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生长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生长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一、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生育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宿振起[1](2005)在《几类山羊草属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籽粒蛋白品质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意识的提高,品质育种已成为当今小麦育种的主攻目标之一。小麦亲缘种属间存在丰富的细胞质变异,是小麦育种宝贵的遗传资源,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的遗传效应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利用异源细胞质对小麦部分性状的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关于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品质遗传效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为了阐明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品质性状影响的遗传效应,本研究以山羊草属(Aegilops)细胞质的6 种不同的异质小麦品系chris 为材料,与生产上广泛栽培的9 个常规小麦品种正反杂交,系统研究了6 种供试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F1 籽粒蛋白品质(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组分、沉淀值大小)的遗传效应。通过研究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光合、籽粒蛋白亚基组成和含量、农艺性状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品质性状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1. 在以6 种异源细胞质材料为母本的杂交组合中,78%的组合蛋白质含量高于反交对照。尤以单芒、二角山羊草细胞质的正效应最为显着,平均提高2 个以上的百分点,最高达3.7 个百分点。这两种异源细胞质与所用的9 个常规品种间对蛋白质含量来说具有较高“一般和特殊配合力”的存在,表明这两种异源细胞质在今后小麦品质改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2. 供试单芒、二角异源细胞质对籽粒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影响最大,对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其效应值大小因特定组合而异。3. 6 种异源细胞质对沉淀值具有普遍的正效应,除品种鲁955159 与柱穗、二角山羊草细胞质组成的两个组合沉淀值小于反交对照外,其余组合沉淀值均大于反交。表明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沉淀值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正效应,但不同的细胞质,以及相同细胞质不同的核质组合对沉淀值的提高效应不同。4. 供试异源细胞质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组成和沉淀值的影响均存在显着的核质互作效应。通过异源细胞质的途径来改良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品质是一条可行的方法,只要选择合适的核质组合即可达到改良目的。对其机理研究表明:1.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最大光合速率有影响,但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与小麦旗叶最大光合速率关系无必然联系,而与后期旗叶光合下降速率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

郭佳林[2](2019)在《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发育和遗传及异源细胞质对其表达抑制的分子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麦虽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还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麦繁殖系数低、杂交小麦制种成本高。如何提高小麦繁殖系数、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成为杂交小麦走向大规模生产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多子房小麦具有明显的穗粒数优势,如将其应用到杂交小麦的制种中,很有可能会有效地提高杂交小麦繁殖系数、降低制种成本,有效地推动杂交小麦的应用发展,最终使杂交小麦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本研究依据多子房小麦材料DUOⅡ和异源细胞质小麦材料TeZhiⅠ(TZⅠ)正反交F1的性状不同,即DUOⅡ为母本时,F1表现多子房,而TZⅠ为母本时,F1表现单子房,试验表明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基因的正常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基因的抑制效应,本研究首先对小麦多子房性状的生长发育、遗传规律以及抑制效应进行了探究,在确定了发育及抑制规律之后从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转录组水平以及蛋白质组水平等多个层面研究了异源细胞质抑制多子房性状的表达,以期揭示异源细胞质抑制多子房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获得如下主要结果及结论:1.采用扫描电镜、体式显微镜和石蜡切片等方法对多子房小麦副雌蕊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副雌蕊原基起源于位于前生雄蕊和侧生雄蕊之间主雌蕊基部的一个突起。在发育前期,副雌蕊的发育明显滞后于主雌蕊的发育进程。但在露芒期后,副雌蕊发育迅速,在主雌蕊发育成熟的同时也发育为成熟的雌蕊,能够同时受粉结实。此外,副雌蕊形成的种子一般要比主雌蕊形成的种子体积小,并且种子腹沟朝外,与普通小麦相反。通过对多子房小麦不同籽粒的外显率及发芽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不论种子来源于副雌蕊或者主雌蕊,植株的多子房外显率都相同。但是,主雌蕊形成的种子的发芽能力一般显着高于副雌蕊形成的种子。2.以DUOⅡ和TZⅠ为亲本进行杂交,并对正反交F1以及相应的F2、F3、BC1和BC1F1世代材料进行多子房性状世代间遗传规律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DUOⅡ的多子房性状由1对显性单基因控制,同时,异源细胞质能够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此外,异源细胞质仅能抑制杂合多子房基因的表达,而对纯合多子房基因的表达不具抑制作用,使得在异源细胞质背景下,杂合多子房基因植株表现单子房性状,携有纯合多子房基因的植株表现完全的多子房性状,这一特性均可稳定遗传。3.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方法检测DUOII和TZI正反交F1的DNA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在基因组水平上,DUOII×TZI和TZI×DUOII中均扩增出14584条DNA谱带,每一条带代表了一个可被甲基化酶识别切割的5?-CCGG-3?位点。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从DUOII×TZI的31.10%降低到TZI×DUOII中的30.76%。由于异源细胞质的影响,TZI×DUOII在672个位点(4.61%)发生了胞嘧啶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其中312个位点发生了甲基化作用,360个发生了去甲基化作用,这些位点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和细胞质抑制多子房基因的表达相关。4.对DUOII和TZI正反交F1副雌蕊起始发育关键期(2–6 mm)的幼穗材料进行转录组RNA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在TZI×DUOII中,共鉴定到60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相对于DUOII×TZI上调表达的基因有330个,下调表达的基因270个。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后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了4个途径,叶绿体代谢及生物合成、DNA的复制修复、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以及6-磷酸海藻糖途径。这些生物途径协同作用,共同调控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性状的抑制过程。5.通过调整优化,构建了适合多子房小麦幼穗研究的双向电泳体系,并使用该体系对DUOII和TZI正反交F1副雌蕊起始发育关键期(2–6 mm)的幼穗材料进行双向电泳-质谱鉴定的蛋白质组分析。结果发现,在TZI×DUOII中,共鉴定到90个差异蛋白质,其中上调表达的18个,下调表达的72个。这些差异蛋白具有明显的功能趋势,主要涉及叶绿体的代谢及合成、细胞核和细胞分裂、植物呼吸、蛋白质代谢以及花发育过程。这些差异蛋白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调控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性状的抑制过程。此外,对DNA甲基化、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异源细胞质抑制多子房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为小麦多子房性状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宋喜悦[3](2003)在《T.spelta var.duh.1BS染色体上温度敏感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特性研究及分子标记》文中研究表明本项研究采用周密的遗传试验,对T.spelta var.duh. 1BS染色体片段遗传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多点试验、分期播种和剪穗再生分蘖试验对温敏不育系A3314的育性转换机制、应用范围及温敏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了研究,并采用RAPD分析方法对温敏不育基因进行了标记,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利用00105488.0发明专利方法,将T.spelta var.duh. 1BS染色体片段导入K型小麦不育系(K3314A),育成非1B/1R类型K型小麦不育系KTSP3314A(简称A3314),研究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T.spelta var.duh.1BS染色体片段导入使非1B/1R类型K型小麦不育系具有温敏特性,且更易恢复;不育系本身不产生单倍体,其杂交种F1极少产生或不产生单倍体;农艺性状除了株高具有明显的优势外,其他均无不利的遗传效应。2.对小麦温度敏感不育系A3314的杨陵10期分期播种和8期分期剪穗再生分蘖的育性与各期孕穗至开花期间的日平均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日长的关系分析表明:A3314的育性具有温度敏感特性;孕穗期前后8天是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即减数分裂至单核期;此期处于(18.3℃温度条件则由雄性不育转换为可育;育性转换与日长无显着相关;在敏感期(18℃的可育环境下,自交结实率与空气相对湿度在40~80%范围显着正相关。3.利用小麦温度敏感不育系A3314在中国元谋、杨凌、石家庄、互助、依安、贵阳、武威7个不同纬度地点种植的自交结实率,结合各点光温条件的分析表明:A3314在中国黄淮冬麦区、云贵冬麦区、西北春麦区、东北春麦区各点,按当地小麦生产正<WP=5>季播种均表现稳定雄性不育;而在黄淮和云贵冬麦区春播(夏播)则自交结实,适宜条件下自交结实率可达60%以上。说明该温敏不育系的雄性育性受温度的制约,而与日长无明显相关。根据A3314的育性表现,推测它在中国大部分小麦产区均可安全用于杂交小麦制种。4.利用非1B/1R类型小麦K型温敏不育系A3314与Silverstar F2和BC1F1分离群体及可育条件下的1B/1R类型小麦K型温敏不育系K3314与A3314的F2代及BC1F1代分离群体的育性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3314的温敏不育性除受细胞质基因控制外,还受两对隐性核基因的控制,且呈独立遗传。其中来自T.spelta var.duh.的K型主效不育基因rfv1sp与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的不育主效基因rfv1为一对等位基因,并具有温敏特性。5. 以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为材料,以10×buffer2.5ul,25mmol/lMg2+ 2.0ul,2.5mmol/LDNTP2.0ul,引物0.2umol/l,Tag酶1.0U为依托,通过调整底物DNA的浓度进行体系优化。然后以PCR的扩增条件为基础,通过对变性、结合及延伸的温度和时间的变化来找出适应温敏小麦的最佳扩增条件。结果表明,在25ul反应体系中使用50ng的模板DNA,2mmol/lMg2+ ,0.2mmol/l dNTP,0.2umol/l引物,1U Tag酶;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min,然后进行94℃变性45秒,37℃结合45秒,72℃延伸90秒,40个循环后,再72℃延伸10min,小麦RAPD扩增效果较好。6. 选取温敏小麦不育系A3314与Silverstar杂交组合的F2代高可育和高不育单株构建基因池,利用500对随机引物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S304、S310分别在不育群体和可育群体间扩增出了分子量为800bp、750bp的多态性产物,经过单株检测,2个引物所扩增的特异条带均得到重复验证,证明了这种多态性的可靠性,确定该多态性产物是与小麦温敏不育基因连锁的,可作为A3314温敏不育基因的连锁标记,统一命名为S304800、S310750。

白彩虹[4](2008)在《不同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核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及其mt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山羊草属植物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了宝贵的细胞质资源。本文以37种具有山羊草细胞质的普通小麦异质系及其3个核供体为材料,田间调查了7个性状,比较分析了异质系和核供体之间的遗传差异。本文还以18种不同的山羊草细胞质小麦异质系及其核供体小麦F94-111为材料,采用内含子切接点引物、长随机引物和半特异性引物的PCR分子标记方法,进行mtDNA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山羊草细胞质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的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的影响有明显的多样性,它表现为不同山羊草细胞质对小麦同一性状和同一胞质对小麦不同性状的效应存在差别,有的是正效应,有的是负效应,影响的幅度各不相同。2.相同的山羊草细胞质对不同的核供体(F94-111、772和7859)的影响不同,有不利的影响,也有有利的影响,影响的幅度也不同,反映了山羊草细胞质和小麦核基因组的核质互作效应。3.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F94-111、772和7859)千粒重、株高、有效分蘖数、旗叶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因核供体本身的特性和含量高低而不同,对特性值低、含量低的核供体的提高作用较大,反之较小甚至为负效应。4.利用半特异性引物、内含子切接点引物和长随机引物的PC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了解不同细胞质小麦的mtDNA的遗传多样性,是研究小麦种质之间遗传差异的高效、准确的手段之一。5.细胞质类型相同(分别属于D2型、Cu和Sv型)的异质小麦mtDNA聚在同一类中,说明这些类型相同的细胞质mtDNA遗传分化较小。聚类结果与各材料的细胞质类型情况较为接近,可以较为明显地反映出这些山羊草细胞质间的差异。6.mtDNA对小麦的农艺和光合性状的表现有重要的作用,聚为一类的山羊草细胞质对F94-111的影响作用比较相似。

李亚莉,崔婷,董艳辉,任永康,李倩,韩斌,唐朝晖[5](2015)在《异源细胞质育种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小麦族内种属之间细胞质的遗传变异是小麦育种宝贵的遗传资源,因而对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也愈加深入。小麦的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表现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单倍体诱导、抗逆性、生长发育及农艺性状的小麦品种改良等诸多方面。其中,创制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诱导单倍体和改良小麦品种是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在小麦育种中的具体应用。对小麦细胞质效应的遗传特点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旨在探索细胞质遗传规律,为小麦细胞质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刘春光,吴郁文,张翠兰,张炎[6](1999)在《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及其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玉海[7](2009)在《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的细胞分子遗传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小麦的近缘植物中,山羊草属(Aegilops L.)与小麦(Triticum L.)的亲缘关系最近,含有丰富的优良基因,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SDAU18是本实验室利用偏凸山羊草(Aegilops ventricosa, 2n = 28, DDNN)和柱穗山羊草(Aegilops cylindrica, 2n = 28, DDCC)杂交人工合成的新型双二倍体。本研究综合采用细胞遗传学、A-PAGE、SDS-PAGE、SSR、GISH和抗性接种鉴定等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对SDAU18及其双亲与普通小麦的杂交亲和性、杂种F1的育性、SDAU18与普通小麦不同杂种世代的染色体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特点进行了分析;对从SDAU18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选出的部分种质系进行了初步鉴定。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细胞学观察的结果表明,SDAU18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为52-56,在多数染色体数目为56的SDAU18减数分裂中期I花粉母细胞(PMC MI)内可观察到28个二价体,在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一定频率的单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 = 56 = 3.21I + 19.78IIRing + 6.50IIRod + 0.01III + 0.04IVRing + 0.01IVRod;但在部分PMCs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染色体丢失现象。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分析发现,在SDAU18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图谱中,亲本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的多数特异带能够出现,SDAU18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图谱中既出现双亲的亚基谱带,也观察到新型亚基谱带。分别利用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基因组总DNA作探针,另一亲本基因组总DNA作封阻,对SDAU18根尖细胞制片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在SDAU18的56条染色体中分别有14条出现绿色杂交信号。上述结果证明,SDAU18是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的双二倍体。2. 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在SDAU18基因组中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利用定位在普通小麦染色体上的89对SDAU18进行扩增分析,在SSR引物扩增图谱中,除了双亲的特异谱带外,还观察到亲本谱带缺失和新型谱带。其中,柱穗山羊草缺失谱带的频率约为偏凸山羊草的2.4倍,这表明在SDAU18中,双亲遗传信息的丢失或基因的沉默可能不是随机的。这可能反映了双亲基因组在新合成的双二倍体SDAU18中存在着复杂的互作。3.对SDAU18及其双亲与普通小麦的杂交亲和性、杂种F1的育性调查结果表明,SDAU18与普通小麦的杂交亲和性以及它与普通小麦杂种F1的育性显着高于其双亲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因此,SDAU18可以作为转移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优良遗传物质的桥梁材料,用于小麦遗传改良。4.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SDAU18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均表现高抗至免疫。对SDAU18和普通小麦不同自交和回交世代染色体和性状分离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自交和以烟农15为轮回亲本回交世代的增加,染色体数目逐渐减少,回交比自交能使后代的染色体数目更快趋近普通小麦的42条,至F5和BC3F1代,染色体数目为42的植株已分别达93.9%和92.0%。与自交世代相比,回交后代减数第一分裂中期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构型较为简单,回交次数过多不利于外源染色体与普通小麦染色体发生重组,一般应以回交23次为宜;随自交和回交世代的增进,杂种的育性提高,至F3和BC2F1代育性基本恢复正常,且较为稳定。在不同杂种世代可分离出具有矮杆、大穗、大粒、对白粉病、条锈病免疫或高抗和外观品质优良的变异类型,其中以F3和BC1F1代的变异类型最丰富。在通过杂交将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遗传物质导入普通小麦中SDAU18具有重要利用价值。5.运用形态学、细胞学和抗性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从烟农15与SDAU18杂交后代中选育出ZH-1、ZH-2、ZH-3、ZH-4等优良种质材料,并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明确了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细胞学特点。在上述种质材料中,ZH-1的突出特点是“矮杆”,株高为35.5cm,染色体数目为2n=40-41,其形态学及细胞学特征尚不稳定。ZH-2的突出特点是“抗白粉病”,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它对E09生理小种表现免疫,其细胞学及形态特征基本稳定。ZH-3和ZH-4的突出特点是“大穗多花”,二者在细胞学及形态学上基本稳定。

陈军营,王中发,皮素琴,王保民,郑平伟[8](1996)在《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自从木原均(1951)将普通小麦的细胞核通过连续回交的方法导入尾形山羊草(Aegilops caudata)细胞质中首次获得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以来,不少学者相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属(Triticum)和山羊草属(Aegilops)的细胞质基因组之间存在广泛的遗传差异。常胁等人(1980)根据小麦属和山羊草属中33个种的细胞质对12个六倍体不同小麦种和品种的20种性状(包括生育期、干物质重、育性和重要农艺性状等)的影响.将其分为:A、

魏亦勤,张改生,刘旺清,李国庆,李红霞,张双喜,龚月娟,裘敏,王平[9](2001)在《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小麦及其亲缘属植物的细胞质遗传变异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利用一直在积极探索之中。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表现在多方面。异源细胞质对小麦育性的遗传效应被应用于杂交小麦中雄性不育体系的建立 ,诱导单倍体以及对小麦诸多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成为小麦品种改良中主要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本文对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牛娜[10](2012)在《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的分子细胞遗传及CMS基因(rfv1-Rfv1)的定向导入和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文中认为小麦像玉米、水稻等作物一样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有效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是提高其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主要是利用小麦雄性不育来实现杂种优势,而小麦雄性不育又分为遗传型雄性不育(核不育,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光温敏不育)和生理型雄性不育(化杀剂诱导不育等)。大量研究表明每种途径都有其明显的优势和需要克服的缺点,相对来讲,核质互作型小麦雄性不育和化杀途径是两条较有生产潜力的途径。黏类(黏型、偏型和二角型等一些易保持、易恢复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总称)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最大特性是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单一,不育性彻底,易恢复性高;但与CHA(化杀诱导雄性不育)途径相比,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又因受限于不育系和恢复系制约配制强优势组合的几率较低。本研究以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在对其育性进行分子细胞遗传研究的基础上,旨在探索原有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局限性,拓宽其新的不育-恢复基因源,然后将CHA途径的优点与黏类小麦雄性不育三系途径相结合,充分发挥这两种途径的优点,以建拓出一套杂交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为三系杂交小麦能早日进入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获得下述重要结果:1.黏类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F1中期Ⅰ部分染色体配对异常和后期Ⅰ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核质互作的结果;中期Ⅰ单价体细胞频率和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呈显着正相关;K、Ven、B型异源细胞质对杂种F1育性恢复性无显着相关性;中、后期染色体变异率与杂种F1育性恢复性呈负相关,中、后期染色体变异有降低杂种F1育性的作用。2.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加性-显性(AD)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F1结实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效应;(2)不育系(V)-90-110、(Ven)-90-110、(K)-224、(V)-224在四个结实性状上,具有正向显着或极显着加性效应;亲本5253、02-7-215、00-6-247、M8003具有使不育系恢复度提高的加性效应;(3)双亲加性效应高的组合多表现出其显性效应比较差;(4)国际法恢复度高的组合(K-224×5253),究其原因是双亲国际法恢复度的加性效应高;(5)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交结实率的高低与环境互作相对较小,育性恢复性在年份间表现比较稳定。3.对几类不同来源的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基因载体进行了筛选与鉴定,并对其育性特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根尖体细胞随体鉴定和APAGE电泳筛选出SP4,莫迦小麦两种黏类小麦雄性不育载体,其为非1BL/1RS类型,其它不育载体均属于1BL/1RS类型;(2)选择不同来源的不育基因载体培育成的新型黏型、偏型不育类型进行育性恢复性测定发现,非1BL/1RS类型SP4、莫迦两种不育载体的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有一定差异,且育性恢复度相对较低,莫迦不育类型育性恢复性要高于SP4类型,在实际应用上应加以重视;(3)供试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其不育性是在整个配子发育过程中连续产生的。4.采用SDS-PAGE和A-PAGE对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新种质材料及回交转育后代的特定染色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SDS-PAGE分析鉴定出小偃22、SP4、西农2611、莫迦不具有43和40kD谱带,为非1BL/1RS核型;(2)A-PAGE技术对部分亲本材料鉴定小偃22、SP4、西农2611、莫迦则不含GldlB3位点,为非1BL/1RS核型,其余为1BL/1RS核型;(3)A-PAGE技术对部分采用1BL/1RS易位系转育不育系后的保持系后代材料进行鉴定,显示出大部分转育后代含有GldlB3醇溶蛋白标记位点,为1BL/1RS易位系;5.对杂交小麦化杀强优势组合西杂一号、西杂五号亲本遗传背景进行鉴定,发现西杂一号两个亲本均为1BL/1RS类型,西杂五号两个亲本均为非1BL/1RS类型,针对不同核型,专门设计了1BL/1RS类型和非1BL/1RS类型化杀强优势组合定向转化三系强优势组合各自保持系、不育系及恢复系转育体系与程序。6.按照设计好的转育程序图,将西杂一号的母本西农Fp1定向转育为具有SP4、莫迦小麦1Brfv1的新保持系,并同时进行不育系的转育;将西杂一号的父本Mp1转育为具有R5253、R5383的1BRfv1的恢复系。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利用多重PCR技术,同时结合传统的根尖随体鉴定技术对1BL/1RS易位纯合体和易位杂合体鉴定的技术体系。7.按照设计好的转育程序图,将西杂五号的母本西农Fp2定向转育为具有SP4、莫迦小麦1Brfv1的新保持系,在转育过程中,建立了SDS-PAGE和A-PAGE鉴定目标基因所在染色体的方法技术体系。SDS-PAGE鉴定结果发现SP4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6+8可作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基因的示踪特征亚基,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提供了可靠的转育与检测依据。A-PAGE分析结果发现,在ω-醇溶蛋白区也发现莫迦和SP4不同于西农Fp2的特异蛋白条带,可作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的示踪蛋白条带。8.经过多年回交转育,现已获得杂交小麦西杂一号、西杂五号母本同型黏类小麦非1BL/1RS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其不育系正在转育中,获得杂交小麦西杂一号、西杂五号父本同型黏类小麦非1BL/1RS雄性不育系的恢复系。

二、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生育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生育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几类山羊草属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籽粒蛋白品质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小麦品质改良研究概况
    1.2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组成及遗传规律
        1.2.1 小麦品质的概念及组成
        1.2.1.1 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
        1.2.1.2 小麦籽粒的加工品质
        1.2.2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指标及遗传规律
        1.2.2.1 籽粒的物理品质及其遗传
        1.2.2.1.1 小麦籽粒的容重及其遗传
        1.2.2.1.2 小麦籽粒硬度及其遗传
        1.2.2.1.3 小麦角质率及其遗传
        1.2.2.2 小麦的磨粉品质及其遗传
        1.2.2.2.1 出粉率及其遗传
        1.2.2.2.2 面粉色泽及其遗传
        1.2.2.2.3 灰分
        1.2.2.3 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品质及其遗传
        1.2.2.3.1 蛋白质含量及其遗传
        1.2.2.3.2 蛋白质组成及其遗传
        1.2.2.3.2.1 醇溶蛋白及其遗传
        1.2.2.3.2.2 麦谷蛋白及其遗传
        1.2.2.3.2.2.1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及其遗传
        1.2.2.3.2.2.2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及其遗传
        1.2.2.3.3 小麦面筋及其遗传
        1.2.2.3.4 沉淀值及其遗传
        1.2.2.4 小麦籽粒的其他品质指标
        1.2.2.4.1 面团流变学特性
        1.2.2.4.2 降落数值
        1.2.2.4.3 淀粉品质
    1.3 小麦异源细胞质主要遗传效应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3.1 细胞质遗传及小麦异源细胞质研究概述
        1.3.2 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及其应用
        1.3.2.1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育性的遗传效应及其利用
        1.3.2.2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利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山羊草属不同细胞质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效应
        2.2.2 二角和单芒山羊草细胞质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2.2.3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籽粒沉淀值的影响
        2.2.4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籽粒蛋白品质影响机理的初步研究
        2.2.4.1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旗叶光合能力的影响与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2.2.4.2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籽粒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
        2.2.4.2.1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成的影响
        2.2.4.2.2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籽粒蛋白亚基表达量的影响
        2.2.4.3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发育和遗传及异源细胞质对其表达抑制的分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交小麦的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
        1.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1.1.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与研究进展
        1.1.3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
    1.2 多子房性状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1.2.1 多子房小麦的发现与选育
        1.2.2 多子房小麦的花器官发育
        1.2.3 多子房小麦的生理生化研究
        1.2.4 多子房小麦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1.2.5 小麦多子房性状形成机理
        1.2.6 多子房小麦的应用价值
        1.2.7 其它作物多子房现象研究概述
    1.3 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进展
        1.3.1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育性的遗传效应
        1.3.2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1.3.3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抗性的遗传效应
        1.3.4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
        1.3.5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生理生化及组织培养性状的遗传效应
        1.3.6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染色体(组)行为的遗传效应
        1.3.7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核基因表达的遗传效应
    1.4 细胞质在植物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1.4.1 植物细胞质和花发育
        1.4.2 植物线粒体与花发育
        1.4.3 植物叶绿体与花发育
    1.5 DNA甲基化在植物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1.6 转录组学在植物花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7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花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8.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8.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多子房的发育过程、外显率及种子活力观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2.1.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1.4 石蜡切片观察
        2.1.5 形态学观察测定
        2.1.6 外显率及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测定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多子房小麦副雌蕊起始发育过程
        2.2.2 多子房小麦副雌蕊生长发育过程
        2.2.3 多子房小麦成熟期籽粒形态特征
        2.2.4 多子房小麦DUOⅠ和DUOⅡ形态特征
        2.2.5 多子房小麦不同类型籽粒的外显率和发芽相关性状测定
    2.3 讨论
        2.3.1 多子房小麦的特殊性
        2.3.2 多子房小麦的外显率及籽粒发芽情况
        2.3.3 多子房小麦在杂交小麦上的应用
第三章 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规律及细胞质效应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植物材料和遗传群体的构建
        3.1.2 形态学观察
        3.1.3 小麦多子房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F_1 代植株形态学观察
        3.2.2 F_2和BC_1 世代多子房性状遗传分析
        3.2.3 F_3和BC_1F_1 世代多子房性状遗传分析
    3.3 讨论
        3.3.1 多子房小麦DUOⅡ的遗传规律
        3.3.2 多子房性状在杂交小麦上的应用
第四章 异源细胞质抑制小麦多子房性状表达的DNA甲基化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形态观察
        4.1.3 幼苗培养及取材
        4.1.4 DNA的提取
        4.1.5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F_1 植株的形态观察
        4.2.2 TZI× DUOII和 DUOII× TZI整体甲基化水平分析
        4.2.3 TZI× DUOII和 DUOII× TZI甲基化状态的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异源细胞质抑制小麦多子房性状表达的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RNA的提取及纯化
        5.1.3 RNA测序文库的构建
        5.1.4 簇生成及上机测序
        5.1.5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及参考序列比对
        5.1.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5.1.7 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5.1.8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NA质量检测
        5.2.2 RNA-seq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5.2.3 RNA-seq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5.2.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2.5 RNA-seq测序数据相关性分析
        5.2.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5.2.8 差异基因的qRT-PCR验证
    5.3 讨论
        5.3.1 DNA复制过程是副雌蕊形成的基础
        5.3.2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过程调控多子房小麦花序结构
        5.3.3 叶绿体影响核内花发育基因的表达
        5.3.4 6 -磷酸海藻糖可能参与了副雌蕊的发育
        5.3.5 叶绿体、细胞核、植物激素以及T6P之间的信号转导通路
第六章 异源细胞质抑制小麦多子房性状表达的蛋白质组分析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植物材料
        6.1.2 幼穗蛋白质的提取及纯化
        6.1.3 蛋白质的水化
        6.1.4 蛋白质浓度测定
        6.1.5 幼穗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及染色
        6.1.6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及挖取
        6.1.7 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分析
        6.1.8 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蛋白质含量测定
        6.2.2 幼穗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构建
        6.2.3 DUOⅡ和 TZI正反交F_1 幼穗蛋白质双向电泳
        6.2.4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6.2.5 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功能分析
    6.3 讨论
        6.3.1 叶绿体代谢影响核内花发育基因表达
        6.3.2 细胞核和细胞分裂过程是副雌蕊原基分化的基础
        6.3.3 植物呼吸为副雌蕊分化提供能量
        6.3.4 蛋白质代谢是植物发育过程中代谢活动进行的基础
        6.3.5 花发育相关蛋白对多子房性状表达有重要作用
        6.3.6 异源细胞质抑制小麦多子房性状表达的分子机理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T.spelta var.duh.1BS染色体上温度敏感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特性研究及分子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小麦雄性不育的发现和研究概况
        1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利用
        2 化学杂交剂(CHA)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利用
        3 核不育基因的研究利用
        4 小麦雄性不育系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小麦雄性不育的机理
        1 小麦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2 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和生理生化研究
    第三节 光温敏雄性不育性的研究与利用
        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研究与利用
        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利用
    第四节 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 遗传标记的发现、原理和特点
        2 DNA分子检测技术
        3 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第五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论文选题的依据
        3 试验内容
        4 试验方法和技术路线
        5 预期结果及新见解
第二章 T.spelta var.duh. 1BS 染色体的遗传效应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小麦温度敏感不育系A3314育性转换条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温敏不育系A3314在中国不同生态地点的育性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温敏不育系A3314温敏不育基因的遗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小麦温敏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 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T.spelta var.duh. 1BS 染色体的遗传效应研究
    2 小麦温度敏感不育系A3314育性转换条件
    3 温敏不育系A3314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4 温敏不育系A3314温敏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
    5 小麦温敏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
致 谢
作者简介
附图

(4)不同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核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及其mt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小麦异源细胞质的遗传效应研究
    1.1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育性的遗传效应
    1.2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1.3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抗性的遗传效应
    1.4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
    1.5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生理生化及组织培养性状的遗传效应
    1.6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染色体(组)行为的遗传效应
第二章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2.3 几种DNA 分子标记的比较
    2.4 遗传多样性统计方法
    2.5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第三章 山羊草细胞质对小麦的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的准备
        3.1.2 田间调查与统计方法
        3.1.2.1 育性的调查
        3.1.2.2 农艺性状的调查
        3.1.2.3 光合性能的测定
        3.1.2.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方差分析
        3.2.2 不同山羊草细胞质对F94-111 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3.2.3 不同山羊草细胞质对772 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3.2.4 不同山羊草细胞质对7859 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3.2.5 不同山羊草细胞质对F94-111 核基因型光合性状的遗传效应
        3.2.6 不同山羊草细胞质对772 光合性状的遗传效应
        3.2.7 不同山羊草细胞质对7859 光合性状的遗传效应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山羊草细胞质小麦MTDNA 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线粒体DNA 的提取及检测
        4.2.2 PCR 扩增与产物检测
        4.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tDNA 的提取
        4.3.2 PCR 扩增的多态性
        4.3.3 山羊草细胞质小麦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4.3.4 山羊草细胞质小麦的聚类分析
        4.3.5 聚类分析结果与遗传效应
    4.4 讨论
        4.4.1 半特异性引物、内含子切接点引物和长随机引物的PCR 标记
        4.4.2 聚类分析
        4.4.3 聚类分析结果与细胞质遗传效应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所用试剂的配制
附录2 依据PCR 标记计算的不同山羊草细胞质MTDNA 的DICE 遗传相似系数
致谢
作者简介

(5)异源细胞质育种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异源细胞质育种技术的起源及异源细胞质的遗传效应
2 异源细胞质的遗传效应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2.1 创制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2.2 诱导小麦单倍体
    2.3 改良小麦品种
3 展望

(7)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的细胞分子遗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的种质资源
    1.2 山羊草属植物与小麦的遗传改良
        1.2.1 山羊草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主要生物学特性
        1.2.2 山羊草属植物的分类
        1.2.3 小麦-山羊草复合群的起源与与进化
        1.2.4 山羊草属植物的优异基因
        1.2.5 山羊草属植物的细胞质
    1.3 山羊草优良基因向小麦的转移
        1.3.1 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优良基因向小麦的转移途径
        1.3.2 山羊草双二倍体的人工合成
        1.3.3 小麦-山羊草异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
        1.3.4 山羊草优良基因向小麦的转移
    1.4 小麦远缘杂种鉴定的方法
        1.4.1 形态学方法
        1.4.2 细胞学鉴定
        1.4.3 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
        1.4.4 分子标记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地点
    2.4 试验方法
        2.4.1 农艺性状鉴定
        2.4.2 抗病性鉴定
        2.4.3 育性调查
        2.4.4 细胞学观察
        2.4.5 基因组DNA 提取和纯化
        2.4.6 基因组原位杂交
        2.4.7 微卫星标记分析
        2.4.8 种子醇溶蛋白的A-PAGE 分析
        2.4.9 种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SDS-PAGE 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SDAU18 的细胞分子遗传学鉴定
        3.1.1 细胞学鉴定
        3.1.2 种子贮藏蛋白鉴定
        3.1.3 GISH 鉴定
        3.1.4 SDAU18 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
    3.2 SDAU18 染色体组的SSR 标记分析
    3.3 SDAU18 的育性和主要性状特点
        3.3.1 SDAU18 及其双亲的育性
        3.3.2 SDAU18 及其亲本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
        3.3.3 其它性状特点
    3.4 SDAU18 及其双亲与普通小麦的杂交亲和性
        3.4.1 SDAU18 及其双亲与普通小麦的杂交结实率
        3.4.2 SDAU18 和柱穗山羊草与普通小麦杂种F1 的育性
    3.5 SDAU18 与普通小麦不同杂种世代的染色体及性状分离特点
        3.5.1 不同杂种世代的染色体构型
        3.5.2 不同杂种世代的根尖染色体数目
        3.5.3 自交和回交后代的性状分离特点
    3.6 种质系的选育及鉴定
4. 讨论
    4.1 SDAU18 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价值
    4.2 SDAU18 的细胞学稳定性
    4.3 SDAU18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特点
    4.4 SDAU18 基因组的分子变化特点
    4.5 烟农15/SDAU18F1 PMC MI 染色体构型
    4.6 烟农15 与SDAU18 不同杂种世代的性状分离特点
5. 结论
6.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育性的遗传效应
2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3 异源细胞质诱导单倍体及其机理
    3.1 异源细胞质诱导产主单倍体的细胞来源
    3.2 异源细胞质对染色体 (组) 行为的遗传效应
    3.3 受精过程受到阻碍
    3.4 胚乳的作用
    3.5 遗传行为控制的机理
4 异源细胞质的其它遗传效应及应用研究
    4.1 利用细胞质遗传效应进行细胞质基因分析和核基因分析
    4.2 在开花期和生物量上表现的细胞质遗传效应
    4.3 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与小麦抗性
    4.4 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与同工酶的变化

(10)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的分子细胞遗传及CMS基因(rfv1-Rfv1)的定向导入和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小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历史概述
        1.1 小麦雄性不育的类别
        1.2 遗传型雄性不育
        1.2.1 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发现与研究
        1.2.2 小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发现与研究
        1.3 生态型雄性不育
        1.3.1 生态型雄性不育的类别
        1.3.2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研究
        1.3.3 光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1.4 生理型雄性不育
        1.4.1 生理型雄性不育的类别
        1.4.2 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不育的研究
        1.4.3 物理因素诱导雄性不育的研究
    第二章 小麦核质互作遗传型雄性不育及化学杂交剂诱导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2.1 小麦核质互作遗传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2.1.1 经典细胞遗传学解释
        2.1.2 小麦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生理生化解释
        2.1.3 小麦质核型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解释
        2.2 小麦化学杂交剂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2.2.1 细胞学研究
        2.2.2 生理生化研究
    第三章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进展与问题
        3.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3.2 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几种主要途径
        3.2.1 CMS 系统
        3.2.2 CHA 系统
        3.2.3 PMS 系统
        3.2.4 GMS 系统
        3.3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设想
中篇 小麦雄性不育基础研究
    第四章 黏类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恢复性及分子细胞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4.2.2 杂种 F1育性恢复性
        4.3 讨论
        4.3.1 异源细胞质对染色体配对的影响
        4.3.2 染色体变异行为对育性恢复性的影响
    第五章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 F1 结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 F1 结实性状的方差分析
        5.2.2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 F1结实性状遗传组分方差所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析
        5.2.3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结实性状的加性效应分析
        5.2.4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配制组合的显性效应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黏类非 1BL/1RS 小麦 CMS 基因载体的筛选鉴定及育性特异性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黏类小麦 CMS 系不同育性载体的筛选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6.2.2 不同育性载体与黏类不育系回交后代花粉母细胞形态观察
        6.2.3 黏类小麦各雄性不育类型花粉粒细胞学形态观察
        6.2.4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类型成熟花粉粒离体培养
        6.2.5 黏类小麦不同育性载体育性恢复性比较
        6.3 讨论
        6.3.1 黏类 1BL/1RS 与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载体的筛选
        6.3.2 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载体的细胞学研究
        6.3.3 成熟花粉粒的离体培养
    第七章 PAGE 技术在定向创制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新种质材料中的应用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7.2.2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 对部分亲本材料的鉴定分析
        7.2.3 根尖染色体制片分析
        7.2.4 A-PAGE 对部分采用 1BL/1RS 易位系转育的不育系后代材料的分析鉴定
        7.3 讨论
        7.3.1 SDS-PAGE 与 A-PAGE 的比较
        7.3.2 A-PAGE 在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上的鉴定
下篇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建拓
    第八章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的体系创建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2 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供试材料的细胞学鉴定
        8.2.2 新型黏类非 1BL/1RS 不育系及与染色体工具材料杂交杂种 F1的育性 测定
        8.2.3 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定向转育体系的建立
        8.2.4 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系转育体系的建立
    第九章 化杀新品种西杂一号定向转育为三系组合的研究
        9.1 材料
        9.2 方法
        9.2.1 回交转育
        9.2.2 根尖染色体制片
        9.2.3 复合引物多重 PCR
        9.3 结果与分析
        9.3.1 不育基因 rfv1 定向导入西杂一号母本西农 Fp1
        9.3.2 根尖随体染色体数目鉴定
        9.3.3 西杂一号母本西农 Fp1 与 SP4、莫迦杂交后代回交后代复合引物多重PCR 检测
        9.4 讨论
        9.4.1 化杀组合定向转育为三系组合转育体系的可行性
        9.4.2 西杂一号定向转育为同型三系组合过程中不育基因的示踪
    第十章 化杀组合西杂五号定向转育为三系组合的研究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材料
        10.1.2 方法
        10.2 结果与分析
        10.2.1 不育基因 rfv1 定向导入西杂五号母本西农 Fp2
        10.2.2 小麦高低分子量谷蛋白的 SDS-PAGE 分析
        10.2.3 小麦醇溶蛋白的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A-PAGE 分析)
        10.2.4 西农 Fp2 与 SP_4和莫迦杂交 F1 及回交后代育性恢复性
        10.3 讨论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生育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类山羊草属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籽粒蛋白品质效应的研究[D]. 宿振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2]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发育和遗传及异源细胞质对其表达抑制的分子机理[D]. 郭佳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3]T.spelta var.duh.1BS染色体上温度敏感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特性研究及分子标记[D]. 宋喜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4)
  • [4]不同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核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及其mt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白彩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5]异源细胞质育种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 李亚莉,崔婷,董艳辉,任永康,李倩,韩斌,唐朝晖. 山西农业科学, 2015(12)
  • [6]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及其利用研究[J]. 刘春光,吴郁文,张翠兰,张炎. 遗传, 1999(05)
  • [7]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的细胞分子遗传学分析[D]. 王玉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8]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J]. 陈军营,王中发,皮素琴,王保民,郑平伟. 麦类文摘.种业导报, 1996(05)
  • [9]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J]. 魏亦勤,张改生,刘旺清,李国庆,李红霞,张双喜,龚月娟,裘敏,王平. 种子, 2001(04)
  • [10]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的分子细胞遗传及CMS基因(rfv1-Rfv1)的定向导入和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D]. 牛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生长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