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金相显微镜光源的改造

卧式金相显微镜光源的改造

一、卧式金相显微镜光源的改装(论文文献综述)

燕样样[1](2005)在《大型金相显微镜的数字化改造》文中研究指明

云南汽车修配厂技术科[2](1965)在《改装上海IiX型显微镜为小型卧式金相显微照相机的经验》文中研究说明 我厂理化试验室根据工作需要,已将上海liX型显微镜改装为小型卧式金相显微照相机(图1),解决了金相照相问题,为今后提高产品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州新中国船厂检验科物理组[3](1976)在《影屏式投影放大仪》文中研究指明 上海牌卧式金相显微镜由于原配光源较弱,为满足车间快速金相检验的需要,我们进行了部分改装。一、改装部分: 1.光源:把原有显微镜底部灯座,聚光镜,反光镜及孔径光栏照明系统全部拆去,改用F203型全反射电映灯泡(150W、12V)置于显微镜底部作照明用。 2.将显微镜原有45°单管式目镜筒拆去,改用直目镜筒(图1)。 3.暗箱(图2)内装上一块质量较好的水银镜面,镜面与直目镜筒成120°角左右。目镜筒所射出的实

刘今韬,董春桥[4](1985)在《蔡司Neophct大型卧式金相显微镜的光源改进》文中认为 大型卧式Neophot金相显微镜具有操作简便、多种用途、鉴别率高等优点,深受使用者欢迎。该显微镜的照明系统采用两种光源:一般观察时用低压钨丝灯泡;暗视场、偏振光、相衬观察以及照相时宜改用碳弧灯。碳弧灯是靠两根粗细不同的碳棒通以电流,两碳棒之间施加一定电压,使其发生亮度极高的电弧。碳棒两顶端温度升高达数千度,同时发生强烈的辐射,称之为弧光。随着电流的增加,弧心表面亮度逐渐上升,当弧心到达一定的极限亮度以后,过分地升高电弧电流会使碳棒迅速地消耗。如果输送碳棒的装置失灵或碳棒质量差等,容易失去平衡控制,而引起在观察或照相时弧光不均匀的闪烁,影响照片质量。原机

庄严[5](2011)在《ф600mm干涉仪系统传递函数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强激光、航空航天和天文观测等项目的发展,国内迫切需要多台大口径干涉仪检测系统中所用到的光学元件。对于强激光系统中的光学元件,其面形质量常用分频段分析的方法来评价。其中,低频段的误差使用波前梯度均方根评价参数;中频段的误差使用波前功率谱密度评价参数。这些参数均需通过干涉仪测得的波面结果计算获得。这就要求大口径干涉仪有良好的系统传递函数。为了标定课题所研制的600mm大口径近红外干涉仪对空间频率的传递能力,尤其针对满足强激光系统要求的光学元件中高频段面形误差的检测要求,首先使用标准台阶相位比较法检测了大口径干涉仪的系统传递函数,分析了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实验测得大口径干涉仪在0.2 line/mm空间频率处,系统传递函数值优于60%。因此,其具有对中频段误差的检测能力,满足对强激光系统所用光学元件的检测要求。其次,标准台阶相位比较法检测干涉仪系统传递函数时需要精确获知台阶面的高度信息。因此,分析研究了白光干涉显微镜测试台阶高的方法。在金相显微镜的基础上设计并构建了Mirau型白光干涉垂直扫描系统,使用PZT作为移相器推动被测件做轴向扫描,使用空间频域算法处理白光干涉信号,获得被测件台阶面的台阶高。实验测得台阶高为125.6nm,结果与使用ZYGO NewView 7200型轮廓仪的测试结果相吻合。最后,研究了频域面形评价参数和波面滤波的计算方法,编写了波前梯度均方根和波前功率谱密度的计算程序。此外,通过窗函数法设计数字滤波器,实现了对波面的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根据对模拟波面的滤波处理结果,分析得到滤波器的性能与设计方案一致。通过对同一波面数据的滤波结果与ZYGO干涉仪的滤波结果做比对,验证了软件的可靠性。

杜康[6](2017)在《半固态铸造Al-Si-Cu-Mg合金热处理工艺及强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固态铸造技术与传统液态压铸技术相比,具有充型平稳、无卷气、铸件致密无缩孔等优点,因此可以充分的将不适用于液态压铸领域的热处理制度应用于半固态成形件生产环节,进一步提高工业用铝合金件的综合力学性能。本研究以可热处理强化Al-Si-Cu-Mg系合金为实验材料,采用半固态高压铸造技术成形,针对材料热处理过程的组织转变、性能变化、热处理扩散型孔洞形成机理以及该系合金热处理强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如下:系统分析了半固态铸造亚共晶Al-Si-Cu-Mg系合金中相种类、形貌及分布特征通过TEM检测确认319S合金中存在的第二相种类包括块状Al2Cu、弥散型Al2Cu、针状β-AlFeSi、六边形Al5Cu2Mg8Si6以及蛇形Al8Mg3FeSi2,而357合金中的第二相主要有Mg2Si和Al2Cu等。观测并研究了热处理过程中,357铝合金中共晶硅相发生的Ostwald熟化现象,统计分析了共晶硅的破碎、长大、球化阶段;实验发现温度越高和时间越长,硅颗粒的长大和球化现象越明显;高温段(540℃)和低温段(170℃)热处理均能促进硅颗粒熟化;本研究中,硅颗粒平均面积由4.0μm2最终长大到7.2μm2,增幅达80%。研究了以合金强度、延伸率和能耗为参考指标的热处理优化工艺。本研究中所用357合金性能可在下列范围内通过热处理进行调整,抗拉强度:220~359MPa;屈服强度:106~307MPa;延伸率:15.5~9.2%。通过对热处理参数的复合优化,可以在保证合金性能相近的情况下,最多节约能源64.8%。此外断口分析发现,在半固态成形件中,含C、O、Cl、S等元素的外来夹杂物是造成成形件延伸率不稳定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半固态流变工艺制备的319S铝合金力学性能低于触变工艺制备的319S铝合金:前者分别是后者抗拉强度的91.2%,屈服强度的92.9%和伸长率的88.6%。仅通过热处理优化环节无法使二者性能达到一致,结合不同温度下的人工时效研究,进一步证明热处理的调整范围是有限度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强化机理才能从更大范围上提高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采用原位对比实验方法系统研究319S合金中热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尺寸约3μm的扩散型孔洞。通过研究发现,合金相熔点温度以下热处理形成的孔洞,迥异于传统的过烧热处理缺陷,而是受到固态原子非平衡互扩散过程的影响。通过将Fick扩散定律、LSW扩散定律以及二维Kirkendall效应有机结合,完整的解释了本研究中发现的在三维体系铝合金内部存在的低温保温条件下固态原子扩散型孔洞的形成机制、临界尺寸问题及有效的预防机制问题。在温度恒定条件下,随着固溶时间的延长,孔洞数量增多并逐渐达到平台值;在时间恒定条件下,随着固溶温度的提高,孔洞数量增加并最终趋于稳定。通过添加低温预固溶阶段可以有效减少最终热处理孔洞出现频率;控制液态金属凝固过程,降低铸态组织中第二相的尺寸,提高其分布密度也是减少孔洞的有效措施之一。热处理实验表明,半固态铸造Al-Si-Cu-Mg系合金中存在显着的自然时效强化现象。在T4热处理中,通过采用自然时效,可提高357铝合金硬度值达20%;在T6热处理中,通过控制自然时效时间,可以大幅度提高319S合金内部析出相的分布密度达40%。在Al-Si-Cu系合金的T6热处理制度中,应当添加并控制一定时长的自然时效停滞期,结合实际生产最少应添加10h以上,一般推荐以24小时为宜。采取多级时效热处理工艺,通过对温度和时间的合理制定,是改善Al-Si-Cu-Mg系合金综合力学性能理想方法之一。在研究固态金属材料硬度与抗拉强度之间的关系中,通过Van der Waals分子力场计算、有限元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的方法,从能量输入、形变产出的角度,以固态原子位移量作为研究指标,初步证明了固态金属本身硬度与强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关键[7](2017)在《基于Arcan夹具复合载荷原位测试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材料服役性能测试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试验机单一载荷模式的加载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多载荷小型化原位测试装置将是未来材料测试领域的发展方向,各类工程材料在服役期间并非仅仅承受单一载荷的作用,不同应力状态下材料的宏微观破坏机理迥然不同。本文从微观力学行为,变形损伤机制出发,开展了基于Arcan夹具复合载荷原位测试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通过改进Arcan夹具获取任意平面应力状态,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整个原位测试装置的结构设计、仪器装调、性能测试和典型材料Q235钢的材料性能表征和微观组织演化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Arcan夹具复合载荷原位测试装置设计与分析为实现在平面复合载荷下测试材料的力学性能,改进了Arcan夹具,使支撑夹具的定位槽的几何圆心与夹具几何圆心相重合以保证对中性,所研制的测试装置的整体尺寸为206mm?183mm?53mm,设计位移行程为08mm,位移分辨力为1μm,载荷量程01500N,载荷分辨力为10m N,实现了原位测试装置与主流SEM、CCD等成像主件兼容,最终通过理论计算和动静态仿真分析证明了仪器设计的合理性。2、基于Arcan夹具复合载荷原位测试装置性能测试与校准设计了测试装置的电控系统,实现了装置各路信号与上位机的通信,通过对6061航空铝的试验,验证测试装置重复性良好,针对小型化仪器的校准问题,对测试装置进行了误差分析,提出了两种误差修正机制,通过理论和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误差产生原因和最终的修正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测试装置产生的误差,采用三维数字散斑技术进行了误差修正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修正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与OLYMPUS DSX500高景深显微镜实现了原位化集成。3、基于自制测试装置的原位试验研究利用自制的原位测试仪器对Q235钢进行了原位试验研究,探究了不同应力状态下Q235钢裂纹萌生、扩展以及断裂行为,试验发现滑移带的分布情况对裂纹萌生和增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晶格表面滑移线密度随着角度的递增而不断增大,微缺陷普遍萌生在晶界或第二相粒子处,加载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穿晶现象,随着测试角度的增加,扩展机制由正应力主导向切应力主导转变,材料断裂逐渐由微孔聚集断裂向延性剪切断裂转变,在15°拉剪复合载荷作用下微缺陷处应力集中并慢慢扩展成条状裂纹,随着载荷逐渐增大,金相表层被慢慢剥离试件表面呈河流样,在标距段根部出现主裂纹,可见不同平面应力状态下材料断裂机制显然不同,本装置为探究材料微观机理提供了新的应用途径。

黄友杨[8](2018)在《超声3D打印机研发及核壳Cu纳米丝的大面积图形化透明导电薄膜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液晶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触摸屏、智能穿戴等光电子产品的普及,在光电子器件在技术上日益成熟的同时,仍就面临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透明电极作为光电子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都是研究者们青睐的探索课题。传统电极ITO在工艺以及材料上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并且由于铟资源的匮乏导致ITO价格的太过昂贵,加上ITO比较脆因此不利于将其应用在柔性电子设备当中。目前除了 ITO,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纳米线等众多透明电极材料也都被广泛的研究,可见透明导电电极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那么在此背景下,新型透明电极成为了研究者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其中,铜纳米丝凭借着其低成本,仅为ITO的一百分之一,并且具备着高柔性以及优良的光电特性,被公认为新一代的透明电极希望之星。不过在研究铜纳米丝的过程当中,其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诸如铜纳米丝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以及转移技术所限难以制备大大面积的透明导电薄膜,亟待解决。针对上述难题,本论文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首先,为克服铜纳米丝容易氧化的这一难题,我们在铜纳米丝表面上包裹上不同种类物质作为抗氧化层,以提高其本身的稳定性;其次,我们提出超声3D打印喷涂技术来制备大面积透明导电薄膜,提出了新的技术理念,并且取得重要进展。一、本工作提出在铜纳米丝表面上包裹上不同类型壳层的技术,以提高铜纳米丝抗氧化性增强其稳定性,其中分别为银壳层(金属)、氧化锌(半导体材料)以及石墨烯(碳系材料)三类。针对包裹的不同物质,我们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整套包裹技术方案,对于银金属壳层,我们提出了一锅法快速包裹技术,继而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测试,发现Cu@Ag纳米丝具备良好的抗氧化以及易形成导电网络的特性;对于氧化锌半导体壳层,我们提出了先包裹Zn金属壳层,再采用过氧化氢将其氧化为氧化物的两步法技术,成功实现半导体壳层在金属纳米线表面的成功包裹,其展现出很好的抗氧化性、稳定性,十分有趣的是,通过测试我们发现了其还具备着半导体光电性质,在紫外(390 nm)及可见光(450 nm)波段的出现发光峰;对于碳材料壳层,我们建立了 CVD气相法在铜纳米丝网络表面包裹石墨烯壳层,设计了铜箔腔体装置,克服铜纳米丝高温熔化问题,成功获得Cu@graphene纳米丝,其具有很强的抗氧化特性,并使铜纳米丝光电性能获得大幅提升。此项工作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为透明电极的应用领域扩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数据,为未来生产工业提供了一幅伟大的蓝图。二、由于大面积导电薄膜制备技术受到限制,我们提出超声3D打印喷涂技术。根据3D打印机“层叠堆积”原理,设计集成超声喷头的3D打印机设备,并实现快速大面积铜纳米丝透明电极的制作。我们研发了超声喷头装置,期间经过不断的测试实验以及优化效果,最终实现气压震荡铜纳米丝喷涂,喷涂速度达2m/min,喷涂面积超过A4尺寸,可适用于大面积、大批量的透明导电薄膜制备,均匀性稳定;我们又提出模板法图形化喷涂技术,实现了任意所需图形或电路的透明电极制备;超声3D喷涂制备的导电薄膜的透光率高,导电性与传统真空抽滤法制作的电极相当。该超声3D打印机技术,成功实现工业级纳米丝透明电极的快速生长需求,为铜纳米丝向产业化应用领域迈进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同时该技术可扩展应用于其它种类纳米材料的3D喷涂,在未来在工业中量产应用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三、完成铜纳米丝及及其网络结构在不同新型智能柔性电子设备上的开发与应用。其一,在热色显示仪应用方面。由于铜纳米丝具有良好的电热转换效率,热反应速度迅速并且工作稳定性强,我们以铜纳米丝制备电热导电薄膜为先导,并将其与变色涂料的结合,研发出一种新型显示技术——热色显示仪。由于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因此在以后具有广阔的市场;其二,在柔性触摸的应用上,由于ITO较脆,那么铜纳米丝作为透明电极无疑成了柔性设备的优先选择对象,我们通过超声3D打印技术,实现大面积柔性导电薄膜的喷涂,并图形化电极和电路制作成功大面积柔性触摸屏,实现触摸书写和显示;其三,在蓝光LED应用方面,利用Cu@Graphene纳米丝网络实现GaN的透明欧姆电极,通过APSYS仿真软件揭示了 Cu@G铜纳米丝与半导体表面以点接触形态对欧姆接触的特殊尖端电注入机制,成功点亮LED,通过测试证明其具备着优良的光电性能。可见铜纳米丝透明电极在各个器件领域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欧栋生[9](2012)在《微型直齿沟槽管充液旋压—多级拉拔复合成形机理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芯片发热量的增加以及散热空间的大幅度减小,导致了高热流密度问题,严重影响着产品的性能及使用寿命。微型热管已为各种极端狭小空间、高热流密度元器件的散热难题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而所要求的高导热率、高可靠性、热响应快、无需额外动力等特点的热管尺寸也越来越小,小尺寸热管将广泛应用于狭小空间内的电子元件及其应用系统如医疗科学手术设备等。微型热管的传统制造方法有挤压-犁切法和钢球高速充液旋压法,但采用该两种制造方法难以加工出直径Ф6mm特别是直径Ф4mm以下的微型沟槽式热管。本文结合钢球高速充液旋压技术和管材拉拔成形技术,提出了高速充液旋压-多级拉拔复合成形制造方法,用于加工直径在Ф26mm范围内的微型直齿沟槽式热管。首先采用钢球高速充液旋压技术加工出直径为Ф6mm与齿数适当的微型直齿沟槽管,然后再采用多级拉拔成形方法逐级加工出直径Ф26mm范围内的微型直齿沟槽管。通过对多级拉拔成形过程合理简化,建立了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力学模型、沟槽拱起力学模型以及拉拔加工运动速度场理论计算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求解。得到了拉拔成形力、沟槽拱起高度以及拉拔变形加工功率计算公式。而且对微型直齿沟槽管在多级拉拔成形过程中沟槽拱形现象的产生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把沟槽拱形现象形成过程分为沟槽堆积挤压、沟槽根裂、沟槽拱起以及沟槽饱满四个阶段。以MSC.MARC为分析平台,建立了微型直齿沟槽管多级拉拔成形有限元三维模型。获得了微型直齿沟槽管多级拉拔成形演变特征、三向主应力应变及等效应力分布规律以及金属流动规律。结果发现:当加工进行到四级拉拔即从直径Ф3mm成形到直径Ф2.5mm,沟槽发生拱形现象和燕尾槽结构特征。同时发现,拉拔力随着拉拔压缩率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五级拉拔从直径Ф2mm拉拔到直径Ф1.8mm(拉拔压缩率为13.1%)拉拔力达到最小,而三级拉拔即从直径Ф4mm拉拔到直径Ф3mm(拉拔压缩率为21.9%),拉拔压缩率最大,拉拔力也达到最大。另外,微型直齿沟槽管进入了入口锥区沟槽拱起高度达到0.5mm,在定径区拱起高度继续增大,最大可达到0.62mm。采用扫描电镜、超景深显微镜、以及金相显微镜等微观检测手段,观察和分析了微沟槽几何参数、表面形貌和金相组织特性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拉拔成形进行到三级拉拔时,微型直齿沟槽管沟槽发生了拱形现象;当拉拔成形进行到四级拉拔时,沟槽产生明显的燕尾槽结构,而且轴向沟槽产生了扭曲断裂现象。拉拔压缩率在016%范围内,拱形系数逐渐升高;而拉拔压缩率在16%以上的区域,拱形系数慢慢减小。拉拔力变化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接触阶段、稳定拉拔变形阶段、脱离拉拔模具阶段。拉拔力随着拉拔模具角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当拉拔模具角为16°时,拉拔力最小。还总结了微型直齿沟槽管多级拉拔成形中表面成形质量及影响原因,发现微型直齿沟槽管多级拉拔成形工艺会产生表面刮伤、金属压入、褶皱或小裂块、裂纹(螺旋、纵向或横向裂纹)和弯曲等各种表面缺陷。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直径大小分别为Ф6mm、Ф5mm、Ф4mm、Ф3mm、Ф2.5mm、Ф2mm的微型直齿沟槽管毛细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拉拔成形直径大小在Ф36mm范围内,毛细高度随着拉拔成形直径的的缩小逐步增加;而拉拔成形直径大小在Ф22.5mm范围内,毛细高度急剧下降。接着,建立了微型直齿沟槽管的强化沸腾实验装置,对传热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拉拔成形直径的减小,努塞尔数也减小,两者呈线性关系。最后,对封装好的微型直齿沟槽式热管进行了启动及轴向等温性能测试:启动时间约为10s;输入功率为25W时,微型热管两端温差约为3℃。

张万静,王治化,翁福敏[10](1977)在《国内外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文中认为电液伺服试验系统的出现,是材料试验机技术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它为精确地研究材料机械性能和模拟使用状态测试零部件甚至整机的强度特性,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内外近十几年来电液伺服试验机的发展状况。从闭环系统基本原理到各种试验机系列、结构特点和技术数据等都作了概括的介绍。并重点叙述了为适应现代试验技术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断裂力学、低循环、高应变率、热疲劳、双轴和三轴电液伺服系统,以及电液伺服谐振系统和联机计算机系统等,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二、卧式金相显微镜光源的改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卧式金相显微镜光源的改装(论文提纲范文)

(5)ф600mm干涉仪系统传递函数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大口径干涉仪
    1.3 波面分析软件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2 干涉仪系统传递函数的测试
    2.1 系统传递函数的测试原理
        2.1.1 系统传递函数的定义
        2.1.2 干涉仪系统传递函数的测试方法
    2.2 标定Φ600mm大口径干涉仪系统传递函数
        2.2.1 Φ600mm大口径干涉仪系统系统
        2.2.2 标定干涉仪系统传递函数的实验步骤
        2.2.3 计算干涉仪系统传递函数的程序算法
    2.3 影响干涉仪系统传递函数标定结果的因素
        2.3.1 台阶高的标定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3.2 台阶面的倾斜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3.3 图像滤波对传递函数检测结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节
3 基于白光干涉的台阶板台阶高的测试
    3.1 白光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
    3.2 干涉显微镜测量台阶形貌的原理
    3.3 白光干涉垂直扫描系统的构建
    3.4 台阶面的测量
    3.5 CCD本底噪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干涉仪波面分析软件
    4.1 基于频域的面形评价参数
        4.1.1 波前梯度均方根(GRMS)
        4.1.2 波前功率谱密度(PSD)
    4.2 波面滤波分析与处理
        4.2.1 窗函数法设计滤波器的原理
        4.2.2 波面滤波程序算法框图
        4.2.3 对仿真波面的滤波处理
        4.2.4 对实际波面的滤波处理
        4.2.5 结果与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有待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6)半固态铸造Al-Si-Cu-Mg合金热处理工艺及强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工程背景
    1.2 半固态成形技术进展
        1.2.1 半固态成形技术基本原理及特点
        1.2.2 半固态技术分类
        1.2.3 半固态技术优势及发展现状
    1.3 铝合金分类及热处理技术
        1.3.1 铝合金分类及其组织特点
        1.3.2 热处理分类及其强化理论
    1.4 热处理扩散模型分析
        1.4.1 金属中的自扩散
        1.4.2 合金中元素扩散
    1.5 课题提出
2 研究内容及路线
    2.1 课题研究内容
    2.2 课题研究路线
3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设备
        3.2.1 半固态流变工艺设备
        3.2.2 半固态触变工艺设备
        3.2.3 压铸成形设备
    3.3 分析测试方法
        3.3.1 差示扫描热分析仪(DSC)
        3.3.2 金相组织分析
        3.3.3 金相组织平均晶粒度统计
        3.3.4 第二相形貌尺寸统计
        3.3.5 化学成分分析
        3.3.6 微观组织分析
        3.3.7 硬度测试
4 铝合金热处理组织演化与性能强化规律研究
    4.1 电磁搅拌法制357铝合金热处理过程组织演化与性能研究
        4.1.1 组织转变研究
        4.1.2 性能优化研究
        4.1.3 本节结论
    4.2 半固态流变成形357合金热处理过程性能研究
        4.2.1 组织研究及热处理优化研究
        4.2.2 合金拉伸性能与断口分析
        4.2.3 本节结论
    4.3 半固态流变成形319S铝合金热处理过程组织演化与性能研究
        4.3.1 组织转变研究
        4.3.2 性能优化研究
        4.3.3 本节结论
    4.4 半固态流变成形与触变成形319S铝合金热处理差异性研究
        4.4.1 固溶热处理参数差异性研究
        4.4.2 时效热处理参数差异性研究
        4.4.3 半固态流变成形与触变成形319S铝合金性能差异性研究
        4.4.4 本节结论
    4.5 本章结论
5 热处理固态原子扩散型孔洞形成机理研究
    5.1 热处理缺陷分类
    5.2 固态扩散理论及熟化理论
        5.2.1 Fick扩散定律
        5.2.2 LSW熟化理论
        5.2.3 Kirkendall效应
    5.3 319S铝合金热处理固态原子扩散型孔洞研究
        5.3.1 热处理过程中孔洞问题提出
        5.3.2 实验现象与讨论
        5.3.3 固态扩散现象实验验证过程
    5.4 本章结论
6 热处理强化机理及固态扩散研究
    6.1 铝合金固溶强化机理分析
    6.2 铝合金时效强化机理分析
    6.3 自然时效对357、319S铝合金强化机理分析
    6.4 本章结论
结论
创新点
附录
    A、Weibull分布法分析大量实验数据
    B、铝合金强度与硬度的关联性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Arcan夹具复合载荷原位测试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载荷材料原位测试技术与仪器
        1.2.2 基于Arcan夹具的复合载荷离位测试技术的应用
        1.2.3 基于Arcan夹具的复合载荷原位测试技术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Arcan夹具复合载荷原位测试装置设计与分析
    2.1 基于Arcan夹具的复合载荷原位测试理论
        2.1.1 材料力学性能原位测试原理
        2.1.2 改进型Arcan夹具的复合加载原理分析
    2.2 测试装置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2.2.1 测试装置整机传动方案设计
        2.2.2 测试装置的整机结构设计与校核
        2.2.3 加载单元设计与分析
    2.3 测试装置整机动静态仿真分析
        2.3.1 测试装置整机动态仿真分析
        2.3.2 测试装置整机静态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rcan夹具复合载荷原位测试装置性能测试与校准
    3.1 电控系统的集成
        3.1.1 信号检测单元的设计与标定
        3.1.2 控制元件的集成
    3.2 测试装置原位化集成设计
        3.2.1 测试装置的装调
        3.2.2 测试装置原位化设计
    3.3 测试装置的误差分析与校准
        3.3.1 测试装置的误差分析
        3.3.2 测试装置的重复性试验
        3.3.3 测试装置的校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自制测试装置的原位试验研究
    4.1 不同应力状态下Q235钢的金相试验
        4.1.1 试样的制备
        4.1.2 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材料裂纹萌生扩展机制
        4.1.3 拉剪状态下的材料断裂过程分析
    4.2 不同应力状态下Q235钢断口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超声3D打印机研发及核壳Cu纳米丝的大面积图形化透明导电薄膜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新型透明电极的发展与现状
    1.3 透明导电薄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表征技术与软件介绍
    2.1 表征技术
        2.1.1 金相显微镜(OM)
        2.1.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1.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1.4 X射线衍射仪(XRD)
        2.1.5 四探针测试仪(Four-Point Probes)
        2.1.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2.1.7 电致发光性能测试(EL)
        2.1.8 光致发光性能测试(PL)
        2.1.9 阴极荧光光谱测试(CL)
    2.2 软件介绍
        2.2.1 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简介
        2.2.2 3D打印切片软件Cura简介
第三章 核壳结构Cu纳米丝合成及其透明电极研究
    3.1 引言
    3.2 Cu纳米丝的制备
    3.3 Cu@Ag纳米丝透明电极的制备
        3.3.1 Cu@Ag纳米丝的合成方法
        3.3.2 Cu@Ag纳米丝的元素表征
        3.3.3 Cu@Ag纳米丝稳定性及光电性能的测试
    3.4 Cu@ZnO纳米丝透明电极的制备
        3.4.1 Cu@ZnO纳米丝的研究背景
        3.4.2 Cu@ZnO纳米丝的合成方法
        3.4.3 Cu@ZnO纳米丝的元素表征
    3.5 Cu@Graphene纳米丝透明电极的制备
        3.5.1 Cu@G纳米丝的研究背景
        3.5.2 Cu@G纳米丝耐高温透明柔性导电薄膜的制备
        3.5.3 Cu@G纳米丝元素表征及光电性能的测试
    3.6 小结
第四章 超声3D打印机开发与大面积透明导电薄膜喷涂技术
    4.1 引言
    4.2 3D打印技术进展与特点
        4.2.1 3D打印机技术发展
        4.2.2 3D打印机工作原理
    4.3 超声喷头3D打印机技术开发
        4.3.1 传统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技术与局限
        4.3.2 超声喷头3D打印机设计
        4.3.3 3D打印快速分散性喷涂技术
    4.4 图形化大面积Cu纳米丝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
        4.4.1 大面积大批量Cu纳米丝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
        4.4.2 图形化导电薄膜制备技术
        4.4.3 喷涂Cu纳米丝透明导电薄膜的性能表征
    4.5 小结
第五章 Cu纳米丝透明电极的多类应用研发
    5.1 前言
    5.2 Cu纳米丝的热色显示仪应用
        5.2.1 电热薄膜的发展与趋势
        5.2.2 Cu纳米丝热色显示板的研究与制备
        5.2.3 Cu纳米丝热色显示仪的应用
    5.3 Cu纳米丝的柔性触摸屏制备与应用
        5.3.1 触摸屏的发展和未来方向
        5.3.2 Cu纳米丝透明触摸屏的制备技术
    5.4 Cu@G纳米丝的全透明LED应用
        5.4.1 LED透明电极的研究与难题
        5.4.2 Cu@G纳米丝的LED欧姆电极制备技术
        5.4.3 Cu@G纳米丝的针尖电注入模式分析
        5.4.4 Cu@G纳米丝全透明LED的光电测试
    5.5 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微型直齿沟槽管充液旋压—多级拉拔复合成形机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管工作原理
    1.3 微型热管的应用领域及性能研究现状
        1.3.1 微型热管应用领域
        1.3.2 微型热管性能研究现状
    1.4 热管吸热芯的制造现状
        1.4.1 烧结式热管制造技术
        1.4.2 纤维式与丝网式热管制造技术
        1.4.3 沟槽式热管制造技术
    1.5 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课题来源
        1.5.2 论文的研究目标
        1.5.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型直齿沟槽管充液旋压-多级拉拔复合成形
    2.1 引言
    2.2 微型直齿沟槽管充液旋压-多级拉拔复合成形方法
        2.2.1 多级拉拔用微型直齿沟槽管设计
        2.2.2 多齿芯头刀具制造
    2.3 微型直齿沟槽管多级拉拔成形
        2.3.1 拉拔成形实验装置
        2.3.2 拉拔模具参数设计
    2.4 微型直齿沟槽管多级拉拔成形机理
        2.4.1 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成形力研究
        2.4.2 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成形齿槽拱形效应产生机制
        2.4.3 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加工运动速度场及变形功率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型直齿沟槽管多级拉拔成形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多级拉拔有限元理论
        3.2.1 拉拔成形过程中有限元模拟材料变形的力学基础
        3.2.2 拉拔成形过程有限元求解过程
        3.2.3 软件 MSC.MARC 简介
    3.3 多级拉拔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几何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3.3.2 拉拔模具与沟槽管的接触与摩擦处理
        3.3.3 热传递边界及多级拉拔 Pre-State 功能
        3.3.4 材料属性设置
    3.4 多级拉拔成形变形特征以及应变应力变化规律分析
        3.4.1 微型直齿沟槽管多级拉拔变形演变规律
        3.4.2 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变形过程应力分析
        3.4.3 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变形过程应变分析
        3.4.4 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变形金属流动规律
    3.5 工艺参数对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质量的影响
        3.5.1 工艺参数对拉拔力的影响
        3.5.2 工艺参数对拉拔延伸率的影响
        3.5.3 工艺参数对微型直齿沟槽管内部结构的影响
        3.5.4 微型直齿沟槽管齿槽拱形现象
    3.6 温度对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成形的影响
        3.6.1 拉拔模具与微型直齿沟槽管接触表面的法向力与摩擦力分布
        3.6.2 多级拉拔成形过程拉拔模具与微型直齿沟槽管温度场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成形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微型直齿沟槽管充液旋压-多级拉拔实验设备及方案
        4.2.1 实验设备及方案
        4.2.2 微型直齿沟槽管退火工艺处理
    4.3 微型直齿沟槽管多级拉拔成形过程
        4.3.1 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成形机理微观分析
        4.3.2 工艺参数对微型直齿沟槽管质量的影响
        4.3.3 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力研究
        4.3.4 微型直齿沟槽管拉拔成形工艺中出现的缺陷
    4.4 微型直齿沟槽管多级拉拔成形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型直齿沟槽管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引言
    5.2 微型直齿沟槽管毛细力红外测试
        5.2.1 微型直齿沟槽式热管毛细极限
        5.2.2 红外测试原理及实验装置
        5.2.3 实验结果分析
    5.3 微型直齿沟槽管强化沸腾性能测试
        5.3.1 微型直齿沟槽式热管沸腾极限
        5.3.2 微型直齿沟槽管强化沸腾实验装置及传热特性研究
    5.4 微型直齿沟槽式热管启动与等温性能测试
        5.4.1 微型直齿沟槽式热管启动性能测试
        5.4.2 微型直齿沟槽式热管等温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卧式金相显微镜光源的改装(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金相显微镜的数字化改造[J]. 燕样样. 金属热处理, 2005(12)
  • [2]改装上海IiX型显微镜为小型卧式金相显微照相机的经验[J]. 云南汽车修配厂技术科. 理化检验通讯, 1965(01)
  • [3]影屏式投影放大仪[J]. 广州新中国船厂检验科物理组. 理化检验通讯(物理分册), 1976(03)
  • [4]蔡司Neophct大型卧式金相显微镜的光源改进[J]. 刘今韬,董春桥.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1985(01)
  • [5]ф600mm干涉仪系统传递函数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D]. 庄严. 南京理工大学, 2011(12)
  • [6]半固态铸造Al-Si-Cu-Mg合金热处理工艺及强化机理研究[D]. 杜康.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7(01)
  • [7]基于Arcan夹具复合载荷原位测试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 关键. 吉林大学, 2017(10)
  • [8]超声3D打印机研发及核壳Cu纳米丝的大面积图形化透明导电薄膜应用研究[D]. 黄友杨. 厦门大学, 2018(07)
  • [9]微型直齿沟槽管充液旋压—多级拉拔复合成形机理及应用[D]. 欧栋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10]国内外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J]. 张万静,王治化,翁福敏. 工程与试验, 1977(Z1)

标签:;  ;  ;  ;  ;  

卧式金相显微镜光源的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