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湿度条件的聚酰亚胺薄膜电机绝缘

用于高湿度条件的聚酰亚胺薄膜电机绝缘

一、高湿条件下用的以聚酰亚胺薄膜为基的电机绝缘(论文文献综述)

何东欣,张涛,陈晓光,巩文洁,李清泉[1](2021)在《脉冲电压下电力电子装备绝缘电荷特性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电子装备长期处于高频、陡脉冲电压的运行工况下,其绝缘系统易发生早期失效,可能会威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探究脉冲电压下绝缘劣化机理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几种常见电力电子装备及其运行工况,通过对绝缘体击穿与沿面闪络影响机理的论述,揭示了电荷行为对绝缘劣化的重要作用,阐述了脉冲电压参数对电荷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未来应提升脉冲电压下电荷测试技术,明确脉冲边沿时刻电荷动态特性,以阐明绝缘劣化机理。这些研究成果将为脉冲电压下电力电子装备绝缘材料和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和理论指导。

周华皓[2](2021)在《微米Al2O3的等离子体和水热氟化处理及其对ER表面绝缘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气体绝缘输电线路中,微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因具有优异的绝缘和热力学性能,被用作盆式绝缘子的主要基材。新型直流输电系统将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视作最主要的输电方式,然而,传统的微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直流工况下的运行能力并不理想。在单极性电场的长期作用下,复合绝缘材料的表面容易积聚大量净余电荷,由于材料本身具有较强的驻极性,这些表面电荷难以有效消散,继而扰动绝缘子的沿面电场分布,导致沿面闪络及其次生事故的发生。为了改善其电荷动态特性,提升其沿面绝缘性能,本文提出了针对微米Al2O3填料的等离子体氟化和水热氟化改性方法,并对两种改性方法的微观本质、宏观效果进行了表征,对氟化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搭建了基于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形式的等离子体填料改性平台,可借由其产生成分、比例可调的含氟低温等离子体,对微米Al2O3进行表面氟化改性;搭建了高温水热氟化平台,采用含氟化学试剂,通过长时间的水热反应对微米Al2O3进行了表面氟化改性;将改性后的微米Al2O3填料掺杂到环氧树脂中,制备了改性Al2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填料粒径选择方面,以材料基础性能中的热导率作为优化导向,在工业允许的粒径范围内,选择了最佳的粒径中值。然后,针对等离子体氟化的关键参数,包括氟化时间和氟源气体浓度,展开了遍历研究。利用粒度分布测试、X射线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前后的微米Al2O3填料及其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了等离子体氟化的反应原理;基于课题组自搭建的沿面闪络与表面电荷特性测试平台,开展了微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表面绝缘特性测试实验,分析了氟化时间和氟源气体浓度对复合材料直流闪络电压、电荷消散特性和陷阱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接着,针对化学水热氟化的关键参数,包括水热时间和引入等离子体预处理,展开了遍历研究。对改性后的填料及其复合材料进行了微观表征,探究了填料水热氟化的微观反应实质;开展了水热氟化Al2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表面绝缘特性测试实验,分析了水热时间对复合材料直流闪络电压、电荷消散特性和陷阱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等离子体预处理对提升氟化效果的有效性,并通过介电和水接触角等测试,对改性效果最优的等离子体协同水热氟化的复合材料样片进行了全方位性能表征。最后,基于有限元和分子动力学方法,从氟化引起的电场均化效应和氟化导致的填料-基体界面强化效应出发,对微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沿面绝缘强度提升机制进行了阐述。

张楠[3](2019)在《芳砜纶纤维基多孔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芳砜纶(PSA)是一种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纤维,现有的研究主要将其加工成纺织品、纱线、纸基材料、蜂窝材料等并应用于阻燃防护、高温过滤电气绝缘、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仍是基于现有的材料形式或是已经成熟应用的领域,少有将PSA以其他材料形式应用于更多领域。由于三维多孔材料具有高孔隙率、孔体积大等优点,在多种应用领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聚合物基多孔材料凭借其各项优异性能更是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本论文旨在探究PSA材料自身结构特点,制备三种多孔材料,研究其各项基本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近年来,由于印刷、造纸行业的发展,其中含染料的水污染对人类健康有极大危害,因此对其治理更是尤为重要。而PSA富含酰胺基团与苯环基团,可与废水中染料分子形成多种作用力,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因此,本论文尝试将PSA基材料应用于含染料废水的治理,以甲基橙和罗丹明B水溶液为模拟污染物,研究其对染料污染物的吸附效果以及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纤维与浆粕比例的PSA纸基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利用PSA纤维及浆粕,以不同比例相互混杂,经传统抄造工艺成纸,再经热压处理制备PSA纸基多孔材料;测试纸基材料的抗张强度、撕裂强度、伸长率、孔隙率等指标以表征不同原料比例的PSA纸基材料在结构上的差异与其力学性能及孔隙结构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纸张的抗张强度、伸长率均随纤维比例的增加而减小,而撕裂强度、孔隙率均随纤维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综合性能最佳者为纤维与浆粕比例为6:4抄造的纸张,表现出良好的力学强度。各项性能均良好,分别为抗张指数35.7 N·m/g、撕裂指数42.1mN·m2/g、伸长率8.38%、孔隙率31.05%。选择综合性能最佳的纸基材料进行吸附研究。其对甲基橙和罗丹明B水溶液的最佳吸附量分别为61.24 mg/g和85.92 mg/g,显示出一定的吸附性能。(2)不同分子浓度及交联密度的PSA纤维基气凝胶材料的构筑与隔热性能、吸附性能研究。由于PSA纸基材料的孔隙率较低,用作吸附领域应用时,暴露在外的活性位点有限,因此需要增大其孔隙率再加以应用。本论文率先采用PSA纤维为原料,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四丁基氟化铵三水合物(TBAF·3H2O)为交联剂制备PSA基气凝胶多孔材料,并对其压缩强度、孔隙结构、隔热性能以及吸附性能进行探究。研究发现,TBAF·3H2O中的氟离子在制备过程中与PSA分子链上的酰胺基形成氢键连接,以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的气凝胶。其压缩强度随PSA纤维浓度和TBAF·3H2O的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其中PSA浓度为6%,TBAF·3H2O用量为2%时得到最佳的压缩强度,为1.39 MPa,有着良好的机械强度。所得气凝胶的孔隙率均高达80%以上。其对甲基橙和罗丹明B水溶液的最佳吸附量分别为121.49 mg/g和157.34 mg/g,相对于纸基材料的吸附量有提升近两倍。(3)不同PSA纤维与氧化石墨烯质量比复合气凝胶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由于PSA气凝胶的疏水性较强,在处理水中污染物时,易漂浮在水面,降低其吸附效率,因此需要对其疏水性进行处理以改善PSA气凝胶在吸附领域的应用。本论文中采用亲水性的氧化石墨烯与PSA进行物理共混,制得四种不同质量比的PSA/氧化石墨烯复合气凝胶。并对其结构特征、力学性能以及吸附性能进行表征。通过对复合气凝胶的压缩力学性能测试可以发现,材料形变70%时的压缩强度均随氧化石墨烯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添加氧化石墨烯可以有效改善气凝胶的亲水性,使其接触角由89?下降到了46?。结合材料的压缩力学强度和接触角,综合选出PSA与氧化石墨烯质量比为5的复合气凝胶为进行对两种染料分子的吸附性能的初步探究。结果表明,添加氧化石墨烯后,材料对甲基橙和罗丹明B的吸附性能均增加至原来的两倍以上,较PSA纸基材料的吸附量提升4倍。

李媛媛[4](2018)在《基于纳米复合的高压电机用环氧云母绝缘的电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高压电动机主绝缘运行中易受电、热等应力老化导致环氧云母绝缘电气强度下降和寿命缩短的问题提出。目前高压电机用成型定子线圈主要使用环氧粉云母绝缘,其对主绝缘的性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随着高压电机向紧凑型大功率方向的发展,对主绝缘材料性能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既要保证主绝缘电性能和热性能的稳定,又要减薄绝缘,降低其生产成本。因此,研究新型高性能大功率高压电机用环氧云母绝缘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聚合物基纳米复合电介质作为第三代绝缘材料展现出优异的性能,并已成为当前电工绝缘材料性能改进的主要方法,为改进电机主绝缘电、热性能提供了思路。然而,纳米颗粒改性电机主绝缘用环氧云母电性能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改性机制不明确、改性后性能研究不全面、真机应用研究较少等问题。因此,研究基于纳米复合的高压电机用环氧云母绝缘的电性能,掌握其变化规律和性能改进机理,对于提高电机主绝缘电气性能和可靠性,及纳米技术在电机主绝缘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压电动机定子主绝缘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纳米Si O2颗粒复合环氧树脂和环氧云母的电性能,并将纳米SiO2颗粒应用于高压电机真机定子线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环氧树脂是高压电机用环氧云母绝缘中唯一可以改性的成分,其对环氧云母绝缘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采用熔融共混法首先制备了不同纳米SiO2含量的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试样,测量了不同试样中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法、动态热机械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了试样的界面区理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纳米含量的增加,环氧基体中的纳米颗粒间距逐渐减小,比表面积逐渐增大,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活化能先增大后减小。这是因为,一方面,少量的纳米添加形成的界面区抑制了分子链段的转动,提高了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另一方面,当纳米含量达到2.5 wt%时,界面区出现重叠,界面区作用减弱。纳米颗粒的添加量会影响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宏观电性能,本文分别测量了随温度变化不同纳米Si O2颗粒含量的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因数、电导率和介电模量等介电特性,以及空间电荷、电树枝化和击穿等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含量较低时,界面区作用减弱了偶极子极化,在高温低频下抑制了分子链段的运动,减小了载流子传输,同时在基体中引入深陷阱,使得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因数和空间电荷积累量均低于纯环氧树脂。在室温及高温条件下,低含量的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均具有较高起树电压,提高了击穿场强,维持良好的热稳定性。环氧云母绝缘带性能直接决定了高压电机绝缘的优劣,本文制备了纳米复合环氧胶粘剂和纳米复合环氧云母带,测量了不同温度下纳米复合环氧胶粘剂的介电和击穿性能,及纳米复合环氧云母带的击穿性能,试验结果表明:0.5 wt%的纳米SiO2颗粒添加,不仅能降低环氧胶粘剂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而且在室温至155°C为范围可以提高环氧胶粘剂和环氧云母带的击穿场强。对于高压电机的定子绝缘系统来说,在实际使用前首先需要对新真机定子线圈的性能或质量进行测试。为了验证论文研究的纳米复合环氧云母绝缘的性能,绕制了含0.5 wt%纳米SiO2的环氧云母绝缘6 kV真机定子线圈,测量了其介质损耗、电容量、绝缘电阻、极化指数和局部放电等性能,与纯环氧云母定子线圈的性能对比得出:纳米复合线圈的介质损耗增量、相对介电常数、电导率均低于纯云母线圈,相同电压等级的局部放电量峰值略高于纯云母线圈。因此,对于多相材料复合后制成的线圈而言,应注意温升引起的性能变化。综上所述,当纳米SiO2添加含量为0.5 wt%时,环氧树脂、环氧胶粘剂、环氧云母带均能获得较好的电性能,电机真机定子线圈绝缘的电性能也能得到提升,但是不可忽略温升引起的性能变化。本文研究结果为纳米颗粒改性高压电机绝缘性能研究提供了理论和试验支持,为提升电机线圈性能提供了方法。

黄世浩[5](2018)在《复合因子作用下聚合物薄膜材料的绝缘老化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聚合物薄膜电介质材料因其优秀的机械、介电等性能广泛应用于电气绝缘和航空航天领域,其应用环境复杂多样,在实际应用中常承受多种老化因子的作用,缩短其使用寿命,威胁线路、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有必要对复合老化因子作用下聚合物薄膜电介质的老化进行研究。本文以聚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薄膜和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薄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机械拉伸-热老化、热老化-电子束辐照两组复合老化因子共同作用下的老化机理。对材料进行了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因数、击穿场强和陷阱分布特性的实验测量,分析不同的老化因子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探究其老化机理。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对PET薄膜和PTFE薄膜进行机械拉伸-热老化联合老化处理,热老化时间分别为180、360、540 h,测量样品的性能参数。结果表明,PET薄膜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数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而PTFE薄膜的相对介电常数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介质损耗因数基本稳定。随热老化时间增加,PET薄膜和PTFE薄膜的浅陷阱密度增大,PET薄膜的深陷阱中心能级变浅,PTFE薄膜的深陷阱则基本不变。两种薄膜材料的击穿场强均随热老化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PTFE薄膜的击穿场强下降幅度更大。造成其性能变化的原因是老化引起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机械拉伸在老化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加剧了物理老化。2.对PET薄膜和PTFE薄膜进行了热老化-电子束辐照联合老化处理。热老化时间梯度为180、360、540 h。电子束辐照累积剂量为100、300、500、700 kGy。热老化时间一定时,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PET薄膜的相对介电常数介质和损耗因数先增大后减小,浅陷阱密度增大,深陷阱中心先变浅后变深,击穿强度下降,两种因子同时作用时电子束辐照占据主导地位;PTFE薄膜在辐照后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数增大,浅陷阱密度增加,深陷阱变浅,击穿场强降低。辐照剂量一定时,材料绝缘性能变化趋势与机械拉伸-热老化联合作用时相类似。电子束辐照引发的交联、降解反应与结晶度变化和热老化引起的物理、化学变化的共同作用是上述性能变化的主要原因。

张斌[6](2017)在《漆包线耐电晕测试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漆包线目前广泛应用于电机、变压器、通讯器材、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等领域,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原材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漆包线的使用越来越多。研究漆包线的老化因素,有助于提高漆包线的检测质量,进而为漆包线生产工艺的改善和漆包线品质的提高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质检站对漆包线的老化和检测为背景,研究影响漆包线老化的因素,并重点对漆包线的耐电晕测试及其测试设备进行研究,以设计满足质检站使用的全自动化漆包线耐电晕测试设备。论文首先分析了漆包线的结构,明确了漆包线的构成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漆包线老化的温度、湿度、辐射、化学介质、机械摩擦和振动、电气等各种因素。分析了质检站对漆包线老化的各种检测方法,其中电气环境对漆包线老化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漆包线耐电晕测试技术。其次重点分析了漆包线耐电晕测试设备的总体设计。首先讨论了漆包线耐电晕测试设备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耐电晕测试设备的总体设计要求和标准。由总体设计分析可知,该系统主要由隔离变压器、高频脉冲电源、高频脉冲变压器、老化恒温箱以及试验电极等组成,而高频脉冲变压器是整个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它根据测试要求,动态控制输出各种频率和电压的脉冲电源。系统总体设计中给出了漆包线耐电晕测试设备结构图。论文重点分析了漆包线耐电晕测试设备的控制电路设计。控制电路主要由主控制器、外围配置接口电路、驱动电路、模拟信号采集电路和电源供电电路等组成。首先根据系统的功能实现要求,对比选择了TMS320F28335控制器,根据控制器的选择,设计了控制器外围电路,根据系统的使用要求,充分配置了JTAG、UART、RS232、SD CARD等外围通信接口和存储接口;分析了驱动单元的设计,详细讨论了驱动单元的设计思路;对模拟信号采集电路和电源部分电路设计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每个单元结构的器件选型和电路设计。最后分析了漆包线耐电晕系统的测试和使用。在完成单板功能测试的基础上,进行耐电晕测试的使用环境下的功能测试,给出了系统的测试结构设计,并根据试验内容,测得了各相电气指标,并对漆包线试样进行耐电晕测试,详细阐述了每一步的测试步骤。

何碧波[7](2017)在《风力发电设备用聚酯亚胺体系云母带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为减少风力发电机在高塔上运行时因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的质量事故,需要将主绝缘材料的耐热性能等级由F级提升至H级,主绝缘材料主要有不饱和聚酯亚胺为胶粘剂的线缆和绕组绝缘用云母带两种。本文通过选择不饱和聚酯亚胺无溶剂浸渍漆的本体树脂作为胶粘剂主体树脂,通过对树脂改性,来控制胶粘剂的粘结强度和软化点。经红外光谱分析和热失重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改性获得的胶粘剂与浸渍树脂成分都为聚酯亚胺树脂,可以作云母带胶粘剂使用。对线缆用云母带和主绝缘绕组少胶带,分别研究了基材、云母纸选型、复合工艺、分切工艺、溶剂体系、环境温湿度等因素对云母带的影响,研制的产品经常规性能对比和绕包验证,符合国标要求。采用线缆用云母带和主绝缘绕组少胶带制备了模拟线棒,对其与TJ13不饱和聚酯亚胺无溶剂浸渍漆组成的绝缘结构进行浸水、冷热冲击、耐盐雾等环境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云母带贮存稳定性良好,无返粘、分层、掉粉等现象,工艺适用性良好,且与不饱和聚酯亚胺无溶剂浸渍漆构成的绝缘结构性能优良,可以满足大功率风力发电设备绝缘结构需求。

龚帅[8](2016)在《耐高温聚酰亚胺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酰亚胺胶黏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耐高温胶黏剂,因其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耐辐射以及耐腐蚀性能。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良好的介电性能以及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宇航、卫星通讯、核能、电气绝缘、微电子工业等尖端领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二元聚合的方法旨在制备出性能优异同时成本有低廉的聚酰亚胺胶黏剂。以偏苯三酸酐酰氯(TMAC)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A)作为单体,考察了不同摩尔比、反应温度、固含量以及有无封端剂等因素对聚酰胺酸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利用FT-IR、TGA、DSC.特性粘度仪和旋转粘度计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发现,原料单体确实已经合成了聚酰胺酸,聚酰胺酸的结构和性能随着不同因素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从能耗、产品性能等角度的综合考察,等摩尔比、0℃、30%固含量反应条件下合成的聚酰胺酸最适合用于亚胺化的研究。对等摩尔比、0℃、30%固含量反应条件下的聚酰胺酸进行梯度亚胺化,工艺条件为100℃1h+160℃2h+220℃3h,并利用FT、IR、TGA、DSC.特性粘度仪和旋转粘度计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发现,已经生成了聚酰亚胺,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93.34℃,热分解温度为650℃。对聚酰胺酸从低温(50℃)到高温(250℃)进行热亚胺化,考察亚胺化情况,结果表明,160℃以上才开始有明显的环化,且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亚胺化程度越大。在250℃、反应4h后,亚胺化已趋于平稳,最大达到84.08%。对聚酰胺酸从低温(60℃)到高温(170℃),并且稀释成不同固含量进行溶液热亚胺化,并用FT-IR、特性粘度对其进行分析表征。结果发现,和热亚胺化相比较,亚胺化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且获得相同亚胺化程度所需的能耗更少,制得的聚酰亚胺特性粘度更低。采用乙酸酐+三乙胺作为催化剂(体积比为2:1)对聚酰胺酸进行化学亚胺化。考察不同催化剂含量、不同温度、不同固含量对亚胺化的影响,并利用FT-IR进行分析表征,结果发现亚胺化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催化剂含量越大、温度越高、固含量越小,则亚胺化程度越大,但催化剂含量是主要因素,即使温度很低(50℃),固含量很高(20%),当乙酸酐:聚酰胺酸的摩尔比达到4:1时,已接近完全亚胺化;且化学亚胺化更容易控制亚胺化程度。采用单搭接拉伸剪切的方法测定聚酰亚胺胶黏剂的粘结性能,考察了不同固含量、固化工艺、表面粗糙度、封端剂含量等因素对粘结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不含封端剂胶液的固含量达到25%时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采用800#砂纸打磨胶接片,固化工艺为100℃1h+160℃2h+250℃3h的工艺条件能达到最佳粘接性能。

赵振兴[9](2014)在《超细玻璃纤维针刺复合滤料的耐高温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燃煤是雾霾天气产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确保燃煤企业烟尘达标排放是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有效改善大气污染状况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相关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袋式除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袋式除尘器的广泛应用,对作为袋式除尘器核心部件的过滤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耐高温滤料对我国的环保事业有重要意义。超细玻璃纤维是普通玻璃纤维的细化,单丝公称直径为3.5μm,具有耐高温等一系列优良性能,是一种高性能的耐高温过滤材料。在文献查阅、工厂实习和试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超细玻璃纤维的基本性能,尤其是超细玻璃纤维的耐化学腐蚀性能做了研究。将超细玻璃纤维和间位芳纶、轶纶两种耐高温纤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采用针刺工艺制成超细玻璃纤维针刺复合滤料。所制成的滤料具有三维结构,测试并分析了超细玻纤复合滤料的基本性能和耐高温性能。超细玻璃纤维表面光滑,细度均匀,强度明显高于常用的耐高温合成纤维,与细度9μm的玄武岩纤维束的断裂强度相近。它具有很好的耐化学腐蚀性和耐水解性,耐酸性能好于耐碱性,经低浓度的酸碱溶液处理后纤维表面形态不变,能够满足高温滤料的性能需求。通过测试超细玻纤复合滤料的耐高温性能,发现经过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之后,三种试样的外观颜色会由米黄色变成焦黄色,手感变得较硬,纤维发生些微碳化,但是滤料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增加,三种试样的质量损失都会随之增加。处理温度对滤料的质量损失影响较大,温度越高,质量损失相对越多,而处理时间对质量损失的影响较小并随处理时间的增加损失量越来越小。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三种试样的纵横向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均呈下降趋势,处理温度越高,滤料的力学性能下降越多。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除尘室中的含尘气流温度的波动,以便保护滤袋,延长滤袋的使用寿命。与处理温度相比,处理时间的变化对滤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滤料的力学性能的变化幅度较小,适合在200℃条件下长期使用。经不同温度和时间的高温处理后滤料的断裂强力都保持在90%以上,表明本试验制作的滤料能长期应用于高温烟尘过滤领域。综合对比发现,面密度为850g/m2的二号试样各项指标变化幅度较小,性能表现突出,性价比高。随着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变化,三种试样的透气率在对照样测试值的上下波动,且波动幅度很小,说明高温处理并没有使滤料的结构发生破坏,可以长期在高温环境中使用。

陈政[10](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二、高湿条件下用的以聚酰亚胺薄膜为基的电机绝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湿条件下用的以聚酰亚胺薄膜为基的电机绝缘(论文提纲范文)

(1)脉冲电压下电力电子装备绝缘电荷特性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力电子装备绝缘材料及运行工况
2 脉冲电压下电气绝缘特性研究现状
    2.1 脉冲电压下电树枝和击穿特性
    2.2 脉冲电压下绝缘表面放电和闪络特性
3 脉冲电压下电荷特性研究现状
    3.1 空间电荷特性
    3.2 表面电荷特性
4 脉冲边沿时刻电荷动态特性
5 结论

(2)微米Al2O3的等离子体和水热氟化处理及其对ER表面绝缘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电工绝缘领域中的应用
        1.2.2 Al_2O_3掺杂对环氧树脂特性的影响
        1.2.3 填料改性对环氧树脂特性的影响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微米Al_2O_3的等离子体与水热氟化及效果表征方法
    2.1 微米Al_2O_3的两种氟化平台及处理方法
        2.1.1 等离子体氟化平台及处理方法
        2.1.2 水热氟化平台及处理方法
    2.2 微米Al_2O_3环氧复合材料制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微米Al_2O_3/ER复合材料制备
    2.3 性能测试方法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米Al_2O_3的等离子体氟化处理对环氧树脂沿面绝缘的影响
    3.1 等离子体氟化微米Al_2O_3及其复合材料的微观表征
        3.1.1 微米Al_2O_3的等离子体氟化效果的微观表征
        3.1.2 等离子体氟化Al_2O_3/ER复合材料的微观表征
    3.2 等离子体氟化处理时间对微米Al_2O_3/ER表面绝缘特性的影响
        3.2.1 等离子体氟化处理时间对微米Al_2O_3/ER直流闪络电压的影响
        3.2.2 等离子体氟化处理时间对微米Al_2O_3/ER表面电荷特性的影响
    3.3 氟源气体浓度对微米Al_2O_3/ER表面绝缘特性的影响
        3.3.1 氟源气体浓度对微米Al_2O_3/ER直流闪络电压的影响
        3.3.2 氟源气体浓度对微米Al_2O_3/ER表面电荷特性的影响
    3.4 基于闪络-电荷关联性的填料等离子体氟化改性机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米Al_2O_3的水热氟化处理对环氧树脂沿面绝缘的影响
    4.1 水热氟化微米Al_2O_3及其复合材料的微观表征
        4.1.1 微米Al_2O_3填料水热氟化效果的微观表征
        4.1.2 等离子体氟化Al_2O_3/ER复合材料的微观表征
    4.2 水热氟化时间对微米Al_2O_3/ER表面绝缘特性的影响
        4.2.1 水热氟化时间对微米Al_2O_3/ER直流闪络电压的影响
        4.2.2 水热氟化时间对微米Al_2O_3/ER表面电荷特性的影响
    4.3 等离子体预处理对微米Al_2O_3/ER表面绝缘特性的影响
        4.2.1 等离子体预处理方法与效果表征
        4.2.2 等离子体预处理对微米Al_2O_3/ER直流闪络电压的影响
        4.2.3 等离子体预处理对微米Al_2O_3/ER表面电荷特性的影响
        4.2.4 等离子体预处理对微米Al_2O_3/ER其他特性参数的影响
    4.4 基于闪络-电荷关联性的填料水热氟化改性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填料氟化改性机制研究
    5.1 基于Matlab-COMSOL联合仿真的填料氟化电场均化机制研究
        5.1.1 环氧树脂/Al_2O_3复合材料的有限元模型搭建
        5.1.2 填料氟化层对复合材料电场分布的影响
    5.2 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的填料氟化界面强化机制研究
        5.2.1 环氧树脂-Al_2O_3界面的分子模型搭建
        5.2.2 氟化接枝对填料-基体界面作用力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3)芳砜纶纤维基多孔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PSA纤维
        1.1.1 PSA纤维性质简介
        1.1.2 PSA纤维的应用领域
        1.1.3 PSA纤维的研究现状
    1.2 聚合物基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聚合物纸基材料
        1.2.2 聚合物基气凝胶
        1.2.3 聚合物基复合气凝胶
    1.3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2 PSA纸基材料的结构组成及性能优化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仪器
    2.2 PSA纸基材料的制备
    2.3 纸基材料结构与物理性质测试
        2.3.1 纸基材料结构表征
        2.3.2 纸基材料物理性能表征
        2.3.3 PSA纸基材料吸附性能测试
        2.3.4 吸附模型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SA纸基材料的形貌观察
        2.4.2 PSA纸基材料的孔结构分析
        2.4.3 PSA纸基材料的XRD分析
        2.4.4 PSA纸基材料的力学强度分析
        2.4.5 PSA纸基材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PSA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3.2 PSA气凝胶的制备
    3.3 PSA气凝胶材料性能测试
        3.3.1 结构及性能表征
        3.3.2 吸附试验方法
        3.3.3 吸附模型计算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SA气凝胶成型过程的形貌观察
        3.4.2 PSA气凝胶成型机理分析
        3.4.3 PSA气凝胶的孔特性分析
        3.4.4 PSA气凝胶的FT-IR分析
        3.4.5 PSA气凝胶的XRD分析
        3.4.6 PSA气凝胶的力学强度分析
        3.4.7 PSA气凝胶的TG分析
        3.4.8 PSA气凝胶的吸附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PSA/氧化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4.2 PSA/GO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4.3 复合气凝胶材料性能测试
        4.3.1 结构及性能表征
        4.3.2 吸附试验方法
        4.3.3 吸附模型计算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SA/GO气凝胶的形貌观察
        4.4.2 PSA/GO复合气凝胶的孔特性分析
        4.4.3 PSA/GO气凝胶的FTIR分析
        4.4.4 PSA/GO气凝胶的XRD分析
        4.4.5 PSA/GO复合气凝胶的XPS分析
        4.4.6 PSA/GO气凝胶的力学强度分析
        4.4.7 PSA/GO复合气凝胶材料的TG分析
        4.4.8 PSA/GO气凝胶的吸附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纳米复合的高压电机用环氧云母绝缘的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压电机主绝缘
    1.3 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研究现状
    1.4 纳米复合主绝缘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制备及界面区理化特性
    2.1 试样原料
    2.2 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制备
        2.2.1 常用制备方法
        2.2.2 制备流程
        2.2.3 纳米颗粒分散性
    2.3 纳米电介质的界面区特征
        2.3.1 纳米颗粒间的距离及比表面积
        2.3.2 界面区模型
    2.4 纳米电介质的界面理化性质
        2.4.1 纳米电介质的DSC/DMA特性
        2.4.2 纳米电介质的FTIR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电性能研究
    3.1 纳米复合介质介电响应特性
        3.1.1 介电响应理论
        3.1.2 介电响应性能测量原理
        3.1.3 室温下纳米颗粒含量对介电响应的影响
        3.1.4 不同温度等级下纳米颗粒含量对介电响应的影响
    3.2 纳米复合介质的空间电荷特性
        3.2.1 空间电荷理论
        3.2.2 空间电荷测量原理
        3.2.3 室温下纳米颗粒含量对对空间电荷的影响
        3.2.4 温度对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
    3.3 纳米复合介质的电树枝特性
        3.3.1 电树枝生长机制
        3.3.2 电树枝测量方法
        3.3.3 纳米颗粒含量对电树枝的影响
        3.3.4 温度对电数枝特性的影响
    3.4 纳米复合介质的击穿特性
        3.4.1 击穿理论
        3.4.2 击穿性能测试
        3.4.3 室温下纳米颗粒含量对击穿的影响
        3.4.4 温度对击穿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复合环氧云母介电性能研究
    4.1 试样制备
        4.1.1 纳米SiO2/环氧胶粘剂制备
        4.1.2 纳米SiO2/云母带制备
    4.2 纳米颗粒对环氧胶粘剂及云母带电性能的影响
        4.2.1 纳米颗粒对环氧胶粘剂介电性能的影响
        4.2.2 纳米颗粒含量对环氧胶粘剂击穿性能的影响
        4.2.3 纳米颗粒含量对环氧云母带击穿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复合环氧云母的应用研究
    5.1 基于纳米掺杂的高压电机定子线圈制备
    5.2 绕组的介质损耗和电容量
        5.2.1 测量系统
        5.2.2 不同温度下线圈的介质损耗及其增量
        5.2.3 不同温度下线圈的电容量及其增量
    5.3 绕组的绝缘电阻和极化指数
        5.3.1 测量原理
        5.3.2 绝缘电阻和极化指数
        5.3.3 温度对绝缘电阻和极化指数的影响
    5.4 绕组的局部放电
        5.4.1 测量原理
        5.4.2 局部放电测量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复合因子作用下聚合物薄膜材料的绝缘老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样品和实验平台
    2.1 实验样品
        2.1.1 聚酯薄膜
        2.1.2 聚四氟乙烯薄膜
        2.1.3 本文实验样品
    2.2 实验装置及测量原理
        2.2.1 相对介电常数与介质损耗因数
        2.2.2 陷阱分布特性
        2.2.3 击穿场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械拉伸-热老化联合作用对聚合物薄膜性能的影响
    3.1 试样制备及热老化处理
    3.2 机械拉伸-热老化联合作用对薄膜样品性能的影响
        3.2.1 相对介电常数与介质损耗因数
        3.2.2 陷阱分布特性
        3.2.3 击穿场强
        3.2.4 机械拉伸在老化过程中的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老化-电子束辐照联合作用对聚合物薄膜性能的影响
    4.1 热老化-电子束辐照处理
    4.2 热老化-电子束辐照联合作用对薄膜样品性能的影响
        4.2.1 相对介电常数与介质损耗因数
        4.2.2 陷阱分布特性
        4.2.3 击穿场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漆包线耐电晕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漆包线的使用背景和发展现状
        1.1.2 漆包线老化因素的研究意义
    1.2 漆包线老化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我国漆包线以及漆包线老化研究的发展现状
        1.2.2 国外漆包线以及漆包线老化研究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课题来源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漆包线老化的相关技术分析
    2.1 漆包线的结构
    2.2 影响漆包线老化的因素分析
    2.3 质检站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检测分析
    2.4 漆包线耐电晕测试技术的研究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漆包线耐电晕老化实验环境的总体设计
    3.1 漆包线耐电晕实验环境的需求分析
    3.2 针对需求的总体设计
    3.3 漆包线耐电晕老化设备的各个单元的功能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漆包线电晕老化设备的控制电路部分的详细设计
    4.1 主控制器的对比选择
    4.2 控制单元各部分电路设计
    4.3 漆包线耐电晕测试设备驱动电路部分的详细设计
        4.3.1 驱动单元电路的设计思路
        4.3.2 驱动单元的电路设计
    4.4 人机交互电路设计
    4.5 模拟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4.6 电源部分电路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漆包线耐电晕系统的测试和使用
    5.1 漆包线耐电晕系统的测试
        5.1.1 控制单板的功能测试
        5.1.2 使用环境下的功能测试
    5.2 漆包线耐电晕系统的使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风力发电设备用聚酯亚胺体系云母带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云母带组成及分类
        1.1.2 云母带的制备方法
        1.1.3 云母带研究进展
        1.1.4 电机绝缘耐热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2.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2.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制备方法
        2.2.1 云母带胶粘剂制备方法
        2.2.2 线缆用云母带制备方法
        2.2.3 绕组绝缘少胶带制备方法
        2.2.4 模拟线棒绝缘结构的制备方法
        2.2.5 模拟线圈的制备方法
    2.3 测试方法
        2.3.1 粘度测试
        2.3.2 胶粘剂红外光谱表征
        2.3.3 胶粘剂TG表征
        2.3.4 云母带组成测试
        2.3.5 云母带机械性能测试
        2.3.6 云母带电气性能测试
        2.3.7 云母带柔软性测试
        2.3.8 云母带挺度测试
        2.3.9 云母带渗透性测试
第三章 线缆用云母带
    3.1 胶粘剂对云母带的影响
        3.1.1 合成聚酯亚胺胶粘剂的基本性能对比
        3.1.2 胶粘剂固含量对粘度的影响
        3.1.3 胶粘剂软化点对云母带柔软性和挺度的影响
    3.2 云母纸对云母带的影响
        3.2.1 云母纸选型
        3.2.2 云母纸渗透时间和纵向拉伸强度对云母带性能的影响
    3.3 工艺参数对云母带的影响
        3.3.1 复合工艺参数对云母带的影响
        3.3.2 分切工艺参数对云母带的影响
        3.3.3 分切过程PFMEA
    3.4 产品常规性能对比及应用验证
        3.4.1 云母带产品常规性能对比
        3.4.2 云母带产品应用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圈绕组绝缘用少胶带
    4.1 基材对少胶带的影响
    4.2 溶剂体系对少胶带的影响
        4.2.1 胶粘剂溶剂体系对少胶带的影响
        4.2.2 挥发物含量对少胶带的影响
    4.3 工艺参数对少胶带的影响
        4.3.1 上胶工艺对少胶带的影响
        4.3.2 分切工艺对少胶带的影响
    4.4 制备过程的环境对少胶带的影响
    4.5 贮存环境对少胶带的影响
    4.6 产品常规性能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母带的工程应用研究
    5.1 主绝缘结构的性能验证
        5.1.1 模拟线棒性能
        5.1.2 模拟环境测试
    5.2 工程应用研究
        5.2.1 线缆用云母带工程应用
        5.2.2 绕组绝缘少胶带工程应用
        5.2.3 绝缘结构工程应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8)耐高温聚酰亚胺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耐高温聚合物简介及其胶黏剂的应用
        1.1.1 环氧胶黏剂
        1.1.2 酚醛类胶黏剂
        1.1.3 有机硅类胶黏剂
        1.1.4 氰酸酯类胶黏剂
        1.1.5 聚苯并咪脞类胶黏剂
        1.1.6 聚苯基喹恶啉类胶黏剂
    1.2 聚酰亚胺概述
        1.2.1 聚酰亚胺的性能
        1.2.2 聚酰亚胺的分类
        1.2.3 聚酰亚胺的合成
        1.2.4 聚酰亚胺应用实例
    1.3 聚酰亚胺胶黏剂
        1.3.1 缩聚型聚酰亚胺胶黏剂
        1.3.2 热塑性聚酰亚胺(TPI)胶黏剂
        1.3.3 硅氧烷嵌段聚酰亚胺胶黏剂
        1.3.4 聚酰胺酰亚胺(PAI)胶黏剂
        1.3.5 加成型聚酰亚胺(API)胶黏剂
    1.4 聚酰亚胺胶黏剂的改性
        1.4.1 提高聚酰亚胺胶黏剂的可加工性
        1.4.2 提高聚酰亚胺胶黏剂的耐热性
        1.4.3 提高聚酰亚胺胶黏剂的粘接性能
        1.4.4 提高聚酰胺酸的储存稳定性
        1.4.5 提高聚酰亚胺的介电性能
    1.5 聚酰亚胺胶黏剂的应用
        1.5.1 航空航天领域
        1.5.2 微电子领域
        1.5.3 汽车领域
    1.6 课题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聚酰胺酸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与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聚酰胺酸的合成
        2.3.2 实验步骤
        2.3.3 红外光谱测试
        2.3.4 差示扫描量热(DSC)的测定
        2.3.5 热失重测试
        2.3.6 特性粘度测试
        2.3.7 旋转粘度测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聚酰胺酸的红外光谱分析
        2.4.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4.3 热失重分析
        2.4.4 不同固含量的影响
        2.4.5 不同反应温度的影响
        2.4.6 不同封端剂含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亚胺化法制备聚酰亚胺及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与装置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步骤
        3.3.2 红外光谱测试
        3.3.3 差示扫描量热(DSC)的测定
        3.3.4 热失重测试
        3.3.5 特性粘度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聚酰亚胺的红外光谱分析
        3.4.2 聚酰亚胺的热失重分析
        3.4.3 聚酰亚胺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4.4 热亚胺化特性粘度分析
        3.4.5 热亚胺化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液热亚胺化法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与装置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亚胺化
        4.3.2 红外光谱测试
        4.3.3 特性粘度测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高温下溶液热亚胺化分析
        4.4.2 低温下溶液热亚胺化分析
        4.4.3 60℃下不同固含量溶液热亚胺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化学亚胺化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
    5.3 实验步骤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催化剂含量对亚胺化的影响
        5.4.2 不同温度对亚胺化程度的影响
        5.4.3 不同PAA固含量对亚胺化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聚酰亚胺胶黏剂粘结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胶接接头破坏形式
    6.3 实验步骤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不同固含量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6.4.2 不同固化工艺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6.4.3 表面粗糙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6.4.4 封端剂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超细玻璃纤维针刺复合滤料的耐高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耐高温滤料纤维的基本要求
    1.3 常用耐高温过滤纤维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常用耐高温合成纤维
        1.3.2 国产新型耐高温合成纤维
        1.3.3 常用耐高温无机纤维
    1.4 超细玻璃纤维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除尘设备与过滤机理
    2.1 引言
    2.2 常用烟气除尘装置
        2.2.1 机械式除尘器
        2.2.2 湿式除尘器
        2.2.3 静电除尘器
        2.2.4 袋式除尘器
        2.2.5 四种除尘技术性能比较
    2.3 袋式除尘技术过滤机理
        2.3.1 纤维过滤机理
        2.3.2 纤维层过滤机理
        2.3.3 纤维层过滤过程
        2.3.4 影响除尘效率的因素
    2.4 袋式除尘器的应用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细玻璃纤维基本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纤维表面特征测试
    3.3 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3.4 纤维耐化学性和耐水解性测试
        3.4.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4.2 试验仪器及试验条件
        3.4.3 试验步骤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1 超细玻璃纤维的基本参数
        3.5.2 超细玻璃纤维的耐腐蚀性
        3.5.3 超细玻璃纤维的耐水解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细玻璃纤维针刺复合滤料耐高温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的制备
    4.3 试验介绍
        4.3.1 滤料质量损失的测试
        4.3.2 滤料透气性的测试
        4.3.3 滤料力学性能的测试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滤料的表观形态
        4.4.2 滤料的质量损失
        4.4.3 滤料的力学性能
        4.4.4 滤料的透气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试验测试数据
致谢

(10)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产业创新系统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2.2 历史友好模型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2.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3.1 蒸汽机车时代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3 小结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2.7 小结
    3.3 电力机车时代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3.8 小结
    3.4 高速铁路时代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4.7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1.1 知识层面
        4.1.2 技术层面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4.2.3 组织类型
        4.2.4 出口活动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国家政策
        4.3.2 铁路企业规模
        4.3.3 企业研发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4.1 研发合作环境
        4.4.2 服务环境
        4.4.3 大气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5.5 产业动力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内容
    6.2 建议
        6.2.1 技术创新方面
        6.2.2 技术扩散方面
        6.2.3 体制改革方面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高湿条件下用的以聚酰亚胺薄膜为基的电机绝缘(论文参考文献)

  • [1]脉冲电压下电力电子装备绝缘电荷特性研究综述[J]. 何东欣,张涛,陈晓光,巩文洁,李清泉. 电工技术学报, 2021(22)
  • [2]微米Al2O3的等离子体和水热氟化处理及其对ER表面绝缘特性的影响[D]. 周华皓. 华北电力大学, 2021
  • [3]芳砜纶纤维基多孔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 张楠.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9)
  • [4]基于纳米复合的高压电机用环氧云母绝缘的电性能研究[D]. 李媛媛.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5]复合因子作用下聚合物薄膜材料的绝缘老化特性研究[D]. 黄世浩. 天津大学, 2018(04)
  • [6]漆包线耐电晕测试系统设计[D]. 张斌.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1)
  • [7]风力发电设备用聚酯亚胺体系云母带及其应用研究[D]. 何碧波.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7(01)
  • [8]耐高温聚酰亚胺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龚帅.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
  • [9]超细玻璃纤维针刺复合滤料的耐高温性能研究[D]. 赵振兴. 青岛大学, 2014(11)
  • [10]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用于高湿度条件的聚酰亚胺薄膜电机绝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