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仙岩次生石英岩体的分区及岩石化学演化特征

浙江仙岩次生石英岩体的分区及岩石化学演化特征

一、浙江仙岩容矿次生石英岩体的分带性及其岩石化学演化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贺菊瑞,巫全淮,陈鹤年,余根峰[1](1983)在《浙江仙岩容矿次生石英岩体的分带性及其岩石化学演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 仙岩矿区位于浙东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带大罗山巨型破火山口的西南边缘,地处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区域性断裂带的交汇部位,为一中心式火山机构之所在。

陈鹤年,巫全淮,贺菊瑞,余根峰[2](1983)在《浙江仙岩次生石英岩容矿型明矾石—黄铁矿矿床形成机理初探》文中研究说明 浙江仙岩明矾石—黄铁矿矿区的蚀变成矿作用,可以分为主要蚀变成矿和迭加蚀变矿化两大蚀变矿化期。 第一期与第一旋回(J3)火山作用有关,表现为多阶段次生石英岩化与明矾石—黄铁矿矿床的形成。其中又以呈大规模面型蚀变与矿化的容矿次生石英岩主体的形成阶段和以呈网脉角砾状充填的主要明矾石—黄铁矿成矿阶段(隐爆成矿作用阶段)最为重要;

陈鹤年,巫全淮,贺菊瑞,余根峰,张耀夫[3](1986)在《次生石英岩容矿型非金属矿床系列的矿种、组合及其成矿作用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次生石英岩建造是中酸性火山岩区分布最广和最主要的蚀变建造类型。赋存于这一建造中的非金属矿床,空间上严格受该建造的分布范围控制,成因上与该建造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成一个独立的建造容矿系列。 本文将以近几年来在浙、闽、赣中生代火山岩区非金属矿床研究工作中获得的资料为重要依据,阐明次生石英岩容矿系列的主要非金属矿种和矿床组合类型、蚀变与成矿的基本地质条件以及成矿作用的主要特征,并对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作一初步总结。

贺菊瑞,巫全淮,陈鹤年,余根峰[4](1983)在《浙江仙岩容矿次生石英岩体的分带性及其岩石化学演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一、地质背景仙岩矿区位于浙东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带大罗山巨型破火山口的西南边缘,地处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区域性断裂带的交汇部位,为一中心式火山机构之所在。矿区出露两大旋回火山岩。第一旋回火山岩系,由英安质熔结凝灰岩、熔岩和少量沉积火山碎屑岩组成,并已几乎全部蚀变为容矿次生石英岩体。第二旋回火山岩系,不

陈鹤年,巫全淮,贺菊瑞,余根峰[5](1983)在《浙江仙岩次生石英岩容矿型明矾石—黄铁矿矿床形成机理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仙岩明矾石—黄铁矿矿区的蚀变成矿作用,可以分为主要蚀变成矿和迭加蚀变矿化两大蚀变矿化期。第一期与第一旋回(J3)火山作用有关,表现为多阶段次生石英岩化与明矾石—黄铁矿矿床的形成。其中又以呈大规模面型蚀变与矿化的容矿次生石英岩主体的形成阶段和以呈网脉角砾状充填的主要明矾石—黄铁矿成矿阶段(隐爆成矿作用阶段)最为重要;

陈鹤年,巫全淮,贺菊瑞,余根峰,张耀夫[6](1986)在《次生石英岩容矿型非金属矿床系列的矿种、组合及其成矿作用特征》文中指出次生石英岩建造是中酸性火山岩区分布最广和最主要的蚀变建造类型。赋存于这一建造中的非金属矿床,空间上严格受该建造的分布范围控制,成因上与该建造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成一个独立的建造容矿系列。本文将以近几年来在浙、闽、赣中生代火山岩区非金属矿床研究工作中获得的资料为重要依据,阐明次生石英岩容矿系列的主要非金属矿种和矿床组合类型、蚀变与成矿的基本地质条件以及成矿作用的主要特征,并对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作一初步总结。

高珍权[7](2002)在《东天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学及找矿系统工程学》文中提出本文以东天山(东经88°以东的天山部分)为研究范围,以铜金多金属成矿学及找矿系统工程学为研究方向,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两次进疆先后对卡拉塔格-土屋-沁城铜钼金成矿带的卡拉塔格;康古尔-黄山-镜儿泉铜镍金成矿带中的翠岭金异常区和阿齐山-雅满苏-沙泉子铁铜金成矿带的371铜矿点、西北坡铜矿点、17金矿点、9562金矿点、188铜矿点、279金矿点、雅北异常和雅满苏铁矿、景峡、沙泉子和野马山-野马泉综合异常区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室内鉴定测试,综合整理,数据处理,图件编制等工作,在区域成矿的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系统和成矿区带划分;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分析(含典型矿床研究):找矿系统工程学的理论、铜金典型矿床的找矿模型及标志、现代矿体探测学、东天山区域景观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化探异常源快速追踪方法系统:以及综合运用区域成矿学及找矿系统工程学理论、方法在重点成矿带的找矿和研究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以下新进展、新成果和新突破。 (1)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将研究区及邻域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七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其中东天山4个),24个二级构造单元(东天山11个);并以此为基础,将东天山地层分为两个地层区、6个地层分区和9个地层小区:将岩浆岩从北向南划分为7个带:阐明了东天山主要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运动性质,探讨了构造、地层及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在研究区域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背景特征、不同地质单元微量元素的分布分配特征的基础上,对东天山的物化探异常进行了分区;为区域成矿学、成矿系统分析和重点成矿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在分析东天山成矿系统和成矿系列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成矿机理首次系统地将以金铜多金属为主的成矿系统划分为岩浆和热液(水)两大基本成矿系统类,结合含矿建造及成矿环境划分出9个成矿系统。根据矿床成因、赋矿地层和矿床种类,将本区与铜多金属有关或相关的铁镁-超铁镁岩类、斑岩热液、喷流沉积、火山热液、岩浆热液-矽卡岩等主要成矿系统和与金有关的剪切带蚀变岩、浅成低温热液、火山-次火山热液、岩浆热液成矿系统进一步分类。以典型矿床为依托,分析了这些重点成矿系统的成矿产物、控矿因素、矿质来源、成矿过程等等。结合成矿的构造背景、构造演化历史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化,首次建立了东天山铜矿热液成矿系统类和康古尔-翠岭金成矿亚带金的成矿系统演化模式图。 (3)较系统全面地概述了系统工程学的历史、现状,找矿系统工程学的产生和研究现状,阐述了找矿系统工程学的概念、主要任务、研究意义和基本内容等,探讨了找矿成功的要素和途径。重点研究了找矿模型和现代矿体探测学发展现状和新进展,结合东天山实际,首次提出了卡拉塔格式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模型为“火山机构+斑岩体+环带状杂色蚀变带+铁矾类矿物(针绿矾+高铁叶绿矾)+激电异常”。首次建立了东天山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型:“喷流沉积岩+火山机构(遥感、物探异常)+化探异常(多元素组合)+铁帽”,总结了该区其它典型铜金矿床找矿模型及标志。 (4)以找矿系统工程学为指导,在研究东天山自然地理景观和景观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戈壁覆盖区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下,化探异常源快速追踪方法。首次提出水系沉积物异常的快速追踪最佳方法是以中等比例尺的沟系(岩石和土壤)测量方法,提出了该方法的主要技术指标。在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认为岩屑异常的快速查证方法应根据景观条件选择中大比例尺的岩屑、土壤和岩石测量方法,提出了这些方法的主要技术指标。以勘查阶段和综合找矿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东天山不同找矿阶段的主要找矿方法和最佳方法组合,首次建立了东天山水系沉积物和岩屑异常源快速追踪方法系统。 (5)通过两次进疆的野外实地调研,新发现沙泉子沙北喷流沉积型铜矿(已达中型规模)、371一西北坡中间地段铜矿化点、168斑岩型铜金矿化点、景峡喷流沉积型铜金矿化点、银邦山东喷流沉积型铜金矿化点、翠岭铁锰碳酸盐化硅化体型金矿化点。 (6)通过野外调研,在银邦山的实地调查中发现了硅质岩和层纹状硅质岩,银邦山一黑沙河地区确认存在两个中酸性火山弯隆,并发现了富硫化物喷流岩和块状硫化物矿化,硫化物纹层硅质岩与富硫化物的中酸性火山岩呈互层产出。这一系列的发现肯定了该区具备寻找火山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条件,是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和金矿成矿十分有利的地段,并有望找到大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7)综合大地构造单元性质、成矿控制因素、区域成矿系统和矿床(点)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等,发现本区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区域成矿规律,并将研究区划分为9个主要成矿带、23个成矿亚带和54个成矿(远景)区或矿田。分析了成矿(亚)带成矿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环境,结合矿产分布情况和化探异常等,对主攻方向和找矿前景进行了评述。选择卡拉塔格一土屋一沁城铜钥金、康古尔一黄山一镜儿泉铜镍金和阿齐山一雅满苏一沙泉子铁铜金成矿带?

楼金伟[8](2012)在《安徽铜陵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及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括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在内的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矿床是提供铜、钼、金、多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矿床类型,因此也是矿床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理论成就丰硕。铜陵矿集区作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区,长期以来一直被列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成矿区带,同时也是我国地质工作者尤其是矿床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地区,研究成果丰富,但也留有许多长期争议的关键地质问题。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以中酸性岩为主。前人对该区侵入岩及其中的岩石包体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该区中生代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及成岩大地构造背景、成岩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本文在全面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侵入岩的空间分布特征,精确厘定了侵入岩的形成年龄,准确划分了侵入岩的岩石类型和岩石系列,并基于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深入探讨了区域岩浆作用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成岩机制。研究认为: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形成年龄集中于135~147Ma,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产物,岩浆活动持续时间大约为10~15Ma;岩体总体受基底断裂制约,沿近东西向呈带状分布,受多期不同方向和性质的断裂控制,主要呈岩枝、岩墙和岩脉状浅成侵入产出;岩石矿物成分变化较大,但多以斜长石为主,依据实际矿物成分确定区内侵入岩主要为辉石闪长(玢)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玢/斑)岩3类;岩石化学成分特点是Si02含量中等,略偏酸性或基性,富碱富钠,高钾准铝质,均属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3类侵入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埃达克质岩石特征相似。侵入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原始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熔融,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并熔融下地壳形成埃达克质岩浆进而发生混合作用,可能是本区中酸性侵入岩浆形成的主要方式;岩浆演化可能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岩浆在地壳深部因温度梯度引起扩散对流作用,进而发生一定程度的熔离分异作用,形成带状岩浆房,同时伴随结晶分异作用;不同岩浆层中的岩浆与构造运动诱发的深断裂相沟通并随机地上升,脉动式侵位,形成的侵入体空间上相互穿插,时间上难分早晚;区域岩浆形成于挤压向拉张过渡的动力学背景之下,岩石圈地幔加厚后减压熔融并底侵下地壳岩石;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大陆板块内部,岩浆作用与晚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但同时受到海西-印支期断裂坳陷及华北与扬子陆块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前中生代基底构造的制约。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在平面上主要沿近东西向基底断裂展布的铜陵-沙滩脚构造-岩浆带中部产出,集中分布于铜官山、狮子山、新桥、凤凰山、沙滩脚等5个矿田。矿床赋存于古生代志留系中-上统坟头组和茅山组至三叠系中统东马鞍山组地层及其附近岩体中,其中最主要赋矿层位是石炭系中-上统黄龙组和船山组白云岩和灰岩。矿化在垂向剖面上往往表现为上金(银)下铜(钼)以及上部浅成热液脉状矿化、中部矽卡岩型矿化和深部斑岩型矿化的分带现象。矿床成因类型多样,主要为矽卡岩型,其次为斑岩型和脉型,其中矽卡岩型有裂隙式、接触带式、层间式、层控式等矿化形式,斑岩型矿床的最新发现为矿集区深部和边部找矿提供了有益启示。矿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作用及其相关的热液作用密切相关,而海西期沉积事件中是否有火山喷发或火山喷流(或喷气)沉积成矿作用以及其对成矿的贡献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甄别。本文针对矿集区矿床成因机制及铜多金属矿化的空间分带特征,选择狮子山矿田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铜陵矿集区及狮子山矿田虽以矽卡岩型矿化为特征,但后期热液硫化物多金属矿化非常强烈,以致大多数矿床早期矽卡岩矿物组合受晚期叠加热液的强烈改造而改变甚至部分消失,多数矿床矽卡岩型矿石不发育,或矽卡岩中的矿化并不强;狮子山矿田各矿床的成矿作用一般可以划分为(早+晚)硅酸盐(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早+晚)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铜多金属矿化主要集中于硫化物阶段,部分铜矿化亦发育于硅酸盐阶段,部分金矿化亦发育于碳酸盐阶段。矿田内主要矿床的原生包裹体主要为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3种类型,不同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略有差异,但富气相包裹体常与富液相包裹体共生。成矿流体盐度较高、温度中等、弱酸性至弱碱性,在相同的成矿阶段,如硫化物阶段,金或金(铜)矿床成矿温度一般较铜(金)矿床低,反映金的沉淀成矿温度略低。热力学计算和分析表明,在成矿热液流体演化过程中,共存于同一成矿流体中的铜和金由于其络合物类型和溶解度的差异及其对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作出的响应不同,使其在沉淀的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导致铜和金的时空分离;但与此同时,由于本区构造-岩浆作用及相关的热液活动的多期叠加、成矿热液流体的连续性演化以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波动性变化,往往又导致金矿化叠加在铜矿化之上,金矿化与铜矿化又表现出共生的现象。矿床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从成矿早阶段向晚阶段演化,大气降水混入不断增加。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岩浆作用,虽然不能排除沉积铅的加入,但无疑沉积铅是次要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简单类比表明,冬瓜山矿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Sedex型矿床明显不同,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与VHMS型矿床不同,而它们均与斑岩型矿床基本一致;虽然区域沉积岩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其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海水沉积作用和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但热力学计算显示成矿热液中的硫来源于区内高钾钙碱性岩浆熔体分异的热液流体,没有保存海西期沉积硫的同位素证据。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可以认为,狮子山矿田各矿床为受统一的燕山期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斑岩-层控矽卡岩-浅成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

邱昆峰[9](2015)在《西秦岭北缘印支期斑岩铜钼成矿系统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同仁-夏河-合作-天水地区广泛出露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和相关斑岩-矽卡岩矿床。论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线,开展野外和室内研究,讨论西秦岭北缘印支期斑岩成矿系统模式。温泉和太阳山矿床含矿花岗质岩石呈高硅、高钾钙碱性和准铝质-过铝质,可能起源于中新元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混入幔源成份,暗色包体可能起源于新元古代裂解形成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在三叠纪重熔作用。温泉复式岩体侵位于224.6~216.2 Ma,成矿年代约214 Ma。太阳山含矿斑岩侵位于226.6~215.0 Ma,成矿年代约208 Ma。华北和华南板块碰撞对接后,同碰撞向后碰撞构造体制转换时期俯冲板片造成深部岩石圈活化,进而引起源于中元古-新元古代的中-下大陆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引起成矿物质(金属和硫等)在浅部地壳的富集成矿。温泉矿床内钾长石-黑云母-石英脉、石英-黄铜矿脉、石英-辉钼矿脉和石英-绢云母-黄铁矿脉分别代表了引起早期基性岩浆矿物被蚀变为黑云母的流体通道阶段、与钾化蚀变关系密切和铜沉淀阶段、钼成矿阶段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最晚期事件。太阳山矿床发育与钾-硅酸盐蚀变关系密切的钾长石-黑云母-石英士磁铁矿脉、钾长石-绿泥石-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与绢英岩化蚀变关系密切的石英-绢云母-黄铁矿脉和成矿后方解石-石英脉。QEMScan结果显示“D”脉矿物组合规律分布,即:脉体发育黄铁矿+石英+黄铜矿+钾长石+绢云母,蚀变晕中发育绢云母+钾长石+硬石膏+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而围岩中发育斜长石+黑云母+石英+硬石膏,反映水岩反应过程中Si、Fe、S、Cu和K等物质的带入。温泉和太阳山斑岩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含矿花岗质岩石关系密切,成矿流体演化具有“时间分带性”,可能反映了成矿物质和流体演化从早期钾化蚀变阶段的静岩压力环境向晚期绢英岩化蚀变的静水压力转变过程中,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以及早期岩浆水到晚期有大气水注入的影响。温泉和太阳山矿床发育三个世代石英,发育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组合和Ti、Al和K含量。温泉和太阳山矿床可能分别形成于深部和浅部斑岩环境。形成深度的差异及不同程度隆升与剥蚀是造成西秦岭矿床形成与保存差异的主要因素。

巫全淮,陈鹤年,张耀夫,姜耀辉[10](1991)在《次生石英岩型非金属矿床蚀变建造的矿物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总结了火山成因的次生石英岩型非金属矿床中蚀变矿物的共生组合类型及在空间上的分带,主要蚀变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包括标型特征)及其形成与转变;指出这些特征和转变在不同方面指示成矿原岩性质,矿床形成温度,成矿溶液物化条件的变化过程。

二、浙江仙岩容矿次生石英岩体的分带性及其岩石化学演化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仙岩容矿次生石英岩体的分带性及其岩石化学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7)东天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学及找矿系统工程学(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0.1 论文的选题
    0.2 研究领域的发展史和现状
        0.2.1 成矿学
        0.2.2 找矿系统工程学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0.4 论文研究过程及主要工作量
    0.5 主要成果
1 东天山大地构造格局、演化与成矿
    1.1 概述
    1.2 构造单元的划分
        1.2.1 东天山主要断裂构造
        1.2.2 构造单元的划分
    1.3 东天山主要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运动性质
        1.3.1 吐哈地块
        1.3.2 伊犁地块(西天山)及中天山带
        1.3.3 西南天山带
        1.3.4 塔里木北缘带
        1.3.5 北山裂陷带
    1.4 东天山板块构造运动演化特征
    1.5 构造与成矿
        1.5.1 大地构造与成矿
        1.5.2 不同型式的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2 区域地层
    2.1 概述
    2.2 地层分区
        2.2.1 天山地层区
        2.2.2 塔里木地层区(库鲁克塔格地层分区)
3 岩浆岩与成矿
    3.1 岩浆岩的分布特征和分带
    3.2 侵入岩
        3.2.1 前震旦纪侵入岩
        3.2.2 加里东侵入岩
        3.2.3 海西期侵入岩
    3.3 火山岩
        3.3.1 哈尔力克火山岩
        3.3.2 觉罗塔格火山岩
        3.3.3 北山火山岩
    3.4 岩浆岩建造与成矿
        3.4.1 镁铁、超镁铁岩及其含矿性
        3.4.2 花岗岩与成矿
        3.4.3 火山岩与成矿
4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4.1 区域地球物理场分布特征
        4.1.1 岩石物理性质概述
        4.1.2 深部重力异常莫霍面
        4.1.3 重力场分区
        4.1.4 磁场分区
        4.1.5 地壳、上地幔结构
    4.2 地球化学特征
        4.2.0 研究思路
        4.2.1 成矿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4.2.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5 东天山区域成矿学特征
    5.1 区域矿产概述
    5.2 成矿系统
        5.2.1 概述
        5.2.2 东天山成矿系列和成矿系统研究概述
        5.2.3 成矿系统的类型划分
    5.3 成矿单元的划分
    5.4 主要成矿带特征
        5.4.1 东天山成矿区带
        5.4.2 库鲁克塔格铜镍金铅锌成矿带
        5.4.3 北山-双鹰山金铜镍成矿带
    5.5 东天山成矿带东西分区特征
6 东天山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分析
    6.1 镁铁-超镁铁岩类成矿系统
        6.1.1 镁铁-超镁铁岩类成矿系统分类
        6.1.2 铜镍成矿亚系统(黄山式)概述
        6.1.3 铜镍成矿亚系统(黄山式)
    6.2 斑岩热液成矿系统
        6.2.1 斑岩型铜矿综述
        6.2.2 斑岩热液成矿系统分类
        6.2.3 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成矿亚系统
    6.3 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成矿系统
        6.3.1 喷流沉积成矿系统
        6.3.2 火山热液成矿系统
    6.4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矽卡岩型铜矿床系统
    6.5 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之间的关系
    6.6 东天山金成矿系统
        6.6.1 东天山金矿床概述
        6.6.2 东天山金成矿系统
7 东天山找矿系统工程学
    7.1 找矿系统工程学概述
        7.1.1 问题的提出
        7.1.2 找矿系统工程学概念
        7.1.3 找矿系统工程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7.1.4 找矿系统工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7.1.5 找矿成功的要素和途径
    7.2 找矿模型
        7.2.1 找矿模型概述
        7.2.2 找矿模型综述
        7.2.3 典型铜金矿床找矿模型及标志
    7.3 现代矿体探测学综述
        7.3.1 区域勘查方法研究新进展
        7.3.2 隐伏矿勘查新技术、新方法
    7.4 东天山区域景观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
        7.4.1 新疆区域化探勘查方法技术
        7.4.2 东天山戈壁覆盖区景观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
        7.4.3 水系沉积物异常的快速查证方法
        7.4.4 东天山化探异常源快速追踪方法系统
8 重点成矿(区)带研究
    8.0 原理和方法
    8.1 卡拉塔格-土屋-沁城铜钼金成矿带
        8.1.1 卡拉塔格铜金矿成矿的地质环境
        8.1.2 卡拉塔格斑岩型铜(金)矿点地质特征
        8.1.3 针绿矾的特征及其意义
        8.1.4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8.1.5 流体包裹体特征
        8.1.6 矿床类型与找矿前景
    8.2 康古尔-黄山-镜儿泉铜镍金成矿带
        8.2.1 成矿地质背景
        8.2.2 与康古尔金矿带的成矿环境对比
        8.2.3 本区现有金矿化类型评析
        8.2.4 新发现及新认识
    8.3 阿齐山-雅满苏-沙泉子铁铜金成矿带
        8.3.1 地质概况
        8.3.2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8.3.3 371-西北坡铜金矿区
        8.3.4 沙泉子沙北铜矿床
        8.3.5 景峡铜异常区
        8.3.6 野马山--野马泉铁铜铅锌金银成矿区
9 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9.1 主要成果
        9.1.1 区域地质研究的主要成果
        9.1.2 区域成矿学和找矿系统工程学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
        9.1.3 重点成矿带的找矿和研究成果
    9.2 存在的问题
    9.3 几点启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版图
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安徽铜陵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及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选题依据
    1.2 工作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工作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完成工作量及研究进展
        1.3.1 完成工作量
        1.3.2 研究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深部结构特征
        2.1.3 区域构造演化
    2.2 铜陵矿集区
        2.2.1 地壳结构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地层
        2.2.4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第三章 矿集区岩浆岩与岩浆作用
    3.1 岩浆岩研究现状
    3.2 岩浆岩时空分布
        3.2.1 岩体空间分布
        3.2.2 岩石形成年龄
    3.3 岩浆岩矿物组成和岩石化学特征
        3.3.1 岩石矿物组成特征及岩石种属
        3.3.2 岩石化学成分特征及岩石系列
    3.4 岩浆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1 微量元素
        3.4.2 稀土元素
    3.5 岩浆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5.1 Sr-Nd同位素
        3.5.2 O同位素
        3.5.3 Pb同位素
    3.6 深部岩浆动力学过程及成岩机制
        3.6.1 岩浆起源
        3.6.2 岩浆演化
        3.6.3 成岩大地构造背景
        3.6.4 成岩动力学过程
    3.7 小结
第四章 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
    4.1 矿床时空分布
        4.1.1 矿床空间分布
        4.1.2 矿床时间分布
    4.2 矿床成因类型
    4.3 矿田地质特征
        4.3.1 铜官山矿田
        4.3.2 狮子山矿田
        4.3.3 新桥矿田
        4.3.4 凤凰山矿田
        4.3.5 沙滩角矿田
    4.4 小结
第五章 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地质
    5.1 矿田地质概况
        5.1.1 地层
        5.1.2 构造
        5.1.3 岩浆岩
        5.1.4 矿床
    5.2 矿床地质特征
        5.2.1 包村金(铜)矿床
        5.2.2 朝山金矿床
        5.2.3 鸡冠石银(金)矿床
        5.2.4 东狮子山铜(金)矿床
        5.2.5 西狮子山铜(金)矿床
        5.2.6 老鸦岭铜(钼)矿床
        5.2.7 大团山铜(金)矿床
        5.2.8 花树坡铜(金)矿床
        5.2.9 胡村铜(钼)矿床
        5.2.10 冬瓜山铜(金)矿床
    5.3 小结
第六章 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
    6.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6.1.1 流体包裹体样品采集和实验
        6.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1.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6.1.4 流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
        6.1.5 成矿流体热力学参数的确定
        6.1.6 铜和金的络合物形式及相关热力学计算
        6.1.7 铜和金迁移和沉淀的热力学分析
        6.1.8 小结
    6.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6.2.1 氢-氧同位素
        6.2.2 硫同位素
        6.2.3 铅同位素
        6.2.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表

(9)西秦岭北缘印支期斑岩铜钼成矿系统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斑岩成矿系统研究进展
        1.2.1 全球分布与构造背景
        1.2.2 岩浆-热液活动时限
        1.2.3 流体演化时-空结构
        1.2.4 金属运移与沉淀机制
    1.3 西秦岭北缘印支期斑岩成矿系统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花岗质岩石及其成因
        1.3.2 典型矿床地质及成因
        1.3.3 成矿系统时空结构
        1.3.4 成矿系统模式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1.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构造格架
        2.2.2 构造演化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3 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
    3.1 岩体地质及岩石学
        3.1.1 温泉复式岩体
        3.1.2 太阳山含矿斑岩
    3.2 地质年代学
        3.2.1 温泉复式岩体
        3.2.2 太阳山含矿斑岩
    3.3 岩石地球化学
        3.3.1 温泉复式岩体
        3.3.2 太阳山含矿斑岩
    3.4 锆石LU-HF同位素
        3.4.1 温泉复式岩体
        3.4.2 太阳山含矿斑岩
    3.5 讨论
        3.5.1 岩浆活动年代
        3.5.2 岩浆源区与岩石成因
        3.5.3 构造环境判别
        3.5.4 小结
4 典型矿床地质
    4.1 温泉钼-铜矿床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1.4 矿体特征
        4.1.5 蚀变与矿化
        4.1.6 矿石类型与结构构造
        4.1.7 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
        4.1.8 热液脉体时序
    4.2 太阳山铜-钼矿床
        4.2.1 地层
        4.2.2 构造
        4.2.3 岩浆岩
        4.2.4 矿体特征
        4.2.5 蚀变与矿化
        4.2.6 矿石类型与结构构造
        4.2.7 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
        4.2.8 热液脉体时序
5 成矿物质来源与演化
    5.1 成矿元素
    5.2 稀土元素
    5.3 铼同位素
        5.3.1 温泉矿床
        5.3.2 太阳山矿床
    5.4 硫同位素
        5.4.1 温泉矿床
        5.4.2 太阳山矿床
    5.5 铁同位素
        5.5.1 温泉矿床
        5.5.2 太阳山矿床
    5.6 铅同位素
    5.7 小结
6 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
    6.1 成矿流体性质
        6.1.1 多世代石英:阴极发光证据
        6.1.2 多世代石英:微量元素证据
        6.1.3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6.1.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6.2 成矿流体来源
        6.2.1 氢氧同位素
        6.2.2 碳同位素
    6.3 岩浆-热液演化
        6.3.1 岩浆出溶过程
        6.3.2 热液演化过程
    6.4 小结
7 区域成矿系统模式
    7.1 成矿时代
        7.1.1 温泉矿床
        7.1.2 太阳山矿床
    7.2 岩浆-热液作用时限
        7.2.1 温泉矿床岩浆-热液演化时限
        7.2.2 太阳山矿床岩浆-热液演化时限
    7.3 斑岩成矿系统模式:成矿深度约束
5 km)'>7.3.1 深部斑岩环境(>5 km)
        7.3.2 过渡斑岩环境(2-4 km)
    7.4 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认识与成果
        8.1.1 构造-岩浆-成矿年代学格架
        8.1.2 印支期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8.1.3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与演化
        8.1.4 温泉和太阳山矿床成矿机制
        8.1.5 斑岩成矿系统模式
    8.2 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8.2.1 岩浆作用过程:矿物学约束
        8.2.2 成矿流体组成:FIAs红外显微镜和LA-ICP-MS约束
        8.2.3 成矿系统变化与保存:低温热年代学约束
        8.2.4 复合造山与叠加成矿作用:矿床探针约束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浙江仙岩容矿次生石英岩体的分带性及其岩石化学演化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仙岩容矿次生石英岩体的分带性及其岩石化学演化特征[J]. 贺菊瑞,巫全淮,陈鹤年,余根峰.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83(04)
  • [2]浙江仙岩次生石英岩容矿型明矾石—黄铁矿矿床形成机理初探[J]. 陈鹤年,巫全淮,贺菊瑞,余根峰.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83(04)
  • [3]次生石英岩容矿型非金属矿床系列的矿种、组合及其成矿作用特征[J]. 陈鹤年,巫全淮,贺菊瑞,余根峰,张耀夫.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6(03)
  • [4]浙江仙岩容矿次生石英岩体的分带性及其岩石化学演化特征[A]. 贺菊瑞,巫全淮,陈鹤年,余根峰.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2), 1983
  • [5]浙江仙岩次生石英岩容矿型明矾石—黄铁矿矿床形成机理初探[A]. 陈鹤年,巫全淮,贺菊瑞,余根峰.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2), 1983
  • [6]次生石英岩容矿型非金属矿床系列的矿种、组合及其成矿作用特征[A]. 陈鹤年,巫全淮,贺菊瑞,余根峰,张耀夫.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4), 1986
  • [7]东天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学及找矿系统工程学[D]. 高珍权. 中南大学, 2002(04)
  • [8]安徽铜陵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及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D]. 楼金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5)
  • [9]西秦岭北缘印支期斑岩铜钼成矿系统模式[D]. 邱昆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7)
  • [10]次生石英岩型非金属矿床蚀变建造的矿物学研究[J]. 巫全淮,陈鹤年,张耀夫,姜耀辉.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1(04)

标签:;  ;  ;  ;  ;  

浙江仙岩次生石英岩体的分区及岩石化学演化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