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美扩张引发 新旧业态碰撞(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新零售背景下快时尚行业盈利模式研究 ——以美特斯邦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陆通[2](2015)在《我国零售业态演变与流通效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流通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中间环节,是社会化大分工的重要体现,随着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流通业在我国逐渐由末端产业转变为基础性和先导型产业。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在居民生活中影响越来越大,成交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也逐年递增,研究现代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流通效率的提升作用,进而造成对商业模式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零售业作为流通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其繁荣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显着。当前,我国零售业正面临实体店铺发展迟缓,网络零售缺乏消费体验的矛盾。如何化解矛盾,推进零售业健康发展,对我国目前消化内需、提升消费意义重大。国内外学者对零售业提出了很多经典的业态演变理论,本文在所做的理论分析和一般性的描述基础之上,以零售企业在上游供应链和下游零售端都达到利益最大化为前提,试图通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以及提高流通效率来产生新的利润空间的视角,分析了新业态出现和新旧业态融合发展的机理,并对网络和实体两种不同交易模式的流通效率进行比较,最后通过苏宁作为020发展的成功案例,论证流通效率对于推动业态演变的作用,希望能找出业态演变规律,为未来零售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理论方面,本文以消费者主权理论、西方零售业态演变理论、正反合辩证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等论证了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必然决定零售业态多样化,业态之间的发展应该有主次之分,相互共存并且能够融合发展;零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是否迎合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并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而提高;分析了020模式能够集网络和实体的优势于一身,通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效率。实证方面,本文主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流通效率评价指标,用规模性指标、效益性指标和周转率指标代表传统流通效率,并在传统流通效率基础上加入技术性指标构成新流通效率,比较两者的增长趋势及其与批发零售业增加值的相关性,首先可以看到,我国无论是流通成本还是效率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去甚远;其次我国流通效率总体上来看呈上升趋势,并且融入更迎合消费者需求的网络因素后新流通效率相对传统流通效率增长趋势更明显,与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表明020商业模式具有更高的流通效率,也更符合未来零售业发展的要求。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实体与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零售模式,未来发展不应该是谁消灭谁的关系,而是主次变化下的相互融合、共同存在,流通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业态是否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紧随流通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提升。最后,本文建议未来零售业发展应该是将零售资源整合,走全渠道发展模式之路,网络与实体融合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
吕扬[3](2016)在《电子商务视阈下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全球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络已经布满全球,并已经开始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全球的经济变革带来巨大的影响。也正是伴随着这种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也正在逐渐改变着生产和消费方式,原有的消费方式正在逐渐的改变,更多的开始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可以说,电子商务开始向传统城市消费空间提出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子商务业态将改变现有的消费习惯,从而影响现有的消费空间形式。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电子商务影响下的消费空间转型也由此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对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的研究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将论文划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首先,从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电子商务挤压下城市传统消费空间遭遇发展瓶颈、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终端消费空间有其不可替代性和双创背景下新型城市消费空间的出行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并简要说明通过城乡消费空间的构建,能够进一步优化城乡商业空间系统,扩大并提升电子商务的影响力,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新兴城市消费空间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针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其次,通过对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的综述,理清本文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从消费空间的基础理论、零售业态发展演变的基础理论和互联网商业运营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理论的解析,并且梳理了电子商务背景下城市消费空间研究成果,并对已有研究提出评价,总结当前研究重点、研究视角、研究制度等方面的结论。第三,立足城乡统筹的视角,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县域电子商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亦是在重塑城镇消费空间的新格局。同时,论文尝试提出县域消费空间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和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消费空间新模式。第四,立足融合共生的视角,针对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发展困境,借鉴国外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转型模式,提出O2O线上线下互动的全渠道城市消费空间的构建,并且提出电子商务与城市消费空间体验的共生发展。第五,立足功能承接的视角,提出社区消费空间的不可替代性,并且总结出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下社区消费空间的发展趋势,提出契合电子商务因素的社区消费空间系统构建,最后提出基于社区消费空间功能承接的最后一公里。第六,立足创新扩展的视角,承接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活动的众创空间分为新型孵化器和新型创客空间两种业态,这两种业态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结构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深化和拓展,也表达了众创空间本身在城市空间中的创新发展。
王利[4](2007)在《供应链下游成员经济合作关系与利润分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企业纷纷采用供应链合作模式,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持续竞争力,然而事实并非是加入了供应链,参与了合作,就一定实现了“双赢”。在供应链合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渠道权力之争,合作利润分配多少之争,这严重影响到渠道的效率与效益提高,进而影响了供应链运行的稳定与发展。现阶段,成员间合作利润分配的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供应链成员经济合作关系、利润分配方法与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未形成较为统一的理论体系。因此,很有必要对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合作程度、合作利润分配方法、合作利润分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成员渠道权力之争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促进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稳定与发展。首先,论文分析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下游成员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核心企业、非核心企业与供应链成员的经济合作关系,分析影响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对经济合作关系的影响。探讨了分销渠道中渠道权力、渠道冲突与渠道成员经济合作关系,分析了渠道成员合作的动因;分析了核心企业与渠道权力、渠道冲突的关系以及核心企业与渠道结构变化的关系;阐明了合作利润分配机制的含义、特点与作用。其次,运用博弈论相关方法,构建了“双向主从式”供应链下游“二级”成员经济合作关系通用博弈利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对模型中的因合作关系系数变化而引起成员与渠道利润及销售量、销售价变化的程度、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案例与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第三,在满足利润分配机制设置的基本要求基础上,构建了供应链下游成员合作利润分配机制模型。模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利润分配结构性系数,其起到“质变”的功能,是分配的主体;二是利润分配机制的运行性系数,其承担着“量变”的作用,并针对不同实际情况将运行性系数分为返利系数和回馈系数两种形式,且揭示出运行性系数与利润分配系数及返利系数(回馈系数)之间的函数变化关系:揭示了合作利润分配的实现过程、“量变”与“质变”的转换过程。第四,对供应链下游成员成本改进进行了经济分析。讨论了制造商、分销商分别占主导地位时,其成本变化对下游成员和供应链整体利润及相关变量参数的影响程度。根据成本改进的内部性与外部性,得出了降低供应链运行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的策略;揭示了核心成员大力支持其它成员降低成本的经济动因。第五,构建了“多向主从式”三级供应链下游成员合作利润博弈与分配机制模型,研究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整个渠道的博弈利润随分配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对利润转移量进行了确定;通过比较,规范地验证了在同等合作条件下,供应链级越长,管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就越高,合作的重要性就越大,降低成本的效用与合作效益就越大;最后用一个算例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朱明[5](2007)在《家电企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家电行业己经进入成熟期,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新家电产品将不断涌现从而创造新的需求,成为家电行业发展的动力。建立高效、敏捷的营销渠道已经成为家电企业新的利润来源。由于流通领域的变革而导致营销渠道多样性,在以家电专业连锁模式为代表的新兴终端兴起时,主营销渠道演变为对新兴终端的联盟和直营零售的渠道模式为主,以网上直销为突破,以传统的代理制为辅,渠道重心将下移。家电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优化渠道策略,提高渠道管理水平。本文以科龙电器为个案,对科龙电器当前的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分析,通过将渠道理论与实证有机结合,为我国的家电企业在营销渠道变革所面临的主要渠道问题进行剖析,进而寻求营销渠道的优化策略和营销渠道管理的要点。提出了我国家电企业营销渠道优化策略,即应根据不同的市场实行多元化的、扁平化的营销渠道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加强渠道成员分工、协作,获得协作效益。指出了营销渠道变革中的家电企业营销渠道管理的要点,即营销渠道设计的关键、经销商激励、营销渠道冲突管理、营销渠道评估与控制管理等。家电企业要不断调整其营销策略和加强渠道的维护管理,在几类渠道运行中,及时关注各渠道之间的动态和信息,识别渠道冲突的可能并相应地调整渠道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提高渠道控制力,进一步提升企业营销竞争实力。
裴文霞[6](2007)在《家用中央空调企业的营销渠道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家电市场的成熟,家用中央空调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建立、管理渠道,掌握并控制终端。即所谓“成也渠道,败也渠道”已成为企业的共同认识。本文以家用中央空调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运用管理学知识,论述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建设方案及其实施。家用中央空调企业渠道发展具有高度竞争性、紧迫性、适应性、可行性、接受性等特点,渠道发展需要市场研究与公司发展相结合,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研究制定渠道建设方案,对公司充分挖掘利用自身优势,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家用中央空调企业渠道竞争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家用中央空调的整体市场情况,包括行业市场背景、市场特性、消费者特性以及产品销售的特殊性等,分析了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和营销渠道决策过程。通过对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冲突的剖析,提出了管理渠道冲突的策略。同时,针对行业本身特点,提出家用中央空调企业渠道建设要求、渠道发展战略、渠道市场运营管理战略和营销人才战略等渠道建设战略。文中提出建设方案的三个重点方面,分别为:1,建立分层渠道架构;2,全面提高渠道质量;3,加强渠道监控机制。对上述三个方面具体实施进行规划,通过局部区域试验和评估,确定三者有效结合并且付诸合适的实施是渠道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许志杰[7](2006)在《科龙冰箱营销渠道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冰箱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冰箱行业是我国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也是最成熟的行业之一。由于电冰箱产品高度同质化,价格空间已压缩至最低限,冰箱生产企业的利润率已经很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冰箱制造商建立起来的自有营销网络对渠道的介入程度和控制能力,正面临着新兴超级连锁的强力挑战,传统的分销渠道模式遭到了巨大冲击。渠道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冰箱制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营销渠道的建设和管理便成了制胜的关键因素。渠道管理被认为是“最大的营销难题”,因此渠道研究是市场研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从目前我国冰箱分销渠道现状入手,探讨了国内主流的冰箱渠道模式,以科龙冰箱为对象,深入分析了科龙冰箱分销渠道的现状,探讨了科龙公司渠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渠道基本理论与科龙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科龙公司改善渠道的方法和途径。 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对海信入主科龙作了一个分析。海信收购科龙,使得科龙公司的渠道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与情况,本文对此情况进行展望。相信海信公司的介入有助于科龙公司摆脱“格林柯尔系”所带来的问题与困难,重新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侯雪莲[8](2002)在《国美扩张引发 新旧业态碰撞》文中指出 2001年8月以来,一向在"价格"上独行的国美电器商场在北京及沈阳两地同时陷入了四面楚歌。在北京,15家国有大商场结成"国有商场家电联盟",统一进货,统一推出特价商品,与在北京新开业的国美双井商城形成对峙。与此同时,国美在进军东北的第一站——沈阳市受到当地中兴商业大厦、商业城、联营公司和铁西百货四家商场"以五年来前所未有的倾情特卖"活动
二、国美扩张引发 新旧业态碰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美扩张引发 新旧业态碰撞(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零售业态演变与流通效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图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零售业态的概念 |
二、零售业态的分类 |
三、流通的概念 |
四、流通业和流通效率的界定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零售业态的文献综述 |
二、零售业态变迁的影响因素 |
三、流通效率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消费者主权理论 |
二、零售业态演进理论 |
三、正反合辩证理论 |
四、交易费用理论 |
第三章 零售业态演变机理 |
第一节 新业态出现机理 |
一、消费需求多元化对新业态影响机理 |
二、西方零售业态演进理论对新业态影响机理 |
第二节 新旧业态融合发展机理 |
一、正反合演化机理 |
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机理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零售业发展现状 |
一、实体零售店铺发展历程和现状 |
二、网络零售业发展现状 |
三、线上线下零售业的协同发展 |
第二节 零售业发展困境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交易模式下流通效率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流通效率指标构建 |
一、指标构建原则 |
二、我国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三、我国流通效率指标分析 |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 |
一、我国传统流通效率的主成分分析 |
二、我国新流通效率的主成分分析 |
三、传统流通效率和新流通效率的比较和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企业的例证——来自苏宁易购的成功案例 |
第一节 苏宁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苏宁的发展历程 |
一、1990-009年,苏宁实体店铺遍地开花 |
二、2009-2013年,苏宁网店全面推进 |
三、2013年后,苏宁O2O时期到来 |
第三节 苏宁O2O模式下的效益提升 |
一、苏宁自身的纵向比较 |
二、苏宁的转型成果—与国美的横向比较 |
第四节 结论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电子商务视阈下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
1.1.2 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 |
1.1.3 电商企业挤压下,城市实体商业遭遇发展瓶颈 |
1.1.4 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终端消费空间有其不可替代性 |
1.1.5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资料检索法 |
1.3.2.2 系统分析法 |
1.3.2.3 问卷调查法方法 |
1.3.2.4 案例分析方法 |
1.3.2.5 跨学科研究法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商业空间和消费空间的概念界定 |
2.1.1.1 商业空间的概念 |
2.1.1.2 消费空间的概念 |
2.1.1.3 商业空间和消费空间的联系与区别 |
2.1.2 城乡消费空间的各方界定 |
2.1.2.1 以经营业态界定的消费空间 |
2.1.2.2 以功能类型界定的消费空间 |
2.1.2.3 以空间形态界定的消费空间 |
2.1.2.4 以结构类型界定的消费空间 |
2.1.2.5 其他研究视角的界定 |
2.1.3 本文对城乡消费空间的界定 |
2.1.3.1 以农村电子商务经济体代表的城镇消费空间 |
2.1.3.2 以O2O线上线下融合为代表的城市消费空间 |
2.1.3.3 以社区微型综合体为代表的社区消费空间 |
2.1.3.4 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新型消费空间 |
2.1.4 电子商务——互联网背景下新经济范式的跨越式发展 |
2.1.4.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演变阶段 |
2.1.4.2 互联网技术下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
2.1.4.3 新经济范式的形成与发展——电子商务 |
2.1.5 众创空间的界定 |
2.2 基础理论解析 |
2.2.1 消费空间的基础理论 |
2.2.1.1 空间的生产理论 |
2.2.1.2 空间的消费理论 |
2.2.1.3 空间的选址理论 |
2.2.2 零售业态发展演变的基础理论 |
2.2.2.1 零售生命周期理论 |
2.2.2.2 冲突理论 |
2.2.2.3 环境理论 |
2.2.3 互联网商业运营模式的基础理论 |
2.2.3.1 二八定律 |
2.2.3.2 长尾理论 |
2.2.4 互联网重塑经济范式的基础理论 |
2.2.4.1 体验经济 |
2.2.4.2 数据经济 |
2.2.4.3 共享经济 |
2.3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城市消费空间研究综述 |
2.3.1 城市消费空间研究综述 |
2.3.1.1 从商业活动供给角度的研究 |
2.3.1.2 从消费者行为角度的研究 |
2.3.1.3 从符号消费角度的研究 |
2.3.1.4 从建筑设计角度的研究 |
2.3.2 电子商务作用机制研究综述 |
2.3.2.1 电子商务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
2.3.2.2 电子商务促进新型支付方式的产生 |
2.3.2.3 电子商务促进城市各行业的研发应用 |
2.4 电子商务和城乡消费空间研究综述评价 |
2.4.1 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选址与布局是当前研究重点 |
2.4.2 单一学科研究,多集中于地理学科 |
2.4.3 缺乏基于城乡和社区空间类型尺度的研究 |
2.4.4 电子商务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仍是一种假设,缺乏理论支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引发的变革与重构 |
3.1 互联网发展促进需求的转变 |
3.1.1 重塑物质需求 |
3.1.1.1 个性化需求的表达 |
3.1.1.2 碎片化需求的呈现 |
3.1.2 再构人文需求 |
3.1.2.1 整合包容的需求汇集 |
3.1.2.2 自我实现的需求渴望 |
3.2 互联网发展引导活动模式的转变 |
3.2.1 生产活动模式的转变 |
3.2.1.1 互联网促进社会化分工 |
3.2.1.2 互联网改变产业资源配置 |
3.2.1.3 互联网促进城乡资源对接 |
3.2.2 消费活动模式的转变 |
3.2.2.1 消费函数变动下的消费促进 |
3.2.2.2 消费选择行为变动下的消费转变 |
3.2.2.3 互联网经济作用下的消费者进化 |
3.2.3 生活模式的转变 |
3.3 重构互联网连接的场景革命 |
3.3.1 场景洞察 |
3.3.1.1 组织构建方式的改变,进化为跨组织的合作 |
3.3.1.2 人群链接方式的改变,进化为社群运营符号 |
3.3.2 场景延伸 |
3.3.2.1 场景链接中的亚文化表达 |
3.3.2.2 场景链接中的附加增值 |
3.3.3 场景方法 |
3.3.3.1 场景演进为生活方式 |
3.3.3.2 场景塑造为文化载体 |
3.3.3.3 场景构建全渠道整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经济体的城镇消费空间体系构建 |
4.1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本状况 |
4.1.1 县域空间的总体概况 |
4.1.2 县域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趋势 |
4.1.2.1 由零星起步到规模化扩散 |
4.1.2.2 由单极发展到多极点增长 |
4.1.3 淘宝村的现状概况 |
4.1.3.1 淘宝村定义与标准 |
4.1.3.2 淘宝村数量规模化 |
4.1.3.3 电子商务模式的天然适宜性 |
4.2 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业的发展变化 |
4.2.1 回归农业产品本质,打造终端农产品 |
4.2.2 重塑农业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 |
4.2.3 推动农业专业化,改变需求结构 |
4.2.4 创造社群营销,优化资源配置 |
4.3 县域电子商务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
4.3.1 县域空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重要的空间单元 |
4.3.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
4.3.1.2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策略 |
4.3.1.3 县域单元重要性的体现 |
4.3.2 电子商务是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的助推器 |
4.3.2.1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
4.3.2.2 带动产业集聚——加速农村农民的城镇转型 |
4.3.2.3 发展电商服务——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
4.3.3 自上而下的统筹布局模式 |
4.3.3.1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千县万村”发展战略 |
4.3.3.2 以京东为代表的农村 3F战略 |
4.3.3.3 以苏宁为代表的农村战略 |
4.3.4 自下而上的整合布局模式 |
4.4 县域电子商务塑造城镇消费空间新格局 |
4.4.1 城镇消费空间格局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4.4.1.1 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表达 |
4.4.1.2 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表达 |
4.4.1.3 城镇消费空间 |
4.4.2 县域电子商务影响下消费空间变革 |
4.4.2.1 零售网商密度——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飞速集聚 |
4.4.2.2 内贸网商密度——经济水平快速发展 |
4.4.2.3 网购消费者密度——生活便利性全面提高 |
4.4.3 县域消费空间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
4.4.3.1 遂昌——电商延伸至农村的赶街模式 |
4.4.3.2 绩溪——土地互联网流转的介入模式 |
4.5 电子商务背景下社区支持农业的空间布局 |
4.5.1 CSA的基础及衍生 |
4.5.1.1 CSA社区支持农业的基础类型 |
4.5.1.2 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衍生类型 |
4.5.1.3 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运作原则 |
4.5.2 CSA社区支持农业主要表达形式 |
4.5.2.1 农产品定期配送模式 |
4.5.2.2 土地使用权租赁模式 |
4.5.2.3 劳动参与模式 |
4.5.2.4 乡村旅游模式 |
4.5.3 互联网+CSA的应用过程 |
4.5.3.1 开端:基于价值认同的社群信任 |
4.5.3.2 过程:生产管理过程的互联网应用 |
4.5.3.3 反馈:互联网平台的分享传播 |
4.6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农村消费空间新模式 |
4.6.1 淘宝村典型发展模式 |
4.6.1.1 徐州沙集内生式模式 |
4.6.1.2 义乌青岩刘产业链模式 |
4.6.2 淘宝村产业特色解析 |
4.6.2.1 城乡消费无差别化 |
4.6.2.2 一二三产业在线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O2O线上线下互动的城市消费空间响应对策 |
5.1 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
5.1.1 电子商务的成本优势——压缩传统城市消费空间利润 |
5.1.2 电子商务的规模经济——迫使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转型 |
5.1.3 电子商务的便捷优势——改变传统城市消费空间布局 |
5.2 国外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转型模式借鉴 |
5.2.1 美国——本地化、购物体验与渠道整合三位一体 |
5.2.2 韩国——基于LBS的宽渠道、便利性和区域性三位一体 |
5.3 O2O(线上对线下)全渠道城市消费空间的构建 |
5.3.1 O2O概念解析 |
5.3.1.1 O2O概念 |
5.3.1.2 O2O运作模式 |
5.3.2 城市消费空间O2O转型的趋势 |
5.3.2.1 案例一:苏宁电器的线上线下全渠道契合 |
5.3.2.2 案例二:大商网的规模效应和多业态扩张 |
5.3.3 融合城市消费空间的O2O全渠道布局构建 |
5.3.3.1 自建B2C商场,构建独立的线上消费空间 |
5.3.3.2 入驻开放平台,构建联合的线上消费空间 |
5.3.3.3 打造线上线下互动闭环,构建互动的线上线下消费空间 |
5.4 电子商务与城市消费空间体验的共生发展 |
5.4.1 电子商务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体验功能 |
5.4.2 电子商务急速发展背景下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响应策略 |
5.4.2.1 调控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规模增速 |
5.4.2.2 调整传统城市消费空间商业业态 |
5.4.2.3 重塑传统城市消费空间实体价值 |
5.4.3 城市消费空间的泛化发展 |
5.4.3.1 城市消费空间消费功能的构成特征 |
5.4.3.2 城市消费空间泛化发展的结构特征 |
5.4.3.3 交通流动空间中的城市消费空间 |
5.4.3.4 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城市消费空间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最后一公里物流宅配的社区消费空间功能承接 |
6.1 社区消费空间的不可代替性 |
6.1.1 满足基本生活功能 |
6.1.2 提升生活质量功能 |
6.1.3 满足休闲游憩功能 |
6.2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下社区消费空间的发展趋势 |
6.2.1 社区消费空间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
6.2.1.1 社区消费空间面积有限 |
6.2.1.2 社区消费空间服务范围有限 |
6.2.2 电子商务下沉到社区层面遇到的问题 |
6.2.2.1 物流配送问题 |
6.2.2.2 支付问题 |
6.2.2.3 商家信用问题 |
6.2.3 电子商务与社区消费空间的联合发展 |
6.2.3.1 商务模式 |
6.2.3.2 物流模式。 |
6.3 契合电子商务因素的社区消费空间系统的构建——便利店 |
6.3.1 便利店发展历程 |
6.3.2 便利店指数 |
6.3.3 便利店有利于全方位的便利服务平台的搭建 |
6.3.3.1 便利店的高密度与连锁化 |
6.3.3.2 便利店的多功能服务 |
6.3.4 便利店有利于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的构建 |
6.3.4.1 便利店具有电子商务物流所需的配套资源 |
6.3.4.2 便利店可以作为电子商务的区域配送中心 |
6.4 基于社区消费空间功能承接的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体系构建 |
6.4.1 实现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
6.4.2 注重物流仓储中心的层级式布局选址 |
6.4.2.1 物流仓储中心的选址因素 |
6.4.2.2 物流仓储中心的布局模式 |
6.4.3 建立智能物流网络的宅配体系架构 |
6.4.3.1 基于便利店平台的干线网络布局 |
6.4.3.2 最后一公里宅配体系的架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电子商务激发下的众创空间新消费模式塑造 |
7.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的空间载体 |
7.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背景 |
7.1.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脉络 |
7.1.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 |
7.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政策支持 |
7.1.2.1 《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
7.1.2.2 《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
7.1.3 众创空间的相关概述 |
7.2 新型孵化器和新型创客空间构筑众创空间平台 |
7.2.1 传统孵化器的进化阶段 |
7.2.2 新型孵化器 |
7.2.2.1 新型孵化器的转型趋势 |
7.2.2.2 新型孵化器的模式类型 |
7.2.3 创客空间 |
7.2.3.1 创客空间的起源 |
7.2.3.2 我国创客空间的分布 |
7.3 众创空间在城市空间中的深化与延展 |
7.3.1 融入新城地区开发的众创空间 |
7.3.2 提升旧城功能更新的众创空间 |
7.3.3 丰富微观层面开放的众创空间 |
7.4 众创空间在城市功能中的扩展与创新 |
7.4.1 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教育科研模式众创空间 |
7.4.2 以青年公寓为代表的共享居住模式的众创空间 |
7.4.3 以优客工场为代表的联合办公模式的众创空间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主要结论 |
8.1.2 不足之处 |
8.2 未来展望 |
8.2.1“互联网+”智慧城市 |
8.2.2“互联网+”城市规划 |
8.3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中国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市排行(2013 年度) |
附录二: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行(科学发展百强县市)(2013 年度) |
附录三:《天津市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 |
附录四: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 |
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 |
着作书籍 |
硕博论文 |
期刊论文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供应链下游成员经济合作关系与利润分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1.4.1 供应链合作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
1.4.2 利润分配相关研究综述 |
1.4.3 现有文献的不足 |
1.5 论文的基本假设、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5.1 论文的基本假设 |
1.5.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5.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5 技术路线 |
2 供应链下游经济合作关系与利润分配机制内涵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经济合作关系的内涵 |
2.2.1 合作关系 |
2.2.2 经济合作关系 |
2.3 合作成员与经济合作关系、分销渠道关系 |
2.3.1 合作成员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
2.3.2 经济合作关系与分销渠道关系 |
2.4 供应链下游成员经济合作关系形成的驱动力 |
2.4.1 提高核心竞争力 |
2.4.2 满足客户期望 |
2.4.3 上下游成员形成经济合作关系的驱动力 |
2.5 供应链中核心成员的位置与位移分析 |
2.5.1 供应链中核心成员的位置 |
2.5.2 影响核心成员位移的主要因素 |
2.6 利润分配机制含义、特点与作用 |
2.6.1 利润分配机制的含义 |
2.6.2 利润分配机制的特点 |
2.6.3 利润分配机制的作用 |
2.7 小结 |
3 供应链下游成员经济合作关系建模与经济分析 |
3.1 引言 |
3.2 经济合作关系建模与求解 |
3.2.1 问题的描述 |
3.2.2 分销商主导下的经济合作关系模型 |
3.2.3 制造商主导下的经济合作关系模型 |
3.3 经济合作关系分析 |
3.3.1 分销商主导下的经济合作关系分析 |
3.3.2 制造商主导下的经济合作关系分析 |
3.4 案例与算例分析 |
3.4.1 案例分析 |
3.4.2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供应链下游成员合作利润分配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利润分配机制设置的基本要求 |
4.2.1 理性 |
4.2.2 转移性 |
4.2.3 协商性 |
4.3 合作利润分配机制模型构建 |
4.3.1 利润分配结构性系数构建 |
4.3.2 利润分配运行性系数构建 |
4.3.3 合作利润分配机制模型 |
4.4 利润分配运行性系数的经济分析 |
4.4.1 返利系数t'(回馈系数t)的取值范围 |
4.4.2 返利系数t'(回馈系数t)与λ的关系分析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供应链下游成员成本改进的经济性分析及策略 |
5.1 引言 |
5.2 成本改进的内部经济分析 |
5.2.1 分销商占主导地位时 |
5.2.2 制造商占主导地位时 |
5.2.3 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比较 |
5.3 成本改进的外部经济性分析 |
5.4 成本改进的策略 |
5.4.1 联合库存 |
5.4.2 合并广告费用 |
5.4.3 联合运输 |
5.4.4 信息共享 |
5.5 本章小结 |
6 扩展的供应链下游成员合作利润分配模型与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三级供应链利润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 |
6.2.1 三级供应链利润博弈模型构建 |
6.2.2 三级供应链合作利润博弈模型求解 |
6.3 成员博弈利润随λ的变化分析 |
6.3.1 非核心成员博弈利润随λ的变化分析 |
6.3.2 核心成员博弈利润随λ的变化分析 |
6.4 三级供应链下游成员合作利润分配机制模型构建 |
6.4.1 三级供应链利润分配运行性系数确定 |
6.4.2 利润分配机制模型 |
6.5 三级供应链成员成本改进的外部经济性分析 |
6.6 二级扩展型供应链下游成员合作利润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 |
6.6.1 利润分配博弈模型构建 |
6.6.2 利润博弈模型求解 |
6.6.3 利润博弈函数随λ的变化分析 |
6.7 算例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创新点及未来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一、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主要参与科研项目 |
(5)家电企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前言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1.1 家电行业营销渠道的发展情况 |
1.1.2 企业背景 |
1.2 营销渠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水平 |
1.3 我国家电营销渠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家电企业主要营销渠道模式 |
1.3.2 我国家电行业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1.3.3 家电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2. 营销渠道理论综述 |
2.1 营销渠道优化的理论基础 |
2.1.1 营销渠道的概念 |
2.1.2 营销渠道的职能 |
2.1.3 营销渠道的结构 |
2.1.4 营销渠道设计 |
2.1.5 营销渠道的调整 |
3. 科龙电器营销渠道状况 |
3.1 科龙电器营销渠道现状及分析 |
3.1.1 科龙电器营销渠道模式及分析 |
3.1.2 科龙电器营销渠道结构及分析 |
3.1.3 科龙电器营销渠道的管理及分析 |
3.2 科龙电器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3.3 海信与科龙整合过程中的优劣势分析 |
3.4 海信与科龙营销渠道整合方面的要点 |
3.5 海信与科龙整合初现成效的分析 |
4. 我国家电营销渠道策略 |
4.1 我国家电营销渠道多元化模式策略 |
4.1.1 多元化模式选择的原因 |
4.1.2 与家电连锁企业结盟 |
4.1.3 直营零售 |
4.1.4 网络直销 |
4.2 我国家电营销渠道扁平化策略 |
4.2.1 我国家电行业营销渠道扁平化的意义 |
4.2.2 家电企业的渠道扁平化成本分析 |
4.2.3 实现营销渠道扁平化的途径 |
4.2.4 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 |
4.2.5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5. 我国家电营销渠道管理 |
5.1 营销渠道的设计 |
5.1.1 营销渠道的设计过程 |
5.1.2 营销渠道设计的关键 |
5.2 经销商激励 |
5.2.1 争取渠道成员的基本原理 |
5.2.2 制定关于经销商激励的销售政策 |
5.3 营销渠道冲突管理 |
5.3.1 家电营销渠道变革中的厂商渠道冲突管理 |
5.3.2 家电企业管控渠道窜货的措施 |
5.4 营销渠道评估与控制管理 |
5.4.1 渠道绩效评估 |
5.4.2 掌握营销渠道的方法 |
6. 本论文的创新点、结论与展望 |
创新点与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6)家用中央空调企业的营销渠道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营销渠道管理的理论基础 |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家用中央空调的行业现状分析 |
一、空调行业的市场背景 |
二、家用中央空调行业市场特征分析 |
三、渠道设计的新思路—渠道主动调整 |
第三章 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分析 |
一、一般家用空调营销渠道的主要模式 |
二、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的主要模式 |
三、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管理模式决策 |
第四章 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冲突分析 |
一、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冲突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
二、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冲突管理的深层次思考 |
三、家用中央空调企业渠道冲突管理的系统构架 |
四、家用中央空调企业渠道冲突管理的战略思考 |
第五章 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建设总体战略 |
一、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要求 |
二、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发展战略 |
三、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的市场运营管理战略 |
四、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人才战略 |
第六章 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管理具体策略 |
一、家用中央空调企业应建立分层渠道架构 |
二、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要全面提高渠道质量 |
三、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要加强渠道监控机制 |
四、家用中央空调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实施 |
后记 |
参考文献 |
(7)科龙冰箱营销渠道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设计 |
2 渠道理论及冰箱渠道概况 |
2.1 渠道理论及相关综述 |
2.1.1 渠道的定义 |
2.1.2 渠道的建立 |
2.1.3 渠道的冲突 |
2.2 冰箱营销渠道三种主要模式 |
2.2.1 区域多家代理制模式 |
2.2.2 区域总代理(大户)模式 |
2.2.3 直供分销模式 |
2.2.4 各种渠道模式在冰箱厂家的运用情况 |
2.3 国内外家电渠道管理概况 |
2.4 冰箱渠道的发展趋势 |
3 科龙冰箱渠道管理现状 |
3.1 冰箱市场特点及竞争格局 |
3.1.1 冰箱市场特点 |
3.1.2 行业竞争格局 |
3.2 科龙公司概述 |
3.2.1 科龙集团简述 |
3.2.2 科龙集团冰箱产品现状 |
3.3 科龙冰箱现有渠道分析 |
3.3.1 科龙冰箱渠道模式分析 |
3.3.2 科龙冰箱渠道成员的选择 |
3.3.3 科龙冰箱渠道的控制措施 |
4 科龙冰箱渠道评价 |
4.1 科龙渠道评价模型构建 |
4.1.1 渠道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
4.1.2 渠道评价指标模型建立 |
4.1.2.1 模型图 |
4.1.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表 |
4.1.3 科龙渠道模糊评价 |
4.1.3.1 因素集、评价集合的建立 |
4.1.3.2 渠道各系统因素的初级评价 |
4.1.4 科龙渠道综合评价 |
4.2 科龙冰箱渠道总体评价 |
4.2.1 渠道优势分析 |
4.2.2 渠道劣势分析 |
5 科龙冰箱渠道管理改善 |
5.1 科龙冰箱渠道冲突及管理 |
5.1.1 渠道冲突的含义及分类 |
5.1.2 科龙冰箱渠道冲突及管理对策 |
5.2 科龙冰箱渠道窜货及对策 |
5.2.1 窜货的分类及利弊分析 |
5.2.2 渠道窜货的原因 |
5.2.3 科龙冰箱渠道窜货的对策 |
5.3 加强终端建设和管理 |
5.3.1 加强终端建设的原财 |
5.3.2 加强终端建设和管理 |
5.4 海信入主科龙后的渠道展望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国美扩张引发 新旧业态碰撞(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零售背景下快时尚行业盈利模式研究 ——以美特斯邦威为例[D]. 李楠.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2]我国零售业态演变与流通效率的相关性研究[D]. 陆通.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7)
- [3]电子商务视阈下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研究[D]. 吕扬. 天津大学, 2016(11)
- [4]供应链下游成员经济合作关系与利润分配机制研究[D]. 王利.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2)
- [5]家电企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D]. 朱明. 贵州大学, 2007(05)
- [6]家用中央空调企业的营销渠道和战略研究[D]. 裴文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2)
- [7]科龙冰箱营销渠道管理研究[D]. 许志杰. 西北工业大学, 2006(01)
- [8]国美扩张引发 新旧业态碰撞[J]. 侯雪莲. 企业导报,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