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电动阀门介绍

自制电动阀门介绍

一、自制电动阀门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皇甫林[1](2021)在《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催化滤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催化滤芯工艺通过将脱硝催化剂和高温除尘陶瓷滤芯相耦合,匹配前端干法脱硫技术,可在同一净化单元中实现多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是中小型窑炉等非电行业烟气净化的新兴发展方向。然而,由于在催化滤芯的基体选材、高活性催化剂浆料制备以及催化剂植入均匀性等方面存在关键技术壁垒,导致我国严重依赖进口催化滤芯,而国外催化滤芯由于活性温区限制难以完全适应我国工业烟气的复杂工况。因此,实现催化滤芯技术国产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论文以催化滤芯制备过程面临的关键技术及其包含的核心科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我国中小型窑炉等非电行业烟气特点,开发适用于我国烟气净化需求的高活性、低压降、宽温区廉价催化滤芯,并揭示技术开发过程的基本科学原理与机制。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催化滤芯制备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对国产滤芯基体、催化剂浆料和催化滤芯活性温区及成本进行考察,确定了适宜用作催化滤芯基体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形貌参数,调配了高活性、均分散的V-W/Ti催化剂浆料,并开发了宽温区Mn2V2O7/TiO2催化滤芯和廉价无毒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突破了高活性、低压降、宽温区廉价催化滤芯制备的关键技术。结果如下:1)硅铝酸盐纤维原料、纤维直径小于2 μm、碱/碱土金属含量低于0.5 wt.%、孔隙率大于70%的陶瓷纤维滤芯可用作催化滤芯的基体材料;2)采用12 wt.%V2O5、8 wt.%WO3、80 wt.%TiO2的催化剂配方和湿法球磨的方式,制备的粒径低于500 nm的催化剂浆料,可实现高活性、均分散的技术需求;3)分别开发了Mn2V207/TiO2和赤泥源Fe基宽温区廉价催化滤芯,其中Mn2V2O7/TiO2催化滤芯在200~400℃内脱硝率超过85%,但高浓度SO2(300ppm)会显着降低Mn2V2O7/TiO2催化滤芯250℃以下的低温活性,促进其在250~400℃内脱硝效率的明显提升;廉价无毒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采用H2SO4水热浸出与(NH4)2CO3中和沉淀工艺对赤泥进行活化,可获得高分散、高比表面积以及高脱硝活性的赤泥基催化剂,所植入制备的Fe基催化滤芯在300~450℃内脱硝率大于80%,压降低于1.01 kPa。2.催化滤芯技术开发过程的基本科学原理与机制研究。探讨了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滤芯活性的作用原理,阐明了催化剂浆料粒径及催化剂植入均匀性与催化滤芯活性的内在联系,揭示了Mn2V2O7/TiO2催化滤芯的SO2中毒机理及赤泥活化过程对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活性的影响机制,为高活性、低压降、宽温区廉价催化滤芯的制备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滤芯基体中的Ca元素会与脱硝催化剂中的W活性组分反应生成惰性的CaWO4,降低催化剂表面的酸性位点数量和氧化还原性能,导致催化滤芯脱硝活性显着降低。而改性助剂(NH4)2SO4含有的SO42-可能与滤芯基体中的Ca元素反应形成了 CaSO4,有效抑制了 CaWO4的生成,并促进了 V、W活性组分在滤芯内部的均匀分散,增加了催化剂表面酸性及其对NH3的吸附,显着削弱了催化剂的Ca中毒,使得改性催化滤芯在250~400℃内NO转化率大于90%;2)催化剂浆料对催化滤芯的活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较小的催化剂浆料粒径促进了催化剂颗粒在滤芯内部的扩散和负载,提高了催化滤芯中催化剂的负载率,增强了催化剂颗粒及催化活性位点在滤芯内部纤维上的均匀分散和暴露,减少了催化剂颗粒对滤芯内部孔道的阻塞,最终提高了催化滤芯的脱硝活性并降低了压降;3)Mn2V207/TiO2催化滤芯抗SO2中毒研究发现,高浓度SO2促进了 Mn2V2O7/TiO2中的Mn2V2O7发生分解,从而在TiO2上形成分散的MnOx和VOx活性物种。MnOx与SO2进一步反应生成了MnSO4,导致低温Mn活性位点失活以及Mn2V2O7/TiO2催化滤芯250℃以下脱硝活性的降低。但SO2同时增加了 Mn2V2O7分解产生的VOx活性物种的分散性,促进了样品表面硫酸化,增加了样品的比表面积、活性氧物种及酸性位点数量,显着提升了 Mn2V2O7/TiO2催化滤芯在250~400℃内的脱硝活性;廉价无毒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采用H2SO4水热浸出与(NH4)2CO3中和沉淀工艺,去除了赤泥中的Na、Ca等碱/碱土金属,增加了赤泥基催化剂样品的活性组分分散性、酸性、还原性以及脱硝活性。而在赤泥制浆过程中,赤泥基催化剂样品Al2O3组分部分溶解形成的铝溶胶,有效防止了催化剂颗粒的团聚,促进了催化剂颗粒在滤芯内部的均匀分散和暴露,减少了催化剂颗粒对滤芯内部孔道的阻塞,提高了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的脱硝活性并降低了压降。3.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一体化脱除中试研究。制备了 V-W/Ti大尺寸催化滤芯,考察了放大制备参数及模拟工业烟气条件对催化滤芯活性和压降的影响,完成了大尺寸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净化中试验证,评估了催化滤芯的工业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1)采用催化剂浆料内植入工艺可以促进催化剂颗粒在滤芯内部的均匀分散,减少催化剂颗粒对滤芯内部孔道的阻塞,制备的催化剂负载率为7.4~9.0wt.%的V-W/Ti大尺寸催化滤芯,在过滤面速度为1.0 Nm/min,反应温度为250~400℃时,脱硝率超过85%,压降低于1.40 kPa,且抗H2O/SO2性能良好。玻璃灰对催化滤芯活性的影响较小,但会增加催化滤芯的压降,需定时采用压缩空气进行反吹;2)V-W/Ti大尺寸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净化中试结果显示,在烟气总流量为100000 Nm3/h,烟气温度为320~350℃,过滤面速度为0.5 Nm/min的条件下,2800~3100 mg/Nm3的SOx经干法脱硫后可降低至150 mg/Nm3以下,而2400~2600 mg/Nm3的NOx和360~420 mg/Nm3的玻璃灰经催化滤芯净化后排放浓度分别低于100 mg/Nm3、5 mg/Nm3,展现出对高污染物浓度等复杂工况烟气的高效净化能力以及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李从保[2](2020)在《干熄焦除尘和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为了解决干熄焦生产过程中外溢的粉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难回收等实际问题,通过对干熄焦装入装置、排出装置和常放散气体的除尘和脱硫技术进行研究,对设备进行创新设计以及戴明环(PDCA循环法)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干熄焦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难题。针对干熄焦装焦过程中焦罐与装入溜槽连接部位冒烟、装入溜槽与裙罩密封处冒烟、炉口实际压力值随装焦过程变化而导致的粉尘外溢等问题,采用对移动集尘管道增设移动密封板等装置,实现了装入溜槽以及移动除尘管道连接处粉尘在装焦过程中不再外溢;通过对移动密封罩改良,增加密封罩体、罩体筋板、筋板连接板、耐火填充物和吸水缝等结构,解决了装焦过程中因移动密封罩的变形而导致的粉尘外溢问题;创新性的设计了一种溜槽顶部密封装置,该装置固定在溜槽顶部,溜槽顶部的槽口与焦罐连接,溜槽顶部密封装置环绕溜槽顶部的槽口设置,解决了装焦过程中粉尘从焦罐和装入溜槽连接部位粉尘外溢问题。经上述改造后,装焦过程中排放气体粉尘含量均值由202.3 mg/m3降至31.6 mg/m3。基于PDCA循环法,通过对冷焦排出装置除尘的设备结构、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分析、计划实施和总结分析等,将冷焦排出装置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减少了冷焦排出部位粉尘和一氧化碳的外溢,改善了周围的环境。排出装置工作环境的平均粉尘含量由21.5 mg/m3降至3.2 mg/m3,CO的平均含量由20ppm降至10 ppm。皮带通廊的工作环境平均粉尘含量由30.2 mg/m3降至2.53mg/m3。分析了干熄焦常放散气体的成分及其污染物。提出了处理干熄焦常放散气体的两种工艺,一种是除尘前脱硫,另一种是除尘后脱硫。对两种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比较,除尘后脱硫效果好但工艺流程比较复杂,需要控制的部分多且操作难度大,适用于小型干熄焦。除尘前脱硫具有工艺简单、设备少、投资少、操作方便等优点,适用于所有干熄焦。详细叙述了除尘前脱硫技术的应用,常放散气体硫化物含量由368 mg/m3降低至62 mg/m3。图43幅;表19个;参50篇。

张越[3](2020)在《新型电动阀门执行器的开发及精密定位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动阀门是流程工业中负责流量调节的重要设备,其定位精度直接影响流量控制的准确性。按精度等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电动阀门,以ZJKV型电动阀为例,其操作步数为100步,广泛用于流量单回路调节过程;另一类是高精度电动阀门,以NelesACE型定量阀为例,其操作步数为20000步,由于引进成本高昂仅用于少数专用场合。而在制药、造纸、化工等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物料实现精确配比的场合,要求操作步数为500~800步之间或者更高。目前,ZJKV不能满足精度要求,NelesACE的成本过高,市场上尚无符合要求的中间产品。为此,本文针对ZJKV由于定位精度不足难以满足应用需求的问题,围绕其执行器部分开展了结构改进与定位控制策略研究,并将开发的执行器安装于原有阀体构成了阀门样机,以期将普通电动阀门的定位精度提升至800步以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下:(1)新型电动阀门执行器的方案设计与开发探究普通电动阀门的定位特性,得出限制其精度的因素有异步电机的机械特性、阀门的开环控制特性和传动系统的机械间隙。确定了直流无刷电机作为驱动源的解决方案,在速度模式下基于LY-F2设计了闭环监控系统,完成了新型电动阀门执行器的开发,并将其安装于原有阀体构成了阀门样机。(2)精密定位控制算法的研究与设计在研究了梯形速度曲线、七段S形速度曲线所包含状态特征的基础上,确定采用改进的五段S形速度曲线来描述阀芯的运动规律,并在不同的执行时间下求解了驱动控制参数及速度曲线的函数关系。发现当执行时间为100 s时,五段S形速度曲线能够将最短操作步长由0.9°缩短至0.069°,实现了13倍的转角细分,并详述了定位控制算法的程序设计流程。(3)补偿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功能实现分析了机械间隙产生的诱因,并指出在可修正磨损状态下具有实施补偿控制的必要性。利用误差标定实验平台进行数据测试,得到回程误差可以用阀杆侧编码器的124个计数值来表征,且延长1.5 s的动作时间能够消除回程误差。建立了补偿控制的数学模型,并以阀门样机为例,说明了补偿控制的程序设计流程和功能实现过程。(4)阀门样机的精度测试与应用探究了阀门样机和ZJKV的转角时间特性,发现阀门样机的有效动作时间由2 s缩短为0.2 s,达到10倍细分。进行力矩模拟实验,发现阀门样机具有自复位功能,可抵抗外界力矩冲击。通过流量调节实验,发现阀门样机能够避免由于机械间隙引起的流量偏差,验证了补偿控制功能的应用效果。将阀门样机试用于中高速卫生纸机流送工段的一次调浓过程,在600 s内减少了 58个波峰、49个波谷,浓度值的稳态误差由6.32%降低至2.89%,说明定位控制算法与补偿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动阀门表现出更加稳定的纸浆调浓效果。本文在ZJKV的基础上对其执行器的结构组成与控制方法实施改进,重点研究了精密定位控制算法与补偿控制策略,构建了一款阀门样机。测试结果表明,阀门样机的操作步数达到了 1000步,其外观与原来完全兼容。作为普通电动阀门与高精度电动阀门的中间品,阀门样机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与市场推广价值,有望为电动阀门的产业化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程朝辉[4](2020)在《LS公司果蔬食品生产现场质量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有的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和管理体系种类较多,生产者和消费者对认证产品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普及,食品运输相对成熟,但食品运输安全方面的研究却很少。食品质量安全与消费链中存在食源性危害(消费者摄入)有关。由于可以在食物链的任何阶段产生食品质量安全危害,因此必须通过食品链中所有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充分保障整个食物链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1。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越来越追求幸福感和美好生活。而食品质量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但近些年来,企业对于利益的追逐促使其在生产中不规范,导致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这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思考。阜阳劣质奶粉导致了大头婴儿,三聚氰胺事件导致老牌国货奶粉三鹿的破产和倒闭,食品质量安全关乎国际民生,虽然国家已经逐步加强了管制力度,但2016年的冰红茶事件再次让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进入到人们的视野。食品质量事故频繁发生在我们身边,这说明我国政府需要加强食品和药品的安全监管,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本论文通过借鉴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分析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的危害,参与各种组织在食品链中使用基本的质量工具,以全球通行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指导,构建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并进行风险预控,制定适合真空冷冻干燥果蔬的HACCP计划,建立一个体系完整的食品安全框架体系,并据此降低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水平,达到行业和法律可接受水平2。同时,希望对国内、外的真空冷冻干燥果蔬企业的食品质量在安全控制方面有一定借鉴价值。食品质量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文章研究的主旨,在论文结构上,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以食品安全管理为理论切入点探讨了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体系、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方法及工具等三个方面;第三部分引入案例,以LS公司为案例研究了真空冷冻干燥在果蔬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了现状及其不足,并且深层次分析了其可能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对LS现有的真空冷冻干燥果蔬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进行了构建和总结,主要通过人、机、料、法、环手法从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工艺技术水平、加强现场生产管理五个方面展开,最后文章进行分析结论的总结和后续研究的展望。

刘永龙,郑小娜[5](2019)在《冶炼烟气制酸石灰石膏法脱硫系统运行实践与改造》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冶炼烟气制酸石灰石膏法脱硫系统工艺原理及流程。针对脱硫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系统阻力增大、管道及捕沫器等设备设施堵塞、烟气洗涤不到位及尾气排放超标等问题,从根本上,提出了解决措施。将原有加灰阀改造为自动控制的电动三通调节阀,改造后,有效降低了脱硫设备设施堵塞的问题,增加了脱硫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尾气排放达到了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

曾昭煜[6](2019)在《微球毛细管芯片及其检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Point-of-care testing(POCT,现场检测)是体外诊断行业中一个重要的细分领域,POCT相比传统的体外诊断过程具有更高的效率。POCT设备具有体积小、造价低、集成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样品需要量少、检测速度快的特点,适用于各种现场样本的测定,特别是能够在医疗检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微流控技术和生物分子多元检测技术是POCT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微流控技术减少了样品和检测试剂的用量,促进了检测反应的自动化,而多元检测技术则实现了多种生物分子的同时检测,提高了检测通量。因此,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满足POCT要求的生物分子多元检测方案。本文基于光子晶体编码技术和微流控技术,设计并制备了一种低成本的一次性微流体芯片,构建了相应的流体反应装置,并将其用于蛋白质的多元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微球毛细管芯片与流体反应装置的构建。本文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基于光子晶体微球的毛细管微流体芯片,并根据蛋白质的免疫检测原理构建了一个多通道的流体反应装置,该装置由微流体器件和集成控制电路组成,通过上位机软件对装置进行参数设定和运行控制。二、流体反应装置用于蛋白质检测。本文将微球毛细管芯片以及流体反应装置用于蛋白质的检测,并对流体反应参数进行了研究,保证充分反应和有效洗涤的同时缩减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然后,利用该装置分别对两种蛋白质进行了梯度浓度的检测以及多元检测。三、芯片图像处理。本文开发了一种针对微球毛细管芯片图像的处理方法,可以对单组分或多元检测的芯片图像进行分析,获取微球的荧光强度和编码信息,从而得到检测结果。在检测应用中,得到人AFP和人CEA的检测限分别为4.3 ng/mL和38.1 ng/mL,验证了该系统可用于蛋白质多元检测。

王毅岩[7](2019)在《烟台LY公司产品服务工程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0年煤电发电装机容量占比73.4%到2015年装机容量占65.9%,降低近10个百分点。而现有目标是到2020年降低至55%以下,需要再降10个点,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煤电装机数据变化趋势,国内煤电增量市场基本停滞,且随着政策推进火电市场相对于当前现有的众多火电设备厂家和服务商来说,增量市场规模是逐步萎缩的。国内火电装机容量持续降低,新增市场不足。机组利用小时数持续降低,煤价上涨造成火电盈利困难。现有火电设备公司众多,竞争激烈。而LY公司产品和业务主要围绕电厂,从市场容量和产品利润来看都不乐观。基于这种困境,在转型困难的情况下,LY公司只能从外部寻求市场突破和内部加强工程管理两方面进行改善以应对越发艰难的环境。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力工程管理的概念,并对电力工程管理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电力公司的产品服务问题和工程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策略等方面对其中存在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通过对公司内外环境要素的对比分析,结合笔者掌握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对各项因素与电力工程管理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采用逻辑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对各项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细致描述,并结合项目管理理论和工程管理理论,为电力公司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建议。

曾颖[8](2019)在《基于沥青—集料表面性能改善的工艺及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沥青—集料的界面粘结状态被认为是直接影响沥青路面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而表面磨耗层作为抵抗外部车轮荷载,磨损和冲击的直接作用层位,对于石料和混合料的性能有着严苛的要求。基于此原因,为了保证高等级路面的质量,实际工程中常使用玄武岩、辉绿岩等碱性及中性集料作为表面层集料。然而,上述集料的资源稀缺,储量有限,使得路面建养的需求与表面层材料的供应之间,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优质表面层集料资源稀缺已经成为制约高速公路沥青面层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瓶颈问题。而像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等酸性集料,虽然石质坚硬、耐磨性强,能满足沥青路面表面层的耐磨及承载能力要求。但由于其与沥青的界面粘结力较弱,沥青膜容易受水损害影响而发生脱落,出现坑槽、松散等损害。为此,通过有效的生产工艺,改善酸性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缺陷,将储量丰富且价格较低的酸性石料应用于高等级公路沥青表面层建设中,是解决优质表面层集料稀缺问题的突破口。目前,提升沥青与集料间粘结力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添加抗剥落剂或采取粘结效果较好的沥青体系。然而传统的抗剥落剂的添加工艺,主要通过直接投入法改善矿质集料性能,难以有效地分散在沥青混合料中。并且某些粉料抗剥落剂,甚至搅拌过程中会产生结团,大大影响使用效果。因此,探寻合适的改性剂和改性工艺,对于提升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扩大酸性石料的应用面,降低公路建养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研究集料表面改性的机理,自主研发了油溶性和水溶性两种改性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对比高粘度改性沥青的试验评价方案。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粘附性的改善效果以及改性后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水稳定性、疲劳性能、低温性能。然后,设计了对接于施工现场的拌合楼改性工艺及专用的改性设备,总结了改性的工作流程和控制要点。最后,依托广佛江快速通道-江门段,铺筑了各个改性方案的试验段,通过试验室分析结合长期性能观测的手段,验证表明其改性效果良好,应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熊骁雄[9](2019)在《F公司空气净化部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初,一场全国大范围的严重雾霾天气,让大家开始认识“空气污染”四个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空气净化行业随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F公司一直以来以用科技创造舒适的室内健康环境为己任,为了帮助社会解决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于2014年成立空气净化部专注开发新风净风产品。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F公司由于产品不够丰富、人员流动频繁等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本论文以F公司营销策略研究为例,基于市场调研结果,综合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分析了F公司净风业务营销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然后基于营销的7Ps理论对应的深入剖析F公司营销的现状和问题。第五章运用STP理论和4Vs理论,逐条提出优化F公司空气净化业务的营销策略,以希望帮助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保持业务增长,获取目标营业利益。文章最后制定了为了达成营销策略应该相应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多角度的研究,笔者得出了以下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首先,梳理品牌战略,重新定位品牌形象以及明确目标市场。其次,运用差异化的策略丰富产品线,尽量避开直接的红海竞争。同时,完善内部人员考核制度,留住人才并充分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力。然后,开发多样的销售途径,根据渠道商的规模定价,保护并支持实力强的买家。最后,提高售后服务能力,保障客户在实际购买后没有后顾之忧。

代爱妮[10](2018)在《粮食干燥过程智能建模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干燥技术可降低粮食含水率到储粮安全含水率,减少由于腐败变质带来的损失,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刚收获的粮食含水率普遍较高,为避免粮食发霉变质,需尽快干燥到安全储藏水分。有效的自动控制策略是实现粮食干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粮食干燥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热质传递过程,具有大滞后、多干扰、非线性和参数不确定性等特点,对粮食干燥控制目标的实现提出了严苛考验,使依赖于被控对象数学模型的传统控制遇到了挑战。智能控制不依赖于被控对象模型,具有实时控制性能好和鲁棒性强的优点,适合于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控制,是一种有效的粮食干燥机控制方式。通过采用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或其它人工智能辨识方法来近似粮食干燥过程的非线性关系,然后结合相关控制算法,如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控制、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反步控制、滑模控制、进化算法或它们的组合来构造智能控制器。本论文依托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13006-4),针对入库前粮食干燥过程中的大滞后、非线性、大超调和强耦合等自动控制难点,以组合式多功能粮食干燥实验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粮食干燥过程的智能建模方法与智能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在研究了粮食干燥过程的深床干燥机理模型基础上,针对红外辐射与对流联合的粮食干燥过程,研究了粮食干燥过程的几种智能建模方法。结合机理模型,引入BP神经网络方法、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算法和改进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建立了一类新的红外辐射与对流粮食干燥的动态过程模型,并验证了预测分析的有效性。基于热质传递原理,建立了组合式多功能粮食干燥实验系统的小麦混流循环干燥过程和小麦混流连续干燥过程的数学机理模型,利用MATLAB进行了小麦混流循环干燥过程和小麦混流连续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分析。通过与粮食干燥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本研究设计的小麦混流连续干燥过程模型在粮食干燥机连续干燥控制仿真中用来模拟实际干燥过程,验证本论文所提出的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建立红外辐射与对流粮食干燥过程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其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回归的红外辐射与对流粮食干燥过程模型。该模型基于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了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参数,使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本研究提出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在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中引入了一种基于适应度偏差的线性递减权重方程,改进了标准粒子群算法。对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与验证,通过与几种红外辐射与对流粮食干燥过程模型的预测性能比较,进一步验证了其建模精确性。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自回归外生输入动态神经网络的红外辐射与对流粮食干燥过程模型,对其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与验证,通过与建立的线性自回归外生输入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了其建模精确性。2.提出一种粮食干燥质量和能量损耗控制的性能目标函数,结合遗传算法、生物免疫反馈算法、模糊控制和支持向量机等优化算法,提出了系列智能控制方法。仿真验证了这些智能控制算法在粮食干燥过程控制中具有快速、稳定、精确及抗干扰等良好的性能。基于遗传优化算法和生物免疫反馈算法,结合模糊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算法,研究并提出了两种基于改进型模糊免疫PID算法的粮食干燥机控制器(遗传优化模糊免疫PID控制器和遗传优化双模糊免疫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两种改进型模糊免疫PID算法能适应复杂粮食干燥过程的控制,在快速性、稳定性、精确性及抗干扰性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性能,其中后者性能更优。鉴于支持向量机建模优点,研究并提出了两种基于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控制的粮食干燥机控制器: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内模预测控制器和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直接逆模型预测控制器。两种控制算法的跟踪仿真结果、抗干扰性测试结果和鲁棒测试结果均证明了两种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控制算法在粮食干燥机控制中的有效性。其中,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直接逆模型预测控制器的控制性能更好一些,该控制器采用机理模型与数据模型双驱动的控制方案,通过干扰信号反馈-控制信号调整-系统输出之间的时序关系对控制过程中的干燥段和排粮段滞后造成的大滞后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证。3.基于上述智能控制方法建立了实用的粮食干燥控制系统,在烘干质量和能耗等方面均优于已有的专家控制系统和人工控制系统。基于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直接逆模型预测控制器,进行了小麦混流连续干燥控制实验,并与人工控制和已有的专家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分别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直接逆模型预测控制器的控制性能优于其它两种控制方法。

二、自制电动阀门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制电动阀门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催化滤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烟气多污染物净化研究背景
        1.1.1 烟气净化背景与现状
        1.1.2 烟气多污染物净化工艺
    1.2 烟气一体化脱除工艺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2.1 氧化-吸收法
        1.2.2 等离子体法
        1.2.3 活性炭吸附法
        1.2.4 催化过滤器
        1.2.5 工艺对比分析
    1.3 催化滤芯工艺应用研究进展
        1.3.1 催化滤芯工艺应用场景
        1.3.2 国外催化滤芯工艺应用情况
        1.3.3 我国催化滤芯工艺应用现状
        1.3.4 我国催化滤芯工艺应用存在的问题
    1.4 催化滤芯材料研究进展
        1.4.1 滤芯基体研究
        1.4.2 脱硝催化材料研究
        1.4.3 催化滤芯研究
    1.5 催化滤芯关键技术与科学问题
    1.6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2章 评价装置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 催化剂和催化滤芯活性评价装置
        2.2.1 催化剂脱硝活性评价装置
        2.2.2 催化滤芯脱硝活性评价装置
        2.2.3 催化滤芯同时脱硝除尘评价装置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拉曼光谱分析
        2.3.4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2.3.5 热重分析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7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3.8 粒径分析
        2.3.9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
        2.3.10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
        2.3.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12 压汞分析
第3章 国产滤芯基体结构及滤芯碱土金属对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滤芯基体关键结构与技术参数研究
        3.3.1 不同滤芯基体的组成、形貌和结构分析
        3.3.2 不同基体催化滤芯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3.3.3 不同基体催化滤芯的脱硝活性评价与分析
    3.4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3.4.1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3.4.2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滤芯活性组分分散性的影响
        3.4.3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剂晶体结构的影响
        3.4.4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剂酸性和还原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V-W/Ti催化剂浆料粒径调控及其对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催化剂浆料粒径影响因素研究
        4.3.1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浆料粒径的影响
        4.3.2 球磨时间对催化剂浆料粒径的影响
        4.3.3 催化剂配方对催化剂浆料粒径的影响
    4.4 催化剂浆料粒径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4.5 催化剂浆料粒径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4.6 小结
第5章 宽温区Mn_2V_2O_7/TiO_2催化滤芯制备及其SO_2中毒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Mn_2V_2O_7/TiO_2催化滤芯性能研究
        5.3.1 Mn_2V_2O_7/TiO_2催化剂的脱硝活性
        5.3.2 Mn_2V_2O_7/TiO_2催化滤芯的脱硝活性
    5.4 Mn_2V_2O_7/TiO_2的SO_2中毒机制研究
        5.4.1 晶体结构分析
        5.4.2 表面原子价态和元素分布分析
        5.4.3 热重分析
        5.4.4 表面形貌分析
        5.4.5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5.4.6 酸性和还原性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廉价无毒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制备及其活化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赤泥基催化剂制备及其活化机制研究
        6.3.1 赤泥基催化剂的脱硝活性
        6.3.2 赤泥基催化剂的组成和晶体结构分析
        6.3.3 赤泥基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6.3.4 赤泥基催化剂的表面形貌分析
        6.3.5 赤泥基催化剂的酸性和还原性分析
    6.4 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结构与催化性能研究
        6.4.1 催化剂浆料粒径及稳定性分析
        6.4.2 催化剂浆料和催化滤芯的表面形貌分析
        6.4.3 催化滤芯脱硝活性评价与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一体化脱除中试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3 催化滤芯放大制备及模拟工业烟气适应性研究
        7.3.1 催化剂植入方式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7.3.2 催化剂负载率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7.3.3 过滤面速度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7.3.4 H_2O/SO_2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7.3.5 玻璃灰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7.4 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一体化脱除中试研究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干熄焦除尘和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干熄焦技术
        1.2.1 干熄焦的工艺流程
        1.2.2 干熄焦的焦炭冷却原理
        1.2.3 干熄焦的除尘工艺流程
    1.3 干熄焦环境除尘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工作及各章内容安排
第2章 干熄焦除尘与PDCA循环法
    2.1 干熄焦除尘理论
    2.2 干熄焦环境除尘技术
        2.2.1 湿式除尘
        2.2.2 袋式除尘器
    2.3 PDCA循环法
        2.3.1 PDCA循环理论的内涵
        2.3.2 PDCA循环的理论特点
    2.4 小结
第3章 装入装置除尘技术
    3.1 设备组成
        3.1.1 装入料斗
        3.1.2 炉盖
        3.1.3 驱动装置
        3.1.4 密封罩
        3.1.5 其他装置
    3.2 装入装置的创新设计
        3.2.1 装入装置含尘量实测
        3.2.2 移动除尘管道的创新研究
        3.2.3 移动密封罩的创新研究
        3.2.4 溜槽顶部密封装置的创新研究
        3.2.5 设计应用后的粉尘含量
    3.3 小结
第4章 冷焦排出装置的烟尘治理
    4.1 冷焦排出装置
        4.1.1 排焦装置
        4.1.2 运焦皮带装置
    4.2 基于PDCA循环法对排出环境的改善治理
        4.2.1 P计划阶段
        4.2.2 D执行阶段
        4.2.3 C检查阶段
        4.2.4 A处理阶段
    4.3 皮带通廊环境的改善治理
    4.4 小结
第5章 干熄焦放散气的脱硫研究
    5.1 干熄焦放散气的组成
    5.2 放散气中的成分分析
        5.2.1 放散气中氮氧化物和硫化物的来源
        5.2.2 循环气体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分析
    5.3 环保对策
        5.3.1 环境除尘后脱硫
        5.3.2 环境除尘前脱硫
        5.3.3 两类脱硫工艺的对比分析
    5.4 环境除尘前脱硫的应用
        5.4.1 工艺流程
        5.4.2 脱硫原理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新型电动阀门执行器的开发及精密定位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阀门的研究现状
        1.2.2 嵌入式技术在阀门运行控制方面的应用现状
    1.3 影响电动阀门精度等级的关键技术
        1.3.1 精密定位控制技术
        1.3.2 误差补偿控制技术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新型电动阀门执行器的方案设计与开发
    2.1 普通电动阀门执行器的定位特性探究
        2.1.1 阀门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2.1.2 驱动电机的转子特性
        2.1.3 传动系统的机械间隙
        2.1.4 实施定位控制的必要性
    2.2 多种驱动控制方案比选
        2.2.1 异步电机闭环控制
        2.2.2 步进电机开环控制
        2.2.3 步进电机闭环控制
        2.2.4 直流无刷电机闭环控制
    2.3 电动执行器开发及阀门样机构建
        2.3.1 驱动单元选型与安装
        2.3.2 控制单元组成与选型
        2.3.3 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2.3.4 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案
        2.3.5 阀门样机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电动阀门执行器精密定位控制算法研究
    3.1 定位控制算法的工程实践意义
    3.2 定位控制算法的设计要点
        3.2.1 加速与减速对称
        3.2.2 各阶段耗用时间
        3.2.3 驱动控制参数
    3.3 速度曲线的应用分析及改进研究
        3.3.1 梯形速度曲线
        3.3.2 七段S形速度曲线
        3.3.3 改进型速度曲线
        3.3.4 不同速度曲线的运动状态特征对比
    3.4 五段S形速度曲线的模型求解与算法实现
        3.4.1 许用加速度
        3.4.2 规定转速
        3.4.3 实际加速度
        3.4.4 最短动作时间
        3.4.5 最短操作步长
        3.4.6 五段S形速度曲线的函数关系
        3.4.7 五段S形速度预置算法的程序设计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传动系统机械间隙的补偿控制策略研究
    4.1 机械间隙的产生机理及防护措施
    4.2 补偿控制策略的技术要点及应用条件
        4.2.1 误差类型判别
        4.2.2 补偿值的确定
        4.2.3 技术实施方法
    4.3 误差标定实验装置与测试方法
        4.3.1 误差标定实验平台
        4.3.2 实验测试方法
        4.3.3 数据结果分析
    4.4 误差补偿控制的数学模型与功能实现
        4.4.1 回程误差的数学模型
        4.4.2 补偿控制程序的设计流程
        4.4.3 补偿控制的功能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阀门样机的精度测试与应用
    5.1 转角时间关系
    5.2 补偿控制效果
        5.2.1 流量调节实验平台
        5.2.2 测试方法与结果
    5.3 技术应用与经济指标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攻读硕土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4)LS公司果蔬食品生产现场质量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二、国内文献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现场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综述
    第一节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常用体系
        一、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
        二、ISO22000:20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三、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四、VACCP(脆弱性评估和关键控制点)与TACCP(威胁评估和关键控制点)
    第二节 食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一、影响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的5M1E因素
        二、食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要求
    第三节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方法与工具
        一、因果图
        二、排列图
        三、PDCA循环
第三章 LS公司果蔬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第一节 LS公司生产经营现状
        一、LS公司概况
        二、LS公司组织机构图
    第二节 LS公司果蔬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一、LS公司果蔬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流程
        二、LS公司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控制
    第三节 LS公司果蔬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农药残留超标
        二、微生物含量超标
        三、成品食品质量不合格
        四、包装污染和运输破损
    第四节 LS公司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供应商缺乏有效监管是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因素——人
        二、设备保养缺失和储运环节防护不当是微生物超标的关键因素——机
        三、原材料质量安全隐患促使成品质量事故频发的诱因——料
        四、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环节薄弱是导致质量不合格的成因——法
        五、外源性的污染是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必然结果——环
第四章 解决LS公司果蔬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 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人
        一、开展员工专业技能培训
        二、培养员工危机应变能力
        三、规模化操作练习
        四、完善公司员工培训机制和激励制度
    第二节 加强对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机
        一、有效提高设备的生产加工精度
        二、生产和储运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管理
        三、利用物联网对产品的包装和储运进行统一管理
    第三节 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安全管理——料
        一、扩大原料种植基地规模
        二、改变原料种植基地合作模式
        三、加强原料种植基地监管
        四、完善原料种植基地管理体系
        五、构建原料种植基地考核和激励机制
    第四节 提高质量管理工艺技术水平——法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选用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和优化
        三、制定与完善控制方法和抽样检测标准体系
    第五节 加强现场生产管理——环
        一、调整组织机构
        二、加强领导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三、以PDCA加强生产现场管理
        四、优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五、采用6S管理模式
第五章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冶炼烟气制酸石灰石膏法脱硫系统运行实践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石灰石膏法脱硫工艺
    1.1 基本原理
    1.2工艺流程简述
2 存在的问题
    2.1 系统阻力大
    2.2 系统管道积石灰
    2.3 pH值控制不稳定
    2.4 尾气排放超标
3 改进措施及效果对比
4 结语

(6)微球毛细管芯片及其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OCT的概况
        1.1.1 POCT的概念
        1.1.2 POCT的发展现状
        1.1.3 POCT面临的挑战
    1.2 微流控技术
        1.2.1 微流控系统的组成
        1.2.2 微流控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1.3 多元生物检测技术
        1.3.1 基于微阵列的多元检测技术
        1.3.2 基于流动载体的多元检测技术
        1.3.3 微球载体编码技术
    1.4 本章小结与论文概述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球毛细管芯片及流体反应系统的构建
    2.1 前言
    2.2 芯片设计与制备
        2.2.1 芯片设计思路
        2.2.2 芯片制备
        2.2.3 芯片通道的修饰与表征
        2.2.4 芯片的成像
    2.3 流路的设计与构建
        2.3.1 流路的设计
        2.3.2 流路的构建
    2.4 流体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2.4.1 流体系统的设计
        2.4.2 电磁阀控制电路
        2.4.3 流体装置的构建
        2.4.4 流体控制程序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流体反应系统在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微球表面修饰
        3.2.3 毛细管芯片中的清洗过程
        3.2.4 样品循环次数对反应的影响
        3.2.5 反应时间对信号强度的影响
        3.2.6 蛋白质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球表面修饰
        3.3.2 毛细管芯片中的清洗过程
        3.3.3 样品循环次数对反应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信号强度的影响
        3.3.5 微球毛细管芯片与传统微球检测方式的比较
        3.3.6 微球毛细管芯片用于多元检测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微球毛细管芯片图像分析
    4.1 前言
    4.2 芯片图像分析
        4.2.1 荧光图像的预处理
        4.2.2 微球区域的提取
        4.2.3 粘连微球的分割
    4.3 检测数据的获取
        4.3.1 荧光强度计算
        4.3.2 微球编码识别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7)烟台LY公司产品服务工程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项目管理理论
        1.3.2 系统工程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LY公司产品服务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2.1 LY公司产品服务工程管理体系概况
        2.1.1 组织结构
        2.1.2 工程整体及范围管理
        2.1.3 工程成本管理
        2.1.4 工程质量管理
        2.1.5 工程进度管理
        2.1.6 工程采购管理
    2.2 工程管理现存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2.1 现存问题分析
        2.2.2 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3章 LY公司产品服务工程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3.1 优化设计的原则
    3.2 组织结构优化
    3.3 成本管理体系优化
    3.4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
    3.5 进度管理体系优化
    3.6 采购管理体系优化
第4章 LY公司产品服务工程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
    4.1 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
    4.2 强化培训体系建设
    4.3 建立与目标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4.4 提升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沥青—集料表面性能改善的工艺及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粘附理论研究现状
        1.2.2 水损害研究现状
        1.2.3 改善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的措施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表面改性材料及机理
    2.1 表面改性机理
    2.2 表面改性材料的选择
        2.2.1 传统抗剥落措施的不足
        2.2.2 表面改性剂的主要成分
    2.3 表面改性的工艺研究
    2.4 表面改性特点
        2.4.1 物理吸附到化学键合
        2.4.2 两相界面到多相界面
        2.4.3 混合添加到精细化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材料及试验评价方法
    3.1 沥青
        3.1.1 改性沥青技术指标
        3.1.2 高粘高弹改性沥青技术指标
    3.2 集料
        3.2.1 粗集料性质
        3.2.2 细集料性质
        3.2.3 填料性质
    3.3 试验方法及仪器
        3.3.1 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试验
        3.3.2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
        3.3.3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试验
        3.3.4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
        3.3.5 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料表面改性效果及界面特性研究
    4.1 粘附性评价
        4.1.1 水煮法结果分析
        4.1.2 拉拔仪测界面相强度
    4.2 扫描电镜观察
    4.3 X射线能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集料表面改性的混合料性能评价
    5.1 集料的改性处理
    5.2 高温性能试验
    5.3 抗水损害性能试验
    5.4 抗疲劳性能试验
    5.5 低温性能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改性工艺研究及设计
    6.1 集料表面改性系统介绍
    6.2 改性的工艺流程
    6.3 改性工艺的操作要点
        6.3.1 改性设备的设置
        6.3.2 改性参数的调节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集料表面改性的实体工程应用
    7.1 工程概况及铺筑方案
        7.1.1 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
        7.1.2 混合料的运输
        7.1.3 摊铺与碾压
    7.2 工程质量检测
        7.2.1 路用性能检测
        7.2.2 试验段质量检测
    7.3 本章小结
结论
    8.1 主要工作和成果
    8.2 本文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F公司空气净化部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STP理论
    2.2 7Ps营销理论
    2.3 4Vs营销理论
第3章 F公司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3.1 营销宏观环境调研分析
        3.1.1 国民追求生活质量带来的机会
        3.1.2 可支配收入增长带来的机会
        3.1.3 国家政策春风带来的机会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现有企业的竞争
        3.2.2 潜在竞争对手
        3.2.3 替代品的干扰
        3.2.4 客户对行业的认知
        3.2.5 供应商议价能力
    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1 远大空品
        3.3.2 霍尼韦尔HONEYWELL
        3.3.3 布朗
        3.3.4 六星
        3.3.5 行业的巨人
第4章 F公司净风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F公司的概况
        4.1.1 基本情况
        4.1.2 净风产品营销概况
    4.2 SWOT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2.3 机会
        4.2.4 威胁
    4.3 F公司净风业务营销现存问题分析
        4.3.1 品牌定位模糊
        4.3.2 产品竞争力不强
        4.3.3 定价差异化不明显
        4.3.4 渠道维护能力弱
        4.3.5 推广力度不足
        4.3.6 人员流动比例高
        4.3.7 缺乏有形展示
        4.3.8 缺乏专业的服务过程能力
第5章 F公司净风业务营销策略
    5.1 定位优化策略
        5.1.1 优化品牌形象
        5.1.2 目标市场定位
    5.2 产品策略
        5.2.1 丰富产品线
        5.2.2 产品功能差异化
        5.2.3 外聘VI设计团队
        5.2.4 优化内部评审流程
    5.3 定价策略
        5.3.1 渠道定价差异化
        5.3.2 客户规模定价
    5.4 渠道策略
        5.4.1 大力开发经销商,完善合作机制
        5.4.2 树立样板工程
    5.5 推广策略
        5.5.1 线上线下两手抓
        5.5.2 行业展会宣传
    5.6 人力策略
        5.6.1 完善销售和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
        5.6.2 建立“客户评价”体系
    5.7 有形展示策略
        5.7.1 产品有形化
        5.7.2 品牌有形化
    5.8 服务过程策略
        5.8.1 标准化各岗位责任书
        5.8.2 组建专业售后团队
第6章 F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6.1 实施计划
        6.1.1 实施时间节点计划
        6.1.2 对应的人力资源安排
    6.2 其他保障
        6.2.1 产品战略保障
        6.2.2 核心技术保障
        6.2.3 人力资源保障
        6.2.4 财务保障
第7章 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参考文献
索引

(10)粮食干燥过程智能建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2.2 粮食干燥机研究现状
        1.2.3 粮食干燥机模型研究现状
        1.2.4 粮食干燥机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粮食干燥基本理论概述及粮食干燥机控制方案简介
    2.1 引言
    2.2 粮食干燥基本理论
        2.2.1 粮食干燥基本原理
        2.2.2 影响粮食干燥的主要因素
        2.2.3 粮食干燥的动力学曲线
        2.2.4 粮食干燥的数学模型
    2.3 粮食干燥技术、干燥机分类及其特点
        2.3.1 粮食干燥技术
        2.3.2 粮食干燥机分类
        2.3.3 粮食干燥机工作特点
    2.4 粮食干燥机控制方案
        2.4.1 粮食干燥机控制特点
        2.4.2 粮食干燥机控制问题分析
        2.4.3 粮食干燥机智能控制方案
    2.5 粮食干燥机控制对象-组合式多功能粮食干燥实验系统
        2.5.1 机械系统
        2.5.2 控制系统
        2.5.3 工艺流程
        2.5.4 控制对象-组合式多功能粮食干燥机实验
        2.5.5 基于一元回归经验方程的红外辐射与对流(IRC)粮食干燥过程模型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麦混流干燥过程机理的数学建模与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粮食混流干燥工艺原理
    3.3 粮食单元床层的薄层干燥方程
    3.4 小麦混流循环干燥过程机理的数学建模与数值模拟
    3.5 小麦混流连续干燥过程机理的数学建模与数值模拟
    3.6 小麦混流循环干燥过程机理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粮食干燥过程智能建模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红外辐射与对流(IRC)粮食干燥过程模型研究
        4.2.1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4.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IRC粮食干燥过程模型研究
        4.2.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IRC粮食干燥过程预测
    4.3 基于动态神经网络NARX的红外辐射与对流(IRC)粮食干燥过程模型研究
        4.3.1 非线性自回归外生输入动态神经网络(NARX)原理
        4.3.2 基于NARX的IRC粮食干燥过程模型研究
        4.3.3 基于NARX模型的IRC粮食干燥过程预测
        4.3.4 与线性自回归外生输入(ARX)的IRC粮食干燥过程模型比较
    4.4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IPSO-SVR(LDIW-FD)的红外辐射与对流(IRC)粮食干燥过程模型研究
        4.4.1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原理
        4.4.2 基于IPSO-SVR(LDIW-FD)算法的IRC粮食干燥过程模型研究
        4.4.3 基于IPSO-SVR(LDIW-FD)模型的IRC粮食干燥过程预测
        4.4.4 与其它几种IRC粮食干燥过程模型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粮食干燥机的几种模糊控制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粮食干燥机的几种基本控制方法
        5.2.1 PID控制
        5.2.2 模糊控制
        5.2.3 遗传算法
    5.3 基于遗传优化模糊PID参数自调整(GOFP)算法的粮食干燥机控制器设计
        5.3.1 模糊PID参数自调整控制器(FP)设计与仿真
        5.3.2 遗传优化模糊PID参数自调整控制器(GOFP)设计与仿真
    5.4 基于遗传优化模糊免疫PID(GOFIP)算法的粮食干燥机控制器设计
        5.4.1 生物免疫反馈控制原理
        5.4.2 模糊免疫PID控制器(FIP)设计
        5.4.3 遗传优化模糊免疫PID控制器(GOFIP)设计与优化
        5.4.4 GOFIP控制仿真实验与控制性能分析
    5.5 基于遗传优化双模糊免疫PID(GODFIP)算法的粮食干燥机控制器设计
        5.5.1 常规模糊免疫PID控制器(FIP)局限性及改进方法
        5.5.2 遗传优化双模糊免疫PID控制器(GODFIP)设计与优化
        5.5.3 GODFIP控制仿真实验与控制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内模PID (GO-SVR-IMPC)算法的粮食干燥机控制器设计
    6.1 引言
    6.2 支持向量机内模控制器(SVR-IMC)设计
        6.2.1 SVR-IMC设计
        6.2.2 SVR-IMC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
    6.3 GO-SVR-IMPC控制器设计与优化
        6.3.1 GO-SVR-IMPC控制器设计
        6.3.2 GO-SVR-IMPC控制器优化
    6.4 GO-SVR-IMPC控制仿真实验和控制性能分析
        6.4.1 GO-SVR-IMPC控制器仿真实验
        6.4.2 支持向量机内模型和逆模型辨识
        6.4.3 GO-SVR-IMPC控制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直接逆模型PID(GO-SVR-IIMCPID)算法的粮食干燥机控制器设计
    7.1 引言
    7.2 SVR直接逆模型控制器(SVR-ⅡMC)设计
        7.2.1 SVR-ⅡMC设计
        7.2.2 SVR-ⅡMC控制器设计的局限性及改进方法
    7.3 GO-SVR-ⅡMCPID控制器设计与优化
        7.3.1 GO-SVR-ⅡMCPID控制器设计
        7.3.2 GO-SVR-ⅡMCPID控制器优化
    7.4 GO-SVR-ⅡMCPID控制仿真实验和控制性能分析
        7.4.1 GO-SVR-ⅡMCPID控制仿真实验
        7.4.2 SVR直接逆模型辨识
        7.4.3 GO-SVR-ⅡMCPID控制性能分析
    7.5 基于GO-SVR-ⅡMCPID控制器的小麦混流连续干燥控制实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工作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缩略说明表
    附录二 检测报告
        1. 组合式多功能粮食干燥实验系统干燥性能检测报告
        2. 粮食干燥后苯并芘含量检验报告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自制电动阀门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催化滤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皇甫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
  • [2]干熄焦除尘和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李从保.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新型电动阀门执行器的开发及精密定位控制策略研究[D]. 张越.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4]LS公司果蔬食品生产现场质量安全管理研究[D]. 程朝辉.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5]冶炼烟气制酸石灰石膏法脱硫系统运行实践与改造[J]. 刘永龙,郑小娜. 有色设备, 2019(05)
  • [6]微球毛细管芯片及其检测系统研究[D]. 曾昭煜. 东南大学, 2019(01)
  • [7]烟台LY公司产品服务工程管理体系研究[D]. 王毅岩. 吉林大学, 2019(12)
  • [8]基于沥青—集料表面性能改善的工艺及路用性能研究[D]. 曾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F公司空气净化部营销策略研究[D]. 熊骁雄.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2)
  • [10]粮食干燥过程智能建模与控制研究[D]. 代爱妮. 北京邮电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自制电动阀门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