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805在可编程间隔定时器测试中的应用

TP805在可编程间隔定时器测试中的应用

一、TP805在可编程间隔定时器测试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瑞霖[1](2021)在《基于SoC的电荷ASIC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系统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粒子物理实验规模的不断扩大,探测器前端读出电子学的通道数也在不断增多。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代替了传统分立元件搭建的前端电子学电路,更好地满足现代实验下高密度、高事例率、高速度的读出需求,被广泛使用。探测器前端电荷读出ASIC(后简称电荷ASIC)使用时,在收集电荷脉冲,输出模拟信号后,还需要配套的电子学系统完成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工作。在构建电子学系统的可选方案中,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作为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新架构平台,具有巨大的优势。SoC芯片在内部集成了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与高性能的硬核处理器。与传统的“FPGA+处理器”的双芯片方案相比,精简了电路硬件的设计规模,极大提高了两部分单元在通信时的数据吞吐量,能更好满足采集电荷ASIC信号需要的大数据量、高速率等性能指标。本文根据实际需要,基于Xilinx公司的ZYNQ SoC芯片,设计了一套电荷ASIC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系统。为解决电荷ASIC的信号读出问题,探索出一种新的读出电子学系统的解决方案。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分析前端电荷ASIC芯片的工作原理与信号读出需求,确定采集与数据处理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制定了设计方案。(2)根据方案完成了系统设计。系统由数据采集板卡与上位机软件两部分组成。数据采集板卡以ZYNQ SoC芯片为控制核心,完成了信号采集、刻度源生成、温度与电流监测、数据处理与上传等功能。上位机可以配置工作参数,实时显示采样的信号波形与系统状态,完成实验数据的存储。(3)对系统进行了初步的功能测试与性能指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信号采集与数据上传、刻度源生成、状态监测、数据保存等基本功能。在性能指标上,各通道随机噪声小于2LSB,有效位为8.9位,非线性度优于0.7%。单板峰值上传速率达到600Mbps,静态功耗小于5W,满速率下功耗小于8W,满足电荷ASIC对后端电子学系统的需求。

刘光芮[2](2021)在《分布式列式内存数据库存储引擎优化方法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存储了大量数据,如何高效的处理这些数据也越来越引发人们思考。传统的在线事务联机处理(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OLTP)型数据库系统不能有效的满足人们分析海量数据的需求,而在线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OLAP)数据库系统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人们研究热点。内存容量的扩大和价格的平民化,使得数据可以直接存储于更接近CPU的内存之中,内存配合列式存储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但目前内存数据库的存储依然有些不足,比如:数据分布散乱,不能有效过滤无关数据,导致需要访问多个数据分片;数据组织方式单一,对于不同特性的数据采用相同的数据编码方式。本文将针对分布式列式内存数据库存储引擎的各种问题,从数据划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计算等多个方面提出优化方案,目的是高效组织数据,降低内存使用的同时,提升存储引擎访问效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并实现新的数据分区方式。改变数据原有离散存放的特性,提出一种适合分析场景下的数据划分方式,并建立多级统计信息。将数据按某属性值划分为若干组,组内按另一属性值排序,并且每组按列为单位存储和管理数据,减少原始表Row ID的影响,只需维护组内的Row ID映射关系,减少维护Row ID的代价。每组的各列数据可继续划分为更小的存储单位,并在每个层级建立统计信息,以便按不同粒度选择扫描数据。2.设计并实现多种存储格式和中间数据结构。针对不同的数据组织形式,可按照数据自身特性选择适当的数据存储格式,兼顾访问速度与空间使用效率。并基于存储结构,优化不同节点间传输数据的中间数据结构,降低网络通信开销,并减少内存消耗。3.设计并实现存储层算子。基于特有的数据分区方式,在一定情况下选择存储层算子,使之可以在存储引擎中完成部分计算,减少大量数据传输,提升存储引擎的资源利用率,降低查询时延。本论文是在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列式内存数据库GoldFish基础上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系统从功能和性能两方面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内存占用大幅减少,查询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任谊文[3](2020)在《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脑疲劳监测系统是一种能够实时检测人生理特征信号的重要监测设备,在司机长途疲劳驾驶、士兵作战值班等民用或军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针对目前存在的脑疲劳监测系统体积庞大、移动性差、实时性和准确度低、监测手段单一、且无法提高作业人员警觉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可穿戴式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系统。在对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技术以及蓝牙技术的研究基础上,确定了由信号采集模块、促醒干预模块、蓝牙微控器及脑疲劳监测组成的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系统总体方案,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利用眼电信号测量技术设计了眼电信号采集模块,确定了以ADS1192为模拟前端、三个Ag/Agcl电极单导联方式采集人眼电信号;利用头部姿态信号测量技术设计了头动信号采集模块,确定了以MPU9250九轴传感器为模拟前端,采集人头动信号;利用促醒干预技术设计了以蓝光、声音、振动三种外部物理刺激,作为促醒干预方法;通过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分析对比,采用低功耗蓝牙微控制n RF51822为主控单元,完成了对模拟前端的读写控制及促醒干预的功能控制,实现了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无线通信。对眼电信号分析与处理,通过三点五次平滑滤波、快速傅里叶变换及功率谱得出平均功率比值l/hR;对头动信号分析与处理,将头动加速度、角速度及磁场强度利用卡尔曼滤波原理得出俯仰角、偏航角、横滚角三方向头部姿态角。为了实现信号的实时显示与处理,设计了以Android系统为基础的上位机手机终端软件,完成了数据的存储等功能。最后,通过对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系统功能、性能及应用的测试与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连续工作时长大于5h,470nm蓝光、70d B声音与2500Hz振动的组合方式能有效提高疲劳人员的警觉度,采集与处理后的数据能实时显示,蓝牙连接距离20m范围之内,其传输速率不受影响且连接不间断,实时脑疲劳监测准确度为91.3%,所设计的系统达到了技术指标要求。设计的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系统具有结构小巧、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解决了目前存在的脑疲劳监测系统便携性差、监测手段单一、数据处理过程复杂且无法提高疲劳人员警觉度的难题,对后续疲劳分析实验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来源,在确保特定作业人员高效、可靠地完成工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林鹏飞[4](2020)在《基于EtherCAT总线的高集成度关节控制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轻型机械臂是专门为高机动性和与未知环境交互、人类交互的应用场景所设计的,在服务机器人、柔性生产线以及类人型移动平台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相比于传统工业机器人,轻型机械臂的设计面向高度灵活性和机动性需求,因此轻型机械臂结构更为紧凑,具有较高的负重/自重比、质量轻、低功耗等特点。轻型机械臂的特点要求其关节控制器在满足高集成度、高效率的同时还需拥有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以胜任复杂的控制算法。轻型机械臂工作环境通常是未知的,有时还需要完成与人的交互,这意味着更为复杂的控制策略,为保证系统的控制性能,往往要求系统能够实现更短的控制周期,这对机械臂控制系统的通信带宽、实时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高集成度关节控制器对轻型机械臂的设计有着重要意义。针对轻型机械臂特点,本文设计开发基于Ether CAT总线的高集成关节控制器。该关节控制器以FPGA为核心逻辑控制器件,基于SOPC技术,在FPGA上嵌入NIOS II软核处理器,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传感器信息采集和处理以及PMSM矢量控制等高实时性任务;对于Ether CAT从站代码,则采用软件的形式运行在软核处理器上。保证集成度的同时,实现高性能且便于维护的关节控制器软件设计。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轻型机械臂关节集成度,将关节位置采集和电机转子位置采集集成在同一块PCB板上。该设计方案采用MEMS磁编码器芯片采集磁码盘上主码道与游标码道的原始位置信息,基于游标原理,完成绝对位置的解算。由于编码器的安装误差与码盘制造精度等原因,会导致在绝对位置解算在计算当前位置所在磁极时出现错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采用插值方法的校准算法。最后,以硬件的形式实现PMSM的电流环设计。使用Verilog HDL编写电流环中各功能模块,并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其正确性。采用内模控制策略,对电流环PI参数进行设计,将四个PI参数简化为两个电流环设计带宽参数的调节,分析了控制器各个环节的延迟对电流环最大带宽的限制,以选取最大设计带宽,并采用Matlab/Simulink工具对设计的电流环参数进行仿真,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刘静德[5](2020)在《基于数据采集单元的故障注入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现代船舶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对船舶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船舶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需要对系统的容错机制进行测试。通过人为的注入故障,可以加速系统的故障发生和失效过程,是作为容错实验的有效测试手段。本文以船舶控制系统中数据采集单元作为被测对象,基于物理注入方式进行故障注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文首先对设计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整体方案的设计和软硬件的实现。按照注入方式的不同,分成模拟信号、开关量信号、CAN信号和以太网信号四类故障注入板卡。对模拟量信号的故障注入,通过叠加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干扰信号实现;通过注入短路、断路、电平强制高或低的错误,实现对开关量信号的故障注入;针对通信类的CAN和以太网信号,可注入阻抗失配、电平失配等物理层的故障;同时,还设计数据采集板卡,将采集的模拟量信号上传,进行数据比对与分析。另外,硬件系统均采用以太网通信方式,实现多节点设备的互连与实时控制。上位机软件基于Qt平台进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软件设计按照功能模块划分,能够实现网络参数和故障参数配置、通道数据实时监控、历史数据存储查询以及故障诊断功能。其中,针对故障诊断算法进行了建模与仿真,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最后对构建的故障注入系统,分板卡进行模块化测试,并结合上位机软件进行软硬件联调实验;经过实验验证,故障注入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均满足设计需求,可应用于数据采集单元容错机制的检测。

刘应盼[6](2019)在《基于ZYNQ的图像采集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机器视觉系统在处理效果和速度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如何高效地采集图像并进行实时图像处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面对功能需求日益激增的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时,使用传统的SoC实现图像处理系统已无法满足需求,况且不管在航空航天等军事领域还是生活应用中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如何设计出环境适应性好,功能丰富且成像质量和处理速度快的图像采集处理系统是本文研究的关键。Xilinx推出的Zynq-7000系列产品在单片上集成了双核Cortex-A9处理器和Xilinx7系列的FPGA,不仅解决了处理器和可编程逻辑的通信矛盾,又能为实现功能丰富的高端嵌入式应用提供高性能处理和计算。本文利用软硬件协同技术设计实现了基于Zynq平台的嵌入式图像采集处理系统方案。该方案以双核ARM架构处理器作为管控中心,移植Linux系统搭建可视化平台,以FPGA作为系统数据传输处理的硬件平台。其中图像处理模块实现了可用于焊缝检测边缘的改进锐化算法,并通过HLS工具将该算法集成到硬件中实现,实现系统的硬件加速。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传统SoC实现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的缺点,并分析了图像采集处理系统各个阶段的发展形式,论证了基于Zynq平台实现嵌入式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的优势。本系统采用CMOS相机实现高速数据采集并通过DVP接口传输,在系统内采用AXI总线技术连接各个模块,以HDMI接口作为图像显示接口,并且在实现的模块中加入数据缓存模块,使得数据高效有序的传输。(2)设计了系统的软硬件实现的具体流程,并提出了各个模块的选型和设计要求。针对系统视频输入接口,设计了用于PL与PS数据交互的采集控制IP核;针对图像处理接口设计,利用HLS工具优化了改进锐化算法的实现方式;针对视频输出接口,设计实现了将RGB信号转换为HDMI差分信号输出的控制接口。(3)研究了嵌入式采集和处理系统中常用的图像处理算法,并基于阈值分割实现了肤色检测算法、研究传统的焊缝边缘检测的流程,设计了改进的锐化算法并将其应用于焊缝边缘检测的优化方案。该方案降低了噪声的干扰且焊缝边缘检测效果更好。在HLS设计实现中,通过加入行缓存和窗口函数的设计模式实现数据的流水线工作,优化算法处理的速度。(4)移植Linux操作系统,添加相关驱动支持,设计QT应用软件。对于关键驱动的实现,针对相机接口与PL通信的特点,本文采用OV5640驱动实现对相机设备的灵活配置。针对数据缓存部分,设计了VDMA驱动来控制系统的各个模块运行。本文通过软硬件划分的方式搭建的嵌入式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系统稳定工作,通过测试图像处理效果提升明显且实时显示,另外系统易于移植,系统可定制,设计成本低等让该工程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鹿秀萍[7](2019)在《基于金属磁记忆的地磁探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铁磁性金属管道由于其良好的机械特性,是目前能源运输的重要手段。管道长期服役过程中受到疲劳和各种应力的作用,会使管道表面产生应力集中区,当应力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将演变成宏观裂缝,导致管道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我国输油气管道铺设量大,长期掩埋地下,开挖困难,因此实现非开挖条件下埋地管道应力集中区检测是安全性能检测中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无损检测技术之一,本文基于金属磁记忆技术设计开发了非接触式多通道地磁探测系统。本文在充分调研目前常规管道无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金属磁记忆形成原理与检测机理,基于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设计开发了非接触式多通道低功耗地磁探测系统。硬件部分以C8051F120微控制器为核心,设计了多路地磁数据同步采集、信号调理、缺陷位置定位以及通信接口等多个模块电路,同时完成了埋地管道多路地磁信息采集和预处理CPU软件的开发;在此基础上基于Lab VIEW开发了磁记忆数据综合处理软件,采用矢量合成算法对多路地磁信号进行数据计算,提取切向Hp(x)和法向Hp(y)磁记忆特征信号得到二维磁记忆曲线,可以根据实时曲线判断应力集中区,同时还具有位置定位、波形回放、数据存储等功能。为提高管道缺陷判断准确性,使磁记忆特征信号更加明显,进而对磁记忆原始信号预处理模型和算法进行了论证分析,详细介绍了磁记忆原始信号的经验-小波降噪方法,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本文开发的基于金属磁记忆的地磁探测系统进行了系统测试,并以Q235钢为实验对象开展了金属磁记忆现场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系统运行稳定,不仅能够准确定位被测试件应力集中部位,还可以根据李萨如图大小确定应力集中严重程度,对实现非开挖条件下埋地管道的安全性能检测具有重大意义。

朱焱[8](2019)在《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文中提出短波通信作为一种能够不依赖基础设施和中继设备实现远距离通信的方式,在无线通信领域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研究内容源于科研项目“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研制”,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链路建立效率、数据传输吞吐量和数据传输安全性,研究路径为在已有硬件设备和部分应用软件基础上,设计并实现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了现有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的工作状态及各工作状态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中已有的硬件组成和软件框架结构;对软件结构中需要改进的自动链路建立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需要添加的链路保护模块做出了说明。2.以实现高效率的链路建立为目的,设计了数据链路层的分时自动链路建立协议。通过建立射线传输损耗预测模型,实现在不同时间段内对最佳工作频率集的选择;设计了各台站的分时同步扫描技术,使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能够全天候的工作在不同的最佳频率集上;设计了基于分时同步扫描的两种自动链路建立方式。3.应用户需求,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传输吞吐量为目的,本文设计了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设计了用于统一发送文件格式的文件预处理功能,并针对大文件的发送,引入了循环缓冲区的机制;通过采用CRC校验、选择性重传等方法,设计了数据的可靠性传输协议;通过对分集技术的理论研究,设计了在两个频率上分时传输的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4.为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遭到恶意监听和攻击,本文设计了数据链路层的链路保护协议。分析了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对链路保护功能的基本要求,选择了RC4流加密算法作为链路保护协议的核心算法;以抵御主动密码破解和被动重传攻击为目的,设计了由时间域、频率域等信息组成的的密钥;设计了满足实际应用的链路保护协议。在室内测试平台和室外实际线路测试平台中,对所完成的数据链路层软件进行了联合测试,验证了分时自动链路建立协议、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和链路保护协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谢翰威[9](2019)在《高速Serdes接口测试的集成化ATE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集成电路大多向着高密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电路间的数据传输要求显得越来越高。串行的Serdes接口技术逐渐取代了并行接口技术,其采用了差分数据以及嵌入式时钟方式,使数据传输速率得到极大提高。如今,已广泛应用在PCI-Express总线、100GBASE以太网、OIF-CEI背板传输等标准串行接口中,接口传输速率已经达到16Gbps56Gbps,这给测试带来了诸多挑战。市场上主流的自动化测试设备(Automatic Test Equipment,简称ATE),尽管具有集成度高、通用性强的特点,但在测试速率上已不能满足高速Serdes接口测试要求。导致芯片Serdes接口的测试大多采用了“由设计保证”式的自测试,对接口参数和性能的测试只能止步于实验室的验证测量。因此,为保证Serdes接口高质量、高效率的全速测试,这就需要构建新的集成化、自动化的高速接口测试平台。本文结合了ATE测试平台和高速测量仪器(示波器、误码测试仪等)的各自优势,将两者有机融合,实现了针对复杂芯片进行高速测试的集成化、自动化的测试平台。首先,本文对高速串行接口的测试技术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测试需求。而后,依据测试需求和现有设备情况,对测试平台硬件结构进行系统化构建,并制作了专用的测试负载板。然后,对ATE和测量仪器的指令控制系统和协同一体化软件进行综合设计。最终,形成多设备高效协同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并实现了对28Gbps速率的Serdes接口芯片的功能及关键参数的测试。本文以某款国产自主设计的SOC/Serdes芯片为中心,以需求分析为引导,进行了具体的系统硬件架构设计、软件程序设计、实例化测试验证等。与常用的测试解决方案相比,本文所设计的协同一体化测试平台,对高速接口的自动化、高质量、高覆盖率的测试要求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芯片的产品初测、中小规模测试或者鉴定测试等情况下也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保证了测试溯源性,并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

李萌[10](2018)在《基于组态模式的PLC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Modbus局域网络构成的污水处理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PLC和组态软件的特点,总结了目前PLC监控系统存在的不足,阐述了数据传输协议、执行系统的工作方式以及PID反馈调节原理,提出了一个局域网与互联网人机控制界面数据交换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设计了一个新的执行系统控制器,该远程监控系统设计可提高监控网络运行的可靠性。论文全面阐述了组态软件、PLC和PIC16F877A单片机在系统中的运行特性、控制方法及协议路由。方案选用力控组态软件设计监控系统的上位机组态监控界面,实现整体系统的远程监控与数据处理。组态监控界面与局域网络控制系统之间采用Modbus TCP/IP协议,组态监控界面可以运行于一个或多个PC机,从而达到多点监控的目的。选用施耐德公司的Modicon M218 PLC作为Modbus局域网络的服务主机,实现局域网络各执行系统的数据采集与交换,并与网络模块及远程访问服务器一起作为局域网络路由器实现Modbus TCP/IP协议与Modbus协议的数据路由。选用微芯公司PIC16F877A系列单片机制作Modbus局域网络执行系统的控制器,实现执行系统的数据采集任务和控制电气设备的运行。在执行系统软件设计方面通过闭环控制和数据的冗余处理,即PID算法来保证执行系统整体的运行可靠性。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课题的任务。第二章介绍了PLC的基本原理和组态软件的基本概念。第三章介绍了基于组态模式的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第四章根据远程监控的要求,搭建了监控系统上位机与PLC的通信。第五章设计了执行系统控制器的硬件与软件,并搭建了PLC与执行系统的通信与控制。总之,本文首先在组态模式下将PLC设计为远程监控系统网络服务器中一部分,并实现其网络协议路由功能;其次将当前工业局域网接入互联网,实现PLC系统的远程监控功能;最后设计了新的执行系统控制器,降低PLC在工业执行系统终端上的使用率,为系统产业化后提高性价比提供了可能性。

二、TP805在可编程间隔定时器测试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P805在可编程间隔定时器测试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oC的电荷ASIC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粒子物理实验及其发展
    1.2 读出电子学系统组成
    1.3 电荷测量ASIC在读出电子学的应用
        1.3.1 LHC上的ALICE时间投影室的前端系统
        1.3.2 DAMPE硅追踪器探测器的读出电子学系统
        1.3.3 先进ASIC芯片SAMPA在 NICA项目中的使用
    1.4 SOC在读出电子学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应用环境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电荷测量方法
    2.1 电荷测量的技术路线介绍
    2.2 前置放大器
        2.2.1 电荷灵敏放大器
        2.2.2 电流灵敏放大器
    2.3 模拟信号处理
        2.3.1 极零相消
        2.3.2 滤波成形
        2.3.3 寻峰-峰保持
    2.4 数字化方式
第3章 系统方案与技术路线选择
    3.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3.2 系统技术路线选择
        3.2.1 硬件方案
        3.2.2 ZYNQ SoC固件方案
        3.2.3 上位机软件方案
    3.3 设计流程与工具介绍
第4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整体介绍
    4.2 硬件设计
        4.2.1 主控模块电路
        4.2.2 信号采集电路
        4.2.3 刻度源与阈值电压产生电路
        4.2.4 电源电路
        4.2.5 监测与保护电路
        4.2.6 以太网通信电路
    4.3 ZYNQ PL端逻辑设计
        4.3.1 ADC配置与数据获取逻辑
        4.3.2 采样数据处理逻辑
        4.3.3 片内总线接口逻辑
        4.3.4 片内总线互联设计
    4.4 ZYNQ PS端嵌入式代码设计
        4.4.1 程序工作流程
        4.4.2 采样数据获取与上传功能
        4.4.3 刻度输出功能
        4.4.4 监控与保护功能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功能性测试
        5.2.1 数据读出测试
        5.2.2 刻度源与阈值电压源测试
        5.2.3 温度电流监测与保护功能测试
    5.3 性能指标测试
        5.3.1 基线与等效噪声测试
        5.3.2 系统有效位测试
        5.3.3 通道线性测试
        5.3.4 数据读出速率测试
        5.3.5 稳定性与最大功耗测试
    5.4 测试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2)分布式列式内存数据库存储引擎优化方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典型系统
    2.1 列式数据库常见优化技术
        2.1.1 数据压缩
        2.1.2 向量化执行
        2.1.3 延迟物化
    2.2 布隆过滤器
    2.3 分布式OLAP数据库
        2.3.1 Power Drill
        2.3.2 Click House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背景与设计目标
        3.1.1 系统背景
        3.1.2 系统设计目标
    3.2 系统总体架构与模块设计
    3.3 主要流程分析
        3.3.1 导入流程
        3.3.2 查询流程
        3.3.3 节点变动流程
    3.4 优化方案
        3.4.1 数据分区的设计
        3.4.2 存储格式设计
        3.4.3 中间数据结构的设计
        3.4.4 存储层算子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底层基础工具的实现
        4.1.1 网络通信框架的实现
        4.1.2 定时器的实现
        4.1.3 线程池的实现
    4.2 数据存储结构的实现
        4.2.1 基础数据结构实现
        4.2.2 关键存储结构实现
        4.2.3 总体存储结构实现
    4.3 中间数据结构的实现
    4.4 存储层算子实现
        4.4.1 Scan算子实现
        4.4.2 Group算子实现
        4.4.3 Local Join算子实现
    4.5 导入系统的实现
        4.5.1 数据库读取组件模块实现
        4.5.2 数据服务器模块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1.1 硬件环境
        5.1.2 系统拓扑
        5.1.3 测试数据集
    5.2 功能测试
        5.2.1 导入功能
        5.2.2 全表查询功能
        5.2.3 范围查询功能
        5.2.4 分组功能
        5.2.5 连接功能
        5.2.6 排序功能
    5.3 性能测试
        5.3.1 范围查询性能测试
        5.3.2 分组查询性能测试
        5.3.3 连接查询性能测试
    5.4 存储数据内存开销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要求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技术
        2.1.1 眼电信号概述
        2.1.2 头部姿态信号概述
        2.1.3 促醒干预方法概述
    2.2 蓝牙技术
        2.2.1 无线通信技术
        2.2.2 蓝牙4.0BLE技术
        2.2.3 蓝牙4.0BLE协议栈
        2.2.4 蓝牙4.0BLE在本系统中的作用
    2.3 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系统设计考虑的问题
    2.4 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系统总体设计
        2.4.1 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系统总体组成
        2.4.2 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系统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电路架构设计
    3.2 电源模块设计
        3.2.1 锂电池充电电路设计
        3.2.2 锂电池供电电路设计
    3.3 低功耗蓝牙微控制器及基本外围电路设计
        3.3.1 低功耗蓝牙微控制器简述
        3.3.2 微控制器基本外围电路设计
    3.4 眼电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4.1 眼电信号采集芯片简介
        3.4.2 眼电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5 头动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5.1 头动信号采集芯片简介
        3.5.2 头动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6 促醒干预模块设计
        3.6.1 蓝光促醒干预设计
        3.6.2 声音促醒干预设计
        3.6.3 振动促醒干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开发环境
    4.2 软件控制程序设计
    4.3 微控制器nRF51822与传感器之间的通信
        4.3.1 SPI通信接口基本原理
        4.3.2 ADS1192读写控制
        4.3.3 MPU9250读写控制
    4.4 促醒干预功能配置与实现
        4.4.1 PPI应用与PWM产生
        4.4.2 促醒干预功能配置
        4.4.3 促醒干预功能的工作模式与实现
    4.5 微控制器nRF51822与手机之间的蓝牙通信
        4.5.1 蓝牙协议栈的调度机制
        4.5.2 蓝牙通信协议设计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眼电与头部姿态信号分析与处理
    5.1 眼电信号时域特征分析概述
    5.2 眼电信号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5.2.1 滤波算法选择
        5.2.2 快速傅里叶变换
        5.2.3 功率谱分析
    5.3 头动原始信号时域特征分析概述
    5.4 头动信号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5.4.1 卡尔曼滤波算法
        5.4.2 头部姿态角合成
    5.5 手机终端软件设计
        5.5.1 基于Android系统的手机终端总体设计
        5.5.2 手机终端软件各部分功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6.1 测试环境及测试内容
    6.2 系统功能测试
        6.2.1 硬件部分测试
        6.2.2 软件部分测试
    6.3 系统性能测试
    6.4 系统应用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工作
    7.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和参与的科研情况
致谢

(4)基于EtherCAT总线的高集成度关节控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轻型机械臂及其关节驱动器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EtherCAT工业以太网技术研究现状与分析
    1.4 磁编码器研究现状及分析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关节控制器总体及ETHERCAT从站设计
    2.1 引言
    2.2 关节控制器需求分析
    2.3 关节控制器总体设计
        2.3.1 总体架构设计
        2.3.2 功率驱动电路设计
        2.3.3 逻辑控制电路设计
    2.4 EtherCAT从站设计
        2.4.1 EtherCAT概述及ESC选型
        2.4.2 基于LAN9252的EtherCAT从站硬件设计
        2.4.3 基于LAN9252的EtherCAT从站软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绝对式磁编码器设计及校准
    3.1 引言
    3.2 基于游标原理的绝对式磁编码器及其位置解算
    3.3 绝对位置解算算法校准
    3.4 位置传感器硬件设计
    3.5 位置传感器软件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流环设计与仿真
    4.1 引言
    4.2 PMSM矢量控制
    4.3 电流环PI参数确定与仿真
        4.3.1 基于内模控制原理的PI参数确定
        4.3.2 延时对电流环带宽的影响
    4.4 硬件电流环设计
        4.4.1 系统物理量的标幺化与定标
        4.4.2 时序设计
        4.4.3 电流采集模块
        4.4.4 PI控制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验证与性能测试
    5.1 引言
    5.2 EtherCAT从站通信测试
    5.3 位置传感器实验测试
    5.4 硬件电流环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电流采集模块实验验证
        5.4.2 电流环带宽与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数据采集单元的故障注入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故障注入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内容概述
2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船舶控制系统模拟实验平台介绍
    2.2 故障注入系统需求分析
    2.3 故障注入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4 系统关键技术与算法介绍
    2.5 本章小结
3 故障注入系统硬件设计
    3.1 最小系统设计
    3.2 模拟信号故障注入板卡设计
    3.3 开关信号故障注入板卡设计
    3.4 通信信号故障注入板卡设计
    3.5 ADC采集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故障注入系统软件设计
    4.1 故障注入系统软件整体框架
    4.2 故障注入系统软件协议设计
    4.3 故障注入系统下位机程序设计
    4.4 故障注入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模块测试与实验结果
    5.1 模块测试
    5.2 实验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B 硬件板卡实物图展示

(6)基于ZYNQ的图像采集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图像处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关键技术和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
    2.2 Zynq-7000 系列平台内部框架
    2.3 关键技术和设计优势
        2.3.1 AXI接口技术
        2.3.2 软硬件协同设计
        2.3.3 PL硬件加速和可重配置计算
        2.3.4 高层次综合
    2.4 系统总体设计
        2.4.1 系统整体架构
        2.4.2 系统硬件实现方案设计
        2.4.3 系统软件实现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入式图像处理算法研究
    3.1 图像去噪算法的研究
        3.1.1 图像噪声类型
        3.1.2 图像滤波算法
    3.2 图像分割
        3.2.1 阈值分割
        3.2.2 边缘检测
    3.3 基于阈值分割的肤色检测算法
    3.4 基于改进锐化算法的焊缝边缘检测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Vivado HLS的图像处理IP核设计
    4.1 高层次综合
        4.1.1 Vivado HLS工具简介
        4.1.2 Vivado HLS视频库加速
        4.1.3 HLS设计流程
    4.2 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ip核实现
        4.2.1 基于拉普拉斯的边缘检测算法实现
        4.2.2 基于阈值分割的肤色检测算法实现
        4.2.3 基于改进锐化算法的焊缝边缘检测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Zynq的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的实现
    5.1 硬件平台集成设计实现
        5.1.1 硬件平台设计流程
        5.1.2 VDMA组件配置
        5.1.3 图像采集控制模块
        5.1.4 图像显示模块
        5.1.5 片上系统集成
    5.2 嵌入式软件平台设计实现
        5.2.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5.2.2 U-boot移植
        5.2.3 Linux系统移植
        5.2.4 设备树移植
        5.2.5 Linux驱动程序移植
        5.2.6 嵌入式应用软件设计
    5.3 图像处理系统搭建及测试
        5.3.1 系统环境搭建
        5.3.2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金属磁记忆的地磁探测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2 传统管道应力检测方法
    1.3 金属磁记忆检测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磁记忆检测特征信号提取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金属磁记忆检测机理
    2.1 铁磁性材料的自发磁化特性
    2.2 磁畴的基本理论
    2.3 铁磁性材料的磁弹性效应
    2.4 金属磁记忆检测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金属磁记忆的地磁探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基于金属磁记忆的地磁探测系统总体方案论证
        3.2.1 地磁数据获取方案
        3.2.2 缺陷位置精准定位方案
        3.2.3 系统模块供电方案
        3.2.4 便携式移动机械平台方案
        3.2.5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金属磁记忆的地磁探测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4.1.2 地磁数据采集模块电路
        4.1.3 缺陷位置定位模块电路
        4.1.4 电源模块电路
        4.1.5 通信模块电路
        4.1.6 核心处理模块
        4.1.7 硬件电路PCB板制作及实物图
    4.2 下位机系统软件设计
        4.2.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2 自检与异常处理
        4.2.3 信息采集与处理子程序
        4.2.4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4.3 PC端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4.3.1 数据处理软件功能设计
        4.3.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3.3 串口通信功能模块设计
        4.3.4 实时数据处理与显示
        4.3.5 数据回放模块设计
        4.3.6 Lab SQL数据库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记忆信号预处理与仿真
    5.1 磁记忆信号预处理概况
    5.2 自适应EEMD降噪算法
    5.3 小波阈值降噪算法
    5.4 经验-小波降噪法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与试验分析
    6.1 实验室测试
        6.1.1 模块功能测试
        6.1.2 系统标定测试
        6.1.3 实验室整体测试
    6.2 Q235 钢静载拉伸试验
        6.2.1 测试选用试件
        6.2.2 实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短波通信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概述
    2.1 工作状态
    2.2 硬件组成
    2.3 软件框架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时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3.1 分时自动链路建立协议功能模块
    3.2 频率集优选
        3.2.1 射线传输损耗预测模型
        3.2.2 频率集优选的设计与实现
    3.3 盲扫描
        3.3.1 盲连接频率表
        3.3.2 盲扫描协议设计
        3.3.3 盲扫描协议的实现
    3.4 盲连接
        3.4.1 盲连接的两种建链方式
        3.4.2 盲探测
        3.4.3 业务管理
        3.4.4 盲连接数据单元格式设计
        3.4.5 盲连接协议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处理方式
        4.1.1 文件预处理
        4.1.2 循环缓冲区
    4.2 可靠性传输协议设计
    4.3 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的设计
        4.3.1 分集技术研究
        4.3.2 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的TM业务握手设计
        4.3.3 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的HDL双频扫描数据传输设计
    4.4 双频扫描数据传输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链路保护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5.1 链路保护介绍
    5.2 链路保护协议要求
    5.3 RC4加密算法
    5.4 链路保护协议的设计
        5.4.1 密钥设计
        5.4.2 数据流加密解密流程设计
    5.5 链路保护协议的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平台搭建
        6.1.1 室内测试平台搭建
        6.1.2 实际线路测试平台搭建
    6.2 分时自动链路建立协议测试与验证
        6.2.1 测试流程
        6.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3 双频扫描数据传输协议测试与验证
        6.3.1 测试流程
        6.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4 链路保护协议测试与验证
        6.4.1 测试流程
        6.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高速Serdes接口测试的集成化ATE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目的与结构
2 高速Serdes接口测试技术
    2.1 Serdes接口的基本原理结构
    2.2 DFT的设计
        2.2.1 JTAG测试
        2.2.2 PRBS测试
        2.2.3 BIST自测试
    2.3 Serdes接口的关键测试参数
        2.3.1 眼图测试
        2.3.2 抖动与抖动容限
        2.3.3 误码率测试
    2.4 常用的测试解决方案
        2.4.1 PMA串行回环测试方法
        2.4.2 两种改良的串行回环方案
        2.4.3 近端协议回环
        2.4.4 远端协议回环
    2.5 新的集成化自动测试解决方案
        2.5.1 新的测试解决方案
        2.5.2 该解决方案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3 高速Serdes接口芯片测试平台硬件设计
    3.1 高速Serdes接口芯片测试需求与解析
    3.2 测试平台硬件解决方案的构建
    3.3 测试接口板loadboard设计
    3.4 测试过程损耗研究
        3.4.1 影响设计损耗的参数
        3.4.2 PCB板材设计
        3.4.3 PCB过孔设计
        3.4.4 PCB设计中的走线方式
        3.4.5 PCB板连接器
        3.4.6 测试插座的设计
        3.4.7 PCB设计总损耗
    3.5 本章小结
4 集成化ATE测试平台软件设计
    4.1 SCPI简介
    4.2 软件接口协议
    4.3 测试方法Testmethod程序设计
        4.3.1 误码率测试
        4.3.2 发射机眼图测试
        4.3.3 发射机抖动测试
        4.3.4 接收机抖动容限测试
        4.3.5 接收机压力眼测试
    4.4 自动化测试流程设计
    4.5 测试结果处理与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高速Serdes接口芯片的测试与验证
    5.1 功能验证与DFT测试
    5.2 Loopback和 BIST测试
    5.3 误码率测试
    5.4 TX端眼图与抖动测试
    5.5 RX端抖动容限测试
    5.6 几种测试方案的结果分析与比对
    5.7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组态模式的PLC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工业监控领域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1.2.1 PLC的发展现状
        1.2.2 组态软件发展现状
        1.2.3 污水处理系统远程监控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任务
第2章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与组态软件
    2.1 PLC的基本概念
        2.1.1 PLC的基本结构
        2.1.2 PLC的基本功能与特点
        2.1.3 PLC的工作原理
    2.2 PLC的编程语言
    2.3 组态软件的设计思想与特点
第3章 基于组态模式的远程监控总体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3.2 系统结构及理论基础
        3.2.1 系统构成
        3.2.2 Modbus通信协议原理
        3.2.3 ModbusTCP/IP通信协议原理
        3.2.4 执行系统的PID控制算法
        3.2.5 执行电动机动态响应时间推演
    3.3 系统模块功能介绍
        3.3.1 系统控制形式选择
        3.3.2 系统模块选择
第4章 组态模式下上位机与PLC通信的实现
    4.1 PLC与组态上位机的通信系统搭建
        4.1.1 组态软件的监控方法及流程
        4.1.2 上位机与PLC的物理连接
        4.1.3 上位机组态与PLC的远程通信设置
    4.2 监控组态界面设计与仿真
第5章 控制终端的一体化设计
    5.1 执行系统的设计
        5.1.1 执行系统控制器硬件设计
        5.1.2 执行系统控制器与变频器的连接及驱动
        5.1.3 执行系统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的连接及驱动
        5.1.4 执行系统控制器与软起动器的连接及驱动
    5.2 执行系统运行参数的采集与变送
    5.3 系统联机调试
        5.3.1 硬件与软件调试
        5.3.2 联机调试
        5.3.3 调试问题总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四、TP805在可编程间隔定时器测试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oC的电荷ASIC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系统设计[D]. 陈瑞霖.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分布式列式内存数据库存储引擎优化方法的设计与实现[D]. 刘光芮.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脑疲劳监测与促醒干预系统研究[D]. 任谊文.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EtherCAT总线的高集成度关节控制器研究[D]. 林鹏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数据采集单元的故障注入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静德.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ZYNQ的图像采集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应盼.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基于金属磁记忆的地磁探测系统设计与开发[D]. 鹿秀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新型短波选频通信终端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D]. 朱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高速Serdes接口测试的集成化ATE平台设计与实现[D]. 谢翰威.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10]基于组态模式的PLC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 李萌. 信阳师范学院, 2018(12)

标签:;  ;  ;  ;  ;  

TP805在可编程间隔定时器测试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