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的单相和三相宽负荷电度表(论文文献综述)
王葵[1](2008)在《电网谐波数据的检测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谐波问题是目前工业化国家最重要的电能质量问题之一。本文调查了配网中的谐波情况,并对单个小型的非线性设备做了谐波分析。电气化铁路是最大的谐波注入源,本文详细介绍了电气化铁路的电能质量检测平台,并对实时数据做了仿真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理论分析了谐波畸变功率对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的影响。利用数字式示波表对低压民用负荷的谐波状况进行了实测,实测数据基本代表了非线性负荷和低压电网的谐波现状。数据表明,现在大多数商业、居民用电设备中的相位滞后无功功率较小,谐波畸变无功功率较大,因此功率因数较低。2)利用电磁暂态仿真程序ATP建立了两类主要的低压民用负荷模型和三相四线制模型,模型的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3)对济南城市配网中的10kV/0.4kV变压器的低压侧做了测量,数据表明,相线谐波含量接近国家标准,中性线的谐波含量标准没有规定,但是却谐波严重过载。根据测试数据,本文估计了非线性负载情况下线损的增加,建立了计算谐波线损的简易模型,提出谐波存在情况下的无功补偿方法,无功补偿应当包括基波无功功率的补偿和谐波畸变功率的补偿两部分。表明了治理谐波和降低线损的关系。4)10kV母线的谐波测量数据往往不准确,三次谐波升高是由于PT中性点消谐器的放大作用。东营某变电站测量数据说明在三次谐波电流正常的情况下三次电压有异常升高的情况。5)近年来,电力系统谐波和不平衡负载增长迅速,影响了电度表的计量,导致了计量电费的不合理现象。若以有功功率p的积分为电度量,将造成供电部门的电费损失,这是由于非线性和不平衡负载向系统倒送谐波和非正序功率影响计量以及这些功率在系统中流通增加线损所致。同时,不产生谐波的线性用户却受到谐波和不平衡电流的影响。本文表明,在单相系统中,以基波功率p1的积分代替全功率p的积分作为计量标准,将会消除这两方面的不利影响。在三相系统中,以正序基波功率的积分作为计量标准,同样可以消除这两方面的不利影响。6)针对电气化铁路引起的电能质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体系软件平台构建的分层、分布式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监测平台。监测平台采用分布式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主站系统、分站系统和通讯通道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监测平台对谐波、电压波动和闪变、三相不平衡、功率因数等电能质量指标的监测,完全按照最新国家标准执行,检测方法可根据国标修订情况及时变更。而且采用嵌入式internet技术,透明地支持多种通讯方式。分站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为电能质量监测仪,测量功率,电能,和三相电能质量数据,包括谐波含量,暂态过程,电压跌落和突增,功率因数,冲击等。有USB通讯接口。监测平台对操作员是开放的。监测点的扩展不受限制。平台采用SQL 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监测平台,已在胶济电气化铁路沿线电网中投入运行,现已涵盖了数个牵引变电站。7)通过对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规划方法的研究,提出电气化铁路供电接入系统方案需遵循的原则,通过分析牵引变压器不同的接线方式对系统的影响及动车组投运对山东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提出减小电气化铁路对电网电能质量影响的技术措施,提出电能质量监测点的设置原则及电能质量治理的技术原则。8)山东电网电气化铁路实时数据表明某些供电线路存在高次谐波电压、电流被异常增大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文中通过ATPDraw软件建立电气化铁路的仿真模型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电力机车产生的各次谐波中,某些高次谐波的频率与110kV供电网谐振频率接近,高次谐波异常增大是由于供电线路参数配合不当,引发了谐振,从而在阻抗元件上产生了高次谐波电压。
曹惠敏[2](2010)在《电力系统谐波对电能计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计量是电力系统收费的依据,而电网中谐波的存在,使电能计量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大受影响,直接影响发、供、用电三方的经济利益及交易的公平性。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本项目从谐波对电能计量准确性影响和谐波对电能计量合理性影响两方面出发,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该项研究不但直接涉及到电力系统和电力用户的经济效益,也将影响到电力系统中许多技术指标的计算,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有效、合理运行以及电力市场化有着重要意义。
周福林[3](2012)在《同相供电系统结构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轨道交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国铁路的发展十分迅速。高速、重载铁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对人力资源流、物流、信息流、文化意识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铁路相关技术对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人类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电能质量问题、过电分相问题、经济运行问题等。为全面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在牵引供电系统中增加大量设备,不仅投资较大,系统的复杂性给也给系统可靠性带来了挑战。同相供电系统提供了综合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同相供电系统为核心,探讨了相关问题。基于不同牵引变压器类型,分析了基于无源对称补偿、有源对称补偿实现同相供电的方式,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将无源对称补偿和有源补偿相结合的混合式同相供电系统结构,提出了基于新型AT供电方式的同相供电系统的总体结构。提出了同相供电的有源和混合式补偿控制策略,改进了适合于同相供电的无锁相环单相电流检测方法,通过仿真,验证了检测方法、系统结构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分析了在不同变压器接线方式、不同补偿结构下的同相供电装置补偿容量。并以基于潮流控制器的Vv变压器同相供电系统为例,提出了基于电能质量满意优化的补偿容量设计方法和系统容量实时优化控制策略,基于实测数据进行了算例分析,表明采用满意优化补偿方式可显着减少系统补偿容量,提高系统经济性。最后,对实际同相供电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同相供电系统取消了电分相,实现了无功、负序的电能质量综合治理,显着提高了牵引变压器的利用率,同相供电系统效率转换效率较高,并有助于减少系统其他损耗、提高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
王瑜[4](2009)在《供电企业综合防窃电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窃电现象十分普遍。随着用电量的高速增长,一些电力客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采用违法手段进行窃电。电力企业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试图解决窃电问题,但收效甚微。随着窃电手段的不断提高,以及现有防窃电措施的不足,窃电现象日益严重。窃电使国家和电力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窃电行为还诱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危及电网的安全运行。窃电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恶劣。因窃电造成的供电中断,甚至引发电网事故,轻则烧毁变压器,重则造成大面积停电。有的地方因窃电造成供电线路短路、引发火灾。据统计,近年来的触电伤亡事故、火灾事故中,近30%是由于窃电造成短路而引发的。有些地方由于窃电现象严重,直接造成电价过高。针对上述出现的情况,本文突破了以往仅仅着眼于防窃电计量装置研究的局限,根据以往防窃电技术的实施表明,大多数防窃电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电力用户点多面广,因此,防窃电器材只有应用于窃电用户,才有一定的防窃电意义;对于非窃电用户安装防窃电器材,不但投资成本大,运行费用高,而且还造成了管理混乱,不易管理,反而不利于防窃电工作的开展。基于上述原因,在窃电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先从线损分析着手。线损率计算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着高线损率线路、台区的排查工作,在统计线损计算中,抄表不同期是导致统计线损率偏差过大的重要原因,本文提出的补差法解决了售电量采集周期t不一致问题。不同的用电客户在用电时间、每月的用电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基于离散系数的用电量伪数据识别方法对低压用电客户的用电量进行了排查;对于10KV高压用电客户,本文利用实时在线终端用电量,以及负荷的纵向相似性判断负荷伪数据。在准确定位窃电用户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无线射频技术的防窃电装置。采用控制端授权的射频卡作为开箱钥匙,实现非接触式开锁,开锁后能自动记录下开箱信息,开箱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卡采集,并上传到控制中心服务器。根据防窃电开箱记录仪提供的数据,应用风险分析软件,给出各个表箱的窃风险程度,提示相关人员采取必要保护措施,减少窃电损失。线损分析,客户用电行为分析和防窃电电表箱三者共同构筑成防窃电体系,该防窃电体系在安阳供电公司应用的情况表明,本系统经济、可靠,对防范窃电行为的发生,及时发现窃电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范红静[5](2015)在《电气化铁路双边供电系统性能分析》文中提出我国交流电气化铁路处于单边供电的运行模式,这是由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体制决定的。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电网的供电电压已达到2201,V,有些电网比较强大的地区,甚至达到500kV。在牵引变电所增加同相补偿装置,有效治理了谐波、负序等电能质量问题的同时,原边侧不再换相连接且取消了变电所出口处的电分相,使左右两供电臂电压相位相同。电力系统和牵引供电系统的不断完善为交流电气化铁路实现双边供电提供了有利条件。实施双边供电,取消了分区所的电分相,有利于列车高速行驶,增大了列车的运输能力和供电能力。但是,双边供电产生的均衡电流相对较大,可能会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不被电力系统所接受。因此,研究解决均衡电流的方法并验证其可行性,探讨其对电力系统和牵引供电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对牵引供电系统与电力系统连接方式进行了调研与总结,在传统双边供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究了在牵引变压器出口处串联电抗器的双边供电系统新方案。分析了该双边供电方案的均衡电流和并联阻抗比,牵引变电所电压损失控制技术以及串联电抗器对牵引网负荷电流、电压损失、功率损失和牵引变压器容量的影响。对实施双边供电后均衡电流引起的电度计量问题以及电力系统对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计量的标准进行了探讨。其次,分析了电力系统采用贯通输电线供电时电力系统故障电流及牵引供电系统故障电流和短路阻抗。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搭建了该双边供电方案均衡电流、电力系统故障和牵引供电系统故障的仿真模型,并将理论计算和仿真验证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串联电抗器有利于减小均衡电流以及牵引供电系统短路电流,降低了对电力系统故障电流的分流作用和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双边供电馈线保护配置、变电所和分区所的保护范围以及典型故障下的馈线保护动作,针对故障重合闸后不同供电方式的继电保护方案。简要介绍了双边供电的牵引网分段供电与状态测控方案,说明了其对双边供电系统继电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许仪勋[6](2008)在《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普通电能表的制造原理决定了它只有在三相平衡、电压和电流为纯正弦波且频率在工频附近很窄的范围内时,才能保证其测量精度。如果供电系统受到谐波污染,其计量准确性将大打折扣。谐波环境下感应式电能表目前的数学模型为基波电能和各次谐波电能乘一定系数之和,频率响应曲线为随功率因数而变化的多条曲线,仅适用于谐波电能(功率),不适用于仅有谐波电压或电流下的情况(不形成谐波电能,但此时电能表读数和只有相同基波电压和电流时的读数不同)。且模型中的参数较难测试,部分参数还会随着电流大小和相位的变化而变化。而对无功功率计量的研究,结论为感应式和电子式无功电能表在仅电流畸变时只计量基波无功,对谐波环境的考虑不够全面。另外没有考虑存在电压互感器(PT)和电流互感器(CT)时,谐波对电能计量装置计量的影响。关于完善谐波对电能计量影响的对策,目前的主要建议是基波电能和谐波电能分开计量,但是即使谐波污染较严重的环境下,谐波电能也很小,达不到鼓励治理谐波的目的。本文主要创新工作有:(1)首次采用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用多种函数做最小二乘分析,将误差贡献分为幅值和相位两类。对某次谐波而言,其功率幅值相对于基波的百分比及相位改变保持相对稳定。改进了传统分析只考虑了几种功率因数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基波功率的情况下,常用的感应式电能表分别计量基波和各次谐波的读数并进行累加的结果,与同时计量基波和这些谐波的误差达到4.71%。深入分析了谐波对感应式电能表基波功率计量的影响,总结出一种新的感应式电能表计量表达式。支持向量机(SVM)技术的拟合效果良好。(2)首次采用序分量法分析了谐波对无功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谐波环境下目前无功电能表存在很大移相误差,可能达到180°,对其无功计量影响较大。(3)首次分析了谐波对计量装置电能计量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了谐波环境下,PT、CT对电能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幅值和相位误差对谐波电能的计量将产生较大影响。(4)研究了谐波环境下,对已有电能表通过加装滤波装置来应对谐波对计量的影响;对电能表已测数据考虑根据所测量的谐波情况进行修正。在设计新型电能表时应计量基波电能,同时采集谐波并计算其影响再进行累加。本文采用试验和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和完善对策方面作了有益探索,研究成果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才德[7](1989)在《电能表试验装置的发展与研究(下)》文中提出 三、当代电能表试验装置的发展特点和展望可以说当代电能表试验装置的发展特点都是围绕着如何减小其综合误差,采用现代技术实施更科学的方法,提高自动化程度这三个特点而发展的。由于采用瓦秒法较采用标准电度表法的电能表试验装置其综合误差包含了更宽的范围,更具有代表性,所以在这里以讨论前者为主。
孙[8](1999)在《含谐波及不平衡的电压和电流条件下电度表的精度》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在精确重现实际不平衡谐波电压和电流条件下电度表准确度研究项目第一阶段的结果。这里的实际条件不但指电压、电流的大小不同,也包括每相电压、电流的总谐波畸变率不同。试验挑选了9 块三相电度表和3 块单相电度表作为样本。其结果表明:在一系列特殊的不平衡波形( 谐波条件为 I T H D> 80 % , V T H D> 20 % ) 下,这些表的误差可达- 10 .09 % 至0 .52 % 。
陈明[9](2004)在《供电系统谐波及其对电能计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
孙媛媛[10](2009)在《非线性电力电子装置的谐波源模型及其在谐波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电力电子装置的广泛应用使得电力系统的谐波问题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均对谐波研究给予了更多关注。各种谐波源产生的谐波对电力系统造成污染,影响到整个电气环境。谐波可产生诸多危害,例如使电力系统中各元件产生附加损耗,如果系统中存在谐振则可引起谐波电流的放大,从而损坏线路和并联电容设备。谐波还会对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等造成干扰和误动作并可能对相邻通讯线路产生干扰影响等。谐波源是所有谐波问题的研究基础。研究谐波源产生谐波的机理,并用精确实用的模型表征谐波源的特性,将更有利于谐波分析与治理的进行。目前工程中广泛采用恒流源模型,该模型虽然原理简单、使用方便,但当系统中存在多个谐波源时精度欠佳。谐波分析是根据电网的结构以及系统中各元件的参数和运行条件,通过谐波潮流计算确定系统中谐波电压和谐波电流的分布状况。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进步,已有仪器能对谐波进行连续的测量,提供必要的信息。但网络中节点数目多,支路分布广,不可能完全通过实测的方法了解电网中的谐波分布;而且对新投入的谐波源设备,有必要通过谐波潮流计算预测其在系统中可能引起的谐波畸变程度,以便设计相应的滤波装置。因此研究一种精确、快速的谐波潮流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频域中分析谐波源的谐波产生机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本文基于调制理论,在频域中分析了非线性电力电子装置类谐波源产生的谐波电流,提出了一种研究此类谐波源的新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将谐波源时域的非线性特征转化为频域的线性谐波耦合矩阵,并基于模型的此特点,首次提出一种非迭代的谐波潮流计算方法。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计算系统中存在多个谐波源时各节点的谐波电压和谐波电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结合调制理论提出了电力系统单相整流装置和三相整流装置的新型谐波源模型-谐波耦合导纳矩阵模型。模型可考虑以下各因素对整流装置产生谐波的影响:基频供电电压的初始相位、晶闸管的触发延迟、整流装置供电端各次谐波电压、负载电动势以及晶闸管的换相过程。该模型最重要的特点为:矩阵的元素不随整流装置端口谐波电压的变化而变化,是独立于端口谐波电压状况的恒定矩阵。此特性表明,整流装置在频域中是一线性元件。另外,该模型还具有以下重要特点:a.模型反映了整流装置端口的各阶谐波电流和谐波电压的耦合关系,每阶谐波电压都会导致各阶谐波电流的产生。b.整流装置的谐波电流不仅是其端口谐波电压相量的函数,也是谐波电压共轭相量的函数。c.该模型不依赖于整流装置的运行点,适用于较广的运行条件。(2)通过分析谐波耦合导纳矩阵各元素,从解析性角度得出整流装置的谐波产生特性:a.Y+的第一列元素表示整流装置的端电压基频分量对谐波电流产生的影响。基频电压对谐波电流的贡献远大于其他各阶谐波电压的贡献,第一列元素可作为传统恒流源模型的计算公式。b.Y+和Y-的第一行元素共同表示整流装置的端电压基频分量对谐波电流产生的影响。谐波电压转换为基波电流的部分较小,此特点决定了基频潮流和谐波潮流可解耦计算。c.Y+对角线元素的含义是hth谐波电压对hth谐波电流的影响,即整流装置谐波的自耦合效应;整流装置某次谐波电压对另外一次谐波电流的影响可通过Y+和Y-的非对角线元素来体现,是整流装置谐波电压和谐波电流之间的互耦合效应。对单相整流装置,谐波的自耦合效应远大于谐波的互耦合效应,且随着谐波阶数的增大,谐波的自耦合和互耦合效应均逐渐减小。对三相整流装置,谐波自耦合效应没有明显强于互耦合效应。d.整流装置的基波电压初始相位只引起谐波电流的平移,不引起各元素幅值相对大小的改变;随着整流装置触发角的增大,各谐波电压对谐波电流的贡献减小。e.谐波耦合矩阵中的任一元素均是收敛的无穷级数形式。(3)基于谐波耦合导纳矩阵模型,首次提出一种新型的非迭代的谐波潮流算法。将谐波源视作恒功率负荷,计算基频下的系统潮流运行方式,并据此计算谐波源的控制变量及其谐波耦合矩阵模型。联立系统的谐波导纳方程和谐波源的耦合矩阵模型方程,不用迭代,即可一步求出系统中所有节点的各次谐波电压。此谐波潮流算法的主要特点如下:a.谐波潮流计算是非迭代的。谐波源的谐波耦合矩阵模型方程和系统的谐波导纳方程都是线性的,联立这两类方程,不用迭代,即可一步求解出系统中所有节点在各次谐波频率下的潮流结果。b.该方法可考虑系统中多个谐波源所产生的谐波电流的相互作用。c.该方法隶属于解耦的谐波潮流算法。将谐波源作为恒功率负荷作基频潮流计算,再在基频潮流已知的基础上计算谐波潮流。以系统中存在多个分布式谐波源的实际油田系统为例,编程实现算法并与PSCAD时域仿真的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算法准确度高、计算速度快。(4)单相和三相晶闸管可控电抗器(TCRs)的谐波耦合导纳矩阵模型具有和整流装置的模型相同的特点。根据模型的各元素,分析得出TCRs产生的谐波电流具有如下特性:a.TCRs端电压的基频分量对TCRs谐波电流产生的影响随着谐波电流阶数h的增大,以1/h2的速度递减。TCRs产生的谐波电流随谐波阶数递减的速度大于整流装置。b.谐波电压对基频TCRs电流的影响随谐波阶数的增大以1/h的速度递减。c.TCRs在谐波频率下等值为πL/(?)(π-2α)的感性电抗,此公式可作为诺顿等值电路中并联感抗的计算公式。d:对于hth谐波电流,(h-n)th谐波电压对其产生的影响与(h+n)th谐波电压产生的影响具有相同的幅度;在Y+矩阵的任一行中,对角线元素总是最大的元素,且离对角线元素越近,谐波电压与电流的耦合作用越强。e.TCRs供电端电压的共轭相量对TCRs谐波电流的作用远小于其端电压相量。
二、新型的单相和三相宽负荷电度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的单相和三相宽负荷电度表(论文提纲范文)
(1)电网谐波数据的检测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谐波的产生及其危害 |
1.2.1 谐波的产生 |
1.2.2 谐波源的类型 |
1.2.3 谐波的检测 |
1.2.4 谐波的危害 |
1.2.5 电网谐波标准 |
1.2.6 谐波抑制技术措施 |
1.3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1 谐波线损的计算及降低网损的主要措施 |
1.3.2 谐波对计量及计量仪表的影响 |
1.3.3 电气化铁路的谐波检测与抑制 |
1.3.4 电气化铁路的无功补偿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的谐波线损计算 |
2.1 引言 |
2.2 仿真分析 |
2.2.1 非线性负载模型 |
2.2.2 简单三相四线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
2.3 低压配电网的谐波调查分析 |
2.3.1 谐波电流允许值 |
2.3.2 变压器0.4kV侧六地点测量数据 |
2.3.3 六地点测量数据分析 |
2.3.4 变压器K因数 |
2.3.5 中压配电网的谐波调查分析 |
2.3.6 PT中性点未直接接地造成谐波电压失真 |
2.4 谐波线损的计算方法 |
2.4.1 谐波线损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
2.4.2 等值电阻法的原理 |
2.5 谐波情况下的电缆电阻和变压器电阻 |
2.5.1 谐波情况下的电缆电阻 |
2.5.2 谐波情况下的电缆电阻计算 |
2.6 配电网谐波线损的分析计算 |
2.6.1 中信实业银行线损计算 |
2.6.2 其它配电网的线损计算 |
2.7 配电网谐波畸变功率的调查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 |
3.1 谐波对电能计量影响的分析 |
3.2 仿真研究 |
3.3 实测数据 |
3.3.1 计算机谐波含量的测量 |
3.3.2 其它非线性负荷谐波的测量 |
3.4 畸变功率的讨论 |
3.5 功率因数的讨论 |
第四章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监测平台和检测数据分析 |
4.1 引言 |
4.2 设计宗旨和总体方案 |
4.2.1 设计宗旨 |
4.2.2 总体方案提出 |
4.3 监测平台的构成和技术实现 |
4.3.1 监测平台的组成 |
4.3.2 各组成部分的技术实现 |
4.3.3 采用的关键技术 |
4.4 系统功能 |
4.4.1 通信体系及系统互联 |
4.4.2 基本应用功能 |
4.5 电能质量数据分析 |
4.5.1 动车组投运前后电能质量指标变化比较 |
4.5.2 数据分析 |
4.6 馈线中的异常高次谐波 |
第五章 电气化铁路仿真研究 |
5.1 动车组仿真模型 |
5.2 Scott变压器的仿真模型 |
5.2.1 Scott变压器原理 |
5.2.2 Scott变压器仿真模型 |
5.3 AT供电方式仿真分析 |
5.3.1 AT供电方式原理 |
5.3.2 AT供电方式仿真分析 |
5.4 BT供电方式仿真分析 |
5.4.1 BT供电方式原理 |
5.4.2 BT供电方式仿真分析 |
5.5 三相接线牵引网 |
5.5.1 YnD11型牵引变压器原理 |
5.5.2 YnD11型牵引变压器仿真分析 |
5.6 单相接线牵引网 |
5.6.1 单相接线原理 |
5.6.2 单相接线仿真 |
5.6.3 仿真结果分析 |
5.7 输电线路谐振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着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外文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电力系统谐波对电能计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电力系统中谐波问题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能表的结构和计量原理 |
2.1 电能表的分类 |
2.2 感应式电能表的结构 |
2.3 感应式电能表的计量原理 |
2.3.1 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 |
2.3.2 感应式电能表的计量原理 |
2.4 电子式电能表的结构和计量原理 |
2.4.1 采用模拟乘法器的电子式电能表结构和计量原理 |
2.4.2 采用数字乘法器的电子式电能表结构和计量原理 |
第三章 谐波对电能计量影响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
3.1 谐波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
3.1.1 谐波的定义和性质 |
3.1.1.1 谐波的定义 |
3.1.1.2 谐波的性质 |
3.1.2 畸变波形的产生和主要谐波源 |
3.1.2.1 畸变波形的产生 |
3.1.2.2 电力系统中的主要谐波源 |
3.1.3 畸变波形的数字特征量 |
3.1.4 谐波的分析方法 |
3.1.5 对称三相电路中的谐波 |
3.1.6 谐波下有功功率的计算 |
3.2 谐波对电能计量准确性的影响 |
3.2.1 谐波对感应式电能表计量的影响 |
3.2.1.1 感应式电能表的频响特性 |
3.2.1.2 单一谐波电压或谐波电流对感应式电能表计量的影响 |
3.2.1.3 谐波功率对感应式电能表计量的影响 |
3.2.2 谐波对电子式电能表的影响 |
3.3 谐波对电能计量合理性的影响 |
3.3.1 谐波条件下电能计量的方式 |
3.3.2 谐波功率方向造成目前电能计量方式的不合理 |
3.3.2.1 线性和非线性负荷消耗的电能 |
3.3.2.2 非线性负荷引起的谐波电能净损耗 |
3.3.2.3 谐波功率方向对电能计量影响的分析 |
3.4 理论分析结论 |
第四章 MATLAB 仿真试验 |
4.1 仿真试验1:线性负荷 |
4.2 仿真试验2:单相半波整流型非线性负荷(电压畸变) |
4.3 仿真试验3:单相桥式整流型非线性负荷 |
4.4 仿真试验4:三相桥式整流型非线性负荷 |
4.5 仿真试验5:三相桥式整流型非线性负荷(电压畸变) |
4.6 仿真试验6:线性阻感负荷(电压畸变) |
4.7 仿真试验7:线性负荷与非线性负荷并存 |
4.8 仿真试验8:线性负荷与非线性负荷并存(电压波形畸变) |
4.9 仿真试验9:线性负荷与非线性负荷并存(电源含内阻) |
4.10 仿真试验 10 电弧炉试验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3)同相供电系统结构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牵引供电系统存在的问题 |
1.2.2 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同相供电系统结构 |
2.1 概述 |
2.1.1 相关定义 |
2.1.2 同相供电系统的实现方式 |
2.2 无源对称补偿的同相供电系统结构 |
2.2.1 Vv、YNd11类无源对称补偿同相供电结构 |
2.2.2 平衡变压器类无源对称补偿同相供电结构 |
2.2.3 Vx无源同相供电 |
2.3 基于有源补偿的同相供电系统结构 |
2.3.1 Vv、YNd11类牵引变压器的有源补偿同相供电系统结构 |
2.3.2 平衡牵引变压器类的有源补偿同相供电系统结构 |
2.4 基于混合补偿的同相供电系统 |
2.4.1 基于Vv变压器的混合式同相供电系统 |
2.4.2 基于平衡变压器混合式同相供电系统 |
2.5 同相供电系统的结构 |
2.5.1 同相供电系统的AT供电方式 |
2.5.2 同相供电系统的总体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同相供电系统的控制策略 |
3.1 概述 |
3.2 同相供电系统补偿电流检测方法 |
3.2.1 改进的无锁相环有功、无功检测方法 |
3.2.2 改进的无锁相环谐波检测方法 |
3.2.3 小结 |
3.3 同相供电系统补偿控制策略 |
3.3.1 基于有源补偿的同相供电系统控制策略 |
3.3.2 基于混合补偿的同相供电补偿控制策略 |
3.3.3 小结 |
3.4 基于电能质量标准的满意补偿控制策略 |
3.4.1 谐波补偿满意控制策略 |
3.4.2 负序无功满意优化解耦控制策略 |
3.4.3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同相供电装置的容量优化与控制策略 |
4.1 概述 |
4.2 基于结构层面的同相供电装置容量分析 |
4.2.1 基于SVG补偿的同相供电补偿容量 |
4.2.2 基于潮流控制器的同相供电补偿容量 |
4.2.3 小结 |
4.3 潮流控制器容量优化设计与实时控制策略 |
4.3.1 潮流控制器的容量优化设计 |
4.3.2 潮流控制器容量实时优化控制策略 |
4.3.3 算例分析 |
4.3.4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同相供电系统试验 |
5.1 系统结构 |
5.1.1 系统总体结构 |
5.1.2 潮流控制器主电路拓扑结构 |
5.2 电能质量控制效果 |
5.2.1 牵引负荷特征分析 |
5.2.2 同相供电装置运行特性 |
5.2.3 同相供电装置补偿效果分析 |
5.3 牵引变压器利用率 |
5.3.1 牵引变压器利用率计算方法 |
5.3.2 牵引变压器利用率算例分析 |
5.4 同相供电系统损耗 |
5.4.1 同相供电系统能量流 |
5.4.2 同相供电装置损耗计算 |
5.4.3 同相供电装置的节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供电企业综合防窃电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窃电原因分析 |
1.3 国内外防窃电研究与现状 |
1.3.1 现有防窃电措施及不足 |
1.3.2 防窃电技术新进展 |
1.4 防窃电研究的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窃电行为分析 |
2.1 引言 |
2.2 常见的窃电方法分析 |
2.2.1 失/欠压法 |
2.2.2 断/分流法 |
2.2.3 移相法 |
2.2.4 扩差法 |
2.3 常见的防/反窃电方法分析 |
2.3.1 公用变压器低压用户 |
2.3.2 高供低计量用户 |
2.3.3 高供高计量用户 |
2.3.4 10kV高压户外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线损分析 |
3.1 引言 |
3.2 供售端抄表不同期 |
3.2.1 导致抄表不同期因素分析 |
3.2.2 控制措施 |
3.3 统计线损的计算方法 |
3.3.1 统计线损率的电量差值法计算 |
3.3.2 供、售电量的计算周期t对统计线损的影响 |
3.4 解决影响周期t的对策 |
3.4.1 供电量采集 |
3.4.2 售电量采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客户用电行为分析 |
4.1 引言 |
4.2 用电客户分类 |
4.2.1 分类依据 |
4.2.2 依据用电量的低压居民客户分类 |
4.3 低压居民用电异常分析 |
4.3.1 基于离散系数的用电量伪数据识别 |
4.3.2 目标区间划分 |
4.3.3 伪电量数据分析与排查 |
4.4 10KV客户用电异常分析 |
4.4.1 实时在线终端用电量伪数据识别 |
4.4.2 电能表信息异常 |
4.4.3 电能表电流数据的异常分析 |
4.4.4 利用负荷的纵向相似性判断负荷伪数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防窃电电表箱设计 |
5.1 引言 |
5.2 系统硬件构成 |
5.2.1 电子锁 |
5.2.2 射频卡 |
5.2.3 发卡机 |
5.2.4 控制中心 |
5.3 系统各部分特点及原理 |
5.3.1 电子锁设计特点及原理 |
5.3.2 射频卡特点及原理 |
5.4 控制中心功能及应用 |
5.4.1 系统设置 |
5.4.2 发卡处理 |
5.4.3 数据处理 |
5.4.4 信息查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综合防窃电体系的建立 |
6.1 引言 |
6.2 综合防窃电体系架构 |
6.2.1 窃电线路排查 |
6.2.2 窃电用户排查 |
6.2.3 防窃电手法的实施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电气化铁路双边供电系统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双边供电系统模型建立 |
2.1 外部供电方式 |
2.2 牵引变电所同相供电技术 |
2.3 牵引变压器接线方式 |
2.4 牵引供电方式 |
2.5 分区所接线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边供电系统电气性能分析 |
3.1 均衡电流分析 |
3.1.1 双边单相接线27.5kV直接供电方式 |
3.1.2 双边Vx接线2×27.5kV AT供电方式 |
3.2 并联阻抗比分析 |
3.3 牵引变电所电压损失控制技术 |
3.4 牵引负荷潮流分布 |
3.4.1 牵引负荷电流分布 |
3.4.2 牵引网电压损失分析 |
3.4.3 牵引网功率损失分析 |
3.5 牵引变压器容量分析 |
3.6 电度计量问题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边供电系统故障分析及系统仿真 |
4.1 电力系统故障理论计算 |
4.1.1 单相接地短路故障 |
4.1.2 两相接地短路故障 |
4.1.3 两相相间短路故障 |
4.2 牵引供电系统故障理论计算 |
4.2.1 直供27.5kV双边供电系统故障 |
4.2.2 AT 2×27.5kV双边供电系统故障 |
4.3 双边供电系统仿真分析 |
4.3.1 均衡电流的仿真 |
4.3.2 电力系统故障仿真分析 |
4.3.3 牵引供电系统故障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边供电系统馈线保护方案 |
5.1 馈线保护 |
5.1.1 馈线保护流程 |
5.1.2 馈线保护配置 |
5.1.3 馈线保护时限和保护范围 |
5.1.4 馈线保护动作分析 |
5.2 牵引网分段供电与状态测控技术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3 谐波对电能计量影响研究概述 |
1.3.1 基于原理的影响分析 |
1.3.2 基于试验的影响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谐波对有功电能表计量的影响分析 |
2.1 引言 |
2.2 有功电能表计量原理 |
2.2.1 感应式有功电能表计量原理 |
2.2.2 电子式有功电能表计量原理 |
2.2.3 感应式有功电能表误差分析 |
2.2.4 电子式有功电能表误差分析 |
2.3 试验系统 |
2.4 基于LMS 的试验分析 |
2.4.1 数据处理过程 |
2.4.2 分析结果 |
2.5 基于SVM 的试验分析 |
2.5.1 SVM 分析原理 |
2.5.2 模型参数的选择 |
2.5.3 分析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谐波对无功电能表计量的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误差机理分析 |
3.2.1 基于序分量的感应式无功电能表误差分析 |
3.2.2 电子式无功电能表移相误差分析 |
3.3 试验分析 |
3.3.1 试验简介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3.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谐波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谐波对电磁式互感器的影响分析 |
4.3 谐波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影响分析 |
4.4 谐波对电能计量装置总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善谐波对电能表计量影响的对策 |
5.1 引言 |
5.2 对已有电能表的措施 |
5.3 谐波环境下的电能表 |
5.3.1 谐波环境下谐波如何计量分析 |
5.3.2 谐波采集应考虑的一些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所完成的工作 |
6.2 未来的研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非线性电力电子装置的谐波源模型及其在谐波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谐波分析理论基础 |
1.2.1 谐波表示法 |
1.2.2 电力系统谐波的特性 |
1.2.3 谐波畸变的度量方法 |
1.3 谐波源模型研究进展 |
1.3.1 恒流源模型 |
1.3.2 诺顿等值电路模型 |
1.3.3 基于传递矩阵的谐波源模型 |
1.3.4 基于最小二乘逼近的谐波源模型 |
1.4 谐波分析方法综述 |
1.4.1 时域仿真法 |
1.4.2 频率扫描法 |
1.4.3 统一谐波潮流法 |
1.4.4 交替迭代谐波分析法 |
1.4.5 电流源直接求解法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整流装置的谐波耦合矩阵模型 |
2.1 引言 |
2.2 单相整流装置的谐波耦合矩阵模型 |
2.2.1 纯基波零初始相位电压供电时的模型 |
2.2.2 考虑晶闸管触发角和基波电压初始相位的模型 |
2.2.3 考虑供电端各次谐波电压的模型 |
2.2.4 考虑负载电动势的模型 |
2.2.5 谐波祸合矩阵模型的特性 |
2.3 三相整流装置的谐波耦合矩阵模型 |
2.4 考虑晶闸管换相过程的谐波耦合矩阵模型 |
2.4.1 理论介绍 |
2.4.2 算例验证 |
2.5 整流装置的谐波特性分析 |
2.5.1 基频电压对谐波电流的影响 |
2.5.2 谐波电压对基频电流的影响 |
2.5.3 谐波电压与谐波电流的自耦合与互耦合效应 |
2.5.4 基波电压初始相位和触发角对矩阵元素的影响 |
2.5.5 元素级数的取值规律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谐波耦合矩阵模型的谐波潮流分析 |
3.1 引言 |
3.2 电力系统各元件等值电路的谐波参数 |
3.2.1 发电机的谐波模型 |
3.2.2 变压器的谐波模型 |
3.2.3 输电线路的谐波模型 |
3.2.4 负荷的谐波模型 |
3.2.5 无源滤波器的谐波模型 |
3.3 基于谐波耦合矩阵模型的简单系统谐波潮流分析 |
3.3.1 算法介绍 |
3.3.2 仿真验证 |
3.4 基于谐波耦合矩阵模型的多节点系统谐波潮流分析 |
3.4.1 算法介绍 |
3.4.2 算法特点 |
3.4.3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晶闸管可控电抗器(TCRs)的谐波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TCRs的谐波耦合矩阵模型 |
4.2.1 TCRs的开关函数 |
4.2.2 单相TCRs的谐波耦合矩阵模型 |
4.2.3 三相TCRs的谐波耦合矩阵模型 |
4.2.4 仿真验证 |
4.3 TCRs谐波产生机制分析 |
4.3.1 基频电压对谐波电流的影响 |
4.3.2 谐波电压对基频电流的影响 |
4.3.3 TCRs的谐波自导纳 |
4.3.4 TCRs谐波电压与谐波电流的互耦合效应 |
4.3.5 谐波电压与谐波电压共轭的贡献大小比较 |
4.3.6 简化模型分析 |
4.4 含TCRs的谐波分析 |
4.4.1 含TCRs的谐波分析计算 |
4.4.2 简化模型精度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 |
附录 |
A. 24节点配电系统参数 |
B. 107节点(F502)配电系统参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新型的单相和三相宽负荷电度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网谐波数据的检测与分析研究[D]. 王葵. 山东大学, 2008(12)
- [2]电力系统谐波对电能计量影响的研究[D]. 曹惠敏.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 [3]同相供电系统结构与控制策略研究[D]. 周福林.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 [4]供电企业综合防窃电体系研究[D]. 王瑜. 郑州大学, 2009(02)
- [5]电气化铁路双边供电系统性能分析[D]. 范红静.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6]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与对策[D]. 许仪勋. 上海交通大学, 2008(12)
- [7]电能表试验装置的发展与研究(下)[J]. 张才德. 电测与仪表, 1989(04)
- [8]含谐波及不平衡的电压和电流条件下电度表的精度[J]. 孙. 江西电力, 1999(03)
- [9]供电系统谐波及其对电能计量影响的研究[D]. 陈明.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4(01)
- [10]非线性电力电子装置的谐波源模型及其在谐波分析中的应用[D]. 孙媛媛. 山东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