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水开发对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熊勇[1](2020)在《砂砾岩油藏水驱后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宝北区块是典型的低孔低渗砂砾岩油藏,与常规砂岩油藏相比其储层非均质性更强。区块的综合含水率在经过20多年的水驱开发后已达到80%以上,且采出程度仅为17.68%,采油速度仅为0.08%。分析认为造成区块开发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水驱使储层特征变化,进而影响到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为改善区块开发状况,将室内岩芯实验和油藏工程方法相结合,研究了区块长期水驱后的储层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渗流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明确储层特征和渗流特征变化的基础上,对长期水驱后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合理开发技术政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1)长期水驱使粘土矿物含量降低,进而使孔喉增大、渗透率变高,最终造成启动压力梯度变小。启动压力梯度变小有利于建立起井间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同时,粘土矿物运移出大孔喉、堵塞在小孔喉,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增强会使注入水发生指进。(2)粘土矿物含量降低使储层水敏性、速敏性变为弱水敏、弱速敏。在目前的注水采油过程中,速敏和水敏造成的储层伤害较小。渗透率变大使应力敏感性有所减弱但仍为中等偏强,通过减小有效应力能够降低应力敏感对储层的伤害程度。(3)采用启动压力梯度法优化井距,发现区块井距偏大,Ⅰ+Ⅱ油组井距应缩小至153m,Ⅲ油组井距应缩小至167m。同时采用经验公式法和现场数据法确定井口注水压力上限为51.84MPa,但其目前为31.50MPa,还有提高空间。(4)提出了合理开发技术政策:提高注水压力和加密井网。提高注水压力能在增大生产压差的同时降低储层的应力敏感伤害程度。
崔东迪[2](2019)在《孤岛西区污水回注可行性及界限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采出液综合含水率达90%以上,采油过程中产出污水量越来越大。采取污水回注的措施治理产出污水时,联合站至注水井沿程线路的累积结垢等污染问题严重,输送途中易导致水质二次污染。若能通过分析井口采出液的特性,研究其对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堵塞规律,实现污水经井口简单油水分离处理后直接由注水井回注,不仅具有环境保护价值,提高经济效益,也为所研究储层的污水回注提供推荐水质指标。以孤岛西区中高渗油藏为例,首先分析了井口采出液组成特性,基于储层物性及流体性质,通过岩心流动实验分析了不同注入速度对储层伤害的影响,并分别研究了悬浮固体颗粒含量、颗粒粒径和含油量对不同渗透率的人造岩心造成的渗透率损伤。结果表明:(1)低注入速度时悬浮固体颗粒溶液和乳化油造成的渗透率损失值比高注入速度时分别大了7.8%、9.5%,对储层的伤害影响较小;(2)随累积注入量的增加,渗透率损失值增大;岩心渗透率越大,回注水中悬浮物对储层的伤害越小;同一级别渗透率的岩心,悬浮固体颗粒含量越高、粒径越大,含油量越高,对储层的伤害越严重;(3)通过最小曲率法插值,得到气体渗透率为500×10-3μm2-7000×10-3μm2的储层中悬浮固体颗粒溶液的注入图版及推荐界限,并根据含油量与渗透率损失值线性曲线拟合,得到了气体渗透率为500×10-3μm2-7000×10-3μm2的储层中乳化油含量的推荐注入界限,放宽了适合孤岛西区的水质指标,对提高油田注水效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文森[3](2018)在《秦皇岛32-6和绥中36-1油田水驱后砂岩储层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渤海海域秦皇岛32-6油田与绥中36-1油田均经历了长期的注水开发,层间矛盾显着。以两个油田的密闭取心井的实验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测井、动态资料,开展水驱前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及机理研究,为油田综合调整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对秦皇岛32-6油田与绥中36-1油田水驱前后储层岩性、物性、孔隙结构、润湿性、电性以及渗流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随着水淹程度的增加,储层粒度中值增加、泥质含量减小,孔隙度增加、渗透率增加,孔喉平均半径增大、排驱压力减小,电阻率下降,驱油效率增加,相渗曲线向亲水方向偏移。并且按照不同流动单元半定量的比较各参数变化的差异性,将流动单元划分为3个等级,1类流动单元样品大多数参数的变化量最大,2类流动单元次之,3类流动单元最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水驱前后储层岩性、物性、电性以及渗流特征参数变化的控制因素和变化机理。砂岩微粒迁移、粘土矿物水化作用、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造成岩性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砂岩微粒迁移主要造成了粒度中值增大、储层非均质性增强;粘土矿物水化主要造成了泥质含量降低;物性好的沉积微相,受水驱改造作用强,成岩早期,压实作用弱,矿物颗粒以点接触为主,易受到注入水的搬运作用。岩性参数的变化也是引起孔隙结构参数、物性参数变化的主要原因。随着水驱开发的进行,孔隙平均半径增大,排驱压力减小,粘土矿物含量的降低,使渗透率上升。储层润湿性变化以及高含水阶段主力流动网络的形成是造成电性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饱和度指数n值随着岩石亲水性的增加而减小。储层含水饱和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岩石中由大孔道组成的流动网络开始形成并保持稳定,电阻率增大系数的变化趋势变缓。储层孔隙结构和润湿性变化是造成储层渗流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孔隙结构均值系数增大,驱油效率上升。随着水驱程度加大,储层亲水性增强,驱油效率上升,油相渗透率也上升。
王晓超,王锦林,魏俊,石端胜,乔峰[4](2018)在《渤海B油田水驱储层孔喉尺寸变化分析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必然导致储层孔喉特征发生变化,而孔喉尺寸的计算是调剖调驱体系封堵水流优势通道的关键。此文基于Carman-Kozeny公式,结合数值模拟建立了一种储层孔喉尺寸分析方法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拟合油田生产状况,得到目前条件下井间渗透率,运用Carman-Kozeny公式计算得出目前条件下孔喉尺寸。该方法计算渤海B油田孔喉尺寸变化结果,与经验认识及现场示踪剂解释结果基本一致,与其他传统方法相比,具有便捷、价廉的优势。计算结果可为后续调剖、调驱等措施方案设计及体系粒径选择提供指导,促进现场应用。
张龙[5](2018)在《海上河流相油藏聚合物驱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秦皇岛32-6属于海上河流相沉积类型油藏,地质储量约为2.05×108m3。该油田在开发过程中油水黏度比大、含水率上升快,采出程度仅有13.4%。虽然通过诸如井网井距调整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含水率上升快的问题,但是随着开发程度的加深,含水上升速度会再次加快,迫切需要其它手段提高采收率。聚合物驱是海上开发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因此,有必要开展海上河流相油藏聚合物驱实验研究。针对秦皇岛32-6油藏储层薄、流向单一、高孔、高渗、横向非均质严重等特点,通过对秦皇岛32-6油藏主要参数选取和表征,设计制作出了横向均质岩心、横向三等分岩心、横向椭圆状岩心三种不同类型物理模型。结合孔渗参数分析与水驱动态曲线验证了横向椭圆状岩心作为海上河流相物理模型的合理性。并通过横向椭圆状岩心物理模型与模拟三角洲沉积油藏的纵向非均质物理模型对比分析,表征了横向椭圆状岩心模型可靠性及可重复性。结合秦皇岛32-6油藏条件,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聚合物: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HPAM、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和枝化聚合物LSRP,分别评价了三种聚合物溶液的黏浓黏温关系、剪切流变性和黏弹性,研究表明,三种聚合物均为非牛顿流体,流变性满足幂律关系。其中HPAM黏浓黏温曲线满足线性关系,AP-P4与LSRP满足指数型变化趋势,在剪切流变性测试中,三种聚合物均具有一定的增黏抗剪切能力,其中LSRP溶液的增粘抗剪切性较强。在海上河流相物理模型条件下,开展了 HPAM、AP-P4与LSRP三种类型聚合物溶液渗流特征实验。实验表明,三种类型聚合物溶液在海上河流相物理模型中均具有很好的注入性和建立流度控制的能力,其中HPAM与AP-P4建立阻力系数主要与黏度有关,而LSRP聚合物建立阻力系数主要与残余阻力系数有关。在海上河流相物理模型中,水驱含水率达到95%后注入相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1.OPV,HPAM提高采收率幅度29%,AP-P4提高采收率幅度33%,LSRP提高采收率幅度45%。通过统计软件SPSS对黏度和残余阻力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黏度的显着性(双尾)0.107,皮尔逊相关性0.986,残余阻力系数显着性(双尾)0.038,皮尔逊相关性0.998。按照数理统计原则,黏度与残余阻力系数两个因素中,残余阻力系数对于聚驱阶段采收率贡献度更大。在饱和度监测实验中,以残余阻力系数为主的LSRP聚合物溶液流度控制能力大于以黏度为主的HPAM和AP-P4聚合物溶液流度控制能力。聚合物溶液不仅可以在中心水窜区域建立了一定的流度控制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流相两翼的波及体积,达到了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为海上河流相油藏开发提供了重要指导意见。
贾艺博,董伟,刘杰,王晓兵[6](2017)在《疏松砂岩注水开发储层物性变化特征——以孤岛油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长期的注水开发,储层骨架颗粒、胶结物和油藏流体与注入水的作用,以及油层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使注水后的储层与注水开发前在物性、孔隙结构、润湿性、非均质性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孤岛油田砂岩储层以高孔、高渗、疏松胶结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孤岛油田中一区11J11井区的低含水期、中高含水期和特高含水期的物性研究发现:(1)注水开发使储层物性不断得到改善,且越到后期改善效果越明显;(2)开发初期相互之间有关系的储集层属性,特高含水期的关系更加明显;开发初期相互之间没有关系的储集层属性,特高含水期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关系;(3)由低含水期到特高含水期河道微相的渗透率增长速度快,河漫砂、边滩与天然堤微相的渗透率增长速度慢,注水开发使储层差异性更大,规律性增强。
徐硕[7](2017)在《SZ36-1油田东营组储层地质特征及含聚污水回注损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聚合物驱为代表的化学驱油技术为油田开发获得了巨大的技术和经济效益,同时随受益井产出的含聚污水性质和成分相比常规产出液更为复杂。将含聚污水直接外排会污染海洋环境,将其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又成本高昂,所以,含聚污水回注地层是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既解决了油田注水开发对水源的实际需求,也满足了海上油田实现零排放的强制性规定。海上油田由于海水阻隔,受海上平台时空限制,无法直接照搬陆上油田的成熟技术。因此,研究聚合物调驱产出污水回注对储层的损害机理,将为海上油田注聚推广、解决水源实际需求和提出针对性的储层保护措施提供强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本论文以SZ36-1油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其主力储层东营组东二段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孔渗参数为标准,将储层划分为五个级别,东二段主力储层为Ⅰ、Ⅱ类储层。通过调研油田水处理现状,发现油田水处理含油量、固相颗粒含量、SRB存在超标。通过开展储层敏感性实验评价、水源水与含聚污水静、动态配伍性评价、不同含聚污水与储层适应性评价,结合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核磁共振等多种微观实验手段,分析含聚污水回注储层的损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组储层敏感性表现为:弱速敏、强水敏和盐敏、中等偏强酸敏、弱碱敏;②油田含聚污水、东营组地层水与水源水均有一定程度结垢能力,含聚污水与水源水存在轻度不配伍现象。在地层渗流动态条件下,所结垢粒倾向于形成更大的聚集体,造成孔隙堵塞;③含聚浓度为100mg/L时,岩心渗透率损害率约为42%,含聚浓度为200mg/L时,岩心渗透率损害率约为60%,渗透率损害程度随聚合物浓度升高而升高。含聚污水对储层大孔喉的影响大,聚合物不仅吸附于颗粒表面,还会在粒间形成丝状粘连,将大孔喉分割为小孔喉,降低孔喉允许微粒通过的能力。研究成果对海上油田含聚污水处理与回注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陈华兴[8](2017)在《海上油田含聚污水回注储层保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海上油田稠油资源丰富,提高采收率潜力巨大。海上稠油采收率每增加1%,就相当于发现一个亿吨级地质储量的大油田。由于海上稠油油田储层疏松、原油粘度高与密度大、注入水水源复杂、油层厚和井距大,特别是受平台空间狭小等海洋工程条件的影响,陆地油田许多成熟技术无法直接照搬到海上稠油油田开发。2003年海上油田创新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至今,形成了一系列海上油田化学驱生产规律认识,取得了聚驱累增油超过515万方的良好效果,其中,绥中36-1油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海上聚合物驱示范油田。尽管取得了上述成功,但也发现和暴露出含聚污水水质变差、达标处理难、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欠注井比例高、欠注量大、注水井解堵措施有效期短、层间矛盾突出等制约海上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本文以上述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含聚污水配伍性实验评价方法与含聚污水水质准确测定方法,研究了含聚污水与普通污水结垢机理的差异,探讨产出聚合物对结垢形态的调控机理,明确含聚污水回注对储层的伤害机理,总结了含聚污水回注井与常规水源注入井吸水规律的差异,分析了欠注井的堵塞物类型和堵塞范围,针对性的提出储层保护技术措施建议与解堵增注技术,并部分开展现场试验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绥中36-1油田含聚污水与普通污水结垢机理的差异性研究表明,二者均结碳酸钙垢,普通污水中碳酸钙垢自型程度高,呈立方体状,粒径>20μm。含聚污水中的产出聚合物通过分子链上的-COO-与Ca2+匹配、键合,调控碳酸钙多边晶型向球形纳米微晶方解石(<5μm)形态转化,结垢晶体间相互粘连,并与悬浮物、地层微粒、残余聚合物本身等相互交联成团,形成粒径粗大的复合堵塞物(>50μm),注入储层后,堵塞储层的大、中孔喉,形成内滤饼和端面滤饼,加深了储层伤害深度及复杂程度。SZ36-1油田储层层内层间、平面上非均质性严重,导致了含聚污水回注井不同油组周期性出现主力吸水层被堵塞、非主力吸水层转变为主力吸水层的特殊性堵塞规律。与该区常规水源注入井中主力吸水层始终保持主力吸水地位的规律有一定差异,最终导致渗透率相对低的油组不吸水或弱吸水,注水井欠注,注水效果变差。基于含聚污水富含乳化油、稳定性强,目前行业与企业标准中推荐的水质检测方法存在测试结果误差大、耗时长等难题,优化改进了含聚污水水质测定方法,测试精度和效率大幅提高。用改进方法对现场水质进行了测试,发现注入水中的含油率、固悬物含量、总铁和硫酸盐还原菌等指标均超标。根据储层保护为主预防的原则,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地面预结垢并联合超声波作用控制含聚污水堵塞储层的预防效果,降低伤害率幅度达30%以上。另外,提出弱化含聚污水中产出聚合物絮凝水中机杂形成复合堵塞物的储保思路,研发出新型污水处理剂,并在矿场试验期间,现场水质大幅度改善。同时还推荐了降低注水强度、优化化学药剂加药点间距、分级调控水质指标等储层保护措施建议,为海上聚驱油田采出液处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针对已堵塞的欠注井,明确了近井2米范围内是堵塞严重带,堵塞物质主要是聚合物、油污及碳酸钙垢、腐蚀产物、地层微粒等物质,是含聚污水中的复合堵塞物长期在井下聚集形成的。提出了利用高效解堵体系“充分渗透、溶胀、分散、剥离”复杂堵塞物,再进行“聚合物降解、有机物质溶解、无机堵塞物酸溶蚀”,最后采取短时高压注水实现储层微压裂,实现含聚污水回注井的有效解堵增注。
林玉保,贾忠伟,侯战捷,袁敏[9](2014)在《高含水后期油水微观渗流特征》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建立平面填砂模型、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技术与方法,对高含水后期水驱宏观、微观渗流特征、剩余油分布形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阐述。真实砂岩微观模型保持了岩心原有的孔隙结构、岩石黏土矿物分布,微观驱油实验能够很好地描述剩余油分布形态;平面填砂模型较好地诠释了水驱宏观剩余油分布;水驱实验表明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流体流度比增大,水的流动能力增加,含水上升率逐渐减小。
甘露[10](2013)在《孤岛油田注聚驱水淹层岩石物理参数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聚合物驱油技术在我国已经获得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日臻成熟,而过去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在侧重于聚合物特性方面,对注聚驱后测井响应特征及机理分析的研究需求不断增加。由于油田在经历不同开发时期的过程中,储层长期受到注入流体驱替冲刷,尤其是聚合物驱油与水驱开发不同的特点,注聚开发过程中聚合物通过储层并残留,导致储层的岩石物理参数(孔、渗、饱、束)以及地层流体性质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通过实验模拟测量不同开发时期的岩样开展聚驱前后聚驱前后储层物性及岩性变化、不同开发时期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及岩性参数变化、聚驱前后岩石润湿性及饱和度变化、不同开发阶段岩石润湿性及饱和度变化、聚驱前后储层微观结构参数变化、不同开发阶段储层微观结构参数变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规律总结,自然电位、电阻率、孔隙度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和机理以及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束缚水与残余油饱和度、相对渗透率模型;产水率模型以及模型应用与精度检验,开展测井响应特征、储层岩石物理参数及岩电参数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对于提供可靠的孔、渗、饱等储层参数,优化储层参数定量解释方法、提高长期水驱及聚驱后储层参数的解释精度有着重要意义。
二、注水开发对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水开发对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砂砾岩油藏水驱后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章 工区情况 |
2.1 地质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构造和沉积特征 |
2.1.3 储层特征 |
2.2 开发简况 |
2.3 区块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章 储层特征变化规律 |
3.1 岩石成分变化规律 |
3.1.1 全岩矿物变化规律 |
3.1.2 粘土矿物变化规律 |
3.2 孔喉结构变化规律 |
3.2.1 实验原理 |
3.2.2 实验结果 |
3.2.3 历年对比分析 |
3.3 物性变化规律 |
3.3.1 实验原理 |
3.3.2 实验结果 |
3.3.3 历年对比分析 |
3.4 润湿性变化规律 |
3.4.1 实验原理 |
3.4.2 实验结果 |
3.4.3 历年对比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储层渗流特征变化规律 |
4.1 敏感性变化规律 |
4.1.1 速敏变化规律 |
4.1.2 水敏变化规律 |
4.1.3 应力敏感变化规律 |
4.2 相渗曲线变化规律 |
4.2.1 实验原理 |
4.2.2 实验结果 |
4.2.3 历年对比分析 |
4.3 启动压力梯度变化规律 |
4.3.1 实验步骤 |
4.3.2 实验结果 |
4.3.3 历年对比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合理开发技术政策 |
5.1 储层变化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
5.1.1 润湿性变化的影响 |
5.1.2 物性变化的影响 |
5.1.3 敏感性变化的影响 |
5.1.4 非均质性的影响 |
5.2 参数优化 |
5.2.1 井距优化 |
5.2.2 注水压力优化 |
5.3 改善开发现状对策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2)孤岛西区污水回注可行性及界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回注水水质研究现状 |
1.2.1 回注水中悬浮固体颗粒对储层的伤害 |
1.2.2 回注水中乳化油对储层的伤害 |
1.2.3 回注水水质指标 |
1.3 油田污水回注处理现状 |
1.3.1 国内外污水回注现状 |
1.3.2 孤岛油田污水处理及水质状况 |
1.3.3 孤岛油田污水回注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储层物性及流体性质分析 |
2.1 孤岛西区油藏基本概况 |
2.2 岩心基础物性测试 |
2.2.1 岩心洗油 |
2.2.2 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 |
2.3 岩石矿物组成分析 |
2.4 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分析 |
2.4.1 常规压汞流程及步骤 |
2.4.2 实验结果处理 |
2.4.3 孔隙结构特征 |
2.5 储层流体性质分析 |
2.5.1 模拟地层水 |
2.5.2 模拟油配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孤岛西区采出液悬浮物分析及配制 |
3.1 孤岛西区采出液组成分析 |
3.1.1 含油量分析 |
3.1.2 悬浮固体颗粒含量及粒径分析 |
3.2 注入水配制方法实验研究 |
3.2.1 含有悬浮固体颗粒溶液 |
3.2.2 含有乳化油溶液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孤岛西区回注水界限研究 |
4.1 注入速度对储层伤害程度的影响 |
4.1.1 注入速度对悬浮固体颗粒造成储层伤害的影响 |
4.1.2 注入速度对乳化油造成储层伤害的影响 |
4.2 回注水中悬浮固体粒径及含量对储层伤害的影响 |
4.2.1 实验方法及步骤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回注水中乳化油含量对储层伤害的影响 |
4.3.1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孤岛西区回注污水水质界限 |
4.4.1 不同渗透率储层悬浮固体颗粒回注界限确定 |
4.4.2 不同渗透率储层乳化油回注界限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秦皇岛32-6和绥中36-1油田水驱后砂岩储层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思路 |
第二章 地质概况 |
2.1 地质特征 |
2.2 构造特征 |
2.3 储层特征 |
第三章 水驱前后储层变化规律实验研究 |
3.1 水驱前后储层岩性参数变化规律 |
3.2 水驱前后储层孔隙结构参数变化规律 |
3.3 水驱前后储层物性参数变化规律 |
3.4 水驱前后储层电性参数变化规律 |
3.5 水驱前后储层渗流特征变化规律 |
第四章 水驱前后储层参数变化机理研究 |
4.1 水驱前后储层岩性参数变化机理 |
4.1.1 注水开发过程中砂岩微粒迁移对粒度的影响作用 |
4.1.2 注水开发过程中粘土水化作用对泥质含量的影响作用 |
4.1.3 沉积微相对粒度分布的控制作用 |
4.1.4 成岩作用对粒度分布的控制作用 |
4.2 水驱前后储层物性参数变化机理 |
4.2.1 储层敏感性对物性的影响 |
4.2.2 注水开发过程中孔隙结构变化对物性的影响 |
4.2.3 注水开发过程中粘土矿物对物性的影响 |
4.3 水驱前后储层电性参数变化机理 |
4.3.1 孔隙结构对岩电参数的影响 |
4.3.2 储层润湿性对岩电参数的影响 |
4.3.3 高含水阶段主力流动网络对岩电参数的影响 |
4.3.4 地层水矿化度与注入水矿化度对岩电参数的影响 |
4.4 水驱前后储层渗流特征变化机理 |
4.4.1 孔隙结构对渗流特征的影响 |
4.4.2 储层润湿性对渗流特征的影响 |
4.4.3 粘土矿物对渗流特征的影响 |
第五章 典型井组储层物性平面变化规律预测 |
5.1 确定研究范围及时间界限 |
5.2 典型井组物性平面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渤海B油田水驱储层孔喉尺寸变化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孔喉尺寸计算分析方法简述 |
(1) 孔隙度φ |
(2) 迂曲度τ |
(3) 渗透率k |
2 方法计算与验证 |
2.1 方法计算 |
2.2 与经验认识对比 |
2.3 与现场示踪剂监测结果对比 |
3 现场应用 |
4 结论与认识 |
(5)海上河流相油藏聚合物驱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河流相油藏开发研究现状 |
1.2.1 陆上油田河流相油藏开发现状 |
1.2.2 海上油田河流相油藏开发现状 |
1.3 聚合物驱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聚合物驱应用研究现状 |
1.3.2 聚合物驱适应性研究现状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海上河流相油藏特征分析及物理模拟模型制作 |
2.1 海上河流相油藏特征分析 |
2.1.1 构造特征 |
2.1.2 储层特征 |
2.1.3 流体特征 |
2.1.4 开发现状 |
2.2 物理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2.2.1 海上河流相物理模型设计思路 |
2.2.2 不同类型物理模型制作 |
2.3 不同类型物理模型参数分析及优选 |
2.3.1 不同类型物理模型孔渗参数分析 |
2.3.2 适合模拟秦皇岛32-6河流相的物理模型筛选 |
2.3.3 河流相物理模型与三角洲物理模型对比分析 |
2.3.4 海上河流相物理模型可靠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聚合物溶液基本性能评价 |
3.1 聚合物溶液黏浓关系研究 |
3.1.1 黏浓关系测试实验方法 |
3.1.2 HPAM聚合物溶液黏浓关系 |
3.1.3 AP-P4聚合物溶液黏浓关系 |
3.1.4 LSRP聚合物溶液黏浓关系 |
3.1.5 不同类型聚合物溶液黏浓关系对比分析 |
3.2 聚合物溶液黏温关系研究 |
3.2.1 黏温关系测试实验方法 |
3.2.2 HPAM聚合物溶液黏温关系 |
3.2.3 AP-P4聚合物溶液黏温关系 |
3.2.4 LSRP聚合物溶液黏温关系 |
3.2.5 不同类型聚合物溶液黏温关系对比分析 |
3.3 聚合物溶液流变性能研究 |
3.3.1 流变性测试实验方法 |
3.3.2 HPAM聚合物溶液流变性 |
3.3.3 AP-P4聚合物溶液流变性 |
3.3.4 LSRP聚合物溶液流变性 |
3.3.5 不同类型聚合物溶液流变性关系对比分析 |
3.4 聚合物溶液黏弹性能研究 |
3.4.1 黏弹性测试实验方法 |
3.4.2 HPAM聚合物溶液黏弹性 |
3.4.3 AP-P4聚合物溶液黏弹性 |
3.4.4 LSRP聚合物溶液黏弹性 |
3.4.5 不同类型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关系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聚合物溶液渗流特征及驱油效果研究 |
4.1 不同类型聚合物渗流特征研究 |
4.1.1 渗流特征测试实验方法 |
4.1.2 HPAM聚合物溶液渗流特征 |
4.1.3 AP-P4聚合物溶液渗流特征 |
4.1.4 LSRP聚合物溶液渗流特征 |
4.1.5 不同类型聚合物溶液流度控制能力分析 |
4.2 不同类型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 |
4.2.1 驱油效果测试实验方法 |
4.2.2 HPAM聚合物溶液驱油实验 |
4.2.3 AP-P4聚合物溶液驱油实验 |
4.2.4 LSRP聚合物溶液驱油实验 |
4.2.5 不同类型聚合物驱油特征分析 |
4.2.6 聚驱采收率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4.3 不同类型聚合物波及效果研究 |
4.3.1 波及效果实验设计思路 |
4.3.2 波及效果监测实验方法 |
4.3.3 HPAM聚合物溶液波及效果分析 |
4.3.4 AP-P4聚合物溶液波及效果分析 |
4.3.5 LSRP溶液聚合物溶液波及效果分析 |
4.3.6 不同类型聚合物溶液波及效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疏松砂岩注水开发储层物性变化特征——以孤岛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块特征 |
1.1 岩石学特征 |
1.2 沉积特征 |
1.3 开发特征 |
2 注水开发对疏松砂岩储层物性变化的影响 |
2.1 注水开发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
2.1.1 物性 |
2.1.2 非均质性 |
2.2 特高含水期各储层参数之间的关系 |
3 储层物性改变与沉积相的关系 |
3.1 注水开发对各沉积微相渗透率的影响 |
3.2 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相控特征 |
3.2.1 注水开发前后各沉积微相渗透率变化特征 |
3.2.2 注水后的相控特征 |
4 结论 |
(7)SZ36-1油田东营组储层地质特征及含聚污水回注损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疏松砂岩储层特征 |
1.2.2 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
1.2.3 含聚污水回注储层损害机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SZ36-1油田储层地质特征 |
2.1 油田概况及开发现状 |
2.2 沉积特征 |
2.2.1 沉积环境与物源分析 |
2.2.2 沉积微相类型 |
2.3 沉积微相分布及垂向演化特征 |
2.4 储层特征 |
2.4.1 岩石学特征 |
2.4.2 物性特征 |
2.4.3 储层分类及孔隙分布特征 |
2.5 油藏温压特征与流体性质 |
第三章 油田注水现状分析 |
3.1 注入水处理流程与设备 |
3.1.1 CEPK平台水处理流程与设备 |
3.1.2 CEP平台水处理系统 |
3.1.3 CEPO平台水处理系统 |
3.2 油田水分析 |
3.2.1 水源井水全分析 |
3.2.2 油田污水全分析 |
3.3 注入水水质指标分析 |
3.3.1 现场水样水质指标分析 |
3.3.2 现行注入水水质标准 |
第四章 含聚污水混合回注储层损害机理研究 |
4.1 储层敏感性分析 |
4.1.1 速敏性实验评价 |
4.1.2 水敏性实验评价 |
4.1.3 盐敏性实验评价 |
4.1.4 酸敏实验评价 |
4.1.5 碱敏实验评价 |
4.2 含聚污水与流体配伍性实验评价 |
4.2.1 公式法结垢预测 |
4.2.2 静态配伍性实验评价 |
4.3 动态配伍性实验评价 |
4.4 含聚污水与储层适应性评价 |
4.4.1 含聚污水回注过程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
4.4.2 含聚污水回注过程孔隙结构对比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海上油田含聚污水回注储层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含聚污水性质表征现状 |
1.2.2 含聚污水回注储层伤害机理研究现状 |
1.2.3 含聚污水回注储层伤害预防及解除技术现状 |
1.2.4 含聚污水达标处理技术现状 |
1.3 绥中36-1油田含聚污水回注技术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1.6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章 绥中36-1油田储层地质特征 |
2.1 油田概况 |
2.2 沉积特征 |
2.2.1 沉积相识别标志 |
2.2.2 沉积砂体与微相展布 |
2.2.3 沉积演化模式 |
2.3 储层地质特征 |
2.3.1 储层岩性特征 |
2.3.2 储层物性特征 |
2.3.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2.3.4 油藏温度压力及流体性质 |
2.4 储层精细地质模型 |
2.4.1 建模单元尺度 |
2.4.2 油藏属性建模 |
2.4.3 储层动态特征 |
第3章 含聚污水结垢机理及预防技术 |
3.1 含聚污水基本性质测定 |
3.1.1 产出聚合物浓度分析 |
3.1.2 产出聚合物结构分析 |
3.1.3 乳化油滴粒径分布 |
3.1.4 ZETA电位测定 |
3.2 配伍性实验评价新方法建立 |
3.2.1 实验方法及方案 |
3.2.2 配伍程度评价标准建立 |
3.3 含聚污水及普通污水配伍性差异性评价 |
3.3.1 垢含量变化特征分析 |
3.3.2 垢形态及组分变化特征分析 |
3.4 产出聚合物对结垢的影响机理 |
3.4.1 产出聚合物对结垢离子浓度的影响 |
3.4.2 产出聚合物浓度对结垢量的影响 |
3.4.3 产出聚合物对结垢形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
3.5 含聚污水结垢对储层孔喉结构的影响 |
3.5.1 含聚污水结垢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
3.5.2 含聚污水结垢对孔喉结构的影响 |
3.6 含聚污水结垢预防技术 |
3.6.1 防垢剂性能评价及浓度优选 |
3.6.2 药剂配伍性及加药方式研究 |
3.6.3 地面预结垢及超声波防垢技术控制结垢伤害 |
第4章 含聚污水回注对储层堵塞机理及保护技术 |
4.1 含聚污水水质测定方法建立 |
4.1.1 实验原理、仪器及药剂 |
4.1.2 含聚污水中含油率测定方法改进 |
4.1.3 含聚污水中悬浮物测定方法改进 |
4.1.4 含聚污水中悬浮颗粒粒径中值测定方法改进 |
4.1.5 含聚污水水质现状 |
4.2 含聚污水水质对储层堵塞机理研究 |
4.2.1 实验评价方法及流程 |
4.2.2 含聚污水水质对储层渗透率的伤害评价 |
4.2.3 含聚污水水质对储层孔喉结构的影响评价 |
4.2.4 含聚污水回注井井下堵塞物成分分析 |
4.3 含聚污水回注动态特征研究 |
4.3.1 含聚污水注入井吸水强度变化特征 |
4.3.2 储层非均质性对含聚污水回注影响评价 |
4.3.3 含聚污水回注井堵塞范围分析 |
4.4 含聚污水回注储层保护技术 |
4.4.1 含聚污水水质达标控制技术 |
4.4.2 新型清水剂的研发与应用 |
4.4.3 保持合理的注入强度 |
4.5 含聚污水回注井解堵增注技术 |
4.5.1 高效解堵体系研究应用 |
4.5.2 深部解堵增注技术研究 |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高含水后期油水微观渗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填砂可视平面模型 |
1.1 实验模型制作 |
1.1.1 真实砂岩微观模型 |
1.1.2 填砂可视平面模型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1 真实砂岩模型微观驱油实验 |
2.1.1 不同润湿性条件下的油水渗流机理 |
2.1.2 水驱剩余油的形态 |
2.2 平面填砂模型驱油实验 |
2.2.1 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分布特征 |
2.2.2 高含水后期油水渗流规律分析 |
3 结论 |
(10)孤岛油田注聚驱水淹层岩石物理参数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量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主要结果 |
第二章 岩石物理实验及分析 |
2.1 聚合物溶液电性、粘度、密度、纵波速度测量 |
2.1.1 实验目的 |
2.1.2 实验步骤 |
2.2 聚合物溶液对岩电参数、核磁共振T2的影响 |
2.2.1 实验目的 |
2.2.2 实验步骤 |
2.3 聚驱开发过程中岩石电阻率的变化规律研究 |
2.3.1. 实验目的 |
2.3.2. 实验步骤 |
2.4 聚合物对溶液电阻率的影响 |
2.5 聚合物对岩石电性的影响 |
2.6 聚合物对Ro的影响 |
2.6.1 实验数据分析 |
2.6.2 正演模拟分析 |
2.7 聚合物对Rt的影响 |
2.7.1 实验数据分析 |
2.7.2 正演模拟分析 |
2.8 聚合物对声波传播速度的影响 |
2.8.1 聚合物对溶液的声速影响实验 |
2.8.2 正演模拟聚合物对声速测井的影响 |
2.9 聚合物对密度的影响 |
2.9.1 溶液的密度受聚合物影响的实验 |
2.9.2 正演模拟聚合物对密度测井的影响 |
2.10 聚合物溶液饱和岩样的T2分布 |
第三章 储层参数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
3.1 工区概况 |
3.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区域地质情况 |
3.1.2 开发历程及开发现状 |
3.2 储层物性及岩性变化规律 |
3.2.1 聚驱前后储层物性及岩性变化规律 |
3.2.2 不同开发阶段储层物性及岩性参数变化规律 |
3.3 岩石润湿性及饱和度变化规律 |
3.3.1 聚驱前后岩石润湿性及饱和度变化规律 |
3.3.2 不同开发阶段岩石润湿性及饱和度变化规律 |
3.4 储层微观结构参数变化规律 |
3.4.1 聚驱前后储层微观结构参数变化规律 |
3.4.2 不同开发阶段储层微观结构参数变化规律 |
第四章 测井响应变化规律及机理研究 |
4.1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 |
4.1.1 测井响应变化规律 |
4.1.2 测井响应变化机理 |
4.2 电阻率测井曲线测井响应变化规律 |
4.2.1 冲洗带电阻率 |
4.2.2 感应电导率 |
4.2.3 4 米梯度电阻率 |
4.3 孔隙度测井曲线测井响应变化规律 |
4.3.1 声波时差测井变化规律 |
4.3.2 地层密度和中子孔隙度变化规律 |
4.3.3 中子孔隙度响应机理 |
第五章 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
5.1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
5.1.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
5.1.2 孔隙度解释模型 |
5.1.3 渗透率解释模型 |
5.1.4 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 |
5.1.5 束缚水与残余油饱和度模型 |
5.1.6 相对渗透率模型 |
5.1.7 产水率模型 |
5.2 应用效果分析 |
5.2.1 取心井对比井组验证 |
5.2.2 生产井对比井组验证 |
5.2.3 新井验证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 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注水开发对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砂砾岩油藏水驱后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及应用[D]. 熊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孤岛西区污水回注可行性及界限研究[D]. 崔东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3]秦皇岛32-6和绥中36-1油田水驱后砂岩储层变化规律研究[D]. 朱文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4]渤海B油田水驱储层孔喉尺寸变化分析及应用[J]. 王晓超,王锦林,魏俊,石端胜,乔峰. 海洋石油, 2018(03)
- [5]海上河流相油藏聚合物驱实验研究[D]. 张龙.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6]疏松砂岩注水开发储层物性变化特征——以孤岛油田为例[J]. 贾艺博,董伟,刘杰,王晓兵. 石油化工应用, 2017(08)
- [7]SZ36-1油田东营组储层地质特征及含聚污水回注损害机理研究[D]. 徐硕.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8]海上油田含聚污水回注储层保护技术研究[D]. 陈华兴.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9]高含水后期油水微观渗流特征[J]. 林玉保,贾忠伟,侯战捷,袁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4(01)
- [10]孤岛油田注聚驱水淹层岩石物理参数变化规律研究[D]. 甘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