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气压力波动对锡浴条件的影响及调整措施

保护气压力波动对锡浴条件的影响及调整措施

一、保护气体的压力波动对锡槽工况的影响及调节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欢欢[1](2021)在《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力低碳转型大背景下,水轮发电机组(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和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作为稳定灵活性资源将消纳更多风光可再生能源。受电力负荷峰谷差与自身水-机-电耦合特性的双重影响,水轮发电机组将面临更为频繁的过渡过程,顶盖振动、导轴承摆度及尾水压力等指标参数剧烈变化,严重威胁机组安全运行及调能效果。本文以揭示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复杂水-机-电耦合关联机制与解析多指标参数复杂波动变化背后潜在风险规律为关键科学问题,构建水轮发电机组动态安全评价新框架,并将水轮发电机组动态调节特性纳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入网的现实情景下,进一步优化机组互补性能与互补效益,取得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围绕揭示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复杂水-机-电耦合关联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克服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轴系模型或抽蓄电动机模型不能全面描述机组水-机-电耦合特性的缺陷,探究子系统耦合切入点,建立两类机组过渡过程水-机-电耦合模型并深入研究机组动态稳定性。主要包括:(1)针对一管两机常规水轮发电机组,由水轮机力矩推求转轮水力不平衡力,以水力不平衡力为切入点耦连发电机不平衡磁拉力、阻尼力、碰摩力及水导轴承非线性油膜力,使水力系统与机电耦合系统紧密联系,利用特征线法求解引水管-尾水管传递函数、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轴系受力方程,建立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统一模型,将可靠性验证后的耦合统一模型应用于开机稳定性分析,研究主要运行或结构参数对机组振动特性影响规律,优化主要参数取值,从而使机组能够以最经济、操作最简便的优化方式提高过渡过程稳定性。结果表明:转子振幅与自调节系数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近似描述,转子振幅与转轮进出口直径比关系可用五次方程近似描述;轴承离心率对开机振动失去响应的临界数量级趋近于1×10-6,转轮进出口直径比最优取值趋近于0.8,自调节系数最优取值趋近于3。(2)针对一管两机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将其抽水调相运行时水压扰动等异常变化等效为高斯随机型或阶跃型外部激励,以“外部激励影响有功输出,有功输出影响无功特性”为切入点耦连水力系统与机电耦合系统,利用特征线法求解复杂管道传递函数并基于Matlab/Simulink模块耦合励磁装置及抽蓄电动机模型,建立完整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多机调相仿真模型。利用可靠性验证后的仿真模型研究外部激励作用下进相与迟相转化机制及多机间无功流动特性,并结合工程案例提供调相机跳机情景下的风险缓解建议。结果表明:一台机组受到外部激励时,易导致并行机组进相深度减小甚至转迟相运行;阶跃激励比高斯随机激励对进相与迟相转化行为影响更大;阶跃激励较大时,励磁电流辅助调节作用可适当缓解调相不稳定性。2.围绕解析多指标参数复杂波动变化背后潜在风险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克服子系统耦合复杂性造成风险特征提取和风险表现归类困难问题,提出利用动态风险量化方法深入挖掘两类机组过渡过程指标参数间及与运行风险间关联规律的新思路。(1)为准确界定常规水轮发电机组不推荐运行区、且缓解推荐运行区风险问题,基于理论修正的顶盖振动、导轴承摆度及尾水压力等动平衡实验关键指标参数,利用动态熵改进模糊集评价方法与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提出动态熵-模糊集风险评价方法与灰-熵关联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深入挖掘不推荐运行区与推荐运行区关键指标参数潜在风险规律,以概率形式量化机组实时风险度,提取高风险指标参数并对危险度排序。结果表明:机组不推荐运行区可从0 MW~121 MW缩减至0 MW~100 MW,将为灵活性调度增加21 MW可调容量。推荐运行区内不同水头下指标参数危险度排序存在明显差异,证明不同运行水头下定位的高风险部件将各有侧重。(2)为缓解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工况甩负荷过渡过程运行风险,考虑导叶直线关闭和球阀-导叶联动关闭两种方式,利用训练数据和相应风险判别准则改进传统Fisher判别法,提出基于Fisher判别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深入挖掘甩负荷过程水轮机流量、转速、尾水压力及蜗壳压力等关键指标参数风险演化特征,量化各工况点下机组运行风险概率。结果表明:导叶直线关闭和球阀-导叶联动关闭方式下机组不稳定运行概率分别为0.23和0.16,说明导叶直线关闭方式下机组甩负荷后会出现包括水锤压力在内的严重稳定性问题,若不优化导叶关闭方式,长期运行将造成部件疲劳损伤;两种关闭方式下机组风险演化特征均呈现双峰特性,其中第1波峰发生于甩负荷初期,而第2波峰发生于甩负荷后期;球阀辅助关闭的加入对机组第1波峰运行风险缓解作用极小,但可显着降低第2波峰风险概率。3.围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入网严重威胁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运行及调能效果这一现实情景,克服现有经济目标函数缺乏对灵活性水电机组调节成本量化的缺陷,构建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及响应峰值等水电机组动态调节性能指标以衡量PID控制参数、能源配比及传输线路布置优化对水光互补系统稳定运行优化作用。进一步地,以水风互补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取高敏感性超调量指标量化水电机组动态调节成本,综合考虑电能损失成本、投入成本及售电利润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费用因子,提出以成本-利润为目标函数的水风互补发电效益评价方法,研究风速类型、容量配比及市场电价波动对互补发电效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风电接入比例超54.5%时,最不利风速条件下风力发电效益将反超水力发电效益;分时电价每天捕获的互补系统总发电效益比固定电价效益要高出1万元左右。

贾立彬[2](2021)在《浮法玻璃锡槽冷修改造系统设计优化探讨》文中提出利用浮法玻璃生产线锡槽冷修改造契机,针对锡槽密封、锡液波动、锡液拉边机及其锡渣箱密封等环节,对锡槽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与设备部件更新,提升锡槽运行效率,减少玻璃生产中拉边机脱边、沾锡、摆板、满槽、断板等生产事故发生,实现浮法玻璃锡槽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有效管理。

孙铂奇[3](2020)在《增程器发动机进气量估计方法研究及实验验证》文中研究表明在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中,增程器发动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空燃比控制直接影响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而进入气缸的空气质量作为空燃比控制的前馈信息,其估计结果的精确程度对空燃比的控制精度具有重要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以及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进入气缸的空气量受充气效率的影响,而充气效率这一参数对于进气系统来说具有时变特性,在发动机的不同工况下具有不同的数值。因此,提高各种工况下充气效率的实时辨识精度是改善进气流量估计效果的有效措施。针对增程器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结构特点,并通过对进气过程中气体动态变化特性的分析建立相应的进气系统模型。在每个工作循环内,发动机转速的变化会导致定步长采样的不均匀性,因此需要在均值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离散化处理,根据转速实时调节采样步长,以实现基于曲轴转角的均匀采样。考虑到进气波动对信号采集的影响,采用移动平均值滤波算法对节气门处进气流量以及进气歧管压力信号进行滤波处理,通过实时滤波消除掉信号的周期波动。针对进气流量估计问题,采用了一种自适应观测器对充气效率进行实时辨识,以获得较准确的进气流量估计结果;为了进一步改善瞬态工况下的估计效果,在原有估计算法的基础上结合了MAP自学习算法,使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通过迭代运算对充气效率MAP中所存在的误差进行实时修正,从而有效提高充气效率在瞬变情况下的辨识速度与精度,以达到提高瞬态进气流量估计精度的效果。为了验证算法的估计效果,设计并搭建了发动机试验台架。通过dSPACE实现算法的实时运算,通过自主设计的发动机驱动电路驱动各执行器工作。对该论文所提出的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实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将第一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估计效果进行了对比,并针对第一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对第二种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此外,通过对进气流量估计结果与节气门处流量测量值之间对比分析,分别验证了两种方法的估计效果。

陈晨[4](2020)在《燃料电池用氢氧比例减压阀结构设计及控制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高转换效率和高功率密度的电化学发电装置,在军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电气比例减压阀作为燃料电池供气系统中主要的压力控制元件,其稳压特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燃料电池系统的工作性能,对于膜两侧压力的高精度控制是保证燃料电池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现有电气比例减压阀的性能较国外仍有一定差距,对于压力控制特性的研究尚不全面,因此本课题以氢氧燃料电池的供气系统为研究背景,完成了一组适用于氢氧气体环境的高精度电气比例减压阀结构设计与特性分析,并通过元件特性匹配、闭环控制等方式,实现氢氧双路压力的同步控制,确保燃料电池安全稳定高效运行。首先,结合燃料电池的供气回路的工况需求与氢气、氧气的气体特性,设计了一种以波纹管代替反馈腔的无溢流电气比例减压阀,完成了整体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并针对关键感压结构波纹管组件进行了结构设计与力值特性试验测试。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电气比例减压阀整体数学模型的建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电气比例减压阀非线性仿真模型,实现了对比例减压阀的开环动静特性分析,深入分析了关键结构参数与上游及负载工况变化对动静态特性的影响,实现了机械响应性能提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抗饱和PI闭环控制,实现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压力响应特性。并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建立流场仿真模型,实现了对阀口附近的压力分布以及阀的流量特性分析,对阀的设计起到指导作用。最后,针对燃料电池双路压差控制问题,提出了双路压力同步控制策略。对氢气阀、氧气阀进行了结构参数与控制特性上的匹配,获得双路的响应同步性。提出了主从闭环控制策略、基于PI的双路压力耦合控制策略和基于模糊PI的双路压力耦合控制策略三种双路压力耦合控制策略,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双路压力差的自主控制,为燃料电池双路压力同步控制提供了思路。

高静雨[5](2020)在《面向操作柔性分析的空分流程建模与求解》文中认为空分存在下游用户氧气需求阶段性、间歇性或不均衡性等特点。频繁的变负荷要求空分研究者们对空分设备的操作可行域有更为完善的了解,尤其是操作变量与产品质量之间内在联系。本文构建了以氧氮液化流程为例的空分装置操作柔性分析命题,建立包括多股流换热器在内的空分全流程模型,分析了空分流程各主要操作变量的可行域和操作柔性,以期为理论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合理依据。本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设计和操作的柔性分析命题及柔性指数计算方法进行完善的综述,确定了以工业装置的柔性指数和可行点个数为两种柔性分析指标。以换热网络为例进行设计和操作柔性分析对比,比较两者在变量数、方程数和自由度上的区别,讨论了调节公用工程冷却量、出口温度约束和换热器面积对可行域和柔性指数的影响。通过比较发现,受到设备参数的限制,操作可行域远小于设计可行域。其中出口温度约束和换热面积对调节操作可行域影响较大。确定了适宜出口温度控制在±3 K左右时,柔性指数和可行域面积与温度波动之比最大,与产品流股直接相关的换热器面积为正则值的1.2倍时,柔性指数和可行域面积最大。(2)采用分级超结构建模方法Stage-Wise(SW)建立了多股流换热器的等价换热网络模型,由13个双流换热器通过调整分流比例,通过参数估计得到换热器面积,可实现多股流换热器的操作分析,模拟结果与原流程的平均相对误差约为0.3%。(3)以空分设备中的氧氮液化流程为研究对象,用等价换热网络替换多股流换热器构建操作模型进行流程模拟。分析了单个变量和多个变量的操作可行域,除了膨胀机出口压力以外的各单变量的可行域都在正则值±4%左右。两个进料流量的平面可行域柔性指数均为0.1,主要限制因素是增压透平膨胀机组的功率。该操作模型有效地完成了操作过程模拟和柔性分析。

娄文谦[6](2020)在《面向高速电梯设计的轿厢气压调节、优化与补偿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高度的不断提升,高层建筑内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高速电梯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发展。为提高乘坐舒适性,本文对高速电梯运行过程中轿厢内气压变化的规律、轿厢内气压调节曲线的优化及轿厢气压变化补偿控制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分析了国内外高速电梯发展现状,针对高速电梯运行时轿厢内的气压变化问题,概述了高速电梯气动与压力特性、减振与降噪技术及能耗与节能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第二章为探究高速电梯在井道内运行时轿厢内气压变化规律,建立了轿厢内外流场气压耦合变化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准确性,并通过仿真求解得到了电梯不同运行参数及结构参数对气压的影响,分析了压耳感的成因。第三章针对高速电梯轿厢气压补偿问题,确定了轿厢理想气压调节曲线设计中的影响因素与目标函数,建立轿厢气压调节曲线性能指标模型,并采用基于竞争机制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理想气压调节曲线进行了优化设计,介绍了目标曲线的生成方式与流程,并对其进行了改进,最后对所提曲线的生成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第四章介绍了封闭空间内气压调节的常用方法,并给出了轿厢气压补偿控制的基本原理。针对高速电梯轿厢气压变化模型的非线性、不确定性及强耦合性,选取了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用以设计补偿系统控制器。针对传统迭代学习控制算法无模型控制存在的学习律选取复杂且可能出现无法收敛的情况,引入了基于参考模型的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对各控制算法进行了对比验证。第五章根据本文提出的高速电梯轿厢气压变化建模,轿厢理想气压调节曲线优化与跟踪补偿控制等技术,开发了高速电梯数字化设计系统的轿厢气压特性分析与补偿优化子系统模块,并在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的KLK2型高速电梯设计中进行了应用验证。第六章总结了全文研究工作及成果,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傅昊[7](2019)在《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及运行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气候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逐渐缩小燃煤电厂比重,大幅提高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成为未来电力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使得寻求一种可实现低成本调峰的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在此需求下,电力储能技术以其具有分时储/释能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未来可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之一,具有系统容量大、运行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建设选址受限制较小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在介绍了现有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液体流动压缩气体,建立了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概念,系统包括等温压缩、虚拟抽蓄、自适应液压势能传递和恒压储气四个子系统,具有气体近似等温过程运行、水轮机定水头发电、液压活塞多面积匹配及气体高效传输存储的特点。对各子系统进行了原理分析、系统设计与运行策略研究,并搭建了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实验模型,最后采用PLC控制对系统设计方案与运行策略进行物理实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运行的热力学过程展开研究,通过理论推导比较了不同气液做功过程及对应损耗计算方法,提出基于温升控制的液控压缩储能技术,使气液做功实现近似等温过程运行;通过对多变过程做功路径的选择,提出了多热源条件下基于卡诺循环的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高效运行方案,令系统按照卡诺循环运行,气体在低温热源下等温压缩,高温热源下等温膨胀,以提高系统整体发电效率。(2)对气液做功过程中的高效控温技术展开研究,通过对比热传导、热辐射与热对流三种基本换热方式的适用工况,选择在两相流体直接接触条件下具有更高换热效率的对流换热为本系统方案,并结合化工领域填料塔传质原理提出基于强制气液循环的液控压缩技术,利用填料提高两相接触换热面积,加装强制气液外循环增强两相对流,实现气体近似等温变化过程;针对压力容器设计中存在的高耐压等级容器性能冗余情况,提出分级接力压缩方案,令气体随着压强变化依次进入耐压等级不同的压力容器中,通过限制每级压缩比,减小了高耐压等级容器体积,从而降低其建造成本。每个压力容器运行时均交替与两侧连通,气体做功与迁移过程同时进行,实现了压缩/膨胀过程的不间断运行,提高了液压设备利用效率。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上述所提方案的可行性。(3)对虚拟抽蓄技术展开研究,通过控制压力容器气体压强与液体循环流量,引入虚拟水头与虚拟水量概念,提出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虚拟抽蓄方法,使得水力设备可摆脱地形限制与压力容器配合实现高效运行;在系统功率发生变化时,以水力设备运行效率优先为前提,提出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发电模式和储能模式下的负荷调节策略,通过同时调节转速与水头,提高了水力机组运行效率。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上述所提方案的可行性。(4)对利用液压变压器实现高效势能传递和构建恒压网络提高水力设备运行效率问题展开研究,利用一组等比序列面积的多级液压缸组合替代多组间定活塞面积单级液压缸,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恒压网络和液压变压器的高效液体势能转换系统设计方案与运行策略,实现恒压势能与变压势能高效传递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液压缸数量,降低其建造与维护成本。将液压设备与水力设备均接入恒压网络运行,两者共同调节恒压网络流量,可减少两者直接相连时因液压设备换向导致的水力设备空转损失,有效提高水力设备运行效率。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上述所提方案的可行性。(5)根据实验需求,设计搭建了传输功率10kW,压力等级1.6MPa的物理实验平台,研究采用PLC控制的系统程序设计,为液控压缩空气储能实验装置各子系统及整体运行提供控制方案,最后通过控制物理系统运行验证本文提出系统设计方案与运行策略的正确性。

钟玉凤[8](2019)在《半柔性同轴电缆屏蔽网整体镀锡工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半柔性同轴电缆具有优良的电气、机械及环境性能,即屏蔽好、驻波小、衰减低、温度广、频率高、可靠性高、弯曲柔软性好等特点,将广泛应用于地面移动系统、无线通讯、广播电视、及数字化超高频行业等。5G技术的推广和通讯设备的小型化,更加注重狭小空间的复杂布线能力,半柔性同轴电缆与柔性电缆和金属管型同轴电缆相比,更具优势。在高密度铜丝编织网既同轴电缆外导体上整体镀锡是生产高性能半柔性同轴电缆的关键工序之一,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水平镀锡工艺。研究发现,同轴电缆在高温锡液中多次长时间停留以及漫入过长,将严重影响整体镀锡层质量,锡层表面针孔较多,且锡层粘力不足易脱落,易产生锡瘤,绝缘层受损大。本文提出的垂直镀锡工艺,用于改进传统水平镀锡工艺导致的质量问题及效率低下,可以缩短电缆在高温锡液中的停留时间和浸入长度,从而达到获取高性能半柔性同轴电缆的目的。本课题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垂直镀锡原理分析,改进镀锡炉温度、镀锡槽液面高度、送线(收线)速度等关键工艺参数,从而直接影响同轴电缆镀锡质量。通过分析,垂直镀锡工艺提高了镀锡层质量和生产效率;并通过分析和工艺试验得出高性能半柔性同轴整体镀锡的最优工艺参数范围:锡液温度控制在255℃265℃,浸锡长度在40mm80mm之间,收线速度为4m/min6m/min,停留时间在0.5s1s之间,一次垂直镀锡即可获得无锡瘤、针孔减少、结合紧密、厚度均匀的满足工艺的整体镀锡层。为确保产品镀锡在上述最优工艺参数范围内,本课题还对半柔性同轴整体镀锡电缆工艺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主要从锡液温度控制、锡液面高度控制、速度控制、张力控制方案等进行,通过温度传感器模块、单片机及显示模块、电机及驱动器模块、报警模块等硬件及控制程序设计,以满足高性能半柔性同轴电缆设备系统中工艺参数的精确要求。最后,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测试和调试。通过调节半柔性同轴整体镀锡电缆工艺控制系统制作对应实验件电缆,调试加热模块,调整镀锡速度以及锡液面高度等参数,最终获取符合要求的半柔性同轴整体镀锡电缆产品。

郝亚苹[9](2019)在《气体分馏装置的稳态分析与动态模拟》文中认为气体分馏工艺是炼油过程获取聚合级丙烯的重要途径。在炼油生产过程中,催化裂化及焦化装置的操作变化致使液化气的产量以及丙烯的组成频繁发生波动,引起气体分馏装置的波动,造成装置的温度、压力等关键变量控制不稳,这不仅对丙烯产品的收率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也会对丙烯纯度的控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动态模拟分析装置在扰动及事故下的动态特性及响应、考察控制策略的可靠性、寻找安全可靠的工艺参数对提高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水平和保障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效益意义重大。本文利用Pro/II软件对某石化公司的气体分馏装置进行了稳态模拟计算和水力学核算,得到了动态模拟所需的基本工艺参数;针对近沸体系相对挥发度预测的偏差对理论板数预测会产生较大偏差的严重问题,应用实验数据对丙烯-丙烷的交互作用参数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校正后,丙烯塔的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的吻合度更高,这为动态模拟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利用DYNSIM软件对脱乙烷塔进行动态建模,分析了其在各扰动情况下的动态响应;对塔顶安全阀在火灾、冷凝器冷源切断、停电事故下的泄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火灾事故下的泄放时间最长,但泄放量平稳,冷凝器冷源切断事故下泄放时间最短,但瞬时泄放量较大,停电事故下塔釜温度上升最快。对丙烯塔进行动态模拟,考察了其动态特性;比较了两种塔顶压力控制方式(串级控制和热旁路控制)的优劣,结果表明热旁路控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更高;分析了丙烯塔上、下塔液相接力管线的压降对管线中汽化率的影响,得出在该组成与温度下,为使装置能稳定开车和正常运行,管线临界压降不宜超过33kpa,流速不宜超过1.9m/s;考察了丙烯塔塔釜加热量对塔顶回流罐液位和塔釜液位的影响,发现加热量小于497.373t/h或大于680.615t/h时将会对塔的正常稳定操作造成严重影响。

赵万林[10](2019)在《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供油及喷射过程压力波动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汽车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传统发动机的排放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电控柴油机依然大规模被使用在大功率机动车上,为了满足排放指标,需要对燃油喷射、雾化以及燃烧性能影响较大的过程进行优化开发。高压共轨系统因为能够实现对喷油量、喷油次数以及喷油规律的柔性控制,贯穿燃油的供给、喷射与雾化过程,成为了柴油机核心部件,而共轨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波动会对喷射一致性与稳定性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缸内的燃烧过程,因此精准的轨压控制技术是柴油机研发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以5V高压共轨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供油与喷射过程中压力波动的影响因素以及产生与传播过程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压力波动抑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中的研究工作与获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高压供油泵、共轨管以及喷油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合理的简化,通过详细阐述以上三大部分关键结构的数学模型,根据泵-轨-喷油器的结构与工作过程,先后搭建了供油泵、喷油器仿真模型,最终组合搭建了整个5V高压共轨系统一维仿真模型,并且在特定的多个工况下对供油泵和高压共轨系统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其次以平均压力波动量、峰值压力与波动周期作为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波动程度的特征参量,研究了目标轨压、供油泵结构参数(凸轮结构、相位与出油阀球阀质量)、喷油器结构参数(进,出油孔直径、针阀升程、喷孔直径与控制室容积)与运行参数(喷油脉宽、喷油间隔与喷油次序)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波动特征参量的影响规律。另外根据研究对象实物图建立了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波动三维流场仿真模型,结合一维计算结果提供的模型计算的边界条件与实物研究对象的喷油次序,编写了UDF控制程序来实现仿真模型在循环工作过程中对喷油次序的控制,研究了喷射与供油过程燃油流动与波动叠加过程,得出动能与波动能的相互转化是压力波动产生的根源。最后建立了喷油器控制室流场三维仿真模型,采用了一维+三维联合仿真技术,模拟喷油器喷射过程中控制腔内压力波动特性及其对喷油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喷射过程中燃油压力与速度分布变化过程,得出控制室是喷射过程中波动源头之一,产生的压力波动诱导出油量孔位置出现空化现象,减少控制室出口有效流通面积,对出油量孔的流通特性产生负面影响;最后对比不同结构对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设计圆角能够有效降低空化程度。

二、保护气体的压力波动对锡槽工况的影响及调节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气体的压力波动对锡槽工况的影响及调节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1.3 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综述
        1.3.1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1.3.2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1.3.3 两类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风险分析
    1.4 水风光多能互补性优化及经济效益评估综述
        1.4.1 多能互补性优化
        1.4.2 多能互补经济效益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开机过渡过程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开机特性
    2.3 水轮发电机组基本模型
        2.3.1 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
        2.3.2 轴系模型
    2.4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统一新模型
        2.4.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模型的建立
        2.4.2 参数设置
        2.4.3 模型验证
    2.5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开机稳定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抽水调相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抽水调相工况特性
    3.3 抽水调相运行理论
        3.3.1 抽水调相运行迟相与进相基本理论
        3.3.2 多机进相运行稳定性理论
    3.4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仿真模型
        3.4.1 多机系统抽水调相模型的建立
        3.4.2 模型验证
    3.5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抽水调相运行稳定性分析
        3.5.1 励磁电流作用下多机调相运行稳定性分析
        3.5.2 外部激励作用下迟相与进相运行转化机制分析
    3.6 抽水调相风险情景下的运行建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轮发电机组典型过渡过程运行风险分析
    4.1 引言
    4.2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不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4.2.1 试验机组参数设置与运行区初步界定
        4.2.2 动平衡实验与初步分析
        4.2.3 动态熵-模糊集风险评价方法
        4.2.4 不推荐运行区优化与动态风险分析
    4.3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4.3.1 试验机组概况与运行水头设置
        4.3.2 动平衡实验与初步分析
        4.3.3 灰-熵关联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4.3.4 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4.4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工况甩负荷过渡过程风险分析
        4.4.1 甩负荷过渡过程导叶及球阀-导叶联动关闭规律
        4.4.2 数据来源
        4.4.3 基于Fisher判别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4.4.4 考虑导叶-球阀联动关闭的水泵水轮发电机组风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风光混合系统互补性能与发电效益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水光混合系统互补性能优化研究
        5.2.1 动态调节性能指标
        5.2.2 水光互补发电模型
        5.2.3 算例分析
    5.3 水风混合系统互补发电效益优化研究
        5.3.1 基于成本-利润的互补发电效益评价方法
        5.3.2 水风互补发电仿真模型
        5.3.3 互补性验证
        5.3.4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其他指标隶属度函数
附录 B 参数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浮法玻璃锡槽冷修改造系统设计优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浮法玻璃锡槽
2 浮法玻璃机械设备冷修改造
    2.1 锡槽拉边机冷修改造
    2.2 锡槽冷却水包冷修改造
    2.3 流量闸板材质及结构优化
    2.4 锡槽胸墙边封冷修改造
    2.5 浮法玻璃锡槽锡渣箱设计改造
        2.5.1 原锡渣箱
        2.5.2 新型锡槽渣箱结构
3 浮法玻璃锡槽电器设备冷修改造
    3.1 锡槽电加热分区及测点改造
    3.2 锡槽自动化工业监控系统冷修改造
        (1)内窥式高温电视监控系统
        (2)外窥式高温电视监控系统
4 结语

(3)增程器发动机进气量估计方法研究及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增程式动力传动系统概述
        1.2.1 动力总成介绍
        1.2.2 内燃机式增程器介绍
    1.3 增程式电动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内发展现状
        1.3.2 国外发展现状
    1.4 进气量估计问题研究现状
        1.4.1 进气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4.2 进气量估计方法研究现状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平台设计
    2.1 实验平台结构及组成
        2.1.1 发动机和电机介绍
        2.1.2 冷却液循环管路搭建
        2.1.3 传感器及执行器介绍
    2.2 发动机驱动电路设计
    2.3 硬件及软件平台介绍
第3章 进气动态分析及进气系统建模
    3.1 进气动态分析
    3.2 进气模型搭建
        3.2.1 进气系统均值模型
        3.2.2 模型的离散化处理
    3.3 进气模型的验证分析
    3.4 进气波动及传感器信号处理
        3.4.1 进气波动分析
        3.4.2 传感器信号处理
第4章 基于自适应观测器的进气量估计算法及实验验证
    4.1 问题描述
    4.2 自适应观测器的设计
        4.2.1 估计算法的推导
        4.2.2 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4.2.3 进气流量估计方法
    4.3 算法实现及实验验证
        4.3.1 算法的实现
        4.3.2 实验验证
第5章 融合MAP自学习算法的进气量估计及实验验证
    5.1 问题描述
    5.2 MAP自学习算法的设计
        5.2.1 双线性插值回归方程的推导
        5.2.2 进气流量估计方法
    5.3 实验验证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燃料电池用氢氧比例减压阀结构设计及控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电气比例减压阀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燃料电池供气压力控制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气比例减压阀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技术指标确定
    2.3 比例减压阀整体结构设计
        2.3.1 整体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分析
        2.3.2 结构尺寸初步设计
        2.3.3 强相容性材料选择
    2.4 波纹管结构设计及实验验证
        2.4.1 波纹管结构设计
        2.4.2 波纹管力值特性及密封特性试验
    2.5 小结
第3章 电气比例减压阀数学模型建立及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电气比例减压阀数学模型建立
        3.2.1 电磁铁数学模型
        3.2.2 减压阀主阀数学模型
    3.3 比例减压阀机械特性研究
        3.3.1 静态特性分析
        3.3.2 动态特性分析
        3.3.3 结构参数优选
    3.4 比例减压阀闭环控制特性分析
        3.4.1 开环特性分析
        3.4.2 抗饱和PI控制策略
        3.4.3 闭环静特性分析
        3.4.4 闭环动态特性分析
    3.5 减压阀CFD仿真分析
        3.5.1 仿真模型建立
        3.5.2 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氢氧双路压力同步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双路压力同步控制策略方案确定
        4.2.1 双路压力同步控制目标及方案
        4.2.2 燃料电池供气回路简化
    4.3 氢氧双路特性匹配
        4.3.1 氢氧双路差异性分析
        4.3.2 结构参数匹配
        4.3.3 闭环控制特性匹配
        4.3.4 设定工况下双路响应同步性分析
        4.3.5 扰动作用下双路同步性分析
    4.4 双路压差耦合控制策略
        4.4.1 主从闭环控制策略
        4.4.2 基于PI控制的双路压差耦合控制策略
        4.4.3 基于模糊PI控制的双路压差耦合控制策略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面向操作柔性分析的空分流程建模与求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化工过程的可行域和柔性分析
        1.2.1 弹性
        1.2.2 柔性
        1.2.3 扰动条件下的多工况过程优化
        1.2.4 化工过程的可行域分析命题
    1.3 空分流程模拟与分析
        1.3.1 低温空分精馏流程模拟
        1.3.2 多股流换热器建模
        1.3.3 压缩机操作弹性
    1.4 论文安排
第二章 换热网络的操作可行域分析
    2.1 引言
    2.2 换热网络设计与操作柔性命题
        2.2.1 换热网络的设计问题及其可行域
        2.2.2 换热网络的操作问题及其可行域
    2.3 QC对换热网络可行域的影响
        2.3.1 Qc对设计型问题可行域的影响
        2.3.2 Qc对操作型问题可行域的影响
    2.4 控制变量波动对换热网络操作可行域的影响
        2.4.1 控制变量波动对设计型问题可行域的影响
        2.4.2 控制变量波动对操作型问题可行域的影响
    2.5 设备参数设计原则对操作可行域的影响
        2.5.1 以柔性指数为目标的设备参数优化设计
        2.5.2 设备参数经验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操作分析的多股流换热器建模
    3.1 引言
    3.2 多股流换热器的等价建模方法
        3.2.1 SW超结构建模
        3.2.2 SW超结构模型的参数估计
    3.3 多股流换热器的等价换热网络设计
        3.3.1 等价换热网络设计命题
        3.3.2 等价换热网络构建
        3.3.3 等价换热网络设计数据分析
    3.4 等价换热网络设计结果
        3.4.1 两工况参数估计结果
        3.4.2 设备参数设计
        3.4.3 与原多股流换热器的误差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分液化器流程的操作可行域分析
    4.1 引言
    4.2 氧氮液化流程模拟
        4.2.1 工业流程
        4.2.2 工艺流程建模与简单模拟结果
    4.3 氧氮液化流程的设计与操作型问题
        4.3.1 设计型问题及变量分析
        4.3.2 操作型问题及变量分析
    4.4 氧氮液化流程操作可行域分析
        4.4.1 单变量对操作可行域的影响
        4.4.2 多变量对操作可行域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介
    2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面向高速电梯设计的轿厢气压调节、优化与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电梯气动与压力特性
        1.2.2 高速电梯减振与降噪技术
        1.2.3 高速电梯能耗与节能技术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论文组织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速电梯轿厢气压变化规律建模与分析
    2.1 引言
    2.2 高速电梯内外流场结构特征
        2.2.1 高速电梯及轿厢结构
        2.2.2 轿厢外流场结构特征
        2.2.3 轿厢内流场结构特征
    2.3 高速电梯内外流场气压计算方法
        2.3.1 三维外流场数值计算方法
        2.3.2 一维内流场数值计算方法
    2.4 高速电梯内外流场气压耦合建模
        2.4.1 轿厢内外流场耦合特性分析
        2.4.2 轿厢内外流场气压耦合变化模型
    2.5 实例分析
        2.5.1 模型验证分析
        2.5.2 轿厢气压多因素耦合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性能优化的轿厢理想气压曲线设计
    3.1 引言
    3.2 轿厢理想气压调节曲线特性
        3.2.1 轿厢理想气压调节曲线选型
        3.2.2 轿厢理想气压调节曲线性能指标
    3.3 轿厢理想气压调节曲线设计方法研究
        3.3.1 气压曲线多性能优化问题描述
        3.3.2 基于竞争机制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3.4 基于CMOPSO算法的气压调节曲线设计
        3.4.1 轿厢理想气压调节曲线优化变量
        3.4.2 基于CMOPSO算法的气压调节曲线优化
    3.5 轿厢理想气压调节曲线优化改进
        3.5.1 轿厢气压调节曲线的平滑改进
        3.5.2 轿厢气压调节曲线动态调节
    3.6 实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轿厢气压补偿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轿厢气压补偿系统组成
        4.2.1 轿厢气压补偿系统基本结构
        4.2.2 轿厢气压补偿风机系统原理
        4.2.3 轿厢气压补偿控制系统建模
    4.3 基于PD型迭代学习控制的轿厢气压补偿
        4.3.1 迭代学习算法基本原理
        4.3.2 轿厢气压补偿系统PD型迭代学习控制算法
    4.4 基于轿厢气压变化模型的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算法
        4.4.1 参数自适应迭代学习律
        4.4.2 轿厢气压补偿系统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
    4.5 实例分析
        4.5.1 仿真环境搭建
        4.5.2 仿真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轿厢气压特性分析与补偿优化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主要框架结构
    5.3 系统功能模块组成
        5.3.1 系统管理模块
        5.3.2 轿厢特征数据收集模块
        5.3.3 轿厢气压变化规律分析模块
        5.3.4 轿厢气压曲线优化设计模块
        5.3.5 轿厢气压补偿控制模块
    5.4 高速电梯轿厢气压特性分析与补偿优化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及运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历程
    1.3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
        1.3.1 燃气补热的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1.3.2 非燃气补热的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1.3.3 液化空气储能技术
        1.3.4 液气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1.4 液气压缩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1 传热控温技术
        1.4.2 液压传动技术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与热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
    2.3 功损分析
    2.4 带级间换热的分级压缩
        2.4.1 压缩原理
        2.4.2 单级做功模型搭建
        2.4.3 多级做功模型
    2.5 多变过程路径选择
        2.5.1 多变过程原理
        2.5.2 外界热源温度与多变过程的关系
        2.5.3 基于外界热源的做功路径选择
    2.6 基于卡诺循环原理的系统运行方案
        2.6.1 方案原理
        2.6.2 方案内容
        2.6.3 方案改进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等温压缩子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强制气液循环的控温压缩单元技术原理
    3.3 填料塔相关参数
        3.3.1 塔径
        3.3.2 传质系数
        3.3.3 分布器设计
        3.3.4 仿真计算
    3.4 等温压缩子系统运行方案
        3.4.1 分级压缩原理
        3.4.2 气体溶解度对运行策略的影响分析
        3.4.3 分级接力压缩方案
        3.4.4 分级接力压缩的液压复用方案
        3.4.5 分级接力压缩方案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抽蓄子系统研究
    4.1 引言
    4.2 虚拟抽蓄子系统原理
        4.2.1 虚拟抽蓄原理
        4.2.2 虚拟水头控制原理
    4.3 虚拟抽蓄子系统特性分析
        4.3.1 储能运行工况
        4.3.2 发电运行工况
    4.4 虚拟抽蓄子效率优先策略仿真
        4.4.1 储能运行工况
        4.4.2 发电运行工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适应液压势能传递子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自适应液压势能传递原理
    5.3 液压缸设计及其面积优化
        5.3.1 液压缸面积匹配
        5.3.2 系统优势分析
    5.4 在压缩空气储能装置中的应用
        5.4.1 基于自适应的储能系统结构
        5.4.2 自适应系统运行策略
        5.4.3 液压系统自保护分析
        5.4.4 数学模型
    5.5 液压系统损失分析
        5.5.1 沿程损失
        5.5.2 局部压力损失
        5.5.3 摩擦阻力损失
    5.6 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装置及控制子系统方案与物理实验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装置设计原理
    6.3 控制子系统硬件与编程软件简述
    6.4 PLC控制程序设计方案
        6.4.1 PLC程序设计
        6.4.2 HMI程序设计
    6.5 物理实验分析
        6.5.1 内控温实验分析
        6.5.2 摩擦阻力实验分析
        6.5.3 虚拟定水头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半柔性同轴电缆屏蔽网整体镀锡工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工艺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2.1 水平镀锡工艺原理
    2.2 针孔缺陷原因分析
    2.3 垂直镀锡工艺原理
    2.4 垂直镀锡设备构成介绍
    2.5 控制系统原理
        2.5.1 锡液温度控制原理
        2.5.2 锡液高度控制原理
        2.5.3 锡液速度控制原理
    2.6 垂直镀锡工艺性能影响理论
        2.6.1 温度控制要求
        2.6.2 镀锡速度控制要求
        2.6.3 锡液面高度控制要求
        2.6.4 其它控制要求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锡层质量工艺参数分析
    3.1 锡液温度对镀锡层质量的影响
        3.1.1 温度对锡液渗透力的影响分析
        3.1.2 锡液温度对锡层厚度的影响
        3.1.3 锡液温度对锡层针孔的影响
    3.2 浸锡时间对锡层质量的影响
        3.2.1 浸锡时间对锡层针孔的影响
        3.2.2 浸锡时间对镀锡层厚度的影响
        3.2.3 镀锡速度和锡液面高度对镀锡层质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艺控制系统实现方案
    4.1 温度控制
    4.2 速度控制
    4.3 锡液面高度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
    5.1 总体方案
    5.2 硬件设计
        5.2.1 STC89C52的基本电路
        5.2.2 温度传感器模块
        5.2.3 键盘模块
        5.2.4 单片机及显示模块
        5.2.5 电机及驱动器模块
    5.3 软件设计
        5.3.1 系统总流程
        5.3.2 MAX6675程序设计
        5.3.3 键盘读取程序设计
        5.3.4 非线性校正
        5.3.5 步进电机控制
    5.4 控制系统的调试
        5.4.1 硬件调试
        5.4.2 软件调试
    5.5 测试与误差分析
        5.5.1 非线性校正实验
        5.5.2 误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同轴电缆镀锡产品制作、测试
    6.1 同轴电缆镀锡产品制作
    6.2 产品性能测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9)气体分馏装置的稳态分析与动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气体分馏装置概述
        1.1.1 气体分馏装置的重要性
        1.1.2 气体分馏工艺流程
        1.1.3 气体分馏装置存在的问题
    1.2 流程模拟技术在炼油化工中的应用
        1.2.1 稳态模拟与Pro/II
        1.2.2 动态模拟与DYNSIM
    1.3 气体分馏装置中丙烯塔模拟计算准确性的提高
        1.3.1 准确计算塔板效率的重要性
        1.3.2 相平衡预测的准确性对丙烯塔塔板效率的影响
        1.3.3 丙烷-丙烯相平衡数据预测的方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稳态模拟结果分析与优化
    2.1 稳态建模
        2.1.1 工艺流程
        2.1.2 模拟基础数据
        2.1.3 热力学方法的选择
        2.1.4 设计规定
    2.2 模拟结果分析
        2.2.1 工艺参数及物流信息
        2.2.2 物料平衡
    2.3 参数优化
        2.3.1 脱丙烷塔塔顶压力优化
        2.3.2 丙烯塔优化
    2.4 稳态分析
        2.4.1 塔内基本参数分析
        2.4.2 水力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脱乙烷塔的动态模拟
    3.1 动态建模
    3.2 动态特性分析
        3.2.1 进料量波动下的动态分析
        3.2.2 改变进料中丙烷浓度的动态分析
    3.3 故障模拟
        3.3.1 阀门故障
        3.3.2 切断塔底热源
    3.4 脱乙烷塔塔顶安全阀的泄放分析
        3.4.1 火灾事故下安全阀的泄放分析
        3.4.2 冷凝器冷源切断事故下安全阀的泄放分析
        3.4.3 停电事故下安全阀的泄放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丙烯塔的动态模拟
    4.1 丙烯塔的建模
    4.2 丙烯塔动态特性分析
        4.2.1 进料量波动下动态响应
        4.2.2 进料组成波动下的动态响应
        4.2.3 回流量波动下的动态响应
    4.3 丙烯塔塔顶压力控制方案的考察与选择
        4.3.1 压力-流量串级控制
        4.3.2 热旁路控制
        4.3.3 两种控制方案的比较
    4.4 丙烯塔上下塔接力管线压降及流速的确定
        4.4.1 临界压降的确定
        4.4.2 临界流速的确定
    4.5 丙烯塔塔釜合适加热量的确定
        4.5.1 塔釜加热量波动对塔的影响
        4.5.2 手动调节加热量对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丙烯-丙烷相平衡数据
致谢

(10)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供油及喷射过程压力波动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压力波动特性研究
        1.2.2 压力波传播特性研究
        1.2.3 共轨系统内部流场仿真研究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 论文主要内容
2 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波动一维仿真模型建立
    2.1 共轨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高压供油泵
        2.1.2 高压共轨管
        2.1.3 高压共轨电控喷油器
    2.2 系统关键部件数学模型
        2.2.1 高压油泵数学模型
        2.2.2 高压共轨管路数学模型
        2.2.3 喷油器数学模型
    2.3 共轨系统关键结构模型建立
        2.3.1 AMESIM软件
        2.3.2 高压供油泵系统建模过程
        2.3.3 高压共轨管建模过程
        2.3.4 喷油器建模过程
        2.3.5 高压共轨系统仿真建模
    2.4 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2.4.1 高压供油泵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2.4.2 高压共轨系统一维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共轨系统关键参数对轨内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3.1 供油泵关键参数对压力波动影响仿真研究
        3.1.1 高压泵凸轮型线对压力波动产生的影响研究
        3.1.2 供油相位对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3.1.3 高压泵出油阀球阀质量对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3.2 喷油器关键参数对压力波动特性影响研究
        3.2.1 喷油器针阀开启与关闭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2 喷油器喷油脉宽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3 喷油器进油孔直径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4 喷油器针阀升程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5 喷油器喷孔直径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6 喷油器出油孔直径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7 共轨压力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8 喷油次序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9 喷油器控制室容积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3 供油与喷射过程压力波动叠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压共轨管内部燃油流动及压力波传播过程研究
    4.1 共轨管三维模型建立
        4.1.1 共轨管三维模型流场几何结构
        4.1.2 模型网格划分
        4.1.3 湍流模型及算法选择
        4.1.4 边界条件设置
    4.2 网格独立性分析与模型准确性验证
    4.3 轨内燃油流动压力波动特性研究
        4.3.1 循环喷射过程轨内燃油流动速度分析
        4.3.2 循环喷射过程轨内燃油压力波传播过程分析
        4.3.3 单次喷射过程中共轨与高压油管压力波动结果分析
        4.3.4 单次喷射过程中共轨与高压油管燃油流动速度分析
        4.3.5 关键参数对喷射过程压力波传播影响研究
        4.3.6 高压共轨管内压力波动传播与叠加过程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喷油器控制腔内压力波动特性及燃油流动仿真研究
    5.1 喷油器控制室内部流动数学模型
        5.1.1 混合模型
        5.1.2 湍流模型
        5.1.3 空化模型
    5.2 喷油器控制腔三维仿真模型建立
        5.2.1 控制室流场几何模型建立
        5.2.2 模型网格划分
        5.2.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置
        5.2.4 网格独立性分析与模型准确性验证
    5.3 喷油器控制室燃油流动仿真研究
        5.3.1 喷射过程控制室压力波动及其对喷油特性影响研究
        5.3.2 喷油器喷射过程控制室内压力波动研究
        5.3.3 喷油器喷射过程控制室燃油流动速度分析
        5.3.4 喷油器喷射过程控制室空化特性研究
    5.4 喷油器控制室内压力波动与不稳定空化现象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保护气体的压力波动对锡槽工况的影响及调节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D]. 李欢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浮法玻璃锡槽冷修改造系统设计优化探讨[J]. 贾立彬. 玻璃, 2021(01)
  • [3]增程器发动机进气量估计方法研究及实验验证[D]. 孙铂奇. 吉林大学, 2020(08)
  • [4]燃料电池用氢氧比例减压阀结构设计及控制特性研究[D]. 陈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面向操作柔性分析的空分流程建模与求解[D]. 高静雨.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6]面向高速电梯设计的轿厢气压调节、优化与补偿方法研究[D]. 娄文谦. 浙江大学, 2020(06)
  • [7]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及运行策略研究[D]. 傅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8]半柔性同轴电缆屏蔽网整体镀锡工艺控制系统研究[D]. 钟玉凤.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气体分馏装置的稳态分析与动态模拟[D]. 郝亚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供油及喷射过程压力波动仿真研究[D]. 赵万林.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保护气压力波动对锡浴条件的影响及调整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