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消脾灵颗粒对大鼠胃癌癌前病变防治作用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中药消脾灵颗粒对大鼠胃癌癌前病变防治作用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一、中药消痞灵冲剂对大鼠胃癌前期病变防治作用的形态计量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16)在《基于Ezrin-ACAP4通路的消痞灵防治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简称CAG)是慢性胃炎向胃癌演变的关键阶段,阻断和逆转CAG的疾病进展是预防胃癌发生的有效途径。西医对本病尚无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具有显着优势。CAG的发生、发展与胃酸分泌紊乱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Ezrin-ACAP4通路在胃酸分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开展基于本通路的中医药干预CAG内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CAG证候要素的临床研究明确CAG的核心病位及核心病性,获得本病核心病机及核心治法;基于临床研究结果,选择与本病核心病机及治法相对应的临床有效方剂消痞灵(党参、炙百合、丹参、白花蛇舌草、香橼、乌药、三七、半枝莲、莪术)作为阳性药物,观察其防治大鼠CAG疾病进展的疗效,在体内系统地研究消痞灵对CAG大鼠胃酸分泌水平的影响及其对影响胃酸分泌的重要信号通路-Ezrin-ACAP4通路相关蛋白的调节机制。不仅为临床辨治CAG提供指导,更为临床应用中药调控胃酸分泌防治CAG提供客观证据,从而有效指导CAG中医临床用药。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方法,全面收集CAG患者临床四诊信息,建立四诊信息数据库,通过因子分析方法获得CAG证候要素,明确其核心病位和核心病性,分析CAG的核心病机及治法。2.实验研究:①将38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19只,给予SPF级饮食喂养,模型组19只,采用MNNG综合造模法复制大鼠CAG模型,每周记录各组大鼠的表征变化、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抓力,第16周末,各组随机抽检5只大鼠进行胃组织病理学观察,明确CAG大鼠模型造模成功,根据表征观察表的记录判断CAG大鼠的证候。②将12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25只,给以SPF级饮食喂养,模型组95只,采用MNNG综合造模法复制大鼠CAG模型。第16周末大鼠CAG造模成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检24只模型组大鼠和6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进行CAG阶段的实验(剩余模型组大鼠继续造模),24只模型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消痞灵防治组、胃复春防治组和空白模型组(统称为防治组),每组8只,在继续造模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消痞灵制备的药液4.3ml/kg、胃复春片配制的药液4ml/kg、蒸馏水4ml/kg灌胃,每日一次,给药8周后取材。剩余模型组大鼠明确在第26周末PLGC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消痞灵防治组、胃复春防治组、空白模型组(统称为防治组)和消痞灵治疗组、胃复春治疗组、自然恢复组(统称为治疗组),每组各9只,各组按相应药物上述剂量进行灌胃治疗,持续8周,剩余大鼠于第34周末取材。③观察消痞灵干预CAG不同病理阶段各组大鼠胃组织的病理学改变,pH仪测定胃酸水平,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胃黏膜H,K-ATPase、Ezrin、ACAP4、ARF6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横断面研究共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合格病例413例,CAG病位证素依次为“胃>脾>肝>心>大肠>小肠>肾”,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气滞>阴虚>热>湿>血瘀”。2.实验研究:①造模初期(第3-9周),模型组大鼠开始出现形体消瘦、抓力下降、进食量减少、活动度减少、舌淡白、唇淡白、毛枯黄无泽、爪淡白,并持续至造模结束,推测造模初期模型组大鼠的证候特征以气虚为主;造模后期(第13-15周),模型组部分大鼠出现唇青紫、舌暗红、爪青紫,推测造模后期模型组大鼠的证候特征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血瘀。因此,通过MNNG综合造模法诱发CAG大鼠模型的证候特征为气虚血瘀证。②消痞灵组大鼠的形体较前变胖,毛发较前亮泽,反应较灵敏,活动度增加,唇、爪渐变为淡红,舌体渐变红润,体重稳步增长,进食量较前增加,且体重和进食量较空白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增加。可见,消痞灵可明显改善CAG及PLGC模型大鼠的一般状况。③各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大鼠CAG阶段治疗后,消痞灵防治组3只大鼠胃黏膜未见明显异常(3/5,60%),2只大鼠诊断为CAG(2/5,40%);胃复春防治组5只大鼠诊断为CAG(5/8,63%),2只大鼠诊断为PLGC(2/8,25%),1只大鼠胃黏膜未见明显异常(1/8,12%);空白模型组6只大鼠出现轻度到重度不等的异型增生(6/7,86%),1只大鼠诊断为CAG(1/7,14%)。大鼠PLGC阶段治疗后,消痞灵防治组4只大鼠出现轻中度异型增生(4/7,56%),3只大鼠为CAG(3/7,44%);胃复春防治组1只大鼠为胃癌(1/7,14%),6只大鼠为轻中度异型增生(6/7,86%);空白模型组有3只大鼠诊断为胃癌(3/8,38%),5只为轻中重度异型增生(5/8,62%);消痞灵治疗组7只大鼠为CAG(7/9,78%),2只为轻度异型增生(2/9,22%);胃复春治疗组5只大鼠为轻中度异型增生(5/9,55%),4只为CAG(4/9,45%);自然恢复组7只大鼠均为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7/7,100%)。可见,消痞灵可有效阻止和逆转CAG大鼠的疾病进展和病理状态。④消痞灵组大鼠胃酸pH值明显下降,且低于空白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和胃复春组(P<0.05)。可见,消痞灵可明显提高CAG和PLGC大鼠的胃酸分泌水平。⑤消痞灵组大鼠胃组织H,K-ATPase的表达水平高于空白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和胃复春组(P<0.05);消痞灵组大鼠胃组织Ezrin的表达水平高于空白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和胃复春组(P<0.05);消痞灵组大鼠胃组织ACAP4的表达水平高于空白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和胃复春组(P<0.05);消痞灵组大鼠胃组织ARF6的表达水平高于空白模型组、自然恢复组(P<0.05)。可见,消痞灵可明显提高CAG和PLGC大鼠胃黏膜H,K-ATPase、Ezrin、ACAP4、ARF6 蛋白表达水平。结论①CAG病机分虚、实两端,虚主要为“气虚、阴虚”;实主要为“气滞、热、湿、血瘀”,临床辨治当“审证求因,分辨标本虚实;扶正固本、祛邪治标、通补兼施”。②通过MNNG综合造模法复制CAG大鼠模型的证候特征为气虚血瘀证,消痞灵可明显改善CAG和PLGC大鼠的一般状况,阻止和逆转CAG大鼠的疾病进展和病理状态,并可能通过增加大鼠胃黏膜Ezrin的表达水平,使Ezrin通过其第66位Ser的磷酸化招募更多的ACAP4在胃壁细胞顶膜上定位,ACAP4可以通过水解GTP调节ARF6在胃壁细胞囊泡运输中的功能,使更多的囊泡由胞质运输到顶膜,囊泡中H,K-ATPase在顶膜锚定,从而提高胃酸分泌,延缓了 CAG的疾病进展,阻止了胃癌的发生。

李纯[2](2013)在《参七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利于阻止胃癌的发生。CAG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参七消痞颗粒由党参、乌药、百合、香橼皮、丹参、三七粉、莪术、白花蛇舌草、土贝母、蒲公英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参七消痞颗粒对CAG大鼠黏膜营养因子的分泌有改善作用,可刺激胃酸分泌,促进黏膜的修复,改善胃功能及胃黏膜萎缩。因此,我们拟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胃功能的影响及抗炎、镇痛作用,并对其治疗大鼠CAG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1.参七消痞颗粒对胃功能的影响本部分实验旨在探讨参七消痞颗粒对胃功能的影响。研究通过正常小鼠胃排空实验,采用阿托品致小鼠胃排空障碍模型以及新斯的明致小鼠胃排空亢进模型,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小鼠胃动力的影响;通过采用西咪替丁制备胃酸缺乏大鼠模型,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胃分泌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胃排空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胃排空障碍模型中,参七消痞颗粒高剂量组胃排空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在胃排空亢进模型中,参七消痞颗粒高剂量组胃排空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参七消痞颗粒对正常小鼠胃排空没有明显的影响,对阿托品致小鼠胃运动障碍具有协同作用,能拮抗新斯的明所致的小鼠胃运动亢进,提示其具有抑制胃动力的作用。在胃酸缺乏大鼠模型中,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pH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胃壁结合黏液量无明显差异(P>0.05);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胃蛋白酶活性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参七消痞颗粒能增加西咪替丁所致胃酸缺乏大鼠的胃液酸度,对胃壁结合黏液量没有显着影响,能够增加大鼠的胃蛋白酶活性,提示其具有一定的促消化作用。2.参七消痞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本部分实验旨在探讨参七消痞颗粒的抗炎以及镇痛作用。研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急性炎症的影响;采用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慢性炎症的影响;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观察参七消痞颗粒的镇痛作用。研究发现,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均可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率(P<0.05或P<0.01);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均可明显抑制醋酸导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P<0.01);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均可显着抑制各时间点大鼠的足跖肿胀率(P<0.05或P<0.01);参七消痞颗粒中剂量和低剂量可显着抑制棉球肉芽肿形成(P<0.05或P<0.01);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在20min内扭体次数均显着小于模型组(P<0.01或P<0.05)。以上结果表明参七消痞颗粒可以对抗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对抗醋酸导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表明其对急性和慢性炎症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表明其具有外周镇痛作用。3.参七消痞颗粒对氨水复合多因素致CAG大鼠的作用机制分析本部分实验旨在对参七消痞颗粒对氨水复合多因素致CAG大鼠的治疗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氨水复合酒精、脱氧胆酸钠、水杨酸钠和高盐饮食,并结合饥饱失常、冷热失常等刺激因素,建立氨水复合多因素致CAG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H+-K+-ATP酶、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p65(NF-κBp65)的表达,探讨参七消痞颗粒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给药8周及12周后,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的EGF、VEGF、IL-1β、TNF-α、NF-κBp65阳性面积百分率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的H+-K+-ATP酶阳性面积百分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参七消痞颗粒能降低氨水复合多因素所致CAG模型大鼠EGF、VEGF、IL-1β、TNF-α、NF-κB p65的阳性细胞表达,增加H+-K+-ATP酶的阳性细胞表达,说明参七消痞颗粒可能是通过抗炎,增加胃酸的分泌,加强胃黏膜的保护来治疗CAG。综上所述,参七消痞颗粒对CAG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抗炎、增加胃酸分泌、加强胃黏膜保护等途径来实现的。

胡玲,龚琳,劳绍贤[3](2013)在《中医药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在体和体外胃癌癌前病变(PLGC)模型复制方法、中医药逆转实验性和临床PLGC的实验研究进行系统回顾,指出相关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推动PLGC的有效防治并体现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肠化生分型、致癌剂MNNG复制模型不易完全控制在PLGC阶段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针对PLGC患者不同体质和证型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也有待深入。

孙大志,徐晶钰,魏品康[4](2010)在《胃癌中医基础实验研究现状》文中提出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医药在治疗胃癌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为了解胃癌中医基础实验研究现状,对胃癌中医证型实验动物模型建立以及中医治疗胃癌机理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对中医药防治胃癌进行了评价与展望。

张玉禄[5](2008)在《三种活血法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复制大鼠CAG癌前病变模型,观察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并从细胞凋亡及基因水平深入研究大鼠CAG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和三种活血法防治大鼠CAG癌前病变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幽门弹簧插入配合高盐热糊灌胃法复制CAG癌前病变模型,从大体标本和光镜病理两方面观察CAG癌前病变大鼠形态学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AG癌前病变模型大鼠胃粘膜细胞凋亡;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筛选CAG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的差异表达基因。CAG癌前病变模型复制成功后,采用代表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的中药进行治疗,从大体标本和光镜病理两方面观察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对CAG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形态学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对CAG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干预后CAG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基因的差异表达变化,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建立三种活血法干预后CAG癌前病变大鼠差异基因表达谱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采用幽门弹簧插入配合高盐热糊灌胃法,于造模第24周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8只进行胃粘膜光镜病理检查,其中7只出现轻-中度不典型增生,造模成功。2流式细胞术检测CAG癌前病变模型大鼠胃粘膜细胞凋亡:CAG癌前病变模型组大鼠胃粘膜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3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对CAG癌前病变大鼠治疗12周后,大体标本观察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对胃粘膜糜烂或溃疡、皱襞紊乱、粘膜皱襞平坦和增生结节有明显疗效,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理气活血组也显示出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对CAG癌前病变大鼠治疗12周后,光镜病理观察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对CAG异型增生的积分有显着的降低效果,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理气活血法对对CAG异型增生的积分有降低效果,但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5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对CAG癌前病变大鼠治疗12周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CAG癌前病变自然恢复组大鼠胃粘膜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干预各组胃粘膜细胞早期凋亡率均有降低,其中活血化瘀组、理气活血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早期凋亡率的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益气活血组显示出降低早期凋亡率的趋势,但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7)。6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益气活血组的基因表达谱模式与模型组反差最大,提示益气活血组的治疗效果可能较好,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70kD protein,HSP70)及其相邻的几个基因是模型组和益气活血组反差最大的区域,提示这几个基因可能是益气活血法作用机制较明确的靶标。7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筛选CAG癌前病变大鼠的差异表达基因:CAG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发生显着性差异表达变化的基因有300个,其中上调基因227个,下调基因73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涉及到多种生物学过程及信号传递调控基因的改变,其中下调基因中包括HSP70基因。8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益气活血法干预后CAG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基因的差异表达变化: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05个,其中上调基因为101个,下调基因104个,共同构成了益气活血法干预大鼠CAG癌前病变的差异表达基因谱,为从基因水平探讨益气活血法防治CAG癌前病变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有益的实验依据,其中上调基因中包括HSP70基因;活血化瘀组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3个,其中上调基因为0个,下调基因23个,理气活血组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4个,其中上调基因为8个,下调基因6个,活血化瘀组与理气活血组差异基因功能分类特征不显着,未作进一步分析。结论:1幽门弹簧插入配合高盐热糊灌胃能法成功复制CAG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细胞凋亡增强可能是CAG癌前病变的发病机理之一。2益气活血法和活血化瘀法对大鼠CAG癌前病变有较好的阻断和逆转作用。3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对CAG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细胞凋亡均有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改善或逆转大鼠CAG癌前病变的作用机理之一。4 CAG癌前病变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受多种基因调控;差异表达基因谱的建立和研究较全面反映了CAG癌前病变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概貌,有助于认识CAG癌前病变形成的机制,为进一步寻找特异性诊断和治疗基因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5益气活血法对大鼠CAG癌前病变胃粘膜基因表达的影响涉及到多种生物学过程信号传递及基因调控的改变,从基因水平说明中医益气活血法对CAG癌前病变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多靶点的病理生理功能调整的过程。HSP70基因可能是益气活血法防治大鼠CAG癌前病变作用机制的靶标之一,可以进一步做蛋白表达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吴屹波[6](2006)在《胃灵冲剂对大鼠胃癌前病变端粒酶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胃灵冲剂对大鼠胃癌前病变端粒酶的影响,以探索其治疗机制。 方法:120只Wistar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胃灵冲剂治疗组、维酶素治疗组。采用100ug/ml MNNG溶液自由饮用,喂食加入0.03%雷尼替丁的标准饲料,饥饱失常及无水乙醇灌胃等方法,对除正常对照组外的大鼠进行造模26周,处死模型组观察造模是否成功,并留取胃标本待用。胃灵冲剂及维酶素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2周后,各组处死,同样留取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端粒酶浓度及光镜观察胃粘膜组织学变化。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端粒酶浓度明显升高,胃组织病理变化明显(P<0.01),胃灵冲剂及维酶素治疗组端粒酶浓度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两治疗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灵冲剂治疗组较模型组胃组织病理学有明显改善(P<0.01)。 结论:在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组织中端粒酶含量明显升高,胃灵冲剂可以有效的抑制端粒酶活性,降低其浓度,逆转病理变化,因此这可能是胃灵冲剂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之一。

孟捷[7](200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规律探讨和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肿瘤,对胃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一般认为,胃粘膜上皮细胞在发展为恶性肿瘤之前,常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病变,及早识别和治疗这些病变是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世界卫生组织胃癌专家会议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不典型增生时是癌前病变。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理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本课题采用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中药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子机制。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研究主要总结了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采用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因子分析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第三部分实验研究,在成功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增殖凋亡、血管形成的改变,以及消痞颗粒对增殖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质表达,微血管形成及其调控因子的影响。 研究结果和结论: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分布情况:1.患者年龄平均 55.65±11.65 岁,年龄分布以 50~65 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 38.10%,在各年龄段间男女性别构成无显着差异(P<0.05),统计学检验表明随年龄增长发病增加(P<0.01)。2.病理改变是否伴有 IM 和/或 Dys 在性别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伴有 IM 和/或 Dy 与年龄正相关(P<0.05)、与病程呈正相关(P<0.01)3.Hp 感染在性别间无显着差异(P>0.05),Hp 感染和年龄无显着相关性(P>0.05),Hp 感染和病程呈负相关(P<0.01)。 中医证候规律:1.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 5 个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分类,类气虚血瘀证、类虚寒夹瘀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胃阴不足证、类脾胃湿热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证候;2.患者性别、年龄在 5 个证候上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与患者的病程之间有关(P<0.05),类气虚血瘀证、类虚寒夹瘀证患者病程较长,而属于实证的类肝胃不和证和类脾胃湿热证病程较短。4.脾胃虚弱,瘀血内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5.中医证候与是否伴有 Hp 感染,是否伴肠化和/或非典型增生无关(P>0.05)。 (2)实验研究 IV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规律探讨和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理研究实验一 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大鼠胃粘膜 PCNA 阳性表达明显增强,消痞颗粒治疗组 PCNA 表达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则明显减弱(P<0.05),而维霉素组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抑制胃粘膜 PCNA 阳性表达是消痞颗粒治疗实验大鼠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有效机制之一,其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维酶素片。实验二 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大鼠胃粘膜 Bcl-2 阳性表达明显增强,Bax 表达则明显减弱(P<0.05),消痞颗粒治疗后 Bcl-2 阳性表达减弱,与正常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消痞颗粒治疗后 Bax 表达则增强,但与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相比无显着差异。结论:抑制胃粘膜 Bcl-2 阳性表达,上调胃粘膜 Bax 阳性表达是消痞颗粒剂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有效机制之一,其效果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维酶素片。实验三 1.模型组 MVC 较正常组增加,有极显着差异(P<0.01),自然恢复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中药消痞颗粒治疗后,MVC 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且疗效优于自然恢复组(P<0.05)和维霉素治疗组(P<0.05),维霉素组与自然恢复组无显着差异(P>0.05)。2.模型组 VEGF 阳性表达较正常组增加,有极显着差异(P<0.01),自然恢复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中药消痞颗粒治疗后,VEGF 阳性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且疗效优于自然恢复组(P<0.05),维霉素组与自然恢复组无显着差异(P>0.05)。3.模型组 bFGF阳性表达较正常组增加,有极显着差异(P<0.01),自然恢复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中药消痞颗粒治疗后,bFGF 阳性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且疗效优于自然恢复组(P<0.01),维霉素组与自然恢复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发现脾胃虚弱,瘀血内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抑制粘膜增殖活性、促进细胞凋亡,调节促血管形成因子,减少微血管形成起作用。主题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证候 因子分析 消痞颗粒 不典型增生 增殖凋亡 血管形成

韩哲[8](2005)在《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和萎康胶囊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胃癌前期病变是指具有胃粘膜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在此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最常见的胃癌前期病变。由于胃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病因学预防难以大规模实施,因此,对胃癌前期病变的研究和防治成为当前胃粘膜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课题通过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三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医对胃癌前期病变的认识和机制,为临床更好地防治胃粘膜癌变做了有益的尝试。 1 理论研究: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探讨了古代医家对胃癌前期病变(痞满)的辨治规律;总结了导师田德禄教授对胃癌前期病变的学术思想。 2 临床研究: 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和原则,以北京地区多家医院 286 例胃癌前期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为依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 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对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中医证候规律进行探索。 结果:1.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 8 个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分类:类脾阳虚、类脾胃湿热、类瘀阻肾虚、类脾胃气虚、类胃气壅滞、类肝热脾虚、类虚火灼胃、类寒热错杂;2.患者年龄、性别、饮食嗜好、诱因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下粘膜色泽、血管网透见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镜下色泽中以红为主的以类脾胃湿热为最多见,红白相间的以类脾胃湿热、类脾阳虚、类瘀阻肾虚为多见,以白为主的以类脾胃气虚为最多,灰白或苍白的以类脾阳虚最多;4.粘膜水肿、糜烂、呈颗粒状、胆汁返流、合并浅表性胃炎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以类脾胃湿热为多见;6.不同程度萎缩性胃炎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以“类脾胃湿热”“类脾阳虚”“类脾胃气虚”“类虚火灼胃”为主,而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以“类瘀阻肾虚”“类脾阳虚”“类脾胃湿热”为主。7.单纯萎缩性胃炎与伴有肠化生或异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类胃气壅滞与类虚火灼胃与单纯萎缩性胃炎显着相关(P=0.020,OR=3.238 和 P=0.027,OR=2.732);8.有无肠化生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类脾阳虚和类瘀阻肾虚与肠化生显着相关(P=0.030,OR=3.170 和 P=0.014,0R=3.154);9.有无异型增生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类瘀阻肾虚与异型增生显着相关(P=0.008,OR=3.049)。 结论:1.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病位主要在于脾、胃,涉及肝、肾;初期以邪实为主,实多虚少,以脾胃湿热、肝郁、脾气虚、胃阴虚为中心证候;中后期以本虚为主,虚多实少,以脾阳虚、肾虚、瘀血为中心证候;2.中医证候与年龄、性别、饮食嗜好无关;3.胃粘膜色泽能反映证候的寒、热、虚、

吕志刚[9](2004)在《胃安泰胶囊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是山西中医学院白教授承担的省科委攻关课题“胃安泰胶囊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实验研究部分。在导师和科室老师指导下,研究生完成其部分工作,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胃安泰胶囊的工艺路线及质量控制研究 胃安泰胶囊是导师白兆芝教授根据自己三十余年临床经验拟定的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经验方,为方便给药,根据药物的有效成分,制定了严格的工艺路线,将方中药物分别用蒸馏、醇提、水煎等方法制成浸膏,装胶囊。然后利用薄层色谱等方法鉴别处方中太子参、三七、枳实等药物,确定胃安泰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 2.胃安泰胶囊的药效学研究 本实验采用饥饱失常结合致癌物的综合造模方法(甲基硝基亚硝基胍+饥饱失常+抑制胃酸分泌药)进行造模。造模以前,将实验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正常组、预防组、造模组。确认造模成功后,再按体重将进行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高剂量胃安泰给药组、中剂量胃安泰给药组、低剂量胃安泰给药组、维酶素给药组和病理对照组,然后以“益气健脾、理气消痞、化瘀解毒”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复方胃安泰胶囊(以不同剂量)分别对各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大鼠进行灌胃,并以维酶素片作为西药对照。实验结束后摘取胃,测量胃壁微循环,按不同的部位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利用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实验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组间大鼠胃黏膜抑癌基因P53表达蛋白的情况和测定AgNORs颗粒的含量,来研究胃安泰胶囊对AgNORs颗粒含量和抑癌基因P53基因表达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胃安泰胶囊可以改善PLGC大鼠的胃黏膜病理变化和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大鼠胃黏膜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和降低胃黏膜AgNORs颗粒含量,以此探讨了胃安泰胶囊的作用机理。预防组大鼠在造模的同时灌服胃安泰胶囊,最后和其他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胃黏膜病理变化有差异,说明胃安泰胶囊对胃癌前期病变有预防和逆转作用。 3.胃安泰胶囊的毒理学研究 根据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技术要求,对本药的急性毒性试验进行研究。通过预实验,不能测出该药的LD50,然后进行最大给药量试验,得出小鼠最大给药量为150.3g/kg,为人最大给药量的1250倍,说明该药的急性毒副作用极小。在药效学实验结束后,对大鼠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大体形态肉眼观察,未见病理改变,然后收集各实验大鼠的血清,测定其肝肾功能,观察胃安泰胶囊对实验大鼠的肝肾功能有无影响,结果显示给药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肝肾功能无显着差异,说明胃安泰胶囊对实验大鼠的肝肾功能无明显的副作用,临床用药量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杨晋翔,鲁香凤,张旭晨,戴欣,卜益民[10](2003)在《消痞灵冲剂对大鼠实验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胃黏膜CEA及rasP21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从胃黏膜癌胚抗原 (CEA)及rasP2 1变化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发病机理及消痞灵冲剂对其防治的有效机制。方法 :采用综合法 (幽门弹簧插入加口服盐水及热糊法 )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模型 ,免疫组化法显示胃黏膜组织CEA及rasP2 1表达。结果 :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大鼠胃黏膜CEA及rasP2 1阳性表达明显增强 ,消痞灵预防及治疗组CEA表达则明显减弱 (P <0 0 5 ) ,rasP2 1表达有一定程度减弱 (P >0 0 5 )。结论 :抑制胃黏膜CEA及rasP2 1阳性表达是消痞灵冲剂防治大鼠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有效机制之一 ,其效果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维酶素片。

二、中药消痞灵冲剂对大鼠胃癌前期病变防治作用的形态计量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消痞灵冲剂对大鼠胃癌前期病变防治作用的形态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zrin-ACAP4通路的消痞灵防治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Ezrin-ACAP4信号通路在胃酸分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证候特征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消痞灵防治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进展的疗效观察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Ezirn-ACAP4通路的消痞灵防治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进展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参七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参七消痞颗粒对胃功能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第二部分 参七消痞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第三部分 参七消痞颗粒对氨水复合多因素致CAG大鼠的作用机制分析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3)中医药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胃癌癌前病变的模型研究
    1. 在体动物模型
    2. 体外细胞模型
二、中药逆转实验性胃癌癌前病变的机理研究
三、中药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实验机理研究
四、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5)三种活血法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英文缩略语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现代医学防治胃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3 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功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1 大鼠CAG癌前病变模型形态学观察及早期细胞凋亡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2 三种活血法对CAG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3 三种活血法对大鼠CAG癌前病变早期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4 大鼠CAG癌前病变差异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5 三种活血法对大鼠CAG癌前病变差异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实验1 附图
    实验2 附图
    实验3 附图
    实验4 附图
    实验5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6)胃灵冲剂对大鼠胃癌前病变端粒酶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一、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二、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原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个人简历

(7)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规律探讨和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对慢性萎缩胃炎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一 古代文献综述
        1 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施治
        二 现代中医对慢性萎缩胃炎的研究进展
        1 现代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3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机理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前言
        2 CAG癌前病变的病因学研究
        3 非典型增生的病理分型与分级
        4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理生理学改变
        5 幽门螺杆菌 Hp 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癌前病变
        6 血管形成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7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8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
        9.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消痞颗粒对实验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胃粘膜PCNA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消痞颗粒对实验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胃粘膜BAX和BCL-2 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消痞颗粒对实验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胃粘膜MVC和VEGF、BFGF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和萎康胶囊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胃癌前期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概况
    综述2 中药干预胃粘膜癌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3 细胞凋亡与胃粘膜癌变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历代医家对痞满的认识概述
    田德禄教授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经验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萎康胶囊对实验性大鼠胃癌前期病变的治疗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萎康胶囊对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粘膜Bcl-2,Bax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9)胃安泰胶囊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胃安泰胶囊工艺路线及质量控制研究
    第二节 胃安泰胶囊的药效学研究
    第三节 胃安泰胶囊的毒理学研究
讨论
结语
致谢

四、中药消痞灵冲剂对大鼠胃癌前期病变防治作用的形态计量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zrin-ACAP4通路的消痞灵防治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进展的机制研究[D]. 刘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2]参七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效学研究[D]. 李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7)
  • [3]中医药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J]. 胡玲,龚琳,劳绍贤.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3(02)
  • [4]胃癌中医基础实验研究现状[J]. 孙大志,徐晶钰,魏品康.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03)
  • [5]三种活血法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理研究[D]. 张玉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6]胃灵冲剂对大鼠胃癌前病变端粒酶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吴屹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10)
  • [7]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规律探讨和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理研究[D]. 孟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8]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和萎康胶囊的作用机理研究[D]. 韩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9]胃安泰胶囊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实验研究[D]. 吕志刚. 湖北中医学院, 2004(03)
  • [10]消痞灵冲剂对大鼠实验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胃黏膜CEA及rasP21变化的影响[J]. 杨晋翔,鲁香凤,张旭晨,戴欣,卜益民. 中国医药学报, 2003(05)

标签:;  ;  ;  ;  ;  

中药消脾灵颗粒对大鼠胃癌癌前病变防治作用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