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南部更新世英安岩和流纹岩火山碎屑熔岩流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南部更新世英安岩和流纹岩火山碎屑熔岩流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一、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南部更新世英安质和流纹质火山碎屑熔岩流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许伟[1](2019)在《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来自古地磁与岩浆作用的制约》文中研究表明北山南部是探索中亚造山带中段南部构造演化的绝佳载体,但现今对该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背景、演化历史以及构造归属等重大地质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基于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岩浆期次不明,地球动力学背景不清;古地磁数据尚且难以为晚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过程提供可靠依据,本文着重从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古地磁与岩浆作用两方面入手,理清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期次及其产生的大地构造环境,获得可靠的北山南部地区晚古生代古地磁数据,结合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生物古地理、蛇绿岩、大陆基底属性等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历史问题,探索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最终为北山及邻区找矿预测、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对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火山岩以及部分侵入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元素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Sr-Nd同位素等研究,结合区域上已发表的岩浆岩年龄与地球化学数据,并综合其他地质资料,将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划分为三个期次:早中泥盆世(420390Ma),晚泥盆世(375360Ma),晚石炭世—中二叠世(305260Ma)。早中泥盆世岩浆作用以中酸性火成岩居多,且伴有少量碱性玄武岩产出;玄武岩具有板内岩浆的特征;酸性火成岩部分为A型花岗质岩石,具有后碰撞花岗质岩石的特征;推断该期岩浆的产生与辉铜山洋盆闭合后洋壳板片的断离有关。晚泥盆世岩浆作用以酸性火成岩为主,呈亚碱性;早期有埃达克岩产出,晚期多为A型花岗质岩石;与加厚下地壳引起的岩石圈拆沉相关。晚石炭世—中二叠世火成岩构成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火成岩多为亚碱性,伴有少量碱性玄武岩;亚碱性中基性火山岩多为拉斑玄武岩系列;玄武岩由受俯冲物质混染的软流圈地幔熔融所形成,兼具有板内与洋中脊玄武岩的双重特征;A型花岗质岩石在全区普遍发育,酸性火成岩亦具有后碰撞花岗质岩石的特征;该期岩浆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的构造环境。对北山南部石炭系与二叠系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研究,揭示了部分稳定高温特征剩磁。借助岩石磁学实验分析了古地磁样品的携磁矿物及稳定性,明确了特征剩磁获取的时间。最终获得北山南部地块早石炭世古地磁极为-33.8°N,115.3°E,A95=18.6°;对应古纬度为13.1°N±23.6°;晚石炭世(300Ma)古地磁极为-0.2°N,168.4°E,A95=2.9°,古纬度为11.7°N±3.1°;早二叠世(284281Ma)古地磁极为74.5°N,268.5°E,A95=1.6°,古纬度为25.1°N±1.2°(古纬度计算参考点均为:40.55°N,94.08°E)。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量基础上,利用同位素年代学与古生物资料对各地层剖面的时代进行了精确厘定,以大型区域不整合和沉积间断为界面,将北山南部上古生界划分为五个地层层序。层序一(MS1)由下中泥盆统三个井组构成,时代介于420390Ma,研究区西段沉积以陆相为主,东段出露局限;层序二(MS2)由上泥盆统墩墩山群构成,时代介于371367Ma;出露范围非常局限,主要由一套陆相酸性火山岩构成;层序三(MS3)由石炭系红柳园组、石板山组以及芨芨台子组构成,时代介于早石炭世维宪期—晚石炭世莫斯科期(346310Ma),该期岩浆活动微弱,地层整体呈现海退序列;层序四(MS4)从下至上由干泉组、双堡塘组、菊石滩组以及金塔组构成,该层序的时代延限为晚石炭世末—中二叠世(302259Ma),整体为一套海相沉积体系,呈现海进序列;层序五(Ms5)为上二叠统方山口组,主要由一套陆相粗碎屑岩构成,火山岩并不发育,区域上不整合于晚二叠世之前的地层之上。利用Hf-Nd同位素,首次绘制了北山地区的基底年龄结构图。显示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蛇绿混杂岩带南北两侧是陆壳增生最显着的区域,而且蛇绿混杂岩带南北两侧的基底构成存在显着差异,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的主缝合线;古生代期间洋盆可能存在南北双向俯冲作用,北侧为大规模新生岛弧与增生楔地质体,南侧为旱山地块北部陆缘弧系统;再往南的区域主体由中下元古界地壳基底构成,原本可能是哥伦比亚超大陆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综合多种地质资料,将北山南部地区奥陶纪—二叠纪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1)O-S(485420Ma)板片俯冲阶段;(2)D1-D3(420360Ma)后碰撞阶段;(3)D3-C2(360305Ma)陆内稳定阶段;(4)C2-P2(305260Ma)后碰撞伸展阶段;(5)P3(260250Ma)区域洋盆闭合阶段。利用可靠古地磁数据,并结合古生物资料,恢复了古亚洲洋构造域晚石炭世(300Ma)与早二叠世(280Ma)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北山南部地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可能与华北—阿拉善地块连为一体;与塔里木地块间以且末—星星峡洋盆相隔;与北部蒙古图瓦地块间以宽泛的古亚洲洋相隔。古亚洲洋东西段闭合的时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北疆地区的古洋盆最终在北天山或南天山缝合带于早晚石炭世之交闭合,北山及以东地区沿红石山—恩格尔乌苏—索伦—西拉木伦一线于晚二叠世闭合。

司秋亮[2](2018)在《大兴安岭中段扎兰屯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广泛分布,由于缺少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关于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问题,至今意见尚不一致,因此,对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开展更多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已十分必要。本文选择大兴安岭中段扎兰屯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多年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选择了典型剖面,采集了系统样品,综合运用岩石学、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探讨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年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主要获得如下认识: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剖面测量和岩相学研究,确定了各组主要岩石类型,划分了火山旋回、火山韵律和火山岩相。塔木兰沟组和梅勒图组以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满克头鄂博组和白音高老组以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玛尼吐组以中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活动可划分为3个旋回,从早到晚分别为塔木兰沟旋回,满克头鄂博—玛尼吐旋回,白音高老—一梅勒图旋回。研究区划分了6个火山岩相,分别为爆发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爆发沉积相、火山碎屑流相、次火山岩相。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时代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塔木兰沟组形成于158~150Ma,属于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形成于152~135Ma,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玛尼吐组形成与149~131Ma,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形成于129~118Ma,属于早白垩世;梅勒图组形成于130~118Ma,属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岩浆来源较复杂,有的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也有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和早白垩世梅勒图组原始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物质的混;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原始岩浆来源于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作用起始于晚侏罗世,持续到早白垩世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早白垩世中期火山岩同样形成于伸展环境,但同时受到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古太平洋俯冲的双重影响。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活动和整个大兴安岭地区的火山活动是一个整体,但是由于受到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俯冲的影响,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活动开始时间比大兴安岭北段晚,与大兴安岭南段的火山活动基本同期,从晚侏罗世开始,到早白垩世中期结束。

毛安琦[3](2020)在《额尔古纳地块中部中生代火山盆地岩浆岩 ——岩石成因与动力学机制》文中指出本文以额尔古纳地块中部中生代火山盆地及邻区岩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基底侵入岩、盖层火山岩以及邻区侵入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全岩Sr-Nd-Pb同位素以及黑云母、角闪石和斜长石单矿物地球化学等系统分析,限定了研究区中生代盆地基底、盖层以及邻区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和物质组成,探讨了各期次岩浆的物质来源、岩浆演化和岩石成因,结合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蒙古-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中生代岩浆作用,揭示了中生代各构造演化阶段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对岩浆作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了额尔古纳地块中部中生代火山盆地的构造属性与演化,探索了岩浆作用-盆地演化与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机制的耦合关系与成因链接,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1.盆地基底及邻区侵入岩盆地基底侵入岩的时代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6238 Ma)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34182 Ma)。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侵入岩主要包括角闪辉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角闪辉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岩浆起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显示俯冲相关的地球化学信号。角闪辉长岩源于含有2%尖晶石的二辉橄榄岩发生约2%3%的均衡熔融,石英二长闪长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以及分离结晶作用。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岩浆主要来自于中元古代大陆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混入了古老地壳物质,具有类似于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晚三叠世侵入岩以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占主导地位,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大陆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混入了古老的地壳物质。早侏罗世侵入岩为二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起源于中元古代大陆下地壳富钾变质基性岩浆岩的部分熔融,有少量地幔物质参与,并指示地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加厚。盆地邻区侵入岩位于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塔源地区,包括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210 Ma)和中侏罗世石英二长岩(172167 Ma)。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起源于较浅地壳长英质岩浆岩的部分熔融,暗示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在该时期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中侏罗世石英二长岩具有埃达克岩特征,暗示地壳发生缩短加厚,岩浆起源于中-新元古代大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2.盆地盖层火山岩地块中部盆地盖层火山岩的时代主要为早侏罗世(193175 Ma)和早白垩世(140114 Ma)。本文以典型的向阳屯盆地为主要解剖对象。向阳屯盆地盖层火山岩主体部分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121114 Ma)。可进一步细分为以发育多斑晶粗面岩为特征的早期(约120 Ma)玄武岩-粗面岩-流纹岩组合,和以发育少斑(无斑)粗面岩、黑曜岩和松脂岩为特征的晚期(约115Ma)粗面岩-玻基粗面岩-火山玻璃质岩石组合。早期酸性火山岩属于I型火山岩,岩浆起源于中-新元古代陆壳火成岩的部分熔融,岩浆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且可能混染了古老的地壳围岩。晚期酸性火山岩属于高分异I型火山岩。随岩浆分异演化的程度增加,晚期酸性火山岩显示类似于A型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流纹岩显示由早期典型I型火山岩向晚期高分异I型火山岩转化的规律,指示母岩浆经历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在晚期形成了高分异火山岩。3.火山盆地构造属性和演化盆地火山岩浆的喷发方式主要为NE走向断裂系统控制的裂隙式喷发。盆地在构造属性上为伸展断陷盆地,经历了盆地初始形成期(T3J1期)、挤压期(J2期)、和控制盆地形成的强烈伸展断陷期(J3K1期)三个阶段的演化,指示了三个时期不同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4.中生代岩浆作用动力学机制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两侧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元素的时空变化规律表明该时期为大洋板块双向俯冲的活动大陆弧边缘环境。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6238 Ma)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34182 Ma)火山盆地基底侵入岩与盆地邻区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洋盆南侧为安第斯型大陆弧环境。洋盆南侧晚三叠世的岩浆低谷期(225215 Ma)可能与237225 Ma期间俯冲引起的陆壳初始加厚有关。延迟的岩浆活动(210 Ma至早侏罗世)在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广泛分布。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最晚于216 Ma开始处于弧后构造环境,并控制了额尔古纳地块中部火山盆地的初始裂陷。早侏罗世额尔古纳地块陆壳因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南向俯冲而开始加厚,并伴随了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侵入。中侏罗世地壳加厚,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岩。火山盆地发生隆升剥蚀,普遍发育挤压构造。大兴安岭地区的岩浆活动间歇期(177167 Ma),指示该时期蒙古-鄂霍茨克洋盆的西段发生闭合和造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额尔古纳地块主要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造山后伸展体制。火山盆地内早白垩世高分异火山岩与全球典型伸展区发育的高分异花岗岩具有高度的相似的特征。火山盆地处于强烈伸展断陷期,大量喷溢的火山岩为NE走向伸展断裂系统控制下裂隙式喷发的产物。

K.Aoki,张祖海[4](1991)在《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南部更新世英安质和流纹质火山碎屑熔岩流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文中研究说明约4—1Ma前,在玄武质-安山质火山岩形成之前,沿日本东北地区前缘火山带喷发了大量英安质和流纹质火山碎屑熔岩流。这些岩石通常以斑状结构为主:斑晶占20—40%,斑晶成分为石英,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和铁的氧化物。黑云母流纹岩不含辉石,但除上述矿物组合外尚含透长石、镁铁闪石和黑云母。矿物测温表明,岩浆温度在980—910℃内,类似于同区第四纪英安质岩石。 岩石的主量元素和不相容微量元素丰度随SiO2的增加或分异作用的进行而平稳地变化,其趋势与典型的钙碱性硅铝质安山岩和英安岩一致。 英安质和流纹质岩浆很可能是源于上地幔的典型岛弧钙碱性镁铁质岩浆高度分离结晶之后的晚期分异产物,而不是辉长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韩立强[5](2017)在《黑龙江大顶子一带早侏罗世二浪河组火山岩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利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理论,对研究区早侏罗世二浪河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火山岩的岩浆源区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研究区早侏罗世二浪河组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研究区二浪河组火山岩SiO2含量在51.00%~73.94%之间,为中酸性—酸性火山岩;A1203含量在12.76%~19.40%之间,K20含量在1.01%~6.12之间,Na2O含量在2.46%~5.33%之间,而且K20含量比Na20普遍较高;火山岩的全碱(Na20+K20)含量在5.39%~8.81%之间,富碱(平均Na20+K20=7.71);里特曼指数σ(1.64~2.65),为钙碱性系列;固结指数SI介于2.20~17.95之间,平均为7.78,岩浆发生过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研究区火山岩岩性以安山质、流纹质为主,为钙碱性系列的火山岩。随着Si02含量的增加FeOT、MgO、Ti02、CaO、P205、Na2O和A1203含量明显降低,说明有分异结晶作用存在于岩浆演化的过程中。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U、Nd、K等较为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等强烈亏损。反映本区火山岩是在挤压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岩浆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并有陆壳物质介入。研究区二浪河组火山岩岩浆源区具有明显的壳源成因特征,岩浆经过陆壳混染分异而成,属于造山带的活动大陆边缘靠近大陆一侧的火山喷发产物,有着逐渐向板内构造环境过度的趋势,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沈艳杰[6](2012)在《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碎屑岩:相·结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松辽盆地营城组深层火山油气藏勘探的成功实践,火山岩(包括火山碎屑岩)作为储层的研究日益得到极大的关注。火山碎屑岩是火山熔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岩性,其相-结构研究对于储层地质特征(包括物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东南缘出露的火山岩露头,提供了盆地火山碎屑岩相-结构研究的良好剖面。与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碎屑岩的比较性研究,以及为由此建立的火山碎屑岩相结构模式为盆地火山碎屑岩储层研究提供了研究平台。本文以松辽盆地南缘露头区出露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火山岩样品年代学研究,建立了营城组1-10Ma尺度的年代地层格架。利用地球化学分析,对比了火山碎屑岩地层,为划分火山旋回和火山喷发期次提供了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对于同一冷凝单元内部的“热基浪相-热碎屑流相-空落相”给出了以K2O为代表的主量元素含量变化规律。结合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讨论了营城组形成的盆地构造背景,认为松辽盆地营城期为造山期后的伸展盆地。通过对破火山口岩性序列重建和火山口发育过程恢复,形成两种火山口发育模式,即①酸性岩浆活动形成的“蒸气爆发-蒸气岩浆爆发”火山口模式和②中基性岩浆活动形成的“爆炸-喷溢”-“爆炸-溢流”-“岩浆侵出”火山口模式。结合运用粒度分析、筛分分析和碎屑组成等方法,研究了营城组原发火山碎屑岩堆积和再搬运火山碎屑堆积,建立了原发火山碎屑堆积相结构模式(包括热基浪堆积、热碎屑流堆积、空落堆积)和再搬运火山碎屑堆积相结构模式(包括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湖泊上的热碎屑流堆积、热基浪堆积、火山泥石流堆积以及熔积岩沉积)。根据火山碎屑岩相结构模式,分析了徐家围子断陷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储层与岩性和岩相的关系,得出同一冷凝单元内,热碎屑流相的储集性能好于热基浪相和空落相。近火山口-火山斜坡堆积的火山碎屑岩储层物性好于火山斜坡-过渡环境中的火山碎屑堆积。具体的研究成果和认识有7个方面:1.确定了营城组火山旋回时限,建立了营城组年代地层格架确定的松辽盆地营城组沉积时限与火山旋回时限为,营一段沉积时限为120-134Ma,火山旋回时限为2.34-7.0Ma;营二段沉积时限为115-120Ma,火山旋回时限为1.25Ma;营三段沉积时限为110.7-115Ma,火山旋回时限为1.0-1.3Ma。由此建立了松辽盆地营城组1-10Ma尺度的年代地层格架。2.实现了元素地球化学的火山碎屑岩地层对比,确定了松辽盆地营城组时期为造山后伸展构造背景建立了营城组火山碎屑岩剖面主量元素氧化物Na2O、K2O、Al2O3和SiO2含量曲线,实现了火山碎屑岩地层的对比,给出了同一冷凝单元内“热基浪-热碎屑流-空落”以K2O为代表的主量元素含量规律。确定了营城组时期盆地构造背景为造山期后的裂谷伸展环境。3.建立了火山口相结构模式建立的火山口发育模式有两类,①“蒸气爆发-蒸气岩浆爆发”火山口模式,火山口由酸性岩浆活动形成,堆积岩性为蒸气爆发的集块、角砾岩-蒸气岩浆爆发的角砾熔岩和凝灰夹熔岩-侵出和侵入作用形成的珍珠岩和隐爆角砾岩。②“爆炸-喷溢”-“爆炸-溢流”-“岩浆侵出”火山口模式,火山口由中基性岩浆活动形成,堆积岩性为集块/角砾岩与熔岩互层。4.建立了火山斜坡相结构模式建立了“热基浪-热碎屑流-空落”结构的冷凝单元模式。热基浪具2相结构,下部为爆发角砾岩堆积;中上部为玻屑/晶屑/岩屑凝灰岩堆积;热碎屑流具3相结构,下部为角砾岩堆积,中部为熔结凝灰岩,上部为玻屑凝灰岩;空落具2相结构,底部为弹射坠落的火山角砾岩,顶部为喷射降落的含角砾凝灰岩、岩屑/玻屑凝灰岩。5.建立了再搬运相结构模式建立的再搬运火山碎屑岩相结构模式有两类,①在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湖泊上的热碎屑流、热基浪相模式,相序与斜坡堆积相似,但火山碎屑具再搬运特征。②火山泥石流堆积相模式,包括同喷发期垮塌成因模式和喷发期后剥蚀成因模式。6.确定了有利储层的火山碎屑岩相在徐家围子断陷,同一冷凝单元内热碎屑流相的储集性能好于热基浪相、空落相和热碎屑流与空落的混合相。受空落物质影响,含有细粒空落物质降低岩相的储层物性。7.确定了有利储层的火山碎屑岩性在徐家围子断陷,确定的有利储层的岩性为热碎屑流相堆积的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热基浪相堆积的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空落相堆积的流纹质角砾凝灰岩。

唐宗源[7](2019)在《大兴安岭中段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机制》文中指出大兴安岭地处中亚造山带东部,位于古亚洲洋构造域、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之间,经历了众多微陆块复杂的拼合历史和多次洋-陆转换过程,在微陆块闭合后的中生代时期又发生了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从而成为我国独特的火山岩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兴安岭火山岩成因和地球动力学演化机制等一直以来作为地质学家的研究热点,然而这些问题仍有较大争论。大兴安岭中段的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出露相对完整,侵入岩也遍及各个时期,因此是研究大兴安岭中生代岩浆事件、岩石成因和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大兴安岭中段中生代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探讨大兴安岭中段中生代火山作用期次、岩石成因和构造域对该区影响时限,另通过统计Hf-Nd同位素来揭示大兴安岭地区地壳增生的历史。大兴安岭中段中生代火山作用期次可分为三期:晚三叠世(235-225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5-115 Ma),岩浆作用高峰出现在早白垩世中期(125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没有明显的间断期,应为火山喷发作用不同阶段的结果。大兴安岭中段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哈达陶勒盖组、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和梅勒图组地层。哈达陶勒盖组火山作用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235-225Ma),并非前人认为的早三叠世;满克头鄂博组和玛尼吐组火山作用分别形成于155-140 Ma和150-125 Ma之间,满克头鄂博组和玛尼吐组火山岩喷发时限没有明显区分,但满克头鄂博组火山作用主体为晚侏罗世而玛尼吐组火山作用主体为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135-120 Ma)和梅勒图组(130-120 Ma)火山作用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大兴安岭中段统计的大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锆石U-Pb年龄显示,之前定义的同一个组的火山岩地层在不同地区的形成时代存在“穿时性”,以往仅根据地层组划分可能会造成火山岩形成时代的误判,本文认为以“时代+岩性”的表达方式更适合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哈达陶勒盖组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具有较高的Sr含量、弱的Eu负异常和较低的Y以及Yb,部分具有较高的MgO含量,为“埃达克质岩石”。英安岩是通过同期安山质岩浆分离结晶形成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哈达陶勒盖组火山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并且具有正的εHf(t)值(+6.3至+12.7)和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858-452 Ma),表明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期间新增生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这些特征说明哈达陶勒盖组火山岩来自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熔融的岩浆与地幔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使埃达克质岩浆具有相对高MgO含量(Mg#值)。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并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弱或无Eu异常,具有正εHf(t)值(+6.2至+13.4)和Hf单阶段模型年龄(TDM1=556-270 Ma),岩浆来源于先前俯冲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在岩浆上升的过程中受到有限的地壳混染的影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流纹质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并且比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具有更亏损的高场强元素,Eu异常明显亏损,具有正εHf(t)值(+4.3至+10.2)和Hf两阶段模型年龄(TDM2=910-544 Ma),另结合本区Hf同位素资料,表明岩浆来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新增生中-高钾玄武质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且岩浆经历了高度分异的演化过程。大兴安岭中段、兴安地块北部、额尔古纳地块主要地壳增生时期分别发生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新元古代和中-新元古代期间。大兴安岭中段的地壳增生具有与兴安地块北部和额尔古纳地块不同的增生史以及不同的地壳增生机制,暗示大兴安岭地区地壳增生的非均一性。通过与大兴安岭的岩浆作用时限对比分析,结合区域上构造特征、古地磁数据、多金属矿产分布等,将大兴安岭中段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概述如下:(1)早-中三叠世(250-240 Ma),古亚洲洋板块持续向北俯冲,形成了东西向的同碰撞花岗岩带和与俯冲相关的斑岩型Cu-Mo矿床,说明该期岩浆作用与古亚洲洋间的微陆块碰撞作用有关;(2)晚三叠世(235-205 Ma),大兴安岭中南段出现大量造山后花岗岩和磨拉石建造以及具有加厚下地壳埃达克岩属性的斑岩型铜钼矿,表明古亚洲洋在该区已经闭合,区域上处于古亚洲洋闭合后伸展环境;(3)早-中侏罗世(180-165 Ma),大兴安岭中段和吉黑东部出露的一套I型花岗岩,额尔古纳地块主要出露的弧形岩浆岩,松嫩地块东侧出现的“双峰式”火成岩组合和佳木斯地块西侧出现的南北向的斑岩型铜钼矿床,说明佳木斯地块-松嫩地块东侧的岩浆-成矿作用受伊佐柰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影响,而大兴安岭中段岩浆作用主要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南向俯冲有关;(4)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55-138 Ma),该时期伊佐柰琦板块向北俯冲而蒙古-鄂霍茨克洋逐渐自西向东“剪刀式”闭合,大兴安岭中段岩浆作用与额尔古纳西侧的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断离和岩石圈拆沉引发的软流圈上涌有关;(5)早白垩世中晚期(137-115 Ma),大面积的高分异I型、A型花岗岩和多金属矿床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且岩浆年龄具有由南向北逐渐迁移的趋势,暗示大兴安岭中段岩浆作用主要受额尔古纳地块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作用的影响,而在松辽盆地及以东地区的岩浆-成矿作用主要受到伊佐柰琦板块折返导致的软流圈物质上涌的影响,两个构造域共同促使整个东北地区的岩浆-成矿大爆发。

纪政[8](2020)在《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对中国东北海拉尔盆地及其毗邻的蒙古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建立了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的精确年代地层格架,查明了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揭示了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对中国东北地区叠加改造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根据地震反射剖面、岩石组合、陆相古生物化石组合以及区域地层对比,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传统上自下而上被划分为塔木兰沟组、铜钵庙组和南屯组,但其形成时代缺乏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的制约。本文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32口钻井中的中生代火山岩岩心样品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限定了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建立了精确的年代地层格架:塔木兰沟组形成于中侏罗世卡洛夫期-晚侏罗世提塘期(166145 Ma);铜钵庙组形成于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瓦兰今早期(142136 Ma);南屯组一段形成于早白垩世瓦兰今晚期-阿普特早期(135120 Ma);南屯组二段形成于早白垩世阿普特晚期-阿布尔早期(119111 Ma)。本文在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识别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中生代火山岩,包括高钾埃达克质火山岩、低钾埃达克质火山岩、富铌玄武安山岩、高硅火山岩、高镁埃达克质火山岩,它们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密切相关。中侏罗世高钾埃达克质岩石由加厚的石榴角闪岩相大陆下地壳发生脱水熔融而形成,为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的产物。晚侏罗世早期低钾埃达克质火山岩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过程中榴辉岩相洋壳的含水熔融,产生的熔体在快速上升穿越较薄的地幔楔时与橄榄岩发生非常有限的反应。晚侏罗世晚期富铌玄武安山岩源自受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含金云母石榴石相二辉橄榄岩地幔楔低程度的部分熔融(<2%),为古太平洋板块回卷的产物。早白垩世晚期高镁埃达克质火山岩为拆沉大陆下地壳部分熔融所产生的初始埃达克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周围地幔橄榄岩发生反应的产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高硅火山岩存在两种成因类型,其中I型高硅火山岩起源于年轻的含云母富钾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A型高硅火山岩来源于曾经历脱水却并不亏损熔体的富钾中基性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此外,A型高硅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晚期和早白垩世晚期,分别对应于古太平洋板块的回卷和岩石圈的拆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结合前人发表的资料,全面阐释了东北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构建了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叠加改造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侏罗纪期间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俯冲造成东北地区岩浆活动向陆内迁移,而靠近海沟的松辽盆地和吉黑东部于晚侏世-早白垩世早期逐渐进入岩浆活动的间歇期。受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的影响,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中侏罗世经历了显着的地壳增厚。当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部分俯冲到具有较厚岩石圈的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之下时,由于板片整体俯冲深度的增加导致洋壳充分发生榴辉岩化,俯冲板片不再稳定开始发生回卷。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古太平洋板片回卷速度较慢,所引起的软流地幔物质上涌的规模和速度较小,且影响范围局限于俯冲板片前缘及其附近。在古太平洋板块持续回卷的过程中,松辽盆地和吉黑东部的岩浆活动相继复苏,形成东北地区向海沟(东南向)变年轻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迁移规律。同时,随着下沉的古太平洋板块逐渐在地幔过渡带滞留脱水,引发东北地区岩石圈的拆沉和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峰期自西北向东南迁移。

宋维民[9](2018)在《大兴安岭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背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兴安岭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端,是我国中生代岩浆岩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出露了大面积的中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其构造背景和动力学过程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家研究的焦点。本文选择大兴安岭中部突泉地区的岩浆岩(花岗岩和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探讨大兴安岭中部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岩年代格架、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主要获得如下认识。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大兴安岭中部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活动可分为晚三叠世(202~220Ma)、中侏罗世(163.3~166Ma)、晚侏罗世(146~160Ma)和早白垩世(127~144Ma)4期。晚三叠世主要为侵入作用,获得的花岗岩年龄为202~220Ma,即代表了大兴安岭中部晚三叠世岩浆活动时限。中侏罗世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获得的中侏罗世花岗岩年龄为163.3~166Ma,限定了中侏罗世岩浆活动的时限为163.3~166Ma。晚侏罗世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获得的晚侏罗世花岗岩年龄为146~155Ma,晚侏罗世中性火山岩年龄为151~160Ma,限定了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时限为146~160Ma。早白垩世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获得的早白垩世花岗岩年龄为127~141Ma,早白垩世中性火山岩年龄为130~144Ma,限定了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时限为 127~144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的岩浆岩,具有非常低Sr高Yb型花岗岩特征,在Rb-(Yb+Ta)、Rb-(Y+Nb)判别图上岩石多数样品投于板内花岗岩区,部分样品落入板内花岗岩区与同碰撞花岗岩区接合部位;在Ta-Yb判别图上多数样品投入板内花岗岩区,少数投品位于火山弧花岗岩区和洋中脊花岗岩区;在Batchelor和Bowden的花岗岩类岩石组合示意图解R1-R2图解中,本期样品均落于晚造山花岗岩与造山后花岗岩过渡区域;在Nb-Y-Ce三角图解中,显示具有A2型花岗岩特征及伸展背景低压长英质地壳物质熔岩的产物。晚侏罗世岩浆岩,具有低Sr低Yb型花岗岩特征,在Rb/10-Hf-3Ta花岗岩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中,样品落入碰撞背景上的花岗岩区域内,在Rb-Y+Nb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样品落入后碰撞构造环境,典型的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及挤压背景加厚地壳部分熔岩的结果。早白垩世岩浆岩,具有非常低Sr高Yb型花岗岩特征,花岗岩在Ta-Yb判别图上样品多投于板内花岗岩区;火山岩包括白音高老期流纹岩和梅勒图期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其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征,典型的A型花岗岩的特征及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研究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始于三叠纪,持续到早白垩世中期。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与古亚洲洋构造格局控制下陆壳加厚之后的岩石圈伸展环境有关;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岩浆活动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挤压环境有关;早白垩世岩浆岩与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向东蠕散、伸展环境有关。

陈海潮[10](2020)在《长白山天池火山碎屑喷出物、火山地层和火山地质填图》文中提出火山熔岩与火山碎屑喷出物覆盖于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的绝大部分区域,区内火山碎屑喷出物的分布特征和火山地层特征较为复杂。本文主要从火山碎屑分布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堆积模式、充填样式、构造层六个方面对长白山地区火山碎屑喷出物与火山地层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长白山地区基础地质图,尽管地质图还有很大缺陷,但可以为领域研究学者提供便利,也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科学依据。长白山天池火山碎屑喷出物距天池火山口由近及远呈一定规律变化,近源堆积以黄色浮岩为主,中源堆积以黑色浮岩为主,远源堆积以白色浮岩为主,随着距离的增加浮岩碎屑的分选与磨圆变好。火山碎屑堆积物随着距离的增加,炭屑含量减少,基岩碎屑含量增加,这可能是火山碎屑再搬运的结果。根据细微火山碎屑(火山灰)与气象站期熔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长白山天池火山碎屑喷出物和熔岩可能起源于幔源基性岩浆的分异演化,在上侵时受地壳组分的混染。整体处于非造山板内拉张构造环境下。长白山地区新生代火山地层具有复杂的建造过程,如望天鹅火山、头西火山和长白山火山已确定出了22个喷发期次。根据调查将复杂的火山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熔岩流沟谷充填、熔岩流台地充填、熔岩流丘状充填和碎屑流席状披覆-沟谷充填4种充填样式。长白山天池口环状断裂发育,向外断裂呈现放射状分布。区内断裂主要以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为主。火山碎屑堆积区域按照堆积方式划分为3种:空落堆积区主要在长白山天池北东区域,范围广泛,远至日本地区;火山碎屑流堆积区主要以长白山天池为中心方圆50km内呈现椭圆状展布;火山泥石流堆积区主要沿二道白河流域展布,可分为细碎屑浮岩火山泥石流堆积和粗碎屑岩块火山泥石流堆积;构造层自下而上包括前新生界构造层、新生界构造层和千年大喷发构造层。根据断裂、火山碎屑堆积区域和构造层3个方面,对长白山148×110km区域进行了初步地质填图。

二、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南部更新世英安质和流纹质火山碎屑熔岩流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南部更新世英安质和流纹质火山碎屑熔岩流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来自古地磁与岩浆作用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目标
    1.3 论文主要实物工作量
    1.4 论文主要进展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岩浆特征
第三章 北山南部晚古生代火成岩地质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成因
    3.1 火成岩野外地质与岩石学特征
    3.2 火成岩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结果
    3.3 火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 火成岩年龄及其岩石成因
第四章 北山南部石炭系与二叠系古地磁结果
    4.1 古地磁样品采集
    4.2 采样地层时代的厘定
    4.3 岩石磁学结果
    4.4 系统热退磁测试及数据结果
    4.5 剩磁获取时代及原生性分析
第五章 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
    5.1 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年代学格架及其产生构造环境
    5.2 北山南部地块晚古生代的古地理位置及构造归属
    5.3 北山南部地层格架与沉积演变
    5.4 北山地区的基底结构属性
    5.5 北山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
第六章 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启示
    6.1 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探讨
    6.2 古亚洲洋晚石炭世与早二叠世构造古地理重建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文章与主持项目情况
    (1)发表文章
    (2)主持项目
致谢

(2)大兴安岭中段扎兰屯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技术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依托项目及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
    2.1 研究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情况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火山岩地层
        2.3.1 塔木兰沟组(J_3tm)
        2.3.2 满克头鄂博组(J_3m)
        2.3.3 玛尼吐组(J_3mn)
        2.3.4 白音高老组(K_1b)
        2.3.5 梅勒图组(K_1ml)
    2.4 岩浆岩
第3章 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
    3.1 典型剖面和岩石学特征
        3.1.1 塔木兰沟组
        3.1.2 满克头鄂博组
        3.1.3 玛尼吐组
        3.1.4 白音高老组
        3.1.5 梅勒图组
    3.2 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
        3.2.1 火山喷发旋回
        3.2.2 火山喷发韵律
    3.3 火山岩相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
    4.1 测年方法
    4.2 定年结果
        4.2.1 塔木兰沟组
        4.2.2 满克头鄂博组
        4.2.3 玛尼吐组
        4.2.4 白音高老组
        4.2.5 梅勒图组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5.2.1 塔木兰沟组
        5.2.2 满克头鄂博组
        5.2.3 玛尼吐组
        5.2.4 白音高老组
        5.2.5 梅勒图组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6.1 区域构造演化
        6.1.1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史
        6.1.2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演化史
        6.1.3 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史
    6.2 研究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期次
    6.3 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6.3.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构造背景
        6.3.2 早白垩世中期构造背景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表

(3)额尔古纳地块中部中生代火山盆地岩浆岩 ——岩石成因与动力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岩浆岩的研究现状
        1.1.2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研究现状
        1.1.3 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火山盆地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中国东北区域构造格架
        2.1.1 额尔古纳地块
        2.1.2 兴安地块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侵入岩
第3章 分析测试方法
    3.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3.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3.3 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
    3.4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3.5 矿物成分电子探针分析
    3.6 锆石饱和温度和锆石Ti温度计
        3.6.1 锆石饱和温度计
        3.6.2 锆石Ti温度计
第4章 盆地岩浆岩类型与时代
    4.1 盆地基底岩石组成
        4.1.1 向阳屯盆地
        4.1.2 上护林盆地
        4.1.3 自兴屯盆地、土伦堆盆地和建设屯盆地
        4.1.4 盆地邻区花岗岩
    4.2 盆地基底侵入岩的形成时代
        4.2.1 向阳屯盆地
        4.2.2 上护林盆地
        4.2.3 自兴屯盆地、土伦堆盆地和建设屯盆地
        4.2.4 盆地邻区花岗岩
    4.3 盆地盖层火山岩的岩石组合
        4.3.1 向阳屯盆地
        4.3.2 自兴屯盆地、土伦堆盆地和建设屯盆地
    4.4 盆地盖层火山岩的形成时代
        4.4.1 向阳屯盆地
        4.4.2 自兴屯盆地、土伦堆盆地和建设屯盆地
    4.5 小结
第5章 盆地基底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1 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1 晚二叠世侵入岩
        5.1.2 早-中三叠世侵入岩
        5.1.3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侵入岩
        5.1.4 中侏罗世侵入岩
    5.2 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5.2.1 黑云母
        5.2.2 角闪石
        5.2.3 斜长石
    5.3 同位素特征
        5.3.1 锆石Hf同位素
        5.3.2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5.4 侵入岩的成因
        5.4.1 晚二叠世角闪辉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
        5.4.2 早中三叠世石英二长岩
        5.4.3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
        5.4.4 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5.4.5 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
        5.4.6 中侏罗世石英二长岩
    5.5 小结
第6章 盆地盖层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6.1 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1.1 向阳屯盆地火山岩
        6.1.2 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6.2 火山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2.1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6.2.2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6.3 火山岩的岩石成因
        6.3.1 早侏罗世火山岩
        6.3.2 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
        6.3.3 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
    6.4 小结
第7章 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岩浆作用与盆地演化动力学机制
    7.1 额尔古纳地块的地壳增生
    7.2 岩浆上升-迁移过程物理特征
        7.2.1 锆石Ti温度计
        7.2.2 岩浆粘度
    7.3 火山盆地构造属性和演化
        7.3.1 盆地断裂特征
        7.3.2 盆地构造属性
        7.3.3 盆地构造演化
    7.4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区域构造演化
    7.5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区域构造演化
    7.6 中侏罗世区域构造演化
    7.7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演化
    7.8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黑龙江大顶子一带早侏罗世二浪河组火山岩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侵入岩
        2.2.3 区域构造
        2.2.4 区域矿产
3 火山岩相和火山喷发韵律特征
    3.1 火山喷发盆地划分
    3.2 火山岩相划分
    3.3 火山喷发韵律划分
    3.4 小结
4 火山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小结
5 岩浆演化与构造背景分析
    5.1 岩浆的分异与演化
    5.2 岩浆源区特征
    5.3 构造背景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碎屑岩:相·结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目的
        1.1.2 意义
    1.2 项目支撑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火山碎屑岩研究现状
        1.3.2 松辽盆地营城组研究现状
        1.3.3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工作量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特征
        2.1.1 断陷期地层
        2.1.2 坳陷期地层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阶段划分
        2.2.2 构造演化
第3章 岩石地层
    3.1 营城组
        3.1.1 营城组定义与沿革
        3.1.2 营城组基本特征
    3.2 岩石地层
    图版
第4章 年代地层及火山碎屑岩地球化学
    4.1 年代地层
        4.1.1 样品采集、加工和锆石挑选
        4.1.2 锆石测定
        4.1.3 锆石特征及年龄值
    4.2 火山碎屑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4.2.1 火山碎屑岩类型
        4.2.2 火山碎屑岩元素地球化学
        4.2.3 岩浆成因及构造背景
        4.2.4 火山碎屑岩地层对比
    图版
第5章 火山碎屑岩相与结构
    5.1 火山-沉积作用
        5.1.1 火山作用与沉积/堆积作用
        5.1.2 火山环境与岩相
    5.2 火山碎屑岩相
        5.2.1 火山口岩相
        5.2.2 火山斜坡岩相
        5.2.3 过渡环境岩相
    图版
第6章 再搬运火山碎屑岩相与结构
    6.1 火山环境与沉积环境的过渡
    6.2 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类型
        6.2.1 热碎屑流与基浪沉积
        6.2.2 空落沉积
        6.2.3 火山泥石流
        6.2.4 熔积岩
    6.3 再搬运火山碎屑相模式
    图版
第7章 火山碎屑岩储层
    7.1 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
        7.1.1 岩石类型
        7.1.2 各段岩性频率
    7.2 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储层
        7.2.1 岩性、岩相与储层
        7.2.2 储层物性
    7.3 火山碎屑岩储层
        7.3.1 有利储层
        7.3.2 储集空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7)大兴安岭中段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火山岩研究现状
        1.1.2 中亚造山带东部研究现状与问题
        1.1.3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研究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3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主要大地构造与构造单元划分
        2.1.1 东北地区大地构造
        2.1.2 大兴安岭构造单元划分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研究区侵入岩
第3章 中生代火山岩地质-岩石学特征
    3.1 哈达陶勒盖组
    3.2 满克头鄂博组
    3.3 玛尼吐组
    3.4 白音高老组
    3.5 梅勒图组
    3.6 小结
第4章 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期次
    4.1 锆石U-Pb定年方法
    4.2 定年结果
        4.2.1 哈达陶勒盖组
        4.2.2 满克头鄂博组
        4.2.3 玛尼吐组
        4.2.4 白音高老组
        4.2.5 梅勒图组
    4.3 火山岩年代学格架
        4.3.1 哈达陶勒盖组
        4.3.2 满克头鄂博组
        4.3.3 玛尼吐组
        4.3.4 白音高老组
        4.3.5 梅勒图组
    4.4 地层划分归属
    4.5 小结
第5章 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1 分析方法
        5.1.1 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5.1.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5.2 地球化学特征
        5.2.1 晚三叠世火山岩
        5.2.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
    5.3 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因
        5.3.1 晚三叠世
        5.3.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
    5.4 大兴安岭中段的地壳增生
    5.5 小结
第6章 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6.1 三大构造域演化概况
        6.1.1 古亚洲洋构造域
        6.1.2 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
        6.1.3 古太平洋构造域
    6.2 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6.2.1 早-中三叠世
        6.2.2 晚三叠世
        6.2.3 早-中侏罗世
        6.2.4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与工作量
        1.4.1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2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中国东北区域构造格架
        2.1.1 额尔古纳地块
        2.1.2 兴安地块
        2.1.3 松辽地块
        2.1.4 佳木斯-兴凯地块
        2.1.5 那丹哈达地体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区域构造
        2.2.2 区域地层
        2.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样品的地质与岩相学特征
    3.1 布达特群
    3.2 塔木兰沟组
    3.3 铜钵庙组
    3.4 南屯组一段
    3.5 南屯组二段
第4章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
    4.1 分析方法
        4.1.1 样品制备
        4.1.2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4.1.3 LA-ICP-MS锆石U-Pb定年
    4.2 定年结果
        4.2.1 布达特群
        4.2.2 塔木兰沟组
        4.2.3 铜钵庙组
        4.2.4 南屯组一段
        4.2.5 南屯组二段
    4.3 年代学讨论
        4.3.1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火山-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
        4.3.2 东北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
第5章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火山岩的地球化学
    5.1 分析方法
        5.1.1 全岩主量与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5.1.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方法
        5.1.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
    5.2 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中侏罗世高钾埃达克质火山岩
        5.2.2 晚侏罗世早期低钾埃达克质火山岩
        5.2.3 晚侏罗世晚期富铌玄武安山岩
        5.2.4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高硅火山岩
        5.2.5 早白垩世晚期高镁埃达克质火山岩
    5.3 岩石成因
        5.3.1 中侏罗世高钾埃达克质火山岩
        5.3.2 晚侏罗世早期低钾埃达克质火山岩
        5.3.3 晚侏罗世晚期富铌玄武安山岩
        5.3.4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高硅火山岩
        5.3.5 早白垩世晚期高镁埃达克质岩石
第6章 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
    6.1 中侏罗世岩浆活动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
    6.2 晚侏罗世早期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俯冲
    6.3 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回卷
    6.4 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与岩石圈的拆沉
第7章 结论与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大兴安岭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火成岩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1.1 区域大地构造
        2.1.2 研究区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地层
        2.2.2 早古生代地层
        2.2.3 晚古生代地层
        2.2.4 中生代岩石地层
        2.2.5 第三系
        2.2.6 第四系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岩地质特征
    3.1 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花岗岩地质特征
        3.1.1 晚三叠世花岗岩
        3.1.2 中侏罗世花岗岩
        3.1.3 晚侏罗世花岗岩
        3.1.4 早白垩世花岗岩
    3.2 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花火山岩地质特征
        3.2.1 中侏罗世火山岩
        3.2.2 晚侏罗世火山岩
        3.2.3 早白垩世火山岩
第4章 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方法
        4.1.1 锆石U-Pb定年分析
        4.1.2 全岩主微量分析
    4.2 晚三叠世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3 中侏罗世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4 晚侏罗世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5 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6 晚侏罗世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7 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岩活动期次及构造背景
    5.1 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活动期次
    5.2 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5.2.1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前造山期控制下伸展、裂解作用
        5.2.2 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146~160Ma)—蒙古-鄂霍茨克洋盆消亡、闭合、碰撞造山作用
        5.2.3早白垩世晚(100~135Ma)——造山期后,大陆地壳伸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介

(10)长白山天池火山碎屑喷出物、火山地层和火山地质填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长白山火山地质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质概况
    2.1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质背景
        2.1.1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理概况
        2.1.2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形地貌
        2.1.3 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性及构造特征
    2.2 长白山地区火山机构
        2.2.1 中心式火山机构
        2.2.2 裂隙式火山机构
        2.2.3 复式火山机构
第3章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质结构
第4章 长白山天池火山碎屑喷出物粒度、成分、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
    4.1 长白山天池火山碎屑喷出物粒度分布特征
    4.2 长白山天池火山碎屑喷出物和熔岩岩性特征
    4.3 长白山天池火山碎屑喷出物与熔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与稀土元素
        4.3.3 岩浆成因来源
    4.4 构造环境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白山天池火山火山地层和火山地质填图
    5.1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新生界火山地层界面和火山地层类型
    5.2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质填图编图说明
    5.3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质填图构造层划分
    5.4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质填图初步成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南部更新世英安质和流纹质火山碎屑熔岩流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来自古地磁与岩浆作用的制约[D]. 许伟. 长安大学, 2019(07)
  • [2]大兴安岭中段扎兰屯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D]. 司秋亮. 东北大学, 2018(01)
  • [3]额尔古纳地块中部中生代火山盆地岩浆岩 ——岩石成因与动力学机制[D]. 毛安琦. 吉林大学, 2020(08)
  • [4]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南部更新世英安质和流纹质火山碎屑熔岩流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J]. K.Aoki,张祖海. 地质地球化学, 1991(01)
  • [5]黑龙江大顶子一带早侏罗世二浪河组火山岩特征研究[D]. 韩立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2)
  • [6]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碎屑岩:相·结构·应用[D]. 沈艳杰. 吉林大学, 2012(09)
  • [7]大兴安岭中段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机制[D]. 唐宗源. 吉林大学, 2019(10)
  • [8]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D]. 纪政. 吉林大学, 2020(08)
  • [9]大兴安岭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背景研究[D]. 宋维民. 东北大学, 2018(12)
  • [10]长白山天池火山碎屑喷出物、火山地层和火山地质填图[D]. 陈海潮.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南部更新世英安岩和流纹岩火山碎屑熔岩流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