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状焦和电极测试

针状焦和电极测试

一、针状焦及电极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解小玲[1](2014)在《对煤基沥青中间相形成因素及针状焦结构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针状焦具有热膨胀系数低、密度大、耐腐蚀、导电导热性好、机械强度高等优良的综合性能,能满足环境条件十分苛刻的要求。因而,它是高温电弧炉炼钢用高功率电极和超高功率电极的首选材料。研究表明,由针状焦所制碳电极,同原有普通碳电极相比,可降低一半耗能。此外,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超级电化学电容器等方面亦得到重要应用。我国是生产和消费煤炭的大国,在煤炭深加工如炼焦过程中会产生约23wt.%的煤沥青。2013年焦炭的生产量就达4.76亿吨,因此,产生的煤沥青的数量相当可观。对其高效利用,可实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有效配置。深入研究煤沥青改性及外在条件对中间相形成产生的影响,以期揭示科学规律,对提高或改善针状焦结构具有重要的帮助,进而提高针状焦综合性能,其研究对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延伸煤炭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及改变只焦不化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通过改变不同条件对去除喹啉不溶物的精制煤沥青进行炭化,研究了温度、压力、时间及电场强度等对中间相、半焦和针状焦的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溶剂预处理煤沥青、提取中间相炭微球、添加石墨烯、改性煤沥青等对中间相及针状焦结构的影响,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分析(FT-IR)、循环伏安法(CV)及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等方法对精制煤沥青、中间相、半焦及针状焦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压力为0.5MPa、电场强度为300kV/m、炭化温度为470℃条件下,保温3h,得到的中间相小球完善均匀,而且中间相小球所占比例达到了52.3%。在升温速率为0.5℃/min,终温为600℃,保持时间为2h时,生成半焦的结构比较完善。进一步经过煅烧处理,可明显改善针状焦的结晶性,即分子的层面堆积高度增大,分子层间排列趋于致密,纤维结构更发达,石墨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2、用不同极性和结构的溶剂对去除一次性喹啉不溶物的煤沥青进行抽提,以去除沥青中杂原子,分析了不同溶剂的抽提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溶剂对杂原子的去除效果不同。其中,采用庚烷和四氯化碳混合溶剂抽提得到的煤沥青杂原子O、N和S含量明显降低。它们的存在不利于芳香分子共轭程度的增加;相比而言,硫原子对其影响最为显着,而N和O对纤维的取向程度影响较弱。3、通过提取中间相微球并以其作为下一次制备煤沥青中间相的晶种,实验系统研究了对其中间相结构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二次、三次和四次晶种存在的环境下产生的中间相,其微球的数量随着次数的增加,出现开始迅速增多而后缓慢增加的现象。其中,经过二次、三次和四次晶种存在下得到的中间相沥青,其微球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45.4%、69.8%、71.2%;而经三次和四次晶种存在下制备的煤沥青产生的针状焦,其光学纤维组织分别可达89%和80%。在搅拌下表现出更好的电容性和更清晰完善晶体结构。4、探讨了在煤沥青中添加了石墨烯作为晶核对中间相形成过程及其对半焦和针状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石墨烯量的增加,微球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合适添加量为0.2wt%。当添加量超过0.2wt.%,微球数量的变化不再显着;其中,由添加0.2wt.%的石墨烯得到中间相用于制备半焦和针状焦,其光学纤维组织结构比较完善;同未添加石墨烯的半焦及针状焦相比,电容性增大。5、采用烷基化试剂溴代正丁烷和溴代正丙烷作为改性剂,研究了改性后对煤沥青中间相纤维组织和对针状焦结构及电化学性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溴代正丁烷改性的煤沥青MCTP-7B,其软化点降低到64℃,残炭率增加了24%;经溴代正丙烷改性的煤沥青MCTP-7P,其软化点降低到63℃,残炭率增加了15%。其中,由7wt.%的溴代正丙烷改性得到的MCTP制得的针状焦,SEM形貌呈长纤维组织;电化学测试表明,稳定性和可逆性都有所提高。

康进才,吴沣,胡春玉[2](2019)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原料针状焦的评价及应用》文中指出电炉钢产量不断攀升,导致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及其原料针状焦需求量大幅增加,国内外针状焦厂家通过投产、复产或增产满足市场需求,但各家针状焦特点各异,开封炭素公司把市场上的六家针状焦在同一条件下分别制作成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将电极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进行性能评价,为合理使用这些针状焦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焦守辉[3](2018)在《催化油浆加氢预处理及分级炭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催化油浆作为催化裂化(FCC)的一种重要且产量丰富的副产物,其中含有高含量的芳烃组分,且主要是3~5环的短侧链稠环芳烃,可作为生产炭黑、针状焦及碳纤维等高附加值碳材料的优质原料。但催化油浆中含有大量催化剂粉末等固体杂质,严重影响了其高附加值利用。本文围绕如何高效脱除催化油浆中的固体颗粒,并对其不同焦化过程的炭化行为及成焦结构进行了研究,对针状焦制备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蒸馏法可按沸程将油浆进行分离进而调整馏程、除去过重或过轻的分子及其中的固体颗粒,但拔出率有限。若要提高蒸馏的拔出率势必要提高蒸馏温度,催化油浆中的烯烃、共轭烯烃(尤其是与苯环共轭的烯烃)及大分子稠环芳烃在260-306℃下很容易产生活泼的自由基,进而极易缩合生焦。对催化油浆蒸馏之前进行加氢预处理可以脱除其中的烯烃(尤其是共轭烯烃)、减少大分子芳烃环系的缩合环数、增大供氢能力,进而抑制蒸馏过程生焦,提高其拔出率,实现高效脱固。对加氢稳定过程进行反应条件优化,以含钼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加氢催化剂、且用量(以钼计量)为100μg·g-1时,在反应温度为380℃、反应压力为6.0 MPa、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加氢处理条件下,催化油浆稳定性明显提高。催化油浆于苛刻的减压蒸馏过程中并未生焦,蒸出油固含量降至100μg·g-1,且由于高度缩合芳烃的部分芳香环加氢饱和,使<500℃馏分的拔出率相比未处理油浆明显提高至68.39%。采用“蒸馏-静电-溶剂抽提”组合工艺综合处理,实现油浆深度脱固,固含量降至20μg·g-1,且其芳烃含量由由未处理油浆的35.23%提高至60.43%,为原料的1.72倍。选用不同处理程度的催化油浆进行分级炭化实验,并对炭化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增加升温阶段的方式控制其升温速率,在500℃下恒温炭化240 min,所得焦炭于偏光显微镜像中显示明暗相间的有序结构,且其纤维状结构更宽,广域-流线型结构比例较大。经组合工艺处理后富芳烃催化油浆成焦结构最好且炭化成焦收率明显提高,可用于高品质针状焦材料的制备。

杨阳,付东升,郑化安,张云[4](2014)在《电炉炼钢与针状焦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国内外电炉炼钢的发展和现状,阐述了我国石墨电极的发展现状和针状焦研发过程,并分析了针状焦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基本情况及总体趋势,应加强对国产针状焦生产工艺和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针状焦质量,加大油系针状焦投资。

李太平,王成扬[5](2004)在《针状焦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针状焦是一种新型炭材料,它是随着炭质中间相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基础是液相炭化理论。本文介绍了针状焦的发展历程、制备原料和种类、成焦机理、工业生产方法和性能指标。此外,还对针状焦的研究手段、应用领域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看法。

牟宗平,付公燚[6](2019)在《我国针状焦生产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针状焦的总产能超过600kt·a-1,但产量仅为产能的20%,仍需大量高价进口针状焦。高质量针状焦仍为稀缺产品,货源一半被美国日本掌控,我国快速发展的针状焦下游产业依然受制于人。我国针状焦的成套生产技术还未完全成熟,仍需深入开展技术研究。基于石油价格稳定,供应平稳,国内的催化油浆供应充足,大部分炼油厂正从脱碳型向加氢型转变,焦化装置产能过剩,石油系针状焦的总体性能优于煤系针状焦等原因,我国应侧重发展油系针状焦。

魏忠勋[7](2015)在《催化油浆和煤焦油中固含物脱除及高附加值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化催化裂化(FCC)油浆和煤焦油都是具有高沸点的炼油和炼焦装置副产物,富含稠环芳香结构,可以作为制备针状焦和其它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原料,前提是必须高效脱除其中的固体颗粒。本研究针对这两种裂解重油固含物的脱除和脱固裂解重油的高附加值利用进行研究,为裂解重油高附加值利用技术开发奠定基础。首先,本文采用静电分离的手段对FCC油浆进行了净化处理。采用自行建立的一套静电分离装置,考察了原料性质、操作条件以及装置材质特性等因素对FCC油浆静电脱固效率的影响,初步探索多级静电分离对其净化效果的影响。由结果可知,在试验温度区间内,所选FCC油浆的粘度、电导率以及介电常数都满足静电分离要求。FCC油浆中的固含物主要有催化剂粉末、焦粉以及少量的金属锑;FCC油浆体系中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大小顺序为:固体杂质>FCC油浆;无机物质>有机焦粉。静电分离装置的材质对FCC油浆净化效果的影响较大,其中铜电极的净化效果优于铁电极;在一定条件下,电极尺寸越大、填料的粒径越小,净化效果越好。对于操作条件,随着电压的升高,FCC油浆的净化效果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佳的电压范围为12至13kV;另外,净化时间越长、温度越高,FCC油浆的净化效果越好,理想的操作条件为20至25min、130至150℃。采用多级静电分离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催化剂粉末的净化效果,但对焦粉的净化效果有限,简单多级静电试验最好不要超过两级。其次,采用助剂沉降分离和离心沉降的方法对煤焦油进行了净化处理。考察了助剂类型、用量以及试验条件对煤焦油净化效果的影响,并初步设计了煤焦油的净化工艺路线。由结果可以看出,该煤焦油中固含物主要由缩合度很高的有机物组成,且具有类似于炭黑的晶体结构。红外谱图分析可知固含物中可能存在醇羟基或酚羟基结构,且具有多环芳香结构。助剂沉降过程中优选出的稀释剂为轻油与洗油的混合物(质量比1:1),优选的剂油比为0.3:1。优选出的固含物粘结助剂为洗油和正构烷烃A的混合物,二者质量比为0.5:1;优选的剂油比为0.3:1。有机醇B对沉降体系中固体表面有较好的修饰作用。另外,加入少量的絮凝剂可以促进固含物的聚沉,试验优选的絮凝剂为F,其最佳用量为1μg g-1。试验中优选的沉降温度为75℃左右,沉降时间为24h。沉降试验后,采用离心沉降脱除煤焦油残留的细小颗粒,试验中优选的离心力为4000g、离心时间为5min。净化后的煤焦油固含量可降至0.1%以下,净化效率达98%。建立的助剂沉降法脱除煤焦油固含物的工艺流程,其操作简单,成本低,非常适用于实际生产中的连续及自动化操作,可进行推广使用。最后,以煤焦油为例,研究了裂解重油高附加值利用新途径,深入探讨了裂解重油中富芳馏分化学储氢特性及其在劣质重油热过程中释氢提质作用。考察了煤焦油中各馏分段的化学储氢能力,深入探讨了各馏分加氢后对委内瑞拉减压渣油热改质过程中生焦诱导期和产物性质的影响,以及对延迟焦化产物物料组成及成焦形态的影响。由结果可知,试验中反应温度350℃、初始氢压7.0MPa、反应时间60min下c馏分的临氢产物具有良好的供氢能力,因而优选为储氢剂C用于后续劣质重油热过程中释氢提质研究。选取委内瑞拉减压渣油实验减黏裂化效果,优选得到的试验条件为:5%储氢剂掺入比、400℃、40min,与空白减黏裂化效果相比较,使用储氢剂使得生焦诱导期延长9min、生成油的黏度降低14%和安定性增加。对于煤焦油炭化反应,优选的工艺条件为500℃、1.5MPa、2h。在此反应条件下,c馏分成焦具有较好光学针状结构且焦炭的收率较高,具有制备针状焦的潜在可行性。在分别与煤焦油沥青组分和委内瑞拉减渣混合炭化过程中,储氢剂C比c馏分更有利于改善生成焦的形貌,同时降低焦炭的收率,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赵世贵[8](2010)在《磁场作用下煤系针状焦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1950年美国大湖炭素公司首先发明了石油系针状焦。1969年超高功率电炉冶炼技术问世后,作为制备超高功率电极主要原料的针状焦,其生产迅速发展。针状焦具有明显的针状结构、纤维纹理、低热膨胀系数、低孔隙度、低硫、低灰份、低金属含量、高导电率及易石墨化等一系列优点,是生产超高功率电极、特种炭素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等高端炭素制品的优质原料。煤系针状焦与石油系针状焦相比,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CTE)和较高的真密度,而CTE是针状焦最重要的性质。目前全球只有日本能生产优质煤系针状焦。我国每年针状焦的需求量约30~40万t,而80%~90%依赖进口。本论文以一种已除去喹啉不溶物的中温煤沥青为原料,以改变制备工艺、添加催化剂的形式经热缩聚、高温煅烧制备了煤系针状焦,考察了磁场作用下针状焦的结构形貌与性能的变化。并进一步考察了超声活化合成针状焦、催化剂催化合成针状焦的成焦机理、结构与性能的差异。试样分析测试采用了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红外测试(FT-IR)、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法(EIS)等。研究结果表明:1.磁场对针状焦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是正向的。磁场能有效提高针状焦的有序度,改善其针形纤维组织形貌,并且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针状焦有序性呈递增趋势。磁场的引入,使得针状焦的平均微晶尺寸降低、石墨化性能提高、致密度增大、透光率降低。当所加磁场磁场强度为22mT时,石墨化度最高可达45.35%。2.超声空化能有效提高针状焦的有序度、石墨化度与结晶度。经超声空化处理并在1200℃高温煅烧制备的针状焦经过平面分子的堆叠,形成更大的平面大分子片层且有较多的“纸卷”状纤维出现。3.向煤沥青中添加氯化铁(FeCl3)或对甲苯磺酸(PTSA)和六次甲基四胺(HMTA)后,经聚合煅烧生成大片层纤维结构的针状焦。在磁场作用下平面大分子沿磁场方向进一步取向有序排列,呈现出较好的针状纤维结构。4.经磁场处理后制备的针状焦,其循环伏安曲线峰电流有下降趋势。随着所施加磁场的磁场强度的增加,针状焦试样的电化学容抗弧半径呈递增趋势,传递电阻增大。5.磁场作用下添加催化剂FeCl3制备的针状焦的循环伏安曲线氧化峰最高,其氧化峰电流值较不加磁场不加催化剂的提高了78.6%,其电化学传递性最好,表面粗糙度最小,电阻率最低。6.添加了PTSA和HMTA制备的针状焦,其循环伏安曲线表明静电吸附是其电极储能的主要方式。添加了磁场后,其电化学活性有所增加,电极反应过程由扩散控制变为电化学控制。

赵雪飞,高丽娟,赖仕全,张雅茹[9](2010)在《我国煤系针状焦的研究及生产状况》文中提出概述了中国煤系针状焦的研究发展过程,讨论了国内煤系针状焦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工业试验、生产状况,着重介绍了原料预处理、延迟焦化制备生焦和回转窑煅烧的煤系针状焦生产工艺过程,评价了目前国内煤系针状焦的质量和应用状况。

王树岗[10](2012)在《炭化过程中加磁温度及生焦微粒对针状焦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状焦是一种新型炭材料,它具有电阻率低、热膨胀系数小、抗氧化性能强、耐热冲击性好及强度高等优点,是制造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重要原材料,在超级电容器和高能二次电池的研究制造方面,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我国针状焦技术开发起步较晚,国产针状焦与进口针状焦尚有一定差距,由于国外技术垄断,导致价格受制于人,所以加快针状焦生产技术研究有利于扭转国内外针状焦市场局势,并且对我国冶金产业及重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除去喹啉不溶物的中温煤沥青为原料,通过在不同温度下对原料体系进行磁化及在原料沥青中加入生焦微粒等方法,经热聚合、高温煅烧制备针状焦,采用扫描电镜(SEM)、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等仪器分析针状焦的微观形貌与结构特征,采用红外光谱分析(IR)、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分析针状焦的化学组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加磁温度和生焦微粒对针状焦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温度下加磁制备的针状焦,其微观形貌与样品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加磁温度越接近420℃,磁场对中间相的取向作用越明显,其中在420℃加磁制备的针状焦试样晶体结构排列致密,结晶程度最高,纤维‘有序性及取向性最好,并且石墨化度得到大大提升。(2)磁场作用下制备的针状焦,用于电极表现出理想的循环伏安特性,并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充放电可逆性;在420℃加磁制备的针状焦,电极电容量和比电容值最大,储电性能最强,电化学阻抗谱更接近理想状态的电容特征,并且电极的电化学活性高,内阻较小,表现出较好的电容特性和功率特性。(3)在原料沥青中添加生焦能够增大针状焦微晶层间距,生焦微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层状结构的生成,同时也会阻碍中间相小球体的形成与融并,导致针状纤维结构连续性不强,并容易产生微晶碎片,降低针状焦的结晶度和石墨化度。(4)在原料沥青中加入少量生焦微粒有利于增强电解液在针状焦电极内的渗透,促进电荷的移动和传输,提升针状焦电极电容量并降低其内阻;当生焦含量超过一定比例时,会严重阻碍中间相小球体的形成与增长,并最终影响针状焦的电化学性能。(5)在磁场作用下加入生焦制备的针状焦,其有序性和结晶度明显提高,但是由于生焦的加入导致针状焦微晶层间距增大,纤维组织结构排列疏松,造成焦体表面微晶碎片和裂纹增多,样品强度降低。

二、针状焦及电极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状焦及电极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对煤基沥青中间相形成因素及针状焦结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煤沥青
        1.1.1 组成及种类
        1.1.2 应用
    1.2 中间相炭微球的研究
        1.2.1 研究历程
        1.2.2 MCMB 的制备方法
        1.2.3 炭微球的结构和形成机理
        1.2.4 中间相炭微球的二次生长
        1.2.5 中间相炭微球的应用
    1.3 针状焦研究
        1.3.1 现状
        1.3.2 生产工艺
        1.3.3 成焦机理
        1.3.4 针状焦的主要性能指标
        1.3.5 用途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实验过程
    2.1 原料及试剂
        2.1.1 原料
        2.1.2 试剂
        2.1.3 实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2.2 针状焦的制备过程
        2.2.1 预处理
        2.2.2 炭化过程
        2.2.3 煅烧
    2.3 分析和测试方法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热重分析
        2.3.3 X 射线衍射分析
        2.3.4 偏光显微镜分析
        2.3.5 电化学测试
        2.3.6 扫描电镜分析
第3章 炭化条件的选择
    3.1 炭化实验过程
    3.2 炭化条件对中间相的影响
        3.2.1 中间相炭化条件
        3.2.2 温度对中间相的影响
        3.2.3 保温时间对中间相的影响
        3.2.4 压力对中间相的影响
        3.2.5 电场对中间相的影响
        3.2.6 压力和电场对中间相的影响
    3.3 炭化条件对半焦的影响
        3.3.1 半焦炭化条件
        3.3.2 温度对半焦的影响
        3.3.3 保温时间和升温速率对半焦的影响
        3.3.4 气压和电场对半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剂预处理的影响
    4.1 溶剂预处理原理及过程
        4.1.1 溶剂预处理原理
        4.1.2 溶剂预处理过程
    4.2 溶剂预处理对原料的影响
    4.3 溶剂预处理对半焦的影响
    4.4 溶剂预处理对针状焦的影响
        4.4.1 溶剂预处理对针状焦结构的影响
        4.4.2 溶剂预处理对针状焦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球晶种对半焦和针状焦结构的影响
    5.1 煤沥青中间相的制备
        5.1.1 一次中间相小球的制备
        5.1.2 二次、三次、四次中间相沥青的制备
    5.2 提取微球对中间相的影响
        5.2.1 偏光显微组织分析
        5.2.2 FTIR 分析
        5.2.3 TG 分析
        5.2.4 电化学分析
        5.2.5 XRD 分析
    5.3 提取微球次数对半焦的影响
        5.3.1 偏光显微组织分析
        5.3.2 电化学分析
    5.4 提取微球对针状焦的影响
        5.4.1 针状焦的制备
        5.4.2 针状焦的偏光显微分析
        5.4.3 针状焦的 XRD 分析
        5.4.4 针状焦的 SEM 分析
        5.4.5 针状焦的电化学分析
    5.5 搅拌对半焦的影响
        5.5.1 搅拌半焦的制备过程
        5.5.2 搅拌对半焦结构影响
        5.5.3 搅拌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6 搅拌对针状焦的影响
        5.6.1 针状焦的 SEM 分析
        5.6.2 针状焦的电化学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石墨烯对中间相组织及焦结构的影响
    6.1 石墨烯的添加
    6.2 石墨烯加入量对中间相的影响
        6.2.1 G 对各向同性和异性 RCTP 中间相结构的影响
        6.2.2 中间相 XRD 分析
        6.2.3 中间相电化学分析
    6.3 石墨烯加入量对半焦的影响
        6.3.1 G 对半焦组织结构影响
        6.3.2 半焦 XRD 分析
        6.3.3 半焦电化学分析
    6.4 石墨烯加入量对针状焦的影响
        6.4.1 针状焦 XRD 分析
        6.4.2 针状焦 SEM 分析
        6.4.3 针状焦电化学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性煤沥青
    7.1 改性原理及过程
        7.1.1 溶剂改性原理
        7.1.2 改性过程
    7.2 溴代正丁烷改性煤沥青
        7.2.1 溴代正丁烷改性煤沥青的结构
        7.2.2 改性对中间相的影响
        7.2.3 改性对半焦结构的影响
        7.2.4 改性对针状焦结构的影响
        7.2.5 改性对针状焦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7.3 溴代正丙烷改性煤沥青的表征
        7.3.1 溴代正丙烷改性煤沥青的结构
        7.3.2 改性对中间相的影响
        7.3.3 改性 CTP 对半焦结构影响
        7.3.4 改性对针状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2)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原料针状焦的评价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试验过程
    1.1 原料选择
    1.2 试验过程设计及实现
    1.3 过程数据及分析
        1.3.1 体积密度比较分析
        1.3.2 电阻率对比分析
        1.3.3 石墨化品抗折强度比较
        1.3.4 石墨化品弹性模量比较
        1.3.5 石墨化品热膨胀系数比较
2 结论

(3)催化油浆加氢预处理及分级炭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本论文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针状焦及其原料
        2.1.1 针状焦评判性能指标
        2.1.2 针状焦原料的要求
        2.1.3 催化油浆及其性质
        2.1.4 催化油浆脱固预处理研究
    2.2 催化油浆加氢稳定预处理
        2.2.1 催化油浆生焦机理
        2.2.2 加氢预处理反应机理
        2.2.3 催化油浆加氢稳定化反应条件研究
    2.4 催化油浆炭化工艺研究
        2.4.1 催化油浆炭化反应机理
        2.4.2 催化油浆炭化反应条件研究
第三章 实验概述
    3.1 原料及其基本性质
    3.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2.1 实验主要仪器
        3.2.2 实验主要试剂
    3.3 主要实验研究方法
        3.3.1 原料基本性质测定方法
        3.3.2 FCC油浆加氢稳定处理过程
        3.3.3 FCC油浆及其加氢改质油共轭烯烃含量测定
        3.3.4 FCC油浆蒸馏脱固过程
        3.3.5 FCC油浆静电法脱固过程
        3.3.6 FCC油浆溶剂处理深度脱固
        3.3.7 FCC油浆分级炭化过程
        3.3.8 炭化焦样XRD晶胞分析
第四章 催化油浆加氢稳定高效脱固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油浆加氢稳定条件优化
        4.2.1 反应温度对加氢预处理的影响
        4.2.2 催化剂种类对加氢预处理的影响
        4.2.3 反应氢压对加氢预处理的影响
        4.2.4 反应时间对加氢预处理的影响
        4.2.5 催化剂用量对加氢预处理的影响
        4.2.6 加氢处理对蒸馏过程生焦的影响
    4.3 催化油浆深度脱固组合工艺研究
        4.3.1 静电法分离脱固研究
        4.3.2 溶剂抽提脱固及芳烃富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催化油浆分级炭化研究
    5.0 引言
    5.1 炭化时间对成焦过程的影响
    5.2 不同阶段升温炭化对成焦过程的影响
    5.3 不同炭化反应温度对成焦过程的影响
    5.4 反应原料对炭化成焦的影响
        5.4.1 炭化原料组成结构分析
        5.4.2 炭化原料红外谱图分析
        5.4.3 炭化原料对成焦的影响
    5.5 炭化条件对炭化成焦收率的影响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电炉炼钢与针状焦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炉炼钢发展现状
    1.1 世界电炉炼钢发展现状
    1.2 中国电炉炼钢发展现状
2 针状焦行业发展及现状
    2.1 我国石墨电极发展现状
    2.2 我国针状焦发展现状
    2.3 针状焦市场
        2.3.1 国际市场
        2.3.2 国内市场
3 我国电炉炼钢及针状焦发展展望
    3.1 我国电炉炼钢发展前景
    3.2 针状焦发展展望

(5)针状焦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状焦的发展回顾
    1.1 针状焦生产技术的发展
    1.2 针状焦生产厂家及产量
    1.3 我国的针状焦及相关市场
2 针状焦的原料与种类
3 针状焦的成焦机理
    3.1 液相碳化理论
    3.2 气流拉焦工艺
4 生产工艺
5 性能指标
    5.1 真密度
    5.2 热膨胀系数
    5.3 强度
    5.4 电阻率
    5.5 抗氧化性
6 研究手段
7 应用
    7.1 HP和UHP石墨电极
    7.2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阳极材料
8 研究方向
    8.1 针状焦基础理论的研究
        8.1.1 窄馏分的成焦机理研究
        8.1.2 杂质成分的影响机理研究
        8.1.3 针状焦成焦过程中的“晶胀”现象研究
    8.2 应用理论的研究
        8.2.1 原料适用性研究
        8.2.2 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8.2.3 针状焦的应用范围研究

(6)我国针状焦生产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针状焦生产概况[3-6]
    1.1 国外针状焦生产概况
    1.2 我国针状焦生产概况
2 我国针状焦市场概况
3 国内外针状焦的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
    3.1 针状焦的主要生产技术
    3.2 国内外针状焦产品质量比较
4 我国针状焦生产技术的方向
5 结论

(7)催化油浆和煤焦油中固含物脱除及高附加值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FCC油浆及其固含物的脱除
        1.2.1 FCC油浆及其利用研究
        1.2.2 FCC油浆固含量测定及固相性质研究
        1.2.3 FCC油浆固相脱除方法的研究
        1.2.4 FCC油浆静电分离法的研究
    1.3 煤焦油及其固含物的脱除
        1.3.1 煤焦油的组成与性质
        1.3.2 煤焦油中固含物的来源及其影响
        1.3.3 国内外煤焦油净化处理技术
    1.4 煤焦油及其富芳馏分的高附加值利用研究
        1.4.1 煤焦油的加氢处理
        1.4.2 煤焦油制备针状焦的影响因素研究
        1.4.3 煤焦油氢转移能力的表征
        1.4.4 煤焦油与重油的混合相容性研究
        1.4.5 重油热转化规律研究
    1.5 本研究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实验概述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试验原料及性质
        2.1.2 主要试剂
    2.2 主要测试仪器和装置
    2.3 测试方法概述
        2.3.1 原料性质的测试
        2.3.2 FCC油浆固含物的脱除与表征方法
        2.3.3 煤焦油固含物的脱除与表征方法
        2.3.4 裂解重油及其富芳馏分利用的实验方法
第三章 FCC油浆固含物的静电吸附分离研究
    3.1 FCC油浆及其固含物的性质研究
        3.1.1 FCC油浆性质及其规律考察
        3.1.2 FCC油浆固含量测试研究
        3.1.3 FCC油浆中固含物的特性研究
    3.2 FCC油浆静电吸附分离规律
        3.2.1 静电吸附分离装置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3.2.2 工艺操作条件对静电吸附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
        3.2.3 静电吸附分离级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煤焦油固含物的助剂沉降分离研究
    4.1 煤焦油固含物颗粒性质研究
        4.1.1 煤焦油固含物颗粒的构成特性
        4.1.2 煤焦油固含物颗粒的结构特性
    4.2 沉降助剂对煤焦油固含物分离效率的影响分析
        4.2.1 降黏稀释剂对固含物分离效率的影响
        4.2.2 固含物颗粒黏结助剂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分析
        4.2.3 固含物颗粒表面改性剂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4.2.4 固含物颗粒絮凝剂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4.3 煤焦油固含物分离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温度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4.3.2 沉降时间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4.3.3 沉降级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4.3.4 重力沉降—离心沉降的组合工艺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煤焦油富芳馏分的化学储氢特性研究
    5.1 煤焦油富芳馏分的结构组成
    5.2 煤焦油富芳馏分储氢能力的表征参数研究
        5.2.1 可储氢量HDi
        5.2.2 有效加氢率Hri
    5.3 反应条件对煤焦油富芳馏分临氢生成油储氢能力的影响
        5.3.1 反应温度对生成油储氢能力的影响
        5.3.2 初始氢压对生成油储氢能力的影响
        5.3.3 反应时间对生成油储氢能力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煤焦油馏分在劣质重油热转化过程中的释氢提质作用
    6.1 煤焦油馏分对劣质重油减黏裂化特性的影响
        6.1.1 劣质重油减黏条件的确定
        6.1.2 储氢剂掺入比的确定
        6.1.3 化学储氢剂对劣质重油减黏裂化反应的影响
    6.2 煤焦油馏分对劣质重油炭化成焦性能的影响
        6.2.1 炭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6.2.2 煤焦油馏分炭化成焦特性
        6.2.3 化学储氢馏分对劣质重油炭化成焦特性的影响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磁场作用下煤系针状焦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针状焦概述
        1.2.1 针状焦的结构与性能
        1.2.2 针状焦的生产工艺
        1.2.3 中间相及针状焦的形成过程
        1.2.4 针状焦的性能参数
        1.2.5 针状焦的应用
    1.3 国内外针状焦研究的现状
        1.3.1 国内外针状焦的研究现状
        1.3.2 影响针状焦结构与性能的因素
    1.4 针状焦的主要研究手段
        1.4.1 热膨胀系数的测定
        1.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1.4.3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1.4.4 电化学分析测试
        1.4.5 其它分析手段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前言
    2.2 原料、试剂和设备
    2.3 针状焦的制备与处理
        2.3.1 磁场诱导制备针状焦
        2.3.2 超声空化制备针状焦
        2.3.3 添加催化剂制备针状焦
    2.4 针状焦的分析与测试
        2.4.1 扫描电镜形貌(SEM)观察
        2.4.2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2.4.3 红外分析(FT-IR)
        2.4.4 电化学分析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场对针状焦结构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样制备
    3.3 磁场作用对针状焦结构的影响
        3.3.1 SEM 分析
        3.3.2 XRD 分析
        3.3.3 FT-IR 分析
    3.4 磁场作用影响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空化对针状焦结构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样制备
    4.3 超声空化对针状焦结构的影响
        4.3.1 SEM 分析
        4.3.2 XRD 分析
    4.4 超声空化作用影响机理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催化剂在磁场作用下对针状焦结构的影响
    5.1 前言
    5.2 试样制备
    5.3 催化剂在磁场作用下对针状焦结构的影响
        5.3.1 SEM 分析
        5.3.2 XRD 分析
    5.4 催化剂在磁场作用下的影响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状焦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试样制备
    6.3 电化学测试原理
        6.3.1 循环伏安法
        6.3.2 电化学阻抗谱
    6.4 磁场作用下针状焦的电化学性能
        6.4.1 样品CV 分析
        6.4.2 样品EIS 分析
    6.5 催化剂在磁场作用下对针状焦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5.1 样品CV 分析
        6.5.2 样品EIS 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我国煤系针状焦的研究及生产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煤系针状焦的研究状况
    1.1 研究发展过程[1]
    1.2 基础理论研究
2 国内煤系针状焦的制备工艺
    2.1 精制煤焦油软沥青的制备[1]
    2.2 延迟焦化制备生焦
    2.3 生焦煅烧工艺
3 国产煤系针状焦的质量与应用情况
    3.1 山西宏特针状焦的质量与应用
    3.2 中钢热能中试针状焦的质量与应用[11]
4 结束语

(10)炭化过程中加磁温度及生焦微粒对针状焦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针状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2 我国针状焦的市场现状
    1.3 针状焦的结构与性能
        1.3.1 针状焦的结构
        1.3.2 针状焦的性能
    1.4 针状焦的成焦机理
        1.4.1 液相炭化理论
        1.4.2 针状焦的形成过程
    1.5 针状焦的生产工艺
        1.5.1 原料预处理
        1.5.2 延迟焦化
        1.5.3 煅烧
    1.6 针状焦的分类与应用
        1.6.1 针状焦的原料与分类
        1.6.2 煤系针状焦与油系针状焦的区别
        1.6.3 针状焦的应用
    1.7 磁场和生焦对制备针状焦的影响
        1.7.1 磁场对制备针状焦的影响
        1.7.2 生焦对制备针状焦的影响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及分析测试方法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
        2.2.1 实验原料
        2.2.2 化学药品与试剂
    2.3 实验装置与设备
    2.4 实验方案
        2.4.1 最佳加磁温度实验
        2.4.2 加生焦实验
    2.5 分析测试方法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5.2 X射线衍射
        2.5.3 偏光显微镜
        2.5.4 红外光谱分析
        2.5.5 电化学分析测试
    2.6 小结
第三章 加磁温度对针状焦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3 微观结构分析
        3.3.1 扫描电镜分析
        3.3.2 X射线衍射分析
    3.4 电化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3.4.1 测试装置及电极
        3.4.2 循环伏安法分析
        3.4.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生焦微粒对针状焦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3 生焦微粒对针状焦结构的影响
        4.3.1 针状焦生焦
        4.3.2 扫描电镜分析
        4.3.3 X射线衍射分析
        4.3.4 红外光谱分析
    4.4 电化学性能分析
        4.4.1 循环伏安法分析
        4.4.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4.5 磁场作用下生焦对针状焦结构的影响
        4.5.1 扫描电镜分析
        4.5.2 偏光显微镜分析
        4.5.3 X射线衍射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针状焦及电极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对煤基沥青中间相形成因素及针状焦结构影响的研究[D]. 解小玲.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9)
  • [2]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原料针状焦的评价及应用[J]. 康进才,吴沣,胡春玉. 河南冶金, 2019(01)
  • [3]催化油浆加氢预处理及分级炭化研究[D]. 焦守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4]电炉炼钢与针状焦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J]. 杨阳,付东升,郑化安,张云. 燃料与化工, 2014(05)
  • [5]针状焦技术的研究进展[J]. 李太平,王成扬. 炭素, 2004(03)
  • [6]我国针状焦生产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述评[J]. 牟宗平,付公燚.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9(09)
  • [7]催化油浆和煤焦油中固含物脱除及高附加值利用研究[D]. 魏忠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1)
  • [8]磁场作用下煤系针状焦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赵世贵.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9]我国煤系针状焦的研究及生产状况[J]. 赵雪飞,高丽娟,赖仕全,张雅茹. 燃料与化工, 2010(04)
  • [10]炭化过程中加磁温度及生焦微粒对针状焦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 王树岗. 太原理工大学, 2012(10)

标签:;  ;  ;  ;  

针状焦和电极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