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色矮化枣新品种系列(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21)在《灰枣优系的比较及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灰枣在南疆产业化种植中出现了丰富的变异现象,从果实的性状上表现为果形、果重、果实风味及内部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以在生产中发现的灰枣优系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进行系统的比较,对其果实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优系材料进行鉴定;为变异新品种的早期筛选鉴定提供参考,筛选出品质优良的新品系,为良种选育储备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植物学形态上各优系材料的叶、枝、刺、吊、果均有一定的差异,其变异系数幅度在9.18%~79.74%。从植物学形态上可以鉴别出优系材料与灰枣间的差异。2.各优系材料在果实品质上有一定差异,应用主成分分析对果实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如下。果实鲜食:从高到低分别为ZB-1、DH-1、Y-36、灰枣、9-1、ST-CK、ST-2。果实制干:从高到低分别为ZB-1、ST-CK、ST-2、DH-1、9-1、灰枣、Y-36。3.应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各品系间差异进一步确认,从78条引物中筛选出8条多态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98条清晰,重复性好的条带,条带分布在100~2000bp。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2.25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2条,平均多态百分率为45.97%。引物42扩增出条带数最多,达24条;引物43多态百分率最高达81.81%,引物59多态百分率最低,为18.18%。从SCoT分子标记上可以看出各试材在DNA水平上的差异,是区别于灰枣的新品系。
史倩蓉[2](2021)在《梨优系评价和砧穗组合适应性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栽培模式不合理,品种结构单一是制约我国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品种选育与评价、选择适宜矮化密植砧穗组合对促进梨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优系‘9712’和‘全红早酥’为试材,以‘早酥’、‘六月酥’、‘红早酥’为对照,进行植物学性状、主要农艺性状、果实品质、耐贮性和抗病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同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继续评价7年生砧穗组合的适应性,比较‘杜梨+青矮系’和‘云南榅桲+哈代’砧穗组合的树体生长量、嫁接亲和性、果实品质和产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系评价:优系‘9712’树姿开张,树势强。叶尖长尾尖,叶基心脏形。果实圆锥形,大型果,果面光滑无果锈。与‘六月酥’相比,叶片大且厚,果实单果重为329.35g,硬度为4.01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0.13%,可滴定酸含量0.06%,维C含量较低,石细胞少,果肉细脆多汁,品质佳。萌芽率高达53.37%,单株产量21.19 kg。耐贮性差,在室温放置10 d左右开始转黄腐烂。抗黑斑病,中抗炭疽病,对轮纹病抗性弱。优系‘全红早酥’树姿开张,树势强。叶尖渐尖,叶基圆形,叶姿平展。果实圆锥形,果皮全红,果面光滑无果锈。与‘红早酥’相比,萌芽率高,达到44.11%,单株产量9.78 kg。果实单果重小,硬度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可滴定酸含量高,分别为149.88 g,8.15 kg/cm2,9.51%,0.12%,维C含量低,石细胞少,果肉细腻,酥脆爽口。耐贮藏,可在室温放置20 d左右。抗黑斑病,抗炭疽病,对轮纹病抗性强于‘红早酥’。2、砧穗组合:以‘杜梨’为基砧,‘青矮’系为中间砧嫁接不同品种,树体均表现‘大脚’现象。‘青矮1号’作中间砧,中间砧与基砧亲和性好,比值接近于1,嫁接‘2-49’、‘砀山酥梨’、‘玉露香’、‘红香酥’树高5.01 m、3.87 m、4.11 m、2.67 m,较‘青矮3号’矮化效果佳。一年生枝类组成具有一致性,均以短枝比例最高,‘青矮3号’为中间砧时短枝比例最高达到74.32%。‘青矮3号’嫁接‘2-49’,‘砀山酥梨’单果重显着提高30-40 g,硬度小,可溶性固形物提高1.2%-2.3%,果实品质好,风味佳。‘青矮3号’嫁接品种产量高,嫁接‘玉露香’产量达到1059.14 kg/667 m2。以‘云南榅桲’为矮化基砧,‘哈代’为亲和中间砧嫁接不同品种,接穗与中间砧的亲和性都弱于中间砧与基砧,嫁接西洋梨品种矮化效果显着,亲和性强,果实品质佳,增产明显。嫁接‘红星’中间砧与基砧比值为0.96,接穗与中间砧的比值为0.74,表现‘大脚’现象。嫁接‘红星’树高3.67 m,‘阿巴特’树高3.77 m,矮化效果显着。一年生枝类组成以短枝比例最高。嫁接‘红星’、‘阿巴特’果实硬度小,分别为4.28 kg/cm2、3.98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到13.21%、12.79%,产量达到4631.63 kg/667 m2、5308.46 kg/667 m2。
徐巍[3](2021)在《番茄低温下矮化坏死调控基因ndw的克隆及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世界种植最为广泛的蔬菜作物之一。番茄生产过程中容易遭受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对其产量和产品质量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栽培番茄是一种喜温作物,低于13℃的温度下生长发育缓慢、叶片萎蔫,还可能造成落花落果,果实畸形等。因此,低温是影响番茄分布、生长发育和生产力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此外,番茄生产还经常受到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等生物因子的侵染。因此,挖掘与番茄耐低温性和抗灰霉病相关基因,解析基因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以野生潘那利番茄渐渗系IL6-2为材料,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其在低温下表现出植株矮化、叶片坏死性状的调控基因进行定位,并进行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对50份番茄渐渗系(背景材料为M82)的表型进行观察,发现IL6-2在低温下表现为植株矮化,萎缩,叶片甚至出现坏死斑,而其他渐渗系中并没有出现该表型。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12℃低温下IL6-2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积累均极显着高于M82,而脯氨酸含量极显着低于M82,说明IL6-2对低温更敏感。2.对IL6-2和M82的幼苗低温处理0 h、24 h、48 h后,进行RNA-seq转录组分析,共鉴定到3,459个基因在M82和IL6-2之间显着差异表达,低温处理0 h、24 h、48 h分别有1,439、2,170和88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功能聚类分析,发现IL6-2与M82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跨膜受体蛋白激酶活性、跨膜受体活性、转移酶活性、蛋白激酶活性等分子功能类,主要涉及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3.为了对IL6-2低温下矮化坏死性状的调控基因进行定位,将IL6-2与M82杂交,构建F2代遗传分离群体,通过性状遗传规律分析,得出IL6-2低温下矮化坏死属于单基因隐性性状。利用遗传分离群体,开发In Del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分型,连锁分析结果将候选区段粗定位至6号染色体37.95 Mb~39.14 Mb之间约640 kb范围。进一步扩大遗传分离群体,开发新的In Del分子标记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候选区段缩小至38.68Mb~38.76 Mb之间约77.4 kb的范围内。4.根据番茄参考基因组数据库,预测候选区段内有7个ORFs,根据基因注释信息,分别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ORF1)、3个类受体蛋白激酶(ORF2、ORF3、ORF4)、糖基转移酶(ORF5)、过氧化物酶起源因子(ORF6)和锌指蛋白(ORF7)。通过对7个ORFs在IL6-2和M82之间的g 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启动子、外显子、内含子区域都存在核苷酸的差异。RNA-seq分析IL6-2和M82之间差异基因的差异表达倍数,结合q RT-PCR对7个ORFs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ORF2(Solyc06g060680.1.1)和ORF3(Solyc06g060690.2.1)在IL6-2中表达量极低,而ORF5(Solyc06g060710.2.1)在IL6-2中表达量显着上调,这3个基因在M82和IL6-2之间的相对表达量呈现极显着差异,因此将这3个基因作为调控潘那利渐渗系IL6-2低温下矮化坏死表型的重要候选基因。5.对3个候选基因分别构建超量表达载体和RNA干涉表达载体,并进行番茄的遗传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材料进行阳性检测和候选基因表达量分析,选择阳性且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的超量转基因株系、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的干涉转基因株系进行表型鉴定,结果表明超量表达ORF3(Solyc06g060690.2.1)基因,使IL6-2低温下矮化坏死的表型得到了恢复,表型接近于M82,12℃低温下3个超量转基因株系的株高极显着高于IL6-2,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极显着低于IL6-2,而脯氨酸含量极显着高于IL6-2。ORF2(Solyc06g060680.1.1)、ORF5(Solyc06g060710.2.1)转基因株系12℃低温下的表型与非转基因材料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因此,候选基因功能鉴定结果表明,ORF3(Solyc06g060690.2.1)即为正确的目的基因NDW,在番茄生长和耐低温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对NDW转基因株系接种灰霉菌的抗性进行鉴定,通过对离体叶片接种灰霉菌3d后病斑面积的测量及灰霉菌生长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与IL6-2相比,超表达NDW基因降低了植株对灰霉菌的敏感性,而在M82中抑制NDW基因的表达则提高了对灰霉菌的敏感性,说明NDW基因在调控番茄对灰霉菌的敏感性方面发挥一定作用。7.基因序列分析显示,NDW基因组全长序列为1122 bp,包含有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编码一个34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在SGN数据库中的注释信息是一个类受体蛋白激酶(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其氨基酸序列包含一个PKC-like保守结构域。番茄NDW氨基酸序列与茄属其它作物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与马铃薯、辣椒、烟草中同源蛋白存在多处的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NDW与茄属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约为79.12%,与茄属以外作物同源性较低。8.对NDW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明确了NDW基因呈组成型表达,在番茄的根、茎、叶片、花蕾、花和果实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根和茎中的表达量较高。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NDW蛋白定位于细胞的质膜,同时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表达,说明其发挥着类受体蛋白激酶的功能,负责对胞外信号进行感知并向胞内进行传导。9.分析NDW转基因株系和M82、IL6-2中涉及ABA合成代谢、分解及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NDW基因上调了部分ABA受体基因、信号转导正向调控基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了部分ABA信号转导负向调控基因,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说明NDW基因与ABA的积累有关,可能通过依赖ABA途径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应答。
蔚露,牛自勉,王红宁,林琭[4](2021)在《丘陵矮化苹果园两减一优栽培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山西省及我国黄土高原丘陵地区矮化苹果园优质高效生产的技术需求,分析并优化了苹果砧木利用方式、苗木栽植方式、树形管理模式、整形修剪技术及果园肥水管理技术,提出了该地区矮化苹果优质生产与药肥两减相结合生产技术(即"两减一优"栽培技术)。同时,通过对不同类型矮化果园的案例分析,探讨了苹果矮化砧穗组合对果园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的综合影响,形成了药肥两减背景下苹果矮化果园优质高效生产的有效技术途径。
付宝春,李登科,赵旗峰,王永康[5](2021)在《山西省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以山西省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为核心,阐述了山西果树种质资源在全国的地位和特色,尤其是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及开发利用等保护利用现状,指出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最后提出了今后果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建议。
何秀英,周少川,刘志霞,刘传光[6](2020)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常规水稻育种60年:成就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常规水稻是广东省水稻的优势和特色,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1959年矮化育种的成功引领了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率先在全国开展优质稻、超级稻育种,常规水稻育种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4号、广解9号、双竹占、青二矮、窄叶青8号、桂朝2号、双桂1号、双桂36、特青2号、珍桂矮1号、七山占、特三矮2号、粤香占、黄华占等23个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常规水稻品种;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理论科学体系,以株型塑造为核心,提出丛化育种、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组群筛选法等育种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广东乃至全国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将开展以保障粮食安全、改良食味品质及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的高产稳产、香型丝苗、功能营养及绿色高效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发展现代水稻育种理论,应用新技术提高品种选育效率。广东水稻科研在老一辈科学家创造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当代水稻科研工作者对常规水稻育种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田琳[7](2020)在《陕西印台苹果栽培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印台区地处陕西渭北黄土高原中部,自上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陕西重要的优质苹果生产示范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印台苹果栽培面积逐步扩大,栽培模式近年也在发生变化。本研究围绕印台苹果栽培模式的发展变化,通过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了印台主要农业气象因子变化及苹果产业发展历程;通过对苹果生产重点乡镇的走访调查,对本区域苹果生产与栽培模式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不同栽培模式果园的生产比较效益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印台苹果栽培模式革新的对策建议。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印台区苹果栽培模式以乔化栽培为主,矮化栽培模式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印台苹果栽培面积约2.054万公顷,其中以乔化密植为主的乔化栽培模式面积占比为86.5%,以矮化中间砧为主的矮化栽培模式仅占13.5%,整体栽培模式较为落后。乔化栽培主要以富士系品种为主,矮化栽培以瑞阳、瑞雪、蜜脆等新优品种为主,栽培模式的变革伴随着品种更新。2、印台区苹果矮化栽培较乔化栽培综合效益高。通过比较不同栽培模式的建园成本、早果性、盛果期产量、管理用工、成本利润率等发现,矮化栽培比乔化栽培建园成本高378.7%,提前2-3年结果,盛果期产量高26%,用工节省28.9%,成本利润率高94.9%,具有建园成本高、结果早、产量高、用工少、效益高等特点。乔化果园改造后效益高。通过比较乔化模式下密植果园和稀植(改造)果园的管理用工、成本利润率等发现,稀植果园比密植果园用工节省13.2%,成本利润率比之高23.6%,乔化密植果园管理费工、效益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部分矮化栽培果园,因苗木质量差、配套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影响矮化栽培效益的提升。3、基于印台苹果以乔化栽培为主、矮化栽培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结合本区域生态栽培条件实际,提出改进对策:一是加大乔化果园改造力度,通过间伐改形、高接换优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提质增效”;二是提高矮化栽培的占比,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印台苹果矮化高效栽培”模式;三是在进行栽培模式调整的过程中配合新品种引进,改良印台区苹果品种结构,为未来省力化栽培奠定基础。
朱晨桥[8](2020)在《柑橘模式材料的开发与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学研究》文中提出柑橘是世界最重要的果树作物和贸易农产品之一,但柑橘的童期长、种子多胚性、植株高大、基因组高度杂合等生物学特点,限制了其基因功能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山金柑(Fortunella hindsii)属于芸香科(Rutaceae)、金柑属,具有完整柑果结构、童期极短、植株矮化等突出特点,本课题组在2009年的资源调查中发现了具有单胚特点的山金柑株系,是目前最有潜力成为柑橘“模式”实验材料的种质。本研究围绕进一步开发和科学利用单胚山金柑,即个体小、童期短、杂交容易(单胚)、纯合度高的实验材料,开展了相关研究;创建了单胚山金柑纯和自交系,评价了单胚山金柑的主要农艺性状,以单胚山金柑作为母本进行种间杂交实验、创建了遗传群体;利用纯系材料测序、组装了山金柑基因组,并基于转录组和基因组分析,对山金柑生活史基因共表达模式和早花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基于核SSR、叶绿体扩增序列和全基因组SNP,对金柑属植物进行了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种群动态等分析,解析了金柑属系统发育地位和种群分化历史,提出了栽培金柑起源的新观点。主要研究结果简述如下:1. 山金柑纯系创建、栽培评价和杂交群体创制扩繁了单胚山金柑自交第二代(S2)118个株系、自交第三代(S3)28个株系,利用n SSR分子标记筛选了一系列纯合度>90%的高纯合材料;其中,单株S3y-45杂合度低至0.62%。评价了单胚山金柑的重要农艺性状,发现~70%的实生苗可在当年成花(童期约8个月),单胚性状稳定(单胚率>90%),植株极矮化(一年生实生苗平均株高15.29cm);以嫁接苗首次坐果数作为评价标准,在自交系中筛选了一系列单胚优系材料,其中‘S2f-179’第一年(首次)平均坐果数最高,达到了5.90个。构建了单胚山金柑PN02(F.hindsii)×滑皮金柑(F.crassifolia)种间杂交群体,获得了包含222个杂种子代的F1群体;基于F1群体中的单胚单株,繁育了F2群体,目前获得了包含713个单株的F2群体。2. 山金柑基因组测序、基因共表达模式分析及早花机理初探以纯系材料‘S3y-45’作为材料,使用Pacbio、Illumina和10X genomics平台测序、组装了山金柑基因组1.0,组装大小373.6 Mb,contig-N50=2.21 Mb,scaffold-N50=5.16 Mb。注释到了32,257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的12,360个基因在9个柑橘亚科植物基因组中具有直系同源基因,986个是山金柑特有基因。基于低拷贝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相比于枳(Poncirus),山金柑与柑橘属主要栽培种质,如柚(C.grandis)、枸橼(C.medica)、橙(C.sinensis)等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与橘(C.reticulata)最近,两者约分化于5.32百万年前。对山金柑生活史13个不同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进行了WGCNA分析,鉴定了27个共表达模块;对比山金柑与柚和柠檬的86个成花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31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的18个涉及成花诱导阶段。对山金柑SPL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发现了19个Fh SPL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山金柑比甜橙多了2个SPL3/4/5(内源成花诱导途径关键基因)同源拷贝:Fh SPL7/9;进一步的定量表达实验,验证了Fh SPL7/9在成熟叶片、茎、腋芽分生组织中上调表达,并与光周期成花诱导关键基因SOC1的表达呈正相关(r=0.94),与抑制成花发育的mi R156a表达负相关(r=-0.91)。3. 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利用46个核SSR和5个叶绿体位点对38份金柑属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金柑属植物核遗传多样性较高(Na=4.34;Ne=2.27;Ho,He,u He=0.49),叶绿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Hd=0.693;Pi=0.00073;Nh=13)。结合Nei氏遗传距离聚类和叶绿体系统发育树,证明了金柑属独立的种系起源。PCo A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表明,金柑属内包含两大种群:栽培金柑(罗浮、罗纹和金弹)和山金柑。对15份栽培金柑种质和15份野生山金柑进行了基于基因组SNP的群体遗传学分析。PCA和群体结构分析都验证了金柑属内“栽培金柑—山金柑”两大种群的遗传结构;在栽培金柑内,显示了清晰的“罗浮(F.margarita)—金弹(F.crassifolia)”遗传结构;所有罗纹(F.japonica)材料都显示了罗浮和金弹混合的遗传背景,表明罗纹可能起源于罗浮和金弹的杂交或回交;但这三个栽培种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均大于0.25,证明它们都应有“种”(species)的地位。栽培金柑种群的基因组SNP多样性水平(Pi=0.12,Theta=0.10)显着低于山金柑种群(Pi=0.23,Theta=0.26),两个种群的Tajima’s D、Fu&Li’s D*、Fu&Li’s F*值均显着背离0,拒绝中性进化检验,说明它们的进化过程中都经历了定向选择。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栽培金柑种群的连锁不平衡强度高,连锁不平衡衰减速度慢,衰减距离更长,说明栽培金柑种群经历的选择强度更高,暗示其经历了人工选择。种群动态分析发现,栽培金柑祖先和山金柑祖先分别在距今70-120万年前和30-60万年前各经历了一次与第四纪冰期相关的种群缩减,而后,栽培金柑在距今1-2万年前又经历了一次急速的种群扩张。以上结果暗示了金柑属在与橘分支分化后至第四纪冰河期开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种群分化,栽培金柑的祖先种群的地理分布更北,栽培金柑经历的急速种群扩张很可能与人类的选择和驯化有关。
张旭[9](2020)在《富士苹果不同砧穗组合在甘肃陇东地区抗寒性和生长结果表现差异分析》文中认为苹果栽培模式主要分为矮化和乔化两种方式,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是我国苹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矮化砧木的选择是苹果矮化栽培的关键。黄土高原苹果产区是我国苹果优势主产区,目前仍以乔化栽培方式为主,栽培模式的改良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甘肃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9种不同中间砧‘长富2号’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调查和生理生态指标测定方法,对9种不同砧木富士的抗寒性、生长结果习性、果实品质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出在甘肃陇东地区适合富士生长的优良矮化砧木。取得结果如下:1.对9种不同砧木的富士一年生枝条开展离体低温处理试验,研究发现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REC)、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花青苷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样品电导率及Logistic方程计算得出不同砧木富士的半致死温度(LT50),其中:SH6砧木富士LT50最低,为-35.293℃,JM7砧木富士LT50最高,为-23.759℃。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方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砧木富士抗寒性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SH6、SH1、SH38、SC1,抗寒性最强;第二类为M7、M26、M9,抗寒性较强;第三类为JM7、T337,抗寒性较弱。2.综合比较4a-6a的树体生长结果习性,JM7、T337砧木富士树体高大,秋稍生长量大,长枝率高,树势旺长;SH6、SH38砧木对富士树体的致矮性最强,树体株高始终在300cm以下,树体矮小,春秋稍生长量小,短枝率高,树势较弱;M7、M9、M26、SC1、SH1砧木对富士树体的致矮性较强,新稍生长量适中,中长短枝比例适中,树势中庸,树体结构较合理。T337砧木富士丰产性最好,SC1、SH1砧木富士次之,而SH6表现最差,产量最低,仅为T337的1/4。3.果实品质分析表明,SH系砧木果个大小适中、果实着色指数高、果面光洁度好、可溶性固形物及固酸比含量高,果实外观品质好、内在风味佳;M系列及JM7砧木果个偏大,着色程度一般,可溶性固型物及固酸比含量低于SH系砧木,果实风味稍欠佳。综上所述,综合比较9种砧木富士抗寒性、生长结果习性、果实品质三方面的差异,SH1、SC1砧木富士表现最好,是甘肃陇东地区表现优良的砧穗组合;M26、M9、M7、SH38为砧木的富士风味一般,表现次之,在立地条件好地区可考虑选用;SH6丰产性差,T337、JM7抗寒性差,三者综合表现不佳,在陇东地区的适应性较差。
吴廷容[10](2020)在《不同枇杷资源作砧木的潜力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为枇杷科枇杷属亚热带常绿小乔木,是原产我国的淡季水果,果实肉质细嫩多汁、风味佳美,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较高。多年来,枇杷砧木选育相对滞后,特别是在矮化树形、抗旱等方面无特定品种。我国枇杷种质资源丰富,多野生类型和栽培品种。枇杷倍性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除二倍体外,三倍体、四倍体以及非整倍体均有报道。本研究针对枇杷砧木材料特别是具有特殊性状如矮化、耐旱等砧木材料缺乏的现状,初步分析了不同类型材料的相关性状,为后续枇杷特异性状砧木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如下:1.非整倍体株系H39的鉴定及性状观测:非整倍体株系H39来源于三倍体“无核国玉”的实生后代,通过核型分析,其染色体数目为39。H39植株具有树形紧凑、植株矮化,叶形指数(叶长/叶宽)小、叶片净光合效率低、生长势弱的特点。叶片的气孔密度(228.15个/mm2)介于二倍体‘软条白沙’(‘无核国玉’的母本)(260.77个/mm2)和三倍体‘无核国玉’(199.12个/mm2)之间,气孔大小接近三倍体‘无核国玉’,比二倍体‘软条白沙’的气孔大。与二倍体、三倍体相比,H39的叶片较薄(厚度约257.56μm)、栅栏组织不发达(厚度约76.92μm,细胞层数仅一层)、海绵组织较厚(约139.44μm)、栅海比小(约0.56)、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低(约29.90%)、栅栏组织占叶肉的百分比小(约35.63%)的特点,单位叶面积的chl a含量、car含量、chl t(总叶绿素)含量、chl t+car含量及chl a/b的比值均较低,功能叶片N、P、K元素含量较低,Ca、Mg、Cu、Zn、Fe、Mn元素的含量较高,H39植株新梢嫩叶中ABA、ZT含量及GA3/IAA比值均低。2.非整倍体H39作中间砧的表现:以非整倍体H39、三倍体‘无核国玉’和‘软条白沙’为中间砧嫁接二倍体品种‘华白1号’,分别记为华白/非整倍体、华白/三倍体和华白/二倍体,对不同组合的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元素含量、内源激素含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华白/非整倍体、华白/三倍体的接穗生长速率、净光合速率相近,均较华白/二倍体低。华白/非整倍体、华白/三倍体叶片的单位叶面积的chl a含量、car含量、chl t含量、chl t+car含量相近,均较华白/二倍体低。华白/非整倍体成熟叶片的Ca、Mg、Cu、Mn含量较高,而华白/三倍体叶片的N、K、Mg、Cu、Zn、Fe、Mn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其他两组材料。华白/非整倍体新梢嫩叶中的ABA含量(7、9月)、IAA含量(7、9月)、ZT含量(6、7、9月)低于华白/二倍体,华白/三倍体新梢嫩叶的ABA含量(6、7、9月)、IAA含量(7、9月)均低于华白/二倍体。3.天然四倍体种子及实生苗性状观测:为初步分析天然四倍体枇杷作砧木的潜力,本研究对四倍体枇杷种子及幼苗的主要性状进行了观测。四倍体株系的种子数(1.302.20粒)少,种子较大,单粒种子质量大,种子形状多样(以半圆形居多,少数圆形、椭圆形、三角体形等)。经染色体计数,四倍体(B456)后代中四倍体的比例达73.49%,多为四倍体。播种所得实生苗叶片多为‘倒卵形’、‘锐尖’、‘叶深绿色’;一级种子(种子长>15 mm,种子宽>12 mm,种子厚度>9mm)的成苗率高(如B431的一级种子成苗率为46.05%,而二级种子的成苗率仅为9.68%),种子形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苗率;与二倍体相比,天然四倍体枇杷种子的实生苗生长势有明显优势,植株较高、地径较粗、根系较长、植株鲜重较重、含水率较高。4.耐旱二倍体株系筛选:为获得对干旱耐受能力较强的材料,为后续枇杷抗旱类型砧木的选育提供参考,本研究特选取17个枇杷品种(株系)的实生苗进行干旱处理。本研究特选择在8月和9月,白天均温在32℃以上天气,连续不浇水17天,初步筛选出抗旱能力较强的3个材料:‘冰糖种’、‘常绿5号’、‘宁海白’,存活率及复水后存活率均达100%,其他材料存活率及复水后存活率均在80%以下。其中‘宁海白’的耐干旱极限大,但水分胁迫后植株恢复时间相对较长;而‘冰糖种’、‘常绿5号’复水后恢复较迅速,‘冰糖种’旱害最小。本研究证实,枇杷非整倍体生长较缓,光合效率较低,作砧木可在一定程度上矮化树形,这可能与其元素含量及激素含量相关;四倍体后代较均一,实生苗生长势较强,有作砧木的潜力;干旱处理筛选获得了较耐旱的材料,‘冰糖种’、‘常绿5号’和‘宁海白’。这些结果为后续枇杷特异性状砧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特色矮化枣新品种系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色矮化枣新品种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灰枣优系的比较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枣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1.2.1 地方品种选优 |
1.2.2 实生选种 |
1.2.3 倍性育种 |
1.2.4 杂交育种 |
1.2.5 芽变选种 |
1.3 枣果实品质研究 |
1.4 枣品种鉴定方法 |
1.4.1 形态学鉴定 |
1.4.2 孢粉学鉴定 |
1.4.3 同工酶鉴定 |
1.4.4 DNA分子标记 |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章 灰枣优系植物学性状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叶片描述型性状的比较 |
2.2.2 叶片数值型性状的比较 |
2.2.4 果核性状的比较 |
2.2.5 枣头、二次枝、针刺性状的比较 |
2.2.6 枣吊性状的比较 |
2.3 讨论 |
第3章 灰枣优系果实经济性状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试剂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果实鲜食品质比较 |
3.2.2 果实制干品质比较 |
3.2.3 果实经济性状与植物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主成分分析对果实经济性状综合评价 |
3.3.2 果实经济性状与植物学性状相关性 |
第4章 灰枣优系SCoT分子标记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主要试剂 |
4.1.4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DNA检测 |
4.2.2 SCoT引物筛选 |
4.2.3 SCoT引物多态性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梨优系评价和砧穗组合适应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梨育种研究进展 |
1.2.1 梨育种选育目标 |
1.2.2 梨育种选育方法 |
1.2.3 梨优系评价和利用 |
1.3 矮化砧木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矮化砧木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矮化砧木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优系性状评价 |
2.1 材料方法 |
2.1.1 试验地情况说明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植物学性状 |
2.2.2 主要农艺性状 |
2.2.3 果实品质 |
2.2.4 贮藏性 |
2.2.5 抗病性 |
2.3 讨论 |
2.3.1 植物学性状 |
2.3.2 主要农艺性状 |
2.3.3 果实品质 |
2.3.4 贮藏性 |
2.3.5 抗病性 |
第三章 砧穗组合适应性调查 |
3.1 材料方法 |
3.1.1 试验地情况说明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砧穗组合对嫁接亲和性的影响 |
3.2.2 砧穗组合对树体生长量的影响 |
3.2.3 砧穗组合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4 砧穗组合对梨树产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砧穗组合对嫁接亲和性的影响 |
3.3.2 砧穗组合对树体生长量的影响 |
3.3.3 砧穗组合对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4.1 优系评价 |
4.2 砧穗组合适应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优系贮藏图片 |
附录B 优系抗病图片 |
附录C 砧穗组合树体图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番茄低温下矮化坏死调控基因ndw的克隆及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 |
1.1.1 低温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
1.1.2 低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1.3 低温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2 植物应答低温胁迫的机理 |
1.2.1 低温胁迫信号的感知 |
1.2.2 低温信号转导 |
1.2.3 CBF应答低温转录调控 |
1.2.4 植物激素参与低温胁迫应答 |
1.3 图位克隆技术 |
1.3.1 图位克隆技术的简介 |
1.3.2 图位克隆的过程 |
1.3.3 图位克隆技术的应用 |
1.4 类受体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
1.4.1 类受体蛋白激酶概述 |
1.4.2 类受体蛋白激酶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
1.4.3 类受体蛋白激酶对植物免疫的响应 |
1.4.4 类受体蛋白激酶调控生长发育 |
第二章 野生潘那利番茄渐渗系IL6-2 低温下矮化坏死调控基因的定位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的种植及表型鉴定 |
2.2.2 RNA-seq分析 |
2.2.3 遗传群体的构建及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
2.2.4 DNA的提取 |
2.2.5 分子标记的开发 |
2.2.6 目的基因的粗定位和精细定位 |
2.2.7 预测候选基因 |
2.2.8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潘那利渐渗系IL6-2 的表型鉴定 |
2.3.2 IL6-2 和M82 低温处理下的转录组分析 |
2.3.3 遗传群体的构建及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
2.3.4 ndw基因的粗定位 |
2.3.5 ndw基因的精细定位 |
2.3.6 ndw候选基因预测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NDW候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番茄遗传转化 |
3.1 试验材料 |
3.1.1 菌株及载体 |
3.1.2 主要的试剂及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NDW候选基因超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2 NDW候选基因干涉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3 农杆菌转化 |
3.2.4 番茄遗传转化 |
3.2.5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检测 |
3.2.6 转基因番茄材料的培育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候选基因超量表达载体和干涉表达载体的构建 |
3.3.2 番茄的遗传转化 |
3.3.3 转基因植株的阳性检测 |
3.3.4 转基因株系候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NDW候选基因的功能鉴定与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转基因株系低温下的表型鉴定 |
4.2.2 转基因株系对灰霉菌的抗性鉴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ORF2 转基因株系低温下的表型鉴定 |
4.3.2 ORF5 转基因株系低温下的表型鉴定 |
4.3.3 ORF3 转基因株系低温下的表型鉴定 |
4.3.4 ORF3 转基因株系对灰霉菌的抗性鉴定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NDW基因的结构与表达分析 |
5.1 试验材料 |
5.1.1 菌株及载体 |
5.1.2 主要的试剂及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5.2.2 亚细胞定位 |
5.2.3 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
5.2.4 IL6-2和M82中CBF途径基因表达量分析 |
5.2.5 转基因株系ABA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NDW基因的序列分析 |
5.3.2 NDW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5.3.3 NDW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析 |
5.3.4 NDW基因对CBF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3.5 NDW基因对ABA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4)丘陵矮化苹果园两减一优栽培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特色技术环节 |
1.1 砧木利用方式 |
1.2 苗木栽植方式 |
1.2.1 大坑定植苗木 |
1.2.2 大苗壮苗定植 |
1.3 树形管理模式 |
1.3.1 细长纺锤树形 |
1.3.2 自由纺锤形 |
1.3.3 小冠开心树形 |
1.4 整形修剪方法 |
1.4.1 纺锤树形的整形修剪 |
1.4.2 开心树形的整形修剪 |
1.5 果园土壤培肥管理 |
1.5.1 幼树果园管理 |
1.5.2 成龄果园管理 |
2 实施效果分析 |
2.1 山西省阳曲县矮化示范果园 |
2.2 河南省林州市矮化示范果园 |
3 讨论与结论 |
3.1 矮化砧木的抗逆性问题 |
3.2 矮化砧木的利用方式 |
3.3 幼树阶段的整形修剪问题 |
(5)山西省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利用现状 |
1.1 我省果树种质资源的地位和特色 |
1.2 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
1.3 果树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
1.4 果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
1.4.1 支撑了果树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发展 |
1.4.2 支撑了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种质资源的消失风险加剧 |
2.2 优特异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深度挖掘利用滞后 |
2.3 种质资源的保护设施不完善、容量不足 |
2.4 种质资源的有效交流与共享利用不够 |
3 保护与利用建议 |
3.1 系统开展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 |
3.2 加强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 |
3.3 建立健全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
(6)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常规水稻育种60年: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水稻育种的辉煌历史 |
1.1 矮化育种引领了农业发展史上第一次绿色革命 |
1.2 高产稳产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
1.3 优质稻育种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 |
1.4 率先在全国开展超级稻育种研究 |
1.5 水稻生态育种理论科学体系及丰硕成果 |
2 常规水稻育种辉煌历史的传承 |
3 常规水稻育种的发展与展望 |
3.1 以改良食味品质、创建产品牌为目标,培育广东丝苗米新品种 |
3.2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选育高产稳产的优质水稻新品种 |
3.3 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为目标,培育功能营养型水稻新品种 |
3.4 抗病虫、耐盐碱及适宜轻简化种植的绿色高效水稻新品种选育 |
3.5 发展现代水稻育种理论,应用新技术提高品种选育效率 |
(7)陕西印台苹果栽培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苹果产业基本情况 |
1.1.1 国外苹果产业发展概况 |
1.1.2 中国及陕西苹果产业发展概况 |
1.1.3 印台苹果产业发展概况 |
1.2 苹果栽培模式 |
1.2.1 苹果栽培模式的概念 |
1.2.2 苹果栽培模式的种类及特点 |
1.2.3 苹果栽培模式发展现状及问题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调查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印台苹果栽培现状分析 |
3.1.1 印台苹果产地生态环境条件 |
3.1.2 印台苹果栽培区域 |
3.1.3 印台苹果栽培面积及产量变化 |
3.2 印台苹果栽培模式现状研究 |
3.2.1 印台苹果栽培模式基本情况 |
3.2.2 不同栽培模式经营主体比较 |
3.2.3 不同栽培模式建园成本比较 |
3.2.4 不同栽培模式盛果期管理用工比较 |
3.2.5 不同栽培模式早果丰产性比较 |
3.2.6 不同栽培模式投入收益比较 |
3.3 印台苹果栽培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
3.3.1 栽培模式多样但低效乔化栽培模式占主导 |
3.3.2 矮化高效栽培模式发展历史悠久但未释放生产潜力 |
3.3.3 栽培模式老旧限制品种结构更新 |
3.3.4 个体经营为主限制栽培模式优化 |
3.3.5 省力化栽培技术不完善 |
4 讨论 |
4.1 关于乔化密植果园的改造问题 |
4.2 关于矮化栽培本土化的推广应用 |
4.3 关于经营模式对栽培模式的影响 |
4.4 关于印台苹果产业现状及栽培模式的探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印台苹果栽植模式现状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柑橘模式材料的开发与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课题的提出 |
2.前人研究进展 |
2.1 模式植物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
2.1.1 模式植物拟南芥开发与应用历史 |
2.1.2 水稻、番茄和杨树模式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
2.1.3 前人在柑橘基因功能研究中使用的实验材料与研究进展 |
2.1.4 山金柑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开发和应用进展 |
2.2 果树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
2.2.1 温带果树 |
2.2.2 亚热带果树 |
2.2.3 热带果树 |
2.3 真柑橘果树系统发育与金柑属起源研究进展 |
2.3.1 真柑橘果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
2.3.2 中国柑橘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2.3.3 金柑的栽培与传播历史 |
3.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胚山金柑纯系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栽培评价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单胚山金柑纯系的构建 |
2.2 单胚山金柑农艺性状评价指标 |
2.3 单胚山金柑×滑皮金柑F1群体和F2群体的构建 |
2.4 DNA提取、分子标记初步估计纯合度与杂种鉴定 |
2.5 山金柑基因组特点检测 |
3.结果与分析 |
3.1 单胚山金柑纯系的构建 |
3.2 单胚山金柑农艺性状评价 |
3.3 单胚山金柑自交优系的选择 |
3.4 单胚山金柑PN02×滑皮金柑F1的构建与表型的初步调查 |
3.5 单胚山金柑PN02×滑皮金柑F2的繁育 |
4.讨论 |
4.1 山金柑纯系材料的进一步科学利用 |
4.2 “模式柑橘”“模式栽培”的继续探索 |
4.3 单胚山金柑PN02×滑皮金柑F1、F2群体的未来应用 |
第三章 山金柑全基因组测序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2.1 植物材料与核酸提取方法 |
2.2 基因组测序与组装流程 |
2.3 基因组与转录组分析方法 |
2.4 山金柑成花基因表达分析、SPL基因家族分析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山金柑基因组测序 |
3.1.1 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
3.1.2 基因组注释 |
3.1.3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
3.1.4 同源基因分析 |
3.1.5 系统发育分析 |
3.2 山金柑生活史转录组测序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3.2.1 山金柑生活史转录组测序 |
3.2.2 山金柑生活史基因共表达模式分析 |
3.2.3 山金柑成花机理比较转录组分析 |
3.3 山金柑SPL基因家族分析 |
3.3.1 山金柑SPL基因鉴定 |
3.3.2 山金柑SPL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3.3.3 山金柑SPL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4.讨论 |
4.1 山金柑基因组的进一步优化 |
4.2 山金柑在柑橘植物树体发育研究中的未来应用 |
4.3 山金柑作为柑橘生殖发育研究的模式材料及山金柑早花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
第四章 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植物材料与DNA提取方法 |
2.2 核SSR分子标记实验与分析方法 |
2.3 叶绿体序列测序实验与分析方法 |
2.4 重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基于核SSR的金柑属植物遗传评价 |
3.1.1 基于核SSR数据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2 基于核SSR数据的主坐标分析 |
3.1.3 基于核SSR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 |
3.1.4 基于核SSR数据的群体结构分析 |
3.2 基于叶绿体序列的金柑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分析 |
3.2.1 基于叶绿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2 基于叶绿体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3.3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栽培金柑与山金柑群体遗传学分析 |
3.3.1 栽培金柑与野生山金柑系统发育与主成分分析 |
3.3.2 栽培金柑与野生山金柑群体结构分析 |
3.3.3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4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
3.3.5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连锁不平衡分析 |
3.3.6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基因组高分化区检测 |
3.3.7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动态分析 |
3.3.8 基于本研究结果和前人报道的栽培金柑起源假说 |
4.讨论 |
4.1 栽培金柑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的思考 |
4.2 金柑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发育与起源争议问题的新观点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附表 |
附录Ⅱ:附图 |
附录Ⅲ:补充数据 |
附录Ⅳ:科研产出 |
致谢 |
(9)富士苹果不同砧穗组合在甘肃陇东地区抗寒性和生长结果表现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矮化砧木研究现状 |
1.1.1 苹果矮化栽培方式 |
1.1.2 矮化砧木研究现状 |
1.1.3 国内矮化砧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2 苹果矮化砧木致矮机理 |
1.2.1 矮化砧木的解剖结构特点 |
1.2.2 砧木致矮的生理生化研究 |
1.2.3 砧木致矮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3 砧穗互作效应 |
1.3.1 砧木对接穗树体形态的影响 |
1.3.2 砧木对结果习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1.3.3 砧木对接穗抗性的影响 |
1.3.4 砧木对接穗抗寒性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不同砧木富士抗寒相关指标测定 |
2.3.2 不同砧木富士树体生长结果习性测定 |
2.3.3 不同砧木富士果实品质测定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2.4.1 主成分分析 |
2.4.2 隶属函数分析 |
2.4.3 聚类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砧木富士枝条抗寒相关指标的差异分析 |
3.1.1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及半致死温度计算 |
3.1.2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1.3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花青苷含量的影响 |
3.1.4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可溶性蛋白含量活性的影响 |
3.1.5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的丙二醛(MDA)的影响 |
3.1.6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1.7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1.8 低温胁迫对不同砧木富士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1.9 主成分分析 |
3.1.10 隶属函数分析 |
3.1.11 聚类分析 |
3.2 不同砧木对富士树体生长特性的影响 |
3.2.1 不同砧木对富士物候期的影响 |
3.2.2 不同砧木对富士生长特性的影响 |
3.2.3 不同砧木对富士丰产性的影响 |
3.3 不同砧木对富士果实品质及结果特性的影响 |
3.3.1 不同砧木对富士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3.3.2 不同砧木对富士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砧木对富士抗寒性的影响 |
4.2 不同砧木对富士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 不同砧木对富士树体生长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不同枇杷资源作砧木的潜力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果树砧木概述 |
1.2 枇杷生产及枇杷砧木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枇杷非整倍体鉴定及其叶片形态、光合特性的初步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枇杷非整倍体H39作中间砧嫁接植株的早期表现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天然四倍体枇杷种子及其种子成苗特性分析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第6章 不同二倍体枇杷实生苗耐旱材料的初步筛选 |
6.1 材料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第7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四、特色矮化枣新品种系列(论文参考文献)
- [1]灰枣优系的比较及鉴定[D]. 王鑫.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梨优系评价和砧穗组合适应性调查[D]. 史倩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番茄低温下矮化坏死调控基因ndw的克隆及功能鉴定[D]. 徐巍.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丘陵矮化苹果园两减一优栽培技术探讨[J]. 蔚露,牛自勉,王红宁,林琭. 果树资源学报, 2021(02)
- [5]山西省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 付宝春,李登科,赵旗峰,王永康. 果树资源学报, 2021(01)
- [6]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常规水稻育种60年:成就与展望[J]. 何秀英,周少川,刘志霞,刘传光.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1)
- [7]陕西印台苹果栽培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D]. 田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8]柑橘模式材料的开发与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学研究[D]. 朱晨桥.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9]富士苹果不同砧穗组合在甘肃陇东地区抗寒性和生长结果表现差异分析[D]. 张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不同枇杷资源作砧木的潜力的初步研究[D]. 吴廷容. 西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