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饮酒对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TGF-β和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长期饮酒对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TGF-β和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一、乙醇慢性摄入对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TGF-β、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浩安[1](2021)在《基于多组学的中蜂蜂蜜对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背景下,挖掘具有特定营养健康功效的食品已成为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由氧化应激及其他相关因素引起的炎症反应。蜂蜜不仅因其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而且作为天然膳食抗氧化剂也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和生物学功能;其中,中华蜜蜂蜂蜜(简称中蜂蜂蜜)作为我国特有的蜂蜜品种和民间药物,用于解酒保肝、润肠通便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研究其对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的影响是揭开中蜂蜂蜜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关键所在。本论文通过食品组学的方法,在分析中蜂蜂蜜化学组成、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血清代谢表型影响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其对酒精性肝损伤、溃疡性结肠炎及代谢紊乱等常见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及机制。该研究可为蜂产品抗氧化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亦可为多组学技术在食品生物活性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全文共分六章,作者的主要贡献如下:1.在测定和表征中蜂蜂蜜理化性质、营养组成及酚类化合物的基础上,通过化学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价中蜂蜂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中蜂蜂蜜总酚含量为345.1-502.1 mg/kg,抗坏血酸含量为153.8-385.4 mg/kg;咖啡酸和芦丁是中蜂蜂蜜的主要酚类化合物,平均含量分别为30.4 mg/kg和11.9 mg/kg;此外,中蜂蜂蜜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IC50 87.5-136.2 mg/m L)、Fe3+还原能力(176.5-317.4 mg Trolox/kg)、Fe2+螯合能力(22.8-35.5 mg Na2EDTA/kg)以及对H2O2诱导的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保护率为65.7%)。2.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中蜂蜂蜜酚类化合物对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和代谢表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增强与酚类、脂肪酸类和氨基酸类等25种生物标志物有关,这些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三条代谢通路:与COX和LOX途径相关的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活性氮产生相关的精氨酸代谢通路以及核因子κB信号通路。3.以酒精诱导的肝损伤模型为对象,探究中蜂蜂蜜的长期摄入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重点关注其对肝损伤小鼠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12周的中蜂蜂蜜摄入显着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提高血清氧自由基吸收能力(p<0.05),能够抑制血清ALT和AST的升高、降低肝脏MDA含量,提高SOD和GSH-Px活性、抑制血清和肝脏中TGF-β1水平,证实了中蜂蜂蜜通过干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保护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4.基于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中蜂蜂蜜及其成分对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肠炎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蜂蜜及其酚类化合物的摄入显着提高肠组织SOD和GSH-Px水平,降低NO含量、MPO活性、炎症因子TNF-α、TGF-β1和IL-6水平,同时下调IL-1β、IL-6、TNF-α、IFN-γ基因表达,上调IκB-α基因表达。此外,中蜂蜂蜜和阳性对照药物(柳氮磺胺吡啶)表现出相似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差异菌群变化。在属水平上,中蜂蜂蜜显着减少了拟杆菌、棒状杆菌和变形杆菌的数量。相关分析表明,中蜂蜂蜜调控的结肠基因表达与肠道差异菌群有关。5.结合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研究蜂蜜和同等比例糖水摄入对正常小鼠和代谢紊乱小鼠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蜂蜂蜜通过降低血清TC和LDL-C水平、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降低正常小鼠的代谢紊乱风险,并且通过改善肝脏脂质合成、干预氧化应激稳态及炎症反应、重塑肠道微生物菌群及短链脂肪酸代谢物改善代谢紊乱小鼠的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

周怡驰[2](2021)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肝病大国,多种肝病高发,肝纤维化作为肝病研究和治疗的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肝纤维化是肝脏修复肝损伤引起的异常结缔组织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存在于大多数慢性肝病中,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甚至可持续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研究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阻止肝病的发展、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意义。近年来,肝纤维化的病理分子生物学机制、临床诊疗技术等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西医对于抗纤维化疗效尚不确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确切的优势,已有多种注册适应证为肝纤维化的中成药上市。柴芪益肝方由导师胡世平教授所创,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经验方,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对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胡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获评“南粤最美中医”,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30多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目的结合临床回顾性研究、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动物实验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与作用机制,为该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并分析总结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柴芪益肝方组方思路中的应用。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3日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筛选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型患者。根据患者所服药物分为常规治疗组和CQYG组,收集所有患者治疗12个月前后的指标,包括主要指标:肝脏硬度值(LSM)、纤维化-4指数(FIB-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次要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酞酶(GGT),白蛋白(ALB),将所有检测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与组间比较。2、网络药理学:检索 TCMSP、TCMID、Swiss Target Prediction、OMIM、Gene Cards等数据库,筛选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分别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互作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关键药效分子和核心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基于R语言对作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3、动物实验:选取50只6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抽取10只分别纳入空白对照组(CTL)、肝纤维化模型组(Model)、柴芪益肝方低剂量组(CQYG-L)、柴芪益肝方高剂量组(CQYG-H)和水飞蓟素治疗组(Silymarin),共5组。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l4)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含15%CCl4的橄榄油5ml·kg-1,每周2次,连续注射8周。从造模第1天起,柴芪益肝方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0.37 g·kg-1·d-1、0.74 g·kg-1·d-1的柴芪益肝方,水飞蓟素组给予100 mg·kg-1·d-1灌胃。实验结束,摘取所有小鼠肝脏、收集血清,对各组小鼠肝组织进行HE、天狼星红、Masson染色;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和ALT的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MDA、SOD、GSH-Px和Hy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Collagen I、Vimentin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Ki67+和Lgr5+细胞;提取各组肝组织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NF-κB、TGF-β/Smad、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靶标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203人,其中,常规治疗组纳入101人,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1.34±0.90)岁;CQYG组纳入102人,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3.13±0.78)岁,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无创肝纤维化指标(LSM、FIB-4、APRI)在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LSM均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2)两组患者自身前后比较,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治疗前和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QYG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HBsAg显着性降低(P<0.05),CQYG组治疗后HBV-DNA定量和HBsAg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趋势。(3)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ALB)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后组间比较肝功能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预测:共获得121种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和257个对应的作用靶点,并筛选出14种关键药效分子及28个核心靶点。点度中心性值前10的核心靶点和关键药效分子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和KEGG结果主要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增殖、调节脂质代谢活动、血管生成、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3、动物实验研究:与模型组相比,CQYG各组和水飞蓟素组小鼠肝组织形态和胶原沉积较模型组改善,水飞蓟素组和CQYG-H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QYG高剂量组肝组织MDA和Hyp的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SOD和GSH-Px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QYG组和水飞蓟素组α-SMA、CollagenI、Vimentin阳性表达区域较模型组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柴芪益肝方组Ki67阳性细胞和Lgr5阳性细胞数量均较模型组有增多趋势;CQYG组肝组织中p-NF-κBp65、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CQYG-H 肝组织 CollagenI、TGF-β、TNF-α、IL-1βmRNA 的表达水平以及 Collagen I、α-SMA、TIMP-1、TGF-β、磷酸化 Smad2/3、Smad2/3、Smad4、Wnt3a、β-Catenin 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而MMP-9、Smad7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临床研究:柴芪益肝方加减联合常规治疗有降低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硬度值、HBV-DNA和HBsAg含量的趋势,且在降低HBsAg定量上优于单纯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柴芪益肝方可能通过槲皮素、白藜芦醇、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作用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1/3/8、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Src、激活子蛋白Jun等靶点,以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调节肝脏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殖、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发挥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3、动物实验研究:柴芪益肝方能显着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下调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的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并通过调节TGF-β/Smad、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调节MMP-9和TIMP-1活性平衡,减少细胞外基质α-SMA、Collagen I、Hyp的合成,促进ECM降解相关。4、“推陈致新”学术思想: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核心在于顺应人体本身的正气祛邪之势和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过程,协助人体自然排邪,促进疾病向愈。在肝纤维化治疗上,通过“推陈致新”,加强气化动力、调节气机升降,使病理产物消除的同时,人体气血津液正常化生。

吕艳杭[3](2021)在《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从PKCα/Nrf2/ROS信号通路方面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每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40%CCl4(第一次使用5ml/kg体重,以后每隔3天以每3ml/kg体重,每周2次,共8周)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食物(以玉米面为饲料,实验第一、二周加用0.5%胆固醇、20%猪油),为了防止肝纤维化自然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40%CCl4油剂3ml/kg体重/每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采用同体积花生油皮下注射8周后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病理模型组于4mg/kg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于每日0.11mg/kg体重给予秋水仙碱进行灌胃;柔肝化纤颗粒剂量组予柔肝化纤颗粒溶液4mg/kg灌胃,每周3次,共8周,连续8周取材。各组分别于用药8周后,禁食12h,经1%戊巴比妥麻醉,股静脉采血后处死,开腹剖取肝脏,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情况,采用ELLS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Col I)、II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II,Col III)、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dehydrogenase1,NQO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组织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肝组织致密,无假小叶结节形成,汇管区及其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胞核位于中央。病理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甚至消失,结节形成,肝索排列紊乱,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呈条索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均存在肝小叶结构不清晰,汇管区及其周围小胆管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但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明显减轻。2.柔肝化纤颗粒对SOD、GSH-Px、MDA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MDA含2量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SOD、GSH-Px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明显升高(P<0.05)。3.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均降低(P<0.05)。4.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 RNA、E-Cadherin m RNA、PKCαm RNA、Nrf2mRNA、HO-1 m RNA、NQO1 m RNA、Collagen I m RNA、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E-Cadherin、HO-1、NQO1、PKCα、Nrf2、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Nrf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升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血清中ROS、MDA含量,升高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提示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柔肝化纤颗粒通过对PKCα的激活,促进Nrf2发生核转移,抑制ROS信号通路的表达以抗氧化应激反应,下调α-SMA、E-cadherin的表达以抑制HSCs活化,减少Collagen I、Collagen III分泌,减少ECM在肝脏中的沉积,从而实现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叶展[4](2020)在《典型膳食油脂胃肠道消化吸收特性及其对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脂是人体代谢活动所必需的宏量营养素,膳食油脂被摄入后,在胃肠道中经过消化,通过小肠被吸收,不同油脂由于组成的差异性,其消化吸收特性不同,长期摄入对肠道健康的影响也不同。棕榈油、猪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和亚麻籽油是国内五种典型的膳食油脂,是天然油脂中富含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n3)的代表,但目前缺乏对其消化吸收特性,及其摄入对肠道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而这对于评价其营养品质和指导油脂消费至关重要,本论文对此开展系统性探讨。通过构建体外消化模型,并结合短期动物实验,对比分析不同油脂消化吸收特性,通过长期动物实验,考察不同油脂长期摄入对小肠粘膜结构和炎症水平的影响,分析可能的促炎过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油脂对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过程的干预作用,并考察对肠道稳态和肠道吸收作用的影响。本论文为阐明不同油脂的消化吸收特性及其对肠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基本认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构建体外消化模型,探讨了五种膳食油脂在模拟胃肠道中不同消化阶段中的消化特征,分析各油脂在小肠消化过程中水解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各油脂在不同消化阶段中的消化性质具有明显差异,不同油脂在整个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整体变化趋势相似,在同一消化阶段中,但各油脂间的消化特性差异较小。经口腔消化后,脂肪乳滴发生桥联絮凝和损耗絮凝作用,粒径增加,稳定性降低,在唾液黏蛋白的作用下,脂肪乳滴吸附水相中游离蛋白,使界面膜蛋白含量升高。在胃消化过程中,强酸环境使脂肪乳滴界面静电屏蔽作用降低,诱导发生桥联絮凝作用,乳液稳定性变差。胃蛋白酶水解脂肪滴界面膜蛋白,经胃消化后,界面蛋白膜基本被完全消化,乳滴中心暴露,絮凝作用加强,脂肪乳滴界面蛋白可能不再是阻碍小肠阶段胰脂肪酶竞争吸附脂肪乳滴,发挥脂解作用的限制因素。在小肠阶段,胰脂肪酶水解油脂,并释放FFA,各油脂最终水解程度为:棕榈油≈菜籽油>亚麻籽油≈葵花籽油>猪油,FFA释放一阶动力学常数为:棕榈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猪油≈亚麻籽油,棕榈油消化程度和消化速率均最高,这与其TAG结构和脂肪酸组成有关。(2)分析不同油脂在小肠消化阶段脂肪酸的释放规律,并通过对健康雄性SD大鼠灌喂不同膳食油脂,考察餐后血脂和血清脂肪酸组成,分析脂肪酸组成与餐后血脂状态之间的相关性。对各油脂在小肠消化过程中脂肪酸含量进行相对和绝对定量后发现,不同组脂肪酸释放情况不同,但油脂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释放程度和释放速率也更高。灌胃后餐后血脂TG、LDL-C水平和LDL-C/HDL-C比值受到明显影响,棕榈油和猪油组TG水平分别在90和150 min时达到最高,并且其能在灌胃后更长时间内维持LDL-C和LDL-C/HDL-C比值处在较高水平。各组大鼠餐后血清中C16:0、C18:0、C18:1和C18:2含量发生显着变化,灌胃猪油120 min后,C18:2、C18:1和C16:0水平开始急剧增加,150 min时达到最高;菜籽油组这三种脂肪酸达到最高水平的时间较短,持续时间长;葵花籽油和亚麻籽油组脂肪酸含量虽呈现波动,但总水平较低。对油脂脂肪酸组成与血脂和血清脂肪酸组成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SFA与餐后血脂TG和LDL-C水平,以及LDL-C/HDL-C比值呈显着正相关;C18:3n3及UFA/SFA与LDL-C和LDL-C/HDL-C呈显着负相关,而ω6/ω3与TC呈显着正相关。此外,SFA与血清中UFA/SFA呈显着负相关,而MUFA与UFA/SFA显着正相关,与C18:3n3呈显着负相关。这说明脂脂肪酸组成影响餐后血脂状态,这与不同脂肪酸吸收不同有关。(3)采用含脂量为15%的复配饲料喂养SD大鼠15周,分析不同油脂摄入对小肠组织粘膜形态结构,小肠粘膜Muc2基因、TLRs基因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考察各油脂长期摄入对小肠组织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棕榈油和猪油组大鼠腹脂率和肝脏指数显着升高,棕榈油、猪油和菜籽油显着导致大鼠脂代谢紊乱和血脂异常。棕榈油、猪油和菜籽油长期摄入可显着降低十二指肠组织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猪油组十二指肠绒毛末端出现明显损伤;各油脂组空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均显着下降;棕榈油组回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均显着降低,猪油组隐窝深度显着降低,且回肠绒毛结构稀疏,肠绒毛出现损伤导致的弥散状。各油脂长期摄入对小肠组织Muc2基因,TLRs基因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产生影响,其中猪油和棕榈油长期摄入更易下调Muc2表达水平,其通过上调促炎因子表达水平,降低抗炎因子表达水平而促进小肠粘膜炎症,且二者对回肠组织的促炎效果更明显。菜籽油可显着促进十二指肠和回肠组织中Muc2基因表达水平,葵花籽油和亚麻籽油能够显着上调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抗炎因子的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不同阶段小肠中,油脂脂肪酸与促炎或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相关性不同,UFA/SFA与抗炎因子呈显着正相关,而与促炎因子呈显着负相关,并且ω6和ω3脂肪酸的效果也不同,脂肪酸组成和比例对调节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肠粘膜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4)采用占日粮15%剂量的油脂灌喂SD大鼠6周,考察不同油脂对结肠组织健康、胆汁酸代谢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棕榈油和猪油组大鼠出现血脂异常,肝脏指数显着上升,并出现脂肪堆积。棕榈油和猪油组结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显着降低,肠绒毛末端出现损伤,且Muc2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分析表明棕榈油和猪油灌胃可能通过Toll样受体依赖途径导致结肠粘膜炎症和损伤。测定发现,各油脂灌胃均降低结肠内容物中SCFA含量,其中乙酸、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显着降低,分析表明,PUFA与SFA对SCFA含量影响不同,特别是异丁酸、丁酸和异戊酸含量,SFA与异丁酸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而ω6脂肪酸与丁酸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不同油脂对血清和结肠内容物胆汁酸含量,及胆汁代谢关键基因表达水平影响不同,棕榈油、猪油、菜籽油和亚麻籽油组结肠内容物胆汁酸含量显着升高,猪油组肝脏中Cyp27a1基因,及结肠中FXR和TGR5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各油脂处理使肠道中放线菌门和阿洛巴氏菌属的丰度显着上升,而柔膜菌门,瘤胃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和Romboutsia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葵花籽油对差异菌群丰度的影响更显着。分析发现,富含SFA,特别是C18:0的油脂可能通过刺激胆汁酸的次要合成路径,促进胆汁酸合成,但尽管结肠胆汁酸受体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升,胆汁酸重吸收作用却并没有显着增强,这表明油脂脂肪酸组成不仅影响肠道菌群结构,还在胆汁酸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分析各油脂灌胃6周后SD大鼠粪便或结肠内容物中宏量营养素和金属元素的含量,考察不同油脂干预对营养物质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大鼠粪便样品中C16:0和C18:0含量最丰富,对比第二和第六周脂肪酸组成,发现各油脂灌胃6周后,粪便中脂肪酸组成发生显着变化,这表明大鼠对不同脂肪酸的吸收情况可能不同。虽然大鼠对脂肪酸具有高效吸收率,但高脂摄入也导致高含量的脂肪酸损失,而葵花籽油对于限制SFA的吸收可能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棕榈油、猪油和菜籽油灌胃处理,对于水分、水溶性蛋白和还原糖含量的吸收代谢影响显着。猪油组粪便样品中Fe元素含量显着升高,Na元素和K元素含量也高于其他组,而各油脂组Cu元素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不平衡油脂摄入可能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结构,破坏肠道稳态环境,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

宋晶[5](2020)在《基于TGF-β1/LIMK1信号通路研究解毒通络方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文中提出目的:以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腹腔注射法复制大鼠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模型,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观察TGF-β1/LIMK1信号通路在心肌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观察解毒通络方对TGF-β1/LIMK1信号通路的调控方式及干预MF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3d组、7d组、14d组、28d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其他组给予异丙肾上腺素腹腔注射5mg.kg-1,分别于3天、3天、7天、14天、28天时,记录大鼠体重并乙醚麻醉状态下迅速取SD大鼠心脏,测量心脏重量后,取出心室部,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供组织学HE染色,免疫组化法测α-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阳性表达面积,取出心尖部迅速置于液氮中保存,分光光度法测羟脯胺酸含量。实验二:根据实验一结果,将60只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其他组给予异丙肾上腺素腹腔注射5mg.kg-1,中药组每日按10g、20g、30g.kg-1灌胃解毒通络方冲剂悬液;卡托普利组每日按5mg.kg-1灌胃卡托普利片悬液;正常对照组每日给予以等体积自来水灌胃。记录大鼠体重后乙醚麻醉状态下迅速取SD大鼠心脏,测量心脏重量计算心重指数;心尖部迅速置于液氮中保存,分光光度法测定羟脯胺酸含量。将心室部,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供组织学HE及MAasson染色,免疫组化法测I型胶原蛋白(Col I)、III型胶原蛋(Col III)、α-SMA、Vim、单丝氨酸蛋白激酶(LIMK1)阳性表达面积;眼球采血,收集血清并置于-20℃冰箱,收集的血清进行细胞分组培养。实验三:用提前制备的动物血清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培养成纤维细胞,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中α-SMA、Vim、ROCK1、LIMK1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TGF-β1、RhoA、ROCK1、LIMK1的mRNA含量;MTT法检测TGF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时相;用TGF刺激成纤维细胞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RhoA、ROCK1、LIMK1的mRNA含量。结果:实验一: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构建:1.HE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横纹清晰,细胞和大小、间隙一致,胞浆染色清晰,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3天、7天、14天、28天大鼠心肌组织细胞均出现细胞排列紊乱,坏死区细胞核固缩,胞浆减少或缺失,结缔组织增生。在3d组这种改变最明显,7d组、14d组相对减轻,28d组有所改善。2.心重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d组心重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7d组、14d组、28d组心重指数下降,P<0.05。3.羟脯氨酸含量测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d组、7d组、14d组、28d组羟脯胺酸含量明显增加,P<0.05,且随时间变化呈递增趋势。4.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d组、7d组的大鼠心肌组织中,可见明显α-SMA、Vim蛋白阳性表达,且P<0.05。14d、28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解毒通络方动物体内药效学观察:1.心重指数: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制备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采用注射后3天的造模方法。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重指数无明显增加,且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心脏指数无明显改变,且P>0.05。2.羟脯胺酸含量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下降,且P<0.05。3.HE染色:正常对照组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隙大小均一,胞浆染色均匀,模型组、卡托普利组以及各剂量中药组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纤维化表现,主要以细胞核固缩、心肌纤维溶解、断裂为主,细胞排列不规则,细胞结构破坏,细胞浆染色不均匀为主,卡托普利组与不同剂量中药组心肌纤维化程度较轻。4.Masson染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卡托普利组以及不同剂量中药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组织损伤,具体表现为细胞核固缩,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不规则,并出现大量蓝染的纤维胶原,并破坏心肌细胞,坏死部分有少量炎症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以及各剂量中药组心肌纤维化程度较轻。大鼠心肌组织中胶原纤维容积比(CV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明显增加,且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以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明显减少,且P<0.05。5.免疫组化法测定ColI、ColIII、α-SMA、Vim、LIMK1蛋白阳性表达面积:(1)I型胶原蛋白及III型胶原蛋白在免疫组化染色中显示为棕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型胶原蛋白及III型胶原蛋白阳性表达面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表达面积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2)α-SMA、Vim蛋白阳性表达表现为棕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α-SMA、Vim蛋白表达面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α-SMA、Vim蛋白表达面积明显下降,P<0.0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LIMK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实验三:解毒通络方对心肌成纤维细胞TGF-β1/LIMK1信号通路的作用1.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中α-SMA、Vim、ROCK1、LIMK1蛋白含量:(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α-SMA、Vim蛋白表达量有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卡托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量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成纤维细胞中ROCK1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中药低、中剂量组与中药高剂量组成纤维细胞中ROCK1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LIMK1蛋白表达量有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卡托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量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TGF-β1、RhoA、ROCK1、LIMK1mRNA含量:(1)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中TGF-β1的mRNA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TGF-β1mRNA的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中TGF-β1mRNA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2)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中RhoA、ROCK1的mRNA的表达量:与正常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RhoA、ROCK1的mRNA的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中RhoA、ROCK1mRNA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3)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中LIMK1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LIMK1mRNA的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中LIMK1mRNA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3.MTT法检测TGF-β1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时相:用不同浓度的TGF-β1刺激成纤维细胞后,根据吸光值计算细胞增殖率,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TGF-β1刺激成纤维细胞时,细胞表现出增殖现象,低浓度组、中浓度及高浓度组TGF-β1对细胞增殖均表现为24小时后出现增殖,48小时达到高峰,72小时后出现下降。而低浓度组在不同时间点均表现为最强的增殖率。中浓度组在各个时间点增殖率最低。所以在成纤维细胞增殖的研究中,选择低浓度(0.025 ng.ml-1)的TGF-β1为药物剂量,以48小时为时间点干预成纤维细胞。4.用TGF-β1刺激成纤维细胞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RhoA、ROCK1、LIMK1的mRNA含量:结果显示,(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RhoAmRNA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中RhoAmRNA含量明显减少。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ROCK1、LIMK1的mRNA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以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ROCK1、LIMK1的mRNA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1.应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5mg.kg-1腹腔注射大鼠,3天后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心肌组织中羟脯胺酸含量增加,心肌组织中α-SMA、Vim蛋白表达量增多,说明注射异丙肾上腺素3天后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制备成功。2.在应用解毒通络方干预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时,心肌纤维化有明显的改善。并通过抑制心肌胶原蛋白的分泌及沉积而实现抑制心肌纤维化。3.在体外应用解毒通络方干预大鼠成纤维细胞时,可通过下调TGF-β1/LIMK1信号通路中RhoA、ROCK1、LIMK1因子,抑制成纤维细胞中α-SMA、Vim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纤维化。4.在TGF-β1诱导大鼠成纤维细胞增殖时,解毒通络方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并通过下调TGF-β1/LIMK1信号通路中RhoA、ROCK1、LIMK1因子而实现的。

罗虹[6](2020)在《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对大鼠正畸牙移动骨改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肥胖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综合症,是由于脂肪代谢异常而使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世界有超过19亿的成年人超重,超过6.5亿的人患有肥胖,这些数据是1980年的两倍。传统观点认为,体重增加可以保护成年人的骨骼,肥胖对骨骼健康有益。然而,目前越来越多观点认为肥胖对骨骼健康有害,因为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高脂饮食诱发的肥胖症可以通过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和骨吸收增加,破坏骨小梁结构,并导致骨量减少。最近有一项研究发现高脂饮食可以通过增加破骨细胞和减少成骨细胞来破坏颌骨骨量和骨小梁结构,并造成牙槽骨水平性骨吸收。该研究还发现,在体外,成熟的脂肪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培养可导致破骨细胞生成增多。同时,高脂饮食还调节了牙槽骨中30种炎症基因的表达,例如Fam3c、InhBa、Tnfs11、Ackr2、Pxmp2和Chil3。这提示我们高脂饮食影响骨骼的机制可能涉及破骨细胞的形成和炎症基因的表达。正畸牙移动是机械刺激触发下,牙-牙槽复合体发生信号转导、细胞反应和组织改建的过程。在正畸力作用下牙根周围的骨组织会发生适应性改建以达到新的平衡,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一些释放的细胞因子和激素则对该过程有协同调节的作用。关于肥胖大鼠牙槽骨在正畸力作用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及可能的机制,迄今还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研究肥胖大鼠的正畸牙移动速率和张、压力侧牙槽骨骨微结构参数的变化,观察牙周组织中cathepsin K、RANKL、OPG、Runx2的表达、破骨细胞数目的变化以及压力侧牙龈中TNF-α、cathepsin K、RANKL、OPG mRNA的表达,探索肥胖对牙齿加力过程中牙槽骨改建的影响,进而探索其可能存在的机制,以期为肥胖患者的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一些线索。第一部分: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复合正畸牙移动大鼠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肥胖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并检测牙移动速率。方法:将80只3周龄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普食组(ND组)32只和高脂饮食组(HFD组)48只,分别饲喂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每周称量体重1次。喂养8周后,根据建模标准HFD组大鼠体重超过ND组体重均值的20%视为肥胖,最终得到ND组和HFD组大鼠各32只。每组按加力1、3、7、14天又均分为四小组,每小组8只鼠。分别在各组大鼠上颌左侧安装加力装置,未加力的右侧颌骨作为自身对照。内眦静脉采血检测血脂、血清TRAP和TNF-α等指标。麻醉后处死,测量大鼠体重、体长,对附睾脂肪和肾周脂肪进行称重,分别计算Lee’s指数和脂体比。收集双侧上颌磨牙及其周围牙槽骨,使用Micro-CT对各组大鼠上颌骨标本进行扫描,测量牙移动距离。结果:经过8周的饮食干预,HFD组大鼠的体重、体重增量、Lee’s指数和脂体比明显高于ND组大鼠(P<0.05)。HFD组血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ND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ND组(P<0.05)。ELISA结果显示,HFD组血清TRAP和TNF-α水平较ND组明显增高(P<0.05)。Micro-CT结果显示,HFD组大鼠在加力1、3、7天的牙移动距离明显快于ND组(P<0.05)。结论:高脂饮食饲喂8周可成功构建肥胖大鼠模型,在肥胖大鼠左上颌安装镍钛拉簧,可建立肥胖复合正畸牙移动大鼠模型。肥胖大鼠初期的牙移动速率快于正常体重大鼠。第二部分:未加力时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对大鼠牙槽骨的影响目的:探讨在未加力状态下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对大鼠牙槽骨骨微结构参数、破骨及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Micro-CT测量各组大鼠未加力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远中侧、远中颊根近中侧骨微结构参数。免疫组化检测近、远中侧牙周膜内cathepsin K、RANKL、OPG和Runx2的表达。TRAP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近、远中侧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收集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侧的牙龈,使用RT-PCR检测牙龈中TNF-α、cathepsin K、RANKL和OPG的mRNA的表达。结果:HFD组近中侧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小梁宽度(Trabecular thichness,Tb.Th)明显低于ND组,其骨小梁间隙(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明显高于ND组(P<0.05)。TRAP染色结果显示,HFD组和ND组在破骨细胞数量上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ND组相比,HFD组近中侧牙周组织中RANKL/OPG的表达增加,Runx2的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D组相比,HFD组近中侧牙龈中cathepsin K、RANKL和RANKL/OPG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而OPG的mRNA水平表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牙龈中的TNF-αmRNA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HFD组远中侧的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骨小梁数(Trabecular number,Tb.N)均低于ND组,Tb.Sp高于N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P染色结果显示,与ND组相比,HFD组远中侧的破骨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组在远中侧牙周组织RANKL/OPG的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HFD组Runx2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HFD组相比,ND组在近远中侧均观察到很少的cathepsin K阳性反应。结论:长期摄入高脂饮食会破坏大鼠牙槽骨的骨量和骨微结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通过增加破骨细胞数量、促进破骨细胞活性和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加快牙槽骨吸收。第三部分:正畸力下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对大鼠张压力侧牙槽骨改建的影响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对大鼠张、压力侧牙槽骨骨微结构参数、破骨及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Micro-CT检测加力1、3、7、14天后两组大鼠张力侧与压力侧牙槽骨骨微结构参数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组大鼠加力7天后张、压力侧牙周膜内cathepsin K、RANKL、OPG和Runx2的表达。采用TRAP染色观察两组大鼠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的改变。RT-PCR检测两组大鼠各加力时间点压力侧牙龈中TNF-α、cathepsin K、RANKL和OPG的mRNA的表达。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与ND组相比,HFD组压力侧的BV/TV、Tb.N、Tb.Th明显降低,Tb.Sp明显升高,张力侧的BMD、BV/TV、Tb.N、Tb.Th明显降低,Tb.Sp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ND组相比,HFD组张、压力侧牙周膜内cathepsin K、RANKL/OPG的表达均增高,Runx2的表达均降低(P<0.05)。HFD组张、压力侧的破骨细胞数均较ND组显着增多(P<0.05)。RT-PCR结果显示,与ND组相比,HFD组压力侧牙龈中TNF-α、cathepsin K、RANKL和RANKL/OPG的mRNA表达升高,OPG的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症可能通过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功能活性增强以及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进一步加快正畸力作用下的骨改建和牙槽骨骨微结构的破坏。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加快了压力侧牙槽骨吸收的速度,从而加快了肥胖大鼠初期正畸牙移动的速度。肥胖大鼠张力侧新骨形成的减少可能会降低正畸治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王祖文[7](2020)在《桑叶生物碱对CCl4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过程的中心环节,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和细胞基质(ECM)的过度沉积为其主要特征。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是可逆的,天然产物对肝纤维化的防治和改善已逐渐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本文首次就桑叶生物碱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小鼠肝纤维化的改善效果及作用机制。采用腹腔注射体积分数10%CCl4橄榄油溶液,联合高脂饮食饲喂,持续共8周,建立肝纤维化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50、100、200 mg/kg桑叶生物碱;阳性药物组灌胃100 mg/kg水飞蓟宾;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的蒸馏水,持续45天。灌胃期间观察小鼠生长情况,记录体质量。计算各组小鼠肝脏系数,采用HE和Masson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测定相关指标,实验结果如下:(1)在CCl4联合高脂饮食作用下,小鼠会出现精神状态变差、食欲减退、体质量显着下降等情况。经灌胃处理45天后,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小鼠精神状态等情况转好。与模型组比,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小鼠的体质量无显着升高(P>0.05),但高剂量组小鼠肝脏系数显着降低(P<0.05),且与阳性药物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小鼠经灌胃后,桑叶生物碱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相较于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相对清晰,肝细胞索排列较为整齐,胶原纤维减少,肝损伤明显减轻,组织纤维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通过测定各组小鼠肝功能相关指标发现:肝纤维化模型小鼠出现血浆转氨酶升高、胆红素、TP、ALB等生化指标异常,肝纤4项指标和组织HYP含量显着升高(P<0.05)。经灌胃处理45天后,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小鼠的血浆生化指标和胶原含量均有所改善。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血浆ALT、AST、AKP分别下降了60.60%、54.85%、49.72%%(P<0.05);HA、LN、PC-Ⅲ、IV-C、肝组织HYP分别下降了12.01%、15.77%、17.55%、17.42%、28.81%(P<0.05);TP、ALB分别升高了26.50%、27.75%(P<0.05);TBil、DBil水平分别下降了35.56%、74.50%(P<0.05)。实验条件下高剂量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血浆中ALT、AST、AKP、LN、PC-Ⅲ、IV-C、TP、ALB、TBil、DBil、肝组织HYP的作用效果与100 mg/kg水飞蓟宾效果相当(P>0.05),说明一定剂量的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肝纤维化具有改善作用。(3)通过测定小鼠血脂、机体抗氧化相关指标和炎症因子发现: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血脂异常、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和有炎症反应。经灌胃处理45天后,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小鼠上述情况有明显好转。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血浆TC、TG含量分别降低了28.67%、23.76%(P<0.05);血浆MDA含量下降了33.60%(P<0.05),GSH、SOD、T-AOC水平分别升高了136.83%、45.14%、78.13%(P<0.05),TNF-α、IL-6、肝组织COX-2分别下降了9.96%、11.06%、10.02%(P<0.05)。实验条件下高剂量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机体TC、TG、MDA、GSH的作用效果与100 mg/kg水飞蓟宾效果相当(P>0.05),说明一定剂量的桑叶生物碱能调节肝纤维化小鼠机体血脂水平,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炎症反应来改善小鼠肝纤维化。(4)通过测定小鼠肝组织中α-SMA、ColⅠ、ColⅢ含量以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和MMP-13、TIMP-1 mRNA相对表达量发现:CCl4联合高脂饮食刺激会激活HSC,导致ECM沉积,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组织TGF-β1、Smad2、Smad3、Smad4及TIMP-1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而Smad7、MMP-13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α-SMA、ColⅠ及ColⅢ含量分别下降了19.55%、19.93%、13.84%(P<0.05);TGF-β1、Smad3、Smad4和TIMP-1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了59.04%、56.73%、50.70%、49.09%(P<0.05);Smad7和MMP-1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升高了48.29%、25.72%(P<0.05)。实验条件下高剂量桑叶生物碱对α-SMA、ColⅠ、ColⅢ含量及TGF-β1、Smad4、MMP-13 mRNA表达的作用效果与100 mg/kg水飞蓟宾效果相当,说明桑叶生物碱能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和MMP-13、TIMP-1mRNA表达水平来改善肝纤维化。综上所述,桑叶生物碱对CCl4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具有改善作用。其改善机制一方面可能是与桑叶生物碱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炎症因子水平有关;另一方面,桑叶生物碱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有着显着的调控作用,并能通过抑制TIMP-1 mRNA表达、促进MMP-13 mRNA表达,从而抑制HSC增殖活化、促进胶原蛋白的降解、减少ECM的沉积。

马海涛[8](2020)在《菲诱导雌性大鼠肺和肝炎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前期多环芳烃(PAHs)对西北地区农村妇女健康影响研究为基础,通过建立菲(Phe)染毒雌性大鼠模型,来探讨Phe对雌性大鼠肺和肝氧化应激及炎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雌性大鼠30只按体重(180-200g)分为对照组(C)、低剂量组(L)和高剂量组(H)。将Phe溶解于玉米油中,对L和H组大鼠第一天分别采用180 mg/kg和900 mg/kg剂量进行灌胃染毒,其后两天分别采用90 mg/kg和450 mg/kg剂量进行腹腔注射染毒。对照组采用与实验组相同的方式给予等体积的玉米油。染毒72 h后采集大鼠全血,然后处死大鼠收集肺和肝组织;2.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浓度,WST法和TBA法分别检测肺和肝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来探讨氧化应激的发生;3.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法(RT-qPCR)检测肺和肝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0(IL-10)、白介素-35(IL-35)和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4.采用ELISA法检测肝脏中17型T辅助细胞(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的浓度来来探讨炎症的发生及其可能机制。结果:1.与C组相比,H组中肺和肝组织中SOD活性、MDA水平、血清8-OHdG浓度均显着性升高(P<0.05);2.与C组相比,肺组织H组TNF-α和IL-6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而TGF-β、IL-35和Foxp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性降低(P<0.05),IL-10蛋白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NA表达水平显着性降低(P<0.05);同时,与C组相比,肝脏H组中TNF-α和IL-6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着性升高,而TGF-β、IL-35、IL-10和Foxp3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着性降低(P<0.05);3.与C组相比,肝脏H组中IL-17浓度显着性升高(P<0.05)。结论:Phe暴露可能会诱发雌性大鼠肺和肝组织中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Treg细胞和Th17细胞之间的相互调节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Phe的炎症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徐莹[9](2019)在《虫草菌丝活性成分C0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背景及目的:在我国,无论相对发病率还是绝对病例数,肝纤维化患者均居世界首位,其主要病因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或药物性肝病等,肝纤维化不仅是肝脏损伤的病理修复反应,还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肝衰竭[1],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消耗社会资源的难治性疾病。因此,抗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治疗环节。西医学已有较多的临床试验报道,对于慢性病毒性(乙型、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逆转肝纤维化[2],但迄今临床上仍缺乏直接针对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有效治疗肝纤维化的生物或化学药物,而中药及其复方具有多组分、多途径与多环节的综合作用特点,近年来发现在抗肝纤维化治疗方面有明显优势,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如扶正化瘀胶囊(片)、复方鳖甲软肝片等[3-5]。虫草菌丝作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药物扶正化瘀胶囊/片中最重要的扶正药物,课题组前期大量研究证实以虫草菌丝为主药的扶正药物在促进肝纤维化逆转中发挥主要作用,为了解析其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课题组前期开展系列活性导向研究,并在近两年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成功从虫草菌丝主要活性部位中分离并证实了一种脂溶性成分C02是虫草菌丝抗肝纤维化主要活性成分,课题组目前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但由于C02成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制约了其进一步的新药开发与应用。因此本研究拟开展C02体内外抗肝纤维化研究,试图解析其抗肝纤维化机制,为其新药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2.方法:(1)C02体内抗肝纤维化作用与机制研究:建立CCl4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及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给予C02干预治疗后,收集血清及肝组织。通过肝组织HE及天狼猩红胶原染色、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血清肝功能指标、纤维化相关指标因子的免疫组化及蛋白、基因水平变化等检测,探讨虫草菌丝活性成分C02潜在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2)C02对肝星状细胞(HSCs)与巨噬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体外采用不同浓度的C02对激活的JS-1(小鼠肝星状细胞)进行干预,观察HSCs活化、增殖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变化;采用不同浓度的C02对LPS激活的巨噬细胞(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进行干预,检测巨噬细胞活化、增殖相关指标基因及蛋白的变化。(3)C0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抑制HSCs活化的研究:体外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活化模型,给予C02及STAT1抑制剂干预24 h,去药后与正常JS-1细胞共培养24 h,分别收取RAW264.7巨噬细胞及JS-1细胞,检测巨噬细胞及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相关指标基因及蛋白的变化。观察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C02的干预作用;3.结果:(1)C02对CCl4诱导肝纤维化小鼠的干预作用:C02对CCl4诱导的纤维化小鼠肝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C02中、高剂量组可有效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且高剂量组药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小鼠肝组织天狼猩红染色、胶原半定量及肝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可有效减少胶原沉积及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组织羟脯氨酸结果与胶原半定量结果基本一致(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02用药组α-SMA、COL-I表达较模型组显着减少,且C02高剂量组药效优于低剂量组,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表达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P<0.01或P<0.05)。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p-ERK/ERK、PDGF、TNF-α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较模型组相比,C02高剂量组M1型巨噬细胞表型相关蛋白STAT1及IRF5表达下调(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小鼠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11b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有所增加。(2)C02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干预作用:C02对DMN诱导的纤维化大鼠肝功能有改善作用,C02中、高剂量组可有效降低AST、ALT含量,且高剂量组药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大鼠天狼猩红染色、胶原半定量及肝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可有效减少胶原沉积及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组织羟脯氨酸结果与胶原半定量结果基本一致(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02用药组α-SMA、COL-I表达较模型组显着减少,且C02高剂量组药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结果与免疫组化的结果表达基本一致。Western-blot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p-ERK/ERK、PDGF、TNF-α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较模型组相比,C02高剂量组M1型巨噬细胞表型相关蛋白STAT1及IRF5表达下调(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大鼠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163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有所增加。(3)C02对肝星状细胞(HSCs)及巨噬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C02能够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小鼠肝星状细胞(JS-1)及原代肝星状细胞的增殖(P<0.05);JS-1细胞经5 ng/m L TGF-β1处理激活造模,采取不同浓度C02干预,较模型组相比,40μM C02可显着降低JS-1细胞α-SMA和COL-I基因及蛋白的水平(P<0.05);F-actin细胞染色结果显示,C02在20μM、40μM浓度时可成不同程度降低JS-1细胞F-actin的表达;原代小鼠肝星状细胞的油红染色实验结果显示,C02可显着增加原代肝星状细胞胞质内脂滴含量。RAW264.7巨噬细胞经100 ng/m L LPS处理激活造模,采取不同浓度C02干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较模型做相比,C02在10μM浓度时TGF-β1、IL-1、PDGF等相关炎性因子较模型组m RNA表达下降(P<0.01或P<0.05);Elisa结果显示,5μM和10μM C02可在2 h-36 h内持续降低巨噬细胞分泌PDGF-BB的含量(P<0.05),2.5μM、5μM和10μM C02可在8 h-36 h内持续降低巨噬细胞i NOS分泌量(P<0.05);C02对巨噬细胞的起效浓度较对HSCs的起效浓度低2-16倍。(4)C0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抑制HSCs活化的研究:RAW264.7巨噬细胞与JS-1细胞共培养:LPS激活的RAW264.7巨噬细胞给予C02及STAT1抑制剂干预24h,去药后与JS-1细胞共培养24 h,模型组JS-1细胞α-SMA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02干预后,高剂量组α-SMA m RNA表达下调(P<0.05),细胞爬片免疫荧光α-SMA检测也得到同样的结果;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可抑制JS-1细胞p-ERK/ERK的蛋白表达(P<0.01或P<0.05)。STAT1抑制剂组可抑制JS-1细胞α-SMA、COL-I m RNA的表达水平,STAT1抑制剂联合C02高剂量组药效优于STAT1或C02高剂量组单用组(P<0.05);STAT1抑制剂及C02可抑制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11b及PDGF m RNA表达水平,且STAT1抑制剂联合C02高剂量组药效优于STAT1或C02高剂量组单用组(P<0.05)。4.结论:(1)体内药效学研究表明C02可有效改善CCl4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及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肝功能及纤维化程度,C02可以抑制M1型巨噬细胞及HSCs活化,同时发现C02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与PDGF/ERK信号通路有关。(2)体外实验研究表明C02可能通过抑制STAT1进而抑制M1型巨噬细胞活化,从而减少PDGF-BB、TNF-α等因子释放,进而抑制HSCs的活化,其抑制HSCs活化的作用机制与PDGF/ERK信号通路有关。

陈德权[10](2019)在《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及与nesfatin-1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能量平衡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长期肥胖会对雄性生殖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但其机制还不清楚。最新研究表明:nesfatin-1不仅是调节食欲和能量平衡的代谢分子,还能促进雄性生殖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慢性低度炎症是肥胖所致男性生殖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肥胖、nesfatin-1、炎症反应及雄性生殖功能间的相互关系还不清楚。长期运动和饮食干预可有效下调体内能量平衡状态以减肥,也能改善肥胖引起的炎症反应增加及雄性生殖功能减退,但是否与nesfatin-1有关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饮食和运动改变体内能量平衡状态,探究不同能量平衡状态下雄性生殖功能与nesfatin-1和炎症反应的关系,并尝试从中枢和外周探讨nesfatin-1对HPT轴的作用机制,为揭示代谢分子调控生殖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也为探寻改善肥胖引起生殖功能低下的有效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45只刚断乳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28只,进食标准饲料)和高脂饲料组(HFD组,117只,进食高脂饲料)。10周肥胖造模后,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成4组:肥胖对照组(OC,n=28)、肥胖饮食控制组(OR,n=28)、肥胖中等负荷运动组(OE,n=28)、肥胖饮食控制结合中等负荷运动组(ORE,n=28)。OR、ORE进食量为OC组的70%,OE和ORE进行8周的跑台运动。在取材前将对各组小鼠一分为二,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nesfatin-1(15ug/kgBW),1次/天,连续注射3天后取样,主要采用细胞计数、H-E染色、ELISA、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等方法对血液、下丘脑和睾丸中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研究结果结果一:(1)进食18周高脂饲料造成雄性小鼠肥胖时,也显着降低血清LH、FSH、T浓度,升高血清E2浓度;肥胖降低生殖腺相对质量、引起睾丸生精细胞层结构紊乱、厚度和面积均显着下降,最终导致精子浓度、活力显着下降;肥胖后小鼠血清nesfatin-1和IL-10浓度下降(P<0.05),hsCRP、IL-1β浓度升高(P<0.05)可能是引起雄性小鼠生殖功能下降的机制;nesfatin-1注射后OC组血清nesfatin-1和IL-10浓度升高(P<0.05),hsCRP、IL-1β浓度下降(P<0.05),LH、FSH和T浓度增加(P<0.05)验证了上述机制。(2)肥胖后下丘脑中GnRH和nesfat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IL-10 mRNA表达下降(P<0.05),TNF-α和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IKKβ和NF-кB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也均升高(P<0.05)。nesfatin-1注射后,OC组小鼠下丘脑中nesfatin-1、IL-10、GnRH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5),TNF-α和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IKKβ和NF-кB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下降(P<0.05)。(3)肥胖后小鼠睾丸中nesfatin-1与SF-1的mRNA和蛋白、P450scc mRNA表达均下降(P<0.05);肥胖后小鼠睾丸IL-10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0.05),TNF-α和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造成IKKβ和NF-кB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1)。nesfatin-1注射能升高OC组小鼠睾丸中nesfatin-1、IL-10、SF-1、StAR、P450scc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P<0.05),能降低TNF-α和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IKKβ和NF-кB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结果二:(1)8周饮食控制和联合干预显着升高肥胖小鼠血清LH、T浓度时,也显着降低血清E2浓度;饮食控制和联合干预改善雄性小鼠生殖腺形态和睾丸生精细胞层结构,增加生精细胞层厚度和面积,增加精子活力和浓度(P<0.05);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后,血清nesfatin-1、IL-10浓度显着增加,hsCRP、TNF-α、IL-1β浓度下降可能是引起雄性小鼠生殖功能改善的机制;nesfatin-1注射后各个干预组nesfatin-1、IL-10浓度显着增加,hsCRP和IL-1β浓度显着下降,LH、FSH和T浓度增加验证了上述机制。(2)饮食和运动干预显着升高OR组和ORE组下丘脑中GnRH和nesfat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各组下丘脑中IL-10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TNF-α和IL-1β的mRNA与蛋白表达量,最终引起IKKβ和NF-кB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nesfatin-1注射后,饮食和运动组小鼠下丘脑中nesfatin-1、IL-10、GnRH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下降,各个干预组的IKKβ和NF-кB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下降。(3)饮食和运动干预显着升高睾丸中nesfatin-1、SF-1、StAR和P450scc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同时,也显着增加IL-10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TNF-α和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降低IKKβ和NF-кB的mRNA蛋白表达(P<0.05)。nesfatin-1注射显着增加各干预组小鼠睾丸中nesfatin-1、SF-1、StAR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升高各干预组P450scc mRNA表达量(P<0.05)和ORE组小鼠睾丸中P450scc蛋白表达量(P<0.05);显着增加各干预组IL-10 mRNA及蛋白表达(P<0.05),显着降低各干预组小鼠睾丸中TNF-αmRNA及OE组TNF-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各干预组IL-1βmRNA及OR和ORE组IL-1β蛋白表达,降低各干预组IKKβ和NF-кB mRNA和pIKKβ蛋白表达(P<0.05)。结论(1)不同能量平衡状态下,短期注射nesfatin-1均能通过增加对下丘脑中GnRH和睾丸中睾酮合成酶的刺激作用,或通过抑制下丘脑和睾丸中炎症信号通路激活,上调GnRH释放和睾酮合成。(2)长期能量正平衡(肥胖)诱发雄性小鼠出现促性腺机能减退症,中枢(下丘脑)和外周(睾丸)nesfatin-1表达下降,直接和间接(引发炎症反应)抑制了HPT轴的中枢GnRH表达和外周睾酮合成,可能是引起促性腺机能减退症的机制之一。(3)长期饮食和运动干预能有效的上调下丘脑和睾丸nesfatin-1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上调Gn RH的释放和睾酮的合成,有效缓解肥胖引起的促性腺机能减退症。

二、乙醇慢性摄入对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TGF-β、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醇慢性摄入对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TGF-β、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组学的中蜂蜂蜜对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蜂蜜的研究进展
        1.1.1 蜂蜜的分类
        1.1.2 蜂蜜的成分
        1.1.3 蜂蜜对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的影响
        1.1.4 蜂蜜的其他生物活性
    1.2 多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
        1.2.2 蛋白质组学
        1.2.3 代谢组学
        1.2.4 多组学技术在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中的应用
    1.3 展望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中蜂蜂蜜的营养组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2.2.4 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
        2.2.5 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中蜂蜂蜜的理化性质及化学组成
        2.3.2 中蜂蜂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2.3.3 中蜂蜂蜜对H_2O_2诱导的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蜂蜂蜜对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及代谢表型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动物实验设计
        3.2.3 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分析
        3.2.4 高分辨质谱分析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蜂蜂蜜提高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
        3.3.2 摄入中蜂蜂蜜后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筛选
        3.3.3 摄入中蜂蜂蜜后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变化
        3.3.4 血清抗氧化能力和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3.3.5 摄入中蜂蜂蜜后的血清代谢通路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中蜂蜂蜜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动物实验设计
        4.2.3 生化指标分析
        4.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中蜂蜂蜜提高小鼠血清抗氧化能力
        4.3.2 中蜂蜂蜜保护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肠道微生物组学的中蜂蜂蜜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动物实验设计
        5.2.3 生化指标分析
        5.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5.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5.2.6 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中蜂蜂蜜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疾病活动指数
        5.3.2 中蜂蜂蜜减少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炎症反应
        5.3.3 中蜂蜂蜜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氧化应激稳态
        5.3.4 中蜂蜂蜜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组学的中蜂蜂蜜对小鼠代谢紊乱的影响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动物实验设计
        6.2.3 生化指标分析
        6.2.4 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
        6.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2.6 肝脏转录组学分析
        6.2.7 肝脏脂肪酸代谢组学分析
        6.2.8 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
        6.2.9 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代谢组学分析
        6.2.10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中蜂蜂蜜降低正常小鼠的代谢紊乱风险
        6.3.2 中蜂蜂蜜改善代谢紊乱小鼠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
        6.3.3 中蜂蜂蜜重塑代谢紊乱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物
    6.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中西医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柴芪益肝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前言
    第一节 临床资料
    第二节 分组与治疗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前言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柴芪益肝方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节 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指标检测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流行病学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1.2.2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1.2.3 枯否细胞与肝纤维化
        1.3 西医治疗
        1.3.1 药物治疗
        1.3.2 肝脏移植
    2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沿革
        2.2 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2.4 中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2.4.1 单味中药
        2.4.2 中药复方
        2.4.3 针灸治疗及其他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1.4.1 药物
        1.4.2 50%的CCl4 溶液配制
        1.4.3 制备秋水仙碱
        1.4.4 制备10%的水合氯醛
        1.4.5 制备4%多聚甲醛固定液
        1.4.6 封闭液
        1.4.7 2XSDS蛋白上样缓冲液
        1.4.8 电泳液
        1.4.9 1X转膜液
    2.实验方法
        2.1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2.1.1 分组方法
        2.1.2 造模方法
        2.1.3 给药方法
        2.2 标本采集
        2.2.1 血清标本的采集
        2.2.2 肝脏病理切片制备
        2.3 HE染色制备
        2.4 Masson染色制备
        2.5 血清中ROS、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
        2.6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
        2.6.1 肝组织样本的采集
        2.6.2 肝组织内总RNA的提取
        2.6.3 RNA浓度的测定
        2.6.4 反转录反应
        2.6.5 Real-time q PCR扩增
        2.7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I、Collagen III蛋白的表达
        2.7.1 组织样本的采集
        2.7.2 肝组织内总蛋白的提取
        2.7.3 总蛋白的保存
        2.7.4 SDS-PAGE凝胶电泳
        2.7.5 转膜
        2.7.6 封闭
        2.7.7 孵育抗体
        2.7.8 发光显影
        2.8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3.1.1 大鼠一般情况
        3.1.2 肝脏组织肉眼变化
        3.1.3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3.2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ROS、MDA、SOD、GSH-Px的影响
        3.2.1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ROS表达的影响
        3.2.2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3.2.3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3.2.4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GSH-Px含量的影响
        3.3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
        3.3.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mRNA表达的影响
        3.3.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3.3.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mRNA表达的影响
        3.3.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mRNA表达的影响
        3.3.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RNA表达的影响
        3.3.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3.3.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 mRNA表达的影响
        3.3.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 mRNA表达的影响
        3.4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3.4.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4.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3.4.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3.4.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蛋白表达的影响
        3.4.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4.1.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
        4.1.2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4.2 氧化应激反应与肝纤维化
        4.3 PKCα/Nrf2/RO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4.4 α-SMA、E-cadherin与肝纤维化
        4.5 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与肝纤维化
        4.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4)典型膳食油脂胃肠道消化吸收特性及其对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膳食油脂在胃肠道中的消化过程
    1.2 膳食油脂在胃肠道中的吸收过程
    1.3 膳食油脂组成对胃肠道消化与吸收过程的影响
        1.3.1 膳食油脂组成对消化过程的影响
        1.3.2 膳食油脂组成对吸收作用的影响
    1.4 膳食油脂摄入与肠道慢性炎症
        1.4.1 膳食油脂总摄入水平
        1.4.2 饱和脂肪酸(SFA)
        1.4.3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1.4.4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1.4.5 脂肪酸链长
    1.5 膳食油脂与肠道微生物稳态
        1.5.1 高脂膳食与肠道微生物
        1.5.2 油脂组成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5.3 膳食油脂、肠道微生物和胆汁酸代谢
    1.6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典型膳食油脂在模拟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脂肪酸组成分析
        2.3.2 TAG结构分析
        2.3.3 体外消化模型构建
        2.3.4 消化产物性质表征
        2.3.5 消化过程中脂肪酸释放动力学表征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油脂组成
        2.4.2 不同油脂在胃肠道消化阶段理化性质的变化
        2.4.3 胃消化过程中脂肪乳滴界面蛋白变化情况
        2.4.4 不同油脂在小肠消化过程中总脂肪酸释放行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油脂肠道消化脂肪酸释放规律及其摄入对大鼠餐后血脂组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
        3.3.2 小肠消化过程中脂肪酸释放情况表征
        3.3.3 动物饲养及样品采集
        3.3.4 血脂四项指标测定
        3.3.5 血清样品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3.3.6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油脂在小肠消化过程中脂肪酸释放情况
        3.4.2 不同油脂灌胃对餐后血脂指标的影响
        3.4.3 不同油脂灌胃对餐后血清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4 膳食油脂脂肪酸组成与餐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
        3.4.5 膳食油脂脂肪酸组成与餐后血清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油脂长期摄入对大鼠小肠组织结构和炎症水平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饲养
        4.3.2 组织样品收集
        4.3.3 H&E切片制作
        4.3.4 肠道组织形态学观察
        4.3.5 血脂指标测定
        4.3.6 肠道粘膜屏障基因、Toll样受体基因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分析
        4.3.7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油脂长期摄入对大鼠表观指标的影响
        4.4.2 不同油脂长期摄入对大鼠小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4.4 大鼠小肠粘膜屏障、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4.4.5 膳食油脂脂肪酸组成与炎症基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油脂摄入对大鼠结肠组织健康和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饲养
        5.3.2 组织及样品收集
        5.3.3 血脂指标测定
        5.3.4 结肠内容物和血清中胆汁酸含量测定
        5.3.5 结肠H&E切片制作及组织形态学观察
        5.3.6 结肠内容物SCFA含量测定
        5.3.7 肠道微生物组成
        5.3.8 结肠和肝脏组织中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3.9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大鼠表观指标
        5.4.2 不同油脂对结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5.4.3 不同油脂对结肠内容物中SCFA含量的影响
        5.4.4 不同油脂对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5.4.5 不同油脂对SD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5.4.6 相关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油脂摄入对大鼠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实验动物及样品
        6.3.2 粪便样品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6.3.3 结肠内容物样品水分含量测定
        6.3.4 粪便样品中还原糖、水溶性蛋白和金属元素含量测定
        6.3.5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粪便样品中脂肪酸分布
        6.4.2 结肠内容物水分含量、粪便还原糖和水溶性蛋白的含量
        6.4.3 粪便样品中金属元素含量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和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基于TGF-β1/LIMK1信号通路研究解毒通络方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肌纤维化的现代研究
        1 心肌纤维化概念
        2 心肌纤维化发病机制
        3 心肌纤维化的现代治疗
        4 小结
    综述二 心肌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从中医角度探讨心肌纤维化病因病机
        2 毒伤血络学说
        3 中医药治疗心肌纤维化
        4 解毒通络方药的现代研究
        5 小结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心肌纤维化大鼠模型的构建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解毒通络方对大鼠心肌纤维化抑制作用的体内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解毒通络方对心肌成纤维细胞TGF-β1/LIMK1信号通路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第一部分 解毒通络方对大鼠体外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解毒通络方抑制大鼠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
        4 实验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7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对大鼠正畸牙移动骨改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复合正畸牙移动大鼠模型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未加力时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对大鼠牙槽骨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正畸力下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对大鼠张压力侧牙槽骨改建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对骨代谢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7)桑叶生物碱对CCl4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桑叶生物碱的研究现状
        1.1.1 提取纯化方法
        1.1.2 检测方法
        1.1.3 药理作用
    1.2 肝纤维化
        1.2.1 发病机制
        1.2.2 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在肝纤维发生中的作用
        1.2.3 TGF-β1/Samd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1.3 肝纤维化造模方式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生长指标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动物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桑叶生物碱的制备
        2.3.2 动物分组及饲养
        2.3.3 实验样品的收集
        2.3.4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2.3.5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生长情况
        2.4.2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最终体质量的影响
        2.4.3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2.4.4 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动物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桑叶生物碱的制备
        3.3.2 动物分组及饲养
        3.3.3 实验样品收集
        3.3.4 指标测定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血浆ALT、AST和 AKP活力的影响
        3.4.2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血浆TP和ALB水平的影响
        3.4.3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血浆TBil和 DBil含量的影响
        3.4.4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肝纤4项指标的影响
        3.4.5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肝组织HYP含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血脂、抗氧化能力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试剂
        4.2.4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桑叶生物碱的制备
        4.3.2 动物分组及饲养
        4.3.3 实验样品收集
        4.3.4 指标测定
        4.3.5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血浆TC和TG含量的影响
        4.4.2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血浆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4.4.3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机体炎症因子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肝脏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动物
        5.2.3 主要试剂
        5.2.4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桑叶生物碱的制备
        5.3.2 动物分组及饲养
        5.3.3 实验样品的收集
        5.3.4 指标测定
        5.3.5 肝脏mRNA表达量的测定
        5.3.6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α-SMA、ColⅠ及ColⅢ含量的影响
        5.4.2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5.4.3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MMP-13和TIMP-1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菲诱导雌性大鼠肺和肝炎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PM2.5 组成及其危害
    1.2 PAHs的来源及其危害
    1.3 Phe与炎症的关系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和试剂
    2.2 主要溶液配制
    2.3 实验动物
    2.4 动物模型建立
    2.5 实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热点分析
    3.2 Phe 对雌性大鼠肺和肝组织病理损伤
    3.3 Phe对雌性大鼠肺和肝SOD活性、MDA含量和8-OHdG浓度的影响
    3.4 Phe对雌性大鼠肺和肝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3.5 Phe对雌性大鼠肺和肝抑炎细胞因子和Treg细胞关键转录因子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动物模型建立
    4.2 Phe对雌性大鼠肺和肝的病理损伤
    4.3 Phe 对雌性大鼠肺和肝氧化应激的影响
    4.4 Phe对雌性大鼠肺和肝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4.5 Phe 对雌性大鼠抑炎细胞因子和 Treg 细胞关键转录因子的影响
    4.6 Treg 细胞与 Th17 细胞之间的联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虫草菌丝活性成分C0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C02对CCl_4诱导肝纤维化小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2.2 血清肝功能检测
        2.3 蛋白免疫印迹
        2.4 肝组织HE染色
        2.5 肝组织天狼猩红染色及胶原半定量
        2.6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
        2.7 肝组织和细胞总RNA抽提
        2.8 Real time PCR
        2.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小鼠基本情况
        3.2 小鼠体重、肝重、脾重、肝体比及脾体比的变化情况
        3.3 C02对CCl_4 肝纤维化小鼠血清ALT、AST的影响
        3.4 C02对CCl_4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及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C02对CCl_4 肝纤维化小鼠肝脏α-SMA、COL-I表达的影响
        3.6 C02对CCl_4诱导肝纤维化小鼠肝内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
        3.7 C02 对促纤维化相关因子PDGF-BB、TNF-α表达的影响
        3.8 C02对JNK/ERK/P38 信号通路的影响
        3.9 C02 对巨噬细胞活化相关蛋白IRF5、STAT1 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02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2.2 血清肝功能检测
        2.3 蛋白免疫印迹
        2.4 肝组织HE染色
        2.5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
        2.6 肝组织和细胞总RNA抽提
        2.7 Real time PCR
        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基本情况
        3.2 大鼠体重、肝重、脾重、肝体比及脾体比的变化情况
        3.3 C02对DMN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T、AST含量的影响
        3.4 C02对DMN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及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C02对DMN肝纤维化大鼠肝脏α-SMA、COL-I表达的影响
        3.6 C02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内巨噬细胞表型的调控作用
        3.7 C02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促纤维化因子PDGF-BB、TNF-α表达的影响
        3.8 C02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JNK/ERK/P38 信号通路的影响
        3.9 C02对巨噬细胞活化相关蛋白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02对肝星状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分离原代小鼠肝星状细胞
        2.3 原代肝星状细胞存活率鉴定
        2.4 原代肝星状细胞的纯度鉴定
        2.5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2.6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2.7 Real Time PCR
        2.8 蛋白免疫印迹
        2.9 ELISA检测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C02对JS-1细胞活力及增殖的影响
        3.2 C02对JS-1 细胞α-SMA、COL-I表达的影响
        3.3 C02 对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α-SMA、COL-I表达的影响
        3.4 C02对巨噬细胞的增殖及活力的影响
        3.5 C02 对巨噬细胞分泌相关炎性因子PDGF-BB、TNF-α、TGF-β1、IL-1 mRNA的影响
        3.6 C02 对巨噬细胞分泌PDGF-BB、TNF-α、iNOS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02通过巨噬细胞影响肝星状细胞的活化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Transwell细胞共培养
        2.3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2.4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2.5 Real Time PCR
        2.6 蛋白免疫印迹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共培养不同时间点巨噬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影响
        3.2 共培养24h巨噬细胞CD11b、CD206 表达变化
        3.3 共培养24h巨噬细胞PDGF-BB、TNF-α、TGF-β1、IL-1 mRNA的变化
        3.4 共培养24h培养上清中PDGF-BB、TNF-α蛋白含量变化
        3.5 共培养24h巨噬细胞IRF-5、STAT1 mRNA表达变化
        3.6 共培养24h巨噬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影响
        3.7 共培养24h对 JS-1 细胞ERK、P-ERK的影响
        3.8 STAT1 抑制剂及C02 干预后巨噬细胞STAT1 mRNA变化情况
        3.9 STAT1 抑制剂及C02 干预后巨噬细胞CD11b、CD206 mRNA的表达变化
        3.10 STAT1 抑制剂及C02 干预后巨噬细胞分泌促炎因子PDGF-BB、TNF-α变化情况
        3.11 STAT1抑制剂干预后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情况
    4 本章小结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本文的创新点
附录1 :文献综述 肝脏微环境中各种细胞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2: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及与nesfatin-1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前言
    1 立题依据及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
    4 研究思路和技术线路
        4.1 研究思路
        4.2 技术线路
文献综述
    前言
    1 肥胖对男性或雄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1.1 肥胖对男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1.2 肥胖对雄性动物生殖功能的影响
    2 慢性系统性炎症在介导肥胖所致生殖功能低下中的作用及机制
        2.1 肥胖所致下丘脑炎症影响能量平衡中枢及生殖中枢神经元功能
        2.2 肥胖所致炎症影响雄性睾丸的生殖功能
    3 NUCB2/nesfatin-1及其在介导肥胖所致生殖功能低下中的作用及机制
        3.1 NUCB2/Nesfatin-1的结构
        3.2 NUCB2/Nesfatin-1在HPT轴中的表达及分布
        3.3 NUCB2/nesfatin-1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及机制
        3.4 NUCB2/nesfatin-1对雄性生殖功能的调节及机制
        3.5 nesfatin-1的抗炎作用
        3.6 肥胖对体内NUCB2/nesfatin-1水平的影响
    4 饮食控制对肥胖所致男性生殖功能低下的改善
    5 饮食控制对肥胖所致炎症的影响
        5.1 饮食控制对肥胖所致下丘脑炎症反应的影响
        5.2 饮食控制对肥胖所致外周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6 饮食控制对肥胖男性/雄性nesfatin-1的影响
    7 运动对肥胖男性/雄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7.1 运动对肥胖男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7.2 运动对肥胖雄性动物生殖功能的影响
    8 运动改善肥胖所致雄性生殖功能低下的炎症相关机制
        8.1 运动改善肥胖所致下丘脑炎症的机制
        8.2 运动对炎症所致睾酮生成所需蛋白和酶表达水平下降的影响
    9 运动对肥胖男性/雄性体内NUCB2/nesfatin-1的影响
        9.1 运动对肥胖动物体内NUCB2/nesfatin-1水平的影响
        9.2 运动对肥胖男性血清NUCB2/nesfatin-1水平的影响
        9.3 运动与nesfatin-1的抗炎作用
    10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前言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仪器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1.3 实验动物与分组
        1.4 小鼠夜间12小时进食热量与饮水量测定
        1.5 动物处死
        1.6 体重、体长、体脂指标的测量
        1.7 血清的制备
        1.8 生殖腺形态指标的测量
        1.9 酶联免疫法(ELISA)测试血清指标
        1.10 睾丸组织石蜡包埋并切片
        1.11 睾丸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微镜拍照及数据测算
        1.12 附睾中精子浓度和精子活力的测定
        1.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进食热量及对雄性小鼠体重、体脂的影响
        2.2 nesfatin-1注射对小鼠夜间12h进食热量、饮水量、体重、体脂的影响
        2.3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2.4 nesfatin-1注射对各组小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2.5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生殖腺形态的影响
        2.6 nesfatin-1注射对各组小鼠生殖腺形态的影响
        2.7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睾丸组织结构的影响
        2.8 nesfatin-1注射对小鼠睾丸组织结构的影响
        2.9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精子浓度和活力的影响
        2.10 nesfatin-1注射对小鼠精子参数的影响
        2.11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小鼠血清nesfatin-1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12 nesfatin-1注射对小鼠血清nesfatin-1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3 讨论
        3.1 肥胖(能量正平衡)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3.2 饮食控制(能量负平衡)对肥胖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3.3 运动干预(能量负平衡)对肥胖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3.4 饮食控制结合运动干预(能量负平衡)对肥胖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及与下丘脑中nesfatin-1的关系
    前言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仪器厂家与型号
        1.2 实验试剂、材料及试剂配制
        1.3 实验动物与分组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雄性小鼠下丘脑GnRH和NUCB2 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2 nesfatin-1注射后下丘脑GnRH和NUCB2 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3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雄性小鼠下丘脑炎症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4 nesfatin-1注射对下丘脑炎症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雄性小鼠下丘脑NF-кB/IKKβ信号通路分子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2.6 nesfatin-1注射对下丘脑炎症信号通路IKKβ/NF-κB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肥胖(能量正平衡)所致雄性生殖功能低下的下丘脑机制
        3.2 饮食控制(能量负平衡)改善肥胖所致雄性小鼠生殖功能低下的下丘脑机制
        3.3 运动干预(能量负平衡)改善肥胖所致生殖功能低下的下丘脑机制
        3.4 饮食控制结合运动干预(能量负平衡)改善肥胖雄性生殖功能低下的下丘脑机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及与睾丸中nesfatin-1的关系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与分组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与分组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雄性小鼠睾丸睾酮合成酶、NUCB2 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2 nesfatin-1注射对睾丸睾酮合成酶和NUCB2/nesfatin-1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3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雄性小鼠睾丸炎症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4 nesfatin-1注射对睾丸中炎症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雄性小鼠睾丸IKKβ/NF-кB 信号通路分子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2.6 nesfatin-1注射对雄性小鼠睾丸中IKKβ/NF-кB 信号通路分子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肥胖(能量正平衡)所致雄性生殖功能低下的睾丸机制
        3.2 饮食控制(能量负平衡)改善肥胖所致生殖功能低下的睾丸机制
        3.3 运动干预(能量负平衡)改善肥胖所致生殖功能低下的睾丸机制
        3.4 饮食控制结合运动干预(能量负平衡)改善肥胖雄性生殖功能低下的睾丸机制
    4 小结
全文总结
研究创新点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课题来源
本科至博士期间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四、乙醇慢性摄入对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TGF-β、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组学的中蜂蜂蜜对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的影响机制研究[D]. 赵浩安. 西北大学, 2021(10)
  • [2]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周怡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D]. 吕艳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典型膳食油脂胃肠道消化吸收特性及其对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D]. 叶展. 江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TGF-β1/LIMK1信号通路研究解毒通络方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D]. 宋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高脂饮食诱导性肥胖对大鼠正畸牙移动骨改建的影响[D]. 罗虹.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桑叶生物碱对CCl4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祖文. 西南大学, 2020(01)
  • [8]菲诱导雌性大鼠肺和肝炎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马海涛. 兰州大学, 2020(01)
  • [9]虫草菌丝活性成分C0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D]. 徐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不同能量平衡状态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及与nesfatin-1关系的研究[D]. 陈德权. 上海体育学院, 2019

标签:;  ;  ;  ;  ;  

长期饮酒对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TGF-β和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