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耳他举行的苏美峰会

在马耳他举行的苏美峰会

一、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沈永兴,周纪荣,张象,张宏毅,黄安年,徐天新,华庆昭,顾德欣,李铁城[1](1991)在《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文中研究说明雅尔塔体制(亦称体系)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国学者近年来有不少研究。为了交流研究成果,活跃学术气氛,本刊编辑部与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华北分会和天津社会科学联合会于1990年11月22至23日在天津联合举办圆桌讨论会,就雅尔塔体制的涵义、形成、发展以及与冷战的关系、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及其历史评价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专家本着“双百”精神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使问题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都得到进一步的阐述。虽然还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但相信对读者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现将部分发言刊载于此,文责自负,其观点不代表主办单位。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未能刊载全部发言,谨致歉意。有关圆桌讨论会的综合报导,请见《世界史研究动态》199年第1期。

殳祥娣[2](1990)在《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文中认为 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是战后两国首脑第14次会晤,也是布什就任总统后同戈尔巴乔夫的第1次会晤,于1989年12月2~3日在马耳他海域的苏"高尔基"号客轮上举行。会晤背景苏美曾于1989年9月23日宣布将在1990年春末或夏初举行最高级会晤。但10月31日又宣布要在此之前举行马耳他非正式会晤。促使两国领导人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殳祥娣[3](1990)在《苏美首脑华盛顿会晤》文中研究指明 苏美首脑华盛顿会晤是战后两国首脑第15次会晤*,也是戈尔巴乔夫同布什继马耳他非正式会晤后的首次正式会晤,于1990年5月31日~6月3日在白宫和戴维营等地举行。会晤背景苏美首脑19 89年12月在马耳他会晤时商定于1990年6月在华盛顿举行正式会晤。此次会晤是在苏欧形势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欧洲局势剧变。自马耳他会晤迄今,东欧国家各种政党和组织迅速崛起,它们围绕

刘原媛[4](2021)在《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和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美国对1990年德国统一的政策和作用。在假定德国统一是由两个德国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和民族情感等内因决定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随德国统一而来的德国联盟归属、主权恢复和四大战胜国权利终结等问题的解决,来考察美国在德国统一外部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作为二战后西方阵营的领导者,美国始终从国家利益和联盟战略出发看待德国统一问题,将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作为管理跨大西洋联盟的重要抓手。美国支持德国1990年统一既是对二战后联邦德国追随美西方联盟进行民主化改造并对抗苏联的回报,又为美国在1990年代初欧洲局势突变之际维持对欧影响、延续北约在欧存在提供了机会。在围绕德国统一问题的博弈中,美国通过稳住苏联、力挺德国、约束英法,推动了德国统一外部进程的发展,对德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实现统一、恢复完全主权并继续留在北约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绪论阐明了研究课题对理解美德关系、跨大西洋联盟和冷战终结的意义。第一章点出了国际政治中“德国问题”的内涵,梳理了二战后美国一手策划德国分裂的始末。第二章回顾了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对德国统一问题的态度,即原则、口头支持统一,实则奉行实用主义。第三章到第五章分阶段考察布什政府围绕1990年德国统一的外交决策和行动,并通过分析德国统一的国际影响来评估美国的政策效果。第三章分析1989年初冷战氛围开始消解的背景下,美国对德国统一的“观望政策”和“护持政策”,这一时期美国鼓励联邦德国政府扛起统一大旗,并护持科尔的“十点纲领”既契合西方联盟的战略需要又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第四章重点分析了1990年初美国实行的“推动政策”和统一谈判开启后的“配合政策”,这期间美国提出了解决统一外部问题的“2+4”谈判框架,领导北约进行战略转型,照顾了苏联的安全关切,为苏德谈判获得突破奠定了基础。第五章论述德国统一对德美关系、北约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欧美关系的影响,认为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部分实现了预期。第六章综述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作用,并借助国际关系理论解读“德国问题”的解决。

王帅[5](2017)在《两德统一的外交史研究(1989-1990年)》文中指出“德国问题”可谓东西方欧洲冷战场上最重大、最核心的议题。二战之后它基本上经历了 1941—1949年两个德国分裂局面的形成、1949—1963年围绕德国问题展开的斗争、以及1963—1985年德国问题的“缓和”及其困境几个大的历史阶段。从这段历史中德国人清楚地认识到,解决德国问题的所谓的自主权仅仅存在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子之下。不过,“缓和”时期种下的合作、协商等解决问题的方式给以后处理德国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路径。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为了继承和发扬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思想并进一步根除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沉疴旧病、调整苏联因过度扩张而导致的国民经济结构的畸形、避免核战争带来的全盘皆输的风险,提出了对苏联从内政到外交实施全面改革的“改革与新思维”。“改革与新思维”在外交上的表现便是鼓励东欧等社会主义卫星国效仿苏联推进自由化改革并默认其脱离社会主义大家庭。波兰与匈牙利的民主化改革加上联邦德国对“东方政策”的背离诱使了民主德国危机的全面爆发。德国问题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再次回归国际政治舞台。以“克服欧洲分裂”为目标的美国谨慎支持德国的重新统一;惧怕“德意志民族侵略性性格”的英国首相撒切尔不顾英国外交部的反对坚持公开反对统一;法国的立场则是矛盾的,私下里反统一因担心统一破坏既有的欧洲一体化建设,公开对统一的友好因担心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可能破坏法德互信。苏联仍然抱守传统的两德分裂政策,但戈尔巴乔夫无差别地鼓励东欧改革连同苏联自身无力帮助东德走出危机,使得苏联难再胜任“保持两德统一大门关闭”的守门人的角色。联邦总理科尔在极度微妙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下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旨在实现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他凭借该计划树立了国内权威、进一步稀释了民主德国的主动权与稳定性、有力抵制了欧洲邻国的迟疑和反对、为联邦德国的进一步行动塑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十点计划”遭到了欧洲的联合抵制,美国坚定地站在联邦德国一边一面安抚苏联,一面对英法施压。德美协作构建了德国统一之路坚实的外部基础。科尔通过对波德边界的公开承诺以及对欧洲建设法国式路径的允诺最终得到了密特朗在统一问题上的中立。撒切尔拉拢密特朗组建英法反统一协约因此失败。与此同时,苏联面对科尔一步步将东德推向深渊的“大步子政策”,不论是在内政上还是在外交上都显得无能为力。1990年1月底四大国相继承认统一不可避免后,各方启动了对协商框架的研判。美国国务院主张的“2+4”框架无意中贴合了法、苏私下里的想法。与英国方面的接触使国务院坚定推行“2+4”框架路线而非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张的“1+1”事实统一路线。贝克对联邦德国推广这一框架时德国外交部仅仅表现出了兴趣但并未给出承诺。英、法迫于两德内部事实统一进程的推进迅速接受了六方框架并加入到了美国劝说德国接受六方框架的努力中,这又迫使德国总理府表示并不反对“2+4”框架。贝克的莫斯科之行顺利取得了戈尔巴乔夫对框架的支持。美国国务院及贝克在框架的形成中扮演了倡导者与推动者的角色。四大国随后一方面对“2+4”框架进行筹备,另一方面谋划统一后德国的安全身份、地理版图、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地区机制约束潜在的地区霸权。“2+4”框架的议程之争中,在德美协作以及两德事实统一的压力下,英法逐步倒向德美。联邦德国对苏联经济与政治要求的迎合促使莫斯科做出了谨小慎微的妥协,“2+4”谈判的四大议程(边界、政治军事、柏林、终结四大国权利与责任)问题得以确立。安全议题上,虽然美国内部的不同立场给了联邦德国、英国以及法国政策空间,但德美戴维营再协调推翻了德国外交部的“图青构想”(北约不能东扩)。东德大选的结果挤压了莫斯科的政治空间、华沙条约凝聚力的式微、国内的分离主义运动分散了精力、国内各派在安全议题上的分歧巨大使得苏联难以再出台统筹性立场等。联邦德国与美国分别从经济、政治、北约改制等方面促动苏联接受德美路线并最终在苏德高加索峰会取得了成功。边界议题上,出于国内选举政治考量的科尔不愿公开惹恼国内的保守派,并且确认波兰德国间的奥德-尼斯边界与德国统一是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在国际舞台上发起的外交战得到了英法的支持,国内执政联盟的持续压力最终迫使科尔答应邀请波兰进入“2+4”谈判。边界问题上的争执实际上是波德两个民族实现历史和解的重要内涵。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机制来约束德国问题上,苏联的泛欧主义构想遭到了西方盟国的一致孤立。法美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的激烈竞争以法国的不彻底让步告终。这种不彻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答应美国召开北约峰会以共同就大西洋联盟的未来进行磋商;另一方面与德国一道加速欧共体进程建设并凸显欧共体的主要地位。这又为1991年底《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以及欧共体转型成为欧洲联盟奠定了坚实基础。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的争论也促使美国急切地推动北约转型,并冠之以说服苏联接受德国北约身份这一理由。受制于国内保守派的苏联在“2+4”层面虽然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不妥协,但盟国先后展开的多轮游说充分显现出盟国对苏的极大诚意以及盟国之间的牢不可破。德国主导的对苏经济援助以及美国主导的北约改制这双轨策略帮助戈尔巴乔夫与谢瓦尔德纳泽在苏共二十八大上战胜莫斯科的保守派并巩固了最高权威,科尔的访苏之行为两德的最终统一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四大国与两个德国在莫斯科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总的来说,“2+4”谈判的成功离不开柏林四国协调一致的立场,也离不开盟国对苏联利益的关切。

袁胜育[6](2004)在《转型时期俄罗斯国内政治发展与俄美关系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During its transition period, the progress of Russian domestic politics correlates much with the U.S. - Russian relations’ evolvement. The correlation is mainly shown as,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domestic politics not only influence its diplomatic strategy positioning and policy toward U.S., but also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important grou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make its policy toward Russia.The transition of Russian domestic politics is on the whole the process of 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 Soviet Union Communism mode with western Capitalism mode. Since Gorbachev started the reforming process for Soviet Union in mid 80’s, Russia has almost realized the transition from Communism to Capitalism after years of gradual transforming from late 80’s to the 90’s. Parliament democracy, balance of the executiv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owers, multi-party politics, free voting and multiple ideas have been rooted in Russian political life. The regime in place in Russia today is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ne-party autocracy that ruled the Soviet Union for seven decades.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nges taken place in Russian political progress, the U.S. - Russian relations also essentially changed from the former U.S. -Soviet Union relations during Cold War. Russia has gradually given up its diplomatic strategy and polic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were once full of ideological confrontation. What’s more, the interior change in Russia also agreed with the U.S.’ ultimate strategic goal toward Russia. Therefore, along with the Russian political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mode to Capitalism "Democratic Mode", the U.S. - Russian relations ended the history of hostility and confrontatio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from then on have madeunprecedented progress in each area, and on the whole, maintained the trend of dialog and cooperation.The Russian social transition is a process full of conflicts and clashes. As the Russian transition needs to replace one social system with another one, this tremendous change inevitably will cause complex contradictions, which will consequently bring great shocks to different social societies. The severe conflicts among political force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social societies exist along the whole transition era. Serious economic and social crisis have resulted in obvious social and racial splits. All political force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social benefits raised their reigning creed and policies. The Parliament Election, Presidential Voting, as well a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were all surrounded with severe conflicts. Although the opponent force represented by Communist Party did not shake the reigning status of the present regime, nor was the whole trend of Russian political transition turned, the conflicts among different political forces have nevertheless influenced the transition process and direction to some extent.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forces representing corresponding social levels hold different, or worse, tit for tat opinions toward the future of Russia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ward the foreign strategy and policy to the United States. Thus, when the westernizing reforming in Russia entered the tight corner, the Russian administration’s diplomatic strategy and polic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became the blaming targets of some parties, which worsened the Russian domestic regime crisis, and consequently pushed the reigning hand make large adjustments on the polic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lex situation in Russian political structure would push the United States mak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to its policy toward Russia. On one h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always trying to maintain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in Russia;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strengthening on policy of "Weakening" Russia, for fear of the resurgence of traditional regime. Therefore, the U.S. -Russian relations have entered a period of turbulence since mid 90’s.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have had conflicts and divergences over a series ofaffai

白建才[7](1996)在《冷战结束时间辨析》文中研究指明1990年11月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会议召开前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已经结束;会议通过的文件正式宣告了冷战的结束;会后不久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冷战再未恢复。

李忠诚[8](1990)在《从苏美首脑会晤看两国关系的特点》文中指出 1990年5月31日至6月3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布什在华盛顿举行了正式会晤,这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同美国在任总统的第六次会晤。双方讨论了德国统一和欧洲问题,军备控制问题,双边关系以及各种地区和跨国性问题。会谈结果,双方签署了关于削减战略武器的联合声明和双边贸易、民航、海运、谷物协定等十几个文件。这次会晤是去年12月马耳他非正式会晤的继续和发展。从这次会晤和近年来苏美关系的演变看,目前苏美关系正处于冷战后既继续竞争、又增多合作的转折期。在苏美仍互为主要对手的前提下,政治上,已从相互疑惧转为一定的信任,高层对话走向多领域、经常性、定期化;军事上,裁军范围从局部向全面展开,军力、军备数量有所下降,但争夺

马维先[9](2021)在《关于苏联解体的六大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联解体近30年,但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些重大问题至今仍迷雾重重。本文根据当事人回忆录和报刊档案资料披露的新的事实和证据,对戈尔巴乔夫上台是否受到西方"支持"、美苏首脑两次会晤与苏联解体的关系、鲁斯特事件与华约解散的关系、戈尔巴乔夫为何避谈卡廷事件、"8·19事件"的真相与别洛韦日协议签署的背景等六大扑朔迷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论。

曹祖平[10](1992)在《裁军谈判的特点 苏美欧洲常规力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欧洲常规力量裁军谈判(全称为“关于中欧共同减少部队和装备与有关措施的谈判”,简称“中欧共同均衡裁军谈判”)旷日持久,曲折艰难。该谈判于1973年10月30日正式开始,1989年2月2日结束。其间,1983年11月至1985年3月曾由于美在西欧盟国部署巡航和潘兴Ⅱ导弹,苏宣布不定期退出谈判,使谈判一度中断。在该谈判历时15年的472次会谈中,由于双方在裁军原则、裁减部队人数、裁减国对象和范围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提出一

二、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论文提纲范文)

(4)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国与德国统一问题的缘起(1945-1949)
    第一节 国际政治中的“德国问题”
    第二节 美国决定分裂德国
    第三节 德国的分裂
    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与德国统一问题的演进(1950-1988)
    第一节 东西对峙:美德默契与分裂固化
    第二节 美苏缓和:美德矛盾与统一新思路
    第三节 德国崛起:新时期的美德关系与统一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欧洲大变局背景下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
    第一节 欧洲变局与美国政策调整
    第二节 “十点纲领”提出前美国对德国统一的“观望政策”
    第三节 “十点纲领”提出后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护持政策”
    小结
第四章 美国推动解决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
    第一节 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推动政策”
    第二节 美国对德国统一的“配合政策”
    第三节 美国对德国统一政策的演变和实质
    小结
第五章 美国政策效果评估:德国统一的国际影响
    第一节 德国统一对德美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统一对冷战后北约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德国统一对欧洲一体化和欧美关系的影响
    小结
结论
    一、美国政策综述
    二、美国作用概述
    三、德国问题的解决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两德统一的外交史研究(1989-199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重难点及应对措施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德国问题历程回溯
    第一节 德国问题的产生(1941-1949)
    第二节 东西方围绕德国问题的斗争(1949-1963)
    第三节 德国问题的“缓和”及其困境(1963-198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回归国际政治议程
    第一节 “改革与新思维”下苏联外交政策的转变
    第二节 东欧剧变与民主德国危机
    第三节 四大国的初步反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走向公认的“不可避免”
    第一节 “十点计划”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节 德、美协作的开启与推进
    第三节 欧洲阻止统一的努力
    第四节 作为突破口的法国: 对欧洲一体化及边界问题的承诺
    第五节 争取苏联: 加速民德衰亡与统一进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统一框架
    第一节 谈判框架的多边孕育
    第二节 从贝克访苏到开放天空会议: “2+4”框架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谋划德国未来的大国博弈
    第一节 “2+4”议程之争
    第二节 安全议题: 华盛顿-波恩-莫斯科的三角互动
    第三节 确立版图: 设定奥德-尼斯边界问题的解决路径
    第四节 约束潜在的地区霸权: 新欧洲秩序的设想与竞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转型时期俄罗斯国内政治发展与俄美关系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俄罗斯转型时期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
    (一) 苏联政治体制的转轨
    (二) 俄罗斯国内政治发展的曲折进程
    (三) “多中心”向“单一中心”政治结构的演变
二、 转型时期俄罗斯的政治文化
    (一) 转型期政治文化的理论研究
    (二) 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
    (三) 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动态过程
三、 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美国对俄政策
    (一) “反共主义”的缘起与美国的对苏政策
    (二) “自由”“民主”价值观与美国对俄政策目标
四、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美苏冷战的终结
    (一) 改革的启动与苏美关系的缓和
    (二) 改革的推进与苏美关系的新阶段
    (三) 苏东剧变与冷战的终结
五、 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俄美关系的演变
    (一) 叶利钦时期俄国内政治发展与俄美关系
    (二) 普京时期俄国内政治发展与俄美关系
六、 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俄美关系的演变--俄美关系领域的重大问题
    (一) 美国对俄援助问题及俄美经贸关系
    (二) 俄美在战略武器上的竞争与合作
    (三) 北约东扩问题
    (四) 国际反恐问题
七、 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俄美关系的演变--俄美关系领域的重要外在因素
    (一) 中俄社会转型与对美关系的比较
    (二) 俄美关系中的西欧
    (三) 俄美关系中的地区热点问题
结语

(9)关于苏联解体的六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谁“任命”了戈尔巴乔夫?
二、苏美元首高层会晤与苏联解体的“多米诺骨牌”
三、鲁斯特事件与华约解散
四、为什么戈尔巴乔夫避谈卡廷事件?
五、“8·19事件”是“八月政变”还是戈尔巴乔夫策划的大规模挑衅行动?
六、别洛韦日协议与苏联最高统帅的“不作为”
    (一)关于1991年12月5日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会面
    (二)戈尔巴乔夫是否对1991年12月7~8日俄白乌三国首脑在别洛韦日丛林的阴谋活动毫不知情?
    (三)关于“4+1”会面和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9日声明

四、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论文参考文献)

  • [1]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J]. 张志,沈永兴,周纪荣,张象,张宏毅,黄安年,徐天新,华庆昭,顾德欣,李铁城. 世界历史, 1991(01)
  • [2]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J]. 殳祥娣. 国际研究参考, 1990(01)
  • [3]苏美首脑华盛顿会晤[J]. 殳祥娣. 国际研究参考, 1990(07)
  • [4]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和作用研究[D]. 刘原媛. 外交学院, 2021(10)
  • [5]两德统一的外交史研究(1989-1990年)[D]. 王帅. 南京大学, 2017(04)
  • [6]转型时期俄罗斯国内政治发展与俄美关系的演变[D]. 袁胜育.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7]冷战结束时间辨析[J]. 白建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 [8]从苏美首脑会晤看两国关系的特点[J]. 李忠诚. 现代国际关系, 1990(03)
  • [9]关于苏联解体的六大问题[J]. 马维先.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1(10)
  • [10]裁军谈判的特点 苏美欧洲常规力量[J]. 曹祖平. 东欧中亚研究, 1992(03)

标签:;  ;  ;  

在马耳他举行的苏美峰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