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措施加强基础建设

采取措施加强基础建设

一、抓措施 加强基金会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直销百科网[1](2018)在《2017年度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至2018年1月25日,根据《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历年对商务部直销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发布数据进行的统计,中国已经获得《直销经营许可证》且获得官方公示的直销企业有90家,已公示申牌声明但还未获得牌照公示的准直销企业共计48家,因此中国直销行业最终的拿牌企业和申牌企业数量共计138家。其中,年度新增好当家、绿活美地、益宝、同仁堂、沃德绿世界、自然阳光、吉美生物、永健、

张占礼[2](1993)在《抓措施 加强基金会建设》文中提出 天津宁河县在组建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中,认真贯彻"巩固提高,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使全县农村合作基金会规模逐步扩大,效益逐年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1984年开始试点,现在全县22个乡镇中已有21个乡镇组建了农村合作基金会。9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合作基金会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曾先后两次召开常委扩大会统一各乡镇领导的思想认识,并将这一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大事来抓,从而保证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

吕旭峰[3](2011)在《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代,教育捐赠已成为具有多重价值和意蕴的、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教育捐赠问题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教育的社会资本是教育的社会关系和网络结构资源,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为教育捐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从文化学视角来看,教育捐赠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捐赠制度演进的初始条件与逻辑起点;从教育学视角来看,教育捐赠为教育筹集资金,并进一步促进教育更加注重自身内涵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和服务社会,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乃至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教育作为制度性的准公共产品,从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教育捐赠的可行性。教育捐赠作为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形式,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节贫富分化程度、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整体和谐;从伦理学的视角看,教育捐赠的意蕴已经超出经济学领域,逐渐延伸向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层面,教育捐赠行为是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教育捐赠宣扬了尊师重教、爱国主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客观上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公民道德的培育。同时,教育捐赠作为一种伦理行为,捐赠的当事人在捐赠过程中又应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教育捐赠使捐赠者获得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崇高感,给他们带来最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在人生价值实现、回馈与报答的心理驱动下,人们会更多地将捐赠投向教育事业上来。在中外教育的发展中,教育捐赠行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今中外的教育捐赠发展历史证明,教育捐赠与地域文化、社会政治等关系密切。由于文化传统以及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的不同,教育捐赠的内核和形式呈现出不同的表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与特点。但是,教育经费的来源逐渐趋向多元化是目前各国教育经费来源的历史走向与共同趋势。从教育捐赠的动力机制来审视,强烈的宗亲意识和乡土情结是我国教育捐赠的主要动因;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教育捐赠的社会文化基础;儒家文化关于完善人性与理想人格追求的激励作用引导人们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进行教育捐赠。从跨文化学的视角出发,美国传统的宗教文明以及深厚的慈善捐赠文化是美国教育捐赠的基本动因;对教育捐赠减免税收的相关优惠制度和配套政策是美国教育捐赠的直接动因;美国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校友捐赠文化,校友情结是校友为母校捐赠的内在动因;社会文化强调不遗留过多的物质财富也是美国教育捐赠的动因之一;教育捐赠行为背后的本根动机是利他主义。国外教育捐赠体制和机制已经相对成熟。从国家层面来讲,许多国家政府的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个人和企业进行教育捐赠,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为教育捐赠提供了高位强有力的政策性支撑。从学校本身募集教育捐赠的相关行为来看,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捐赠,并有很多积极有效的做法:校长率先士卒参与募捐工作,提高了学校对教育捐赠的重视程度;建立了专业化的捐赠管理机构和较为完善的筹资与运作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捐赠管理制度;制定战略性的筹款目标与详尽的筹款计划;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教育捐赠基金运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激发捐资者的积极性;密切与(潜在)捐赠者的联系,巩固与捐赠者的忠诚友好关系,等等。其中的有益经验可资借鉴。近年来,我国新时期的慈善捐赠环境开始逐步形成,捐赠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捐赠已经起步。国家积极鼓励社会集资、捐资助学,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逐步引导教育捐赠的开展,中央财政对中央级高校设立了捐赠配比资金,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教育捐赠。国内很多学校也逐步认识到教育捐赠的重要性,重视教育捐赠在学校多元化经费来源中的地位与作用,把争取社会各界的最大支持视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校友工作和筹资工作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总体而言,教育筹资工作逐渐从许多高校的战略边缘向中心工作转移,成为高校深入改革、重点加强、积极推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些学校逐步建立了进行教育募捐的社团组织和筹资机构,对教育捐赠管理也作了许多实践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一些教育基金开始独立进行捐赠基金的管理与运作。然而,由于我国教育捐赠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资金筹措机制呈现出多元化虚像背后的单一化格局。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教育捐赠要在规模和范围上有所发展,应由国家单一拨款向多渠道筹集经费的形式转变。从宏观层面来说,要转变政府职能,由政府的行政干预逐步转变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关于教育捐赠的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捐赠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督,做好执法监督、行政管理、舆论监督和自我监督。要发挥政府政策的杠杆作用,促使政府政策导向化,提高政府资金效益,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向教育领域。同时,要制定鼓励社会各界向教育事业捐赠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教育捐赠的相关税收政策,为教育捐赠提供税收激励机制。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立专门的筹资管理部门,加强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水准、有文化素养、热心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团队,形成专职、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各类人才汇集、优势互补的教育筹资、教育基金管理与运作的强有力队伍。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做好发展联络工作,拓宽学校的筹资渠道。加强我国教育捐赠文化建设,构建适合我国教育捐赠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建立有效激励社会捐赠的制度体系,已是应当提上日程的问题。我们要在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有益的捐赠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诚信、透明、高效的筹措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有机体系。

邹雨函[4](2019)在《网络直播的法律监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高速发展,互联网行业也在迅速成长。用于观看直播的电脑PC端和手机平板等移动端设备,在科技发展下其购买成本正在逐年下降,并得以在普通民众中普及,加以互联网提速和流量资费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络直播这一新兴媒介悄然兴起。而网络直播的多面性、无门槛性、移动性以及互动性等特点更是加速了其发展,掀起了一股“全民直播”的热潮。网络直播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不利于其发展的问题出现。如网络主播的准入门槛低、网络直播内容低俗、侵权现象频频出现、网络直播视频含有色情内容等。这类问题的频繁发生,使得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但在一些方面目前仍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在立法方面,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但由于缺乏专门针对于网络直播的法律法规,以及现有的行政规章制度法律位阶低、相关立法分散等原因,使得现有的网络直播的法律监管体系并不健全。在执法方面,由于监管主体过多、执法手段单一、监管力度单薄等原因,监管的成效并不理想。在网络直播行业自律方面,虽然一些网络直播平台发布了公约,但由于执行力低、起步较晚等原因,公约成为了一纸空文。为此,本文以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在对美国、韩国、英国网络直播的法律监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一些对策和想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基本理论”,本章介绍了网络直播以及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概念,从网络直播的特点、分类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以及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主体、对象和客体,为全文提供了理论支柱。第二章“网络直播法律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本章分别从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立法、执法、网络直播行业自律机制以及网民监督体系四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国外网络直播的监管分析”,本章列举了三个典型的国家,美国、韩国、英国网络直播的监管措施,在对其进行分析后总结出了有利于我国可用的经验。第四章“完善我国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建议”,本章结合国外对我国的可用经验,针对在第二章节中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余昌颖[5](2015)在《新时期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板结化的“总体性”社会逐步瓦解,国家治理结构和治理方略开始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城乡经济社会生活中涌现出形态各异的社会组织,如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国家治理、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党建等方面就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提出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这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组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殷切期望,同时也为社会组织发展指明了方向。福建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福建省的社会组织是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两岸关系的一支不可多得的重要力量。因此,系统分析新时期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机遇优势,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经验,进一步探索福建省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理论,社会组织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社会组织是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这为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对社会组织发展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第三部门理论、社会治理理论,为研究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福建省社会组织如何发展,既要遵循社会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体现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的特殊性。当前,福建省社会组织存在发展滞后、行政依赖严重、志愿失灵、政策法规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不科学、专业人才缺乏等发展局限。同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对台优势、侨乡优势、经济优势。如何趋利避害,在比较中赢得发展思路、在发展中趟出一条符合福建省情的社会组织发展新路,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围绕这一目标,在充分借鉴广东、台湾社会组织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科学定位社会组织与党和政府的关系、明确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加强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等三个层面,框定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的总体战略;从加快福建省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社会监督体系、构建闽台社会组织合作交流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践方略,以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

赵俊男[6](2013)在《中国慈善事业治理研究 ——慈善组织、政府、企业的角色定位与行为改进》文中研究指明在市场主导的契约性利益分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利益分配分别存在着失灵和失效的情况下,慈善组织主导的志愿性利益分配被人们寄予了越来越多的期望。从供给层面而言,这种利益分配方式,是利用市场机制产生的利他主义志愿精神和剩余产品,以组织化的形式来实现物品向特定群体转移,这不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交易行为,完全是财富的自愿转移,是实现社会资源“帕累托最优”的有效方式。慈善的利益分配行为,标志着作为人的一种权利的普及,这种通过志愿捐赠来谋求特定弱势群体利益的行为,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中国现代慈善事业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从有到无,从无再到有的反差式变迁。若以1981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正式成立为起点,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复兴之路已经跨越了三十个年头。经历了20世纪后20年的酝酿,在新世纪之后,中国慈善事业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快速成长并不意味着成熟,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系列的慈善丑闻不断把中国慈善事业推向风口浪尖。一时间风声鹤唳,中国慈善事业在飞跃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三十年来最大的信任危机,受到了诸多的口诛笔伐。与此同时,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应该如何继续向前发展的争议与分歧也日渐凸显。本文正是从笔者的研究兴趣及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慈善事业治理主体慈善组织、政府和企业的角色与行为,明晰三方主体在慈善事业治理中的责任,厘清它们在慈善事业治理中的权界,进而提出行为改革的建议和构建网络治理模式的构想,以期为中国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尽绵薄之力。本文研究立足于两个维度:一是慈善事业治理模式的构建,即在充分认知三方主体角色和行为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革建议;二是慈善事业治理理念的构建,即探讨在三方主体之间合作型信任关系的培养,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和政府行政权力过度干预的化解。具体来说,论文共设六章:第一章为导论,着重对选题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的意义、方法,论文的基本框架、创新点和不足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等内容进行说明。第二章是对慈善事业治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分析的研究。第三、四、五章分别从慈善组织、政府、企业三方主体进行研究,但研究的侧重点略有不同。第三章在阐述了慈善组织的概念及类型,中国慈善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慈善组织的“合法性”获得途径,即道德建设和能力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第四章是研究政府这一主体,在第一节梳理了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与政府关系,第二节中对中国慈善事业政府主导角色模式的主要表现及此模式下政府行为的越位与缺位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第三节对政府制度安排的重塑给出了建议。第五章是对企业进行分析探讨。首先给出了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接下来对影响企业慈善角色与慈善行为的因素、各类企业慈善角色与行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一阐释;最后展望了企业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视野。第六章是结论,主要从两个方面总结全文,一是慈善事业网络治理模式的构建,二是慈善事业网络治理模式的工具选择。可以说,只有慈善组织、政府、企业这三方主体明确责任,厘清权界,积极行动,构建起合作治理的网络,慈善组织才可能具有独立的意识和品格,既不依附于政府也不屈服于市场;企业才可能更好的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捐赠者才可能根据自身的判断力、兴趣偏好自由选择慈善机构不再被动捐赠。尽管以上描述或多或少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希望能通过慈善事业治理三方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行为改进,让慈善事业在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培养公民社会精神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春[7](2013)在《当代中国会组发展史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组织发展的研究也成为了学术热点。可是,以往国史领域却缺乏对这一问题大跨度、系统的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社会组织历史发展进行总结研究,以期从中发现规律,从而为有效应对社会组织迅速发展态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论文共五章二十节,另有导论、结束语和大事年表。主要内容如下:导论概括介绍了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概况,从基础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与对策研究三个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加以展望。第一章旧社会组织清理整顿与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概况介绍了新旧社会交替之际的社会组织概况和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政策和法规,通过审批登记、整顿改造、解散取缔的不同方式对社会组织加以清理整顿。在此基础上,从新中国社会组织的基本格局、主要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对建国初社会组织发展的原因及历史作用加以阐述。第二章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组织的曲折发展。这一时期,社会组织的发展经历了50年代中后期社会组织的继续发展、60年代初社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活跃和“文革”中社会组织的严重破坏和整顿。在历史进程的描述中,分析了社会组织曲折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及历史影响。第三章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组织的兴起。在改革开放推动下,社会组织全面恢复,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学术类社会组织逐步恢复并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领域涌现出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各种基金会迅速发育和生长。同时,国家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进行了规范、整顿,社会组织的依法登记,并连续两次清理整顿,整顿和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这一时期,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初步形成,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作用变化。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促进了社会组织的新发展,社会团体总体平稳增长、民办非企业单位兴起并被纳入统一登记管理体制、基金会迎来了发展新时代、“草根”组织破土生长,社会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及时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加强了社会组织中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正式形成。第五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时期。新形势下的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主要特征与重要作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围绕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国家把建设现代组织体制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促进社会组织整体健康发展,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结束语: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对社会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社会组织未来发展加以展望,从国家层面、建设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方面、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方面三个方面对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提出对策建议。

王正智[8](2018)在《和平统一进程中的“绊脚石”与“拦路虎”》文中提出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祖国统一的条件和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利,梦想并不遥远,机遇就在眼前。然而,伟大的征程和伟大的梦想必然伴随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试图逆势而动,阻碍世界多极化,延续霸权地位。中美大国关系已由"交往与竞争"转向"交往与对立"。在中美博弈中,虽然台湾这一筹码的分量在下降,但美国不但不会轻易放弃打"台湾牌",还会越打越巧妙。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

崔冬[9](2015)在《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慈善事业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催化剂。近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在扶贫济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屡有发生的慈善丑闻事件不但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充分暴露出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因为慈善组织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因而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与培育,而慈善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又需要来自行政机关的规范与监督。对慈善组织的行政规制就是要运用行政法的理念和手段来规范、引导和监督慈善组织,做到既要保障慈善组织的合法权益,发挥其社会保障补充作用,又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制,防止其滥用权利,脱离公益方向。首先,界定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概念等基本问题。对慈善组织行政规制基本概念的界定是本文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慈善组织的对比分析,阐明了本文关于慈善组织的概念界定,总结概括出慈善组织的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和民间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我国慈善组织的类型,框定了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对象。然后,在对规制、行政规制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从志愿失灵、市场失灵、社会治理理论和相互依赖理论等角度分析阐述了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理论基础。慈善组织的社会公益性和志愿失灵决定了慈善组织行政规制必要性。为了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的积极作用,应对慈善组织志愿失灵,遏制慈善组织的负外部性,保持慈善组织社会公益性,有必要运用行政法理念和手段对慈善组织进行规制。其次,分析我国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现状及问题。从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主体、内容和手段三方面阐述了我国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现状,总结概括出当前我国慈善组织行政规制存在着错位、越位与缺位等问题。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对慈善组织的规制理念还渗透着计划经济模式的管控型思维,属于消极的秩序行政,行政机关在慈善事业发展中扮演“全能管理者”的角色,不仅干涉慈善组织的外部活动,甚至还介入慈善组织内部运行管理。规制理念的不科学、立法滞后、专门规制机关缺位以及官民二元结构等削弱了慈善组织的民间性、独立性、自治性,制约了慈善事业发展。再次,服务型政府建设背景下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转型分析。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对过去消极的秩序行政的修正。在服务型政府理论指导下,慈善组织行政规制应当以服务为目的,并且应当是有限的、有效的和责任的规制。基于慈善组织的民间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等特征,对慈善组织行政规制应遵循依法规制原则、平等规制原则、公开原则、比例原则、促进竞争原则和救济原则。在服务型政府理论指导下应当转变规制模式,由以管控为主的管制性规制向培育扶持为主的激励性规制转变,由直接规制向间接规制转变,由强规制向弱规制转变,应当放松管制,创新规制,采取多元的、柔性的规制手段,通过适当“扩权”与“放权”以实现对慈善组织的有效规制。最后,提出完善我国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对策。第一,结合慈善组织的特征及行政规制的作用,归纳出扶持培育与规范监督是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两大任务。第二,依法行政原则要求对慈善组织的行政规制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完善的慈善组织立法是依法规制的前提。通过对国内外慈善组织立法现状的考察分析,提出我国应当采取集中立法模式制定专门的“慈善事业促进法”,并初步设计了该法的框架体系。第三,设立慈善委员会作为专门的慈善组织行政规制机关,并对慈善委员会的性质、职责、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作了初步设想。第四,科学定位慈善组织行政规制功能。行政机关在规制慈善组织问题上应当以服务型政府理念为指导,发挥引导、服务、规范和监督的功能。第五,对优化慈善组织行政规制手段提出了具体建议。慈善组织的公益性决定了可以降低慈善组织的准入标准,放松对慈善组织的准入规制,应当逐步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慈善组织的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和民间性特征决定了对慈善组织行政规制不能同于其他社会组织,应顺应民主法治发展的趋势,更多地运用非强制性规制手段,在扶持、培育慈善组织问题上应当尽量使用激励性规制手段,如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约谈、行政给付等。同时,基于慈善组织社会保障补充功能,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具有合作的客观基础,因而引入行政合同理论,实现合作规制与发展是可行的。当然,由于慈善组织志愿失灵等问题的存在,还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构建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相协调的监督体系。行政监督应以慈善组织自我监督为基础,是自我监督、社会监督的补充,是监督的最后防线。而且,行政监督应当转变监督方式,由单向性向互动性转变、由封闭性向公开透明性转变、由强制性向刚柔并济转变,应当构建慈善组织的全过程监督和慈善组织退出机制。

汪春翔[10](2013)在《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社会组织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步骤。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的稳步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格局。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管理、提供社会服务、开展公益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如何总结实践经验,抓住发展机遇、克服既有障碍,进一步探索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规律和前进方向,促进社会和谐,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组织建设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引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精华和西方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理论文明成果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相关社会建设思想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理论认为,社会组织发展符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理论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社会组织建设思想,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社会组织建设战略决策,则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最新理论指导。继承历史传统,直面现实问题,是把握机遇推进社会组织建设进程的重要前提。中国很早就有以血缘、地缘、业缘等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虽然它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内涵不同,但其凝聚功能、自律功能、服务功能和扶助功能等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成为了今天社会组织建设宝贵的历史资源。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但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组织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关系,也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发展空间、各种机会和资源,使社会组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社会组织建设也依然面临体制、机制、制度和环境的制约,自身能力建设不够等突出的问题。直面现实,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是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建设进程的关键。推进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从宏观战略高度把握其基本要求和内在规律。合理定位中国共产党、政府和社会组织角色,建构社会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和谐互动关系、与政府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建设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建设需把握有序发展的原则、法治的原则和自治的原则。社会组织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关系、民主咨政、维护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同时,也需要提供和强化社会组织建设的法律、制度、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和谐,重在实践。英美等西方国家社会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有着同样东方文化传统的韩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借鉴,国内先行先试地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成功实践也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社会组织建设战略目标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向,围绕这一目标,改革体制内的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高监管能力、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等措施是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二、抓措施 加强基金会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措施 加强基金会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3)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许要教育捐赠研究的理论支撑
        (二) 教育捐赠的外部动力与政策驱动亟需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建构
    二、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的论域和概念廓清
        (一) 教育捐赠
        (二) 教育基金
        (三) 教育财力资源
    四、研究综述与学术评价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四) 研究趋势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教育捐赠的理论意蕴解析
    一、教育捐赠的社会学意蕴
        (一) 社会资本理论基础
        (二) 社会责任理论基础
    二、教育捐赠的文化学意蕴
    三、教育捐赠的教育学意蕴
    四、教育捐赠的经济学意蕴
        (一) 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二) 经济学效用理论与教育捐赠
        (三) 教育捐赠的经济模型及其组成的基本要素
        (四) 第三次分配:调节贫富差距
    五、教育捐赠的伦理学意蕴
        (一) 教育捐赠的伦理学意义
        (二) 教育捐赠的伦理学原则
    六、教育捐赠的心理学意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外教育捐赠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教育捐赠的历史梳理
        (一) 历史的渊源:古代学校
        (二) 历史的特色:古代书院
        (三) 近现代教育捐赠:官倡民助
        (四) 历史的断裂:控制与沉寂
        (五) 新时期的发展:起步与复兴
    二、国外教育捐赠历史概览
        (一) 柏拉图学院:教育捐赠的滥觞
        (二) 古代阿拉伯国家:教育捐赠成风尚
        (三) 近代西方国家:教育捐赠走向成熟
        (四) 近代亚洲国家:教育捐赠形态各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视阈下中外教育捐赠行为的动因分析
    一、我国教育捐赠的动因探析:本土溯源
        (一) 传统中国社会强烈的宗亲意识和乡土情结
        (二) 尊师重教和仁爱慈善的传统美德
        (三) 儒家文化关于完善人性与理想人格追求的激励
    二、国外教育捐赠的动因探析:跨文化视野
        (一) 传统的宗教文明以及深厚的慈善捐赠文化——以美国为例
        (二) 独特的校友文化产生的回报母校情结——以美国高校为例
        (三) 相关税法和配套捐赠政策:政策法规的支持
        (四) 社会文化强调不遗留过多的物质财富
        (五) 利他主义:教育捐赠的本根溯源
    三、中西教育捐赠动因之异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教育捐赠的经验探讨
    一、国外教育捐赠案例研究
        (一) 哈佛大学的筹资运动与基金运作
        (二) 密歇根大学的筹资运动与发展联络
        (三)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校友联盟
    二、经验与启示
        (一) 筹资渠道多元化,募捐手段多样化
        (二) 政府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健全税法优惠和完善的激励机制
        (三) 基金会和教育基金会运作成熟
        (四) 高度重视教育捐赠——学校本身的相关行为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育捐赠的案例研究
    一、我国教育捐赠案例研究
        (一) 北京大学
        (二) 浙江大学
        (三) 香港中文大学
        (四) 上海交通大学
    二、经验与启示
        (一) 机构日益健全,管理渐趋规范
        (二) 战略规划筹资工作
        (三) 重视校友工作,加强校友联络
        (四) 教育基金会逐步走向专业化运作管理
        (五) 捐赠款项主要用于师生的教学与科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前我国教育捐赠的现状:成绩、困境与问题
    一、我国教育捐赠取得的成绩
        (一) 慈善捐赠环境形成,教育捐赠方向明确
        (二) 国家政策逐步鼓励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
        (三) 拓展筹资渠道,促使筹措经费渠道多元化
        (四) 教育筹资机构逐步建立,教育基金管理运行起步
        (五) 校友捐赠意识增强,回馈母校热情高涨
        (六) 大额捐赠稳步增长,地区与校际差距明显
    二、当前我国教育捐赠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筹措机制面临的困境:多元化虚像背后的单一化格局
        (二) 当前我国教育捐赠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教育捐赠的策略研究
    一、宏观建议与对策:本土的构建
        (一) 制度层面的建构
        (二) 政策层面的引导
        (三) 法规层面的完善
        (四) 队伍层面的建设
    二、构建教育捐赠文化
        (一) 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 大力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友文化
        (三) 形成组织与制度的捐赠文化
        (四) 推进教育捐赠环境文化建设
        (五) 加强教育捐赠道德文化建设
    三、高等教育捐赠工作管理建议
        (一) 募捐项目设置与募捐策略
        (二) 校友会与校友捐赠
        (三) 教育基金会与教育基金管理运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论文主要结论
    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书籍类
    论文类
    网络类
附录
    附录A:教育捐赠者调查问卷
    附录B:学校接受教育捐赠情况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二、主持、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4)网络直播的法律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网络直播的基本理论
    1.1 网络直播的界定
        1.1.1 网络直播的概念和特点
        1.1.2 网络直播的分类
        1.1.3 网络直播行业现存的问题
    1.2 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主要内容
        1.2.1 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概念
        1.2.2 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主体及其职责
        1.2.3 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对象
        1.2.4 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客体
第2章 网络直播法律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立法的缺陷
        2.1.1 现有立法分散,且法律位阶较低
        2.1.2 缺少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特别规定
        2.1.3 相关立法的公众参与度不够
    2.2 网络直播法律监管执法的不足
        2.2.1 多头监管,监管主体多元
        2.2.2 网络直播监管的执法手段单一,技术落后
        2.2.3 监管力量单薄,且监管活动缺乏长效机制
    2.3 网络直播监管中行业自律不健全
        2.3.1 网络直播行业自律组织的不健全
        2.3.2 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制度的不健全
    2.4 网民监督体系不健全
第3章 国外网络直播的监管措施分析
    3.1 美国网络直播的监管措施分析
    3.2 韩国网络直播的监管措施分析
    3.3 英国网络直播的监管措施分析
    3.4 国外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4.1 完善立法
        3.4.2 直播节目分级分类管理
        3.4.3 建立专门的举报系统
第4章 完善我国网络直播法律监管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立法上,明确网络直播监管的法律依据
        4.1.1 构建网络直播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4.1.2 修改完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
        4.1.3 加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4.2 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
        4.2.1 加大网络直播监管的宣传力度,形成网络监管共治
        4.2.2 设立网络直播专门的监管机构
        4.2.3 明确部门职能及其监管的独立性
        4.2.4 引入第三方技术机构协助政府部门监管
    4.3 加强网络直播行业自律
    4.4 提升网民监督水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新时期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创新点
第2章 阐述与解读:社会组织的一般理论概述
    2.1 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
        2.1.1 社会组织的内涵
        2.1.2 社会组织的特点
    2.2 社会组织发展研究的理论背景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理论
        2.2.2 西方学者关于市民社会、第三部门和社会治理的理论资源
        2.2.3 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社会组织的价值体现
    2.3 中国语境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及社会组织相关问题的理论探索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探索
        2.3.2 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探索
        2.3.3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探索
第3章 历史与现状:新时期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历程
    3.1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阶段——以福建省为例
        3.1.1 恢复发展阶段
        3.1.2 规范发展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1.4 全面发展阶段
    3.2 福建省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和特征
        3.2.1 发展现状
        3.2.2 发展特征
    3.3 福建省三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3.1 社会团体
        3.3.2 民办非企业
        3.3.3 基金会
第4章 问题与制约:新时期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困境
    4.1 存在问题
        4.1.1 发展滞后:社会组织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4.1.2 行政依赖:社会组织尚未摆脱的“官僚化”影响
        4.1.3 志愿失灵:社会组织自身的目标错位和特征缺失
    4.2 外部制约因素
        4.2.1 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4.2.2 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4.2.3 历史传统遗留影响
    4.3 内部制约因素
        4.3.1 内部治理机制不畅
        4.3.2 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4.3.3 筹集经费能力有限
第5章 优势与机遇:新时期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契机
    5.1 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的先天优势
        5.1.1 文化优势: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
        5.1.2 对台优势:合作交流的前沿平台
        5.1.3 侨乡优势:为数众多的爱国华侨
        5.1.4 经济优势:发达活跃的民营经济
    5.2 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机遇
        5.2.1 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5.2.2 海西建设搭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2.3 全球化信息化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5.2.4 依法治国完善社会组织法律体系
第6章 借鉴与抉择:新时期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路径
    6.1 他山之石:台、粤社会组织发展的经验启示
        6.1.1 台湾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特点与基本经验
        6.1.2 广东省社会组织的发展特点、改革趋势与基本经验
        6.1.3 台湾地区、广东省社会组织发展对福建省的启示
    6.2 战略之选:福建省社会组织总体发展战略
        6.2.1 科学定位社会组织与党和政府的关系
        6.2.2 明确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6.2.3 加强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
    6.3 实践路径: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6.3.1 加快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6.3.2 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制度
        6.3.3 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
        6.3.4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社会监督体系
        6.3.5 构建闽台社会组织合作交流长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国慈善事业治理研究 ——慈善组织、政府、企业的角色定位与行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2.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2.2 论文的基本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存在的不足
    1.4 国内外文献述评
        1.4.1 关于慈善事业的研究
        1.4.2 关于治理的研究
第2章 慈善事业治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分析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慈善的含义
        2.1.2 慈善事业的概念解析
        2.1.3 治理及慈善事业的治理
    2.2 关于慈善事业治理的主要理论
        2.2.1 治理理论
        2.2.2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2.2.3 NPO 理论
    2.3 中国慈善事业治理的现实分析
        2.3.1 中国慈善事业成长的供给因素
        2.3.2 中国慈善事业成长的需求因素
第3章 慈善组织“合法性”获得与组织建设
    3.1 慈善组织基本概况
        3.1.1 慈善组织的概念及类型
        3.1.2 中国慈善组织发展现状透视
    3.2 中国慈善组织“合法性”角色分析
        3.2.1 慈善组织“合法性”角色的界定
        3.2.2 中国慈善组织“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3.3 中国慈善组织“合法性”获得之道德途径: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3.3.1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含义与标准
        3.3.2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典型案例及总结
        3.3.3 中国慈善组织提升公信力的机制建设
    3.4 中国慈善组织“合法性”获得之能力途径:慈善组织的市场化改革
        3.4.1 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改革的动力
        3.4.2 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
        3.4.3 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改革的两大展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主导角色模式转型与制度安排重塑
    4.1 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与政府关系梳理
        4.1.1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限制阶段(1949-1956)
        4.1.2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排斥阶段(1957-1993)
        4.1.3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接纳阶段(1994-2004)
        4.1.4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倡导阶段(2005 年至今)
    4.2 中国慈善事业政府主导角色模式分析
        4.2.1 慈善事业与政府角色模式类型
        4.2.2 中国慈善事业政府主导角色模式的主要表现
        4.2.3 政府主导角色模式下政府行为的越位与缺位
    4.3 政府制度安排重塑: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指导
        4.3.1 改变政府管理慈善组织的核心制度
        4.3.2 健全慈善法律法规
        4.3.3 从控制型监管走向培育服务型监管
        4.3.4 完善对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4.3.5 慈善意识形态供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慈善责任担当与慈善行为革新
    5.1 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
        5.1.1 企业的概念和分类
        5.1.2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衍生
    5.2 企业在中国慈善事业中角色与行为现状分析
        5.2.1 企业的慈善角色与慈善行为
        5.2.2 影响企业慈善角色与慈善行为的因素
        5.2.3 各类企业慈善角色与慈善行为现状
        5.2.4 企业慈善角色与慈善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3 企业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视野
        5.3.1 企业基金会的异军突起
        5.3.2 公益营销的迅猛发展
        5.3.3 公益创业的初见端倪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慈善事业网络治理模式的构建
    6.2 慈善事业网络治理模式的工具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当代中国会组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旧社会组织清理整顿与新社会组织的建立(1949—1956 年)
    第一节 新旧社会交替之际的社会组织概况
        一、 自行解散的社会组织
        二、 建国前后新建的社会组织
        三、 旧政权遗留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 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政策和法规
        一、 根本法相关规定
        二、 《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
        三、 其他单行法规及具体政策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清理整顿
        一、 审批登记
        二、 整顿改造
        三、 解散取缔
    第四节 建国初期的社会组织发展
        一、 新中国社会组织的基本格局
        二、 新中国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 建国初社会组织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历史作用
        一、 社会组织发展的原因分析
        二、 社会组织在建设新社会中的作用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组织的曲折发展(1957—1978 年)
    第一节 50 年代中后期社会组织的继续发展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状况
        二、 主要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
        三、 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60 年代初社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活跃
        一、 政治关系的调整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改善
        二、 社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再度活跃
    第三节 “文革”中社会组织的非常局面
        一、 文革时期社会动荡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
        二、 社会组织的非正常状态
        三、 随运动而变动的社会组织管理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组织的兴起(1978—1991 年)
    第一节 改革开放推动下社会组织的发展
        一、 社会组织兴起的原始动力
        二、 社会组织兴起的制度保障
        三、 社会组织兴起的主体基础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全面恢复与新社会组织涌现
        一、 学术类社会组织恢复和发展
        二、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社会组织
        三、 各种基金会迅速发育和生长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发展与规范、整顿
        一、 社会组织的依法登记
        二、 第一次清理整顿
        三、 整顿和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
    第四节 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与作用变化
        一、 双重管理体制的初步形成
        二、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作用变化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1992-2006 年)
    第一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组织的发展
        一、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促进社会组织的新发展
        二、 新的社会阶层力量推进中国社会组织的内生发展
        三、 公共空间的拓展需要社会组织发挥特有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组织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 社会团体总体平稳增长
        二、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兴起和规范
        三、 基金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四、 “草根”组织破土生长
    第三节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调整
        一、 第二次清理整顿
        二、 加强社会组织中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 “双重管理”体制的正式形成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和存在问题
        一、 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二、 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2007-2012 年)
    第一节 新形势下的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社会组织面临空前发展机遇
        二、 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主要特征与重要作用
        一、 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二、 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 新形势下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一、 促进社会组织整体健康发展
        二、 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第四节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 建立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二、 参与社会事务中强化社会组织
        三、 不断提高社会认知度与公信力
        四、 建立社会组织发展所需人才队伍
结束语: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 社会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
    二、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展望
    三、 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的建议
参考文献
大事年表
后记

(8)和平统一进程中的“绊脚石”与“拦路虎”(论文提纲范文)

一、打着“一个中国”政策旗号潜心“怀柔”台湾
二、对岛内政治生态和两岸关系的破坏严重后患无穷
三、必须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力量全面遏“独”

(9)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慈善组织行政规制概述
    一、慈善组织
        (一)慈善与慈善组织
        (二)慈善组织特征分析
        (三)慈善组织的基本类型
    二、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概念界定
        (一)规制与行政规制
        (二)慈善组织行政规制
    三、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理论基础
        (一)志愿失灵理论
        (二)市场失灵理论
        (三)社会治理理论
        (四)相互依赖理论
    四、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确保慈善组织的社会公益性
        (二)克服慈善组织志愿失灵问题
第二章 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现状概览
        (一)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主体分散不统一
        (二)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内容集中于微观规制
        (三)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手段以强规制为主
    二、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缺陷
        (一)错位规制削弱了慈善组织的民间性
        (二)越位规制剥夺了慈善组织自主权
        (三)缺位规制不利于慈善组织的发展
    三、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缺陷的原因分析
        (一)重管控、轻培育规制理念的影响
        (二)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立法严重滞后
        (三)专门规制机关的缺位
        (四)“官”、“民”二元结构
第三章 建设服务型政府与转变慈善组织行政规制模式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的兴起及内涵
        (一)传统管控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兴起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之渊源
        (三)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下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特征
        (一)服务规制
        (二)有限规制
        (三)有效规制
        (四)民主规制
        (五)责任规制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下慈善组织行政规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依法规制原则
        (二)平等规制原则
        (三)公开规制原则
        (四)比例原则
        (五)促进竞争原则
        (六)救济原则
    四、服务型政府理论下慈善组织行政规制模式的转变
        (一)规制缓和、由强规制向弱规制转变
        (二)由直接规制向间接规制转变
        (三)由管制性规制向激励性规制转变
        (四)规制手段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五)适当“扩权”与“放权”实现善治
第四章 完善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对策
    一、明确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任务
        (一)扶持与培育
        (二)规范与监督
    二、完善立法是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的法律保障
        (一)慈善组织立法是行政规制的依据
        (二)我国慈善组织立法现状述评
        (三)域外慈善组织立法对我国的借鉴
        (四)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立法的对策
    三、设立专门的慈善组织行政规制机关是组织保障
        (一)域外借鉴
        (二)设立慈善委员会
    四、正确定位慈善组织行政规制主体功能
        (一)引导功能
        (二)服务功能
        (三)规范功能
        (四)监督功能
    五、优化慈善组织行政规制手段
        (一)放松慈善组织准入规制
        (二)以柔性的激励性规制手段扶持、培育慈善组织
        (三)以行政合同实现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合作规制
    六、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
        (一)引导慈善组织加强自我监督
        (二)调动多方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行政监督是对慈善组织监督的最后防线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10)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三、 基本概念辨析
        (一) 社会
        (二) 社会组织
    四、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基本框架
    五、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系统分析法
        (三)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法
        (四) 历史研究与比较借鉴相结合的方法
    六、 创新之处
        (一) 研究视角创新
        (二) 研究内容创新
        (三) 研究观点创新
第二章 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来源与理论依据
    一、 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来源
        (一) 传统社会有关社会组织的思想资源
        (二) 西方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思想资源
    二、 社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组织建设的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历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
    三、 党的十八大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一) 十八大确立了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发展目标
        (二) 十八大明确了社会组织在社会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 十八大提出了社会组织建设的途径
第三章 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
    一、 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及历史资源
        (一) 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
        (二) 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功能
        (三) 传统社会组织的影响及历史资源
    二、 新中国建立后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困境
        (一) 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二) 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的作用
        (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发展困境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
        (一) 改革开放以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二)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的兴起与成长
        (三)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 政府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控制与缺位
        (二) 社会组织自治能力弱
        (三) 合作文化匮乏
    五、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 政策环境宽松极大改善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条件
        (二) 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三) 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
        (四)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拓展了社会组织发展的国际空间
第四章 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建设的宏观战略考量
    一、 科学定位社会组织与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关系
        (一) 科学定位社会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二) 科学定位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二、 准确把握社会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社会组织建设的有序原则
        (二) 社会组织建设的法治原则
        (三) 社会组织建设的自治原则
    三、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多种功能
        (一) 动员社会资源功能
        (二) 社会服务功能
        (三) 社会协调功能
        (四) 民主咨政功能
        (五) 维护社会稳定功能
        (六) 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四、 强化社会组织建设的各项保障
        (一) 社会组织建设的法律保障
        (二) 社会组织建设的制度保障
        (三) 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保障
        (四) 社会组织建设的资金保障
第五章 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建设的实施路径选择
    一、 国外社会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 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
        (二) 英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
        (三) 韩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
    二、 国内社会组织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启示
        (一) 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北京经验
        (二)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上海经验
        (三) 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圳经验
    三、 我国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方向与实施路径
        (一) 改革体制内的社会组织
        (二) 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三) 提高社会组织监管能力
        (四)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抓措施 加强基金会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年度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直销百科网.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02)
  • [2]抓措施 加强基金会建设[J]. 张占礼. 农村经营管理, 1993(01)
  • [3]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D]. 吕旭峰. 河南大学, 2011(10)
  • [4]网络直播的法律监管研究[D]. 邹雨函. 南昌大学, 2019(02)
  • [5]新时期福建省社会组织发展研究[D]. 余昌颖. 华侨大学, 2015(03)
  • [6]中国慈善事业治理研究 ——慈善组织、政府、企业的角色定位与行为改进[D]. 赵俊男. 吉林大学, 2013(08)
  • [7]当代中国会组发展史研究[D]. 刘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8]和平统一进程中的“绊脚石”与“拦路虎”[J]. 王正智. 统一论坛, 2018(04)
  • [9]慈善组织行政规制研究[D]. 崔冬. 吉林大学, 2015(08)
  • [10]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建设研究[D]. 汪春翔.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采取措施加强基础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