的动物象征意义
    3.1 表积极象征意义的动物
        3.1.1 令人赞赏的“人才”
        3.1.2 受人爱戴的“劳动者”
    3.2 表消极象征意义的动物
        3.2.1 奸诈又可怕的凶残野兽
        3.2.2 可恶又可怜的害虫臭物
        3.2.3 愚笨无知的寻常动物
    3.3 表双重性象征意义的动物
        3.3.1 可敬又可笑的“统治者”
        3.3.2 可爱又讨厌的“生活伙伴”
    3.4 小结
4 《克雷洛夫寓言》中动物象征意义形成的影响因素
    4.1 物质文化因素
    4.2 社会文化因素
    4.3 心理文化因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佩列文《昆虫的生活》的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昆虫的生活》:“昆虫”视角的后苏联社会寓言
    第一节 寓言中的真实:后苏联核心价值观的消弥
        一、后苏联核心价值的失落
        二、神话破灭后对西方的追寻
    第二节 “昆虫”寓言的深层指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昆虫的生活》的互文性解读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梳理及界定
    第二节 《昆虫的生活》中的互文性手法
        一、戏仿
        二、暗示
    第三节 《昆虫的生活》中的互文本
        一、与俄罗斯寓言作品的互文
        二、与《俄罗斯森林》的互文
        三、与《青铜骑士》的互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昆虫的生活》的空间形式
    第一节 空间形式理论与多层空间的“昆虫”世界
        一、弗兰克与空间形式理论
        二、《昆虫的生活》的空间形态
    第二节 共时性的情节
        一、破碎的时间
        二、瞬间中意识的流动
    第三节 并置的空间
        一、多重叙事线索交织
        二、梦境与现实的呼应
    第四节 反应参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汉语和巴西葡语动物成语对比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以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成语的研究现状
        1.2.2 动物成语的研究现状
        1.2.3 动物成语中的隐喻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巴动物成语的界定、来源及特征
    2.1 中巴动物成语的界定
        2.1.1 汉语动物成语的界定
        2.1.2 巴西动物成语的界定
    2.2 中巴动物成语的来源
        2.2.1 汉语动物成语的来源
        2.2.2 巴西动物成语的来源
    2.3 中巴动物成语的特征
        2.3.1 汉语动物成语的特征
        2.3.2 巴葡动物成语的特征
第三章 中巴成语中动物出现频率情况及其隐喻对比分析
    3.1 中巴成语中动物出现频率情况分析
        3.1.1 中巴成语出现频率较高的动物及分析
        3.1.2 中巴成语出现频率较低的动物及分析
    3.2 中巴动物成语中的隐喻意义对比分析
        3.2.1 动物相同时的隐喻意义对比分析
        3.2.2 动物不同时的隐喻意义对比分析
        3.2.3 意义基本相同时的隐喻意义对比分析
第四章 中巴成语中动物隐喻差异性原因探析
    4.1 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差异
    4.2 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的差异
    4.3 观念与宗教信仰的差异
第五章 汉语动物成语教学策略的研究
    5.1 汉语动物成语教学的原则
        5.1.1 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
        5.1.2 注重隐喻义的原则
        5.1.3 注重联想启发的原则
    5.2 汉语动物成语教学的方法
        5.2.1 对比法
        5.2.2 直接法
        5.2.3 情境法
        5.2.4 游戏法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5)拉封丹的寓言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第1章 拉封丹寓言的背景和来源
    1.1 拉封丹寓言的背景
        1.1.1 拉封丹的生活经历
        1.1.2 拉封丹寓言的时代背景
    1.2 拉封丹寓言的来源
        1.2.1 伊索寓言
        1.2.2 古印度寓言
        1.2.3 法国中世纪故事
第2章 多元化的寓意世界——拉封丹寓言的思想光芒
    2.1 现实的反映和讽喻
        2.1.1 贪婪和虚荣
        2.1.2 强权和腐败
        2.1.3 战争与和平
    2.2 理想的追求
        2.2.1 自由的精神
        2.2.2 智慧的选择
        2.2.3 惩恶扬善
        2.2.4 拥护王权
第3章 戏剧与诗的华章——拉封丹寓言的艺术魅力
    3.1 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3.1.1 神、人和动植物
        3.1.2 拟人、对比和比喻
    3.2 简洁明快的戏剧结构
        3.2.1 情节
        3.2.2 对白
    3.3 亦庄亦谐的讽刺形态
        3.3.1 诙谐的喜剧形态
        3.3.2 庄重的悲剧意识
    3.4 仿真的绘画和抒情的华章
        3.4.1 仿真的绘画
        3.4.2 抒情的华章
第4章 拉封丹寓言的诗学底蕴
    4.1 模仿和虚构
    4.2 审美和功用
        4.2.1 美不如善
        4.2.2 寓教于乐
第5章 拉封丹寓言对莱辛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的影响
    5.1 拉封丹寓言对莱辛寓言的影响
    5.2 拉封丹寓言对克雷洛夫寓言的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伪满洲国童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东亚殖民主义视野下的伪满洲国童话
    第一节 伪满洲国文学史料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东亚殖民主义视野下的伪满洲国童话
第一章 伪满洲国童话写作与“未来国民”的塑造
    第一节 伪满洲国“童话”的源流
    第二节 何为伪满洲国的童话
    第三节 “未来国民”的塑造
    第四节 伪满洲国童话的勃发
    第五节 童话创作的多重向度
    余论
第二章 《满洲学童》与“植入式童话”
    第一节 殖民者的想象与读物把控
    第二节 《满洲学童》的“精神强化”与“植入式童话”
    第三节 童话中“鬼畜米英”的修辞与实践
    第四节 童话“击灭米英”的时代寓意
    第五节 献纳文体:童话真心与无意的迎合
    余论
第三章 《泰东日报》童话:在形式与立场之间
    第一节 《泰东日报》“童话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 辽东半岛“童话的热潮”
    第三节 形式与立场——童话复杂的边界
    余论
第四章 杨慈灯童话的两个向度
    第一节 杨慈灯小传
    第二节 伪满洲国的现实之昼与童话之夜
    第三节 两个向度:奇幻讽刺与幽暗控诉
    余论
第五章 幻想、植入与协和:同与异的张力
    第一节 虚实与浮沉——中国作家的童话创作
    第二节 描绘与把持——“日系”作家的童话创作
    第三节 失语与掺杂——“鲜系”“俄系”文人的无奈
    第四节 幻想、植入与协和:同与异的张力
    余论
结语: “乐土”的建构与解构
    第一节 “王道乐土”的立体虚构
    第二节 作为“解殖文学”的童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满洲学童》现存原刊目录(共82本)
附录二: 1931-1945年《泰东日报》所刊童话作品目录索引
附录三: 1931-1945年杨慈灯作品目录
附录四: 1945-2017年伪满洲国文学研究论文目录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东北伪满洲国时期幻想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何为幻想文学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山林秘话:“有人”与“无人”
    第一节 制造“无人”风景
    第二节 被利用的“无人”风景
    第三节 重回“有人”风景
第二章 史材小说:历史时间与现代忧郁
    第一节 纠缠历史的忧郁困境
    第二节 爵青:历史文本中的自我挣扎
    第三节 古丁:知识分子的悲鸣
第三章 童话:殖民想象与“逆写”困境
    第一节 成人化书写的尝试和被定义的儿童
    第二节 《满洲学童》:被规训的儿童身份
    第三节 杨慈灯:“纯童心”的接受倒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传奇背后的传奇(随笔)(论文提纲范文)

壹骑士
    1.平淮碑
    2.段文昌的“饭后钟”
    3.段成式传奇
    4.段成式再传奇
    5.朋友圈
    6.段成式书房的虫虫
    7.酉阳那个杂俎
    8.尾声
贰寓言
    1.武阳书院
    2.元进士
    3.《郁离子》
    4.明御史
    5.南田山中
        A
        B
        C
        D
        E
        F
    6.《扯淡歌》及其他
叁犹龙
    1.犹龙
    2.卖油郎秦重
    3.杜十娘的百宝箱
    4.两个红莲
    5.鲜于同报恩

(9)“魔法师”的道具——论李浩小说中的动物意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浩小说中动物意象的书写历史
二、李浩小说中动物意象的渊源
    (一)李浩小说中的动物意象书写与文化原型
    (二)李浩动物意象书写与中国文学传统
    (三)李浩动物意象书写与外国文学经典
三、李浩小说中动物意象的审美内涵
    (一)帮助塑造人物形象
    (二)寄寓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三)体现作者叙事的自觉
四、结语

(10)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意义及目的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康僧会个人及其作品研究回顾
        一、康僧会生平事迹研究回顾
        二、康僧会作品研究回顾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东亚文化圈
        (二)民间故事及其分类
        (三)民间故事AT分类与类型和母题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理论
        三、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一章 康僧会生平及其所着的作品
    第一节 康僧会生平考
        一、康僧会少年时期
        二、康僧会在华传教时期
    第二节 康僧会所着的作品
        一、诸经录记载康僧会作品
        二、僧会作品着作时间问题
    第三节 康僧会大乘禅思想及其故事
        一、康僧会大乘禅思想
        二、康僧会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小结
第二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文本问题
    第一节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本问题
        一、章节问题
        二、词序倒置问题
    第二节 来源于印度的故事
        一、来源于巴利文《本生经》的故事
        二、来源于印度民间故事
    第三节 康僧会与东亚共同文化价值
        一、运用儒家“仁”、“孝”的价值
        二、康僧会的治国思想
    小结
第三章 《六度集经》及《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一、《理家本生》与“善用小钱成巨富”
        二、《国王本生》与“狸猫换太子”
        三、报恩的动物和忘恩的人
        四、心挂在树梢上
        五、“戒言和尤利亚式的信”
        六、把乌龟弄到水边淹死
        七、狼和鹤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一、雁衔龟
        二、寻宝者互相谋害
        三、田螺姑娘的原型
    小结
第四章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一、越南民间故事从形成到衰退
        二、越南民间故事主要特征
        三、越南民间故事收集和分类
        四、越南民间故事的来源
    第二节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一、《六度集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二、《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第三节 从《国王本生》到越南民族起源传说故事
        一、越南民族起源的记载
        二、《国王本生》和《百卵的故事》的联系
    小结
第五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朝、日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一、朝鲜半岛
        二、日本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朝、日的民间故事
        一、理家本生故事
        二、活猴肝故事
        三、强中更有强中手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和朝鲜、日本的民间故事
        一、听懂动物语言的老爷爷
        二、寻宝者相互谋害
        三、飞在天空的乌龟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中文译着
    三、越语文献
后记

四、苍蝇和蜜蜂(创造智慧寓言)(论文参考文献)

  • [1]《克雷洛夫寓言》中动物象征意义研究[D]. 周玉蒙.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3]佩列文《昆虫的生活》的诗学研究[D]. 寇淑文.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4]汉语和巴西葡语动物成语对比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董伟(VIRGILIO PEREIRA ENIVELTON). 河北大学, 2020(08)
  • [5]拉封丹的寓言世界[D]. 赵辉华. 湘潭大学, 2009(S2)
  • [6]伪满洲国童话研究[D]. 陈实.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7]东北伪满洲国时期幻想文学研究[D]. 潘唯.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传奇背后的传奇(随笔)[J]. 陆春祥. 作品, 2020(06)
  • [9]“魔法师”的道具——论李浩小说中的动物意象[J]. 游少雪.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10]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D]. 阮鸿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苍蝇和蜜蜂(创造智慧寓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