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虫棉高产胡萝卜“白捡”(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涌[1](2014)在《胡萝卜“2+X”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萝卜营养丰富,易栽培、产量高,耐贮运,供应期长。胡萝卜的开发亦列为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本文针对胡萝卜试验展开一些分析和研究。
杜志雄,詹琳[2](2012)在《中国主要农产品种子进出口贸易状况及分析》文中提出2011年,中国全年种子销售量为1250万吨,销售额达到550亿元人民币(约8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随着种子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目前约为60%),到2015年,这一市场销售额将突破900亿元人民币(约142亿美元)。届时,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子销售市场。本文将中国主要的进出口种子品种分为粮食作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主要包括大豆、花生、油菜、向日葵、棉花、甜菜、草本花卉植物、
邵长勇[3](2010)在《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种业市场竞争关系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市场关联度明显增强。由于我国种子出口目前还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面临着那些具备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同在。新阶段、新环境,对我国种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析国际市场种子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关系,用实证来检验中国种子出口规模和结构的贸易模式,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组织策略和政策建议,弥补已有研究实践操作性不强的缺陷,用来指导中国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提高种子质量、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及时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匹配的基本模式,借助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学等理论根基,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组织策略和政策建议。论文包括以下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做出分析总结和评论判断;介绍本文研究的视角、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并阐述论文主要贡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阐明了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概念,对贸易理论作了系统的回顾,提出了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设计依据,为后文详细分析我国种子出口贸易作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研究中国种子产业的基本特征。从经济学、产品经济学角度,通过对现阶段中国种子市场的总体特征,提出了我国种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对中国种业市场的市场特质、经济学特性进行了分析论述。第四部分着重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分析,为后续几章分析需求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第五部分是研究世界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考察了中国种子出口结构的变动与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变动的关系。第六部分运用恒定市场模型,就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的变动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规模与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不同的世界种子出口市场,就进口市场的规模、产品和市场分布结构、产品竞争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出了对中国种子出口影响不同因素和发展趋势。第七部分从中国种子国内需求的总体情况着手,详细分析了水稻、玉米等八类作物种子的国内需求规模变动与特征情况,运用时间序列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模型,就中国种子国内需求变动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第八部分分析了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来,对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第九部分从国外种子进口需求规模和需求变动角度,分析和提出了改进和优化中国种子出口贸易格局的发展建议。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中国种子的出口总量和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与世界种子的进口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世界种子需求的变动对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2、从整个世界种子的进出口贸易市场来看,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与主要出口国之间既存在的激烈竞争,又与主要进口市场的具有互补性和适应性。3、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的扩大是带动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增长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国种子的产品结构的调整,对中国种子的出口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中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种子产品较少,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性,必须狠抓核心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邓武红[4](2008)在《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育种创新、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确保农业主权和植物遗传资源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推动着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全球化进程,把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作为其在农业、经济领域夺取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以实现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渗透和控制,从而实现其国家利益在全球的拓展。在这种国际背景之下,对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确立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未来发展方向,对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赢得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动权,有效构筑起我国种质资源的保护壁垒,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植物新品种保护全球化扩张为视角,综合运用经济学、法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收益理论、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为理论分析基础,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为主要研究工具,对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制度设计与构想。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言。提出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研究的范围、内容、思路与方法,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第二章,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主要了诠释植物新品种相关概念,论述TRIPs协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收益理论、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扩张趋势,为全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是对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静态分析,主要论述了中国现行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内涵及意义、法律框架和管理体制框架。第四章,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运行效果分析。是对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动态分析,主要运用了1999-2007年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和授权的数据、1989-2007年《中国农业年鉴》相关数据、农业部2007年的调查资料对中国现行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现行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支持。第五章,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发展趋势。论述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国际格局和发展趋势,指出并分析植物新品种保护全球化扩张的趋势基本方向、根本动因、具体表现、基本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扩张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着与TRIPs密切联系的保护标准更高的UPOV1991文本的推行,加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掠夺”,推动品种权在国际贸易中形成贸易壁垒。第六章,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构建要虑及的因素。主要论述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全球化扩张下我们的制度构建要虑及的因素:植物新品种保护全球化扩张对我们的制度所涉及的主体(育种者、种子企业、农民)及领域(农产品国际贸易、遗传资源保护)的现实的或预期的影响。为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进一步构建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持。第七章,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框架构建。是对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未来发展方略的相关制度构想。本章在前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目标,并对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未来发展方略提出一个大致的构想和相关政策建议。第八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对全文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第一,运用1989-2007年《中国农业年鉴》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现行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玉米、小麦和油菜的单产增长影响较为显着,对棉花、大豆、水稻的单产增长影响不显着,棉花、大豆、水稻的单产在实行品种权制度后的涨幅反而小于保护之前。第二,指出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存在全球化扩张的趋势,并对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扩张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着与TRIPs密切联系的保护标准更高的UPOV1991文本的推行,加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掠夺”,推动品种权在国际贸易中形成贸易壁垒。第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提出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中国家立场原则、确立育种者利益与农民利益平衡原则、确立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产权战略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目标、制度构建的基本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
段振凤,孙甲水,孙乃华[5](2004)在《抗虫棉高产胡萝卜“白捡”》文中认为
二、抗虫棉高产胡萝卜“白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虫棉高产胡萝卜“白捡”(论文提纲范文)
(1)胡萝卜“2+X”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设计 |
2.1 试验地点: |
2.2 供试品种: |
2.3 供试肥料: |
3 试验方案和方法 |
3.1 氮肥总量控制试验方案: |
3.2 肥料施用方法和用量: |
3.3 试验地选择 |
3.4 试验准备 |
3.5 田间管理 |
3.6 收获与计产 |
3.7 试验记载与测试 |
4 试验结果分析 |
5 肥料利用率及增产效益分析 |
小结 |
(2)中国主要农产品种子进出口贸易状况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种子进出口贸易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
(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种业贸易国际化的初始阶段 |
(二) 20世纪80年中期至90年代末期:种业进出口的迅速发展阶段 |
(三) 进入21世纪以来:种业进出口贸易步入高速发展新阶段 |
二、2004—2011年中国主要农产品种子进出口贸易现状 |
(一) 粮食作物种子 |
1.水稻种子 |
2.小麦种子 |
3.玉米种子 |
(二) 经济作物种子 |
1.油料种子 (油菜种子、大豆种子、花生种子与向日葵种子) |
2.甜菜种子 |
3.棉花种子 |
4.蔬菜作物种子 |
5.瓜果种子 |
6.草本花卉种子 |
(三) 牧草作物种子 |
三、中国种子进出口贸易特点分析 |
(一) 中国种子对外贸易规模较小 |
(二) 中国种子国际竞争力不强 |
(三) 中国种子对外贸易结构较为单一 |
(四)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种子进口国 |
四、总结 |
(3)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外种子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 |
1.3.2 种子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3 种子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3.4 种子出口结构相关研究 |
1.3.5 国内种子消费需求的相关研究 |
1.3.6 贸易壁垒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相关研究 |
1.3.7 国内外应用CMS模型分析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3.8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价 |
1.4 种子出口贸易国内外发展动态 |
1.4.1 国外发展动态 |
1.4.2 国内发展动态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数据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范围 |
1.6.2 数据说明 |
1.6.3 技术路线 |
1.7 拟解决的问题 |
1.8 研究的主要创新 |
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基于需求角度的贸易理论 |
2.2 需求影响贸易发展及其结构变动的机理 |
2.2.1 需求的概念 |
2.2.2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
2.2.3 需求模式的贸易效应 |
2.2.4 需求模式与贸易结构的关系 |
2.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设计依据 |
2.3.1 研究视角的选择依据 |
2.3.2 研究途径的选择依据 |
2.3.3 实证方法选用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种子产业的特征 |
3.1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国有种子公司 |
3.1.2 民营种子企业 |
3.1.3 育种科研单位 |
3.1.4 跨国种子企业 |
3.1.5 小结 |
3.2 中国种子产业的市场特质 |
3.2.1 市场结构二重性 |
3.2.2 种子需求价格弹性 |
3.2.3 行业进出门槛 |
3.2.4 消费主体购买行为 |
3.3 中国种子产业的经济学特征 |
3.3.1 中国种子产业交易费用特征 |
3.3.2 中国种子产业需求特征 |
3.3.3 中国种子产业供给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规模与结构特征 |
4.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
4.1.1 我国种子出口贸易概况 |
4.1.2 我国种子出口前景 |
4.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特征 |
4.2.1 产品结构特征 |
4.2.2 市场结构特征 |
4.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种子出口量少,出口国家与地区狭窄 |
4.3.2 种子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增强 |
4.3.3 国家对种子技术及产品出口的限制增强 |
4.3.4 种子质量较差,品种不优 |
4.3.5 缺乏出口核心种子企业 |
4.3.6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
4.4 本章小结 |
5 世界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1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变动规律 |
5.1.1 世界种子需求特征及其结构变动 |
5.1.2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特征 |
5.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变动关系 |
5.2.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规模关系 |
5.2.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结构关系 |
5.3 主要进口市场的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关系 |
5.3.1 日本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3.2 美国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3.3 欧盟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3.4 东盟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3.5 巴基斯坦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3.6 孟加拉国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4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种业市场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 |
5.4.1 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与主要出口国家的竞争性 |
5.4.2 中国种子的出口与主要出口国家的互补性 |
5.5 本章小结 |
6 世界进口需求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
6.1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影响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
6.1.1 数据说明 |
6.1.2 模型分解结果分析与评价 |
6.2 主要结论 |
7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变动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 |
7.1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总体情况 |
7.1.1 中国水稻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2 中国玉米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3 中国小麦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4 中国花生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5 中国豆类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6 中国油菜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7 中国棉花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8 中国蔬菜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2 影响中国种子国内需求的主要因素 |
7.2.1 效益低是影响种子需求的最大制约因素 |
7.2.2 种子商品化率低 |
7.2.3 种子跨区自由销售仍有壁垒 |
7.2.4 种子质量意识淡薄,品种不优 |
7.3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与种子出口贸易关系协整 |
7.3.1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
7.3.2 种子出口总量与国内总需求的协整关系及因果关系 |
7.3.3 实证结果分析及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8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 |
8.1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国内种子市场的影响 |
8.1.1 对种子可获性的影响 |
8.1.2 对种子市场结构的影响 |
8.2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子出口的影响 |
8.2.1 进出口总量波动分析 |
8.2.2 分品种分析 |
8.3 本章小结 |
9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
9.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优化 |
9.1.1 依据世界进口规模变动的种子出口结构选择 |
9.1.2 依据竞争力变动的出口产品结构选择 |
9.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优化 |
9.2.1 依据进口需求规模的出口目标市场选择 |
9.2.2 依据竞争力的出口目标市场选择 |
9.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区域贸易结构优化 |
9.3.1 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分析 |
9.3.2 区域贸易市场战略调整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及研究展望 |
10.1 几点建议 |
10.1.1 农业先进国家种子出口的成功经验 |
10.1.2 发展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对策思考 |
10.2 主要结论 |
10.2.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规模显着扩大,但存在结构问题 |
10.2.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 |
10.2.3 世界进口需求变动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显着 |
10.2.4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不显着 |
10.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研究成果 |
(4)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简要评述 |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数据来源 |
1.7 研究内容 |
1.8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植物新品种 |
2.1.2 农业植物新品种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TRIPs 协议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2.2.2 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
2.2.3 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收益理论 |
2.2.4 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 |
2.2.5 知识产权全球化扩张趋势 |
第三章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 |
3.1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建立的背景 |
3.2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内涵、目的及意义 |
3.2.1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内涵 |
3.2.2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基本目的 |
3.2.3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重要意义 |
3.3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法律框架 |
3.3.1 品种保护条例 |
3.3.2 农业部规章 |
3.3.3 其他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
3.3.4 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
3.4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 |
3.4.1 立法体系 |
3.4.2 审批与测试体系 |
3.4.3 执法体系 |
3.4.4 中介服务体系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运行效果分析 |
4.1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进展状况 |
4.1.1 保护范围扩大 |
4.1.2 申请量、授权量增长 |
4.1.3 申请领域以大田作物为主 |
4.1.4 申请主体以国内科研单位和国内科研企业为主 |
4.1.5 申请地区差异明显 |
4.1.6 品种权实施效果明显 |
4.2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中国农业育种者创新的影响 |
4.2.1 有效激发了育种者创新积极性 |
4.2.2 育种研发多集中在大田作物领域 |
4.2.3 企业和个人的育种创新能力增强 |
4.2.4 育种研发资金投入多元化 |
4.3 中国现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中国种子企业发展的影响 |
4.3.1 自筹投资增长,推广资金投入超过育种资金 |
4.3.2 育种领域单一 |
4.3.3 企业并购整合,竞争能力增强 |
4.4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中国农民的影响 |
4.4.1 主要农作物高品质种子可获性增多 |
4.4.2 农民留种行为不受限制 |
4.4.3 对种子价格上涨影响微弱 |
4.4.4 对作物增产的影响没有充分显现 |
4.5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新品种保护意识整体较弱 |
4.5.2 品种权“走出去”效果不好 |
4.5.3 育种创新能力不均衡 |
4.5.4 国有教学单位育种创新积极性未能得到有效激发 |
4.5.5 品种权行政执法能力较弱 |
4.5.6 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
4.5.7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
4.6 小结 |
第五章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发展趋势 |
5.1 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的全球进程 |
5.1.1 植物育种发达国家国内发展时期(20 世纪30 年代至20 世纪50年代末) |
5.1.2 植物育种发达国家间结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至1994 年) |
5.1.3 植物育种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扩张时期(1994 年TRIPs 协议签署至今) |
5.2 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格局分析 |
5.2.1 主要发达国家极力推动强化商业育种者利益的TRIPs-UPOV 模式 |
5.2.2 英、挪反对TRIPs 和UPOV 对植物育种者权利的过度强化 |
5.2.3 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寻求商业育种者利益和种植者利益平衡 |
5.3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化扩张趋势 |
5.3.1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化扩张的基本方向 |
5.3.2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化扩张的根本动因 |
5.3.3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化扩张的具体表现 |
5.3.4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化扩张的基本特征 |
5.3.5 主要发达国家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现状及知识产权战略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构建要虑及的因素 |
6.1 对中国农业植物育种者创新的影响 |
6.1.1 对育种者创新积极性的影响 |
6.1.2 对育种者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
6.2 对中国种子企业发展的影响 |
6.2.1 发达国家跨国种子集团对中国种子企业发展的影响 |
6.2.2 UPOV1991 文本对中国种子企业发展的影响 |
6.3 对中国农民的影响 |
6.3.1 对高品质作物种子可获性的影响 |
6.3.2 对“农民免责”享有程度的影响 |
6.3.3 对种子价格的影响 |
6.3.4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6.4 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
6.4.1 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较大影响的相关规定 |
6.4.2 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
6.4.3 不利于中国弱势研发领域的农作物产品出口 |
6.4.4 以日本“物种壁垒”的影响为例 |
6.5 对中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影响 |
6.5.1 中国植物遗传资源拥有状况 |
6.5.2 中国植物遗传资源流失情况 |
6.5.3 发达国家“生物掠夺”给中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
6.5.4 中国植物遗传资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
6.6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框架构建 |
7.1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基本原则 |
7.1.1 坚持发展中国家立场的原则 |
7.1.2 确立平衡育种者利益和农民利益的原则 |
7.1.3 坚持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产权战略的原则 |
7.2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目标 |
7.3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构建的基本思路 |
7.3.1 完善育种激励制度 |
7.3.2 完善种子市场机制,加强育种科技成果应用 |
7.3.3 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 |
7.3.4 建立与品种权有关的农产品贸易预警制度 |
7.3.5 理顺品种权与植物遗传资源管理体制 |
7.4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相关政策建议 |
7.4.1 健全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体制 |
7.4.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
7.4.3 完善新品种执法体系 |
7.4.4 健全新品种育种激励机制 |
7.4.5 建立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应急和预警机制 |
7.4.6 完善新品种中介服务体系 |
7.4.7 加强对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前沿动态追踪 |
7.4.8 慎重考虑采用UPOV1991 文本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抗虫棉高产胡萝卜“白捡”(论文参考文献)
- [1]胡萝卜“2+X”试验研究[J]. 张雪涌. 中国农业信息, 2014(15)
- [2]中国主要农产品种子进出口贸易状况及分析[J]. 杜志雄,詹琳. 国际贸易, 2012(06)
- [3]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D]. 邵长勇.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4]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D]. 邓武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5]抗虫棉高产胡萝卜“白捡”[J]. 段振凤,孙甲水,孙乃华. 北京农业,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