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做好为农业服务的工作——我馆召开农业单位读者座谈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艳[1](2020)在《《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文中提出新中国初期文学的“一体化”并非一蹴而就,至1966年后方最终基本形成。在此之前,尽管毛泽东有一言九鼎之尊,但他的文艺思想被准确、彻底地理解有一个不太短的过程,加之他本人的文艺思想也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期间与国内各种不同的文艺思想免不了有所碰撞。这些碰撞每每以对具体作家作品或文艺现象的大批判、大讨论或文艺运动的方式显示。与新中国几乎同时诞生的《文艺报》是新中国初期最权威、最重要的文艺刊物之一,是新政权、新社会、新历史时代背景下,为建构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艺发展未来而进行的组织化、制度化的权力运作产物,是被赋予了政治文化使命的国家级重要期刊媒介。鉴于《文艺报》的特殊地位,该期刊上曾热烈议论过的小说作品是考察当时文学思潮、文艺政策演变的重要文本。1949-1966年期间《文艺报》上的“热议小说”往往具有某种标本意义,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先锋性、多义性和探索性,反映出那段特定时期文艺的新动向、新方向,具有主流文艺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引领性。而围绕“热议小说”出现的批评文章则反映出文艺界领导乃至最高领导人、文学批评家及社会各阶层读者思想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及其时代演变。尤其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新旧伦理观和审美观的冲突与撞击尤为引人瞩目、意味深长。梳理剖析1949-1966年间《文艺报》上的“热议小说”,可以发现当代文学“一体化”形成的具体脉络,也可对相关文本所受不同褒贬遭遇予以新的更具深度和宏观视野的阐释。深入分析1949-1966《文艺报》“热议小说”文本及围绕其产生的评论文章,可发现“十七年”文学创作及批评的内部话语如何从多元、冲突到同一与“规范”。本文锁定热议聚焦点,并解析聚焦点产生的原因及周围文学生态环境,从而更深地理解小说热议背后的社会思潮变化、意识形态冲突、文化背景冲突、文学权力博弈、文艺政策演变等以及其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分布、抵牾、冲突、消解,以及最终如何被体制所规训。1949-1955年是文学“一体化”过程的开端时期。这一阶段,“热议小说”作品所塑造的多是贴近现实的工农兵人物形象,作品内容主要是对当时新时代新生活的反映和过往革命历史故事的讲述;创作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创作主体是分层分等的存在,工农兵作家开始成长,而部分资深老作家处境开始变得艰难。围绕“热议小说“的批评文本以批判性的为主,政治性批评话语和简单粗暴式批评风格开始出现,对更高、更正面的新人物及英雄形象塑造的期待,是这一时期批评文本较为一致的指向,批评主体主要是精英批评家,但普通读者的激进批评话语开始显现。《金锁》的创作及引发的批评拉开了文学体制“一体化”进程的序幕。1956-1962年是文学“一体化”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热议小说”作品中高大、理想的人物形象开始出现,光辉的革命历史、崭新的建设时代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显现成为主要创作点,创作主体也较为多元,创作风格则主要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较为和谐的统一。因1960-1962年前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热议小说”的相关批评文本不仅数量多,而且批评文本话语之间出现可贵的论争与交锋现象,创作规范和标准问题在争议中初步确立,而作品的艺术性也受到批评家的珍视,批评主体中工农兵群众力量开始增强,激进的政治评论者开始登场,但部分精英评论家还坚守着批评个性与思想的独立。1963-1966年是文学“一体化”的最终完成时期。这一阶段,“热议小说”作品中开始出现完美典范的“超人”形象,阶级斗争话语在作品中凸显,创作风格已远远偏离现实主义,走向极端浪漫主义,创作主体构成较为单一,大都是工农兵出身的作家,他们有趋同的政治形态化写作模式,有共性的创作指导思想和创作话语。围绕”热议小说”的批评文本与创作文本话语类同、评价标准及指导思想渐趋一致,更加重视作品的教育与宣传功能。批评主体方面,精英评论者的个性与独立性消失,评论主体工农兵化、与创作主体同一化。《欧阳海之歌》的创作及其相关批评,标志着文学“一体化”的最终形成。文学“一体化”的建构过程,不是单一行进式的,始终伴随着文艺界各种力量、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斗争和角力,发展到1966年,公开发表的创作文本及批评文本最终形成“一体化”形态。从文艺理论上看,以1949-1966《文艺报》“热议小说”及相关批评为中心来考察“十七年”文学“一体化”的形成与分期问题,不仅符合两者间实际的因果逻辑关系,而且显示了一种以小见大、从点到线、由线构面、注重文本及背景、强调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研究实践上看,“十七年”小说创作及批评,不是一种简单、纯粹的艺术活动,而是一种被深深制约、严格规范、不断演进的社会体制内的活动。之前的研究者,大都倾向于把“一体化”文学视为“十七年”文学发展时期一个已然的、静态的、固化的形态,对它进行描述式、呈现式、阐述式、论争式的共时性研究。本论文在认真、深入研读小说文本和批评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考察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文艺政策、小说文本、小说批评文本、小说家及小说批评家主体特征,使关于“十七年”文学“一体化”的论题,在历时性、阶段性、动态化的研究视野下展开,以彰显学术研究所应具备的历史纵深感与科学学理性。
孙培[2](2020)在《大连开发区图书馆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基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Insync Surveys,吸收借鉴国内学者对Insync Surveys的本土化研究,同时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和公益性四个特征,对Insync Surveys评价工具的5个评价维度以及5大维度下的28个指标进行整合、删减以及补充,构建了具有5个维度和25个指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的关注度/满意度测评工具,以大连开发区图书馆为调研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样本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别计算出读者对各评价指标的关注度和满意度的平均值,然后找出关注度排名前十的指标和满意度最低的五个评价指标,为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找到工作重心。同时将满意度排名前十的指标与读者关注度最高的十个指标项进行对比,重点分析关注度排名靠前但读者满意度较低的指标项,因为这些指标项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另外,笔者在大连开发区图书馆馆外进行的随机采访和调查问卷结尾的开放式问答更加直接、高效地反映了读者对大连开发区图书馆的意见和期待。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大连开发区图书馆在信息资源、设备设施、沟通交流、图书馆员和服务传递方面共存在12个主要问题,进而提出16项具体的提升对策,以求能为大连开发区图书馆完善其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张杰,高彦静,任玉荣,张建文[3](2020)在《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化与提升的途径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新时期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发生转化与提升,图书馆功能转化与提升的途径与策略研究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方法/过程】探讨了新时期图书馆功能转化与提升的途径,立足于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增加新的增长点,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探讨了功能转化与提升的策略,从对接高校战略决策发展需求、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科技的改革、创新与进步、文献计量分析、具有复合能力的新时期图书馆工作人员、用户需求和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结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从传统的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一般服务功能转化为辅助学科建设、人才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文献计量分析、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教育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等智慧型知识服务。并以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功能的转化与提升途径及策略实践。
王庆玲[4](2019)在《中国农业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提出(2019年8月13日)各位代表:我受大会委托,向各位代表报告中国农业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的工作,请予审议。中国农业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是2010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其时至今,已近九年,这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空前的大好形势。新的发展形势,给中国农业会
陈艳丽[5](2018)在《《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读者手册》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加紧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步伐,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之间的校际交流日益频繁,高校图书馆资源文本的英译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做好图书馆资源文本的英译不但可以帮助国际学生和外籍教师等解决在华学习的具体问题,而且可以推动高校提升自身办学的国际化水平,甚至有助于加速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进程。译者受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委托翻译了《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读者手册》,并在此基础之上整理出本篇实践报告。《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读者手册》介绍了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并阐述了读者借阅图书及利用其他资源的相关规定等。该文本为中文文本,用词简洁明了、表达严谨规范,且词类灵活多变、句式复杂,属于简洁规范、通俗易懂的高校资源文本。该手册译文是以面向英语读者为主的规范性文本,这就要求译文不但要严谨规范、简洁达意,而且要自然流畅、通达地道,符合英文的基本表达习惯。翻译转换是指源语在译入语中寻找对应成分的过程中,在形式上发生的偏离,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种类型。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框架严谨、类别清晰、易于应用、文本的适用性强,对此类文本的翻译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因此译者选择以该理论为指导,分析译者如何从层次和范畴两个层面实现原文中词、句等在译文中的顺利转换,从而实现原文与译文最大程度的对等。本篇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扼要介绍了译者此次翻译任务的背景、翻译文本内容与委托方要求。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简要介绍了译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分别在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审校三个阶段中所做的工作。第三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是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在本部分,译者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方面分析了此次翻译实践中具体的翻译案例。第四部分为翻译实践总结,译者主要总结了本人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研究发现与评估以及此次翻译实践研究的局限性与对未来的相关领域研究的展望。通过本次实践报告的撰写,译者更加全面地认识了高校图书馆资源文本的翻译特征,掌握了更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卡特福德所提出的翻译转换理念的内涵,从而提升了自身的翻译理论素养。虽然此次翻译实践报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译者仍希望该报告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领域的不断深化与延伸。
吴稌年[6](2017)在《1950年代苏联图书馆事业对中国的影响》文中提出文章通过对学习苏联的时代背景的简述,阐述了中国图书馆界从译介苏联图书馆论着的主要人物与成果到图书馆服务精神与图书宣传、分类编目理论与目录体系的引进与指导、图书馆学教学体系的引入和教改、馆际互借以及国际交换等工作的开展各个方面,学习苏联图书馆界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史实。
吴稌年,顾烨青[7](2016)在《新中国图书馆事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19601966年5月)(三)》文中研究说明这一阶段的图书馆事业,是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总方针下开展的。进入1960年代后,图书馆界投入到了学习毛泽东着作的热潮中,同时为读者学习毛泽东着作提供良好的服务。继续大力开展为农村图书馆服务,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双革"运动,进一步提高了馆员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深入开展各项图书馆业务活动,提高了服务质量,进一步树立了"一切为了读者"的思想。通过基本功的讨论和竞赛,进一步提高了业务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较大程度地提高了业务技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培养在职干部,大力开展理论研究活动,提升理论研究的层面。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进程中,步入了文化大革命运动阶段。
李雪梅[8](2016)在《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调研报告》文中认为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当今社会,阅读已经不仅仅是提高个人知识素养,而且还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各个国家都飞速发展的今天,阅读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在最近几年,我国非常重视阅读活动推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最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而图书馆作为一个传承文化的载体,无疑是促进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图书馆中的公共图书馆是面向全体国民的,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修养,所以,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更加地重要。随着当今互联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国民的阅读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阅读是我国所有国民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国民都不愿意来到公共图书馆看书,他们开始依赖于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他们阅读的内容也是多往娱乐化方向发展。很多人都已经偏离了去公共图书馆阅读的传统轨道,国民阅读气氛逐渐地低迷,所以我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一共从六个部分来探讨安徽省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论文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创新之处。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论文的写作。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一下相关概念概述。阅读推广和公共图书馆的概念以及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的作用。第三部分:是文章主体部分。共包括五个小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点介绍了安徽省公共图书馆的概况,包括安徽省公共图书馆的个数以及罗列了各个安徽省公共图书馆,第二点是公共图书馆阅读主体分类,包括:少年儿童读者、大学生读者、科技读者、教师读者、干部读者、工人读者、农民读者、军人读者、居民读者、残疾人读者,第三点讲的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方式,有年度大型阅读活动;常态性阅读活动;书目推荐;读书夏令营沙龙等团体性阅读推广活动:书画摄影展;创建移动图书馆。第二个部分,介绍了安徽省公共图书馆联盟2015年的阅读推广活动情况,这是针对整个安徽省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活动分春夏秋冬四个季度举办,每一季度都有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网站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20所公共图书馆在“4.23”世界读书日宣传周期间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一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20个公共图书馆中淮南市少儿图书馆、阜阳市图书馆、淮北市图书馆没有图书馆主页,还有四个图书馆(铜陵市图书馆、芜湖市图书馆、六安市金安区图书馆、宿州市埇桥区图书馆)有图书馆主页但是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没有什么活动,其他公共图书馆的活动都详细地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列出,活动非常丰富多彩,然后就是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选取了五所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进行个案分析,列出了特色的地方。安徽省图书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推广;阅读环境十分优越;阅读推广内容丰富多样;对弱势群体的阅读推广特别关注;省图阅读推广在全省起带头作用。安庆市图书馆:倾力打造“老百姓身边的图书馆”;注重“经典阅读”;悦读新体验: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通云屏数字借阅机服务。黄山市图书馆:开通“微信图书馆”;“歌德电子书借阅机”上线;积极宣传徽州文化。马鞍山市图书馆:召开读者座谈会,倾听读者心声;“印象马鞍山”:电子书工坊。铜陵市图书馆:全国首家“馆店”结合体在铜陵亮相;一站式休闲空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第五部分根据第四部分分析的案例,总结出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特点。第四部分: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探讨了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存在的问题,分为六点:宣传工作以及合作意识不足;注重阅读推广形式,忽略实际效果;阅读推广活动缺乏创新;没有专职的阅读推广人才;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缺少固定机制;公共图书馆自身建设不足。第五部分:针对这几点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别是:积极做好阅读推广宣传工作,努力争取多方支持;注重读者需求,完善评价机制;拓展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塑造个性化活动;引进图书馆相关专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确立阅读推广长效机制;增强公共图书馆自身建设,加大对读者的吸引力。第六部分:结语。笔者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希望全民阅读活动能够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全民获益。
姜超[9](2015)在《上海中苏友好宣传教育运动研究(1949-1965)》文中提出1950年代中苏友好宣教运动在全国展开,服务于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内政方面,全面移植苏联模式、走苏联式发展道路;外交方面,巩固中苏同盟,共同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上海是开展中苏友好宣传教育的重要对象。随着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相继发生,政府对上海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强调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及社会主义体制优越性。同一时期,中苏友好宣教运动与社会主义教育形成合流。随着中苏两国矛盾日益尖锐,中苏友好宣教运动发生变异,转为重点宣传中国成就,尤其是“三面红旗”。1960年中苏两国矛盾公开化,中苏友好宣教运动随即成为中共在社会主义阵营与苏共争夺话语权的工具。1965年召开的莫斯科三月会议标志着中苏同盟瓦解,中苏友好宣教运动随之终结。上海自近代开埠以来受到欧美文化影响,最终使上海成为一座带有欧美情结的多元文化都市。中苏友好宣教运动则是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将苏联革命文化灌输给上海社会,试图将多元文化和心理的上海改造成单一文化和心理的城市。苏联革命文化与欧美文化属于异质文化,代表不同的思维模式、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政府向上海社会灌输苏联革命文化时,把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层面内容作为宣传重点。近代以来形成的心理积淀使一些人认为欧美在这些方面比苏联优越,所以他们对苏联革命文化持保留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欧美文化的影响对政府宣传苏联革命文化并非都是阻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苏友好宣教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近代欧美艺术表现形式对上海社会影响颇深,尤其是俄罗斯文艺,所以人们对政府在中苏友好宣教运动中采用的美术、电影、音乐、舞蹈等宣传手段并不陌生。上海社会在中苏友好运动中呈现出复杂的心理图景,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近代受欧美文化影响。中苏友好运动开展之初认同、漠视、怀疑、抵触等各种声音并存。随着中苏友好宣教运动全面展开,认同苏联的言论愈发普遍。不过口头表态未必能反映内心想法、沉默不一定意味着没有怀疑。同一时期,游离于主流话语之外的声音始终存在,包括怀疑苏联和崇尚欧美,这类言论在“鸣放”运动中大量出现。由此可见,认同苏联的言论愈发普遍这一现象并不能全面呈现上海社会的心理图景。此外,很可能存在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一度产生认同感的人,由于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等形势变化而心存疑虑。这就是中苏友好宣教运动中上海社会心理图景的复杂性所在,认同、漠视、怀疑甚至抵触等心理始终处于博弈状态,正所谓“此消彼长”,部分人的认知很可能出现过反复和波动。此后,通过一系列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苏友好宣教运动,入们近乎“一边倒”地表示拥护苏联,怀疑苏联、崇尚欧美的言论则基本销声匿迹。这种现象固然与政府开展的各项宣教活动有关,反右运动亦不容忽视,在当时那种氛围下保持沉默或迎合主流话语显然对自己更有利。1960年中国政府开始公开批判苏联“修正主义”。多数人对中国政府批判苏联表示认同,不过对于政府长时间内宣传的苏联“老大哥”突然蜕变成“修正主义”,部分人亦心存疑问。由此可见,一些人对政府通过中苏友好宣教运动塑造的苏联形象确实产生了认同感,所以当政府转而批判苏联时他们会感到疑惑和诧异。
李海,邵莎莎,张羽兵[10](2014)在《中小型图书馆以地方文献打造核心服务探讨——以贵州省思南县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地方文献为立足点,打造中小型图书馆核心服务能力,使之能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我们中小型图书馆人必须思考和行动的永恒课题。本文介绍了贵州省思南县图书馆在这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二、进一步做好为农业服务的工作——我馆召开农业单位读者座谈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一步做好为农业服务的工作——我馆召开农业单位读者座谈会(论文提纲范文)
(1)《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基本概念和需要说明的问题 |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1 《文艺报》相关研究综述 |
1.3.2 《文艺报》“热议小说”研究 |
1.3.3 “一体化”问题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
第二章 “一体化”开端期:批判与希冀(1949-1955) |
2.1 真实、多元的文本世界:“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
2.1.1 工农兵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 |
2.1.2 新生活与革命历史的如实讲述 |
2.1.3 现实主义创作下的多元艺术风貌 |
2.2 层级与体制的建立:“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
2.2.1 文艺界“会师”队伍构成 |
2.2.2 工农兵作家的成长与培养 |
2.2.3 资深作家的艰难与贡献 |
2.2.4 作家体制化的开始 |
2.3 “破”与“立”之间:“热议小说”批评文本分析 |
2.3.1 对新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期待 |
2.3.2 “浇花”与“锄草”的并存 |
2.3.3 政治性批评话语凸显 |
2.4 丰富的构成:“热议小说”批评主体分析 |
2.4.1 精英评论家的“定位”与“保卫” |
2.4.2 普通读者的“愤怒”与“扞卫” |
2.4.3 作者的自我批评与自我争辩 |
2.4.4 《文艺报》编者的“引领”与“裁判” |
第三章 “一体化”发展期:中断与推进(1956-1962) |
3.1 超越现实的理想与浪漫:“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
3.1.1 高大理想人物形象的出现 |
3.1.2 理想烛照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书写 |
3.1.3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贡献 |
3.1.4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交映 |
3.2 “大我”与“小我”的融合:“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
3.2.1 创作主体多元化与群体化 |
3.2.2 个体生命的历史化书写 |
3.2.3 主流创作思想的表现与迎合 |
3.3 平等地“争鸣”:“热议小说”批评文本分析 |
3.3.1 “争鸣”现象的出现 |
3.3.2 创作规范和标准的初步确立 |
3.3.3 对作品艺术性的珍视 |
3.4 喧嚣的大多数:“热议小说”批评主体分析 |
3.4.1 群众批评力量的增强 |
3.4.2 激进政治评论者的登场 |
3.4.3 精英评论家的独立与坚守 |
第四章 “一体化”形成期:统一与确立(1963-1966) |
4.1 完美与纯粹:“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
4.1.1 完美典范“超人”形象的出现 |
4.1.2 阶级斗争主题的一致表现 |
4.1.3 极致浪漫主义风格的趋同 |
4.2 体制内的“建设者”:“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
4.2.1 工农兵作家中心化 |
4.2.2 趋同的政治化写作模式 |
4.2.3 独立性与个性渐趋消失 |
4.3 同一与统一:“热议小说”批评文本分析 |
4.3.1 与创作话语“同质”的批评 |
4.3.2 批评标准的确立与统一 |
4.3.3 宣传教育功能的重视 |
4.4 主流与合流:“热议小说”批评主体分析 |
4.4.1 批评主体工农兵化 |
4.4.2 精英评论者的独立性消失 |
4.4.3 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合一 |
第五章 结语 |
5.1 1949-1966“热议小说”创作再认识 |
5.2 1949-1966“热议小说”批评新思考 |
5.3 文学“一体化”的形成与消解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赵魁元先生访谈录 |
附录二 丁玲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女士访谈录 |
附录三 赵树理孙女赵飞燕女士访谈录 |
附录四 原《文艺报》、《红旗》杂志编辑雷声宏老师访谈录 |
附录五 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先生访谈录 |
附录六 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郑一奇先生访谈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大连开发区图书馆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社会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
1.3.2 国内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共图书馆 |
2.1.2 图书馆服务质量 |
2.1.3 公共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 |
2.3 评价模型 |
2.3.1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Insync Surveys |
2.3.2 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和指标构建 |
3 大连开发区图书馆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
3.1.1 问卷的设计 |
3.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1.3 有效问卷的判定 |
3.1.4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2 大连开发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统计结果分析 |
3.2.1 关注度和满意度结果 |
3.2.2 关注度和满意度重要性分析 |
3.2.3 开放式问答分析 |
4 大连开发区图书馆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4.1 交流沟通(C)问题 |
4.1.1 官方网站异常,无法正常登录 |
4.1.2 微信公众号部分信息无法显示 |
4.1.3 引导标识没有考虑到外国读者 |
4.2 服务传递(SD)问题 |
4.2.1 书刊归架不够及时 |
4.2.2 便捷式服务待改进 |
4.2.3 开放时间未达预期 |
4.3 设施设备(FE)问题 |
4.3.1 阅览席位不足,占座问题严重 |
4.3.2 硬件维护和软件更新不够及时 |
4.4 图书馆员(LS)问题 |
4.4.1 维护安静阅览环境有待提高 |
4.4.2 有时馆员提供帮助不够及时 |
4.5 信息资源(IR)问题 |
4.5.1 馆藏无法满足部分读者需求 |
4.5.2 对在线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 |
5 大连开发区图书馆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
5.1 交流沟通(C)层面 |
5.1.1 加强官网和微信平台的更新与维护 |
5.1.2 考虑外国读者,完善中英指示标识 |
5.2 服务传递(SD)层面 |
5.2.1 增加有偿勤工岗位,优化志愿者队伍 |
5.2.2 定期举办读者座谈会,了解读者需求 |
5.2.3 适当调整馆内两大阅览区的开放时间 |
5.3 设备设施(FE)层面 |
5.3.1 增加阅览席位数量,提高座位利用率 |
5.3.2 举办读者入馆教育培训和公益性讲座 |
5.3.3 加强对设备硬件和软件的维护与升级 |
5.4 图书馆员(LS)层面 |
5.4.1 定期对全体馆员进行业务能力培训 |
5.4.2 明确分工,依法严格惩治违规行为 |
5.4.3 实行读者评价与内部考评双考核制 |
5.5 信息资源(IR)层面 |
5.5.1 参考读者需求筛选和采购合适图书 |
5.5.2 加大在线资源的宣传力度和使用率 |
5.5.3 吸收社会力量,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
5.6 转变管理理念 |
5.6.1 以人为本,建立常态的自查自评机制 |
5.6.2 以法为纲,确保规章制度能发挥实效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化与提升的途径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图书馆功能的转化与提升离不开图书馆学的发展 |
1.2图书馆功能的转化与提升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
1.3图书馆功能的转化与提升离不开知识的传承与服务这一宗旨 |
2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化与提升的途径 |
3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化和提升的策略 |
3.1为学校发展战略决策提供支持服务 |
3.2以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科技的改革、创新与进步为技术支撑 |
3.3文献计量分析评价基础 |
3.4高素质具有复合能力的新时期图书馆工作人员支撑 |
3.5用户新的需求,派生出智慧型知识服务模式 |
3.6服务产品多样的支撑 |
4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化和提升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探索——以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为例 |
4.1建设以大化工为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系统 |
4.2充分开发利用读者资源 |
4.3图书馆的空间再造 |
4.4化服务功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
4.5助力学校学科建设 |
4.6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
5 结语 |
(4)中国农业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国家方针政策 |
二、对标我国财政、财务、会计改革,开展农业农村系统会计培训和学术交流 |
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主管部门助手 |
四、加强与兄弟学会、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联系与交流 |
五、加强学会秘书处建设,努力为会员服务 |
六、努力办好《中国农业会计》杂志 |
(5)《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读者手册》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翻译任务背景 |
1.2 翻译文本介绍 |
1.3 委托方要求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翻译过程 |
2.1.1 译前准备 |
2.1.2 翻译实施 |
2.1.3 译后审校 |
2.2 理论选取 |
2.2.1 翻译转换理论综述 |
2.2.2 翻译转换理论的适用性 |
第3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层次转换 |
3.1.1 时态的显性处理 |
3.1.2 数量词的翻译 |
3.2 范畴转换 |
3.2.1 结构转换 |
3.2.2 类别转换 |
3.2.3 单位转换 |
3.2.4 内部体系转换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研究发现与评估 |
4.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1950年代苏联图书馆事业对中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译介苏联图书馆论着的主要人物与成果 |
2 图书馆服务精神与图书宣传 |
3 分类理论的引进与指导 |
4 从目录体系到目录学 |
4.1 书目工作的译介 |
4.2 编目工作的译介 |
4.3 目录体系的译介 |
4.4 目录学理论的引进 |
5 引入图书馆学教学体系,开展图书馆学教学改革 |
6 馆际互借与国际交换 |
7 结语 |
(7)新中国图书馆事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19601966年5月)(三)(论文提纲范文)
5深入开展业务活动 |
5.1开展全面彻底的书刊清理工作 |
5.2大力贯彻“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宗旨,开展全方位主动服务工作 |
5.3开展文献检索和讲座活动,提高读者利用馆藏能力 |
5.4高度重视书目索引编制工作 |
(8)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相关概念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阅读推广的概念 |
2.1.2 公共图书馆的概念 |
2.2 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的作用 |
2.2.1 图书馆是公民实现平等阅读权利的场所 |
2.2.2 图书馆为阅读推广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
2.2.3 图书馆具有能提高民众综合素质的作用 |
3 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情况 |
3.1 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整体情况 |
3.1.1 安徽省公共图书馆的概况 |
3.1.2 公共图书馆阅读主体分类 |
3.1.3 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方式 |
3.2 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活动概况 |
3.3 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调查 |
3.3.1. 实践调查 |
3.3.2. 实践调查结果分析 |
3.4 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个案分析 |
3.4.1 安徽省图书馆 |
3.4.2 安庆市图书馆 |
3.4.3 黄山市图书馆 |
3.4.4 马鞍山市图书馆 |
3.4.5 铜陵市图书馆 |
3.5 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特点 |
3.5.1 阅读推广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 |
3.5.2 阅读推广活动重视读者参与 |
3.5.3 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阅读推广 |
3.5.4 创建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 |
4 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存在的问题 |
4.1 宣传工作以及合作意识不足 |
4.2 注重阅读推广形式,忽略实际效果 |
4.3 阅读推广活动缺乏创新 |
4.4 没有专职的阅读推广人才 |
4.5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缺少固定机制 |
4.6 公共图书馆自身建设不足 |
5 改善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对策 |
5.1 积极做好阅读推广宣传工作,努力争取多方支持 |
5.2 注重读者需求,完善评价机制 |
5.3 拓展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塑造个性化活动 |
5.4 引进图书馆相关专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
5.5 确立阅读推广长效机制 |
5.6 增强公共图书馆自身建设,吸引更多的读者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上海中苏友好宣传教育运动研究(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回顾 |
三、方法思路 |
四、研究资料 |
第一章 异域文化渗透的东方国际都市 |
第一节 近代上海与欧美文化 |
第二节 俄罗斯文化因素 |
第二章 宣教运动载体:中苏友好协会 |
第一节 成立 |
一、背景 |
二、宗旨和任务 |
第二节 机构和职能 |
第三节 基层组织和会员 |
一、个人会员制 |
二、团体会员制 |
第三章 宣教手段和场所 |
第一节 形式与内容 |
一、文字宣传 |
二、口头宣传 |
三、形象化宣传 |
第二节 中苏友谊馆 |
一、电影 |
二、音乐欣赏会 |
三、曲艺 |
四、图片展览 |
五、幻灯 |
六、图书阅览 |
七、大字报 |
八、书刊销售 |
九、演讲报告 |
十、歌咏 |
十一、知识测验 |
十二、广播 |
第三节 “中苏友好月” |
第四章 宣教运动中的上海社会众生相 |
第一节 敌乎?友乎? |
第二节 “优越”或“落后”? |
第三节 “灭自家威风” |
第四节 “坐享其成”或“自力更生”? |
第五章 宣教运动与各群体回应 |
第一节 工人:“向苏联学习”或“苏联工业不行”? |
第二节 农民:“搞好互助组”与“互助没意义” |
第三节 学生:“学习苏联青年优秀品质” |
第六章 宣教运动的变异与终结 |
第一节 国际形势变化与社会思想异动 |
第二节 宣教运动的变异 |
一、“三面红旗” |
二、“反对苏修” |
第三节 宣教运动的终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 |
二、年谱、资料汇编 |
三、日记、回忆录 |
四、文集 |
五、报刊 |
六、论着 |
七、论文 |
八、访谈资料 |
后记 |
四、进一步做好为农业服务的工作——我馆召开农业单位读者座谈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D]. 王海艳. 河北大学, 2020(08)
- [2]大连开发区图书馆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D]. 孙培.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化与提升的途径与策略研究[J]. 张杰,高彦静,任玉荣,张建文. 情报科学, 2020(01)
- [4]中国农业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王庆玲. 中国农业会计, 2019(09)
- [5]《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读者手册》翻译实践报告[D]. 陈艳丽. 天津大学, 2018(07)
- [6]1950年代苏联图书馆事业对中国的影响[J]. 吴稌年. 图书馆, 2017(03)
- [7]新中国图书馆事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19601966年5月)(三)[J]. 吴稌年,顾烨青.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6(04)
- [8]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调研报告[D]. 李雪梅. 安徽大学, 2016(10)
- [9]上海中苏友好宣传教育运动研究(1949-1965)[D]. 姜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10]中小型图书馆以地方文献打造核心服务探讨——以贵州省思南县图书馆为例[A]. 李海,邵莎莎,张羽兵. 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4年研讨会论文集,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