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室的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燃烧室的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一、燃烧室的结构及其操作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泉[1](2021)在《焦炉直行温度自动采集及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炭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焦炉是生产焦炭的工业窑炉。炼焦温度是焦炉加热控制中最重要的过程指标,对温度的控制决定焦炭的产量和质量。由于生产环境和技术的限制,目前大多数焦化厂仍依赖于人工测温。传统的人工测温方法采用手持式红外测温仪在炉顶对焦炉立火道温度进行测量,环境温度高,粉尘大,测量频次高,任务艰巨,温度数据完整性易受加煤影响,测量精度依赖于人工经验,经常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导致焦炉温度难以准确控制,焦炭产量和质量波动大。因此,焦炉生产急需一种精准高效的自动化测温方法代替人工测温,以彻底解决焦炉温度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低的问题。实现焦炉温度测量的自动化,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是提高炼焦过程自动化和精细化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炼焦过程中焦炉温度场数据的准确测量,本文设计了一套焦炉直行温度自动采集及分析系统。系统由上位机、服务器、Zig Bee网络、巡检机器人及其辅助设备组成。上位机与服务器用于人机交互,包括发送指令、温度显示、数据储存等功能;Zig Bee网络实现了巡检机器人与上位机的通讯;巡检机器人搭载双色红外高温计,能够获取立火道径向温度分布曲线,并通过分析获得准确的立火道温度。巡检机器人具有多种工作模式:自动模式、手动模式和遥控模式,以满足不同的测温要求。系统具备温度自动快速测量、全方位信息采集与设备监控、电池管理、设备故障诊断、行进故障诊断、故障报警等功能,实现了全自动化精准测温;上位机与巡检机器人的协同配合,能够对焦炉温度场进行温度采集与深入分析,给出准确的直行温度及温度场分布,并以多种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焦炉温度场分布情况分析完全取决于立火道温度的测量结果。系统测得的温度与人工实测温度对比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够准确获取焦炉立火道温度,进而对整个焦炉温度场进行分析,作为焦炉工艺参数调整、保证焦炭质量的重要依据。最后,基于系统连续运行采集的温度数据,本文分析了立火道径向温度分布,总结出三种典型的温度分布,并给出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对于整体温度场分布,本文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分析了焦炉温度场分布规律和温度变化趋势,以此为依据,建立ARIMA温度预测模型对焦炉温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对焦炉温度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郑海忠,曹新鹏,耿永祥[2](2021)在《热障涂层失效机制及其清洗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热障涂层(thermal barrier coatings,简称TBCs)是提高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工作温度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其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热冲刷、高温腐蚀等因素而使其脱落失效,故而影响了航空发动机的工作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热障涂层的失效机制,阐明不同失效机制下热障涂层状态,总结了目前失效热障涂层的清除方式,重点探讨了激光清洗在热障涂层中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失效热障涂层的去除提供新的技术方案。

熊天梓[3](2020)在《宋代湖泗窑龙窑结构与装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陶瓷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重要发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其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陶瓷的身影,她是中华文化里最绚丽和具有标志性的风景之一。然而一直以来,湖北陶瓷可以说是几乎被遗忘的一份宝贵财富,我国学术界对于湖北的陶瓷研究较为稀缺,湖北陶瓷知名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此的保护意识、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够。笔者对于我国古代陶瓷史和着名的瓷窑都有过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对于家乡的的湖北陶瓷却极少关注,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发生巨大改变,承载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陶瓷文化遗产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在当今这个提倡坚持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针对湖北陶瓷的发展历史、分布情况、艺术风格、烧制工艺等进行一些研究,根据笔者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情况和研究的可行性以确立此课题,从生产实践出发,以陶瓷工艺学角度探索宋代江夏湖泗窑址群瓷器的烧制工艺。

微波[4](2020)在《浅谈回油门慢故障分析与检修要点(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多四冲程摩托车用户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松开油门把手后,发动机转速并没有及时降到标定的怠速转速,而是很缓慢地下降,部分车辆即使调整了化油器也无济于事,此现象被称为回油门慢故障,在柱塞式化油器和等真空化油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它虽然不是摩托车的主要故障,但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使用、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和废气排放。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摩托车回油门慢的故障呢?本文就着重故障原因和检修注意要点展开探讨,供维修服务人员参考。

李子旺[5](2020)在《发动机集成排气歧管气缸盖设计及流固耦合传热分析》文中提出与普通发动机相比,将排气歧管集成到气缸盖里可以达到发动机轻量化、集成化的目的,同时有节约成本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作用。发动机高负荷工作时,冷却液可吸收集成排气歧管中高温废气的部分热量,加快热车速度,减少燃油消耗,这有助于发动机满足更严苛的环保法规。本文首先对某汽油机的冷却水套进行流动模拟,发现冷却液在1缸、2缸附近的流速较低,随后对该缸盖进行温度场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发动机在5500rpm全负荷,且缸盖出水温度为115℃时,1缸排气门鼻梁区温度为248.5℃,冷却水套换热满足使用需求。然后,对集成排气歧管气缸盖的冷却水套结构进行设计及CFD流动模拟。模拟的结果表明,冷却液的流量分配合理,但是同原机冷却水套一样在1缸、2缸附近的流速较低,需进行流固耦合分析。建立集成缸盖的有限元模型,对缸盖燃烧室、进排气道、气门座圈网格进行细化和加密处理。加载原机的边界条件后,流固耦合分析的结果表明最高温度出现在1缸排气门鼻梁区,温度为249.7℃。使用ABAQUS软件,加载热边界条件、约束,对集成缸盖进行应力分析,计算结果的最大应力为172.2MPa。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可以得出,集成缸盖满足强度要求。

丁润冬[6](2020)在《辛烷值测定机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汽油的抗爆性能一般用辛烷值来衡量,它是汽油检测中最重要的指标。辛烷值测定机是检测汽油中辛烷值的专门仪器。目前国内的辛烷值测定机在检测过程中会出现测量爆震信号不稳定、点火控制系统中闭合角控制不稳定等情况,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为了提高辛烷值测定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本文完成了对爆震信号预处理电路、点火控制器电路的设计,并对爆震信号滤波方法、自动化搜索最大爆震强度的液面高度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爆震信号电路处理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爆震信号预处理电路的设计。爆震信号是一个微弱的交流信号,将其放大、转换成与爆震强度成比例的直流信号,是爆震信号预处理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计算缸内压力波的特征频率,设计了将高于爆震特征频率的噪声滤掉的低通滤波器;为了将信号中的燃烧和非爆震部分的信号去掉,并对余下的信号进行放大,采用了阈值放大可调电路进行处理;最后采用半波整流和积分电路,将放大后的交流信号保留一半波形后并可取得信号每次脉冲的峰值,可得到一个与爆震强度成比例的直流信号,满足了读取爆震信号的基本要求。2、采用复合形态滤波的方法,对爆震信号的去噪方法展开了研究。经过爆震信号预处理电路后的信号仍存在较大的噪声,采用一种滤波方法将真实的爆震信号从含有噪声的信号提取出。分析滑动平均滤波器和一般形态滤波器对爆震信号的处理结果,发现一般形态滤波器除了滞后时间太长之外其他条件均符合要求。分析形态滤波器的结构及其计算原理,采用滞后时间短的一阶RC滤波器替换部分形态滤波器算法来减少其滞后量,组合成一个复合形态滤波器。形态滤波器的算法具有方向性,设计一阶RC滤波器的时候也使其具有相应的方向性。最后通过实验分析后,发现复合形态滤波器处理后的爆震信号平稳且滞后量小,满足实验的要求。3、通过采用化油器液面高度自动调节和模糊控制的方法,实现了自动搜索最大爆震强度的液面高度。本文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来自动搜索液面高度。首先根据实验操作经验,确定了模糊控制器为三输入单输出的控制器。将连续三个周期爆震信号的差值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端,采用三角形隶属函数将其模糊化为模糊量。将模糊变量和设定模糊控制规则采用和-积模糊推理方法计算出输出的模糊量。最后采用中心平均方法的模糊消除器消除模糊得到输出变量,即液面高度的变化量。4、通过分析和研究影响点火闭合角稳定性的因素和条件,完成了点火控制器的优化设计。辛烷值测定机是一个单缸低转速发动机,常见的点火控制器应用在该仪器中会出现初级电流脉宽过宽和闭合角控制不稳定的问题。通过观察点火过程中霍尔信号、闭合角的电压、初级线圈中电流的波形图,了解整个点火过程各部分的状态。通过在外围电路中增加一个恒流源来改变闭合角充放电电流的比例大小,从而降低了初级电流脉宽过宽的现象。通过改变闭合角电容大小改变其电压大小,使其满足在低速下也满足闭合稳定性条件。优化后的点火控制成功应用于辛烷值测定机中,运行稳定,满足使用需求。

梁聚齐[7](2019)在《基于空燃比极值寻优的热风炉燃烧过程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风炉作为炼铁工艺中至关重要的热交换设备,其作用是产生并向高炉输送高温热风,以满足铁矿石还原过程的热量需求。在热风炉燃烧期间,空燃比是热风炉燃烧控制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热风炉的燃烧效率。目前大部分钢铁企业仍采用手动方式来调控热风炉的空燃比,手动操作由于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故无法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因此,对热风炉的空燃比进行优化控制有助于炼铁工序实现节能降耗和降本增效。针对目前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的热风炉控制存在的燃烧效率低、能源消耗大、送风温度低等问题,本文以某钢铁企业1880m3高炉配套的热风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热风炉燃烧期间最佳空燃比的建模分析,提出了基于空燃比极值寻优的热风炉燃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策略,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为实现空燃比的极值寻优,论文首先对热风炉燃烧过程空燃比的变化特性进行分析,进而确定选用系统辨识方法来构建空燃比数学模型;然后分别采用单隐含层BP神经网络和双隐层BP神经网络对复杂非线性对象进行仿真拟合,根据仿真效果确定了选取双隐层BP神经网络在线辨识空燃比数学模型。为实现空燃比的极值寻优,本文采用了遗传算法、非线性规划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以及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分别对复杂非线性对象进行寻优仿真,将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确定采用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进行空燃比寻优操作,寻找不同时刻的最佳空燃比。最后,本文将空燃比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应用于工业现场。现场投运效果表明此系统可以提高热风炉燃烧效率和改善送风质量,达到节能降耗和降本增效的目的。

陶倩楠[8](2017)在《发射燃气流场数值分析及导流器型面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大角度发射系统具有无发射盲区、机动性强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大角度发射时发动机高温高压的燃气尾焰对发射装置产生的多种冲击效应影响着武器发射过程的稳定性,是发射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发射过程燃气流场的特性、动态过程、影响因素,优化排导高温高压燃气流的装置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发射试验平台导流装置设计课题为背景,结合实验对照,以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方法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对发射过程燃气流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设计出符合工程要求的导流装置。创新之处在于将模拟发射过程中燃气化学反应过程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的流场分析过程中,对真实发射过程中燃气流与铝离子、沙石等的气固耦合作用进行计算分析,使用建立代理模型的方法设计导流器。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高压射流冲击平板的实验结果作为参照,通过对比认为Realizablek-?湍流模型比标准k-?湍流模型能更好地计算出燃气流冲击平面的流场特性。(2).分别对发射试验平台无导流器模型的六种发射角度不同的工况进行计算,发现发射角度大于70°后燃气流会烧蚀冲击发射装置。(3).针对发射角度为87.5°的发射工况设计了单面导流器,分析表明该导流器可以达到排导燃气流,保护发射装置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发射流场的动态过程,燃气流与地面沙石的流固耦合作用以及导流器型面与燃气流场特性的关系。(4).分别基于二维燃气流冲击流场和三维发射试验平台有导流器的流场模型,对比化学反应射流与化学冻结射流之间的差别,结果表明射流与空气的混合层、射流冲击壁面处燃气流组分之间或是燃气流组分和环境中的气体组分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射流流场中这些位置的温度高于化学冻结射流流场。(5).基于三维发射试验平台有导流器的流场模型,考虑含铝推进剂燃烧后的Al2 O 3固体颗粒与燃气流场相互的耦合作用,进行流场计算,结果表明,直径较大的颗粒物会集中在射流核心区,对导流器表面进行冲蚀,造成高压区。(6).通过多项式响应面建模方法、BP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径向基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建立导流器型面与导流器表面温度之间关系的代理模型,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了优化,优化后温度下降了约400K。通过数值计算方法验证了代理模型的准确性,误差在1%之内。

微波[9](2017)在《回油门慢故障分析与检修要点》文中研究说明许多四冲程摩托车用户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松开油门把手后,发动机转速并没有及时降到标定的怠速转速,而是很缓慢地下降,部分车辆即使调整了化油器也无济于事,此现象被称为回油门慢故障,这种故障在柱塞式化油器和等真空化油器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它虽然不是摩托车的主要故障,但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使用、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和废气排放,因此也值得重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摩托车回油门慢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供广大用户和维修人员参考。一、故障原因分析1.油门

史经纬[10](2015)在《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流动机理及性能评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推力矢量技术用以提高战机的敏捷性、过失速机动及短距起降等性能,可部分或全部代替气动舵面进行飞行操纵,是第四代及以后战机必备的关键技术之一。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因比常规机械式推力矢量喷管结构更简单、质量更轻、响应更快,而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排气系统方案。本文围绕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用大落压比排气系统,开展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工作机制、流动机理、参数影响规律及综合性能评估技术研究。1、通过大量数值模拟和部分模型试验研究,发现了激波矢量喷管实现推力矢量的本质是横向射流造成上下壁面压力的非对称分布,其流动机理属于顺压力梯度下、受限空间内的超音速中横向射流问题;数值模拟了流场中因流动分离、剪切层等因素造成的不稳定特性,其中流动不稳定性的主频约为2.0 kHz及4.0 kHz;分析了各气动、几何参数(包括喷管落压比NPR、二次流压比SPR、来流Ma、二次流喷射角度θ及二次流喷射位置Xj等)对激波矢量喷管内流特性及推力矢量影响的本质,并获得了激波矢量喷管推力动态响应特性。研究表明,改变NPR最大能造成46%的推力矢量性能变化,自由来流Ma数处于跨音速工况时,推力矢量性能约有16%的降低,调整θ最大可实现50%的推力矢量性能提升。研究了两类提高推力矢量效率的方案:插板/激波矢量结构及辅助喷射激波矢量结构,并在宽广的工作范围内,实现了推力矢量效率超过2.00/%,推力系数不低于0.90的目标。2、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气动喉部面积控制的工作机理,得出了气动喉部面积控制喷管内流分布特征;分析了主要气动、几何参数对喉部面积控制率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最有利的二次流喷射位置(Xj=-0.05)及二次流喷射角度(0=-130°);借助辅助喷射技术,在15%的二次流折合流量比限制下,实现了接近50%的喉部面积控制率;研究了喷管气动喉部面积建立过程中压力扰动的传播,确定了建立稳定的气动喉部面积的时间量级(约为10 ms)及喷管进口流量的高低频率波动(2 kHz和0.4 kHz)。3、基于离散传递法,采用C++语言开发了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红外辐射强度评估程序,分离出了壁面及燃气对空间探测点红外辐射强度的贡献;研究了低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用激波矢量喷管的红外辐射特性;得出了内涵进口及高温燃气是影响激波矢量喷管红外辐射强度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气动矢量喷管降低红外辐射的本质,即二次流喷射形成的流向涡量加速了燃气的冷却及组分的扩散,在大探测角度下,实现了约58%的红外辐射强度下降;对比了不同二次流喷口位置(Xj)对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Xj构型激波矢量喷管红外辐射强度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大探测角度处,在窄边及宽边探测面上、探测角度lαl[400-90°]的区间内,Xj=0.516构型比Xj=0.688构型红外辐射强度分别约大18%-100%及40%-107%。4、开展了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与航空发动机整机耦合特性研究。提出了基于试验设计、响应面近似建模及部件级发动机性能模拟的整机耦合方法。完成了气动矢量及气动喉部面积的近似建模,获得了影响参数间的耦合影响关系,并通过寻优方法,在推力系数及二次流折合流量限制下(Cfg≥0.90,ω(?)≤0.15),分别得到了最优的推力矢量角δp。max=19.81°及最大的喉部面积控制率RTAC=54.83%。以压力、流量等平衡条件为基本约束,分别建立了气动矢量控制与航空发动机的整机耦合模型、气动喉部面积控制与航空发动机的整机耦合模型,评估了整机耦合模型在不同引气量及不同引气位置工况下对航空发动机共同工作点、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对气动矢量控制状态,从风扇出口引出15%的二次流时,获得了16.50°的推力矢量角,同时使得发动机推力下降约19%,单位耗油率增加约18.7%;对气动喉部面积控制工作状态,从风扇出口引出18%的二次流时,获得了35%的喉部面积控制率,相应的发动机推力下降约12%,单位耗油率增加约16%。

二、燃烧室的结构及其操作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烧室的结构及其操作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焦炉直行温度自动采集及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焦炉测温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方案及硬件设计
    2.1 现场焦炉测温环境
        2.1.1 焦炉结构
        2.1.2 焦炉工艺
        2.1.3 工业现场测温平台与现状
    2.2 系统结构
    2.3 硬件设计
        2.3.1 微处理器模块
        2.3.2 电源模块
        2.3.3 行进驱动模块
        2.3.4 开盖机构驱动模块
        2.3.5 定位模块
        2.3.6 温度测量模块
        2.3.7 通讯模块
        2.3.8 避障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软件设计
    3.1 FreeRTOS 操作系统简介
    3.2 任务规划
        3.2.1 动作控制类任务
        3.2.2 定位类任务
        3.2.3 信息采集类任务
        3.2.4 系统管理及通信类任务
    3.3 系统IAP远程升级
        3.3.1 片上Flash自编程
        3.3.2 系统运行模式切换
        3.3.3 IAP升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测试
    4.1 通信模块测试
    4.2 驱动模块测试
        4.2.1 电动推杆测试
        4.2.2 电机驱动测试
    4.3 信息采集模块测试
        4.3.1 姿态角采集测试
        4.3.2 温度采集测试
    4.4 系统试运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量结果及数据分析
    5.1 立火道温度数据分析
        5.1.1 立火道径向温度分布
        5.1.2 测温倾斜度影响
        5.1.3 烟雾对测温的影响
    5.2 焦炉温度场数据分析
        5.2.1 空间维度温度分布
        5.2.2 时间维度温度变化
    5.3 温度变化预测模型
        5.3.1 模型选择
        5.3.2 模型参数确定
        5.3.3 模型训练与校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宋代湖泗窑龙窑结构与装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宋代湖泗窑龙窑的结构
    2.1 宋代湖泗窑址群内主要窑址概述
    2.2 整体结构
        (1)青山窑考察
        (2)浮山窑考察
        (3)王麻窑考察
        (4)小结
    2.3 窑头
        (1)概述
        (2)青山窑遗址考察
        (3)燃烧室
        (4)王麻窑遗址考察
        (5)浮山窑遗址考察
        (6)小结
    2.4 窑室
        (1)概述
        (2)青山窑遗址考察
        (3)浮山窑遗址考察
        (4)王麻窑遗址考察
        (5)小结
    2.5 窑床
        (1)概述
        (2)青山窑遗址考察
        (3)王麻窑遗址考察
        (4)浮山窑遗址考察
        (5)小结
    2.6 窑尾排烟结构
        (1)概述
        (2)青山窑遗址考察
        (3)王麻窑遗址考察
3.宋代湖泗窑的装烧工艺研究
    3.1 宋代湖泗窑器物和窑具的考古发现状况
        (1)出土器物
        (2)出土窑具
    3.2 湖泗窑的装烧工艺
        (1)漏斗型匣钵装烧
        (2)直筒型匣钵装烧
        (3)匣钵摆放方法
        (4)窑内温度分布与温度控制方法
        (5)明火叠烧
        (6)匣钵装烧与明火叠烧的比较和选择
    3.3 湖泗窑装烧工艺的特征
        (1)窑具构成的特征
        (2)火照的使用
        (3)支钉取代垫圈
    3.4 湖泗窑不同时期装烧工艺比较
        (1)窑具比较
        (2)装烧方法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浅谈回油门慢故障分析与检修要点(1)(论文提纲范文)

1 故障原因分析
    1.1 油门
    1.2 化油器部分
    1.3 发动机部分
        a)燃烧室密封性能下降
        b)进气部分漏气
        c)发动机内阻较大
2 检修注意要点
    2.1 检查燃烧室的气密性
    2.2 检查化油器
        a)柱塞式化油器
        b)等真空膜片式化油器

(5)发动机集成排气歧管气缸盖设计及流固耦合传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集成排气歧管气缸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集成排气歧管气缸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耦合计算流程
        1.3.1 研究内容
        1.3.2 耦合计算流程
第2章 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
    2.1 流体运动理论基础
        2.1.1 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
        2.1.2 热量传递的理论基础
    2.2 流体的湍流模型
        2.2.1 流体的湍流流动特征
        2.2.2 湍流的数值模拟
    2.3 近壁面模型
    2.4 使用软件介绍
第3章 原机缸盖CFD分析及温度场试验验证
    3.1 原机缸盖冷却水套CFD分析
        3.1.1 原机缸盖及冷却水套几何模型
        3.1.2 原机冷却水套网格模型
        3.1.3 冷却液物理模型的设定
        3.1.4 原机冷却水套边界条件
        3.1.5 原机冷却水套的CFD分析
    3.2 原机缸盖温度场测量试验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设备
        3.2.3 测点布置方案及缸盖温度传感器密封方案
        3.2.4 试验台架介绍
        3.2.5 试验方案
        3.2.6 测量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成缸盖设计验证及冷却水套CFD计算
    4.1 缸盖设计方法
        4.1.1 缸盖功能与结构
        4.1.2 气缸盖冷却水套设计准则
        4.1.3 进气道与排气道、气门夹角、燃烧室形状及集成缸盖高度设计..
        4.1.4 缸盖热负荷
        4.1.5 缸盖材料及铸造工艺
        4.1.6 缸盖模拟计算综述
        4.1.7 集成缸盖冷却水套模型设计
    4.2 集成水套CFD分析
        4.2.1 冷却液流量分配分析
        4.2.2 速度场分析
        4.2.3 压力场分析
    4.3 集成水套模型优化
    4.4 优化后的集成水套CFD分析
        4.4.1 冷却液流量分配分析
        4.4.2 速度场分析
        4.4.3 压力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缸盖流固耦合传热分析
    5.1 流固耦合的基本原理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 材料的物性参数
    5.4 边界条件的设置
    5.5 计算结果及分析
        5.5.1 冷却水套的温度场分析
        5.5.2 集成缸盖的温度场分析
        5.5.3 进、排气道的温度场分析
    5.6 集成缸盖热应力分析
        5.6.1 网格模型的建立
        5.6.2 边界条件的设置
        5.6.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6.4 强度校核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辛烷值测定机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内容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爆震检测识别的研究现状
        1.2.1 爆震信号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提取爆震特征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点火控制器的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爆震信号预处理电路设计
    2.1 爆震的特征及检测方法
        2.1.1 爆震的四大特征
        2.1.2 爆震检测方法的选用
        2.1.3 磁致伸缩爆震传感器
    2.2 燃烧室内的压力波及爆震特征频率
        2.2.1 燃烧室内的压力波
        2.2.2 压力波特征频率理论估算
    2.3 处理电路设计
        2.3.1 低通滤波电路
        2.3.2 阈值放大可调电路
        2.3.3 半波整流电路
        2.3.4 峰值检测电路
        2.3.5 爆震信号处理总电路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爆震信号的去噪滤波方法
    3.1 滤波器的原理
        3.1.1 滑动平均滤波器的原理
        3.1.2 一般形态滤波器的原理
        3.1.3 复合形态滤波器的设计
    3.2 滤波器的对比与选择
        3.2.1 一般形态滤波器的缺点
        3.2.2 滤波器对比分析
    3.3 仿真信号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最大爆震强度搜索及控制方法
    4.1 手动调节最大爆震强度的原理及方法
        4.1.1 调节空燃比的机构原理及结构
        4.1.2 手动调节最大爆震的操作步骤
    4.2 模糊控制方案
        4.2.1 模糊规则库
        4.2.2 模糊推理机
        4.2.3 模糊消除器
    4.3 模糊控制器设计
        4.3.1 控制设计
        4.3.2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点火控制器在辛烷值测定机中的优化
    5.1 点火方案
        5.1.1 闭合角控制
        5.1.2 闭合角控制稳定性分析
        5.1.3 停车断电保护电路
    5.2 低辛烷值测定中点火电路设计
        5.2.1 降低功耗的措施
        5.2.2 提高闭合角控制稳定性的方法
    5.3 点火电路和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辛烷值测定机的测控系统
    6.1 测试方法
        6.1.1 辛烷值测定机的原理图
        6.1.2 研究法和马达法的软件流程图
    6.2 测控系统设计
        6.2.1 数据采集卡
        6.2.2 labview串口函数visa
        6.2.3 数据库的应用
        6.2.4 总体运行界面
    6.3 辛烷值测定机的性能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内容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空燃比极值寻优的热风炉燃烧过程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热风炉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 热风炉优化控制描述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热风炉工艺与控制系统分析
    2.1 热风炉生产工艺描述
        2.1.1 热风炉基本原理及分类
        2.1.2 热风炉工艺流程
    2.2 热风炉控制策略分析
    2.3 控制系统描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燃比模型构建
    3.1 空燃比优化分析
    3.2 空燃比建模方式选择
    3.3 BP神经网络算法简介
        3.3.1 基本原理
        3.3.2 BP网络的前馈计算
        3.3.3 BP网络权系数的调整规则
    3.4 非线性函数的BP网络建模
        3.4.1 算法流程设计
        3.4.2 仿真分析
    3.5 空燃比建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燃比寻优算法设计
    4.1 遗传算法
        4.1.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4.1.2 非线性对象描述
        4.1.3 算法设计
        4.1.4 仿真结果
    4.2 非线性规划遗传算法
        4.2.1 算法结合思想
        4.2.2 算法设计及仿真结果
    4.3 粒子群算法
        4.3.1 粒子群基本原理
        4.3.2 算法设计及仿真结果
    4.4 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
    4.5 空燃比寻优
        4.5.1 寻优算法选择
        4.5.2 寻优算法设计及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空燃比极值寻优的优化控制策略实现
    5.1 优化控制系统设计
        5.1.1 优化控制系统架构
        5.1.2 优化控制系统监控画面
    5.2 智能优化控制系统投运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表清单
附录B 部分程序代码
附录C 部分数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发射燃气流场数值分析及导流器型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燃气导流器流场研究概况
        1.2.2 流场计算模型的发展
        1.2.3 优化理论与技术发展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燃气流场数值模拟理论
    2.1 流场控制方程与数值格式
        2.1.1 控制方程
        2.1.2 边界条件
        2.1.3 初始条件
        2.1.4 求解方法
    2.2 湍流模型
        2.2.1 湍流
        2.2.2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2.2.3 κ-ε模型
    2.3 化学反应模型
        2.3.1 组分输运方程
        2.3.2 基元反应
        2.3.3 有限速率反应模型
    2.4 离散相模型
第3章 无导流器燃气流场分析
    3.1 湍流模型对比
    3.2 化学反应模型对比
        3.2.1 化学反应体系
        3.2.2 距离3m下燃气冲击流场分析
        3.2.3 距离1.5m下燃气冲击流场分析
    3.3 导流必要性验证
        3.3.1 物理模型
        3.3.2 燃气流场压强及温度分布分析
        3.3.3 发射架支腿受力及烧蚀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气导流器流场分析
    4.1 数值计算说明
    4.2 燃气射流影响分析
        4.2.1 燃气射流对发射架和场坪的影响
        4.2.2 发射过程燃气射流影响分析
        4.2.3 导流器型面对燃气流场影响
    4.3 复燃及铝粒子对燃气器导流影响分析
        4.3.1 复燃现象分析
        4.3.2 铝粒子运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燃气导流器型面设计
    5.1 导流器设计参数选择
    5.2 试验设计方法
    5.3 响应面建模优化过程分析
    5.4 神经网络建模
        5.4.1 反向传输神经网络
        5.4.2 径向基神经网络
        5.4.3 代理模型对比分析
    5.5 优化结果对比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10)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流动机理及性能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现状
        1.2.1 机械式推力矢量喷管的研究现状
        1.2.2 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的研究现状
    1.3 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的关键问题
        1.3.1 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的流动机理
        1.3.2 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的性能评估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数值计算方法及验证
    2.1 数值计算方法
        2.1.1 控制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1.3 温度对物性参数的影响
        2.1.4 边界条件及初始化
        2.1.5 计算收敛准则
    2.2 典型流动特征数值验证
        2.2.1 二维自由横向射流验证
        2.2.2 受限空间横向射流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3.1 激波矢量喷管的工作机制、流动机理及性能参数定义
        3.1.1 激波矢量喷管的工作机制
        3.1.2 激波矢量喷管的性能参数及定义
        3.1.3 激波矢量喷管的流动机理
    3.2 气动参数对激波矢量喷管性能的影响
        3.2.1 喷管落压比对激波矢量喷管推力矢量性能的影响
        3.2.2 二次流压比对激波矢量喷管推力矢量性能的影响
        3.2.3 喷管进口总温对激波矢量喷管推力矢量性能的影响
        3.2.4 自由来流Ma对激波矢量喷管推力矢量性能的影响
    3.3 几何参数对激波矢量喷管性能的影响
        3.3.1 二次流喷口面积对激波矢量喷管推力矢量性能的影响
        3.3.2 二次流喷射角度对激波矢量喷管推力矢量性能的影响
        3.3.3 二次流喷口相对位置对激波矢量喷管推力矢量性能的影响
        3.3.4 二次流喷口管无量纲展向长度对激波矢量喷管推力矢量性能的影响
        3.3.5 多孔喷射对激波矢量喷管推力矢量性能的影响
        3.3.6 不同喷管类型对推力矢量性能的影响
    3.4 激波矢量喷管的动态响应特性
        3.4.1 推力矢量建立过程
        3.4.2 推力矢量恢复过程
    3.5 二元激波矢量喷管试验研究
        3.5.1 试验模型、设备及试验步骤
        3.5.2 试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改进方案研究
    4.1 插板/激波矢量喷管的流动特征及推力矢量性能
        4.1.1 插板/激波矢量喷管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4.1.2 插板高度对插板/激波矢量喷管的影响
        4.1.3 插板位置对插板/激波矢量喷管的影响
    4.2 辅助喷射激波矢量喷管的流动特征及推力矢量性能
        4.2.1 辅助喷射激波矢量喷管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4.2.2 辅助喷射位置对激波矢量喷管的影响
        4.2.3 辅助喷射面积对激波矢量喷管的影响
        4.2.4 辅助喷射角度对激波矢量喷管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喉部面积控制研究
    5.1 气动喉部面积控制喷管的原理及喷管流动结构
        5.1.1 气动喉部面积控制喷管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定义
        5.1.2 气动喉部面积控制喷管的有限体积分析
        5.1.3 气动喉部面积控制喷管的基本流动特性
    5.2 气动参数对喉部面积控制率的影响
        5.2.1 喷管落压比对喉部面积控制率的影响
        5.2.2 二次流压比对喉部面积控制率的影响
    5.3 几何参数对喉部面积控制率的影响
        5.3.1 二次流喷口面积对喉部面积控制率的影响
        5.3.2 二次流喷射位置对喉部面积控制率的影响
        5.3.3 二次流喷射角度对喉部面积控制率的影响
    5.4 辅助喷射提高气动喉部面积控制率的研究
        5.4.1 带辅助喷射的流场特性
        5.4.2 辅助喷射面积对喉部面积控制率的影响
        5.4.3 辅助喷射角度对喉部面积控制率的影响
    5.5 气动喉部面积控制的动态响应特性
        5.5.1 二次流喷射开启过程
        5.5.2 二次流喷射关闭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6.1 红外辐射数值模拟程序JPRL-IR
        6.1.1 红外辐射数值模拟总体方案
        6.1.2 壁面有效辐射亮度计算
        6.1.3 气体辐射特性计算方法及验证
        6.1.4 探测点红外辐射计算
    6.2 激波矢量喷管的红外辐射特性
        6.2.1 激波矢量喷管的流场特性
        6.2.2 激波矢量喷管的红外辐射特性
        6.2.3 二次流喷射对燃气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6.2.4 二次流喷射位置对激波矢量喷管的红外辐射特性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整机耦合特性研究
    7.1 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整机匹配方法概述
    7.2 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的近似建模
        7.2.1 近似建模技术概述
        7.2.2 推力矢量近似建模
        7.2.3 喉部面积控制近似建模
    7.3 带引气的航空发动机总体建模
        7.3.1 航空发动机共同工作建模
        7.3.2 压缩部件引气模型
    7.4 推力矢量模型与发动机整机耦合及评估
        7.4.1 推力矢量模型与发动机整机耦合方法
        7.4.2 推力矢量模型与发动机整机耦合评估
    7.5 喉部面积控制模型与发动机整机耦合及评估
        7.5.1 喉部面积控制模型与发动机整机耦合方法
        7.5.2 喉部面积控制模型与发动机整机耦合评估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可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四、燃烧室的结构及其操作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焦炉直行温度自动采集及分析方法研究[D]. 刘伟泉.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热障涂层失效机制及其清洗技术研究进展[J]. 郑海忠,曹新鹏,耿永祥.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3]宋代湖泗窑龙窑结构与装烧工艺研究[D]. 熊天梓. 湖北美术学院, 2020(12)
  • [4]浅谈回油门慢故障分析与检修要点(1)[J]. 微波. 摩托车技术, 2020(04)
  • [5]发动机集成排气歧管气缸盖设计及流固耦合传热分析[D]. 李子旺.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6]辛烷值测定机的关键技术研究[D]. 丁润冬.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7]基于空燃比极值寻优的热风炉燃烧过程优化策略研究[D]. 梁聚齐.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8]发射燃气流场数值分析及导流器型面设计[D]. 陶倩楠.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9]回油门慢故障分析与检修要点[J]. 微波. 摩托车信息, 2017(06)
  • [10]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流动机理及性能评估技术研究[D]. 史经纬. 西北工业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燃烧室的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