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高考汉语模拟试题

1998年高考汉语模拟试题

一、1998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论文文献综述)

谭烁[1](2012)在《2011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语文知识类试题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深入推进,社会对语文高考命题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创新以寻求更优化的考察方式一直是高考语文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何才能更为准确、更为科学地体现语文知识考察对学生的选拔性,是我们必须不断研究和探索的根本方向。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作为语文高考的重要部分之一,对其内容的学习和复习方法却一直单一化、机械化。多数学校采取高三集中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来进行突击式复习,并以突击式复习方式为主,这种学习和复习的现状,改变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目标,令人担忧。“考”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学”,“考”是“手段”,“学”是“目的”,以“考”带“学”是对的,但以“考”代“学”就本末倒置了。对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进行专门、深入的分析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考”对“学”的引导作用,是有一定意义的。我们必须反思高考的教育导向的作用是否完善,高考的内容是否迎合了检验人才的标准。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语文知识概念的分析,从语文知识、语文高考以及课程改革下的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的总体特点方面进行综述,了解当下我们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的总体特点。第二部分是从题型设置、命题形式以及内容特点三个大方面对2011年全国语文知识类试题进行比较。第三部分对比较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对教学、学习方式的引导是否科学,与新课标及课本是否适切等结论。最后一部分则是针对现在的试题形式进行反思,并对教学内容、形式以及考查方式进行建议。语文知识类试题的考察重点已在由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通过2011年全国各地17套语文试卷中的语文知识类试题的研究,不难看出各地高考语文的广大工作者都在孜孜不倦的寻求最能适切新课标与语文课本的高考语文试卷,但这是一条漫长而困难重重的道路,对于语文知识类试题的出题模式应有更为开放性的形式,语文与语文知识的教育应该回归到与客观需要相适性的位置。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图表法等。

李玲蔚[2](2020)在《高考语文测试对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系统建构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迄今为止,国民汉语能力测试问题还未有专门、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分三个部分讨论高考语文测试对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系统构拟的启示:其一,文章界定了国民汉语能力专指国民的现代汉语通用语能力。其次,文章对比分析了现有的汉语能力标准,认为汉语能力标准分为六个等级,A级-学前水平;B级-小学毕业水平;C级-医生等职业汉语水平;D级-行政管理等职业汉语水平;E级-资深语文教师等职业汉语水平;F级-专业主持人等职业汉语水平。然后,笔者阐释了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性质与用途、测试目的与对象等内容,认为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核心目的是检测国民的汉语言能力,试题应以语言为主,淡化文学文化内容。其二,文章结合高考真题及高考文件分析了高考语文测试在测试内容、测试题型与分值、试题命制、评分标准以及测试对象方面对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启示。在测试内容方面,需要测试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测试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思维认知能力。在测试题型与分值方面,书面理解倾向于客观题,书面表达倾向于主观题,还可以引入新题型,测试应该回归语言作为信息工具这一根本。在试题命制方面,应该设计典型的、多样的、综合的、创新的、实用的语言任务,以情境为载体,注重命题材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以测试对象特征为导向。其三,文章构拟了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系统,大致从测试的知识点与能力层级、分项设计与总体结构等方面展开。测试的知识点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知识;按年龄将测试对象划分为儿童、青少年、中青年、老年四类,每一类分布不同的能力层级。在分项设计部分,从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两方面分别阐释了各项技能的测试内容、题型结构、命题思路等内容,根据测试对象的不同特点区分了Ⅰ、Ⅱ、Ⅲ、Ⅳ卷,每类试卷的命题材料以测试对象群体特点为导向,Ⅰ卷与Ⅱ、Ⅲ、Ⅳ卷的题型结构有所区别;在总体结构部分,进一步阐释了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整体面貌。

黄蔼北[3](2009)在《令人惊叹的“巧合” 令人惊喜的“突破”——《语文月刊》高考复习专辑与2009年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比较》文中提出《语文月刊》创刊伊始,在主编唐启运教授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研究大语文及语文考试,依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雄厚的学术资源,在语文教育及语文考试研究上颇有建树,曾创造了期发160万册的奇迹,为《语文月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奠定了《语文月刊》的品牌影响力。虽然《语文月刊》几经人事调整,但是注重语文教育及语文考试研究的宗旨始终未变。2009年,《语文月刊》全新改版,不仅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陈佳民教授的悉心指导,更加突出语文教育及语文考试研究的特色。在语文考试研究领域,依托数十年的学术积累与文化沉淀,在一批有着丰富教学、备考经验的专家、名师的支持下,先后推出了《2009年高考语文分类练习(必考专辑)》(2008年11-12期合刊)、《2009年高考语文分类练习(选考专辑)》(2009年学习辅导版第1期)、《百所重点中学高考语文仿真试题专辑》(2009年学习辅导版第4-5期合刊)等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专辑,各地师生踊跃订阅,好评如潮。2009年高考结束后,《语文月刊》编辑部接到不少来电来稿,纷纷对《语文月刊》表示感激。现在大量的来稿中,选登黄蔼北的文章,虽不免有王婆自誉之嫌,但也不无敝帚自珍之意,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我的警策:《语文月刊》将为2010年高考提供更好的产品,一如既往服务广大师生。

燕之川[4](2009)在《引导·奠基·冲刺——《语文月刊》高考复习指导的定位与践行》文中提出一本杂志存在与发展的活力,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定位,一是践行。前者是方向,后者是保证。《语文月刊》的定位:办中国最专业的语文期刊。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有了"最专业"的定位方向,再加上实实在在的

钟斌[5](2005)在《立足文本指向三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阅读教学改革实践显示出蓬勃生机。然而,作为中学阅读教学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高考阅读测试却一直坚持“稳中求变”,对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研究与探索,基础仍十分薄弱。阅读试题变革的滞后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矛盾日益凸现,已成为教学的“瓶颈”。 通过对高考现代文试题改革的发展轨迹的梳理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反文本的设题误区和非语文的干扰;二是多元解读的缺失和三维目标的消解。 后现代知识观启示我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不是各自独立各成体系彼此分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这一概念的提出,指明了阅读教学和测试的改革方向:首先,命题立意的指导思想要从知识、能力转到语文素养上米,坚持从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评。其次,阅读试题应立足文本,简洁。 通过对国外及其他华语国家和地区的阅读测试题比较研究,借鉴上海的成功经验,我们得到一些设题启示。 本文详尽分析指向“三维整合”试题应注意避免的误区,最后提出了改革设想和选编了一些试题,对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作了实践探索。

曾晓菲[6](2021)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将非连续性文本引入到我国的语文教学中,适应了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丰富语文课程本身、发展学生能力、完善考试评价和增强学科联系等方面都有特别的意义。义务教育新课标对其的明确提出引发了语文学界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蝴蝶效应”,从概念引入、鲜为人知到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研究成果逐渐增加,研究方式日趋多样,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试倾向明显、理论探讨相对不足、或理论推演并未真正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连接融合等。本课题立足于前人的思考,并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针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展开,首先介绍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概念、本质特征、主要分类,阐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广义概念、特点及其对语文课程、对学生、对考试评价改革和对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价值;其次从教材、中高考试题和教学主体三方面分析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考现状与问题并对其进行根本归因;最后有针对性地以“经验之塔”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范例教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助力构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且从更为具体的教学操作的层面为教师提供系统有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参考,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着力落实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何国跻[7](2012)在《高考散文阅读答题规律指导(一)》文中认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是最能体现语文阅读特质的阅读。不少高考考生在高考语文选考部分选择放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感到文学类文本阅读难度大,答案"不可捉摸",答题过程容易盲人摸象,似乎无章可循。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作为集中体现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完成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也是能够取得优秀成绩的。

郝文光[8](2017)在《如何搞好高考语文总复习》文中提出探讨如何搞好高考语文总复习,主要是要明确试卷结构,突出复习重点,扎实搞好三轮复习,重视语文积累,重点培养诗歌、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能力,提高语文复习效率。

杨跃[9](2004)在《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文中提出“培训”这一大众日常生活中呈现的教育活动,却长期处于教育研究视域之外。本研究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将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近乎全民的“培训热”这一文化现象作为透视时代文化特质与社会性格的窗口,将大众“培训热”的考察深进社会学的核心主旨和潜隐议题:“现代性与焦虑”:分析了“培训热”投射出的种种大众“焦虑”心态:个人(包括家长)的“饭碗焦虑”、“成功焦虑”、“身份(自我认同)焦虑”甚至“身体焦虑”以及企业与员工间的“信任焦虑”。正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种种“焦虑”造就了培训的火红和混乱。繁荣与无序并存,理性与躁动共生,正是当下中国“培训热”的真实写照。在现象白描的基础上,又着力分析了“培训热”所蕴藏的“社会焦虑”如何被社会本身所建构?“全球化陷阱”、“专家神话”、“媒介权力”这些“匿名权威”如何为大众焦虑的社会建构推波助澜。 本研究秉持“面向现象”的研究方法论,借鉴了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消费社会学、符号学等视角和方法,尝试多维度的社会研究,综合运用了访谈、现场观察、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透过不同视角洞察种种“培训热”表象,解读当下中国大众情感的生存境遇及其困厄的社会根源。本研究不是对“如何进行和选择培训”等问题进行的规范性研究,而是试图透过“培训热”的各个“窗口”揭示出其背后的众生百态和社会特质;并且着力从社会批判视角进行“重思”与“否思”,通过对“培训(教育)公平”和“培训市场化”的追问以及对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加深对“培训热”的人文反思。 本研究通过揭示“培训热”的复杂性说明,表面红火的“培训热”正是中国大众遭遇传统与现代力量的冲突而心生出莫名焦虑的折射!其背后深隐着大众的无助、无力和无奈!透过“培训热”这扇窗口,触摸到中国大众对社会剧变持有的一种焦躁不安的心态和缺乏理智的群体躁动。社会的焦躁风气与个体的浮躁心理,在社会互动中相互强化、互为因果。“培训热”绝不意味着我们正迎来一个凯歌高奏并人人受益的“终身学习”时代,也绝不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社会”之建构会如此迅速而容易!我们呼唤信仰和理性的回归,呼唤新的信仰和理性的重建!

黄耀红,刘秋泉,谷迎春[10](2006)在《本期话题:假如我命高考题》文中提出我们无意于编制一套所谓的高考仿真模拟题,猜题押题之类的玩意向来为我们所不耻。时下,冠以各种名头,辅以各种广告的高考模拟题实在太多太多,每一种模拟卷无不摆出权威与专家的面孔,在莘莘学子疲惫的目光前晃动,透着浓烈的应试功利。或许,这是一种无奈的泛滥。作为一本有责任的语文专业刊物,我们不想凑这样的热闹。我们甚至担心过度的“高考渲染”会让高考成为孩子成长里不堪承受之重!然而,从形形色色的模拟试卷里,我们看到的只是太多精致的命题技术,却难以见到技术背后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我们不是高考命题者,权且以“假如”二字代表一种立场,一种理解,一种声音。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命题者的观念,是命题者对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解,是对“语文考试将把人引向何处”的深远追问,是对学生这种成长个体的深切关怀。

二、1998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8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1)2011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语文知识类试题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语文知识概念分析
    (一) 语文知识概念的界定
    (二)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总体特点
二、 2011 年全国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分析
    (一) 2011 年全国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题型设置比较
        1. 2011 年全国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题型设置
        2. 2011 年全国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的赋值比较
    (二) 2011 年全国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命题形式比较
    (三) 2011 年全国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内容比较
        1. 关注经典文学原着
        2. 关注表达
        3. 关注公益
        4. 关注社会热点动态
        5. 关注人文修养
        6. 关注课本
三、 2011 年全国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效应性分析
    (一) 对 2011 年全国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的总体分析
        1. 从知识点分布来看
        2. 从试卷形式来看
        3. 从测量结果来看
        4. 从试题形式角度来看
    (二) 从分析结果看高考对语文知识教育的引导性
        1. 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引导
        2. 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引导
    (三) 从比较结果分析语文类试题与新课标、课本的适切性
        1. 与新课标的适切性
        2. 与语文课本的适切性
    (四) 从 2011 年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看命题趋势
四、 从 2011 年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所得的反思与建议
    (一) 反思
        1. 对教学手段的反思
        2. 对考查方式的反思
    (二) 建议
        1. 对教学观念的建议
        2. 对教学内容、形式的建议
        3. 对考查方式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高考语文测试对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系统建构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相关研究
        1.2.2 高考语文测试的相关研究
        1.2.3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国民汉语能力相关问题
    2.1 国民汉语能力概述
        2.1.1 汉语能力与语文能力
        2.1.2 汉语能力与汉语知识
        2.1.3 国民汉语能力
        2.1.4 国民汉语能力标准
    2.2 国民汉语能力测试
        2.2.1 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性质与用途
        2.2.2 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目的
        2.2.3 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对象
        2.2.4 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媒介与结果报告
3 高考语文测试对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启示
    3.1 测试内容
        3.1.1 必备知识
        3.1.2 关键能力
    3.2 测试题型与分值分布
        3.2.1 书面理解
        3.2.2 书面表达
    3.3 试题命制
        3.3.1 命题思路与要求
        3.3.2 命题材料
    3.4 评分标准
    3.5 测试对象
    3.6 小结
4 国民汉语能力测试构拟
    4.1 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知识点整理
        4.2.1 语言基础知识
        4.2.2 语言运用知识
    4.2 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能力层级
    4.3 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分项技能设计
        4.3.1 阅读测试
        4.3.2 听力测试
        4.3.3 写作测试
        4.3.4 口语测试
    4.4 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的总体试题结构
    4.5 国民汉语能力测试工具的效度问题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引导·奠基·冲刺——《语文月刊》高考复习指导的定位与践行(论文提纲范文)

引导
奠基
冲刺
结语

(5)立足文本指向三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的史与思
    (一)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的发展轨迹
    (二) 对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反思
二: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的方法与目标
    (一) “三维”整合: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实现途经
    (二) 国外现代文阅读试题例析
    (三) 华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文测试题分析
三:改革展望与实验案例设计
    (一) 国外阅读目标及启示
    (二) “立足文本、指向三维”在国外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与启示
    (三) 指向“三维整合”试题应注意避免的误区
        1.误会“对话理论”
        2.警惕“多元无界”的“反文本阅读”
    (四) 国内的改革探索评析
    (五)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思路
    (六)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题型设计探索
结论
附1
附2
附3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致谢

(6)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及其教学概述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概述
        一、核心概念
        二、本质特征
        三、主要分类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概述
        一、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概念
        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特点
        三、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价值
第二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考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现状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统计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特点及问题
    第二节 中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现状
        一、非连续性文本题型分类简述
        二、云南省昆明市近十年语文中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情况及特点
        三、全国各地近五年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特点
        四、中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共同点与区别
        五、小结及问题
    第三节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问题
        一、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阶段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本归因
    第一节 应试教育中教考关系的束缚
    第二节 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教学难度较大
    第三节 教师素质亟待提升
    第四节 教材编排有待完善
第四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改进对策
    第一节 构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
        一、 “经验之塔”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二、情境学习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三、范例教学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四、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小结
    第二节 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方法建议
        一、着力实现非连续性文本主体性教学
        二、有效实施非连续性文本辅助性教学
        三、循序渐进,统筹教学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中高考部分连续性文本题型示例
    附录B:2016 年-2020 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论文概述)
导论: “培训热”--一个教育研究视域之外的社会现象
    一、 研究缘起
        (一) 来自生活实践的困惑
        (二) 来自理论学习的困扰
    二、 不同视角的研究及其启发
        (一) 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二)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领域的研究
        (三) 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四)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三、 问题提出的心路历程
        (一) “文化研究”的启示
        (二) “大众培训现象”的扫视
        (三) “问题意识”的凸显
    四、 “培训热”:一个教育研究视域之外的社会现象
    五、 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一) 关于本研究“学科定位”的思考:社会批判的视角
        (二) 关于本研究“方法论”的思考:面向现象的研究
        (三) 关于本研究“价值/意义”的思考:“重思”与“否思”
    六、 关于论文标题的说明
第一部分 现代性与焦虑: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与潜隐议题
    一、 何为“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视角
    二、 现代社会的转型特质--“变迁”层面的“现代性”追问
        (一) 涂尔干:“失范”的社会
        (二) 鲍曼:从“追求秩序”到“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
        (三) 吉登斯:“风险社会”
        (四) 鲍德利亚:“消费社会”
    三、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体验”层面的“现代性”追问
        (一) 齐美尔:“文化悲剧”导致的“腻烦性焦虑”
        (二) 弗洛姆:“个体化”进程催生的“逃避性焦虑”
        (三) 鲍曼:“两难困境”带来的“选择性焦虑”
        (四) 吉登斯:“自我反思”诱发的“生存性焦虑”
        (五) 鲍德利亚:“消费迷狂”引发的“精神贫困性焦虑”
    四、 “断裂的社会”--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第二部分 “大众”“焦虑”透视:以“培训热”为“眼”
    引子: 焦虑:当下中国社会的“大众”心态
        1 、 “社会焦虑”:现代人的“心病牢狱”
        2 、 “培训热”:乱局中的粉墨生态
    第一章 “成功”辩证法
        引子: 中国的孩子为何如此辛苦?
        一、 “应试培训”:经久不衰的“香饽饽”!
        (一) “考试”的诞生:一场“学习的革命”
        (二) “新东方”:何以成为“传奇神话”?
        二、 “特长培训”:“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 “速成培训”:一种新的教育快餐!
        (一) “速成培训”广告扫视
        (二) “四年大学一年上完”
        (三) “效率至上”:“教育麦当劳”的实质
        四、 “成功学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 “书中自有黄金屋”--“成功学”畅销书一瞥
        1 、 “成功人士”的六大典范
        2 、 迅速致富的三个秘诀
        3 、 如何培养正确的金钱意识
        4 、 成功的秘诀:如何赚更多的钱
        5 、 成功的关键:强烈的企图心
        (二) “成功人士”的神话
        (三) “国际自由族”
        (四) 年薪:衡量“成功”人才的“新”标准?
        五、 “成功”背后的大众心态解读
        (一) “金钱崇拜”:当下的“社会性格”
        (二) “实用主义”:大众的“集体无意识”
        (三) “竞争提前化”:社会的“群体躁动”
    第二章 “饭碗”交响乐
        引子: “剪不断理还乱”的“考证情结”
        一、 “逃避自由”:“考证热”的社会心理透析
        (一) “情非得己”
        (二) “职场无奈”
        (三) “盲目跟风”
        (四) “引领时尚”
        二、 “信任系统”与“文化资本”:“证书”的社会角色
        (一) 证书:一种“信任系统”
        1 、 现代社会的信任系统
        2 、 现代社会的理性色彩
        (二) 证书:一种“文化资本”
        1 、 “文化资本”:自我认同的“权力话语”
        2 、 “文化资本”的“回报率”
        三、 “理性的非合理化”:“证书热”的社会负功能
        (一) 教育行为的非理性化
        (二) “人才高消费”的怪圈
        (三) “知识失业”的蔓延
        (四) “泡沫教育”的浮出
        四、 “知识失业”带来的社会心理震荡
        五、 “共谋”织就的“考证培训网”:以IT认证培训为例
        (一) 多方力量的“共谋”--IT认证培训“产业链”扫描
        1 、 着名IT厂商竞相发起
        2 、 考试服务商乘机介入
        3 、 培训服务商争相涌入
        4 、 潜在求职者热情捧场
        (二) “背出来的证书”--IT认证培训舞弊扫描
        (三) “诚信危机”与“监督乏力”--IT认证培训虚假繁荣的背后
        1 、 利益驱动
        2 、 诚信危机
        3 、 监督乏力
        (四) “囚徒困境”与“理性悖论”--IT认证培训虚假繁荣的再思考
    第三章 “信任”奏鸣曲
        引子: 企业文化: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一、 “入模子培训”:新的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征服”:“劳动力再生产”的关键词
        1 、 “入模子培训”:绝不仅仅是讲故事
        2 、 礼仪培训:“权力的仪式化”
        (二) 文化管理:深层隐蔽的“权力控制”
        1 、 理性主义:管理理论根深蒂固的传统
        2 、 “规训权力”的行使:“知识/权力共同体”
        3 、 “管理学”的诞生:一种“道德技术”
        二、 “阶梯式培训”:HRM话语的规训实践
        (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话语分析
        1 、 划分实践
        2 、 工作时间表
        3 、 工业主体的诞生
        (二) “阶梯式培训”概览
        1 、 “职业”(career)的历史建构
        2 、 “阶梯式培训”中“教育公平”的思考
        3 、 “阶梯式培训”中“效率优先”的反思
        (三) “控制的辩证法”:“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
        三、 “魔鬼训练”:“虚幻的镜像”
        (一) “魔鬼训练”万花筒
        (二) “魔鬼训练”:“攻心游戏”还是“恶俗炒作”?
        (三) “魔鬼训练”:一个“虚幻的镜像”
        四、 “信任焦虑”的时代背景:从“沉重的现代性”到“流动的现代性”
    第四章 “身体”修辞学
        引子: 围绕“身体”的“另类培训”
        一、 “身体视域”的回归
        (一) 梅洛-庞蒂:“现象学的身体”
        (二) 戈夫曼:“印象管理的身体”
        (三) 福柯:“驯顺而有用的身体”
        (四) 吉登斯:“行动系统的身体”
        (五) 布迪厄:“作为资本的身体”
        二、 身体的反思监控与自我建构
        (一) 身体:自我反思的投射
        (二) 身体:自我选择的产物
        三、 “身体焦虑”与自我认同
        (一) 身体监控:面对面互动中的“沟通焦虑”
        (二) 身体消费:消费文化逻辑下的“认同焦虑”
    第五章 “身份”乌托邦
        引子: “高端培训”“这边风景独好”
        1 、 “高端英语培训”独领风骚
        2 、 “高级经理培训”走俏市场
        3 、 “圈子”影响培训
        4 、 “学英语用拇指”?时尚!
        一、 “身份的社会”
        (一) 社会分层与职业阶层
        (二) 职业选择与自我认同
        (三) 自我认同困境:现代性的侵入
        二、 时代的“社会性格”
        (一) “符号”:消费社会的“无形杀手”
        (二) “格调”:新的阶层分野
        三、 学习:成为一种“时尚”?
第三部分 大众“焦虑”的社会建构
    第一章 全球化陷阱
        引子: “洋味十足”的证书.考试.培训
        1 、 “洋学校”
        2 、 “洋证书”
        3 、 “洋考试”
        4 、 “洋培训”
        一、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二、 全球化:资本的世界性扩张
        三、 教育何以面对“全球化”?
    第二章 专家神话
        引子: 一幕幕“专家神话”的“闹剧”
        1 、 “如此外教”
        2 、 “录像上的大师”
        3 、 “高级研修班”
        4 、 “权威认证”
        一、 “专家系统”的现代权威
        二、 “信任关系”的现代变革
        三、 “明星专家”的现代生成
        四、 呼唤“真正的知识分子”
    第三章 媒介权力
        引子: 广告话语的意义空间
        一、 意义的嫁接
        二、 意识形态的质询
        (一) 意识形态及其质询效果
        (二) 无意识欲望的召唤
        (三) 理论意识形态的质询
        三、 “证言式广告”
        四、 广告的实质:一种权力工具
第四部分 反思与追问
    一、 围绕“培训”的三个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再思考
        (一) 为何培训?--关于“培训(教育)目的”的思考
        1 、 “终身教育”的本初内涵--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梳理
        2 、 “培训就无需人文关怀吗?”
        (二) 培训谁?--关于“培训(教育)公平”的思考
        1 、 “竞争的起跑线还是公平的吗?”
        2 、 “培训究竟是谁的福利?”
        (三) 谁培训?--关于“培训市场化”的思考
        1 、 “像开麦当劳一样来办学校”?--以英语培训为例
        2 、 培训市场亟待规范
    二、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
        (一) “大众社会”:当今时代的基本特质
        (二) “他人导向”:无处不在的“匿名权威”
        (三) “认同难题”:当代大众的生存困境
结语: “板子”究竟该“打”在谁身上?--未尽的思考!
参考文献

四、1998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论文参考文献)

  • [1]2011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语文知识类试题比较分析[D]. 谭烁.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2]高考语文测试对国民汉语能力测试系统建构的启示[D]. 李玲蔚.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令人惊叹的“巧合” 令人惊喜的“突破”——《语文月刊》高考复习专辑与2009年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比较[J]. 黄蔼北.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2009(06)
  • [4]引导·奠基·冲刺——《语文月刊》高考复习指导的定位与践行[J]. 燕之川.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2009(Z1)
  • [5]立足文本指向三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比较研究[D]. 钟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4)
  • [6]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D]. 曾晓菲.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高考散文阅读答题规律指导(一)[J]. 何国跻.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12(03)
  • [8]如何搞好高考语文总复习[J]. 郝文光. 新课程(下), 2017(05)
  • [9]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D]. 杨跃.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
  • [10]本期话题:假如我命高考题[J]. 黄耀红,刘秋泉,谷迎春. 湖南教育, 2006(14)

标签:;  ;  ;  ;  ;  

1998年高考汉语模拟试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