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症合并产后瘫痪的诊治

奶牛酮症合并产后瘫痪的诊治

一、奶牛酮病并发产后瘫痪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郭仕辉,余永涛,赵清梅,许立华,万佳宏,何生虎,杨奇,李柯[1](2020)在《产后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比较产后一段时期内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奶牛酮病的防控及兽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吴忠市某集约化奶牛场待产奶牛共30头进行为期3周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根据β-羟丁酸(BHBA)的浓度将奶牛分为酮病组和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酮病组与对照组在生产当天(0 d)各项检测指标未出现显着性差异;酮病组奶牛β-羟丁酸浓度在产后7 d时较对照组极显着升高(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在产后7 d和14 d时显着升高(P<0.05);血糖(Glu)浓度在产后7 d时显着降低(P<0.05),产后14 d时极显着降低(P<0.01);钙(Ca)、磷(P)浓度无显着性差异,但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出现低血钙、低血磷症。经分析发现,本场奶牛所患酮病为Ⅱ型酮病,酮病牛高发胎次为3~6胎,产后低血钙、低血磷、低血糖现象严重,同时奶牛酮病引发了机体肝脏功能损伤,影响母牛生产性能。

松朋[2](2014)在《奶牛乳汁酮体与血浆酮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试图通过探明血酮、乳酮、乳清酮体含量间的关系,分析乳清酮体测定代替血酮测定来诊断酮病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以寻求更加快速、廉价的酮病诊断方法。本试验选取广西南宁某规模化奶牛场泌乳奶牛206头,采用改良水杨醛比色法检测了146头奶牛的血浆和乳清的酮体含量,对60头奶牛测定了血浆和全乳的酮体含量。按照血酮大于5mg/dL作为亚临床酮病,大于10mg/dL为临床型酮病的判断标准。结果:在146被检奶牛中,临床酮病牛10头,亚临床酮病牛13头,疑似酮病牛11头,健康牛112头,酮病发病率为15.75%。乳清酮体检测结果:临床酮病牛28头,亚临床酮病牛58头,疑似酮病牛33头,健康牛仅有17头,酮病发病率为58.9%。60头奶牛的血浆及其全乳酮体含量测定结果:按照血浆酮体:临床酮病牛0头,亚临床酮病牛3头,疑似酮病牛0头,健康牛仅有57头酮病发病率为0。按照全乳酮体检测结果:临床酮病牛2头,亚临床酮病牛19头,疑似酮病牛22头,健康牛仅有17头,酮病发病率为35%。乳清酮体含量与血浆酮体含量的相关性为0.61,全乳酮体含量与血浆酮体含量的相关性为0.26。ROC曲线分析:以血酮5mg/dl为阈值时,获得乳清酮体阈值为10.96mg/dl,峰下面积为0.779;血酮10mg/dl为阈值时,乳清酮体阈值为24.17mg/dl,峰下面积为0.892。以血酮10mg/dL标准区分,95%置信区间下酮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995,乳清酮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797,乳清酮体与血浆酮体的r值为0.613,并且二者的关系函数在SPSS最适函数筛选中,三次方程R2值最大(R2=0.495)。获得了奶牛血浆酮体和乳清酮体的数据资料,初步证明乳清酮体检测在奶牛场普检中可以代替血浆酮体含量检测来诊断酮病,全乳不宜作为检验酮体的样本。采用改良水杨醛比色法检测乳清酮体方法可靠,并不会引起太大误差。本研究首次得出乳清酮体与血浆酮体间的函数方程(设serum为y, whey=x): y=0.01x3-0.024x2+0.604x-0.304。

刘赟[3](2013)在《奶牛两种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营养食品牛奶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但是奶牛疾病却是制约奶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文中详细阐述了两种重要的奶牛代谢性疾病奶牛酮病和产后瘫痪的防治技术,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热比亚·沙吾提,阿不力米提·沙吾提,买买提·黑牙斯丁,艾山江·艾合麦提[4](2012)在《一例奶牛产后瘫痪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或低血钙症,是母牛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产科疾病。该病发病率不高,但是危害性大,特别是高产奶牛多发病。同时伴发胎衣不下、乳房炎、奶牛酮病,损失更严重,并且为该病的治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不注意平时的饲养管理或发生产后瘫痪不及时治疗,则给奶牛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采用补钙、补糖、补液、强心和乳房送风等方法进行治疗后,全部治愈,在改善乳质、提高产奶量上取得了较高的治疗效果。本文对一例奶牛产后瘫痪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介绍如下。

胡菊梅[5](2010)在《浅谈奶牛酮病的治疗与预防》文中认为探讨了奶牛酮病的治疗技术与预防方法,提出重点加强干乳期的饲养管理,能有效降低酮病的发生率。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早期管理、早期治疗,对减少奶牛养殖业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

段洪峰[6](2010)在《分娩前后奶牛酮病的监测和ACTH、COR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选取22头怀孕后期奶牛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奶牛产前15d,7d,3d,产仔当天,产后3d,7d,15d、30d、45d和60d,共10次采集血,取血清,检测血清中的、血糖、促肾上腺皮质素、皮质醇激素、白蛋白、总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钾、钙。观察临床症状,结合β-羟丁酸检测结果,判定健康牛和酮病牛;同时分析牛分娩前后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1.β-羟丁酸检测结果发现,22头牛的有17头牛患有酮病,发病率为77.3%,其中有5头为临床型,12头为亚临床型;17头患病牛有5头牛在分娩前患病。2.分娩时促肾上腺皮质素快速上升,由分娩前3天的13.73pg/L上到23.63pg/L,分娩后下降,到15天下降到最低点,11.81pg/L,P<0.05,差异显着。皮质醇分娩前3天为4.55n g/L,分娩当天为18.49 ng/L,快速上升,分娩后降为4.19 ng/L,快速下降,P<0.01,差异极显着。皮质醇变化与促肾上腺皮质素基本一致,具有正相关。3.血糖分娩前为3.80mmol/L,分娩时上升到5.18 mmol/L,分娩后下降,到15天降到最低值3.64mmol/L,P<0.05,差异显着。在生殖应激的情况下,受皮质醇激素变化的影响,血糖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规律和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素具有一致性,三者的浓度峰值出现在分娩时。4.所检测的血清血糖浓度最低为2.2 mmol/L,最高为7.8 mmol/L,酮病患牛血清血糖均值3.64-5.18 mmol/L,实验发现,血清血糖的高低与血清β-羟丁酸无明确的相关性,血糖浓度不能反应牛是否患酮病,酮病的发生与泌乳量无必然联系。5.怀孕后期和分娩早期牛血清总蛋白略低于正常值,分娩时值最低,P>0.05,差异不显着;白蛋白值分娩后下降,P>0.05,差异不显着;白球比正常,产后下降。6.分娩后AST快速上升,产仔时68.55±4.22 u/L,产后第3天升到114.68±5.58u/L,P<0.01,差异极显着;ALT分娩后上升不明显,P>0.05,差异不显着。7.分娩后长时间血清钾浓度在3.67-3.93mmol/L,低于正常值(3.9-5.8mmol/L),钾在牛泌乳早期需要大;分娩时血清钙浓度最低,而碱性磷酸酶最高,分娩前后牛体内骨代谢旺盛。

段洪峰,文利新,冯小花,高帅[7](2009)在《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酮病是奶牛泌乳期一种常见的代谢病,可导致奶牛泌乳量快速减少,乳汁质量差,给奶牛养殖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本文就目前关于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诊断措施和防治方法做了一个综合概述。

廖艳娟[8](2007)在《奶牛酮病致病机理研究 ——部分肝功能指标在酮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荷斯坦奶牛分娩前后酮体等血液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各指标间的动态相关性,从而揭示奶牛酮病的高发时间以及与血酮、血糖等酮病指标相关性密切的肝功能指标变化特征,同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了解载脂蛋白APOB-100基因的目的片段结构及其与血酮之间的关系特点。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研究一:对16头荷斯坦奶牛在分娩的-10(产前)、0(分娩当天)、2、3、7、14、21、28、35、42天,对血浆葡萄糖、酮体,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含量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的活性进行了动态跟踪检测,了解各指标的含量、动态变化特点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奶牛肝功酶异常出现在血酮、血糖出现异常之前。几种被检酶的峰值出现在产后14天,蛋白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产后21天,而血酮峰值出现在产后28天,血糖最低值出现在产后35天。2.与非酮病牛相比较,酮病牛多项指标动态变化出现异常,机体对其有调节缓慢且不稳定的特点。3.OCT、GGT活性在亚临床酮病牛与非酮病奶牛之间存在着显着性差异。4.ALT、AST及血浆蛋白与血酮、血糖在统计学上相关性都不显着。研究二:对18头荷斯坦奶牛在分娩的0、7、14、21、28、35、42、49、56天分别测定其血浆葡萄糖、酮体、OCT、ApoB-100、甘油三酯、胆固醇浓度以及抽提全血DNA,参考人的ApoB-100可能的五个受体结合区之一,其相应于ApoB-100基因的3663—3782位密码子内,检测可能存在的突变,结果表明:1.血酮、血糖以及OCT的变化趋势与实验一相似,进一步证实了奶牛肝脏功能异常出现在血酮升高之前的论点;且病牛肝功酶异常值持时较长。除血糖外,酮病牛血酮和OCT值在产后21、28、35天在统计学上都存在着差异显着性。2.甘油三酯的变化呈波浪式起伏变化,周期为14天,于产后42天达最高值,酮病牛与非酮病牛在动态检测期间无显着差异。3.ApoB-100含量在分娩当天最高,产后持续高值出现在产后14—28天;总胆固醇含量自分娩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直至产后28天达峰值,而酮病牛的峰值则在产后35天出现。在产后21、28、35、42天,病牛总胆固醇水平都显着高于非酮病牛。4.酮病牛及非酮病牛在OCT与血酮、血糖之间都存在极显着相关性。5.ApoB-100与血酮、血糖在全体被检牛及非酮病牛的相关性都不显着,但在病牛却与血酮呈极显着相关(r=0.40.p<0.01),与血糖呈显着负相关(r=-0.34,p<0.05)。6.血浆总胆固醇与血酮、血糖在全体被检牛及非酮病牛都呈极显着相关,在病牛只与血酮呈极显着相关(r=0.40,p<0.01)。7.血浆甘油三酯与血酮、血糖都无显着直线相关性。8.在6mg/dL以下、6—10mg/dL,10mg/dL以上这三个血酮范围内,利用LIS-SSCP-PCR测定的apoB-100在3663—3782密码子内未有异常泳带出现,推测可能无基因突变。

江精华,何宝祥,李恭贺,李彩萍[9](2004)在《奶牛酮病生化特征及防治》文中提出

石传林[10](2002)在《奶牛酮病并发产后瘫痪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奶牛酮病并发产后瘫痪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酮病并发产后瘫痪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产后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血液样品采集
    1.4 酮体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
    1.5 数据处理
2 结 果
    2.1 血酮检测结果与酮病发病情况
    2.2 奶牛血液中β-羟丁酸浓度的变化
    2.3 血糖浓度的变化
    2.4 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
    2.5 肾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
    2.6 血清中钙、磷含量的变化
        2.6.1 酮病组与对照组血钙含量对比
        2.6.2 酮病组与对照组血磷含量对比
3 讨 论
    3.1 发病情况
    3.2 奶牛酮病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3.3 奶牛酮病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3.4 奶牛酮病对血钙、血磷的影响
4 结 论

(2)奶牛乳汁酮体与血浆酮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酮病发生的概况
    1.2 酮病的发病机制
        1.2.1 酮病的发病原因
        1.2.2 酮病发生的生理学机制
        1.2.3 酮病的分类
    1.3 酮病的生化特征
    1.4 酮病的预防及治疗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奶牛
        2.2.2 实验牛饲料配方及产奶量
        2.2.3 主要实验仪器
        2.2.4 主要化学试剂
        2.2.5 试验方法
        2.2.6 血液酮体的检测
        2.2.7 全乳酮体的检测
        2.2.8 乳清酮体的检测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实验牛的血浆—乳清酮体检测结果
        2.3.2 实验牛全乳—血浆酮体检测结果
        2.3.3 实验牛酮病临床发病结果
        2.3.4 方法评价
        2.3.5 乳清酮体正常值范围的确定
        2.3.6 实验酮病牛血浆、全乳和乳清酮体的相关性
    2.4 讨论
        2.4.1 实验室检测酮体方法的准确性与精确性
        2.4.2 奶牛全乳、乳清酮体含量与血浆酮体含量变化的关系
        2.4.3 以乳酮检测代替血酮检测的可行性探讨
    2.5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奶牛两种代谢性疾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奶牛酮病
    1.1 症状
    1.2 发生规律
    1.3 病因
    1.4 预防措施
    1.5 治疗方法
2 奶牛产后瘫痪
    2.1 症状
    2.2 诊断要点
    2.3 发病规律
    2.4 预防措施
    2.5 治疗方法
3 结语

(4)一例奶牛产后瘫痪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1.1 病史
    1.2 临床检查
    1.3 诊断
    1.4 治疗
    1.5 治疗效果
2 讨论
    2.1 病因分析
    2.2 治疗分析
        2.2.1 早发现, 早治疗
        2.2.2 补钙疗法
        2.2.3 乳房送风疗法
    2.3 鉴别诊断
        2.3.1 奶牛瘤胃酸中毒
        2.3.2 产道损伤性麻痹
    2.4 预防措施
3 结论

(5)浅谈奶牛酮病的治疗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酮病的特征
2 发病原因
    2.1 原发性营养性酮病
    2.2 继发性酮病
3 临床症状
    3.1 消化型
    3.2 神经型
    3.3 生产瘫痪型
4 酮病的诊断
5 酮病的综合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调整日粮
    5.3 葡萄糖疗法
    5.4 木糖醇疗法
    5.5 用激素疗法促进糖异生
    5.6 高锰酸钾疗法
    5.7 解除酸中毒、补钙
    5.8 保护肝脏
    5.9 配合健胃、兴奋瘤胃和强心, 选择相应的药物, 加快酮病好转
6 酮病的预防
    6.1 加强干奶期饲养管理, 建立合理的饲养计划
    6.2 加强对病牛的护理
    6.3 建立定期检测亚临床酮病的制度
    6.4 添加饲料添加剂
7 讨论与小结

(6)分娩前后奶牛酮病的监测和ACTH、COR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前言
    1 中国奶牛养殖业的现状和酮病的研究进展
        1.1 中国奶牛养殖业的现状
        1.2 奶牛酮病发病原因
        1.3 发病机理
        1.4 奶牛酮病的临床病理学与诊断标准
        1.5 奶牛隐性酮病的检测方法
    2 "动物生殖应激"学说与酮病发病机理
二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
三 结果与分析
    3.1 分娩前后奶牛血清酮体(β-羟丁酸)监测
    3.2 实验牛的泌乳量
    3.3 分娩前后奶牛血清ACTH、皮质醇监测
    3.4 分娩前后血清血糖浓度
    3.5 分娩前后总蛋白和白蛋白
    3.6 分娩前后AST和ALT
    3.7 分娩前后钾、钙和碱性磷酸酶
四 讨论
    4.1 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皮质醇和血糖的变化规律
    4.2 分娩前后血糖和β-羟丁酸的关系
    4.3 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变化关系
    4.4 分娩前后AST和ALT变化关系
    4.5 分娩前后血清钾、钙和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关系
五 结论
六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原因
    1.1 与生理状态的关系
    1.2 与营养组分的关系
    1.3 产前过度肥胖
    1.4 另外牛的产奶量、泌乳期、胎次都和酮病的发生较大的相关性。
2 发病机理
    2.1 丙酸代谢与酮病发生的关系
    2.2 糖缺乏时, 体内糖和脂肪的代谢使酮体的生成量增多
    2.3 激素调节与酮体生成的关系
    2.4 酮体的代谢障碍
3 奶牛酮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诊断
    3.1 奶牛隐性酮病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3.2 奶牛隐性酮病的检测方法
4 酮病的治疗与预防
    4.1 治疗方法
    4.2 预防措施
5 展望

(8)奶牛酮病致病机理研究 ——部分肝功能指标在酮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第一章 奶牛酮病
        1.奶牛酮病
        1.1 酮病发生的概况
        1.2 酮病发生的可能机制
        2.肝脏的作用
        3.酮病临床生化特征
    第二章 ApoB-100的研究进展
        1.脂蛋白
        1.1 脂蛋白的组成、结构及分类
        1.2 LDL结构及其主要代谢途径
        1.3 ApoB基因结构及定位
        1.4 ApoB-100及其功能
        1.5 ApoB-100受体结合区的定位
        2.ApoB-100在奶牛上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试验技术路线
        第一章 肝功酶等生化指标在奶牛酮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1、研究目的
        2、实验设计
        2.1 实验奶牛产后泌乳量
        2.2 实验奶牛产后精料喂量
        3、材料
        3.1 实验试剂
        3.2 诊断试剂盒
        3.3 试验仪器
        4、测定方法
        4.1 水杨醛比色法测定血酮
        4.2 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
        4.3 双缩脲标化法
        4.4 溴甲酚绿法测定白蛋白
        4.5 重氮显色法测定GGT
        4.6 赖氏法测定AST
        4.7 赖氏法测定ALT
        4.8 二乙酰一肟比色法测定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
        5.数据处理
        6.结果
        6.1 整体奶牛血酮、血糖、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检测结果
        6.2 奶牛血浆各指标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分析
        6.3 亚临床酮病与非酮病奶牛血浆各项指标的统计比较结果
        7、讨论
        7.1 奶牛血酮、血糖、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
        7.2 奶牛血浆ALT、AST、GGT、OCT活性
        7.3 奶牛血酮等各指标间的动态相关性
        8.结论
        第二章 TC、TG、OCT和ApoB-100在酮病与非酮病产后奶牛上的变化特征
        1、研究目的
        2、实验设计
        3.试验材料
        3.1 试验试剂
        3.2 试剂盒
        3.3 试验仪器
        4.测定方法
        4.1 水杨醛比色法测定血酮
        4.2 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
        4.3 二乙酰一肟比色法测定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
        4.4 ELISA法测定牛ApoB-100
        4.5 GPO-PAP法测定甘油三酯(TG)
        4.6 GPO-PAP法测定胆固醇(TC)
        4.7 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
        4.8 DNA浓度和纯度测定
        4.9 ApoB-100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5.数据统计
        6.结果
        6.1 奶牛血浆中血酮、血糖、ApoB-100、甘油三酯、胆固醇和OCT的检测结果
        6.2 18头荷斯坦奶牛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6.3 亚临床酮病与非酮病奶牛血浆各项指标的统计比较结果
        6.4 奶牛全DNA的抽提
        6.5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查
        6.6 PCR产物限制性内切酶切割鉴定
        6.7 SSCP电泳分析
        7.讨论
        7.1 分娩后奶牛血酮、血糖、OCT的动态变化特点
        7.2 分娩后奶牛血浆ApoB-100、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变化特点
        7.3 血浆ApoB-100、甘油三酯、总胆固醇、OCT、血糖、血酮间的相关性
        7.4 ApoB-100分子生物学试验讨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奶牛酮病生化特征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酮病的分类
2 临床症状
    2.1 消化型
    2.2 神经型
    2.3 麻痹型
3 临床型酮病的生化病理学特征
    3.1 血糖
    3.2 血酮
    3.3 尿酮
    3.4 乳酮
    3.5 β-羟丁酸 、丙酮、乙酰乙酸含量与比例
    3.6 pH值
    3.7 蛋白质、尿素氮、氨基酸等含量
    3.8 肝功能
    3.9 血相变化
    3.10 其它生化指数
4 亚临床型酮病的生化指标
5 诊断
6 治疗
    6.1 葡萄糖疗法
    6.2 生糖类先质
    6.3 激素疗法
    6.4 镇静安神
    6.5 解除酸中毒
    6.6 增强前胃消化机能, 促进食欲
    6.7 使用维生素制剂
    6.8 应用中药方剂
7 预防要点

四、奶牛酮病并发产后瘫痪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后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征分析[J]. 郭仕辉,余永涛,赵清梅,许立华,万佳宏,何生虎,杨奇,李柯. 中国畜牧兽医, 2020(06)
  • [2]奶牛乳汁酮体与血浆酮体的相关性研究[D]. 松朋. 广西大学, 2014(02)
  • [3]奶牛两种代谢性疾病的防治[J]. 刘赟. 农业灾害研究, 2013(Z2)
  • [4]一例奶牛产后瘫痪的诊治[J]. 热比亚·沙吾提,阿不力米提·沙吾提,买买提·黑牙斯丁,艾山江·艾合麦提. 新疆畜牧业, 2012(S1)
  • [5]浅谈奶牛酮病的治疗与预防[J]. 胡菊梅. 草业与畜牧, 2010(10)
  • [6]分娩前后奶牛酮病的监测和ACTH、COR变化规律的研究[D]. 段洪峰.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7]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J]. 段洪峰,文利新,冯小花,高帅. 湖南畜牧兽医, 2009(04)
  • [8]奶牛酮病致病机理研究 ——部分肝功能指标在酮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特征[D]. 廖艳娟. 广西大学, 2007(S1)
  • [9]奶牛酮病生化特征及防治[J]. 江精华,何宝祥,李恭贺,李彩萍. 广西畜牧兽医, 2004(03)
  • [10]奶牛酮病并发产后瘫痪的诊治[J]. 石传林. 中国奶牛, 2002(01)

标签:;  ;  ;  ;  ;  

奶牛酮症合并产后瘫痪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