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教书育人工作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中岱[1](2021)在《当代高职院校教书育人浅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受到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得到了社会很大的关注与重视。教书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广大教职工作人员彼此进行协同合作,加快推进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教学工作能力,做好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创新工作,并且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进而完成对学生德育的任务。通过说明高职院校教书育人工作的特征,同时提出了当代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有效途径,以便加快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
李森,彭兰[2](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责任的重要论述探析》文中指出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大局"出发,立足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论述了教师责任的独特价值、具体内容、素养要求和实现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注重教师责任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秉持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鲜明的人民立场,明确教师要履行的三种责任;坚持知、情、能三位一体,提出了教师责任素养要求;兼顾教师主体自觉与外部支持以推动教师责任的实现。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责任的重要论述,让教师人人明责、个个尽责,对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教师担当好时代赋予的使命意义重大。
叶志明,王骞,陈伶俐[3](2021)在《论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之关系》文中提出本文从教书育人内涵与课程思政之初心使命出发,阐述了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之关系,同时指出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
张慧超,郭少军[4](2021)在《“三全育人”的思想来源与发展历程探析——基于学术、政策和实践三种途径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利用知网和教育部官方网站和中国教育新闻网资源,通过学术、政策和实践三种途径对"三全育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考察,探讨了"三全育人"理念的思想来源,分析了"三全育人"从实践、理念到目标、原则,再到政策试点的具体过程,并总结分析了三种途径的相互关系。
刘剑虹[5](2021)在《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之探究:溯源、体系和教育学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其论述教育改革发展的一贯的理论主题。它经历了"新素质"实践之思、素质教育观念形成和素质教育论述体系化等阶段。从实践到理论,从侧面到系统,形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发展任务与核心地位等主体要素,创造性地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有机地融合起来,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新观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秦鑫鑫,胡双双[6](2021)在《“好教师”的基本特质研究——以101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为例》文中认为"好教师"是新时期全社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性期待。为了解"好教师"的基本特质,以2010—2019年间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的101位教师为例,采取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分析策略,对32万余字实证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好教师"的基本特质表现为寓教育于生命、实践探索与创新、终身学习与发展和勇担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新时期,应对各级各类教育涌现出的"好教师"进行评选和表彰,促进尊师重教局面的形成;以"好教师"基本特质为标准,树立学习榜样;以"好教师"的成长规律为依据,为"好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张道明[7](2021)在《教书育人: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双重责任》文中提出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内容的双重维度、教学课程的双重任务、教学对象的双重需求决定了其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但当前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单维教学理念、重言传轻身教的单向教育方法、重智育轻德育的单一考评机制等问题。因此,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必须坚定教书育人的教育信念、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的教学方法,构建教书育人的长效机制。
周文叶[8](2021)在《试论“学为中心”的教师评价框架》文中认为教师评价是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师评价普遍存在目的缺失、不当或模糊,目的与手段不匹配,以及结果运用存在明显偏差等问题。基于教学的专业属性,教师评价本质上是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进行评价,属于实践评价范畴。教师的专业实践不仅是在实践中发展自我,更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专门性服务。教学的本质是"学为中心"的育人专业实践,"学为中心"是构建新型教师评价的逻辑起点。因此,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评价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与专业贡献,且需要强调对教师同伴合作的评价,引导和支持教师协同育人。"学为中心"的教师评价需要运用表现性评价收集并分析相关证据,基于证据引导教师提升"教书育人"的专业实践能力。只有以学为中心,全面聚焦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评价才能为教师创造静心育人、潜心育人的良好环境。
李祥,周芳,蔡孝露[9](2021)在《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的价值分析:权利保障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是对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政策的积极回应,对于保障教师权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对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从价值选择、合法性、有效性三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发现,教师减负政策问题的由来、减负政策的目标以及内容取向体现了政策的价值追求;其合法性在于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权利、为基层教师减负提供制度依据;其有效性在于满足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职业诉求,但对教师职业负担问题缺少必要回应。为了更好落实减负政策,保障教师权益,建议将加快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出台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清单、增强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形成教师减负政策合力作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价值实现的路径。
钱顺[10](2021)在《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关于教书育人工作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教书育人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高职院校教书育人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教书育人工作特征的说明 |
(一)高层次的育人工作 |
(二)具有职业性特点的育人宗旨 |
(三)育人主体拥有一定的权威性 |
(四)育人环节的渗透性优势突出 |
二、当代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有效途径 |
(一)强化思政教育工作,体现德育的专业性 |
(二)加大对多媒体教学方式与技术的运用力度,实现创新效果 |
(三)构建高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
(四)做好师德教育工作,创建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
(五)发挥教师的自律和榜样作用 |
(六)合理运用班主任助理制度,体现出学长的辅助功效 |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责任的重要论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责任价值:注重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1. 教师认真履行责任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深远意义 |
2. 教师责任心是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事业的动力之源 |
3. 教师努力履行责任是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基础 |
二、教师责任内容:秉持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鲜明的人民立场 |
1. 教师要肩负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任 |
2. 教师要努力承担好“三传播”“三塑造”的时代重任 |
3. 教师要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
三、教师责任素养:提倡知、情、能三位一体 |
1. 教师要自觉增强责任意识 |
2. 教师要真心用爱诠释责任 |
3. 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能力 |
四、教师责任实现:兼顾主体自觉与外部支持 |
1. 教师加强自我教育,提高教师责任素养 |
2.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责任体系 |
3. 倡导尊师重教,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
(3)论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教书育人 |
1.1 教书育人重在育人 |
1.2 教书育人关键在人 |
2 课程思政 |
2.1 课程思政初心使命 |
2.2 课程思政关键在人 |
3 课程思政与教书育人之关系 |
3.1 教师教书育人是做好课程思政的思想与行动基础 |
3.2 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
4 结论 |
(4)“三全育人”的思想来源与发展历程探析——基于学术、政策和实践三种途径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三全育人”的思想来源探析 |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德育的理念是“三全育人”思想源头 |
(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为“三全育人”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指导 |
(三)当代教育界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为“三全育人”提供了思想内容 |
(五)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三全育人”提供了具体设计实施的原则 |
三、“三全育人”的发展路径 |
(一)学术途径———基于知网文献的分析 |
1. 从实践到认识阶段(1994年-2007年) |
2. 从认识到实践(2008年-2016年) |
3. 快速发展和质量提高阶段(2017年至今) |
(二)政策途径———基于教育部官方网站信息的分析 |
1.“三全育人”逐渐成为政策提法(1989年10月至2004年9月) |
2.“三全育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固定的政策原则并向其他工作领域扩展(2004年10月至2016年11月) |
3.“三全育人”成为专项政策并开展政策试点工作 |
(三)实践途径———基于知网、教育新闻网、教育部官网的分析 |
1. 早期个别高校的实践(1990年-2000年) |
2. 新世纪教育部政策出台之前各个高校的实践(2001年-2017年) |
3. 在政策指导下的广泛实践(2018年至今) |
四、结论 |
(5)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之探究:溯源、体系和教育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展开过程与先期样貌 |
(一)“新素质”实践之思时期(1982-1996) |
(二)“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时期(1996—2007) |
(三)“素质教育”论述的体系化时期(2008—) |
二、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形成逻辑与主体要素 |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
(二)素质教育的发展任务 |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
三、教书育人:素质教育的途经与方法 |
(一)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 |
(二)教书育人的基本规律 |
四、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根本与最终目的 |
(一)立德树人的根本意义 |
(二)立德树人与核心价值观 |
(三)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五、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教育学意义 |
(一)形塑新时代的教育理想 |
(二)回归教育的本真要义 |
(三)彰显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 |
(6)“好教师”的基本特质研究——以101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数据收集 |
(三)数据分析 |
三、研究结论 |
(一)寓教育于生命 |
1.爱学生 |
2.爱教育 |
(二)实践探索与创新 |
1.实施教学创新 |
2.引领学校发展 |
3.引领学科发展 |
4.开展科学研究 |
(三)终身学习与发展 |
1.更新教育理念 |
2.强化知识技能 |
3.增强实践反思 |
4.提高学历水平 |
(四)勇担社会责任 |
1.公益助学 |
2.引领校外同行 |
3.社会服务 |
四、研究建议 |
(一)以“好教师”评选为契机,促进尊师重教局面的形成 |
(二)以“好教师”基本特质为标准,树立学习榜样 |
(三)以“好教师”成长规律为依据,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
(7)教书育人: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双重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相统一的依据 |
(一)教学内容蕴涵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双重维度 |
(二)教学课程担负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双重任务 |
(三)教学对象亟需真理之光和理想信念双重滋养 |
二、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相统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重教书轻育人的单维教学理念 |
(二)重言传轻身教的单向教学方法 |
(三)重智育轻德育的单一考评机制 |
三、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路径选择 |
(一)坚定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教育信念 |
(二)推进专业课教师言传身教教育实践 |
(三)构建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长效机制 |
(8)试论“学为中心”的教师评价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
(一)教师评价的问题表征 |
1. 目的缺失、不当或模糊。 |
2. 手段与目的不匹配。 |
3. 结果运用存在明显偏差。 |
(二)教师评价的问题根源 |
二、“学为中心”:教师评价框架建构的逻辑起点 |
(一)教学是一种专业的社会实践 |
(二)教学是一种以育人为本质的专业实践 |
(三)教学是一种“学为中心”的育人专业实践 |
三、“学为中心”的教师评价框架建构的关键要素 |
(一)为什么评: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
(二)评什么:“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与专业贡献 |
(三)怎么评:运用表现性评价收集并分析相关证据 |
(四)评价结果运用:促进“学为中心”育人专业实践的改善 |
(9)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的价值分析:权利保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的价值选择 |
(一)中小学教师减负问题的缘由 |
(二)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的目标 |
(三)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的价值偏好 |
二、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的合法性 |
三、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的有效性 |
(一)有效性:满足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职业诉求 |
(二)改进空间:教师职业负担问题缺乏必要回应 |
四、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价值实现的路径思考 |
(一)加快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
(二)出台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清单 |
(三)增强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 |
(四)综合施策,形成教师减负政策合力 |
四、关于教书育人工作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高职院校教书育人浅析[J]. 王中岱. 现代职业教育, 2021(49)
-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责任的重要论述探析[J]. 李森,彭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11)
- [3]论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之关系[J]. 叶志明,王骞,陈伶俐. 力学与实践, 2021(05)
- [4]“三全育人”的思想来源与发展历程探析——基于学术、政策和实践三种途径的考察[J]. 张慧超,郭少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9)
- [5]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之探究:溯源、体系和教育学意义[J]. 刘剑虹. 浙江社会科学, 2021(09)
- [6]“好教师”的基本特质研究——以101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为例[J]. 秦鑫鑫,胡双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7]教书育人: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双重责任[J]. 张道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21(04)
- [8]试论“学为中心”的教师评价框架[J]. 周文叶. 教育研究, 2021(07)
- [9]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的价值分析:权利保障的视角[J]. 李祥,周芳,蔡孝露. 现代教育管理, 2021(07)
- [10]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 钱顺. 桂林理工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