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全自动机床的上下料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刘旗,郭培锐,高武正[1](2022)在《滚子球基面加工工艺参数及检测方法改进》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滚子球基面加工工艺中磨削参数、工装及检测要点,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多维度对比实践验证,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和关键点,有效提高效率、稳定保证产品质量,达到Ⅰ级滚子要求。
徐刚,崔瑞奇,王华[2](2021)在《CIMT2021金属成形机床展品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1)于2021年4月12~1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成功举办。从本届展会的展品情况来看,智能化、自动化已呈势不可挡之势。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不啻为全球机床工具行业最高水平的盛会。他就像一面镜子,不但映照出全球机床工具行业琳琅满目的最新型式、最高水平的产品,而且通过这面镜子,还可帮助我们对标先进,找到差距,理清思路,较正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CIMT对机床行业以及行业企业的参考、启迪意义不可估量。
孔艳[3](2021)在《CIMT2021部分双端面磨床展品评述》文中指出CIMT2021于4月12日如期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隆重开幕,各参展企业精心布置,将自己最好的技术、产品和企业文化展示给各路宾朋。笔者观察到,本次展会全球双端面磨削技术的知名企业悉数亮相,所展出设备以立式结构为主,全部采用CBN或金刚石砂轮用于高精度高效磨削。境外主要企业有德国Precision Surfacing Solutions Gmb H&Co. kg,展品为DDG 580、
陈洪军,包龙丞[4](2021)在《CIMT2021部分车床系列展品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IMT2021展会上,境内展商通用技术集团、北一机床、江苏亚威、科德数控、宁波海天、重庆机床、浙江日发、天水星火、山东威达重工等主流机床工具企业均参加了本届展会。境外展商马扎克、德马吉森精机、大隈、牧野、WFL、埃马克、哈斯、哈挺、斗山、现代威亚等知名企业悉数参展,展现了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
孙冉[5](2021)在《医疗剪刀锻造生产线自动上料装置研发》文中认为
杨浩燃[6](2020)在《CVT主动带轮轴全自动生产线的研发》文中指出目前,国内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自主制造企业因其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相对落后的制造技术导致其产能和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基于此,本课题以实现CVT重要零部件主动带轮轴的自动化生产为目标,进行主动带轮轴全自动生产线的研发,这对于提高CVT制造企业产能、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生产线设计要求和生产纲领,确定该生产线生产节拍和工位数量,并完成生产平衡优化设计。通过分析生产线性能指标评价理论,完成对该生产线初步的性能评价。通过研究零件加工工艺和设备加工能力,完成设备选型。分析和对比生产线四种原则布置形式,确定该生产线总体布局。根据生产设备二维布局策略,得出机床设备布置最优解,进而完成各生产单元详细布置和结构设计。根据生产线总体设计方案,完成输送机、托盘进出装置的结构设计,通过分析搓齿机工作原理,巧妙地设计了搓齿机运料装置和桁架夹取装置。为探究该生产线生产性能,借助Flexsim软件对主动带轮轴生产线进行系统仿真,通过仿真结果,改进生产线设计方案,实现生产线的仿真优化,最终获得能够满足需求的生产线设计方案。
李德龙[7](2020)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PID的桁架机械手自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科学的进步带动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也推进工业自动化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让全自动化生产设备成为了主流,并且逐渐取代人工操作。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自动化上下料桁架机械手也不乏其中。作为新兴自动化生产线操作设备,桁架机械手的发展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企业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帮助企业立足于现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因此本文将探究桁架机械手发展现状,以发动机缸盖生产线为例,探究桁架机械手在其中的应用,并且通过退火算法和BP神经网络结合算法优化,探寻在控制工程中桁架机械手的最优运动路径,从而极大程度的提升桁架机械手在生产线中的应用水平。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通过查询大量文献和图书资料,探究桁架机械手在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现状,探寻目前桁架机械手发展不足,以及模拟退火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发展过程和算法原理,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以发动机缸盖生产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缸盖生产线加工工艺布局的研究,探索桁架机械手基本结构及主要应用过程,将模拟退火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结合并优化。通过模型梯度训练的方式对传统方式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训练,数据经过多次训练后,利用训练得到的模型参与计算,计算出最优的PID控制参数,利用该计算出的参数进行PID控制,达成桁架机械手运动路径优化可控。最后经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算法改进后的机械手运动时间有所缩短,运动路径有所优化,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并且通过对比结果显示,自动控制对误差有更好的降低作用,适合实际生产需求。
李展鹏[8](2020)在《汽车制动盘自动面振检测输送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汽车制动盘面振检测输送线工序分离,只能单独检测制动盘表面,既不能满足混流生产,又不能够整体调配管理,同时离不开大量劳动力参与。考虑到制动盘与轮毂总成以及转向节总成存在装配误差形成端面跳动,采取检测装配后合件的方式能够降低制动抖动发生的可能性,为此设计一套基于三菱PLC控制器的汽车制动盘自动面振检测输送系统。该系统能达到面振检测重复性误差≤0.003mm,系统检测精度≤0.0005mm,能够精确检测不同车型的制动盘总成,并通过上位机与PLC联合控制管理提高系统可靠性。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技术与理论研究分析,对于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可以改进的部分,结合实际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2.根据实际项目要求,对系统整体方案设计做相关论述,再具体阐述分支系统的技术方案,并对关键技术进行具体理论分析与工程实际分析。需要运用AutoCAD与SolidWorks等软件对系统进行数字化设计与三维仿真。3.对气动系统的功能、工作原理、回路的构成进行分析,完成整个系统的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选型。4.分析运用控制系统硬件包括:PLC、开关及传感器、工控机等,并进行系统电气原理设计。关于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包括:PLC电气控制程序与上位机软件。需要运用GX Works2、Visual C++以及MySQL。5.对检测系统进行误差分析包括:结构误差分析、检测传感器误差分析、检测基准误差分析、检测重复性误差分析。需要运用Excel和MATLAB软件分析偏移角与检测误差关系以及检测重复性误差是否满足实际工程要求。6.对系统现场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该系统已经投入运行,减少了劳动力,提升了检测输送速度,系统节拍控制稳定,获得了理想的应用成果。
李成彬[9](2020)在《开式压力机连线式自动上下料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制造业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现冲压生产自动化的需求十分紧迫,冲压生产升级改造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冲压设备,最大程度避免企业购买新的冲压设备,以降低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中的风险和成本。本文依据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方式和开式压力机的结构及控制特点,提出了开式压力机连线式自动上下料系统的实现方案,了解了设计要求,设计了连线式自动上下料系统的工艺流程和控制顺序,整个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分别包括分张模块、送料模块、对中和双张检测模块、冲压模块、连续上下料模块和安全防护模块,各个模块通过分析和对比现有实现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优的方案进行设计,针对关键部件进行了选型计算。对系统的关键部件和上下料机械手整体进行了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利用ANSYS和ADAMS软件进行分析,得到了关键部件和机械手整体的等效应力与等效应变图,分析结果表明静刚度满足使用的要求;对机械手整体进行了前6阶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阶振幅对系统运行不会造成较大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谐响应分析,得到了机械手整体谐响应图,并与外在激励进行对比,证明机械手整体不会出现共振;通过运动学分析得到机械手的运动速度曲线、加速度曲线和作用力曲线,为系统的顺序控制和节拍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完成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首先进行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对比现有控制系统的优缺点,选择了 PLC作为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对PLC控制器的I/O通道进行分配,并对气动系统进行设计。之后进行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分析连线式自动上下料的控制流程,设计控制系统的顺序功能图,最后进行PLC程序的编写,同时完成控制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最后,进行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设计系统的详细安装、调试和模拟现场的方案,首先对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调试,并解决各个模块的错误,之后进行整个系统的联合调试,对系统的各个参数进行设置,记录整个系统运行的故障与解决方法。最终通过系统的连续运行,进一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穆东辉,娄晓钟[10](2020)在《智能技术驱动未来生产——来自EMO2019的报道(上)》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9月16~21日,EMO2019在德国汉诺威如期举办。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考察团组考察了德国汉诺威EMO2019展会,并成功举办了新闻发布会,还同部分国际协会组织进行了工作交流。一、展会概况据展会主办方统计,EMO2019展会共有来自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2226家企业参展。展会共占据17个展馆,净展览面积达181768平方米,展
二、两种全自动机床的上下料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全自动机床的上下料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滚子球基面加工工艺参数及检测方法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往复式磨削特点及结构分析 |
2 工艺参数的验证分析及改进 |
2.1 磨削液、砂轮验证分析与选择 |
2.2 下支承块结构改进 |
2.3 端跳、曲率半径的调整要点分析 |
3 检测问题分析及改进 |
3.1 检测准确性、一致性 |
3.2 外观问题 |
4 改进前后数据对比 |
5 结束语 |
(2)CIMT2021金属成形机床展品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控激光切割机 |
1. 高功率化 |
2. 高速、高精化 |
二、数控激光切管机 |
三、数控转塔冲床 |
四、数控折弯设备、折弯单元 |
1. 折弯单元 |
2. 折边中心 |
3. 折弯机 |
五、数控液压机 |
六、数控精密机械压力机 |
七、其他相关产品 |
八、结语 |
(3)CIMT2021部分双端面磨床展品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星式结构的高精度双端面精磨机 |
1.Lapmaster Wolters AC 1200 |
2. 新乡日升双端面精磨机2 M8470A |
3.新乡日升2M8480G |
4.韩国AM ADL-700 |
二、高效率的双端面磨床 |
1.Lapmaster Wolters DDG580通过式高效率双端面磨床 |
2. 日本光洋KVD300W、R431 |
3.宇环数控YHMM300 |
4.德国Diskus DFine |
三、结语 |
(4)CIMT2021部分车床系列展品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部分车床展品情况 |
1. 数控车床 |
2. 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
3. 柔性自动化产线 |
二、本届展会的两大亮点 |
1. 国产车铣五轴复合加工中心有了长足发展 |
2. 智能技术成为市场竞争新的制高点 |
三、境内外车床展品对比及一点感悟 |
(6)CVT主动带轮轴全自动生产线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速箱零部件自动化生产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生产线自动上下料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主动带轮轴全自动生产线设计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自动生产线的基本概念及设计原则 |
2.3 CVT主动带轮轴加工工艺研究 |
2.4 生产线生产平衡设计计算 |
2.4.1 确定生产节拍 |
2.4.2 生产平衡设计计算 |
2.5 生产线性能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CVT主动带轮轴生产线总体设计 |
3.1 引言 |
3.2 生产设备选型 |
3.3 生产线布局设计 |
3.3.1 生产线总体布置 |
3.3.2 单元内设备详细布置 |
3.3.3 上下料机器人的工作布置 |
3.4 生产线工作流程 |
3.5 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产线物料输送系统的详细设计 |
4.1 引言 |
4.2 物料输送线设计 |
4.2.1 滚筒式输送机的设计 |
4.2.2 托盘进出装置结构设计 |
4.3 搓齿机上下料装置设计 |
4.3.1 搓齿机运料装置设计 |
4.3.2 搓齿机桁架夹取装置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产线生产物流系统仿真分析与优化 |
5.1 引言 |
5.2 生产物流概念及其性能评价体系 |
5.3 生产物流系统仿真分析与优化 |
5.3.1 Flexsim软件简介及仿真优化步骤 |
5.3.2 主动带轮轴生产线仿真模型建立 |
5.3.3 仿真结果分析与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7)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PID的桁架机械手自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桁架机械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发动机柔性化生产线自动化方案设计 |
2.1 研究项目概况 |
2.2 工业生产中自动化设计方案对比说明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桁架机械手软硬件应用设计 |
3.1 桁架机械手应用说明 |
3.1.1 桁架机械手的特点 |
3.1.2 桁架机械手整体结构分析 |
3.1.3 桁架机械手运行工作流程 |
3.2 桁架机械手控制系统硬件结构组成 |
3.2.1 现场总线 |
3.2.2 西门子S7-30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 |
3.2.3 伺服电机 |
3.2.4 变频器 |
3.3 桁架机械手上下料工作过程分析 |
3.3.1 全自动生产线中机械手相关术语 |
3.3.2 桁架机械手自动操作前安全检查 |
3.3.3 桁架机械手自动运行的上下料操作解读 |
3.3.4 桁架机械手自动上下料系统控制程序结构 |
3.4 桁架机械手控制方式 |
3.4.1 上下料机械手自动控制 |
3.4.2 上下料机械手手动功能控制 |
3.5 桁架机械手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5.1 软件设计原则 |
3.5.2 PLC程序设计 |
3.5.3 基于PLC的桁架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 |
3.5.4 桁架机械手装卸料逻辑控制 |
3.6 桁架机械手运行工件定位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拟退火神经网络PID的模型搭建 |
4.1 模拟退火算法 |
4.1.1 模拟退火算法原理 |
4.1.2 模拟退火算法流程 |
4.2 BP神经网络 |
4.2.1 BP神经网络原理 |
4.2.2 BP神经网络流程 |
4.3 退火算法与BP神经网络结合 |
4.3.1 算法结合原理 |
4.3.2 退火算法与BP神经网络算法结合流程 |
4.3.3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 |
4.4 神经网络结合PID控制 |
4.4.1 PID控制数学原理 |
4.4.2 PID功能 |
4.4.3 神经网络结合PID控制 |
4.5 结合算法及控制策略对比 |
4.5.1 结合算法结果对比 |
4.5.2 控制策略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改进算法的结果分析 |
5.1 PLC控制模块与PID功能块设置 |
5.2 PID功能块测试 |
5.3 上下料实验设计 |
5.4 数据收集 |
5.5 数据训练 |
5.6 PID控制 |
5.7 模型检验 |
5.8 工件定位系统误差来源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样本数据 |
附录2 角度测试数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8)汽车制动盘自动面振检测输送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对象与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整体方案分析 |
2.1 制动盘面振因素分析 |
2.2 设计思想 |
2.3 设计要求 |
2.3.1 基本条件 |
2.3.2 技术要求 |
2.3.3 检测内容 |
2.4 系统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设计 |
3.1 运输系统 |
3.1.1 AGV导引方式的选择 |
3.1.2 AGV主要参数的确定 |
3.1.3 定位方案 |
3.2 移载系统 |
3.2.1 工作内容 |
3.2.2 机械手爪 |
3.2.3 定位方案 |
3.3 传输系统 |
3.3.1 方案分析 |
3.3.2 动力滚道机构 |
3.3.3 定位机构 |
3.4 检测系统 |
3.4.1 方案分析 |
3.4.2 检测模型分析 |
3.4.3 定位机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动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
4.1 功能分析 |
4.2 工作原理 |
4.3 气动回路的构成及原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设计 |
5.1 硬件组成 |
5.1.1 PLC |
5.1.2 开关及传感器 |
5.1.3 工控机 |
5.1.4 人机交互界面 |
5.1.5 变频器及报警系统 |
5.2 电气原理设计 |
5.2.1 主电源 |
5.2.2 主控回路 |
5.3 软件设计 |
5.3.1 控制流程分析 |
5.3.2 控制输入/输出点分配 |
5.3.3 控制程序设计 |
5.3.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中误差分析 |
6.1 结构误差分析 |
6.2 检测传感器误差分析 |
6.3 检测基准误差分析 |
6.4 检测重复性误差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开式压力机连线式自动上下料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2 开式压力机冲压生产工艺分析 |
2.1 引言 |
2.2 企业生产模式分析 |
2.3 开式压力机性能及冲压生产分析 |
2.4 开式压力机连线式自动上下料系统的工艺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开式压力机连线式自动上下料总体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连线式自动上下料系统基本设计要求 |
3.3 连线式自动上下料系统工艺流程 |
3.4 系统模块的分类 |
3.5 连线式自动上下料系统整体布局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连线式上下料系统主要模块的设计及研究 |
4.1 引言 |
4.2 放料台、分张及双张检测模块的设计及研究 |
4.3 送料机械手设计及研究 |
4.4 对中台模块结构设计 |
4.5 连续上下料机械手模块设计 |
4.6 上下料机械手端拾器设 |
4.7 本章小结 |
5 连线式上下料机械手有限元和动态分析 |
5.1 引言 |
5.2 上下料机械手静力分析基础 |
5.3 上下料机械手重要零部件及整体静力分析 |
5.4 连线式上下料机械手模态分析 |
5.5 连线式上下料机械手谐响应分析 |
5.6 连线式机械手运动学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连线式上下料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 |
6.1 引言 |
6.2 控制系统设计要求和实现的功能 |
6.3 控制方式的种类与选择 |
6.4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6.5 控制系统软件组成 |
6.6 人机界面的设计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学术论文数据集 |
(10)智能技术驱动未来生产——来自EMO2019的报道(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展会概况 |
一、主要机床集团参展情况 |
1.德马吉森精机(D M GMORI) |
2.哈挺(HARDINGE) |
3.斯达拉格(Starrag) |
4.马扎克(MAZAK) |
5.大隈(OKUMA) |
6.牧野(MAKINO) |
7.达诺巴特(DANOBAT) |
四、两种全自动机床的上下料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滚子球基面加工工艺参数及检测方法改进[J]. 刘旗,郭培锐,高武正.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2(03)
- [2]CIMT2021金属成形机床展品评述[J]. 徐刚,崔瑞奇,王华.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21(05)
- [3]CIMT2021部分双端面磨床展品评述[J]. 孔艳.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21(05)
- [4]CIMT2021部分车床系列展品技术分析[J]. 陈洪军,包龙丞.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21(04)
- [5]医疗剪刀锻造生产线自动上料装置研发[D]. 孙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CVT主动带轮轴全自动生产线的研发[D]. 杨浩燃. 浙江科技学院, 2020(03)
- [7]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PID的桁架机械手自动控制研究[D]. 李德龙. 吉林大学, 2020(03)
- [8]汽车制动盘自动面振检测输送系统设计[D]. 李展鹏.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1)
- [9]开式压力机连线式自动上下料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李成彬.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智能技术驱动未来生产——来自EMO2019的报道(上)[J]. 穆东辉,娄晓钟.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