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烷基化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朱正文[1](2022)在《烷基化装置复合离子液体催化剂失活原因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300 kt/a烷基化装置采用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发的新型复合离子液体烷基化技术,在装置试运行期间,复合离子液体催化剂因各种原因多次出现失活现象,导致装置连续运行不足一个月时间。经过不断摸索,研究分析催化剂失活前后系统反应温升、循环异丁烷中烯烃含量以及烷基化油产品干点和氯含量等关键指标变化,提出针对原料杂质类别及含量控制、合适反应烷烯比、酸烃比、叔丁基氯和活性剂加入量等导致催化剂失活因素的对策,从而大幅减少了离子液体催化剂失活现象,装置在后半年基本实现了低负荷稳定运行,为复合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技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生产经验。
杨跃进,刘健[2](2021)在《SINOALKY烷基化反应流出物精制技术的工业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200 kt/a烷基化装置采用SINOALKY硫酸法烷基化技术。与传统的硫酸法烷基化技术相比,SINOALKY硫酸法烷基化技术的反应流出物精制采用高效酸/烃聚结分离技术,取消了碱洗、水洗流程。介绍了SINOALKY烷基化反应流出物精制技术的原理、特点和优势,及其工业应用情况。2020年,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烷基化装置进行SINOALKY反应流出物精制技术的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反应流出物进入分馏塔前,其硫质量分数在10μg/g以下,烷基化油产品的质量合格。与传统的碱洗、水洗精制技术相比,采用SINOALKY精制技术后,装置能耗降低181.71 MJ/t,生产成本降低244.41万元/a,取得了良好的工业应用效果。
崔欣,杨跃进[3](2021)在《拓宽SINOALKY硫酸法烷基化技术原料适用范围的工业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在SINOALKY硫酸法烷基化装置中创造性地在醚后碳四原料中少量掺炼醚前碳四、气分碳五和重整无硫液化气进行工业实践,累积了掺炼各种物料期间装置操作参数变化以及对装置酸耗影响的经验。结果表明:在装置掺炼上述各种物料期间,产品质量全部合格,烷基化油的研究法辛烷值为96.1~96.8,终馏点小于194.2℃,蒸气压为42.8~49.5 kPa;掺炼醚前碳四时,烷基化油收率提高7.40百分点;掺炼气分碳五时,烷基化油收率提高2.46百分点。该工业实践拓宽了SINOALKY硫酸法烷基化技术的原料适用范围,为工艺包的改进和炼油厂SINOALKY硫酸法烷基化装置的生产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韩腾飞[4](2021)在《ZnO基金属氧化物/ZSM-5复合催化剂的苯与合成气烷基化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烷基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工基础原料,由于我国石油资源日益短缺,通过煤化工技术生产烷基苯既减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又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因此,煤化工路线生产烷基苯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苯与合成气反应制备烷基苯可以省略制备甲醇的中间环节,有效避免甲醇副反应的发生,同时烷基化反应对甲醇的消耗使得串联反应向有利于甲醇生成的方向进行,该技术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前期研究发现以ZnO基金属氧化物与ZSM-5沸石复合的催化剂用于苯与合成气烷基化反应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但仍然存在苯转化率低,催化剂稳定性差等问题制约技术的产业应用。为了改善催化剂性能,揭示催化剂中两组分的协同关系,本文制备了两类复合催化剂(Cu-ZnO-Al2O3/ZSM-5,Zn Al Ox/ZSM-5),利用固定床评价其对苯与合成气烷基化反应的催化作用,通过XRD、SEM、NMR、NH3-TPD、PY-IR、H2-TPR、BET和ICP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元素组成,表面形貌,酸性,比表面积等性质进行了分析,揭示构效关系和反应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Cu-ZnO-Al2O3/ZSM-5作为苯与合成气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剂,研究了反应温度,两组分质量比,ZSM-5的硅铝比等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400℃,两组分质量比1:1,ZSM-5硅铝比31。在400℃,4.0 MPa,H2/CO(摩尔比)=2,合成气体积空速GHSV为5220.0 m L/h·gcat,苯质量空速WHSV为2.6 g/h·gcat条件下,苯和CO的转化率分别达到50.7%和55.0%,C7和C8芳烃总收率达到45.0%。2、通过NH3-TPD发现:ZSM-5的酸性位点密度和酸强度随硅铝比的增加而降低;将催化活性与催化剂酸性做关联显示:催化剂的酸性位点是催化反应必不可少的,适量增加酸性位点会提高催化活性,但过量和过强的酸性会将甲醇中间体转化为烃类,降低苯的转化率;利用XRD和SEM手段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发现:催化剂中低价Cu为催化甲醇合成的主要活性位点,Cu的烧结团聚是造成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3、以Zn Al Ox/ZSM-5作为苯与合成气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剂,研究了反应温度、合成气体积空速、两组分质量比和Zn Al Ox组分的锌铝比等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复合催化剂两组分质量比1:1,Zn Al Ox的锌铝比为2时,在450℃,4.0 MPa,H2/CO(摩尔比)=2,合成气GHSV为4800.0 m L/h·gcat,苯WHSV为2.6 g/h·gcat条件下,苯转化率为47.5%,CO转化率为55.5%,C7和C8芳烃总收率为42.2%。通过H2-TPR和XRD等表征手段发现:催化剂的Zn Al Ox组分催化合成甲醇和二甲醚的活性中心并不是金属Zn而可能是氧化物中的Zn2+。4、通过对比两催化体系的催化效果,发现:Zn Al Ox/ZSM-5体系虽然初始催化活性低于Cu-ZnO-Al2O3/ZSM-5催化体系,但由于Zn Al Ox的甲醇合成反应和ZSM-5的苯烷基化反应有更好的温度匹配,催化剂稳定性优于Cu-ZnO-Al2O3/ZSM-5催化体系,并且Zn Al Ox/ZSM-5体系中,CO的苯侧链烷基化选择性更高。
谢云鹏[5](2021)在《咔唑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日益严重的抗生素耐药性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由于目前使用的药物在抗感染治疗方面越来越有限,因此需要开发具有新结构、新抗菌机制的抗菌药物。咔唑具有三环芳香杂原子骨架,广泛存在于多种具有药物活性天然物质中。咔唑的大共轭体系和强分子内电子转移能力使其在氢键的生成、静电相互作用等弱相互作用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同时也使咔唑类化合物在靶向包括DNA在内的多种酶或受体时具有高亲和力。此外,咔唑环易于被引入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官能团或药物片段来进行结构修饰,这使得咔唑类化合物在医药和有机合成领域的潜力被深入地挖掘。唑类抗微生物药物为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提供了重要保护。其中,恶二唑片段作为一类富电子芳香杂环化合物易于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与生物体内的酶和受体相结合,显示出丰富的生物活性和巨大的药用价值。鉴于此,本论文基于咔唑类化合物在国内外抗菌领域的研究现状,设计合成了3个系列咔唑类新抗菌化合物,研究了其抗细菌能力,探讨了构效关系,进一步研究了高活性化合物的成药性潜力,并初步探索了高活性分子的抗菌作用机制,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咔唑类新抗菌化合物的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a)咔唑-恶二唑类新抗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以9H-咔唑为起始原料,先与溴乙酸乙酯反应,再与水合肼反应得到咔唑酰肼中间体,最后在与氢氧化钾和二硫化碳反应,经酸化后得到所需的咔唑-恶二唑化合物。最后,通过引入烷基链、苄基卤化物、不饱和键和羰基片段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b)咔唑-恶二唑醚类新抗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1)以4-羟基咔唑为起始原料,先进行羟基的烷基化反应后,在按照前述步骤进行咔唑-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制备;(2)以4-羟基咔唑为起始原料,先在低温条件下与溴乙酸乙酯进行羟基烷基化反应,随后在咔唑的9-位进行烷基化反应,最后经前述步骤制备得到咔唑-恶二唑类化合物;(3)以4-羟基咔唑为起始原料,与氯乙腈进行氧烷基化反应,再进行N烷基化反应,最后与叠氮化钠和五水硫酸铜反应制备得到咔唑-四唑类化合物;(4)以靛红为起始原料,与氨基硫脲反应制备得到咔唑类似物5H-[1,2,4]三嗪[5,6-b]吲哚,在经过巯基烷基化/N烷基化反应,随后按照前述步骤制备得到5H-[1,2,4]三嗪[5,6-b]吲哚-恶二唑化合物。(c)咔唑-甲硝唑类新抗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以4-羟基咔唑为起始原料,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制备得到关键中间体4-(环氧乙烷-2-基甲氧基)-9H-咔唑,然后与唑类化合物进行开环反应制备得到咔唑-唑醇类化合物。2.所有新制备的化合物使用1H NMR、13C NMR和HRMS的等现代波谱手段进行结构确证。3.咔唑类新化合物的抗细菌能力研究(a)在咔唑-恶二唑类新化合物中,部分新化合物对测试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咔唑-恶二唑类化合物Ⅱ-13a–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优于临床药物诺氟沙星。(b)在咔唑-恶二唑醚类新化合物中,部分新化合物对测试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显示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咔唑-恶二唑Ⅲ-5g、Ⅲ-5i–k、Ⅲ-16a–c和咔唑-四唑化合物Ⅲ-23b–c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c)在咔唑-甲硝唑类新化合物中的,部分化合物对测试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活性体,尤其是2-甲基-5-硝基咪唑醇衍生物Ⅳ-3c对MRSA、粪肠球菌、大肠杆菌、大肠杆菌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活性优于临床药物诺氟沙星。4.咔唑类新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对于咔唑-恶二唑类化合物,其抗菌活性与巯基的存在紧密相关,即当巯基不被取代时,该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否则其活性便会丧失;在保持巯基存在的情况下,对咔唑环进行结构修饰是改善其抗菌活性的有效途径;咔唑骨架在该类化合物中的地位是不可被替代的。5.高活性化合物的成药性研究(a)在咔唑-恶二唑类新化合物系列Ⅱ中,咔唑-恶二唑Ⅲ-13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的耐药诱导趋势低于临床药物诺氟沙星,并具有快速杀菌的作用,对正常细胞和血红细胞具有低的细胞毒性和溶血毒性。(b)咔唑-恶二唑醚类新化合物系列Ⅲ中,咔唑-恶二唑化合物Ⅲ-5i–k和Ⅲ-16b–c在对MRSA的细菌敏感性评估中优于万古霉素和新生霉素,丙烯基修饰的咔唑-恶二唑化合物Ⅲ-5g和咔唑-四唑化合物Ⅲ-23b–c对正常细胞和血红细胞具有低的细胞毒性。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行为研究表明,咔唑-恶二唑化合物Ⅲ-5g、Ⅲ-5i、Ⅲ-5k咔唑-四唑化合物Ⅲ-23c除对MRSA具有抑制能力外,还具有杀菌能力。(c)在咔唑-甲硝唑类新化合物系列Ⅳ中,咔唑-硝基咪唑醇化合物Ⅳ-3c对粪肠球菌的耐药诱导能力低于临床药物诺氟沙星,并且高活性化合物Ⅳ-3c显示出基于人类肠道吸收和胃肠道肠道吸收的可变渗透率,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也与临床药物诺氟沙星相当。6.初步探讨了高活性化合物的抗菌机制:(a)在咔唑-恶二唑类新化合物中,咔唑-恶二唑化合物II-13a可有效透过细胞膜,并可以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C 29213的生物膜形成,嵌入DNA,还可以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的DNA促旋酶进行相互作用。(b)在咔唑-恶二唑醚类新化合物中,化合物Ⅲ-13b和Ⅲ-23b–c具有穿过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的结构优势。(c)在咔唑-甲硝唑类新化合物中,咔唑-硝基咪唑醇化合物Ⅳ-3c可与小牛胸腺DNA的发生相互作用,并具有嵌入DNA的结构优势。本论文累计共合成化合物183个,其中新化合物177个,包括新的中间体化合物102个,新目标化合物75个。发现了23个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的新化合物,其中高活性化合物显示出低的耐药诱导趋势,并对正常细胞具有低毒性,进一步的抗菌机制探究表明,高活性化合物可以有效地穿过细胞膜,破坏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还可以与DNA发生相互作用,显示出优异的抗菌活性。因此,该项研究说明的咔唑类新化合物可望作为临床抗菌候选药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冯坤[6](2021)在《2-叔戊基蒽的制备过程研究》文中认为2-叔戊基蒽醌是蒽醌法制备过氧化氢的高效工作载体,其传统合成方法为以苯和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的苯酐法。与苯酐法相比,2-叔戊基蒽氧化法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且无需使用浓硫酸,可显着减少环境污染。但是,2-叔戊基蒽来源较少、制备困难等问题限制了氧化法的工业化应用。基于此,本文对2-叔戊基蒽的制备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研究了蒽的烷基化和烷基转移反应工艺。探讨了烷基化试剂、催化剂、溶剂、反应物摩尔比、温度和时间对烷基化反应的影响。进一步,为了实现烷基化副产物的循环利用,采用主要副产物二戊基蒽为原料,通过烷基转移反应制备了 2-叔戊基蒽,探讨了催化剂、溶剂、温度、时间和反应物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工艺条件。2.由于三氯化铝存在难以回收和污染较大等问题,采用分子筛为催化剂,研究了改性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在蒽的烷基化和烷基转移反应中的催化性能。(1)采用酸处理改性分子筛催化烷基化反应,优选出柠檬酸处理改性的MCM-22分子筛,利用XRD、FT-IR、NH3-TPD、N2吸附脱附、ICP和SEM对分子筛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柠檬酸处理次数及其浓度、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和压力对反应的影响,优化得到了较合适的反应条件,在此反应条件下,2-叔戊基蒽的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82.6%和44.0%;(2)采用金属负载改性分子筛催化烷基化反应,对比了不同金属负载对分子筛催化性能的影响,优选出锆负载的Beta分子筛,然后研究了结/铝双金属-柠檬酸复合改性Beta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活性,以20Zr/2Al-Beta(Si)-CA为催化剂时,2-叔戊基蒽的选择性和收率分别达到88.7%和42.8%;(3)采用改性分子筛催化二戊基蒽的烷基转移反应,研究了催化剂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以MCM-22-CA为催化剂时,2-叔戊基蒽的最高收率达到68.6%。3.针对烷基化存在异构化和多取代等问题,采用固-液萃取和重结晶相结合的方法对蒽的烷基化反应产物进行了分离,得到了目标产物2-叔戊基蒽和未反应的蒽。研究了溶剂种类及其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探讨了蒽的含量和溶剂对重结晶结果的影响。
王定博,刘红梅,刘晓玲[7](2020)在《异丁烯资源的利用》文中提出介绍了异丁烯制甲基叔丁基醚(MTBE)、异丁烯间接烷基化和混合C4烯烃制丙烯/乙烯等不含丁二烯混合C4馏分的利用,以及异丁烯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异丁烯制异戊二烯、异丁烯制丁基橡胶和异丁烯制聚异丁烯等高纯异丁烯的加工利用途径及发展趋势。
李根,石海信,汪双双,陆贻春[8](2020)在《烷基化废硫酸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现状及研发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烷基化汽油硫酸法的生产工艺,以及硫酸法工艺产生的废硫酸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现状。烷基化废硫酸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有高温裂解法、除杂回收法、转化利用法等3类。高温裂解法生成的新鲜硫酸,可作为烷基化生产的催化剂循环使用,是烷基化废硫酸资源化利用的主流技术;除杂回收法中的双氧水或臭氧降解法,是较为清洁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可作为废硫酸产生量少的企业重点研发与利用的技术;转化利用法以废硫酸为原料生产氮肥等化工产品,需要建立产品的质量标准,以防止不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流入市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瞿国华[9](2019)在《我国清洁汽油生产的热点和难点》文中研究指明清洁汽油生产的热点是汽油标准问题,难点是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在烃类催化裂化领域和吸附脱硫领域方面我国已达到世界高水平。重点介绍了炼厂多产异构烷烃催化裂化工艺、S Zorb吸附脱硫技术和直接烷基化/间接烷基化技术。
朱庆云,郑丽君,任文坡[10](2016)在《烷基化油生产技术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全球烷基化发展现状及最新烷基化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硫酸烷基化工艺、固体酸烷基化技术及离子液烷基化技术进行了重点介绍。针对我国目前清洁燃料发展现状及未来环保要求,提出适当提高固体酸烷基化装置能力的建议。
二、烷基化技术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烷基化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烷基化装置复合离子液体催化剂失活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特点 |
1.1 装置工艺流程简述 |
1.2 装置工艺技术特点 |
2 催化剂失活问题 |
2.1 反应温升变化 |
2.2 循环异丁烷与冷剂烯烃含量变化 |
2.3 粗烷基化油氯含量变化 |
2.4 烷油干点变化 |
3 催化剂失活原因 |
3.1 复合离子液体催化剂活性来源 |
3.2 复合离子液体催化剂失活原因 |
4 催化剂失活对策 |
4.1 原料杂质影响及控制 |
4.2 反应烷烯比影响及控制 |
4.3 反应酸烃比影响及控制 |
4.4 反应温度影响及控制 |
4.5 叔丁基氯影响及控制 |
4.6 活性剂影响及控制 |
5 装置稳定运行情况 |
6 结 论 |
(2)SINOALKY烷基化反应流出物精制技术的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烷基化装置流程与运行参数 |
2 SINOALKY烷基化工艺与流出物精制技术 |
2.1 传统工艺的精制技术流程 |
2.2 SINOALKY工艺精制技术流程 |
2.3 SINOALKY精制技术液滴聚结机理 |
2.4 SINOALKY精制技术可行性分析 |
2.5 烷基化反应流出物精制技术的比较 |
3 SINOALKY精制技术工业应用 |
3.1 SINOALKY反应流出物精制的效果 |
3.2 经济效益 |
4 结 论 |
(3)拓宽SINOALKY硫酸法烷基化技术原料适用范围的工业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SINOALKY硫酸法烷基化的设计原料组成 |
2 拓展原料适用范围的改造方案 |
2.1 原料拓展背景 |
2.2 改造方案 |
3 加工掺炼料的结果分析 |
3.1 掺炼风险分析及措施 |
3.2 主要操作参数 |
3.3 产品质量 |
4 结 论 |
(4)ZnO基金属氧化物/ZSM-5复合催化剂的苯与合成气烷基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烷基苯的重要价值及生产现状 |
1.2 煤制烷基苯工艺路线 |
1.2.1 合成气直接制芳烃 |
1.2.2 甲醇直接制芳烃 |
1.2.3 苯与甲醇烷基化制烷基苯 |
1.2.4 苯与合成气烷基化制备烷基苯 |
1.2.5 四种煤制芳烃技术对比分析 |
1.3 苯与合成气烷基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3.1 机械混合型 |
1.3.2 负载型 |
1.4 苯与合成气烷基化构效关系和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
1.4.1 复合方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1.4.2 反应路径 |
1.4.3 甲醇合成反应和苯烷基化反应的协同效应 |
1.5 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1 Cu-ZnO-Al_2O_3/ZSM-5 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 |
2.2.2 Zn Al Ox/ZSM-5 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
2.3.2 固态核磁共振表征(MAS NMR) |
2.3.3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2.3.4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2.3.5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 |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 |
2.3.7 扫描电镜(SEM) |
2.3.8 比表面积(BET) |
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
2.5 产物分析方法 |
2.5.1 气体产物分析 |
2.5.2 液相产物分析 |
2.5.3 产品评价指标 |
第3章 Cu-ZnO-Al_2O_3/ZSM-5 催化苯与合成气烷基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催化剂表征 |
3.2.1 Cu-ZnO-Al_2O_3与ZSM-5的XRD表征 |
3.2.2 Cu-ZnO-Al_2O_3与ZSM-5的SEM表征 |
3.2.3 ZSM-5的~(29)Si MAS NRM表征 |
3.2.4 ZSM-5的NH_3-TPD表征结果 |
3.2.5 ZSM-5的Py-IR表征 |
3.2.6 Cu-ZnO-Al_2O_3与ZSM-5的BET表征结果 |
3.3 催化反应结果 |
3.3.1 反应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3.2 双功能催化剂中两组分质量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3.3 ZSM-5 的硅铝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3.4 Cu-ZnO-Al_2O_3/ZSM-5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
3.3.5 反应前后双功能催化剂的表征 |
3.4 反应路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Zn Al Ox/ZSM-5 催化苯与合成气烷基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催化剂表征结果 |
4.2.1 Zn Al Ox和 ZSM-5的XRD表征 |
4.2.2 Zn Al Ox和 ZSM-5的SEM表征 |
4.2.3 ZnAl Ox的 H_2-TPR表征 |
4.3 催化反应结果 |
4.3.1 反应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2 合成气空速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3 双功能催化剂中两组分质量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4 ZnAlOx组分的锌铝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5 ZnAlOx/ZSM-5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
4.3.6 反应前后双功能催化剂的表征 |
4.4 ZnAl Ox/ZSM-5 催化体系与Cu-ZnO-Al_2O_3/ZSM-5 催化体系对比分析 |
4.4.1 不同反应温度下两催化体系的产物分布对比分析 |
4.4.2 两催化体系的稳定性对比分析 |
4.4.3 两催化体系的反应机理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咔唑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咔唑类化合物药物化学研究新进展及论文选题 |
1.1 引言 |
1.2 咔唑类化合物作为抗细菌药物的研究 |
1.3 咔唑类化合物作为抗真菌药物的研究 |
1.4 咔唑类化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 |
1.5 咔唑类化合物作为其他药物 |
1.6 本章小结 |
1.7 论文选题思想 |
第2章 咔唑-恶二唑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设计思想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2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2.3.3 抗细菌活性研究 |
2.3.4 细菌敏感性评估 |
2.3.5 杀菌动力学实验 |
2.3.6 溶血毒性实验 |
2.3.7 细胞毒性实验 |
2.3.8 生物膜破坏实验 |
2.3.9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 |
2.3.10 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实验 |
2.3.11 化合物与DNA促旋酶的对接模拟 |
2.3.12 量子化学计算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合成方法 |
2.4.2 抗细菌活性研究 |
2.4.3 细菌敏感性评估 |
2.4.4 杀菌动力学实验 |
2.4.5 溶血毒性实验 |
2.4.6 细胞毒性实验 |
2.4.7 生物膜破坏实验 |
2.4.8 高活性化合物Ⅱ-13a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
2.4.9 高活性化合物Ⅱ-13a与DNA促旋酶的对接模拟 |
2.4.10 量子化学计算 |
2.4.11 咔唑-恶二唑类新抗菌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咔唑-恶二唑醚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菌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设计思想 |
3.3 实验部分 |
3.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3.2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3.3.3 对MRSA的抑制行为研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合成方法 |
3.4.2 抗细菌活性研究 |
3.4.3 细菌敏感性评估 |
3.4.4 对MRSA的抑制行为研究 |
3.4.5 毒性评估 |
3.4.6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的对接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咔唑-甲硝唑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设计思想 |
4.3 实验部分 |
4.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3.2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4.3.3 体外药代动力学研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合成方法 |
4.4.2 抗细菌活性研究 |
4.4.3 细菌敏感性评估 |
4.4.4 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
4.4.5 体外药代动力学研究 |
4.4.6 化合物与DNA的对接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总结 |
5.1.1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5.1.2 咔唑类新化合物的抗细菌活性研究 |
5.1.3 咔唑类新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
5.1.4 咔唑类新化合物的成药性研究 |
5.1.5 咔唑类新化合物的抗菌机制研究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代表性化合物的波谱 |
基金支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6)2-叔戊基蒽的制备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表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2-叔戊基蒽醌的合成 |
1.2.1 苯酐法 |
1.2.2 金属催化法 |
1.2.3 萘醌加成法 |
1.2.4 2-叔戊基蒽氧化法 |
1.3 2-烷基蒽的合成研究 |
1.3.1 蒽的性质及应用 |
1.3.2 2-叔戊基蒽的合成 |
1.3.3 2-叔丁基蒽的合成 |
1.3.4 2-异丙基蒽的合成 |
1.4 芳烃烷基化催化剂 |
1.4.1 固体超强酸 |
1.4.2 分子筛 |
1.4.3 分子筛的改性方法 |
1.5 烷基转移反应研究 |
1.6 蒽的烷基化反应产物的分离研究 |
1.7 选题意义和本文研究内容 |
2 基于三氯化铝催化的2-叔戊基蒽制备过程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蒽的烷基化和烷基转移实验过程 |
2.2.3 分析和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产物结构表征 |
2.3.2 烷基化反应工艺优化 |
2.3.3 烷基转移反应工艺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改性分子筛催化的2-叔戊基蒽制备过程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3.2.3 分析和表征方法 |
3.2.4 蒽的烷基化和烷基转移实验 |
3.2.5 催化剂循环使用性能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酸改性分子筛催化烷基化反应 |
3.3.2 负载型分子筛催化烷基化反应 |
3.3.3 改性分子筛催化烷基转移反应 |
3.4 本章小结 |
4 蒽的烷基化反应产物的分离方法探讨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过程 |
4.2.3 选择性系数、萃取率和收率计算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固-液萃取过程萃取剂种类的影响 |
4.3.2 固-液萃取中萃取剂用量的影响 |
4.3.3 重结晶过程蒽含量的影响 |
4.3.4 重结晶过程溶剂的影响 |
4.3.5 蒽的烷基化产物分离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
(7)异丁烯资源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含丁二烯混合C4馏分的利用 |
1.1 异丁烯制MTBE |
1.2 异丁烯间接烷基化 |
1.3 混合C4烯烃制丙烯和乙烯 |
2 高纯异丁烯的加工利用 |
2.1 异丁烯制MMA |
2.2 异丁烯制异戊二烯 |
2.3 异丁烯制丁基橡胶 |
2.4 异丁烯制PIB |
3 结语 |
(8)烷基化废硫酸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现状及研发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硫酸法烷基化工艺与烷基化废硫酸 |
2 烷基化废硫酸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
2.1 高温裂解再生技术 |
2.1.1 再生原理 |
2.1.2 干法工艺 |
2.1.3 湿法工艺 |
2.2 废硫酸除杂回用技术 |
2.2.1 氧化降解法 |
2.2.2 萃取法 |
2.2.3 吸附法 |
2.2.4 气提法 |
2.3 硫酸转化利用技术 |
2.3.1 生产硫酸铵 |
2.3.2 综合利用技术 |
3 结语 |
(9)我国清洁汽油生产的热点和难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油品市场 |
2 我国汽油质量发展历程及汽油标准变化[3] |
3 清洁汽油生产研发的技术创新 |
3.1 现代清洁汽油质量体系的核心问题 |
3.2 低硫、低烯烃催化汽油仍将是国产清洁汽油的主要成分 |
3.2.1 催化裂化是我国清洁汽油生产的中流砥柱和核心技术 |
3.2.2 MIP催化工艺是我国生产国Ⅴ/Ⅵ清洁汽油的主流催化裂化工艺 |
3.2.3 汽油S Zorb吸附脱硫技术 |
3.3 炼厂气体加工和烷基化技术 |
4 结语 |
(10)烷基化油生产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烷基化发展概况① |
2 硫酸烷基化工艺新进展 |
2.1 CDAlky低温硫酸烷基化新工艺 |
2.2 降低生产成本的先进硫酸烷基化工艺 |
3 固体酸烷基化技术进展 |
3.1 Alky Clean固体酸烷基化工艺 |
3.2 K-SAAT固体酸烷基化工艺[6-7] |
4 离子液烷基化技术 |
5 结束语 |
四、烷基化技术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烷基化装置复合离子液体催化剂失活原因及对策[J]. 朱正文.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22(03)
- [2]SINOALKY烷基化反应流出物精制技术的工业应用[J]. 杨跃进,刘健.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11)
- [3]拓宽SINOALKY硫酸法烷基化技术原料适用范围的工业实践[J]. 崔欣,杨跃进.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09)
- [4]ZnO基金属氧化物/ZSM-5复合催化剂的苯与合成气烷基化反应的研究[D]. 韩腾飞.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5]咔唑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D]. 谢云鹏. 西南大学, 2021
- [6]2-叔戊基蒽的制备过程研究[D]. 冯坤. 浙江大学, 2021(01)
- [7]异丁烯资源的利用[J]. 王定博,刘红梅,刘晓玲. 石油化工, 2020(12)
- [8]烷基化废硫酸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现状及研发趋势[J]. 李根,石海信,汪双双,陆贻春.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20(08)
- [9]我国清洁汽油生产的热点和难点[J]. 瞿国华.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9(02)
- [10]烷基化油生产技术新进展[J]. 朱庆云,郑丽君,任文坡.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