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一九五四年十月十六日)(论文文献综述)
王尧[1](2014)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与回忆》前言与题解》文中认为前言作为逐渐成熟的学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越来越重视文献的整理。三十多年前由茅盾、周扬、巴金等担任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苏州大学、复旦大学等联合编纂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有数十种之多,对当代文学史料建设起过推进作用。这些年来,陆续出版了林林总总的中国当代作家文集、文学大系、作家传记、论争集、文学活动编年、词典和其他工具书等。常见的有江曾培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王蒙、王元化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
刘梦溪[2](1980)在《红学三十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国建国三十年来,各条战线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经历了艰难和曲折。我们有许多可供总结的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只有认真地正确地总结这些经验,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好的前进。《红楼梦》研究作为学术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具体学科,三十年来同样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这方面的经验也值得总结。 《红楼梦》与我们民族的关系太密切也太特殊了。如果没有了《红楼梦》,对我们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来说,将是怎样的一种缺陷
陈扬[3](2015)在《“《红楼梦》研究批判”之研究》文中提出“《红楼梦》研究批判”是1954年发生在政治、文化领域内的一场批判运动。本文试图通过对其经过的重述、原因的探讨、影响的分析做一个案研究,重新认识这一个案及其所反映的“十七年”文学大环境及文学制度方面的一些问题。第一章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解决运动“是什么”的问题。虽然事件经过前人基本上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但分阶段、分层次地讨论之后,才能凸显出“十七年”政治-文艺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第二章探讨运动发生的背景及原因。“小人物”的崛起和旧知识分子的艰难转型是发生在1950年代的突出现象。李希凡和蓝翎撰文质疑俞平伯虽事出偶然,但他们的观念在同时代青年中并不鲜见,那一代青年所受的教育形塑了他们趋于同质化的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与“小人物”崛起几乎同时的,是旧知识分子经历的漫长的思想改造过程。这种改造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但1949年后才成为普遍性、本质性的、从制度到思想的多重改造。1954年前后,政治、社会环境日趋稳定,处理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问题变得愈加重要,必须要进入到新的阶段。顺应时代的“小人物”的发难,毛泽东的因势利导,文艺界潜藏的矛盾,这些因素共同触发了“《红楼梦》研究批判”。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都是对运动影响的研究。不同于前人多宏观的描述,第三章综合近年新见的学人日记、批判材料、检讨等史料,细致地展现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的心态体验。既有人摇旗呐喊,也有人在批判同时尽力保存一些学理性,还有人依然故我、坚决反对。第四章探讨“《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对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研究的话语风格、标准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如果说民国学术研究是多元化的,那么1954年之后,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范式占据了绝对地位。“《红楼梦》研究批判”事件是“十七年”文学批评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建国几年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首次集中展演。运动中的批评文本之所以值得研读,并不在于其更学术化抑或是更政治化,而在于其所体现出的文学研究话语转型时期的特殊色彩。如果说对知识分子心态、文学研究范式的研究都是偏于内在性的,那么第五章则是从外部文学制度的角度来讨论运动的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艺报刊和读者阅读。《文艺报》被严肃处理起到了极大的警示作用,挤压了刊物本不宽阔的言说空间。运动还塑造和引导着读者的阅读趣味,尤其是对青年读者影响深远,使他们的文学接受功利化和工具化。从这两点上看,“《红楼梦》研究批判”对“十七年”文学制度的营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舒芜[4](1997)在《《回归“五四”》后序》文中研究指明《回归“五四”》后序这是我五十多年来关于文化、思想、哲学的论文的选集,不专一门,不名一家,有连有断,有反有复。现在将我自幼至今阅读、思考、写作的过程,大概介绍,也许有助于在这个背景上连串这些文章。一、家学和初中我接触哲学,始于大约十三四岁时读曾祖父的...
蓝翎[5](1994)在《四十年间半部书——《龙卷风》之一章》文中研究说明 一谚云: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一东一西相加,正好二十年,一代人的时间。《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正册贾元春的“歌词”有云:“二十年来辨是非。”辨是非要二十年,又是一代人的时间。然而有的历史事件,二十年也不一定能辨出是非来。即使再翻一番,四十年,也未必就能辨出是非来。欲辨是非,必先辨清事实。事实不清,竟论是非,未免有点玄乎。在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史上,继一九五一年五月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之后,一九五四年十月,毛泽东主席又发动和领导了对俞
方锡德[6](1995)在《吴组缃生平年表》文中指出 一九○八年 四月五日(农历三月初五)出生于安徽省泾县茂林村。原名吴祖缃,字仲华,后改学名吴祖襄。笔名吴组缃、野松、寄谷、木公、芜帝等。 祖父吴季莘,任油坊管事。父吴庆余,字吉孚,自幼读书,是位秀才。诗文俱佳,长于书法。清末受康梁维新思想影响,反对科举,崇尚“洋务”,学习英文。
纯然,黄专[7](1991)在《潘天寿艺术活动年谱》文中提出 卷一艺术启蒙期[1897年]丁酉光绪二十三年 1岁3月14日(农历二月十二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冠庄村。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别署懒秃、朽居士、懒道人、懒头陀、颐者、心阿兰若住持寿者、三门湾人、古竹园丁寿者,晚年常署雷婆头峰寿者,东越大颐。父名秉璋,字子陶。县学生,能书。初薄有祖产,后家境不顺,逐渐破落。(潘公凯:《潘天寿评传》附录“潘天寿年表”)吴昌硕55岁徐悲鸿3岁商奇峰9岁陈师曾22岁齐白石35岁黄宾虹33岁高剑父19岁李叔同19岁诸闻韵4岁吴湖帆4岁贺天健7岁钱瘐铁1岁钱松岩1岁余绍宋15岁吕凤子12岁
木示[8](1990)在《俞平伯的晚年生活》文中研究说明 开篇俞平伯,浙江德清人,着名学者、"红学家",着作等身。1990年1月4日(己巳年腊月初八日)在北京度过了他的九十寿辰。他一生为人正直善良,性格豁达倔犟,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可算得上是大器早成,第一首新诗《春水》发表时,年仅十九岁。二十二岁第一部新诗集《冬夜》出版。而着名的《红楼梦辨》是二十三岁写就的!这一切自然与渊渊家学和幼年苦读分不开,然而又不能不使人意识到"天赋"的存在。他的家人永远解不开的一个谜:他是何时学英文的?尽管他两度留洋,但第一次赴英国,1920年1月动身,3月因经费不足返回;第二次赴美国考查教育,1922
田吉[9](2012)在《瞿宣颖年谱》文中研究说明瞿宣颖(1894-1973),字兑之,晚号蜕园。湖南善化人。清末重臣瞿鸿机幼子。出身名门,熟谙文史,工於诗词,兼习书画。治学博涉多通,邃於治史,尤精方志之学。於社会风俗、职官制度、秦汉史料、历代掌故及唐人诗文之笺证,均造诣甚深,撰有专着。才情学养,为世所重。一生涉足政、学两界,往来南北各地,亲历近现代诸历史事件,所交游者多并世贤达。瞿氏以文人而从政、又复回归学者之遭际,既反映其个人之特殊命运,又折射二十世纪社会变迁、学术转型中部分知识分子之命运升沉,足为研究近世学术文化史之典型案例。由於历史原因,今人对於瞿氏生平及学行的研究,既少关注,亦乏深度。深入探讨,须先从基础工作做起。本论文选择年谱形式,以研读瞿氏本人及其父兄师友着述为主,辅以方志、家谱、档案、报刊、书札等材料,兼探相关人士之口述史料,并利用己开放之档案资料,缜密爬梳,按年编次,撰为初稿。年谱以客观再现瞿氏生平经历,完整勾勒其读书、治学、从政、交游等活动为目标,并发掘大量原始资料,试图揭示其思想、性格演化之复杂轨迹,并借此开拓近代文化人物研究之新领域。年谱记录瞿氏生平,略分以下五期:一、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至宣统三年辛亥(1911),一岁至十八岁。其中十四岁以前瞿氏随父母宦游四方,十四岁以後还居乡里。主要接受家庭教育及师友薰陶。二、民国元年壬子(1912)至九年庚申(1920),十九岁至二十七岁。瞿氏求学沪上,先後就读於圣约翰大学及复旦大学,“五四”时期曾为上海学生运动领袖。三、民国十年辛酉(1921)至二十六年丁丑(1937),二十八岁至四十四岁。其问瞿氏从政京津等地,历任北洋政府国史编纂处处长、国务院秘书长,“北伐”後任河北省政府秘书长。政务之馀,先後执教於南开、燕京、清华、北师大诸校,并参与中国营造学社、北平研究院等学术团体之活动,政学兼顾,纂述颇多。四、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38)至三十四年乙酉(1945),四十五岁至五十二岁。抗战期间,滞留北平。改名益锴,历任“华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代理监督,“国立苹北编译馆”馆长。五、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至癸丑年(1973),五十三岁至八十岁。抗战後离开北平,流寓上海,回归学人,笔耕为生。“文革”中遭受迫害,瘐死狱中。年谱五卷以外,并缀《谱前》、《谱後》,分述其瞿氏家世渊源及身後状况。
陈晋[10](1991)在《毛泽东与古典小说(续一)》文中指出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红楼梦》的研究作为政治和思想领袖,毛泽东不限于自己运用唯物史观和反映论来感知和评价古典小说,他更乐于看到它成为整个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根本最普遍的方法。文学攀上历史,把小说当作认识历史和阐发思想的工具,或反过来从哲学观和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小说的功能价值,这时的小说评论,就不单
二、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一九五四年十月十六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一九五四年十月十六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与回忆》前言与题解(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上卷题解 |
关于文代会 |
新的人民的文艺 |
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 (存目) |
继往开来, 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 (存目) |
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 (存目) |
关于方针政策 |
一九五○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一九五一年计划要点 |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文艺干部整风学习的报告 |
中国作家协会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的工作纲要———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 (扩大) 通过 |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一九五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怀仁堂的讲话 |
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存目) |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
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草案) |
中央关于加强文艺战线的指示 |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存目) |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关于文艺运动 |
编导《武训传》记 |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存目) |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存目) |
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 (节选) |
中国作协党组关于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报告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联席扩大会议决议 |
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
“再批判”按语 (存目) |
《文艺报》编者 |
一九八一年批判《苦恋》的前前后后 |
关于创作方法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 |
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
各报刊关于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问题的讨论 (综述) |
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是文艺历史发展的规律 |
搞好“三结合”, 坚持“三过硬”, 创作更多好的作品 |
关于人情、人性、人道主义 |
论人情 |
论“文学是人学” |
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存目) |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存目) |
关于京剧革命 |
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大革命 |
谈京剧革命———一九六四年七月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的座谈会上的讲话 |
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阵地 |
京剧革命十年 |
关于“文革” |
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 (存目) |
《文艺报》资料室 |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
评“三家村” (存目) |
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 |
关于电影《创业》的批示 (存目) |
为林彪、“四人帮”迫害逝世和身后遭受诬陷的作家、艺术家们致哀 |
驳“文艺黑线”论 |
关于“新诗潮” |
致读者 |
在新的崛起面前 |
令人气闷的“朦胧” |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
崛起的诗群 |
关于“现代派” |
现代化与现代派 |
关于“现代派”的通信 |
关于“寻根文学” |
文学的“根” |
文化制约着人类 |
关于“女性写作” |
黑夜的意识 |
关于理论和批评 |
十年来文学理论和批评上的一个小问题 |
为文艺正名 |
要不要制订“文艺法” |
关于“重写文学史”专栏的对话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论文学的主体性 |
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 |
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之后 |
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
关于文学创作 |
文学十年历程 |
《红旗歌谣》编者的话 |
题材问题 |
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伤痕》也触动了文艺创作的伤痕! |
“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百家期刊联名征文启事 |
“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 |
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 |
下卷题解 |
我所知道的中央文献研究所和所长丁玲 |
随江青参加武训历史调查 |
零零碎碎的记忆 |
斗争经过 |
筹建中国作家协会 |
四十年间半部书 (节选) |
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 |
我写《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的由来 |
不该发生的故事 |
在颐年堂听毛泽东谈“双百方针” |
我和“三家村” |
难忘的广州会议 |
大连会议·中间人物·刘志丹 |
《二月提纲》和东湖之行 |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产生前后 |
中国作协“文化大革命”的历程 |
十七年文艺战线的一些大事 |
一九七○-一九七八年北京的地下诗坛 |
文艺界真理标准大讨论 |
春花秋月系相思 |
批判《苦恋》前后琐忆 |
为周扬起草文章始末 |
马克思百年祭 |
人与事:我所亲历的八十年代《诗刊》 |
有关“杭州会议”的前后 |
(2)红学三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3)“《红楼梦》研究批判”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红楼梦》研究批判”的发生及铺展 |
第一节 运动的发生 |
第二节 运动的铺展 |
第二章 “《红楼梦》研究批判”发生之原因 |
第一节 “小人物”的崛起 |
第二节 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
第三节 1954年前后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与精神状况 |
第三章 “《红楼梦》研究批判”与当代知识分子 |
第一节 运动中的知识分子 |
第二节 不一样的声音 |
第四章 “《红楼梦》研究批判”与当代文学研究 |
第一节 多元并存的民国红学研究 |
第二节 文学研究的当代转型 |
第五章 “《红楼梦》研究批判”与当代文艺刊物及读者阅读 |
第一节 “十七年”文艺刊物的生存空间 |
第二节 如何接受,怎样阅读 |
结语 |
参考支献 |
(8)俞平伯的晚年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开篇 |
浩劫 |
干校生活 |
新岁新居住永安 |
见到曾孙一代人 |
笛韵声声唱永安 |
转折 |
地震余波 |
重圆花烛 |
与叶圣陶的友谊 |
附:兰陵王 |
与王伯祥先生的交往 |
旧醅新酿 |
喜读侦探小说 |
逢年过节与喝咖啡 |
贫贱夫妻百事哀 |
旧时月色 |
旧地重游访香港 |
九十诞辰记 |
生死之间 |
(9)瞿宣颖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综述 |
二、选题意义及相关史料 |
三、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凡例 |
谱前 |
卷一 |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一岁 |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二岁 |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三岁 |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四岁 |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五岁 |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 六岁 |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 七岁 |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 八岁 |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 九岁 |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 十岁 |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 十一岁 |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 十二岁 |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 十三岁 |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十四岁 |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 十五岁 |
宣统元年己酉(1909) 十六岁 |
宣统二年庚戌(1910) 十七岁 |
宣统三年辛亥(1911) 十八岁 |
卷二 |
民国元年壬子(1912) 十九岁 |
民国二年癸丑(1913) 二十岁 |
民国三年甲寅(1914) 二十一岁 |
民国四年乙卯(1915) 二十二岁 |
民国五年丙辰(1916) 二十三岁 |
民国六年丁已(1917) 二十四岁 |
民国七年戊午(1918) 二十五岁 |
民国八年己未(1919) 二十六岁 |
民国九年庚申(1920) 二十七岁 |
卷三 |
民国十年辛酉(1921) 二十八岁 |
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 二十九岁 |
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 三十岁 |
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 三十一岁 |
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 三十二岁 |
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 三十三岁 |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 三十四岁 |
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 三十五岁 |
民国十八年己已(1929) 三十六岁 |
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 三十七岁 |
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 三十八岁 |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1932) 三十九岁 |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 四十岁 |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1934) 四十一岁 |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 四十二岁 |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 四十三岁 |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 四十四岁 |
卷四 |
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38) 四十五岁 |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1939) 四十六岁 |
民国二十九年庚辰(1940) 四十七岁 |
民国三十年辛已(1941) 四十八岁 |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1942) 四十九岁 |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1943) 五十岁 |
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44) 五十一岁 |
民国三十四年乙酉(1945) 五十二岁 |
卷五 |
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 五十三岁 |
民国三十六年丁亥(1947) 五十四岁 |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1948) 五十五岁 |
民国三十八年己丑(1949) 五十六岁 |
庚寅年(1950) 五十七岁 |
辛卯年(1951) 五十八岁 |
壬辰年(1952) 五十九岁 |
癸己年(1953) 六十岁 |
甲午年(1954) 六十一岁 |
乙未年(1955) 六十二岁 |
丙申年(1956) 六十三岁 |
丁酉年(1957) 六十四岁 |
戊戌年(1958) 六十五岁 |
己亥年(1959) 六十六岁 |
庚子年(1960) 六十七岁 |
辛丑年(1961) 六十八岁 |
壬寅年(1962) 八十九岁 |
癸卯年(1963) 七十岁 |
甲辰年(1964) 七十一岁 |
乙己年(1965) 七十二岁 |
丙午年(1966) 七十三岁 |
丁未年(1967) 七十四岁 |
戊申年(1968) 七十五岁 |
己酉年(1969) 七十六岁 |
庚戌年(1970) 七十七岁 |
辛亥年(1971) 七十八岁 |
壬子年(1972) 七十九岁 |
癸丑年(1973) 八十岁 |
谱後 |
附录 瞿宣颖着述目录 |
参考文献 |
後记 |
(10)毛泽东与古典小说(续一)(论文提纲范文)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红楼梦》的研究 |
三、毛泽东的古典小说批评 |
五、结语 |
四、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一九五四年十月十六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与回忆》前言与题解[J]. 王尧. 东吴学术, 2014(01)
- [2]红学三十年[J]. 刘梦溪. 文艺研究, 1980(03)
- [3]“《红楼梦》研究批判”之研究[D]. 陈扬. 南京大学, 2015(08)
- [4]《回归“五四”》后序[J]. 舒芜. 新文学史料, 1997(02)
- [5]四十年间半部书——《龙卷风》之一章[J]. 蓝翎. 黄河, 1994(05)
- [6]吴组缃生平年表[J]. 方锡德. 新文学史料, 1995(01)
- [7]潘天寿艺术活动年谱[J]. 纯然,黄专. 新美术, 1991(02)
- [8]俞平伯的晚年生活[J]. 木示. 新文学史料, 1990(04)
- [9]瞿宣颖年谱[D]. 田吉. 复旦大学, 2012(02)
- [10]毛泽东与古典小说(续一)[J]. 陈晋. 小说评论, 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