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数学分析中基本概念的两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1](2016)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的两点体会》文中研究指明对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是从事其课程教学的教师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和探索实践,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体会和进行改革的思考。
西峰山[2](2015)在《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把教学活动分成“教”和“学”两个维度,从每个维度的各个环节(即前期准备、内容分析、方法的选择、遵循的原则、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思)对《数学通报》中的有关平面几何教学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我国建国初期15年间的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数学通报》中文章的体现将该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1951—1957,学习苏联时期;1958—1960,教育改革时期;1961—1966,自我完善时期。其次,对每一阶段从背景的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和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背景概述主要对该阶段的数学教育政策和当时的教学大纲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对该阶段发表的平面几何文章在总体文章中所占比重和对它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先从教学的六个环节对这些文章进行进一步分块统计,再对每一块(环节)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先对每环节进行类化,再深入探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建国初期平面几何教学的如下特点:1.教学准备:备学生方面,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并注意个体差异;备教材方面,选材注重数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教师能力方面,主要是注重教育实习。当时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还注意到了集体备课方面的问题。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苏联时期受到苏联的影响,教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重视系统性和严密性;教学改革时期更注重与实际的结合;自我完善时期,意识到改革的极端性,教学内容方面在不损坏内容系统性的和适当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对教材进行筛选和精简。3.教学方法选择:当时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演示法、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等。练习法中有案例分析法和复习法;而案例分析法可分为定理的证明方法、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法等三种。4.教学原则:当时遵循的教学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顺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启发式原则等。培养学生能力时初级阶段遵循直观性原则,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力时再以启发式原则为主,并且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这些知识与方法的即时巩固与练习,因此要用巩固性原则。5.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目的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理念。1963年第一次通过大纲提出“三大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排方面:学习苏联时期主要侧重知识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育改革时期主要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自我完善时期主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进行编排。6.教学评价与反思:当时数学教育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评价与反思,并组织发表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章。通过分析《通报》上的文章可以了解到:当时已经关注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即教前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有教学过程的反思(方法、设计、原则)等。
张作政,王晶[3](2020)在《基于智慧平台雨课堂的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分析课程是高等本科院校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文对雨课堂辅助数学分析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实践与思考,结果表明,雨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于忠义[4](2004)在《人类早期不确定性推断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史学的研究历来受思想家们的重视,伟大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就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而“温故而知新”更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因此史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本文是一篇研究早期统计推断思想史的博士论文。其基本研究思路是,从不确定性推断思想的角度研究统计史,并用史的研究成果对当今统计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本文非常详细地介绍并研究了三大统计学派早期的重要文献。其中对逆概率思想及似然思想的早期历史所作的系统梳理,可以认为是国内这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本文还从哲学的角度对统计思想的实质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作者指出:所谓的统计思想就是,利用逻辑将一定的形而上学的信念与原子事实相结合并转化为统计方法的思考方式与思考过程。最后作者用史的研究体会对不确定性推断思想进行了讨论。通过研究,笔者指出:在传统的频率学派的假设检验理论中,未明确地说明如何设置原假设是频率学派的致命弱点。 本文共分五章,各章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言。在本章中,作者首先对统计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进行了讨论。指出:当今统计学发展中存在的“高度数学化以及统计思想匮乏”的现象,并提出通过研究统计史来改进这一现状的思路;其次概述了本文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及本文的创新点与持续性研究方向;最后对当今国内外统计史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概率”的出现。在本章中,作者对早期概率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其主要内容有:(1) 1654年大数学家帕斯卡与费尔马之间著名的通信。“通信”不仅解决了困扰数学家们100多年的“赌本分配问题”,而且也使帕斯卡与费尔马成为“概率论”的奠基人;(2) 惠更斯1657年出版的《机遇的规律》。数学家们通过对惠更斯在《机遇的规律》中提出的命题及问题的解答、解释、推广,逐渐对概率的概念、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最终导致概率概念的诞生;(3) 1713年出版的詹姆斯·贝努里的著名遗作《推测术》中有关“大数定律”的完整的证明。“大数定律”的发现标志着概率概念漫长形成过程的终结与数学概率论的开始。 第三章:逆概率的早期历史。在本章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对早期“逆概率”思想发展(也就是贝叶斯学派的早期历史)影响最大的三篇文献。即(1) 1764年发表的贝叶斯的遗作《机遇理论中一个问题的解》。著名统计学家巴纳德对此篇文章的评价是:它一定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论文之一;(2) 拉普拉斯1774年发表的《关于事件原因存在的概率的一篇论文》。拉普拉斯的这篇文章,可以称得上里程碑式的文章。正是这篇文章使得贝叶斯学派的思想开始在数学界传播开来,并且现在我们仍然还能从这篇文章中学到新的知识;(3) 高斯1809年出版的《天体绕日运动理论》一书中有关误差分布的推导过程。在这本书中,高斯不仅证明了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同时还给出了著名的“最小二乘估计法”。 第四章:“似然”的早期历史。在本章中,作者对对现代统计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似然思想”的早期历史进行了回顾。这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兰伯特在1750年发表了的物理学名著《光的度量学》中,提出的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估计所观察现象的真值的主要内容;著名科学家丹尼尔·贝努里1777年发表的论文《在若干不一致数据间进行最可能选择及由此形成的最可能归纳形式》;以及著名统计学家费舍在1912一1922年间发表的一系列与似然思想形成有关的论文。 第五章:研究人类早期不确定推断思想的两点体会。在本章中,作者首先从哲学角度对统计思想的概念进行了概括,并以相关分析为例给予了说明;其次作者给出了统计史研究的重要体会一人类在经验领域的行为蕴含着未知的统计理论,并利用这一体会对统计假设检验中,如何设置原假设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关键词:统计史,概率的概念,逆概率,似然思想,体会。
岳曾元[5](1963)在《学习数学分析中基本概念的两点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一、从“举反例”談起要想精确地掌握一个数学概念,光靠背誦几遍定又是不够的,必須从正面、反面去理解它。把一个概念与其他概念进行比較,找出区別和联系,从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概念的实貭。“举反例”就是比較、区分各个不同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以連續、可微、有連續微商这三个概念为例說明“举反例”的作用。为此,先将它們的定义敍述如下: Ⅰ.連續:若f(x)在x=x0的邻域內有定义,且(?) f(x)=f(x0),則称f(x)在x=x0連續; Ⅱ.可微:若f(x)在x=x0的邻域內有定义,且(?) f(x)-f(x0)/x-x0=1,则称f(x)在x=x0可微,l叫做f(x)在x=x0的微商,記为f′(x0)=l; Ⅲ.有連續微商:若f(x)在x=x0邻域內点点可微,且f′(x)在x=x0連續,则称f(x)在x=x0有連續微商。为了找出这三个概念之間的区別和联系,我們很自然地提出如下四个問題: 1° f(x)在x=x0可微,能否得出f(x)在x=x0連續? 2° f(x)在x=x0連續,能否得出f(x)在x=x0可微? 3° f(x)在x=x0可微,能否得出f(x)在x=x0有連續微商?
白红,王洪滨[6](2003)在《谈大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及某些尝试》文中研究说明
姜德烁[7](2013)在《点集拓扑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恰当运用举例法,类比法等方面总结了点集拓扑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心得体会.
王向阳[8](2006)在《面向不确定性推理和数据分析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诸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和数据挖掘等许多研究领域,智能系统中往往存在不精确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对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研究人员来说,所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不确定性推理的研究。因此,我们从不确定性推理的角度研究模式识别问题,从而揭示各种模式识别方法的统一的本质,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概率论是表示不确定性的唯一合理的方法,概率论对于机器学习或不确定情况下的推理是有用的。贝叶斯概率理论是数学概率论的一个分支,它通过将先验知识和观测事件结合起来而允许我们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建模并进行感兴趣的推理。因此,我们可以把各种机器学习问题统一在贝叶斯机器学习方法框架下,把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问题看作是一个贝叶斯推理问题,即把不确定性推理问题看作是在给定完全观测数据时计算参数的后验概率。这样就提供了一个概念清晰而且逻辑上连贯一致的“机制”,从而把所有的方法都联系在一起。贝叶斯网络是概率论与图论的结合,表示数据中变量之间的条件独立性与概率分布,用于概率推理。贝叶斯网络是一种有效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贝叶斯网络被广泛用来进行不确定性推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实世界中存在不确定性,而概率论是表示不确定性的一个合理的方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贝叶斯网络是模块化地表示不确定知识,这使得它们易于维护而且可以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去。因此贝叶斯网络在不确定性推理方面就显得非常有吸引力。粗糙集理论是另外一种不确定性推理方法,也称作粗糙逻辑,它通过一些集合关系近似运算进行不确定性知识推理。它基于知识表示的不可分辨关系,对于不完备或不一致数据,把数据相对于条件属性表示为下近似和上近似集合,即用两个精确意义上的集合表示一个不确定性概念。并基于这两个近似集合定义粗糙集操作,去除数据中的冗余信息,根据数据本身提取决策规则用于预测和分类。它不需要除数据本身之外的任何先验知识。
张小霞[9](2020)在《“萧也牧事件”考辨》文中提出1950年1月《人民文学》刊载了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它的发表让读者们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题材、新故事、新人物,引起了轰动效应。这为萧也牧赢得了声誉,同时也迎来了被批判的命运。《我们夫妇之间》,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远远算不上优秀,但它的档案文献价值却不可低估。它显示了建国之初艺术家们进行的新尝试。其发表之后从被热捧到接受批判的经历显示出意识形态对于文学规范的细化,新文化体制的运作威力,以及新中国初期的文化语境。本文以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展示了《我们夫妇之间》写作的历史背景:新政权进城的时局之变使萧也牧察觉到了读者口味的变化并尝试变换笔墨,进行艺术探索。进城之后的“离婚潮”激发了萧也牧干预现实的热情,尝试再现“干部进城婚变”的现象。恰逢其时,周扬所发表的《新的人民的文艺》鼓励“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形式”,为萧也牧的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于是,萧也牧于1949年秋写作了《我们夫妇之间》,并于1950年1月刊登在《人民文学》上,产生了热烈的反响。细读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叙事和五四知识分子启蒙话语的双重构建,可以看到萧也牧在政治和人性中的挣扎。当然,这也使得政治意识敏锐的批评家看到了裂隙,纷纷发文质疑。最早对《我们夫妇之间》提出批评的是1950年4月刊载于天津文协机关刊物《文艺学习》上陈炳然所写的《<我们夫妇之间>读后》。而后是1950年7月登载于《光明日报》上萧枫的文章《谈谈<我们夫妇之间>》。继而,在毛泽东于1951年5月20日发动了对于《武训传》的批判之后,陈涌意识到了自己所肩负的积极开展思想斗争的使命,展开了对于萧也牧的批评。就此,萧也牧处于被批判的风口浪尖上。从1951年6月开始,李定中(冯雪峰)、叶秀夫、乐黛云、丁玲相继对萧也牧展开了合力批判。其中不乏政治意识形态对于新文学的规约,但也不能排除个人主观因素的介入。本文通过对于当时政局、文坛、人际关系的综合考量揭示了一个由多种质素交相碰撞融合形成的批判事件。与此同时,也挖掘出了一场由“萧也牧事件”而引发出来的有关文艺批评的论争,并对这场论争的影响做了全方位地观照,从而使这一独特的文学批判事件得到更加客观清晰地重现。《文艺报》主编丁玲的文章刊登之后,批判运动广泛开展,人人都开始振振有词地批判萧也牧。与此同时,萧也牧的好友康濯也加入了批判阵营,为萧也牧的“错误路线”找到了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面对集体的大规模批判,萧也牧只得进行自我检讨。但是,在检讨的字里行间,我们也不难看出萧也牧的委屈。对于写作意图的说明暗含着他对于自己的辩护,和对于政策难以捉摸的困惑。萧也牧的检讨显示出的是一代知识分子意欲紧跟随但跟不上的无限彷徨与苦闷。通过对“萧也牧事件”前前后后的梳理,本文钩沉出了被埋没的历史事实,全方位多角度地重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仔细考察了萧也牧受到批判的原因,从“小资产阶级写作”、“进城问题”、“城市题材书写”、“日常生活题材写作”、“真实性问题”“叙事手法”等方面做出剖析。其中,发生问题作为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指向整个当代文学的机制构成和流动走向。
谭彩玲[10](2019)在《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唯物史观宣传教育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视角》文中指出新中国初期(1949-1956)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高潮。《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在这一时期的唯物史观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新中国初期的唯物史观宣传教育活动及其历史经验,对于当代唯物史观的宣传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除导论外,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新中国初期进行唯物史观宣传教育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领导人民建设新社会,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特别需要进行唯物史观宣传教育。二是新中国初期进行唯物史观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党在新中国初期的唯物史观宣传教育,主要围绕社会发展规律论、阶级斗争动力论以及社会历史创造论等几个方面而开展。三是新中国初期唯物史观宣传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通过批判唯心史观、刊发毛泽东的经典著作,这正反两个方面开展唯物史观宣传教育。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工农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四是新中国初期唯物史观宣传教育的当代启示:在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宣传教育仍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唯物史观的宣传教育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同时要结合时代主题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宣传教育方法。
二、学习数学分析中基本概念的两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数学分析中基本概念的两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的两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好数学分析导论课,做好入门教育 |
二、注重基本概念、定理教学,打下扎实基础 |
(2)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历史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平面几何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
2.1 关于“教”的理论基础 |
2.1.1 教的准备 |
2.1.2 教的内容分析 |
2.1.3 教学方法选择 |
2.1.4 教学原则 |
2.1.5 教学设计与实施 |
2.1.6 教的评价与反思 |
2.2 关于“学”的理论基础 |
2.2.1 学的准备 |
2.2.2 训练内容分析 |
2.2.3 学习方法选择 |
2.2.4 学习策略 |
2.2.5 学习计划与实施 |
2.2.6 学习评价与反思 |
2.3 平面几何教学概述 |
2.3.1 平面几何教学基本概念 |
2.3.2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 |
第3章 学习苏联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
3.1 背景的概述 |
3.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
3.3 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 |
3.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
3.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教育改革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
4.1 背景概述 |
4.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
4.3 平面几何教学发展脉络及特点 |
4.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
4.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
第5章 自我完善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
5.1 背景概述 |
5.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
5.3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 |
5.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
5.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历史背景 |
6.1.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 |
6.2 教学启示 |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智慧平台雨课堂的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2 基于雨课堂的数学分析课程教学设计 |
3 雨课堂辅助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效果 |
4 结语 |
(4)人类早期不确定性推断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研究人类早期认识不确定现象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的结构与写作思路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性工作及预期的持续性研究 |
第四节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简介 |
第二章 概率的出现 |
第一节 赌博的早期历史 |
第二节 徒卡达诺与赌本分配问题 |
第三节 帕斯卡与费尔马的信 |
第四节 惠更斯与《机遇的规律》 |
第五节 詹姆斯·贝努里与《推测术》 |
第二章附录1 关于帕斯卡与费尔马导出赌本分配比例相同的证明 |
第二章附录2 惠更斯五个问题的解答 |
第二章附录3 贝努里大数定律的证明 |
第三章 逆概率的早期历史 |
第一节 贝叶斯与他的不朽篇章—《机遇理论中一个问题的解》 |
第二节 拉普拉斯1774年的论文 |
第三节 高斯与观测误差分布的发现 |
第三章附录1 拉普拉斯关于估计量p/(p+q)具有相合性的证明 |
第三章附录2 拉普拉斯关于两个估计原则等价的证明 |
第四章 “似然”早期的历史 |
第一节 发现“最大似然估计”法的第一人—兰波特 |
第二节 丹尼尔·贝努里与似然思想 |
第三节 费舍关于似然思想的认识过程 |
第五章 研究人类早期不确定推断思想的两点体会 |
第一节 体会之一:何谓统计思想? |
第二节 体会之二:人类在经验领域的行为蕴含着未知的统计理论 |
第五章附录 论相关分析思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谈大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及某些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 设置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节 |
2 提供机会使学生走上讲台 |
3 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总结报告 |
(7)点集拓扑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强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恰当的举例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注意与数学分析中对应概念及其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
(8)面向不确定性推理和数据分析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1.3 不确定推理的其他方法 |
1.4 粗糙集理论和概率论的结合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粗糙集的特征选择方法 |
2.1 基于粗糙集和微粒群算法的特征选择 |
2.2 粗糙集特征选择和规则提取算法用于脑肿瘤诊断和预测 |
2.3 基于有序PSO 的粗糙集近似熵约简 |
第三章 基于近似精度和信息熵的粗糙集不确定性度量方法 |
3.1 引言 |
3.2 粗糙集理论中基本的不确定性度量 |
3.3 信息熵和粗糙熵 |
3.4 实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模糊粗糙集的最近邻聚类分类算法 |
4.1 引言 |
4.2 模糊粗糙集及模糊粗糙近邻算法 |
4.3 基于FRNN 算法的聚类分类算法(FRNNC) |
4.4 实验及结论 |
第五章 贝叶斯网络及隐变量隐结构学习 |
5.1 引言 |
5.2 概率论和图论基础 |
5.3 贝叶斯网络 |
5.4 隐变量贝叶斯网络学习 |
5.5 评分函数在结构学习中的重要性 |
5.6 贝叶斯熵标准 |
5.7 以BEC 为标准学习有监督的隐变量贝叶斯网络 |
5.8 实验结果 |
5.9 结论和未来工作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粗糙集文献 |
贝叶斯网络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论文 |
附页 |
(9)“萧也牧事件”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章 《我们夫妇之间》的创作及好评 |
第一节 进城后的《我们夫妇之间》 |
第二节 发表后的好评及其他 |
第二章 初期的批评 |
第一节 初遭质疑 |
第二节 《我们夫妇之间》的文本修改 |
第三节 陈涌的批评 |
第三章 批评的升级 |
第一节 “读者李定中”的批判 |
第二节 何为“真实”? |
第三节 丁玲的批判 |
第四节 粗暴与温和的文艺批评 |
第四章 批判的余续及“检讨” |
第一节 “众口一词”指向日常性书写问题 |
第二节 康濯对“小资产阶级写作”的批判 |
第三节 萧也牧的“检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事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唯物史观宣传教育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2 新中国初期进行唯物史观宣传教育的必要性 |
2.1 建设新社会的需要 |
2.2 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
2.3 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需要 |
3 新中国初期进行唯物史观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
3.1 宣传社会发展规律论 |
3.2 宣传阶级斗争动力论 |
3.3 宣传社会历史创造论 |
4 新中国初期进行唯物史观宣传教育的基本途径 |
4.1 在批判中进行唯物史观宣传教育 |
4.1.1 批判《武训传》的唯心史观 |
4.1.2 批判胡适的唯心史观 |
4.2 刊发毛泽东的经典著作普及唯物史观 |
4.3 通过对不同群体进行教育,宣传唯物史观 |
4.3.1 对党员干部的宣传教育 |
4.3.2 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宣传教育 |
4.3.3 对工农群众的宣传教育 |
5 新中国初期进行唯物史观宣传教育的当代启示 |
5.1 唯物史观宣传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 |
5.2 唯物史观宣传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5.3 唯物史观宣传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5.4 唯物史观宣传教育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方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四、学习数学分析中基本概念的两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的两点体会[J]. 张艳. 高教学刊, 2016(21)
- [2]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D]. 西峰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3]基于智慧平台雨课堂的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 张作政,王晶.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0(08)
- [4]人类早期不确定性推断思想研究[D]. 于忠义. 天津财经学院, 2004(04)
- [5]学习数学分析中基本概念的两点体会[J]. 岳曾元. 数学通报, 1963(08)
- [6]谈大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及某些尝试[J]. 白红,王洪滨. 大学数学, 2003(04)
- [7]点集拓扑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J]. 姜德烁.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2)
- [8]面向不确定性推理和数据分析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D]. 王向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06(06)
- [9]“萧也牧事件”考辨[D]. 张小霞.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唯物史观宣传教育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视角[D]. 谭彩玲. 海南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