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氮磷钾养分资源特征及综合管理策略

土壤氮磷钾养分资源特征及综合管理策略

一、土壤氮磷钾养分资源特征和综合管理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刘辰[1](2021)在《覆盖配施氮肥对黄土高原果园土壤—果树系统C:N:P化学计量的影响》文中认为黄土高原是世界公认的优质苹果产区,其苹果产量和栽培面积均居世界首位,苹果产业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覆盖、施肥等果园管理措施被用于实际生产中,以实现果园生产力的提升及土壤肥力的改善,其不仅对土壤碳、氮、磷、钾含量影响很大,而且也会引起土壤及果树碳氮磷钾元素计量比的改变。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园艺覆盖配合不同氮素添加处理下的土壤-果树系统碳(C)、氮(N)、磷(P)、钾(K)养分含量变化,探讨了不同覆盖管理及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地区果园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进而研究了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平衡制约关系,为该区域苹果园土壤管理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覆盖和施肥措施对苹果产量和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覆盖处理条件下适当添加氮肥有利于增加苹果产量以及提升品质,其中不同覆盖处理下的苹果产量为:秸秆(CS)>地布(BF)>生草(RE)>清耕(CT),秸秆覆盖对单果重提升较为显着;适当添加氮肥(0.25N和0.5N)可显着增加产量、挂果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Vc)含量。覆盖处理可显着降低果实硬度、可滴定酸,显着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另外秸秆和生草处理还可显着提高可溶性糖、糖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当氮肥施加过高(0.75N处理)时,可显着降低果实糖酸比和可溶性固形物。因此,从果实品质和产量的角度考虑,果园管理措施推荐优先适用秸秆覆盖,其次为地布和生草覆盖,氮肥施用量在0.25N~0.5N处理之间较为合理。(2)揭示了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果树系统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各覆盖管理措施下,土壤氮、磷养分含量从高到低排列为秸秆>生草>地布>清耕,土壤钾含量均无显着变化,秸秆和生草覆盖有利于果园土壤养分积累;各覆盖处理下果树叶片C、N、P、K含量均得到提高,其中生草处理显着提升了叶片碳含量,而地布和秸秆处理分别显着提高了叶片氮含量;生草处理显着提升了果实碳含量,所有覆盖处理均降低了果实氮、磷含量,对钾的影响不显着。生草处理对各土层的C/N和C/P提升效应最高,其次为秸秆处理,各处理间土壤N/P、N/K差异不显着;叶片C:N和C:P在各覆盖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秸秆和生草覆盖显着降低了叶片N:P和N:K;覆盖处理提升了果实C:N、C:P,但降低了果实N:K。(3)探讨了不同氮素添加下土壤-果树系统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果园土壤全氮含量随氮素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氮素添加可不同程度上降低土壤全磷、全钾的含量,尤以行间生草管理模式下更为显着;氮添加显着增加了叶片的C、N含量和果实的C、N、P和K含量。不同氮素添加水平下,土壤C:N、C:P和N:P变化范围分别是:11.87~41.63、8.17~45.00和0.35~1.71,添加氮素可显着降低土壤C:N,显着升高土壤的C:P,且土壤C:P与氮素添加量呈正相关;氮添加提高了叶片的N:P;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果实的C:N和C:P比值。施氮量通过改变叶片及果实C、N含量及C、N、P的比值影响果树生长,同时对果实K元素含量影响显着。

高悦[2](2021)在《多代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与氮磷钾养分存留量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桉树因具有生长迅速、轮伐期短、萌芽更新能力强等优点在我国南方被广泛引种栽培。桉树人工林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在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生物量变化趋势以及多代经营林地其养分盈余与否、系统是否可持续尚不清楚,且在连续高强度的经营模式下造成林地土壤质量产生怎样的变化尚未可知。本文以广西桉树主产区四个不同代次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当前经营模式下多代连栽桉树人工林的养分平衡状态及其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在四个不同代次桉树人工林设置36个标准地,基于样地调查建立生物量回归模型估算桉树人工林生物量,通过计算氮磷钾的养分存留量获知其养分平衡状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林地综合评分法和聚类分析法划分林地土壤质量等级进而研究多代连栽桉树林地土壤质量的变化,拟为桉树人工林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多代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各代生物量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一代林至四代林生物量分别为:125.1t·ha-1、151.11t·ha-1、107.71t·ha-1、116.22t·ha-1。一代林至二代林生物量上升可能的原因一是林地土壤质量变好,二是此时桉树的萌芽更新能力较强。二代林至三代林生物量下降也许是由于桉树萌芽更新能力变差、林地地力衰退供肥能力不足导致的。四代林相较三代林生物量略有上升或许是四代林重新植苗的缘故,但四代林生物量显着低于一代林。(2)桉树人工林各器官养分含量的变化与桉树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多代连栽后桉树中大量元素养分含量降低,暗示桉树林地土壤养分减少、质量变差从而导致生物量下降。除了锰随代次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外,铁、铜、锌和硼随代次增加总体上展现上升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微量元素富集至桉树人工林中。(3)在忽略大气氮沉降、地表径流损失、土壤微生物固氮和元素挥发等难以控制的变量前提下,综合考虑施肥量与上代桉树人工林的养分存留量,研究发现氮的养分输入量随代次呈现下降趋势,三代林时养分输入不足,且四代林的养分输入量降到-351.57kg·ha-1。磷的养分输入量随代次变化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二代林的养分输入量最高,其值为:105.34kg·ha-1。钾的养分输入量随代次增加呈现逐代上升的趋势,磷与钾的养分输入充足。在全树利用条件下,各代桉树人工林养分输出量除磷外,氮与钾在不同代次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二代林的氮、磷、钾养分输出量显着高于其他代次,其值分别为:1020.26kg·ha-1、116.64kg·ha-1、244.24kg·ha-1。(4)桉树人工林中氮、磷、钾的养分存留量在各代次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氮和磷处于养分亏缺的不平衡状态。氮的养分亏缺表现出逐代上升的趋势,磷的养分存留量随代次增加总体上表现出下降的趋势,钾的养分存留量随代次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多代连栽经营模式下的桉树人工林导致林地被携出大量氮和磷。(5)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的影响林地土壤质量等级主要因子有海拔、坡位、土壤有机质、土壤全钾、土壤速效钾、土壤有效磷。林地等级随代次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一代林至二代林土壤质量等级上升,二代林至四代林土壤质量等级下降。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等级降低表明当前高强度、大面积单一种植的经营模式使得林地土壤肥力质量变差,供肥能力减弱,同时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减少也表明连栽的经营模式并不可持续。(6)土壤物理性质除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外,在不同代次桉树人工林之间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土壤含水率以及田间持水量均随代次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容重连栽后增大,这表明林地土壤长时间种植桉树后保水蓄水能力变差、土壤板结。多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土壤pH值在四代林显着高于其他代次,其值为4.27;此外,有机质逐代下降,从一代林的64.58g·kg-1下降至四代林的34.69g·kg-1;全氮表现出逐代下降的趋势,其中一代林显着高于其他代次;土壤全磷、全钾具有极显着差异(;p<0.05),全磷在一代林显着低于其他代次,全钾在二代林时显着高于其他代次;土壤有效钾和速效磷总体表现出下降趋势,速效钾在一代林时显着高于其他代次,值为56.92mg·kg-1,二代林的有效磷相较其余代次其含量最高。总体而言多代连栽桉树造成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减少,水土保持能力变差。综上所述,桉树人工林在当前多代连栽、高强度、大面积单一种植的经营模式下,桉树人工林的生物量随代次增加下降,生态系统中氮与磷处于养分亏缺的不平衡状态,林地土壤质量出现变差趋势,土壤中养分含量降低,表明当前高强度的经营模式可持续性较差。

许晨阳[3](2021)在《养分专家系统指导河北梨园优化施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梨树的栽培面积和产量都稳居世界首位,2018年分别达到94万公顷和1640万吨,是世界梨果产业的重要支撑。但目前我国梨果单产水平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却是世界平均用量的三倍。我国梨园普遍存在施肥过量、比例失调以及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长此以往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环境的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科学高效的梨推荐施肥方法指导我国梨园生产。本研究以河北省梨园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和文献数据为基础,利用QUEFTS(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fertility of tropical soils)模型分析梨树养分需求特征并研究了土壤基础养分供应、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等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梨养分推荐施肥方法和梨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简称NE)。研究通过3个施肥处理(养分专家系统,NE:nutrient expert;当地农技部门测土配方施肥,ST:soil test;农民习惯施肥,FP:farmers practice)和4个氮水平试验(NE:养分专家系统推荐量;NE-15%N和NE-25%N:NE基础上减少施用15%和25%氮素;NE-N:NE处理基础上不施氮肥),研究3年间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叶片、果实以及土壤的养分含量年周期的变化,分析处理之间的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以及果实的产量和品质,以此验证养分专家系统在田间试验中的可行性以及推荐施肥的准确性,期望试验结果用于指导梨园高效生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数据表明,梨果平均鲜重产量为32.0t/hm2,变幅为16.5~53.0t/hm2。梨树当年生部位氮吸收量的平均值为74.3kg/hm2,变化范围为32.7~132.3kg/hm2。梨当年生部位中氮含量最高的是叶片(26.6g/kg),其次是枝条(12.3g/kg),果实最低(5.8g/kg);磷含量最高的是果实(2.0g/kg),其次是枝条(1.5g/kg),叶片最低(1.2g/kg);钾含量最高的是叶片(3.3g/kg),其次是果实(2.5g/kg),枝条最低(1.2g/kg)。从总量来看,氮含量和钾含量大约是磷含量的4倍,所以氮素和钾素是梨养分推荐和限量的重点。利用QUEFTS模型拟合的直线部分,即目标产量在产量潜力的60%~70%范围以内时,生产1吨梨果当年新生部位N、P和K养分需求分别为2.1、0.5和2.1kg,对应的最佳养分内在效率分别为475kg/kg N、2204kg/kg P和466kg/kg K。梨可获得产量与农户产量的产量差的平均值为5.7t/hm2,其中氮、磷和钾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13.3t/hm2、12.6t/hm2和12.0t/hm2。梨的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呈现显着正相关。(2)田间优化施肥试验证明,NE处理能达到减肥增效目的。与FP处理相比,NE处理的氮磷钾肥的减少幅度分别为36%、28%和58%。NE较FP处理显着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与FP处理相比,其2017、2018年和2019年的氮肥农学效率(AE-N,agronomic efficiency of nitrogen)分别提高了10.62、14.91和15.76kg/kg,其偏生产力(PFP-N,partial fertilizer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提高了35.54、33.21和40.82kg/kg;其2017、2018年和2019年的磷肥农学效率(AE-P)和偏生产力(PFP-P)分别提高了15.31、21.51、23.03kg/kg和41.17、39.32、46.13kg/kg;其2017、2018年和2019年的钾肥农学效率(AE-K)分别提高了20.47、24.79和26.95kg/kg。其偏生产力(PFP-K)提高了84.12、82.11和64.21kg/kg。(3)NE处理能显着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与FP和ST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6%~27%和10%~15%;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7%~29%和11%~16%。与FP和ST处理相比,虽然NE处理肥料用量降低,但是其叶片和果实的养分含量并没有显着减少。2019年叶片和果实的钾含量NE处理显着高于FP、ST处理。果实品质指标中,NE处理的可溶糖显着高于FP和ST处理,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维生素C等含量则无显着差异。(4)不同氮水平试验中,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土壤、叶片和果实中的养分含量整体呈现略微下降趋势,其中CK处理最低,NE处理含量最高。果实品质指标中,NE和NE-15%N处理的可溶性糖三年来整体高于其它处理,其它指标则无明显差异,其中CK处理的各项果实品质均不如其它四个处理。随着NE处理施氮量的减少,肥料利用率也在降低。NE处理相比于NE-15%处理,三年农学效率分别提高8.90、13.20和13.58kg/kg,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78、7.68和7.41kg/kg;NE处理相比于NE-25%处理,三年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1.37、10.74和15.43kg/kg,偏生产力两个处理互有高低,差异较小。(5)梨树年周期养分含量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成熟期的养分含量最低;梨树树体中的氮磷钾养分优先分配给叶片,其次是果实;梨园深层土壤(20~50cm)的pH值高于表层土壤(0~20cm);梨园土壤的氮磷钾养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表现为下降趋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跟农民习惯(FP)和测土配方(ST)施肥相比,养分专家(NE)推荐施肥不但能够显着提高肥料N、P和K养分利用率、而且能够增加梨果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推荐其用于指导河北省黄冠梨梨园高产优质种植。

邱玉玲[4](2021)在《三年施肥对梨园土壤和叶果氮磷钾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我国梨树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94万公顷和1640万吨,均占全世界总量的68%,是我国仅次于柑橘和苹果之后的第三大栽培果树。近年来,盲目追求产量而过量施入化肥,带来了梨园土壤酸化、有机质降低、土壤养分失衡和果农经济收益减少等问题。因此,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目标产量对梨园进行合理施肥与种植管理,在提高养分利用率,增加产量与降低成本,改善土壤肥力和环境污染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7-2019年在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以20年树龄黄花梨树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了4个施肥(农民习惯施肥(FP,farmers practice)、配方施肥(OPT,optimal fertilizer management)、专家推荐施肥(NE,nutrient experts)、NE基础上减少25%的氮肥(NE-25%N)处理下0-20cm、20-50cm梨园土壤pH值、氮(N,nitrogen)磷(P,phosphorus)钾(K,potassium)养分和梨树叶片、花、果实氮磷钾养分的年生长周期变化及三年年际间的变化差异和规律。另外测定了5个不同施肥处理Control、FP、OPT、NE和50%OF+50%CF(NE施肥量的50%以有机氮(organic fertilizer)替代化学氮(chemical fertilizer))、5个不同氮水平(NE-25%N、NE-15%N、NE、NE+15%N、NE+25%N)处理以及缺素(不施氮肥(NE-N)、不施磷肥(NE-P)、不施钾肥(NE-K))处理下梨果的产量和品质。探索连续三年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pH值、氮磷钾养分变化情况和梨树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情况。结合12个不同施肥处理下黄花梨果实产量、品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预期结果能为优化施肥以提高养分利用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果实产量品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续三年施肥处理下,0-20cm土层,土壤pH值在2017-2019年的年际间变化均表现为2019>2018>2017,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土壤pH值逐年升高,且表层土pH值高于20-50cm深层土。两个土层的土壤pH值均从2017年的强酸性提升至2019年的酸性,说明连续三年施肥处理下,梨园土壤酸化现象得到一定的缓解。(2)0-20cm表层土和20-50cm深层土中的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呈逐年升高趋势,有效磷呈逐渐降低趋势。表层土中碱解氮含量由2017年的中等水平(104.16±3.13 mg/kg)升高至2019年的丰富水平(157.48±4.49 mg/kg),深层土中碱解氮含量由2017年的较缺水平(69.55±3.60 mg/kg)升高至2019年的中等水平(106.10±4.73 mg/kg)。2019年0-20cm土层中有效磷年平均值(210.4±7.6 mg/kg)较2017年降低了57%。表层土中速效钾含量由2017年的中等水平(145.4±7.9 mg/kg)升高至2019年的丰富水平(203.4±11.2mg/kg),深层土中速效钾含量由2017年的中等水平(120.1±5.2 mg/kg)升高至2019年的较丰富水平(160.9±12.1 mg/kg)。连续三年施肥处理下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其中NE施肥效果最佳;梨园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显着降低,磷养分过剩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3)土壤pH、N、P、K养分的年周期变化规律存在相似性。2018和2019年0-20cm和20-50cm土层的土壤pH值,在不同年生育期的变化均为休眠期至膨大期逐渐上升,至膨大期达到最高值,膨大期至壮果期下降,壮果期至成熟期有一定回升。2017年0-20cm、20-50cm和2019年20-50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年周期变化趋势表现为休眠期至盛花期升高,盛花期达最高值,至壮果期逐渐降低,成熟期略有回升。2019年0-20cm和20-50cm土层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年周期变化与土壤pH值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成熟期速效钾回升明显,与盛花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着。梨树在果实成熟采收后,继续吸收养分贮藏在树体中供第二年萌发利用,而此阶段没有施肥,因此从果实成熟期至次年休眠期,土壤中的N、P、K养分含量显着降低,休眠期阶段土壤中养分含量为全年最低。(4)黄花梨叶片和果实N、P、K含量均随施肥年限增加呈逐年降低趋势。2017叶片N、P、K的年平均含量均高于叶片养分含量适宜范围,至2019年叶片N、P、K年平均含量虽然较2017年有显着降低,但在适宜范围内或略高于适宜范围,说明树体并不缺乏N、P、K养分。果实氮、磷、钾含量在2017-2019年的变化趋势与叶片N、P、K的变化情况相似。黄花梨叶片和果实的N、P、K养分含量在年周期内总体呈下降趋势。叶片N、P、K含量在盛花期至壮果期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至成熟期略有回升;果实N、P、K在盛花期至成熟期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成熟期为全年最低。其中,膨大期叶片P含量较盛花期降低了约52-66%;膨大期幼果中的N、P含量较盛花期下降了约52-65%。(5)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和单果重在FP、OPT、NE和50%OF+50%CF四个施肥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均是NE处理下的黄花梨产量最高,分别是25.6、33.2、36.4 t/ha,2019年较2017年增产10.8 t/ha;2019年NE处理下的V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均为最高。4个施肥处理中,随着施肥量增加,果实VC、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呈逐渐降低趋势。(6)5个不同氮水平施肥(NE-25%N、NE-15%N、NE、NE+15%N、NE+25%N)处理中,2017年、2018年和2019年NE处理下果实产量均为最高,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19年NE-25%N施氮下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NE+15%N施氮下维生素C、可滴定酸含量最低;NE+25%施氮下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最低,而可滴定酸含量最高,说明过量施氮降低了果实品质。(7)3个缺素施肥处理中,不施氮(NE-N)、不施磷(NE-P)和不施钾(NE-K)下的黄花梨果实产量较NE处理均有降低。NE-N、NE-P、NE-K与NE处理相比,2017年分别减产10.7、3.4、11.1 t/ha;2018年分别减产5.9、7.0、9.9 t/ha;2019年分别减产5.7、4.4、8.6 t/ha;NE-K的减产效果最明显,其次是NE-N,NE-P处理下减产最少。2017-2019年3年数据显示,NE-K处理下果实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低于NE和NE-N、NE-P处理,说明钾素与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的形成密切相关。综合比较重庆永川黄瓜山梨园5个(Control、FP、OPT、NE、NE-25%N)不同施肥处理对梨园土壤pH、氮磷钾养分和梨树叶片、果实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以及12个(Control、FP、OPT、NE、50%OF+50%CF;NE-25%N,NE-15%N、NE+15%N、NE+25%N;NE-N、NE-P、NE-K)不同施肥处理对梨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E处理可以实现产量最高、品质较好的生产要求,同时达到减少化肥施用、改良土壤质量的目的。因此,NE(专家推荐施肥)是可以作为重庆黄花梨园高产优质的推荐施肥方案。

冯静琪[5](2021)在《皖南稻区紫云英-水稻系统中的稻秸还田效应》文中指出绿肥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是一种重要的养分供应和土壤培肥方式,在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和建立良好农业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南方稻区,将豆科绿肥紫云英纳入水稻种植体系是一种高效节肥、增产且可持续的种植模式。在紫云英-水稻轮作体系中,紫云英高产栽培和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是发展绿肥生产和高效利用稻秸资源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设置紫云英盆栽试验研究稻秸不同碳氮配比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依托田间定位试验动态取样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产量和养分吸收特征,评估稻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的土壤培肥和化肥替代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稻秸还田配施氮肥有利于实现紫云英高产并提升土壤肥力。添加稻秸和施用氮肥均显着增加紫云英鲜草产量和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相对稻秸处理,氮肥处理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有更强的正效应,两者配施后的增产效果更显着。稻秸全量还田适当配合施用45~90 kg/hm2氮肥,更有利于提高紫云英鲜草产量(增产率57.5%~171.2%)和促进养分吸收(氮、磷、钾累积量相较对照分别提升70.5%~141.1%、45.3%~80.8%和102.9%~151.6%)。添加稻秸和施用氮肥显着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随稻秸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木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活性在0、45和135 kg/hm2氮水平下均以6000kg/hm2稻秸处理最高,在90 kg/hm2氮水平下以3000 kg/hm2稻秸处理最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对紫云英鲜草产量的贡献程度最大,贡献率分别为52.6%和30.0%。(2)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促进水稻增产和养分吸收,并提高氮素利用率。在减施40%氮肥条件下,种植翻压紫云英(MN60)及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MSN60)可保持水稻稳产,且种植翻压紫云英对稻谷产量的贡献大于稻秸还田,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在不同处理间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相似。水稻生育阶段和施肥处理对地上部氮、磷、钾养分累积量有显着影响,其中,氮素累积量受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显着。水稻地上部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在分蘖期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孕穗期与成熟期变化趋势相似。在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MSN60相对N60分别提高水稻地上部氮素累积量84.45%和26.76%,且与常规施氮处理(N100)无显着性差异;磷、钾素累积量均以MSN60处理最高,孕穗期和成熟期的磷素累积量较其它施氮处理增幅分别为4.87%~29.92%和6.21%~28.84%,钾素累积量增幅分别为7.74%~37.50%和6.06%~22.85%。同时,紫云英与稻秸联合利用可有效提高水稻氮素贡献率、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3)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能够有效培肥稻田土壤。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无机氮和有效磷含量与地上部氮、磷养分累积量变化趋势相似。种植翻压紫云英和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均有效提升土壤地力,其中联合利用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更全面。水稻移栽前和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均以MSN60处理最高,较各施氮处理增幅分别为17.54%~69.05%和1.78%~19.46%。在水稻成熟期,MSN60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最高,其中,全氮较N60和SN60处理分别提高7.51%和9.59%,有机质分别提高13.62%和2.61%。此外,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能显着提高土壤碳转化相关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脲酶活性。(4)在土壤基础肥力性状和酶活性中,土壤全氮含量和脲酶活性是稻谷产量和水稻成熟期地上部氮素养分累积量的主导因子,对稻谷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7.45%和30.03%,对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4.15%和46.95%。种植翻压紫云英对土壤全氮、速效养分和酶活性有显着正影响,同时对稻谷产量和水稻成熟期地上部养分累积量均有较强正效应。种植翻压紫云英和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处理的土壤肥力指标结果相近,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处理与常规施氮处理的稻谷产量和植株养分累积量结果相近。综上,稻秸还田配施氮肥和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可有效解决稻秸资源化利用难题,其中,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养分吸收,同时可在减肥条件下实现水稻稳产,是实现稻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秦川[6](2021)在《稻田垄作免耕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约占谷物种植面积的23%,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9%,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亚洲的31%。稻田生态系统是一种极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它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与淹水灌溉、人为耕作、水稻栽培及水稻生长所要求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水稻土是在特殊的土壤管理措施下发育形成的,包括定期的淹水、排水、耕作、翻动和施肥等。“淹水条件下耕作”一直是水稻土利用中的最大难题,导致土壤大团聚体被破坏,易溶性养分淋失,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及群落结构组成发生变化,使得水田的氮肥利用率不到旱地的一半。近些年来,稻田中大量化肥的施用更加剧了氨挥发、N2O排放和氮素淋溶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稻田垄作免耕技术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在田间起垄改变土壤的通气状况和水分利用条件,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西南地区中低产稻田的土壤肥力状况和提高作物产量,但其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尤其是垄作免耕对土壤氮素转化及氮循环转化相关微生物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为探索耕作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构建长期垄作免耕下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和作物生产力的量化关系,并以氮素为例研究耕作措施对水稻土中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导致的氮素损失及相关微生物的丰度、活性和群落结构组成,再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研究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中七种氮代谢途径特征的影响,初步解释垄作免耕提高土壤肥力的部分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了Fuzzy综合评价法、15N同位素标记法、田间原位监测和室内培养法、定量PCR、宏基因组学和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规律、土壤综合肥力与作物生产力间的关系、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影响机理、氮代谢途径相关的微生物特征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近30年的长期耕作,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和水稻产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IFI)和水稻产量的平均值大小均表现为:垄作免耕>常规耕作>冬水田。垄作免耕、常规耕作和冬水田措施下水稻产量分别由1990年7000 kg hm-2分别增产至8993.3kg hm-2、8572.7 kg hm-2和8312.4 kg hm-2;垄作免耕措施下稻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66,分别比常规耕作和冬水田高0.09和0.18。说明长期垄作免耕能够显着提高稻田土壤综合肥力和水稻产量。2、从稻田土壤养分年际变化特征看,经过近30年的长期耕作,发现垄作免耕能够有效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垄作免耕措施下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2.86 g kg-1、2.20g kg-1、143.35 mg kg-1和26.61 mg kg-1,均显着高于冬水田和常规耕作措施。三种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年际变化规律均一致。从稻田土壤养分季节变化特征看,在整个水稻生长季(5-9月),相比于常规耕作措施,冬水田和垄作免耕措施均能有效利用氮磷钾等土壤养分,且土壤肥力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耕作措施对于土壤p 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而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的游离态氧化铁含量的季节变化影响较大。从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看,三种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游离态氧化铁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说明养分都有向土壤表层(0-10cm)富集和积累的趋势。3、通过15N同位素示踪标记、田间原位监测和室内培养分析等方法,发现垄作免耕可以显着提高氮肥利用率。垄作免耕措施下氮肥利用率为31%,分别比冬水田和常规耕作措施下氮肥利用率高11%和14%。三种耕作措施下随水损失的氮素占施入氮素总量的比例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损失范围为19.5%-53.9%;垄作免耕措施下的NH3挥发损失最高,达到18.2%,分别比冬水田处理和常规耕作措施的NH3挥发损失高4.9%和7.73%,说明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素随水损失和氨挥发损失是最主要的氮素损失途径。证明与长期冬水田和常规耕作相比,垄作免耕措施是一种较好的能够显着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的耕作措施。4、利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测定不同耕作措施稻田土壤中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发现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均发生了反硝化反应和厌氧氨氧化反应,且水稻土的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冬水田>常规耕作>垄作免耕;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反硝化速率范围为2.85-4.20 nmol N g-1dry soil h-1,厌氧氨氧化速率的范围为0.42-1.09 nmol N g-1 dry soil h-1,且三种耕作措施下水稻土的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2产量的贡献率范围在12.85%-21.33%之间,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中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2产生量的贡献率没有显着影响,同时证明了厌氧氨氧化作用是水稻土中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定量PCR和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发现在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均检测到了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在DNA水平上反硝化微生物nos Z功能基因(的丰度范围为4.86×107-7.56×107 gene copies·g-1(dry soil),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丰度的范围为6.91×105-8.52×105 gene copies·g-1(dry soil),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的丰度比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丰度高两个数量级;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16S r RNA基因丰度最高的均为冬水田,最低的均为垄作免耕。而在c DNA水平上,三种耕作措施下的水稻土中nos Z功能基因转录丰度范围为4.21×105-7.43×105 gene copies·g-1(dry soil),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转录丰度的范围为3.07×105-7.44×105 gene copies·g-1(dry soil),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与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丰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稻田土壤中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群落与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和根瘤菌属(Rhizobium)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硝态氮和铵态氮是影响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稻田土壤中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为浮霉菌门Candidatus Brocadia属,全氮和p H值是影响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耕作措施对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16S r RNA基因的群落结构影响不显着,说明垄作免耕可能是通过影响反硝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数量,而不是通过影响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来氮素循环。5、结合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种不同耕作措施稻田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三种不同耕作措施稻田土壤具有相同的氮代谢途径:氨同化过程是检出频率最高的氮代谢途径,而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检出频率最低的氮代谢途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微生物可以同时参与包括氨同化、硝酸盐异化还原和硝酸盐同化还原等7种氮代谢途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微生物可以同时参与包括氨同化、反硝化、硝酸盐异化还原和硝酸盐同化还原等4种氮代谢途径,体现了稻田土壤中氮代谢功能多样性。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中同一氮代谢过程可由不同的微生物参与,且负责整个氮代谢途径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也并不完全相同。综上所述,在紫色土稻田生态系统中,与冬水田和常规耕作相比,长期垄作免耕显着提高了稻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通过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中与氮循环相关的微生物作用,明确了耕作措施对与氮素损失相关的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组成及氮代谢途径的影响,在减少氮素损失的同时提升了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达到了利用耕作措施进行土壤综合培肥的目的。尽管现有的研究结果证明垄作免耕措施是一种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的耕作措施,仍然需要更多的数据和证据来证明在更大面积、更大尺度范围的稻田、跨越多个水稻种植季甚至是设置其他土壤类型同样能够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这是很有必要的。

卢明[7](2021)在《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镁是300多种酶的活化因子,也是植物体的第二大阳离子。作为叶绿素分子的中心原子,镁对维持叶绿体结构和绿叶细胞功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着植物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分配、蛋白质合成等与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同时,镁还影响植物的氮代谢和矿质营养分配过程,对作物的营养品质建成有着直接影响。镁是维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代谢的必须营养元素之一。然而,人体镁缺乏正成为全球性的营养问题。土壤-作物系统的镁素缺乏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镁浓度严重下降,而日常膳食中镁摄入量的降低是造成人体缺镁的重要影响因素。高量土壤镁淋洗损失、忽视镁肥施用和作物产量提升带来的“稀释效应”是导致农产品镁浓度持续下降的三个决定性因素。我国逾50%以上的农田土壤存在缺镁或潜在缺镁的农业生产问题,尤其是在南方酸性土壤上,不仅影响了以植物源性食品消费为主的人群镁营养健康,还显着影响了作物的产量。镁肥施用被证实是提升缺镁土壤上作物产量、改善作物与人体镁营养及其他营养品质的快速有效农学强化措施。但在田间条件下,镁肥施用如何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建成及人体营养健康,如何影响土壤-作物系统的土壤镁淋失及维持系统的镁素平衡,能否通过改善镁肥施用方式以实现镁强化、产量优化及控制镁淋失等都还不清楚。因此,本论文基于西南地区黄壤上典型露地蔬菜辣椒-白菜轮作体系,通过生产调研和田间试验,明确了区域蔬菜的生产水平和菜地土壤的养分状况;研究了镁肥施用水平分别对辣椒和白菜产量、营养品质和人体健康效应,以及轮作系统镁素平衡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品质及土壤镁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镁肥施用方式管理对土壤镁淋失的阻控潜力。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农户调研和土壤分析,评价了西南地区黄壤典型蔬菜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养分平衡及土壤养分状况。研究区域露地菜田基本由水稻-油菜轮作系统转换而来,而当前露地蔬菜系统的产量水平低,但肥料投入数倍高于专家推荐施用量。过量施肥导致了菜地土壤的磷、钾、钙、镁养分富集,造成了系统磷素的高淋洗风险,土壤Ca Cl2-P显着增加的速效磷(Bray-P)临界值为104 mg kg-1。此外,菜地0-60 cm土层的土壤p H明显降低,随着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钙镁养分的累积显着缓解了耕层土壤的酸化;但底层土壤p H呈明显下降趋势。此外,受碳投入少、耕作频率高、以及亚热带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影响,菜地土壤的碳、氮均处于损耗状态,且C/N比随土层向下及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显着下降趋势,由此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下降,对蔬菜种植系统的持续性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区域蔬菜系统的土壤镁素缺乏及交换性钾/交换性镁比例失衡问题突出。综上,区域传统农业管理条件下,西南地区黄壤集约化蔬菜种植已造成严重的菜地土壤退化现象和环境污染风险。因此,西南地区蔬菜集约化生产迫切需要合理的有机物料投入及氮磷镁肥管理策略,同时应注重农技服务的有效配伍,以达到蔬菜绿色生产及生态环境友好目标。(2)土施镁肥显着影响了辣椒产量及经济效益。本研究中,随施镁量的增加(0-67.5 kg ha-1),辣椒产量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与对照相比,优化施镁可同步实现最高增产25.6%和增收40.1%。就产量构成来说,产量的增加依赖于单株挂果数和单果重的提高。镁肥对辣椒收获指数无明显影响,辣椒产量的增加可全部归功于植株生物量的提高。其中,辣椒开花坐果期前、后的植株生物累积量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85%-28.4%和71.6%-90.1%。本研究中,辣椒增产的植物营养学机制为:镁肥提高了开花坐果期的植株镁营养、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光合,三者间的积极互馈共同促进了植株生物量的累积从而促使光合产物向果实的转移。但是,本试验条件下,由于植株土壤镁浓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均表现为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尚无法建立高产辣椒体系的土壤交换性镁和植株镁临界值。说明辣椒产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土壤交换性镁缺乏及土壤钾/镁比例失衡是限制其继续增产的两大限制因子。(3)本研究基于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评价框架,首次构建了成人镁、钾、钙、铁和维C营养素缺乏的健康评价方法,且初次评估了目前我国成年辣椒消费人群的健康负担为21.3百万DALYs lost;其中,由人体钙营养不良导致的致残寿命年损失贡献为75.3%,而镁、维C、铁和钾营养不良的贡献则分别为8.96%、7.45%、5.88%和2.42%。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施镁量的增加,辣椒果实镁和辣椒素(类)物质含量显着增加,但钙、锌和维C浓度显着降低,而对钾和铁无明显影响。在目前辣椒消费水平下,食用镁强化辣椒虽可增加人体镁营养摄入水平,但显着降低钙、锌和维C的摄入量。据DALYs模型计算,镁营养带来的健康效应远不足以抵消钙和维C摄入不足所造成的健康负担,所以辣椒生产系统中单施镁肥将加剧人体的健康负担。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镁肥需要与微量元素肥料尤其是钙铁锌肥同时施用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需求。(4)相比于对照,镁肥施用对大白菜收获期产量无明显影响,但能够分别显着提高镁营养、维C和水溶性蛋白含量53%、20.0%和57.9%,同时显着降低硝酸盐含量13.5%,综合营养品质获得显着提升。此外,本研究表明试验地存在轻度镉污染,但镁肥能显着抑制大白菜对重金属镉和镍的吸收累积,从而显着降低各消费人群的非致癌及致癌风险。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表明,该区域大白菜生产系统的适宜施镁量为22.5-45 kg Mg ha-1。本研究结果将为土壤-作物系统的镁强化、农产品品质提升和人体健康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5)当前农业生态系统中,巨大的土壤镁淋失是导致土壤-作物系统镁素缺乏的影响因素之一。全球尺度上,农田系统和果园种植系统的平均镁淋失量分别高达44.6 kg ha-1 season-1和103 kg ha-1 yr-1。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农户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却未重视镁肥的施用,忽视了镁素的归还,土壤镁养分随作物收获逐渐被损耗,加剧了系统的镁素缺乏。本田间试验条件下,西南地区黄壤上露地蔬菜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量为33.9-74.2 kg ha-1 yr-1,与植株镁积累量相近,且随施镁量的增加线性增加。镁淋洗损失强度与集中降雨同步,故辣椒季贡献了65.4-74.4%的镁淋失量,而大白菜季和休耕期的贡献率相当。除降雨量外,土壤质地、施镁量和植株镁积累量等都是影响镁素淋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当前种植体系下的土壤镁淋失并不会导致地下水硬度超标问题。基于优化产量和维持系统镁素平衡的施肥策略,辣椒和大白菜系统的适宜施镁量为62.1和21.8 kg Mg ha-1。在我国南方大田蔬菜种植体系中,协同改进镁肥施用类型(控释/缓释)和施用方式(土施+叶面喷施),以及改良菜地土壤性质(SOC/p H)和系统管理措施,是进一步优化作物高产、减少镁肥投入和镁淋失量的潜在技术手段,也是实现全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6)镁肥土施(45 kg Mg ha-1)和0.5%浓度喷施均能显着提高西南地区黄壤上辣椒产量和果实镁营养,且效果相当。但相比于土施,0.5%浓度喷施提高了植株镁营养向果实的转移效率及辣椒的商品果率。受产量提升导致的“稀释效应”和镁参与相关生理过程的共同影响,土施和0.5%喷施显着降低了辣椒果实的钙、维C、硝酸盐和水溶性蛋白含量;但两处理的品质综合效应表现为:0.5%喷施≥土施。此外,相比于不施镁对照,土施能显着提高辣椒收获期耕层土壤的交换性镁浓度,而喷施处理则表现出损耗态势,0.5%浓度喷施处理对应的土壤交换性镁损耗速率为4 mg kg-1 season-1。若以维持基础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不变为目标,每季至少需要以土施方式向当前土壤-辣椒系统额外补充10.8 kg Mg ha-1镁肥投入。由此一来,相比于45 kg Mg ha-1土施处理,上述组合式施镁策略能够在减施镁肥68.4%基础上获得同等辣椒品质和产量,或更高产量,同时降低镁淋失33.7%。因此,当前的农业管理措施除了需要综合考虑作物品质、产量和养分、土壤生产力及环境效应外;还需在作物生产系统的多指标优化镁肥管理中,加深对施镁量、施镁方式及其系统镁素平衡的理解。

王亚麒[8](2021)在《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文中指出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施肥对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巨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烤烟连作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烤烟也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在长期连作和大量施肥条件下产生了一系列生产问题,如烟地生产力下降,连作障碍严重,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恶化,养分不均衡积累,肥料利用率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为了维持连作高产,烟农不得不加大肥料用量,造成恶性循环。但是,有关烤烟种植施肥的研究一般以短期试验为主,难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长期种植施肥条件下,烟地生产力和肥力肥效的演变规律。为此,贵州省遵义市烟草公司于2004年在三岔烟草科技园建立了烟地长期肥力肥效监测基地,试验处理涵盖了当地的主要种植模式(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和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本文基于2004~2020年遵义市烟地肥力肥效长期定位监测数据(本人采集近4年的数据),以烟地作物产量、养分输入(施肥和降雨)、养分输出(包括淋溶和作物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为切入点,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条件下,对烟地生产力、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展开研究,揭示它们的变化趋势,了解当地主要种植施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为保持当地烤烟生产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烟叶产量和品质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发生病害是连作烤烟在某些年份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轮连作的烟地土壤上,冬季均种植黑麦草,可能有益于消减烤烟连作障碍。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两种施肥处理中,作物(指烤烟、玉米和黑麦草的统称,下同)的产量在初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显着差异,随后前者的作物产量逐渐高于后者;在不施肥的处理中,作物产量最低。因此,在供试土壤上,施肥对烤烟产量的影响大于种植模式,化肥有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有益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不施肥条件下,尽管作物产量最低,但仍然维持一定产量,说明长期不施肥条件下土壤仍具有一定的供肥能力。(2)烟地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作物产量,即在轮连作处理之间,作物养分吸收量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不施肥作物的养分吸收量最低;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处理中,作物养分吸收量初期无显着差异,后逐渐表现为前者显着高于后者。就肥料经济效益(施用单位肥料获得的经济产量)而言,施肥处理的肥料经济效益在前期无显着差异,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化肥有机肥配施逐渐高于单施化肥。(3)土壤养分淋失以硝态氮和钾为主,分别为22.69~39.70 kg ha-1和16.35~32.39 kg ha-1,占施肥量的19.10%~40.54%和7.76%~18.65%。经地下径流淋失的磷可忽略不计。黄壤富含铁、铝,对磷的固定作用较强,但土壤胶体对硝态氮和钾的吸附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化肥有机肥配施的土壤中,氮钾淋失量显着低于单施化肥,原因之一可能与长期施用有机肥促进形成大团聚体有关,从而减少了氮钾的淋溶损失。(4)降雨输入烟地的磷钾较少,对作物营养的贡献可以忽略;年降雨中氮的输入量为20.8923.20 kg ha-1,占烤烟施肥量的16.02%16.85%。其中,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占总氮沉降量的39.65%49.37%、24.74%32.29%和24.12%30.33%。说明氮的湿沉降对烟地作物的氮素营养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尤其对不施肥土壤(对照)有重要贡献。(5)在施肥处理中,土壤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而提高,说明在施肥的土壤中,养分输入大于养分输出;而在轮连作的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无显着差异,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亏盈无显着影响。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尤其是大团聚体内部的0.0530.25 mm团聚体的数量,前者(>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分别由51.52%、52.31%和62.56%(单施化肥)提高至55.34%、57.27%和63.92%(化肥有机肥配施);后者(0.053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则分别由28.27%、28.85%和30.33%(单施化肥)提高至30.36%、33.49%和31.54%(化肥有机肥配施)。因此,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变了烟地土壤养分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促进了土壤养分的保蓄。(6)与烤烟连作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烤烟-玉米轮作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显着增加,说明施用有机肥和合理轮作改善了微生物生存的土壤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群落结构优化,有益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此外,土壤微生物合成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有关通路的相对丰度也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和H+增多,有益于土壤碳氮转化和难溶性磷酸盐溶解。综上所述,“烤烟-玉米轮作(冬季种植黑麦草)+化肥有机肥配施”的生产模式能够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多样性,活化土壤难溶性磷,减少土壤硝态氮和钾淋失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该种施肥种植模式可考虑在当地烟区推广应用。

许艳松[9](2021)在《GIS支持下的高原特色农业种植科学施肥的研究与服务平台建设》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区,地形地貌多以高原为主,其地貌形式限制了工业发展,农业已经成为了当地的重要基础产业。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的地形地势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密切结合我国当下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对云南做出准确的定位,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发展战略,在科学、和谐、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可持续的、健康的高原特色农业种植服务平台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意义与使命。本文系统研究了模糊数学、灰色系统、贝叶斯先验决策等相关理论,阐述了耕地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模糊聚类、施肥体系、田间试验、区域施肥、精准施肥等方法和技术;针对高原特色农业种植对耕种地块质量评价、田间试验统计分析获取施肥效应函数系数、地块级高原作物精准施肥推荐等需求,利用农业部门的土壤测土基础数据、田间试验数据等资料,充分吸收全省农业部门多年田间试验资料,顾及地块前作氮磷钾肥施肥量,设计了基于灰色模型的精准施肥推荐算法;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农业种植服务平台,实现了作物的科学施肥推荐,方便指导农户开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科学种植,有效施用化肥,减少面源污染影响。研究工作和成果主要包括:(1)通过模糊评价、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等方法,根据土壤测试数据,实现了地块的耕地地力评价,为科学施肥推荐提供了有效的土壤条件支撑。(2)对目前农业部门的“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3414”田间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实验区域作物相关种植参数,为作物肥料效应函数模型构建提供参数支撑。(3)建设施肥平台,综合地块耕地地力等级、前作耕种信息(氮磷钾施用量、作物产量等)、作物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等信息,重点研究了精准施肥函数模型。在平台中实现精准施肥和区域施肥的方法,可为指定地块作物种植提供氮磷钾的科学施用推荐及种植方法提供指导。

唐亚福[10](2021)在《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的研制及在苹果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长期过量和不科学地施用化肥不仅降低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成本,还造成了一系列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果农采用的施肥方法依然是开沟施肥,不仅劳动量大和成本高,而且容易引起对果树根系的破坏。施用的传统肥料依然是小颗粒或者粉末状,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易引起土壤养分固定,养分利用率低,且不便于机械化精确定量施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急需研发一种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以及可轻简化施用的新型肥料。活化腐植酸肥料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质量和促进作物生长的效果,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腐植酸的活化方法主要是采用液体状态下的强酸强碱活化,不仅能耗高、反应时间长而且容易产生有害气体而污染环境。另外,应用于腐植酸活化的催化剂多数结构单一、毒性高和催化效果差,很难推广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含有N、P、S、Mo和Fe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的材料制备了具有三维结构的新型纳米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对风化煤腐植酸的固相活化工艺技术,评价了其对腐植酸的固相活化效果,揭示了其活化机制。利用活化的腐植酸和高分子化学合成型缓释肥及普通肥料制备了多功能的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LAF,圆柱体,直径4.5cm,高5cm,质量100g)。通过室内试验评价了LAF的养分淋溶及其保水性能;最后,通过两年的苹果盆栽试验和四年的大田试验及轻简化的打孔方式,研究了LAF对果树的生长、肥料利用率、土壤肥力及对微生物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三维钼-磷空心微球(Mo-P-HH)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腐植酸的活化。在盐酸多巴胺和钼酸铵(1:1,m/m)及水和乙醇(1:2,v/v)的最佳比例条件制备了Mo-P-HH催化剂。Mo-P-HH催化剂与风化煤腐植酸混合,在固相球磨条件下活化腐植酸(AML)。结果表明:与未活化的风化煤腐植酸(RL)和碱活化的腐植酸(AL)相比,AML的水溶性腐植酸含量分别比RL和AL提高了60.12%和30.28%;AML的稠环芳香烃和单宁的相对丰富度分别比RL减少39.58%和18.19%,但是脂质类、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多糖类的相对丰富度分别比RL增加484.31%、108.67%和15.61%(2)三维钼-硫介孔微球(3D-Mo S2-HN)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腐植酸活化。通过简单的硫化方法制备了3D-Mo S2-HN催化剂。3D-Mo S2-HN催化剂与腐植酸混合,在固相球磨条件下得到活化风化煤腐植酸(ASL)。结果显示:ASL的水溶性腐植酸含量比RL和AL分别提高了64.16%和32.28%;ASL中稠环烃芳香烃、脂质类、单宁和多糖类分别比RL减少了41.95%、63.02%、24.21%和43.62%。但是,ASL的木质素和烯烃类物质以及蛋白质和氨基酸分别比RL增加23.56%和139.15%。(3)双壳铁-氮空心微球(DS-Fe-N-H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腐植酸活化。以多孔四氧化三铁(0.15g)为模板和一定比例的吡咯单体和乙醇条件下(2:15)以及热解法合成了DS-Fe-N-HC催化剂。DS-Fe-N-HC催化剂与腐植酸混合,在固相球磨条件下得到活化风化煤腐植酸(AFL)。结果表明:AFL的水溶性腐植酸分别比AL和RL增加了76.55%和25.31%;AFL中的单宁比RL减少了24.31%,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比例比RL增加了25.23%(4)LAF的制备及其养分淋溶、缓释和保水特性。原料含水量在7%,腐植酸和肥料比在1:1,肥料质量100g时,LAF成球率和硬度均最高;土柱淋溶试验表明,与粉末状活化腐植酸缓释肥(PAF)和普通肥料(PF)相比,LAF能显着减少养分的淋失,说明LAF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与PF相比,经过15d保水测试试验后,LAF的含水量是PF的7.85倍,依然保持33%的绝对含水量。(5)LAF在苹果盆栽试验上的效果。设置8个处理:不施肥(CK)、习惯施肥(CCF),三种不同施肥量LAF(LAF1:100%施用量的LAF;LAF2:80%施用量的LAF和LAF3:50%施用量的LAF)和三种不同施肥量PAF(PAF1:100%施肥量的PAF;PAF2:80%施肥量的PAF和PAF3:50%施肥量的PAF)。连续两年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00%和施用80%的LAF处理较CCF能显着促进果树幼苗的生长、光合效率的提高以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增加;LAF处理的N、P和K平均利用率显着高于CCF。(6)LAF在大田苹果上的试验。设置8个处理:不施肥(CK)、习惯施肥(CCF),三种不同施肥量LAF(LAF1:100%施用量的LAF;LAF2:80%施用量的LAF和LAF3:50%施用量的LAF)和三种不同施肥量的PAF(PAF1:100%施肥量的PAF;PAF2:80%施肥量的PAF和PAF3:50%施肥量的PAF)。连续四年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CCF相比,100%用量和80%用量的LAF处理均能有效提高施肥点土壤的硝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苹果叶片的光合指标、SPAD值和苹果产量;长期施用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能够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PAF和LAF的细菌OTU总数和独有的OTU数目没有差异,但均显着高于CCF和CK处理,但是PAF和LAF的真菌OTU总数和独有的OTU数目低于CCF和CK处理,揭示了活化腐植酸缓释肥的处理均能够增加土壤细菌总数以及其独特的细菌种类,但是减少真菌的数目以及独有真菌群落结构。

二、土壤氮磷钾养分资源特征和综合管理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氮磷钾养分资源特征和综合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覆盖配施氮肥对黄土高原果园土壤—果树系统C:N:P化学计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生态化学计量学概念
        1.2.1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应用
        1.2.2 叶片和果实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应用
    1.3 不同管理措施下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
        1.3.1 覆盖措施
        1.3.2 氮素添加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设计
    2.5 土壤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2.6 植物样品采集与处理
    2.7 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测定
    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覆盖配施氮肥对苹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1 覆盖配施氮肥对果树生长的影响
    3.2 覆盖配施氮肥对果树产量的影响
    3.3 覆盖配施氮肥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覆盖措施下碳氮磷钾化学计量比特征
    4.1 土壤碳氮磷钾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4.2 叶片碳氮磷钾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4.3 果实碳氮磷钾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4.4 土壤-叶片-果实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
    4.5 讨论
        4.5.1 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4.5.2 不同覆盖措施对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4.5.3 不同覆盖措施对果实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4.5.4 土壤-叶片-果实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氮素添加下碳氮磷钾化学计量比特征
    5.1 土壤碳、氮、磷、钾含量
        5.1.1 土壤有机碳
        5.1.2 土壤全氮
        5.1.3 土壤全磷
        5.1.4 土壤全钾
    5.2 土壤碳氮磷钾化学计量比特征
        5.2.1 土壤碳氮比
        5.2.2 土壤碳磷比
        5.2.3 土壤氮磷比
        5.2.4 土壤氮钾比
    5.3 叶片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
        5.3.1 叶片碳、氮、磷、钾含量
        5.3.2 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5.4 果实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
        5.4.1 果实碳、氮、磷、钾含量
        5.4.2 果实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5.5 土壤、叶片、果实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机制
        5.5.1 氮素不同添加水平下土壤速效养分
        5.5.2 土壤-叶片-果实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分析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多代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与氮磷钾养分存留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桉树人工林研究概况
        1.2.1 桉树人工林国外研究进展
        1.2.2 桉树人工林国内研究进展
    1.3 桉树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1.4 林地土壤质量等级划分的研究
    1.5 桉树人工林养分含量与养分平衡的研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2.3 土壤与植物样品测定
    2.4 生物量回归模型
    2.5 林地等级划分
    2.6 养分平衡状态
    2.7 数据处理
    2.8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各代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模型和生物量
        3.1.1 各代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模型
        3.1.2 各代桉树人工林生物量
        3.1.3 各代桉树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分配
    3.2 各代桉树人工林养分利用状况
        3.2.1 各代桉树人工林养分含量
        3.2.2 各代桉树人工林养分输入量
        3.2.3 各代桉树人工林养分输出量
        3.2.4 各代桉树人工林养分存留量
    3.3 各代桉树人工林林地土壤质量等级划分
        3.3.1 主要影响因子
        3.3.2 林地综合评分值
        3.3.3 桉树林地土壤质量分等定级
    3.4 各代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3.4.1 土壤理化性质单因素方差分析
        3.4.2 不同代次桉树人工林养分含量和林地土壤质量指标相关性
4 讨论
    4.1 各代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含量
    4.2 短周期经营各代桉树人工林养分平衡状态
    4.3 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养分专家系统指导河北梨园优化施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梨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世界梨产业现状
        1.1.2 我国梨产业现状
    1.2 梨的营养特征
        1.2.1 梨的营养特性
        1.2.2 梨的氮磷钾养分需求特征
    1.3 我国梨施肥现状
        1.3.1 我国梨肥料施用现状
        1.3.2 我国梨园过量施肥及环境问题
    1.4 梨树科学优化施肥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标
    2.4 研究路线
第3章 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梨养分专家系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分析方法
    3.2 梨养分需求特征参数
        3.2.1 养分含量与吸收量
        3.2.2 梨养分内在效率和吨果养分吸收
        3.2.3 梨养分最佳需求量估算
        3.2.4 梨果实养分最佳移走量估算
    3.3 梨可获得产量、产量差和产量反应
        3.3.1 可获得产量与产量差
        3.3.2 产量反应
        3.3.3 梨相对产量与产量反应系数
    3.4 梨园土壤养分供应、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关系
        3.4.1 土壤基础养分供应
        3.4.2 农学效率与产量反应的关系
    3.5 梨养分利用率特征
    3.6 梨树推荐施肥模型与专家系统构建
        3.6.1 施肥量的确定
        3.6.2 施肥时间的确定
        3.6.3 梨养分专家系统
    3.7 讨论
    3.8 小结
第4章 梨养分专家系统与优化施肥处理的田间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优化施肥处理对果实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2.2 不同优化施肥处理对果实和叶片养分影响
        4.2.3 不同优化施肥处理的土壤pH和氮磷钾养分变化
        4.2.4 不同优化施肥处理对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4.2.5 不同优化施肥处理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养分专家系统不同氮水平的田间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氮肥用量对果实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5.2.2 氮肥用量对梨树的叶片和果实养分吸收的影响
        5.2.3 氮肥用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2.4 氮肥用量对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5.2.5 氮肥的利用效率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成果及参研课题

(4)三年施肥对梨园土壤和叶果氮磷钾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梨产业现状
        1.1.1 世界及中国梨产业现状
        1.1.2 重庆梨产业现状
    1.2 梨园养分及施肥现状
        1.2.1 梨园土壤pH
        1.2.2 土壤矿质养分
        1.2.3 梨园施肥现状
    1.3 梨树营养特性
        1.3.1 氮素养分需求特征
        1.3.2 磷素养分需求特征
        1.3.3 钾素养分需求特征
        1.3.4 中微量元素养分需求特征
    1.4 施肥对梨产量、品质的影响
        1.4.1 氮素对梨产量品质的影响
        1.4.2 磷素对梨产量品质的影响
        1.4.3 钾素对梨产量品质的影响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三年不同施肥对梨园土壤pH、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及土壤状况
        3.1.2 供试作物
        3.1.3 试验设计
        3.1.4 样品采集
        3.1.5 分析测试方法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2017-2019年0-20cm和 20-50cm土层土壤pH变化
        3.2.2 2017-2019年0-20cm和20-50cm土层碱解氮含量变化
        3.2.3 2017-2019年0-20cm和20-50cm土层有效磷含量变化
        3.2.4 2017-2019年0-20cm和20-50cm土层速效钾含量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三年不同施肥对黄花梨叶片、花果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及土壤状况
        4.1.2 供试作物
        4.1.3 试验设计
        4.1.4 样品采集
        4.1.5 分析测试方法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试验结果
        4.2.1 不同施肥处理叶片、花果氮养分周期变化
        4.2.2 不同施肥处理叶片、花果磷养分周期变化
        4.2.3 不同施肥处理叶片、花果钾养分周期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三年不同施肥处理对黄花梨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及土壤状况
        5.1.2 供试作物
        5.1.3 试验设计
        5.1.4 样品采集
        5.1.5 分析测试方法
        5.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试验结果
        5.2.1 不同施肥处理对黄花梨产量、品质的影响
        5.2.2 不同氮水平处理对黄花梨产量、品质的影响
        5.2.3 缺素处理对黄花梨产量、品质的影响
        5.2.4 不同施肥处理下梨园经济效益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主要结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成果与参研基金项目
致谢

(5)皖南稻区紫云英-水稻系统中的稻秸还田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绿肥高产栽培
        1.1.1 施氮对绿肥高产栽培的影响
        1.1.2 稻秸还田对绿肥高产栽培的影响
    1.2 稻田绿肥的增产培肥效应
    1.3 稻秸还田的增产培肥效应
    1.4 水稻-绿肥轮作体系稻秸还田与豆科绿肥的协同利用效应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紫云英季对稻秸还田及施氮的响应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稻秸配施氮肥对紫云英鲜草产量与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的影响
        3.3.2 稻秸配施氮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3.3.3 紫云英鲜草产量的影响因子
    3.4 讨论
        3.4.1 稻秸还田配施氮肥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4.2 稻秸还田配施氮肥对紫云英鲜草养分吸收的影响
        3.4.3 稻秸还田配施氮肥对紫云英盛花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的水稻生物量与养分吸收动态特征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2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水稻氮素吸收动态特征
        4.3.3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水稻磷素吸收动态特征
        4.3.4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水稻钾素吸收动态特征
        4.3.5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氮肥利用的影响
    4.4 讨论
        4.3.1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2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动态特征
        4.3.3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水稻氮素利用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分析
        5.3.1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稻田土壤p H值和碳氮含量的影响
        5.3.2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稻田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特征
        5.3.3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稻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动态特征
        5.3.4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稻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动态特征
        5.3.5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稻田土壤p H值和碳氮的影响
        5.4.2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稻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动态特征
        5.4.3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的增产培肥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
        6.2.0 试验地概况
        6.2.1 试验设计
        6.2.2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水稻产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关键影响因子
        6.3.2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各土壤肥力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6.3.3 各类土壤和植株指标对不同处理的响应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成果及参与课题

(6)稻田垄作免耕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稻田垄作免耕
        1.2.2 土壤肥力演变
        1.2.3 土壤质量评价
        1.2.4 稻田土壤中的氮素循环
        1.2.5 稻田土壤氮肥利用率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实验方案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变化关系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2.2.2 土壤样品分析测定
        2.2.3 水稻产量分析测定
        2.2.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及计算
        2.2.5 数据处理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水稻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2.3.2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2.3.3 不同耕作措施下水稻产量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的响应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不同耕作下稻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3.2.2 土样采集及处理
        3.2.3 土壤样品化学分析
        3.2.4 历史数据收集
        3.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养分年际变化特征
        3.3.2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养分季节变化特征
        3.3.3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垄作免耕下稻田氮肥利用率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4.2.2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处理
        4.2.3 NH_3采集和测定
        4.2.4 N_2O气体采集和测定
        4.2.5 氮气的测定
        4.2.6 数据计算及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氮肥利用率及植物生物量指标分析
        4.3.2 氮素土壤残留和氮素随水损失
        4.3.3 氮素气体损失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垄作免耕对水稻土反硝化和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5.2.2 土样采集与处理
        5.2.3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5.2.4 ~(15)N同位素标记法测定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
        5.2.5 土壤DNA和 RNA提取及定量PCR
        5.2.6 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5.2.7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耕作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3.2 耕作措施对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以及对N_2产生量的贡献率的影响
        5.3.3 耕作措施对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5.3.4 耕作对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群落结构的影响
        5.3.5 耕作措施下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α多样性分析
        5.3.6 稻田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5.4 讨论
        5.4.1 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_2产量的贡献
        5.4.2 耕作措施对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5.4.3 耕作措施对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驱动的氮代谢途径特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6.2.2 土壤样品采集
        6.2.3 土壤性质分析测定
        6.2.4 土壤总DNA提取及宏基因组测序
        6.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宏基因组测序基本数据分析
        6.3.2 氮代谢途径基因的检出频率及功能基因丰度
        6.3.3 氮代谢途径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中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

(7)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镁素与作物及人体健康
    1.2 土壤-作物系统的镁缺乏现状
        1.2.1 我国土壤镁养分状况
        1.2.2 植物镁缺乏的影响因素
    1.3 镁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4 蔬菜生产及其营养地位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背景与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3.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
        2.3.2 土施镁肥对辣椒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3.3 土施镁肥对辣椒营养品质及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
        2.3.4 土施镁肥对大白菜营养品质及健康风险的影响
        2.3.5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及平衡
        2.3.6 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及土壤镁素转化的影响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
        3.2.2 农户生产调研与土壤取样
        3.2.3 作物生产系统的养分平衡分析
        3.2.4 土样分析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养分平衡状况
        3.3.2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碳氮状况
        3.3.3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有效磷状况
        3.3.4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有效钾钙镁状况
        3.3.5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pH状况
    3.4 讨论
        3.4.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轮作系统的养分平衡
        3.4.2 菜地土壤碳氮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4.3 菜地土壤磷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4.4 菜地土壤pH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5 小结
第4章 土施镁肥对辣椒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镁肥对辣椒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4.3.2 镁肥对辣椒植株镁浓度、镁累积量及收获期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影响
        4.3.3 辣椒产量和生物量对植株镁营养及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响应
        4.3.4 镁肥对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5 镁肥对辣椒果实果形指数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施用镁肥对辣椒生产的影响
        4.4.2 基于高产的辣椒系统土壤交换性镁和植株镁临界值的建立
    4.5 小结
第5章 土施镁肥对辣椒营养品质及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5.2.4 健康效应评价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镁肥对辣椒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5.3.2 镁强化辣椒的摄入对相关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的贡献
        5.3.3 镁强化辣椒的人体健康效应
        5.3.4 镁肥对辣椒果实辣椒素(类)物质浓度及其成人饮食摄入的影响
    5.4 讨论
        5.4.1 辣椒果实镁和钙、锌、维C品质间的关系
        5.4.2 施用镁肥对我国辣椒消费人群健康效应的影响
        5.4.3 辣椒素(类)物质与人体健康
        5.4.4 基于人体健康效应的辣椒镁肥管理启示
    5.5 小结
第6章 土施镁肥对大白菜营养品质及健康风险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6.2.4 健康风险评估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镁肥对大白菜产量、生物量、镁吸收和相关营养品质的影响
        6.3.2 镁肥对大白菜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6.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6.4 讨论
        6.4.1 施用镁肥对大白菜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6.4.2 施用镁肥对大白菜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6.4.3 施用镁肥对摄食大白菜重金属健康风险的影响
        6.4.4 大白菜生产中的镁肥管理
    6.5 小结
第7章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素淋洗损失及平衡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
        7.2.2 试验设计
        7.2.3 地下淋溶原位监测装置的安装和样品采集
        7.2.4 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
        7.2.5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各生态系统的镁素淋失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7.3.2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状况
        7.3.3 施用镁肥对蔬菜系统镁累积量及其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影响
        7.3.4 镁素平衡
    7.4 讨论
        7.4.1 主要露地生态系统的镁素淋洗和影响因素分析
        7.4.2 基于优化产量和维持系统镁素平衡的露地蔬菜系统镁肥管理策略
    7.5 小结
第8章 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及土壤镁素转化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地
        8.2.2 试验设计
        8.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8.2.4 相关计算
        8.2.5 数据分析
    8.3 结果
        8.3.1 施镁方式对辣椒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8.3.2 施镁方式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8.3.3 施镁方式对辣椒植株镁浓度和累积量的影响
        8.3.4 施镁方式对辣椒营养品质的影响
        8.3.5 施镁方式对辣椒收获期土壤镁形态转变的影响
    8.4 讨论
        8.4.1 辣椒产量和生物量
        8.4.2 辣椒植株各器官镁的分配
        8.4.3 辣椒营养品质及综合效应
        8.4.4 镁肥管理启示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获奖情况及参与学术活动情况

(8)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研究概况
        1.1.1 国外研究概况
        1.1.2 国内研究概况
    1.2 长期种植施肥下作物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
        1.2.1 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2 施肥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3 长期种植施肥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3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研究进展
        1.3.1 土壤养分淋失及其影响因素
        1.3.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1.4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4.1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4.2 降雨养分输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5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5.1 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2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养分的影响
    1.6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1.6.1 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6.2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7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7.1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7.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7.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8 长期种植施肥下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研究进展
        1.8.1 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特征
        1.8.2 长期种植施肥对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种植施肥对烟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烤烟产量与品质
        3.3.2 玉米产量与品质
        3.3.3 黑麦草产量与品质
    3.4 讨论
        3.4.1 作物产量
        3.4.2 作物品质
    3.5 小结
第4章 烟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烤烟养分吸收量
        4.3.2 玉米养分吸收量
        4.3.3 黑麦草养分吸收量
        4.3.4 肥料的经济效益
    4.4 讨论
        4.4.1 作物养分吸收量
        4.4.2 肥料的经济效益
    4.5 小结
第5章 烟地土壤养分淋失与降雨输入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2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3 降雨养分输入
        5.3.4 降雨中各形态氮的月均变化
    5.4 讨论
        5.4.1 土壤养分淋失
        5.4.2 降雨养分输入
    5.5 小结
第6章 烟地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3.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3.3 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
        6.3.4 土壤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率
    6.4 讨论
        6.4.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4.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4.3 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4.4 土壤氮、磷、钾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5 小结
第7章 烟地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及种群变化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3.2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7.3.3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及pH
        7.3.4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机酸
        7.3.5 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分析
        7.3.6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门
        7.3.7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属
        7.3.8 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
    7.4 讨论
        7.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4.2 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
        7.4.3 细菌、真菌群落结构
    7.5 小结
第8章 长期种植施肥下烟地生产力与养分状况综合评价
    8.1 烟地生产力
    8.2 养分状况
        8.2.1 氮
        8.2.2 磷
        8.2.3 钾
    8.3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展示

(9)GIS支持下的高原特色农业种植科学施肥的研究与服务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
        1.2.2 测土配方施肥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理论及技术基础
        2.1.1 模糊数学
        2.1.2 灰色系统理论
        2.1.3 决策论
        2.1.4 贝叶斯先验决策理论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耕地质量评价
        2.2.2 施肥指标体系
        2.2.3 田间试验
第三章 关键技术及平台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地理信息系统
    3.2 耕地地力评价
    3.3 区域施肥
    3.4 精准施肥
    3.5 需求分析
    3.6 方案设计
        3.6.1 PC端和触摸屏端
        3.6.2 手机端
第四章 信息平台实现
    4.1 PC端
        4.1.1 系统主界面
        4.1.2 地力评价
        4.1.3 田间试验统计
    4.2 触摸屏端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论文涉及的主要代码

(10)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的研制及在苹果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缓/控释肥研究进展
        1.1.1 缓/控释肥的概念及类型
        1.1.2 缓/控释肥在果树上的应用效果
        1.1.3 缓/控释肥在果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大颗粒肥料研究进展
        1.2.1 大颗粒肥料概念
        1.2.2 大颗粒肥料的应用现状
    1.3 腐植酸肥料研究进展
        1.3.1 腐植酸肥料的概念
        1.3.2 腐植酸肥料的影响效应
        1.3.3 腐植酸肥料存在的问题
    1.4 腐植酸活化现状
        1.4.1 腐植酸活化机理
        1.4.2 腐植酸化学活化
        1.4.3 腐植酸物理活化
        1.4.4 腐植酸生物活化
        1.4.5 腐植酸固相球磨活化
    1.5 催化剂在腐植酸活化中的应用
    1.6 新型催化剂的利用现状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Mo-P-HH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腐植酸的固相活化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2 Mo-P-HH催化剂的制备
        2.1.3 Mo-P-HH催化剂对风化煤腐植酸的活化
        2.1.4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2.2 3D-MoS_2-HN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腐植酸的固相活化
        2.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2 3D-MoS_2-HN催化剂的制备
        2.2.3 3D-MoS_2-HN催化剂对风化煤腐植酸的活化
        2.2.4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2.3 DS-Fe-N-H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腐植酸的固相活化
        2.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3.2 DS-Fe-N-HC催化剂的制备
        2.3.3 DS-Fe-N-HC催化剂对风化煤腐植酸的活化
        2.3.4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2.4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的制备
        2.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4.2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制备过程
        2.4.3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制备的工艺设计
        2.4.4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2.5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的室内评价
        2.5.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5.2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的淋溶特性
        2.5.3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的保水特性
        2.5.4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2.6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在苹果盆栽上的应用
        2.6.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6.2 苹果盆栽试验设计
        2.6.3 植株样品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2.6.4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2.7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在苹果大田上的应用
        2.7.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7.2 苹果大田试验设计
        2.7.3 植株样品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2.7.4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2.8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Mo-P-HH催化剂对腐植酸的固相活化
        3.1.1 Mo-P-HH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和原理
        3.1.2 Mo-P-HH催化剂的特征
        3.1.3 Mo-P-HH催化剂对腐植酸的固相活化效果
        3.1.4 Mo-P-HH催化剂对腐植酸分子结构的影响
    3.2 3D-MoS_2-HN催化剂对腐植酸的固相活化
        3.2.1 3D-MoS_2-HN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和原理
        3.2.2 3D-MoS_2-HN催化剂的形貌特征
        3.2.3 3D-MoS_2-HN 催化剂对腐植酸的固相活化效果
        3.2.4 3D-MoS_2-HN催化剂对腐植酸的分子结构的影响
    3.3 DS-Fe-HC催化剂对腐植酸的固相活化
        3.3.1 DS-Fe-HC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和原理
        3.3.2 DS-Fe-HC催化剂的结构特征
        3.3.3 DS-Fe-N-HC催化剂对腐植酸的固相活化效果
        3.3.4 DS-Fe-N-HC催化剂对腐植酸的分子结构的影响
    3.4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的制备及评价
        3.4.1 不同处理对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成球率的影响
        3.4.2 不同处理对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硬度的影响
        3.4.3 不同肥料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在土柱中的淋溶效果
        3.4.4 不同肥料处理的土柱淋溶时间
        3.4.5 不同肥料处理在土壤中的保水特性
    3.5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对盆栽试验苹果幼苗的影响
        3.5.1 不同的肥料处理对盆栽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的肥料处理对苹果幼苗的株高、茎粗、新稍长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3.5.3 不同的肥料处理对苹果幼苗光合效率的影响
        3.5.4 不同的肥料处理对苹果幼苗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
    3.6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对果园土壤及苹果树生长的影响
        3.6.1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在果园土壤中的释放规律
        3.6.2 不同的肥料处理对大田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6.3 不同的肥料处理对苹果株高、茎粗和新稍长度的影响
        3.6.4 不同的肥料处理对苹果光合效率的影响
        3.6.5 不同的肥料处理对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7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对果园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7.1 不同肥料处理对土壤细菌OTU数量的影响
        3.7.2 不同肥料处理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7.3 不同肥料处理对土壤细菌门水平上的影响
        3.7.4 不同肥料处理对土壤细菌属水平上的影响
        3.7.5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7.6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3.7.7 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7.8 不同肥料处理对土壤真菌门水平上的影响
        3.7.9 不同肥料处理对土壤真菌属水平上的影响
        3.7.10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4.1 新型催化剂对风化煤腐植酸的活化及其机制
    4.2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的性能及养分释放机制
    4.3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的苹果幼苗盆栽试验
    4.4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料的苹果大田试验
    4.5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目录

四、土壤氮磷钾养分资源特征和综合管理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覆盖配施氮肥对黄土高原果园土壤—果树系统C:N:P化学计量的影响[D]. 刘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多代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与氮磷钾养分存留量的变化[D]. 高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养分专家系统指导河北梨园优化施肥的研究[D]. 许晨阳. 西南大学, 2021
  • [4]三年施肥对梨园土壤和叶果氮磷钾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邱玉玲. 西南大学, 2021
  • [5]皖南稻区紫云英-水稻系统中的稻秸还田效应[D]. 冯静琪. 西南大学, 2021
  • [6]稻田垄作免耕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 秦川. 西南大学, 2021(01)
  • [7]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D]. 卢明. 西南大学, 2021
  • [8]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D]. 王亚麒. 西南大学, 2021
  • [9]GIS支持下的高原特色农业种植科学施肥的研究与服务平台建设[D]. 许艳松.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大颗粒活化腐植酸缓释肥的研制及在苹果上的应用[D]. 唐亚福.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土壤氮磷钾养分资源特征及综合管理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